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巴尔扎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8861

【导言】此例“巴尔扎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巴尔扎克范文1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一部了不起的书。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今天,他安息了。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星云之上!

如今,巴尔扎克和拿破仑这两位影响了19世纪欧洲历史的巨人都长眠在巴黎。由于在法国的行程紧张,我非常遗憾地没能前往仰慕已久的巴尔扎克的故居朝拜。然而,当我偶然间漫步于罗丹博物馆时,不但意外地看到了巴尔扎克的雕像,而且还惊喜地发现衬托着这位文学大师雕像的背景竟是拿破仑的寝陵!军事家拿破仑和“文学拿破仑”就这样奇迹般地被扭结到了一起。

拿破仑的寝陵富丽堂皇,尽显豪华与尊贵,那是法国人民至今溢于言表的骄傲。而巴尔扎克的雕像则静静地伫立在罗丹博物馆的花园中,默默地注视着前来瞻仰他的人们。这个在冷酷的家庭中长大,在冷酷的社会中挣扎,在冷酷的环境中创作,几乎没有过上一天消停日子的文学巨人,身后的雕像也没能享受到他企盼了一生的幸福。贫穷了一辈子,挥霍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幻想了一辈子:幻想发财是他从未中断过的梦想,但老天爷只给了他写作的才能,区区稿费只能糊口;幻想找个有钱的寡妇做妻子,以摆脱经济上的窘境,是他从年轻时就有的梦想。可是当那个富有的、家财万贯的寡妇真的成为他妻子,使他梦想成真的时候,这个高大、魁梧、精力旺盛的男子却积劳成疾,在50岁刚出头就无奈地倒下,再也没有能力去继续他的小说创作,再也没有机会去享受他憧憬了一辈子的幸福!那座由96部半作品构成的《人间喜剧》,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学领域中没有人能够企及的文学大厦。虽然与他所设计的140部作品和3000个人物的建筑构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却足以令后人望尘莫及了!

听说巴尔扎克的名字很早了,第一次阅读是在大学一年级。1978年北国的春天,依旧寒风料峭。我们这群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子,满怀好奇和梦想走进了校园。刚刚告别冬天,大地尚未解冻。当同学偷偷借来一本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时,饥不择食的我们便一哄而上,争相抢阅。巴尔扎克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从一本一本地读,到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读。从那时起,巴尔扎克―法国文学―世界文学,就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可宝贵的精神食粮。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个光荣与梦想的年代,我是在简陋的教室里、拥挤的宿舍中和昏暗的灯光下,将一本本繁体字、竖排版的,包括巴尔扎克著作在内的法国小说用尽心力读完的。毕业后,我留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间有幸去北京师范大学深造。在那里,我聆听巴尔扎克专家动情地讲授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并用微薄的、还要抚养双生子的工资购买了《巴尔扎克传》。巴尔扎克的作品、专家的精彩讲授、名人手笔的传记,都成为我日后教学的源泉。直到眼下,每次在课堂上讲巴尔扎克,我仍会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以至于下课铃响过、人去楼空时,走廊里只投下我疲惫的身影和蹒跚的步履。

巴尔扎克,这位文学上硕果累累、成就辉煌的伟大作家的雕像,就梦幻般地伫立在眼前,令我思绪万千:感慨?感叹?感悟?复杂的情感一齐涌上心头。从年轻时接触法国文学、阅读巴尔扎克起,我就一直渴望去巴黎,到他的故居看上一眼。然而,当我真正瞻仰他的雕像时,却少了激情,少了兴奋,少了激动,进而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5篇巴尔扎克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巴尔扎克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巴尔扎克范文2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关键词 :巴尔扎克;《高老头》;现实主义理论;真实理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125—02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王晓宁(1991— ),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巴尔扎克坚信文学的使命是要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强调“要严格摹写现实”,他说:“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学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学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主张文艺要反映生活,描写社会,一个国家的作品就应该像一面能忠实地照出这个国家生活的镜子。他认为“同实在的现实毫无联系的作品以及这类作品的全属虚构的情节,多半成了世界上的死物。至于根据事实、根据观察、根据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图画,根据从生活中出来的结论写的书,都享有永恒的光荣”。而文学获得世界声誉成为不朽之作的秘密在于真实。文艺要反映生活,创作要从现实出发,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搞虚假的东西。反映现实,即主张真实地反映生活,严格摹写现实。巴尔扎克所强调的真实,反映在作品中,主要是指细节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一、细节处理非常真实

