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现代教育技术(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现代教育技术范文1
关键词:现代教育;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31-01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培养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应用的摸索,提高接受和理解能力。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而且,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步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小学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弟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生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张家界风光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随着教师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美丽的黄狮寨。“我看到了造型奇特的神鞭岩。”……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可以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张家界。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精神世界的活动是广阔而深邃的,客观世界的任何细微的差异和变化都会影响着精神体验的结果。正如有人这样说:“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追求语文学习过程及结果的差异性,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个性化的追求,符合现今教育强调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为我们创造了更具个性化特征的环境因素,于是,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因素,再加上各种因素不同的组合与作用,满足了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于是我们的语文学习真正尊重了个性化的价值追求
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情感,引领学生感悟,于情境交融从教学的过程来看,阅读教学中对词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某些实际生活的体验,因此,巧妙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创设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加速他们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感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真”的感受模拟,即写真
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达到真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如教《小儿垂钓》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茸莓苔草映身"时,我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描绘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清清的湖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风吹乱了,短褂也被风吹开了,露出了可爱的红肚兜呢!……教学第三四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男孩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有的说:小男孩不住地摆着小手,似乎在说:"呀,小声点,别过来!别吓跑了我们的鱼儿!"有的说:小男子向他招了招手,好像在说:"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样,通过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创新,放飞想象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现代教育技术》,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范文2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教育技术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传统的观点,将教育技术看作是研究如何通过技术促进教学与学习,这一观点是在物理科学模式和行为科学模式之间艰难前行的(Saettler,1968)。[8]物理科学模式着重的是那些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潜在影响的发明创造,历史地看,这些发明有粉笔、照相、复印、录音、运动图像、电视、录像,以及当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和Internet。这些只是试图改变课堂教学的发明中的一部分。行为科学是从心理学角度对同一历史的研究,这一观点不着重于硬件和软件,而是着重于利用。典型的历史时期开始于夸美纽斯将图片应用到教科书里去,或早期设立的行为主义原则的学习步骤。
现在的重点是设法使得学习更有效。20世纪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控制论、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同时传播理论也从个别化传播理论,逐渐发展为大众传播理论、小组传播理论。教育技术就是这些理论、概念和思想的“教育的”部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关于教育技术的观点,是沿着一条不同的轨迹看待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这一观点是尚未成型的或尚不完善的,被划为后现代一类(Hlynka&Yeaman,1991)。[1][2]设想教育技术是一种艺术形式,产生的艺术作≮≯品叫作“象本”(presentation),里面包含的是各种符号。这些“象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有印刷、录音、电影、录像、计算机软件及超文本等。教育技术人员的作用和电影评论家、艺术评论家或电视评论家的作用一样,介绍新的“象本”,提供评论,为听众揭示“象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样一种历史可以从传统的批判模式开始,吸收各种评论家的思想,带着问题去审视“象本”。
面对着文化的复苏,面对着霸权的覆灭,就会出现多种角度、多重视点,不同的评论家会指向不同的方向,从而产生无序。但是就像凤凰涅磐一样,正是通过解构才能获得新的结构,我们似乎是重新开始了,但是这一次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的。我们对每一种技术进行审视,一方面认识到它的进步,也认识到它的不足。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每一种教学信号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教师都是相同的,实用者看到的是其使用价值,建构主义者看到的是其意义,而评论家看到的是其意识上的独断。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符号无限的世界里,但其无序状态却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们寻求的不是最好的一条途径,而是达到不同目标的不同途径。这样一种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技术在今天还不是后现代主义的,但是,教育技术“时刻准备着”成为后现代主义,它也必须是。因为有许多其他的声音、其他的思想、其他的模型在酝酿着、在跃跃欲试着。当只有一种观点被人们接受,只有一种模型被用来解释所有的一切时,后现代主义就会消失。但是在教育技术这样一个充满动态特点的领域,这种情况似乎是不可能的。
