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新型城镇化论文(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635485

【导言】此例“新型城镇化论文(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型城镇化论文1

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作用

对城镇新区进行建设以及旧区改造促进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由于新区建设需要房地产的直接相关投资,房地产资金会直接注入,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另外,城镇旧区的搬迁改造也会带动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以及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同时,搬迁户对住房的需求也会增加,供求效应促使房地产投资增加。

新型城镇化中人口的增加相应推动了对住房需求的增加

据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每年以约1%的速度推进,城镇人口年均增长4%~5%,从而带动新增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由于新型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增快,大量的人口向城镇涌入,他们对住房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扩大,对住房面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房地产投资也会相应地增加。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房地产有着更高的需求。如房屋置换、休闲旅游、娱乐消费等,这些都对房地产消费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房地产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作用

房地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和城市面积都高速膨胀,必然会带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相应地房地产投资在一定时期内的快速增长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解决了城镇化中一部分人口的就业

由于房地产资金的增加,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参与到房地产建设中来,因而解决了部分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另外,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使得相关行业人员的需求增加,解决了城镇化中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房地产投资的增加扩大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资金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要求建设资金的不断投入,房地产投资的逐年增加、配套建设的不断增大,促使新型城镇化朝着环境更和谐、配套更完善、服务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房地产投资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加快了步伐,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房地产投资要和城镇化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投资滞后会影响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投资超前则会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2结论与建议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房地产投资存在正相关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短时期内,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房地产投资增加影响不大,不是其增加的原因,而房地产投资的变化则会使城镇化水平发生一定的变动,即城镇化水平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而房地产投资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显著。在长时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于房地产投资具有一定的影响拉动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力大于房地产投资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推动作用。

建议

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本身的逐利性会给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难题,会导致城镇化的片面发展,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鉴于此,我国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引导房地产投资的方向,使两者协调健康发展。

城镇化方面

首先,根据城镇自身特点,科学规划其长远的发展,引导房地产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合理投资,避免盲目的开发投资或者是滞后的房屋建设。其次,重点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在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容量、地址、分配和管理等方面合理设计,加大过程控制与服务管理。再次,完善城镇的基础配套建设,建立生态宜居、宜业的城镇,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最后,根据住房市场的供需合理供应房地产市场的土地,做好旧城改造和征地安置补偿工作,保障人民的正当利益。

房地产投资方面

首先,房地产投资应根据城镇特点合理发展投资方向,政府与行业应加强对房地产投资的长期引导;其次,从长远规划和综合因素考虑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各个监督管理服务部门各负其责,共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投资发展;再次,健全完善良好的房地产业环境,完善供地系统,强化资金链接,优化配套服务;最后,调控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完善信息平台制度,及时跟踪管理,正确引导消费投资,减少投机行为,保障房产的有效供给。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3篇新型城镇化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新型城镇化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新型城镇化论文2

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推进全域城镇化

上冈镇立足区域特点,按比较效益优势来确定产业定位,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布局,引导城乡居民向新园区、新镇区和新型社区集聚。先后投入千万元,编制了《上冈镇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上冈镇区建设详细规划》、《副中心物流商业网点规划》、《建湖港区上冈作业区工程建设规划》等规划,将专项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相衔接,实现了规划融合覆盖。

加快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上冈镇按照协调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三产物流园区”建设,不断加快产业向园区聚集。一是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建成园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上冈现代农业园入驻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已达34家,今年农业园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建设百亿级工业园区,在镇西南片建成建湖县上冈产业园,实行镇区合一管理。目前,入园企业达62家,园区经济总量达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达亿元。工业集中区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仅江淮动力集团就委托镇就业中心培训上岗了近千工人,园区被认定为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该镇先后建起易家乐生活广场、盐阜建材城等商贸园区,配套建成四星级上冈国际大酒店,为开展大型活动和园区企业接待客商提供了方便。