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整体的框架排列上,还是在故事的细节方面都有着独到的韵味,细节处理得当,会让故事的转折和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牢牢吸引住读者。巴尔扎克在细节上的处理就非常认真、仔细,他认为细节的真实能够将作品带入到更高的文学境界,会让作品得到升华。

如《高老头》中,伏脱冷给拉斯蒂涅算进入上流社会的开支这一经济细节描写得十分准确逼真。伏脱冷曾替拉斯蒂涅算了一笔账,一个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每年需要两万五千法郎的开支,这笔钱相当于拉斯蒂涅以前生活费的二十倍还多。它的开销数目为我们展示了王政复辟时代贵族青年的具体生活。

二、人物的真实

人物的真实,即小说塑造的人物既不是神话传说中万能的神灵,也不是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的英雄。他们只是来自凡间红尘中芸芸众生的一员,鲜活、具体、可感,有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屑烦恼和哀愁。

因此,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严格按照现实中的真实状态,即使是一些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惹人怜爱同情的角色,也被作家赋予了不太光鲜的缺点。如在《高老头》中,拉斯蒂涅从鲍赛昂夫人家得知高老头的发家史:

这个高里奥,在大革命时期曾经当过他那个区的区长,对当时那次大饥荒,他是完全知道底细的,他就在那时以比进价高出十倍的价格抛售面粉,因此发了大财。那时他囤积了不知多少面粉,光我祖母的总管就卖给他一大批。

又如鲍赛昂夫人对拉斯蒂涅走向上流社会的教育:

虽说我把社会这本书已经读的烂熟,但仍有些章节漏掉了。现在,我全明白了,您越是有心计,您就越高升的快。您要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人家才会怕您。您只要把男男女女都看成是驿站的马,把他们骑的精疲力竭,每到一站您就可扔下不管,这样,您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高老头苦心钻营积累财富,却终被两个女儿榨干掏空抛弃;鲍赛昂夫人在上流社会混得风生水起、活色生香,却终被资产阶级小姐挤下社交女皇的宝座而不得不暗暗饮泣流泪。如此值得同情的遭遇,也没能逃过作者对他们的批判:高老头非法罪恶的财富掠夺,鲍赛昂夫人光鲜表面下潜伏着一颗极端冷酷自私的心。

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其最终结局和命运都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看过巴尔扎克作品的人都会知晓其笔下人物伏托冷,他在作品中被塑造成为悲苦的劳役和逃犯的形象,实际上却被作者赋予了政客和野心家的另一层内涵,伏托冷怨恨自己不得志,心有大抱负却难以实现,于是怀着刻薄、悲怨的心理在社会中艰难攀升,他从社会的法网漏洞处入手,利用自己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干起了自己认可的大生意。他认为善良是一无是处的感情,只有不择手段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认为那些残害性命的奴隶贩子可耻,他甚至以他们为致富的榜样,做起了发财的美梦。伏托冷不光将别人当作发财致富、实现自己目标的跳板,他为了成为人上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甚至可以出卖自己,他的世界中物欲横流、感情匮乏,不懂得扎实进步,这种残酷、冷血、唯利是图的性格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掌权者。俗话说 “夜路走多终遇鬼”,他的胆大包天、胡作非为、为虎作伥的性格也不出意外地导致了他的被抓。