二、后现代主义: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中的难以把握的概念。通往后现代主义这个神秘世界有几种方法。首先,是认识到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状态”(Lyotard,1988)。[5]人们不会去做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没有计划,后现代主义不寻求转变。相反,世界能够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内被认识。后现代主义状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科学家写出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文学家谈论着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后现代主义还出现在建筑、艺术、社会学、哲学、教育和科学等广泛的领域。教育技术人员根本没有机会选择是不是希望介入到后现代主义现象中去,非常简单,后现代主义是存在的状态。问题是,后现代主义是什么?要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含义,让我们先回到现代与后现代的对立点上,后现代主义必定是“后于”现代的,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最终的、最好的方法。
现代性的规定性特点有:(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Hlynka&Yeaman,1991)。[1][2]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代性观点。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这样,后现代主义的规定特性就是对现代主义规定特性的排斥,并代之以:(1)信仰多元;(2)对技术的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3)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从而产生一个严肃的主张。如果用其他标准审视,“技术发展”可能根本就不是发展。后现代主义就像双重编码(Jencks,1986),[3]后现代主义还被联系到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状况,是以存在论代替现代主义的认识论,是用模拟取代现实。
三、两个模型:给予的世界,建构的世界
为了讨论后现代主义,必须区分两个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看待教育技术的观点。首先也是传统的观点,将技术看作是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一部分。第二种观点是将技术看作是知识建构的一部分。1.给予的世界在“知识传递”观点中,我们建立了关于传送者、传播信道、信号、接收者等的传播理论。在这种观点下,教育技术的作用是如何更有效地传送教学信号,目的是以尽可能高的保真度将特定信号从发送者传送到接收者。在教育技术领域,这种“发送者-接收者”模型的变体有教学开发、教学设计或教学系统设计,具体的模型多种多样,但其一般模型都是遵从“定义-开发-评价”这样一种结构,基本步骤是首先定义教学事件,然后开发适当的方案,最后检验该方案是否有效。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系列更好地调整这一模型的历史。2.建构的世界另一种观点以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信息的流通,认为信息传播过程所包含的不是特定信息的传输,而是意义的产生。这样一种模型,就包含着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下,关注的重点从“发送者-信号-信道-接收者”模型,转移到另一个方面,也就是“作者-文字-读者”,这一转变似乎只是用词上装饰性的改变,说到底,作者就是发送者,信号就在文字中,接收者就是读者。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最终的权威或真理落实在哪儿。在传统上,人们默认为文字的作者就是最终的权威,如果有人知道“真象”,那无疑就是作者。但是很显然,有些情况下作者的意图不可能获得,例如作者已经去世,就无法问及作者某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这样,作者的权威就由文字的权威所取代,“真理”就落实在文字本身,新的任务是对文字的解释,所要做的是将文字的意思解释出来或翻译出来。当代的文学理论又前进了一步,也许权威并不仅仅是作者,或落实于文字,而是阅读文字的读者。说到底,每个读者都是独特的,在阅读中,每个读者都将自己的背景、兴趣、需要和理解带到文字中去。这样一种观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读者认为某一段文字很重要,而相同一段文字,在另一个读者看来,不仅无用,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让你说出最伟大的小说是哪一部,你可能认为是《战争与和平》,你的同事可能认为是《飘》。寻找“最好的小说”是毫无意义的现代主义的陷阱,这和寻求最佳教学媒体是同样难以把握的。或许权威落实在作者、文字和读者三者之间,即用信息的建构主义模型代替了线性传输模型,这样的观点是后现代主义的。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点: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Lather,1991)。[9]实际上,这五个特点是与所谓好的教学设计相对立的,要使教学设计系统容忍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这些特点,显然不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但是如果细想一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结论了,开放性体现了矛盾的特点,超文本则体现了不连续、随意性特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路径、反馈循环以及补救途径实质上就产生了无节制。当代的教学软件允许学生根据前测结果绕过细节部分,则正是流程短的体现。Internet提供信息数据库的访问以及各种通信工具,更是体现了这五个特点。联系到教育,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可归纳为五个,分别是针对:(1)权威和知识的形式;(2)对个体的关注;(3)物质基础;(4)看待历史的观点;(5)团体和传统的位置。