加强功能配套,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上冈镇坚持抓好道路、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一是完善道路框架,构建城乡交通网。先后兴建20多个重点项目,建成6条主干道和3座串场河大桥,形成“六横四纵”的镇区主干道骨架,新增城镇道路9公里、25万平方米;建成苏北二级客运中心上冈客运站,日均发车350班次,客流量近万人次。二是着力实施安居工程,引导农民进城入镇。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建成南苑小区、上冈新城、都市名城和隆世达财富广场等10多个规模住宅小区,为产业工人安家落户提供了保障。出台鼓励农民进镇购房置业的意见,按照把“农民集中安居工程”和“农民转化市民工程”有机结合的要求,加快安居工程建设,近年来进镇入户农民达2000多户。三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与城镇生活。投资近亿元,建成年供水能力万吨的上冈地面水厂,铺设Ⅰ级管网40多公里,Ⅱ、Ⅲ级管网300多公里,改水万户。

加大民生投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上冈镇通过加大投入,强化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流通等优势,着力提升城镇软实力。一是加大教育医疗项目建设投入。新建成上冈高级中学新校区,共18轨54个班,可容纳2700多名学生。上冈小学西校区主体已经建成,明年秋学期将投入使用。镇区拥有幼儿园5家,儿童入园率达100%。新建的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即将投入运行。二是加快构建城乡就业服务网络。把解决流动人口和进城入镇农民的就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依托劳保服务中心,开通就业服务网站,建成标准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全镇就业管理系统求职登记、用工信息、技能培训等资源共享。2013年,举办技能培训9场次2500人,被评为“省级充分转移就业镇”。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立足生态建设,打造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

上冈镇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建设全过程,努力做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一是加大镇区环境整治力度。上冈产业园区实现了雨污分流,工业、医疗废水处理率和消毒率为100%,医疗废弃物实行联单转移制度,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上冈污水处理厂已由县污水公司进行运营,同步建成污水管网30公里。二是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投入近3000万元,整治156个自然村庄,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3座、集运点22个、垃圾房1442个。成立了镇农村环卫所和绿化办,配备了305人的农村保洁队伍,各村均落实了专职环保员,环保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实现村居垃圾处理全覆盖。三是加快绿化造林步伐。2013年,该镇完成成片造林2600亩,新建和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3万多亩、围村林4个,道路绿化总长万米。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占地200多亩绿树成荫的上冈人民公园。上冈镇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生态立镇上已迈出坚实的步伐,正在迎接国家生态镇创建专家组验收。

2几点建议

加强规划深度融合,引领城镇协调发展

盐城市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大市区和各县(市)“1+7”的城乡规划体系,但与城镇总体规划、国土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融合不够。建议在编制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过程中,坚持“一核三轴四片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整合空间资源要素,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城镇化水平。

强力推进产业提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四化同步”,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一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在特色产业、配套发展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城乡工业集聚发展,集中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集中区和中小企业园区(农民创业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城乡经济互动性。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方面积极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用财政、社会资金鼓励和扶持城镇居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初始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到乡镇和农村从事三产服务业。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按照产业提升、文化挖掘、村庄整治、庭院美化、生态保持的原则,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将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旅游服务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一产特色化、一产二产化、一产三产化”。

加大镇村建设力度,优化镇级资源配置

一是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力度。在政策、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配置上向重点中心镇倾斜,激发其发展活力,使其尽快形成较强的吸纳承载辐射能力,吸引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乐业安居。二是大力提升一般镇发展内涵,加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建,加强镇区规划建设管理,以较高的城镇品质吸引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三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造血功能。

活化农民财产权能,引导农民进城入镇

固化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固化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二是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激活农民财产权能。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权利。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面开展清理核实、界定权属,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理确定股份。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把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作为打破人口流动壁垒,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一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逐步改善镇村面貌

把整治镇村环境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加快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推动整村面貌的持续改善。一是建立健全城镇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动管理法治化,把经常性管理与集中整治结合起来,建立落实镇容镇貌、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广告秩序、绿化管护、环卫保洁管理长效机制。二是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继续坚持“点线结合、突出沿线,重抓典型、以点促面”的基本思路,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环境源头保护、生态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和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做到“规划先行,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论文3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历经了60余年。在总结以往城镇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鉴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中央于2013年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此后,新华社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内涵所体现: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的深邃思想来引领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充分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统筹安排、城乡一体。只有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明确城镇化发展的改革任务,解决好城镇化发展中的难题,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与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筑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小康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国地域建筑无论是建筑材料的使用,还是建筑样式的选择,都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蕴涵着丰富的建筑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地域建筑文化得以产生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然而,近些年来,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全球化”进程不仅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无法回避地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强化了世界文化交流频度、促进世界文化融合发展的同时,还引导着文化发展趋向于同质化的方向发展。在地域建筑文化领域,“全球化”具体体现为把某一发达地区的新技术、新观念和新理论播撒向世界各地,这一方面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由于趋同现象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地域建筑文化的衰弱,大量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建筑消失,而且建筑风格迥异、造型奇特的“国际范”现代建筑慢慢成为了当代建筑文化思潮的代表。

