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现代教育管理(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4837

【导言】此例“现代教育管理(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现代教育管理1

1.教育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目前,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采取消防式工作方法,面临单一化工作局面,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况,存在诸多形式主义做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波动性较大。例如,针对学生宿舍检查、评比,在评比过程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有着短暂性改善,待检查阶段一过,立即恢复脏乱差。

2.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者认识不统一。

在高校教育中,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重教学轻教育问题。大多数教师将育人看作根本任务,主观认为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教学,只要求学生不出事,即完成自身家偶尔工作。部分管理者、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教育认识十分片面,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采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部分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之中,忽略了生活的调查研究与亲身体验。采取该种研究方法,必然使得理论十分空洞,与学生实际相脱节,进而教育状态始终处于理想、假想状态,脱节于实践,对大学生指导意义较低。同时,某些教师将教育管理归责于政工干部,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3.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强。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网络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现代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教育管理。要求教育管理者具备更专业管理知识,能够科学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与新形势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针对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合理考核机制,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积极性,加上信息不流通,进修机会较少,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需求。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1.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2.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3.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三、结语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5篇现代教育管理,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现代教育管理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现代教育管理2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学生取得学籍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管理[1]。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籍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准确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籍管理人员要不断地研究学籍管理过程中的新问题,充实新的工作内容,探索新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为此,搞好学籍管理工作,对于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的特点

1发展迅速,规模大,分布广,管理难度大

我国自1998年9月开始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教育部首先批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四所高校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首批试点院校,截至目前,从事远程教育的高校已达68所,在读学生由开始试点时的3000多人扩展到今天的200万余人,并每年以48%的速度递增,网络教育的覆盖范围已达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逐步扩大到县市[2],和全日制学生相比,分布范围广,管理难度大。

2起步晚,政策性强

现代远程教育始于1998年,至今发展历程不到20年,而现代高等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与成人教育、自考、电大等类型的再教育形式相比也属于后来者,因此,从发展之初开始就有很多成熟的政策可以借鉴,日常管理主要参照成人教育相关政策进行,尤其是学籍电子注册、信息修改、休学、退学、复学、转学、毕业等操作必须依照教育部、教委和学校相关政策执行。

3学籍管理过程复杂,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代远程教育学校提供网上学习资源,学生主要依靠互联网进行学习,与老师基本不见面或很少见面。主办院校要通过各地学习中心来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是分层次、分级别进行的,涉及上下关系,管理的难度较大,与全日制高校相比更具有复杂性。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工作态度存在差异,队伍不稳定,经常变更人员,造成工作交接上的断层,且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并非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出身,大多是在从事工作以后通过自学或是通过实际工作不断探索积累的一些经验,缺少科学、系统、专业的专门培训,导致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的教育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业务水平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3][4][5]。

二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常见的几个问题

1学籍电子注册准确度不高

现代远程教育是远距离教学,且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在籍时间从~8年不等(我校规定高中起点专科及专科起点本科学习年限为~5年,高中起点本科学习年限为5~8年),各地学习中心老师也很少见到学生,因此,部分学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就失去了联系,学校无法准确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学籍状态,日积月累造成冗余学籍过多,加大了学籍管理难度。

2学籍信息的错误率高,修改难度大

2013年秋季之前入学的学生,信息采集主要依靠招生工作人员手工录入数据,且学生不重视,核对不认真,造成了大量的录入错误,专业等信息录入错误入学后可通过转专业操作进行修改,但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民族等关键信息一经上报,若不能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学籍信息将不能再做变更。2014年春季学籍信息通过身份证采集器读取后,学籍信息的错误率大大降低,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对修改数据所需提交的证明材料也越来越严格,修改难度变得越来越大,以修改姓名为例,具体政策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3电子照片采集难度大

电子照片一直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很多学生对电子照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交完纸质照片,只要能够毕业就可以了,交不交电子照片无所谓;学习中心组织学生采集电子照片难度大,工作量大,负责老师也不积极;另外,如果学生中途退学,已采集的电子照片也无法退费。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照片采集工作困难重重。同时,已采集的照片也常常因命名错误、格式错误、照片命名与信息采集表数据不一致等诸多问题导致上传学信网失败。随着国家打击虚假学历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向用人单位提供学信档案以证实学历的真实性。但是从2012年开始,学信网无电子照片的毕业数据学生本人无法查询,因此要求补交电子照片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造成学籍管理工作量进一步增多。