这些都能够扩展到教育技术领域内,下面的讨论就是在后现代主义框架内探讨教育技术的问题。1.权威的形式权威的结构是共同参与的、对话式的、多种形式的(Lather,)。教育技术人员早就认识到单一的权威已经不再适用于媒体产品了。一个复杂的教学设计产品要经过试验、修正、评价等过程,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事实上,当前的教学设计或明或暗地都是采用团队的方法进行教学系统、程序和产品的开发,这种特征显然是后现代主义的。2.个体的概念后现代主义对个体的观点是:……不再成为中心的,是由文化所决定、所构造的对立的、相关的……主体(Lather,)。这里就出现了两难:教学设计者是假设所有学习者具有相同的需要从而针对“平均”的目标受众而设计呢,还是不仅允许个体需要,而且也强调个体的不同?传统的教学开发是假设一个受众的平均量,然后根据这一平均量而提供预先确定的材料。然而当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已经认识到有必要为每个学习者建立各自的学习安排,像超文本技术就似乎能够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用看起来混乱的模型代替了传统的线性课程表示模型。3.物质基础后现代主义的物质基础是信息。在每一课程开发活动中,信息都是一个起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一个步骤就是确定在开发的教学产品中要包含哪些信息。后现代主义看待信息的角度则不同,不再认为信息是最终的,而是认识到虽然信息的符号表现似乎是固定的,而信息本身实际上是流动的、多样的、变化的。如果以这种角度看待信息,那么教学产品或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教学设计所关注的重点也就从内容转移到了过程。4.团体的位置后现代主义的团体概念始于麦克鲁汉的“地球村”的概念,进而扩展为一个“跨国超空间的、有不同而没有敌对的、生态型的团体”(Lather,)。教育技术不是有正确答案的一系列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关系、需要和技术对策的网络。每个团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关心的问题进行开发,但是在局部的自主团体内部,技术又创造了新的跨国团体,例如,Internet所提供的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所有这些都改变着我们看待团体以及看待技术的方式。
五、后现代主义作为另一种模式:教育鉴赏
后现代主义所产生的一个主要影响是提出了进行研究的另一种模式。传统地,教育技术是被当作科学看待的,这就意味着,那些已经被接受了的实践模式,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技术理论早就认识到了实证主义模式的优缺点,从而产生了从定量到定性模式的转移,而第三种实践模式,是既将教育技术看作是一门艺术,同时又看作是科学。批判作为一种学术方法,在艺术研究中被广为使用。建立在定量、定性、实证和系统模式上的教育和教育技术,则很难接受用艺术批判这种形式来作为学术研究的方法。然而,一些研究者逐渐对以艺术批判这种新的思维模式研究教育产生了兴趣(Hlynka&Belland,1991)。[1]1.分析和批判首先,可以从五个方面对课程进行分析:(1)在技术方面,针对课程方法-结果之间的合理性;(2)在政策方面,针对权力和控制;(3)在科学方面,是否最大可能地提高效果;(4)在美学方面,是否将教与学当成一门艺术;(5)在伦理方面,考察教育艺术的价值。然后是“课程批判”,课程批判家应该和文学批判家一样,“课程评论家的作用是揭示其意义,阐明其答案(Mann,)。”[6]现在课程评估者已经广泛使用教育鉴赏和教育批判这样的术语,鉴赏是欣赏的艺术,而批判是揭示的艺术。利用这样的术语描述课程材料也成为教育技术人员的一个特殊兴趣。每个人都是一个课程材料的批判者,虽然是在比较肤浅的层次。批判是对艺术作品的感觉、分析、阐释和描画。教育批判的目的是刻画、解释和评价教育材料、教育环境、课程和教学。2.教育批判的作用一个鉴赏家应该清楚自己的历史,这样才不会总是“重新发明轮子”。一个能够与其历史、与艺术、与文化相交流的鉴赏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家。教育批判的作用主要是:(1)从内容及其形式的关系角度解释技术目标或过程;(2)从部分和整体的角度解释技术目标或过程;(3)提供对主题及设计的洞察力,从而在丰富性和复杂性上把握技术目标或过程;(4)揭示评论家对教育技术过程或产品所具有的亲身体验;(5)揭示对教育技术过程或目标进行判断的基础,以及该目标或过程对人类经验所产生的作用;(6)综合不同途径的研究结果,形成综合的理论(Belland,1991)。[4]
六、后现代主义分析方法:解构
一方面,刚刚接触后现代主义的新手会试图寻找规则。而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是反对规则化的,如果刻板地沿用一个精确的过程,那就全然违背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即不是追求创造一个最佳路径。精确地描述一个过程,实际上是提供一种“超越的意义”、一个最终的意义、一个最佳的方法,而这正是为后现代主义观点所驳斥的。因此,这里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方法,实际上只是参考性的建议。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是解构(Yeaman,1992)。[7]解构的第一步是按照传统的角度确定二元对抗,前一项是正常的,后一项则相反,例如好/坏、自然/技术、男/女等等。解构的下一步是将这一对抗颠倒过来,也就是,经过分析与争论,表明原来常常被贬低的第二项,实际上是应该被重视的,一些代表现代主义的二元对抗如:形式/反形式、设计/机会、层次/无序、线性/非线性等,在现代主义观点看来,这些二元对抗的第一项都是稳定的术语,形式、设计、层次等都是现代主义的关键概念。解构主义对其中有些(并不是全部)反其道而行之,并且表明同样也是站得住脚的,例如,设计/机会,在现代主义看来,设计是被接受的模式,但是换个角度看,设计不也意味着限制和强迫?教师要按照设计的课程计划上课,但是好的教师则抓住每一瞬间的各种机会,联系到课程中去的。这就需要采用一种偶然性模型,需要利用各种随意性的能力。实际上,设计的教学常常导致乏味和沉闷的课堂氛围。这样在详细审查下,设计被解构,我们看到在设计中,需要给无序或“反设计”一席之地,实际上,“反设计”在好的设计中总是已经存在着的,在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反设计的必要性,以避免产生呆板的设计。最终,对抗不再存在,被确定的现代性(设计/机会)被解构了。
现代教育技术范文3
关键词:教育技术艺术设计教学互动运用
一、教育技术概述
1.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等各种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教育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们更倾向于用系统方法来定义教育技术。不同阶段的教育技术中强调的技术着重点不同。教育技术概念的发展也体现着人类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它根据教与学的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借助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如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2)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各国教育技术的比较研究。
(3)媒体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包括媒体的分类、媒体的性质、媒体的教学功能以及各种媒体的教学应用等研究。
(4)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包括以“学”为主的设计和以“教”为主的设计;教学系统开发的内容、方法、步骤等。
(5)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发展:包括网络教育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技术、虚拟现实教育应用技术等。
(6)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管理、测量与评价。
(7)教育系统最优化,教学环境的设计。
(8)远距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远程教育的模式与理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实践领域常由程序化的模式和相关的理论来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和促进改革作用。教育技术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领域、远程教学领域、企业员工培训领域等三个主要的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
二、艺术设计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环节需完善的地方
一支笔、一张纸、几张范作加教案,这是我们最熟悉、最习惯的艺术设计教学方式。然而,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已是大势所趋,已不再是“点缀”了,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