三、环境的真实

对于环境的真实,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狭隘点讲,就是指人物生活的周边环境;宽泛点说,即指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为了整个故事情节顺利发展而设置的横向的广阔时代背景符合纵向的历史潮流走向。《高老头》中狭义的环境描写典型地体现在对贫民窟伏盖公寓的具体刻画上。明确地告诉了读者公寓的所有者是伏盖太太,房子的具体位置处在圣热内维埃弗新街的下段,周围的慈姑军医学院和先贤祠中间的小街显得较为怀旧,呈现微黄的气息,街面上的石板毫无光泽可言。其实,对于房子位置的描写到这里已经足够读者想象,但他不满足于这些常规的介绍,仍然挥笔写到了墙角的野草,阴沟内的污泥和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心情的转变等等。这些环境刻画让读者的想象更加细致,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从而引起情绪的共鸣。

这段文字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仿佛伏盖公寓那阴森幽暗发霉的气味萦绕鼻尖挥之不去。如此真实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展开的地点和背景,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伏盖公寓住户的灰蒙蒙不得意的心情,不择手段、一心只想摆脱泥淖的思想感情以及卑鄙龌龊阴暗的性格品质。当然,人物扭曲的心态必然导致行动上的走偏,从而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对于广阔时代背景与历史潮流走向的一致性的描绘,集中体现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的深刻了解。小说对鲍赛昂子爵夫人有着详细、深刻的描画,通过其感情的不顺和社会地位的下降来勾勒出复辟阶段高傲、骄狂的贵族被资产阶级征服的过程,她仅仅是一个缩影,一个有着共同命运的代表,在当时的社会不知有多少个鲍赛昂子爵夫人走到了这步田地,她最终的结局揭示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击败了世袭的傲慢贵族,这是两类人群的战争,是社会主流势力更替的战争。

总之,作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像一颗永远闪烁的明星在欧洲的天空放射出奇光异彩。他关于真实理论的论述,在历史上,给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现实主义兴旺的标志之一。在今天,对于广采博取的文艺家来说,重温巴尔扎克关于文学创作的许多精辟见解,仍然有着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志荣。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二版(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巴尔扎克范文3

曾是冶金工人

1940年7月纳扎尔巴耶夫出生在距阿拉木图70多公里一个偏僻山村的牧民家庭。

这样的出身令纳扎尔巴耶夫始终将亲情、乡情、民族之情、故土之根视为最宝贵的东西。18岁那年,他来到乌克兰钢铁之都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第八技工学校学习,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哈萨克去看外面的世界。2年后,他回到哈萨克参加工作,在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里当过铸铁工、高炉炉工、调度员、工长。整整7年冶金工人的经历,磨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

1962年,纳扎尔巴耶夫加入了苏共。对这段经历,纳扎尔巴耶夫始终心怀感激。他认为,正是通过共产党这所学校,他得到了自我实现,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在他看来,唯一能让他感到满足的就是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并努力使他们生活得更好。如果做不到这点,一个政治家的光阴就是虚度的。

上世纪70年代,纳扎尔巴耶夫开始步入政坛,1989年当选哈共中央第一书记,1990年当选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在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纳扎尔巴耶夫曾是“最有前途的少数民族干部”,本来很有希望成为苏联总理(部长会议主席)。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哈萨克斯坦成了独立的国家。纳扎尔巴耶夫曾说,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前是通过莫斯科看世界的。而苏联的解体却为纳扎尔巴耶夫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1991年12月25日,纳扎尔巴耶夫成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

独裁24年

纳扎尔巴耶夫是第一个提出建立欧亚联盟的政治家,并将这一设想逐渐付诸实践。

此外,他还写有多部著作,包括《探索之路》《哈萨克斯坦国家形成和发展战略》《站在21世纪门槛上》《欧亚联盟:观念、实践和前景1994-1997》和《哈萨克斯坦――2030年的战略发展》等。

哈萨克斯坦处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上,北有俄罗斯,南有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国,又被美国觊觎,处于三国角力之处,纳扎尔巴耶夫在外交上慎之又慎。

纳扎尔巴耶夫还扬长避短,将哈萨克斯坦定位为“欧亚大陆的中心”,“连接迅速发展的三大区块中国、俄罗斯和穆斯林世界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纽带”。