这种变化,在近些年我国具有一定代表性建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缺失了我国本土建筑语言的“方盒子”一栋栋拔地而起,诸如众所周知的国家大剧院、“鸟巢”、CCTV大厦、水立方等国家性地标建筑都由外国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而建成,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削弱了我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我国地域建筑文化特点逐步丧失的状况引起了很多本土管理者、建筑师们的质疑,并进一步指出了建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即简单符号化问题。简单符号化本质上就是将地方建筑的样式、形态、装饰、色彩等要素进行简单的概括与提炼成为不假思索的地域符号,并结合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进行简单的堆砌,形成新建筑,组合成为新组团,构造出新城市。①这种“简单符号化”未能把不同风格、特点的外来建筑文化真正地融合到地域文化中,从本质上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精神,缺乏关心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轨迹,造成后来的建筑与当地的文化缺少紧密和持续联系,地方历史、地质地貌、传统文化、经济方式、生活习惯等因素被排斥在外,无法很好地创造出被认同的情感空间。例如在安徽地区,马头墙作为文化背景符号在当代建筑上的运用比比皆是,随处可见现代建筑的山墙加上马头墙作为装饰性构件,建筑色彩采用黑白灰的调子,建筑外表皮部分进行肌理处理,这样的建筑因此而被定义为徽派建筑。事实上,这种对地域建筑文化简单符号化的理解和运用,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国际建筑同质化现象的反思与批判,还可以视为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一种新探索,但是这样的理解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应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与挖掘地域文化,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注重地域建筑语言的更新,营造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建筑空间。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现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发展的有机结合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新型城镇规划与地域建筑文化保护

1、古建筑保护

2、历史老街区保护

历史老街区是城市的活文物,时刻向后人展示着前人的生活方式、风俗文化、历史的脉络、社会的变迁,现在更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但是,历史老街区的多数古老建筑陈旧、破损问题比较突出,在新城镇规划时,确定好规划政策与实施办法是保护好老街区的重要措施,也是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在新城镇规划时对历史老街区的保护要按照街巷肌理不变、古树名木保留、院落尺度不变、修旧如旧、功能复兴的方针进行整体性规划,在维持原有社会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增添新的社会功能。在历史老街道改造中,要加强院落、街道的整体性空间设计,加强视觉与景观系统设计,加强交通空间设计。这样在既保护好历史老街区的同时,又让老街区为新城市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促进了整个城市经济文化繁荣。像北京烟袋斜街在规划建设时,对旧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复兴了传统的烟袋斜街的功能,同时还增加指示系统,串联了鼓楼、后海、什刹海景区,不仅保护了历史老街区,还传承了地方建筑文化,促进了城市消费产业的发展。其他如天津五大道、上海多伦多名人街、齐齐哈尔罗西亚大街、重庆磁器口、成都宽窄巷子等历史老街区均成功的担负城市功能,又保护地域建筑文化,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亮点。①

3、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保护

从社会学角度看,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很多是由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形成的,是社会宗法制度的体现,是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新城镇规划时,对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的保护要按照合理利用历史街巷;保留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与肌理;严格控制规划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协调公共服务性建筑风格;统筹建筑布局;重视古树利用等多种手段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城市风貌,以促进城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发展。如拉萨市的发展,就很好得对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进行保护。拉萨市根据城市现状与发展目标,在规划方面制定了“一心两线多点”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在布达拉宫周围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对新建筑的样式、色彩、肌理都进行限制,很好得处理新建筑与古代文明、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对城市格局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延续传统城市格局和风貌。其他如瑞金、南京、扬州等城市都根据自身城市的情况,在规划时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对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都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凸显城市精神与地域建筑文化,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二)新型城镇建设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