1.师资方面
在一些有传统、有积累的艺术高校里,一些老教师,他们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但他们对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不够了解,包括对电脑知识方面的运用。还有一些教设计的老师也往往是以一本教材为主,对网络里的一些同类教学没有进行比较、借鉴。而且一些相关的教师师资培训还不够,或有些师资培训有些形式化。
2.学生方面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扩招以来,还有近些年出现的高考艺术热。这都为我们的艺术设计院校输送了大批学生。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差距。学生的班级人数也由以前的10—15人发展到现在的30人左右。在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校里,因校园内艺术氛围好,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还较好。但在一些综合性院校里,特别是一些艺术专业刚开设不久的学校里,校园艺术氛围不够浓,学生的学习氛围就总体偏弱。
3.配套设施方面
教室设施的多媒体化是一个大的趋势,但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的教室,一些专业教室配置多媒体的可行性还不大。而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中一开始会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后面的课堂阶段会叫学生画草图、出方案等。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使用还存在矛盾的方面。
三、良性配合,充分运用
1.由于任何好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所以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并进行信息传播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优化组合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编制、使用、选择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偏重传授向课堂师生互动发展,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教学通过网络与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有学习的可选性、可比性。
2.学生的素质组合是多样性的,特别是在一些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薄弱的院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由于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获得了多渠道学习的机会与学习的自由性,即补偿性、适应性的学习。此外,校方的积极领导也不可忽视。既要看到学生角色转变的外在可能性,又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关键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离不开教育媒体和配套软件的支持,因此学校在教学与建设过程中,在不影响政党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下,应将添置教学媒体和软件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在条件暂时还达不到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学校和广大师生要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软性力量,组织争取部级、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基金等的申报,争取经费。对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要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现代教育技术范文4
一、“3341教育”的内涵
“3341教育”是以“依托三个平台,坚持三个为主,突出四个环节,树立一种意识”为内容,育人与发展同步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活动。
二、“3341教育”的要素
1.环境要素―依托三个平台
(1)科学发展的平台
科学的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奇迹般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以及精神需求也都产生了新的改变。这些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也在推动着人们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要全面促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进化,唯有科学发展,唯有科教进步,唯有加快人才培养的战略步伐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中国不但是一个工业大国、农业大国,更是一个人才大国,要适应这样一个大国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因此,要造就出大批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有文化、懂科学的合格人才,首先要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建设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科技素质的优秀人才。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正是科学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选择,也是人类进化、社会进步对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教育发展的平台
教育的发展,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也在加速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并且逐步体现出了它的强大优势。这种优势已从教育的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元素已逐渐形成。这种教育元素的形成,从内容上说,首先是理论层面的元素,如教育理论的时代性、教育思想的前瞻性、教育导向的国际性;其次是实践层面的元素,如教育观念的人性化、教育发展的科学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育资源的优质化、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等,内容十分广泛。
从形式上说,一是多元的,这种教育元素的多元性,不但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同时也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立体的,它的全方位、全覆盖的立体呈现,不仅具有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属性,而且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显著标志,更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
这些教育实体的发展,不但为教育公平和教育规范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现代教育广泛开展的育人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正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坚实基础。