哈萨克斯坦穆斯林人口占57%,以俄罗斯族为主体的基督教人口占40%。苏联解体后,其他国家纷纷掀起排俄浪潮,政府高官都由本民族人担任,但哈萨克斯坦不一样,国家电视台一直有俄语节目,政府中重要的职能部门如自然资源部,其部长什科利尼克便是俄罗斯族人。因此,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关系相当融洽,没有出现吉尔吉斯斯坦式的南北矛盾,也没有费尔干纳谷地那样的火药桶,宗教极端势力在这里难以生存。

纳扎尔巴耶夫主张独联体一体化。纳扎尔巴耶夫深知,苏联时代建立起来的血脉及经济联系,是无法彻底割裂的,地区一体化是消除贫困的合适手段,也是遏制恐怖主义的有效措施。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统一经济空间的积极支持者,希望以独联体为平台,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2015年12月1日晚上5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斯塔纳的气温为零下24摄氏度。数千名阿斯塔纳市民聚集守候在阿斯塔纳歌剧院门前的广场上。因为人数众多,阿斯塔纳警方不得不提早关闭了通道。即便如此,仍有众多市民试图翻越封锁铁马,进入广场。广场内,是一颗高达十米的新年树。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在首任总统日的夜晚,点亮这颗新年树。

2011年,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2月1日定为“首任总统日”,用以纪念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哈萨克共和国的贡献。这是继美国设立总统日之后,全球第二个设立总统日的国家。与美国一样,首任总统日这一天为法定假日,全民休假。

在阿斯塔纳歌剧院广场中央的舞台上,摆放了一颗装饰着各色彩灯的松树。这颗在西方被称作圣诞树的松树,在哈萨克斯坦被叫做“新年树”。作为伊斯兰教信仰者的哈萨克民族,并不庆祝圣诞,他们用同样装饰的树来庆祝每年1月1日的新年。

2015年竞选连任总统

2015年哈萨克斯坦现任国家元首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再次在哈萨克斯坦非例行总统选举中胜出。%的选民投票给他。选民投票率在所有有权利投票的公民中创纪录地达到了%。

4月26日,哈萨克斯坦举行了非例行总统选举,这已经是五年内第二次非例行选举。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连任总统已20多年,再一次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根据法律,哈萨克斯坦作为国家的首任总统可以无限次参加竞选。这也是该国公民对独立的长久等待(300年来首次)、以及这些年哈萨克斯坦第一位总统为国家作出成就的一大证明。

今年共有三位候选人竞选哈萨克斯坦第一宝座,他们是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代表杜尔古・瑟兹德科夫以及共和国工会联合会领导阿别里冈斯・库萨伊诺夫。

在选举中,瑟兹德科夫获得%选票,库萨伊诺夫获得%,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有趣的是,在近几年的竞选活动中候选人的竞选纲领都相差甚远。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向选民提出了经济改革。其实,他的计划包括了国家近几年全部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但最关键的基础还是去年秋天由努・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抗危机计划《光明大道-通向未来之路》,该计划也是他一系列竞选承诺的基础。

具体来说,计划中涵盖了政府通过实现基础建设项目而创造大量工作机会的政策,包括了建造公路。哈萨克斯坦计划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地理政治优势,成为中欧之间货物通行的桥梁。除此之外,纳扎尔巴耶夫的战略还提出逐步的经济重组以及缓解“荷兰病”(如今哈萨克斯坦的预算超过三分之一都与石油出口挂钩)。

与此同时,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的竞选计划包括了优化国内社会形势的提议:教育及卫生系统现代化、人口福利增长。如今哈萨克斯坦已经步入世界具有竞争力的国家行列,并且就生活水平而言,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三千美元)。根据最近的计划(到2050年),哈萨克斯坦将迈入世界三十个发达国家之列。

无论这些计划看上去多么雄心勃勃,人民都信任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事实上,现任、并且再次当选的哈萨克斯坦人的总统从未骗人:所有他提出的设想都实现了。今日的哈萨克斯坦已是前苏联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公民将国内的和平以及居住在这片国土上的140个民族间的和睦关系政策,特别归功于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个人。