三解决方法

1利用多种渠道与学生保持联系,提高学籍电子注册准确度

学习中心充分利用每年的课程考试、统考和三级英语考试等学生较为集中的机会,或采用电话、QQ、微信等多种渠道力争与学生取得联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联系方式变更后及时通知学习中心。确定退学的,及时办理退学手续;长期联系不上的,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做好学籍注销工作,以便清除冗余学籍,提高学籍数据的准确性。

2采用多种方法核对学籍关键信息

针对学籍信息错误率高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进行改进:①加强管理,要求各学习中心加强对新生报名期间信息录入的复核工作。②在新生报到期间要求学生核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为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求学生核对完成后在《新生信息核对表》上签字确认。③通过对新生进行电话回访与学生本人核对学籍关键信息。④要求学生登录学信网,实名注册学信档案,核对本人学籍关键信息。通过以上方式,从2013年秋季开始至2017春季,我校对核查出的错误及时进行了修改。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以免因政策变化造成本可解决的问题变得无法解决;确实属于不能修改的信息及时要求学生退学或重新报考。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因信息错误导致学生无法按时毕业的情况逐年减少,在保障学生顺利毕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延长毕业照片的采集时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毕业学生电子照片采集困难的问题,我校从2013年秋季开始在新生入学时采集学生的电子照片,将之前毕业前半年采集照片变为在籍期间采集毕业照片,这样就将毕业照片采集的时间至少提前了两年。同时,学籍管理人员摸索了很多方法,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电子照片以新生采集为主,有漏采、未采的照片任何时间提交都予以接收,预毕业学生提前半年再次提醒补齐照片,对因未按时提交照片可能造成的后果做好警示工作。②每年对春秋两个批次新生和两个批次毕业生做4次集中采集,减轻学习中心每次采集的工作量。③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尽量减少错误的产生。总之,学籍管理是一项具体细致而又繁琐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所付出的不仅是艰辛的劳动,还包括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现行的学籍管理模式有许多需要完善、充实、改进的地方,我们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探索远程教学的规律,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结合学校的实际,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进,使学籍管理更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模式,从而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学分制下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籍管理模式[6]。

参考文献

[1]殷涛。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3):90-92.

[2]百度文库。国内外网络教育现状分析[DB].

[3]李巧燕。浅析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管理[J].科教文汇,2009,(2):22.

[4]李维霞,徐小军,张虹。成人高等教育学籍规范化管理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77-80.

[5]李玲。浅谈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现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4):60-61.

现代教育管理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服务;策略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责是不断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融合创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除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工作;高校信息化场所的管理维护工作之外,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推广运用,基于信息平台的教育资源的开发。通过开展上述工作,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环境的共建共享、合理调配。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当今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服务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设备、场地保障和校园网络运维管理两个方面。

一、服务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教学保障方面

1.教学场地管理权责不明,优势资源集中调配困难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校教务处、各学院同时参与教学场地管理工作,很容易造成教学场地管理权责分散不明确,教学场地安排多有冗余,妨碍教室资源集中且高效的分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一个技术管理服务部门,进行开关门、卫生管理,消耗大量的人力,致使管理效能较差。众所周知,保洁员只负责每日定时的打扫卫生工作,一个公共教室的当日的卫生维护,依赖于使用教师的师生,教师有督导学生保持教室整洁的职责,而这一职责的监督工作,应当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管理权限,将教师对教室的维护情况纳入教师业务考核的范畴内。开关门工作,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若能节约这部分时间和人力,服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全校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中,促进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设备、技术支持手段更新过慢,满足不了当前教学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职责为学校教学提供先进教育技术的支持,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设备、技术支持手段更新不及时的问题。电子类设备的服务年限一般是6至8年,但高校由于经费问题,常常出现电子设备“超期服役”的现象,“超期服役”的电子设备由于已经老化,运行缓慢、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