(3)教学实践的平台
教学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是教学的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现代教学实践的特征。这一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无疑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它的表现主要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载体是活动,教学的呈现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是生活,交流的方式有网络,这些都是以信息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为核心的重大变革。
随着现代生活信息化的到来,信息活动无所不有,无处不在,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信息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校园资源,特别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更能为育人活动增添新的活力。当前,日益优化的校园环境,已经成为教育发展、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教学实践,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它的有效,主要在于其更加注重教学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放在了教书育人的首要地位,一切为着学生,一切为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健康和快乐的生活。它的有效,还在于教师是把学生当做自己人生旅途中的好朋友,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时刻不忘自己是学生美好心灵的播种者,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引路人。
因此,良好的育人环境,优质的教育装备,先进的教育技术,现代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现代信息技术“3341教育”的重要保障。
2.人文要素―坚持三个为主
(1)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学生的学习最初都是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因为兴趣始终都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强大的驱动力,兴趣和感受成了他们从事任何活动的主体意识,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对他们的教育,就必需高度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感受,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出发。
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中心,以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为重点,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以实现吸引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达到育人的目的。
(2)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
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就是要以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在校活动现状为重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依据学生的学情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不用死板、生硬、不合实际、过时无效的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选择,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友好、自主的人性化学习空间。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更加注重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交流,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文化和技术知识,立志做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会学、善学、博学的一代新人。
(3)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主
坚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主,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体,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作为主体的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之间普遍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重视他们的不同,在施教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克服知识水平的缺乏和做事能力的不足,努力帮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从不知到已知,从知少到知多,从学困到解困,从“我不行”到“我能行,我是最好的”,将知的发展,变成质的飞跃。
面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但要理解学生知识的不足,更要真心诚意地去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使学生都能在学习中看到希望,看到进步,让他们在共同的学习和奋斗中学有所长,学有所得,感受学习活动始终都是乐事,是一种快乐、美好、幸福的生活,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会做事的勇气。
三、“3341教育”的过程
“强调实践操作,突出能力培养,实现快乐教学”,这是现代的教学思想和育人精神,其不但需要师生共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体验教学活动的快乐,而且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人才培养的战略观念和工程意识,更加自觉地把学生的欣赏、表现、创新行为融入以下四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
(1)信息采集―观察比较,鉴赏美
学习现代科学,运用现代装备,掌握信息技术,首先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开展信息的收集和保存活动,学生只有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再对所收集的信息内容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从中分离出有用而且是有重要价值的东西,才能充实知识存储,丰富生活经验,同时还能实现对美的欣赏,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信息处理―实践操作,表现美
有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需要他们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也就是说,学生一定要亲身实践,进行具体的上机操作,真正学会使用计算机,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充分表现大自然中的美和人类社会的美。