1、体现场所精神

“场所是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结合起来的一个整体”②,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具有精神上的重要意义。建筑创造场所,场所聚集构成场所精神,它使人们的生活形式和意义以更为准确的的方式显现出来。场所精神的真谛从现象、结构、精神、意义、特征、历史等角度揭示出场所与人存在于世的关系。③处理好建筑空间与场所的关系,体现场所精神,是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在新型城镇建设方面,需要重点划分区域、中心、标记、通路、边界,处理好建筑空间的伸展与围合、人与环境的总体关系,将建筑空间营造同场所精神得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活力的地域性建筑。像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在19世纪起,就是因为逐步发展为工业城市而引发了一些削弱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和形象特征的变化———拆除了大部分的城墙使新城与老城的界限不复存在;城市周围那些自发蔓延的人造环境损害了城市的总体形象,一些最富特征的地区也随着贫民区的清楚而消失了。即便如此,布拉格在历史进程中基本上保持和发展中世纪所形成的形象特征和空间结构,这种连续性的城市发展很好地延续地域建筑文化,体现场所精神,使布拉格成为一座极富美感的城市。

2、重视城市历史文脉

建筑学领域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探讨是关于建筑与所在其城市以及人与建筑的关系的问题,只有对这些复杂关系进行认真梳理与总结研究,找出内在规律,才能理解任何一个历史建筑以及新建筑的意义。在新型城镇建设方面,要重视单体建筑与群体的关系,注意新、老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延续性,让每一个建筑都成为历史、文化元素而有机地融入环境之中,保持特定空间内的个体因素与环境整体的时空连续性。具体措施可以是将新建筑的立面化整为零、新老建筑间接对应、建筑形式上的感觉模仿、建筑装饰的运用、强化新建筑细部等。如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先生深入研究了苏州市的历史文脉,在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单体的处理、新老建筑的契合、细部材质的运用等方面都做了较好的处理,成功演绎了“中而新”、“苏而新”的建筑样式,对地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做出了示范。

(三)新型城镇的城市文化营造与地域建筑文化更新发展

1.新型城镇城市文化营造

一般认为,城市文化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一般性文化,强调的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性与内涵价值。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公共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而其中最具象的表现形式就是建筑文化,如北京作为古都,天安门、故宫、长城、四合院民居等标志性建筑物就很好地表述了城市文化。因此,新型城镇城市文化营造重点必须放在新建筑的内涵表达、新老建筑的的融合、地域建筑的新符号化、传统建筑材料的创新性运用、建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建筑空间的处理等方面。

2.地域建筑的新符号化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这些人类文化的具体精神形式均统归于符号的范畴。①建筑通过符号传达出情感,形成隐喻,通过双重译码的解读,营造地域文化。总结与提炼地域建筑文化的内涵特征,进而具象成新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等,并将这些新符号与建筑营造结合起来,使新建筑融入城市整体环境,营造新型城镇城市文化,是地域建筑文化更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具体的方法有新建筑的实效性设计、类比性设计、象形型设计、法则型设计等。②如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就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古塔元素符号相结合,建筑自上而下,层层跌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阳光像金色的瀑布从塔顶顺流而下,既蕴含了佛教的佛光普照寓意,又将上海建筑的弄堂文化同现代超高层建筑技术相结合,符合上海的本土建筑文化,也反映了上海地少人多的地理特征与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结合新技术促进了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更新。

3.传统材料的创新性运用

熟练掌握传统建筑材料的特性,同时利用现代技术生产能够体现传统材料的肌理、质感、色彩等属性的可替代的建筑材料,在满足现代人审美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生成新的建筑空间,这是地域建筑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如现代徽派建筑在使用现代建筑框架技术与钢筋混泥土、玻璃、瓷砖等现代材料的同时,使用传统石材、木材作为建筑物的装饰性构件与表面肌理材料进行建筑室内外装饰,遵循传统徽派建筑空间格局进行布置,营造特色建筑空间,不仅能够节约经济成本,还能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延续城市脉络,突出城市精神,营造新型城市文化,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地域建筑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三、结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与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深入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认真分析地域建筑文化的影响因子及相关构成要素,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契机,才能促使二者有机结合,建设出符合中国国情以及地区文化、适宜人居、环保生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35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