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报告范例【汇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1158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报告范例【汇编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报告范文【第一篇】

第一次见到《中国震撼》这本书是在大学本科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我还是一名新生,是因为参加迎新活动游戏环节得到的奖励,第一印象就是“红”,中国红,当天晚上就开始读这本书,一个星期后,军训结束了,书也读完了,当时只是感觉书中充满正能量。现在四年过去了,我是一名研究生,老师推荐读一本书,所以我又重温了一遍,有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读书体验,写此读书笔记。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本2011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张维为。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张维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日内瓦韦伯斯特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复旦大学兼任教授、清华大学特邀研究员。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等学术专著。发表过许多关于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文章。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张维为亲历百国现实,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验”,对“中国模式”做出最强有力的理论总结。“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部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中国问题‛。比如,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算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他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如人口在5000万以上)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书中用大量篇幅提及中国发展与西方国家发展过程和做法的本质差异。历览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几乎是由血泪与尸骨筑起的,而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恰恰这个“和”是很多中国人鲜有提起的成功之处。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中国的疆域国土、民族文化自古就是“百国之和”。小家庭的“和”带来了生活的动力,单位的“和”促进了工作的效率,国家的“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一个简单的“和”创造了不简单的财富:面对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少了“和”,就不会这么迅速地实现灾区重建;举办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少了“和”,就不能取得如此无与伦比的完美表现;发展载人航天科技,少了“和”,就不会有这么骄人的成果;即便经济快速发展,gdp世界第二,少了“和”,缺少了一种人文基础的支撑,就很难有百姓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就拿我自己说说吧,作为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不长的人生经历,就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变化的巨大。而这一切却又这样平和自然。我们的发展正是“和”的发展的体现,没有如西方崛起的战争和掠夺,没有对异己的排斥,靠的是自己的实力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生活在国内的人,无论自己是否承认,眼界的狭隘是无可避免的事实,我们毕竟没有设身处地的生活在西方国家之中,我们只是看惯了西方最美好的东西,而忽略了西方最差的黑暗,也难怪,我们更习惯享受好的东西,即使有讨论西方赤贫阶级的问题,他人之事,自己又何必自寻烦恼,还是看看好莱坞大片里帅哥美女更加养眼罢了。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接触的西方,确实没有太多描写赤贫题材,穷人阶级的内容。从电影里找,唯一能晃过我大脑的就是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哦,还是描写印度的。我曾经看过一品文章,是一名美国的留学生写的,残酷的事实就是,在中国工地打工的农民工,在公司底层拼搏的白领蓝领,在中产阶级中对上流社会贵人集团望眼欲穿又无缘踏入的愤青们,及时到了美国,到了欧洲,依然是民工,是白领,人收到现实的压迫,自然会将希望寄托在他物上,而中国和西方巨大的政治体质差异,恰恰为幻想提供了温床。更可怕的是,西方国家的隐形阶级更加等级森然,到了美国,才发现,原来黑人和白人从来是玩不到一起的,一个黑人在白人中的扎眼程度,堪比一群中国人中的日本人。而大量的美国中低产阶级,除了一日三餐有保障,其他的也不过尔尔,美国食品安全,但是翻来覆去都是汉堡,三明治,匹萨,句号。与其说中国人的地沟油盒饭,吃上去貌似都没有那么不健康。都说中国人生存环境恶劣,但是中国人平均寿命并不低。当然中国不及美国的地方也非常多,只是我想说,如果你在中国没有过上幸福生活,是因为你不努力,而你即便来到美国,来到欧洲,你的生活依旧不会幸福,放眼望去,中国的富豪都在移民,确实,美国作为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当你有钱的时候,你可以开飞机,当总统无所不能,但是你既然不是富豪,即便来了梦寐以求的美国,依旧那个平凡的你。骂中国,骂共产党,是因为你看到了黑暗,你接触到了黑暗,与其接触到西方国家一样残酷的黑暗面,还是在心中留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吧。

中国正在以一个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任务。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犹存,信心与勇气同在,只要我们继续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就一定能为中国发展迈向新高度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成就。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报告范文【第二篇】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创作而成,内容以费老在西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所授课程“乡村社会学”的讲义构成,以中国的基层社会为大背景,涉及道德体系、社会治理、民风民俗等方面,深究中国传统社会特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其中令我颇有感触的,莫过于整个社会经过了生活大变迁、制度大变革,中国的乡土社会依然是一个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处于乡土社会的每个个体,无需刻板的法律规章来进行自我约束,人们依靠着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纽带来规范自我,一代又一代的长辈们通过生活经验累积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每个乡土人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习惯与品格。换言之,以一个人为出发点,其长期生存积累的生活智慧、道德规范通过关系纽带影响到了家庭内的其他成员,由小家到大家,由大家到大国。数人成家,万家成国,个人与国家之间是心心相通,密不可分的。

当前严峻的抗疫难题,是国家大考亦是人民自考,考验国家的治理能力,也考验着每个人的人性品德。众志成城争跃进,万家移石断中流。感恩许许多多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战士们,用瘦弱的身躯支撑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国泰民安。生长于斯而感于斯,识人情事故而不世俗,情系小家,情系国家。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报告范文【第三篇】