3.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整体较低,影响服务效率及教学质量

教师整体上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较低,自主学习教育技术的意识也较差,甚至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都不能上手,这就造成教师在设备使用上,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当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因各种因素支持不足时,此类教师会产生消极使用的心理,不能积极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教学应用,教学方式一成不变,背离了高校青年的学习特点,学习愿望,很难引起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其被动学习情况下,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网络保障方面

1.学校各类信息化办公平台的建设与统管不足

各类信息化办公平台,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建设时技术运用不够成熟,网络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等问题,致使各类信息平台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信息化办公的需求;加之,各信息化办公平台的后台数据库由于建设时没有统一规划,不能从同一个数据库中调取数据,致使各平台间不能实现统管,影响信息化办公效率。

2.网络维护工作停留在线路保障层面,服务效能低下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高校的网络管理,除核心机房的管理外,还负责学校各楼宇间、各楼层间、各房间间网络线路的管理。网络线路不通是最常发生的网络故障,占用网络维护人员大量时间,使维护人员止步于基础维护,不能使用检测预防式的维护策略。这一问题,在大规模网络应用事件中显得尤为突出,不利于学校大型用网活动的开展。

3.教师网络故障的排查能力较差,致使影响服务效率

经常会出现有教师未插电源即上报故障指出设备有问题,或者是网线未插上报电脑无法上网。这类故障频发,挤占维护人员的时间,影响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服务策略创新

(一)提高本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实现观念创新

身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学习就要落后于人,专业人员不能依靠“吃老本”开展工作。高校应鼓励专业人员进修,通过组织外请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或本中心职工定期赴外地考察、学习的形式,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服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服务理念。

(二)创新开展教学、网络保障工作

1.通过改变传统教室管理方式,提高教室资源管理效率

教室智能门禁系统就是通过向后台管理软件录入教室课表确定教室开放时间,授课教师只需要在上课时间到教室门口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打开教室进行使用。教室智能门禁管理系统若投入使用后运行效果良好,则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与教务处合作探索推进全校教室智能门禁管理,届时可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智能门禁系统后台,由教务处提供教室使用课表,两方共同完成公共教室的开关门管理工作。

2.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提供多种多媒体技术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当努力开展“未来教室”建设工作,未来教室即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未来教室配备纳米黑板、计算机定制管理单元、活动课桌椅、可追踪摄像头等时下最新多媒体技术设备的新型多媒体教室。它是当前信息化时代,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新诉求,是教学方式变革的基础支持,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学活动的创新式融合,这一新的教学空间,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创新活动。此外,还应探索建设配备有录播设备服务于师范生模拟教学的微格教室,以此推动微格教学在各师范专业的运用。

3.充分开展信息技术使用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前述提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低影响中心工作人员服务效率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定期开展信息技术使用培训,用翔实细致的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网络基础故障检修能力,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维护效率。

4.创新开展基础网络运维工作,提升网络管理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当积极与移动、电信、联通这三大网络运营商进行合作,将学校网络线路的管理权划分给三大运营商,教师与学生上网均须向三大运营商申请账号,并支付上网产生的费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师生上网线路不通时,可以直接拨打运营商客服申请维修,使网络维护人员减少参与基础网络维护的频次,腾挪出更多时间进行网络使用情况监测,从而加强网络保障。

(三)创新开展其他信息化工作,建设智慧校园

1.加强信息平台的开发建设工作

高校信息平台建设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各平台数据不能相互融通,“各自为政”,这种现象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工作不利,干扰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数据的监测、存储、调取,也不利于后期大数据分析平台的上线使用。针对这种情况,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当致力于整合学校现有业务系统,集中精力解决“兼容性不足,用户体验差,业务便更难”的问题,以“减负、增效、便捷”为原则梳理好现有办事服务流程,抽取用户需求加以集成,汇聚各类信息服务,实现服务的汇聚,数据的汇聚。

2.“一卡通”项目的建设工作

“一卡通”,就是将师生所需的各类卡功能集合到一张“校园卡”上,这张卡与学校后台数据库相连,能够调取学生的各类信息并加以识别,具备在线缴费功能,能够利用终端设备,比如“圈机”,进行伙食费、电费、甚至水费的充值功能,使师生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3.高校的企业微信公众号建设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当借鉴其他高校信息化管理经验,依托微信平台建设“企业公众号”。企业公众号相较于手机软件而言,不需要开发专门的软件,只需要依托微信平台购买服务,再将学校后台数据库与平台相连通,即可以实现移动办公,经济实惠,且较易操作、容易实现,是未来学校开展移动办公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菊香。某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管理工作浅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2):147-148.