(3)信息应用―运用技术,创造美
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最主要的还在于对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为现代社会服务,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并努力创造技术应用上的神奇和人类生活中的新精彩,因为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终体现。
(4)信息交流―人机对话,感受美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使用现代装备,运用信息技术表现美,造创美,还要引导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人机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去感受那些美好的事物,进而产生成就感。有创造才有发现,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学生只有在充分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成果和快乐,才有成就感,才能产生更大的内趋力,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潜能,这才是创新与发展的根本意义,也就是说,感受与共享才是创新与发展的最大效益。
四、“3341教育”的焦点
“3341教育”的焦点就是要树立一种创新意识。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而其前提是人的现代化。那么人的现代风采又是什么?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更加善于理性思维,更加善于理性做人。现代教育是科学的育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意识的影响,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在学习中产生创新心理,进而树立一种科学的创新意识。
那么,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是传知,是启智,更是育人,这种责任也不同于历史的任何时期,它需要教师能够在理性思维的支配下,实现更加开放的理性育人,理性与人,理性丽人,同时也要让自己在理性的生活中,用焕发出的理性和真实的人生光彩去启迪他人。
然而,在理性的生活中,人的素质能力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人们的意识,特别是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社会作为。要树立创新意识,就要打牢创新基础,更要激励创新行为。从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创新行为和创新精神,在现代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都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3341教育”,是育人与发展的聚合体,其中“依托三个平台”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坚持三个为主”是教学实践的核心,“突出四个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树立一种创新意识”则是教师育人的方向标。
五、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生活的知识元素;技术―先进的表现方式;育人―教师的教学实践;发展―现代的教育装备。
信息、技术、育人、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现代教育技术范文5
备课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师在课前的有效准备,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因此,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候要加大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要求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使用技巧与方法。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等,需要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呈现的方式,而选用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把握与决定;要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质量。在现代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效益,为现代教育各个课程目标的顺利达成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使用方式等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创新,提升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促进功能。
2提升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契合度
在现代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传统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学会将信息技术使用与分组教学、合作探究、学生观察、实验等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在现代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只有将传统教学里面的精华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才能获得高效的课堂。而不是单纯地将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绝对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该用的时候才用,不用的时候坚决不用,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现代教育的开展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功能。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信息技术运用的实效性
在现代教育改革与深入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因此,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时教师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目的。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效果,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到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围绕现代教育的主题,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研发、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依靠课件的现象,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与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促进与提升。
4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