读《中国震撼》有感近一段时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每天忙于连队的工作,只得利用平日空闲时间每天翻上几页,最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份报纸看到过专家学者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文章,这本书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带着这个是问题我不由多看了几页,发现作者张维为作为走过100多个国家、专注研究现实政治的作者,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深刻的理论总结,对中国道路的发展模式有着独特的见解,文字通俗易懂,叙述清晰,许多论断不乏精辟独到之处,我是边读过联想我身边的事实,联想最多的是身边现实物质生活进步发展,以及部队的这几年条件改善,让我倍感自豪,透过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中国的发展来之不易,民族崛起的艰苦历程。

心。树立强大的信心是我们发展的思想基础,做为一名军人,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我们目前周边安全环境并不乐观,像台海问题、钩鱼岛争端、黄岩岛冲突等时刻提醒我们,军人的使命还很重,军人的责任重大。随着这些年祖国的发展,我们要对祖国充满信心,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去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我们平时看新闻读报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比较关注敏感,就我们连队来讲很多战友平时比较喜欢谈论这些问题,对此,我通过看阅读这本书之后,我自己不但明白了这些矛盾产生的问题由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我的学习,可以给战士讲课时引用其中,做好官兵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官兵们明白这些现象在是发展中存在矛盾必然性,通过引用书中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官兵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寻找心理的平衡。

“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殊不知,中国才发展多少年,美国和西方国家发展了多少年,中国发展这么快的速度完全证明了我们的发展模式是正确的,因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要告诉我身边的战友、朋友你们应该对我们国家要留有足够的信心。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法国学者高大伟2009年2月在《亚洲时报》曾发表1篇评论文章写到:“中国公民正在向世界公民转变。”当我看到这么一段时,我非常激动认为,中国军人也正在向世界军人转变,你看看中国派出的多国维和部队、世界反恐部队、中国走出国门参加的索马里护航海军等等事件,充分表现了我们军队一步步向向世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无不在展示出我们中国军人向世界的转变,体出我们强大的国防力量,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也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自豪。

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

线,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阻挡,中国发展的道路虽然还会有曲折坎坷、充满风险,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利用好自身优势前景依然一片光明。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报告范文【第四篇】

基辛格的《论中国》是写给美国人看的。早几个月前,我就有读一读的意愿,北京培训一回来就在网上买了此书。两个月前一次和老板的交谈,老板提到他准备最近读《论中国》,我也就顺势拿起来读了一遍。

粗看这本书的名字,标题很大,再加上它的大块头,使习惯快餐文化的现代读者容易望而却步。其实基辛格重点还是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虽点到了一些秘辛,但总体上说,还是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然,基于美国的视角是这本书天然的出发点。作为老牌的政治参谋和外交高手,基辛格在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告诉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终日被包围在中国人自己的评论里,无论赞美还是谩骂,终究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跳出三界,从别人的文化视角看看自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国的对外策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骨髓。

1.柔弱与强力。

看来,基辛格已经非常了解中国文化,他用了“势”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中国人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2.借力打力,无中生有。

在古代,这叫“以夷制夷”。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中苏关系不好,可老毛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老毛便开始了炮打金门。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以弱胜强。

按照美国人国际象棋的思维,他们是难以事前预判到,中国会出兵朝鲜;也难以预判到,中国人胆敢在乌苏里江,与老大哥苏联干一仗;还难以预判到,中国人敢于用大的牺牲,去狠狠教训刚刚击败美国的越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更大的更宏观的“理”。

二、美国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

基辛格在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摘录如下:美国社会永远不应放弃对人的尊严的承诺。美国对事物的判断永远不可能与美国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分开。有些事件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反应,即便会损害总体关系也在所不惜。

远的不说,看看美国最近这些年的一些行为,你可以说它是侵略,但细究起来,会发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是很看中意识形态的,否则无法解释它的行为。当然,你也可以说,传播意识形态也是它的利益。

三、两种文明共存共生。

就像今年夏天我在北京听到近似戏谑的观点,地球上的不同文明来自不同星球,所以差异巨大,水火不容。中美两个文明确实有太多太多的不同点,可它们都大到谁到吃不掉谁。

殊途同归还是走向毁灭?是一场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点的大戏。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说上帝、真主、释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间,倒真的只是出戏。

要补充说明的是,貌似在中国这个文明里,普通人要承受的东西,大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这一点,在最近的1篇《从1942说起》就有提到。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报告范文【第五篇】

最终想补充一点自我另外的想法,同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医疗教育资源,农村自是不能比的,城市成了人们汲汲以求奔向的地方,农村逐渐虚空成空巢,某种意义上,乡土社会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落后、负累,但其中的乡土之情却不是能够如此这般轻易抹去的。经济在发展,物质在充盈也在被摧毁,但情感,我们不能轻易说放弃。乡土社会中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传统,那种贴近泥土的亲近自然,那种比邻而居相互串门的热情街坊,还有鸡犬相闻的那份安逸闲适,都是乡土社会中诸多概念构建的骨架中鲜活的血肉,在这个城市化不断发展、农村逐渐被淘汰的时代,也能化作一种让人割舍不下的情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1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