[2]万芳。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和发展思路——以闽江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8(4):36-38.

[3]陈冰谦。论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定位[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117.

[4]王猛。论如何提高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学保障职能[J].才智,2013(31):202.

现代教育管理4

关键词:西藏 农村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巩固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成果,最重要的是在提高应用效益方面有所思路和举措。尽管我区从2007年开始,先后在我区不同地区和学校开展的三期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试点工作被认为是“抓典型,促应用”的重要举措,但并不意味着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就此走上“坦途”。冷静审视和总结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时,恐怕还是存在不少制约应用的深层次问题仍未真正得到解决。笔者在结合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结合教育资源的现状,对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关键。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针对我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实际和有关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对于培训工作,从管理层面讲,笔者认为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好校长及学校电教人员的培训。

中小学校长要把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应用工作摆到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一个学校的电教工作能否走上正常的轨道,教学资源能否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关键在校长,责任在电教员。因此,为保证教学资源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要把中小学校长和电教人员的培训摆在重要的位置。要充分认识校长和电教人员在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总体发展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校长和电教人员的培训,以转变校长的意识,促进电教人员的能力发展,使校长和电教人员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指导者、服务者和实践者。全面提高他们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

远程教育项目设备及资源应用服务于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中小学要教师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各项目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自治区、地(市)县级培训的基础上,按照远程教育“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和“堂堂用”进入教学常态为指导,以“使用、保养、管理、应用“为主要内容,重视校本培训,帮助他们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能及时获取网络资源,并正常进行网络与计算机的维护,更新教师观念,提高广大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的水平和能力,确保“堂堂用”进入教学常态。

二、做好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广大学习者充分利用网络来学习,而学习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是最直接的需求。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对传统教育进行全面的渗透和融合,资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资源是整个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我区目前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来源主要有国家LP数据广播、购置配发和自行研制的三种渠道。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双语”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效应用。因此,加快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努力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要在“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以现有中国教育网和科研计算机网、卫星教育电视网为基础,通过自主研制、合作开发、挖潜改造、积极引进等方式,加快符合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资源建设。我们紧紧把握我区双语教学的特点和现实教育水平、区域文化、实际教学需求和教师、学生背景特点来收集开发教育资源。

2.我们以藏语资源建设为主,兼顾汉语教育资源的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团结协作、扩大开放;坚持引进与开发、翻译“三结合”的建设原则,积极开展现有国家教育资源的应用与翻译工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与效益。

3.资源开发尽量与教材内容相统一。资源与教材内容互不配套将直接影响资源在教学中应用。当我们制定资源开发项目时,要广泛征求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并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与一线教师参与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

三、做好“抓典型,促应用”工作

现代教育管理5

核心提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今后一阶段全国教育工作的目标确定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教育系统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适应教育形势变化,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转型。

“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别蕴含着深刻的观念创新。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对我国的教育系统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一是参与力量将更加多元。要办好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单靠政府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广泛吸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建设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关键。二是主体权责将更加明晰。在“教育治理”这样一个多元体系中,要更加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主体在其中的功能地位、权利职责,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基础。三是体系运行将更加高效。走向“教育治理”要求体系中各主体的运作更加科学、协同更加精细、响应更加即时、流程更加优化,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保障。

从当下来看,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是“管办评的分离”,其中核心是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突破口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格局。由此,管理信息化在此格局中的地位不可或缺:“管办评”体系的构建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职责关系的明晰,教育体系的运作优化、精细治理、即时响应,都离不开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正印证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论断的正确。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实施,尤其是2013年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后,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以解决中央、地方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无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第一阶段”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也已初具规模,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相比第一阶段着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此阶段更加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应用;相比第一阶段着力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此阶段将更加重视通过管理信息化提升各类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信息化力量最薄弱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相比第一阶段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此阶段将更加注重破解制约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相比第一阶段着力解决教育数据的获取问题,此阶段将更加重视数据的精准科学和实时生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0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