不仅如此,民意调查显示,迄今为止在哈萨克斯坦还看不出有哪位政客,若上台执政,可以如此成功地维持国家的稳定。

提到其他候选人的竞选计划,则他们在规模上无法相提并论。

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候选人杜尔古・瑟兹德科夫除了共产主义口号,还指望了反西方主题。由此他发表了反对西方文化(包括电视、电影)统治的演说。他说,好莱坞作品“传播了不严谨的生活标准,渗入了虚伪和轻率”。他同时批评了西方国家不正确的饮食以及青少年教育问题。对哈萨克斯坦青年,瑟兹德科夫期望其有“自我实现的机会”,“平等的起步可能,有效的社会提升机会以及崇高的社会理想”。但是,就如何阻止这些“不正确的东西”渗透到哈萨克斯坦,他却没有提及。

另一位候选人―哈萨克斯坦工会联合会主席阿别里冈斯・库萨伊诺夫,沿着艾伯特・戈尔的道路,选择了生态主题。和戈尔一样,“绿色主题”在选举中并未帮助到哈萨克斯坦总统候选人。可能选举计划方向太窄,导致了极少数选民投票给这两位候选人。

巴尔扎克范文4

1、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是法国人,是小说家,剧作家。

2、巴尔扎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而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来源:文章屋网

巴尔扎克范文5

说实在的,他的资产负债表的记录,不值得我们羡慕,他去世后丢下的一屁股的债,也颇令须眉泄气。但是,他了不起,正如雨果在他墓前演说中指出的:“他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一座高大而坚固,建立在花岗岩基石之上的丰碑。”这座丰碑,却是值得我们永远景仰的。他的创作劳动,那塞纳河上渔夫所看到的终夜不眠的灯窗,对我们当代缤纷多彩的中国文学,说不定会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因为文学作品究竟不是狗不理包子,只有刚出蒸笼就端上来咬一口,最为佳美,一凉了,汤凝油固,便味同嚼蜡。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葛朗台、拉斯蒂涅、邦斯、贝姨……时不时地挂在人们口头,好像品尝了名师制作的美味后,齿颊生香一样,永留记忆之中,这说明好作品永无过时这一说。

我不知道法文版《巴尔扎克全集》是多少卷,摞起来有多高,但中文版的《巴尔扎克全集》的新版本,一共30卷,堆在那儿快一人高了,真叫人打心眼里宾服。这30卷,每卷以40万个汉字计算,乘一下,应该有1200万字。这数量,也许我孤陋寡闻,好像在中国,还未见一位用阿拉文库写作的作家,写出这么多的小说来。所以,“著作等身”这句成语,用于巴尔扎克,他是当得起的。

我记得最早读过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他作品中的逼真传神的写实手法,恣肆的史诗场面,壮观浩瀚的人物画廊,锐利深刻的思想锋芒,都是我们努力企及而始终也难以达到的高度。他的作品对那一代作者的启蒙作用,和今天流行的新小说派、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对当代中国新兴作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同样不可低估的。

新时期文学20年,那种昙花一现的盛况,令我们雀跃过多少次,兴奋过多少回,但到了如今,那些“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作家,依旧忙得脚下生风,屁股冒烟,可他们那些作品早就被人遗忘,放在旧书店里的书架上,也积满灰尘,面目可憎了。

这位法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他二百岁生日的时候,还被人津津乐道,就因为他笔下那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画面,对我们具有吸引力;就因为他在创作中投入的劳动,不停燃烧生命的热忱,对我们具有鼓舞力,而他在作品中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与时代契合的精神,对我们同样经历过复杂、艰难、动荡、险阻的大半个世界的中国作家来说,或许更具有启示意义。

生于1799年,死于1850年的巴尔扎克,这半个世纪,是法兰西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他短促的一生,几乎经历了拿破仑帝国、路易十八封建王朝和老拿破仑侄儿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共和国。他的这部冠之以《人间喜剧》总标题的庞大史诗,全景式地反映了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从巴黎到外省,从贵族到平民的法国生活。如果赞美《人间喜剧》写出了一份形象化的法国19世纪的历史,巴尔扎克是当之无愧的。

其实,20世纪,中国土地上的风云变幻,不见得比巴尔扎克时代的法兰西逊色,中国作家的所经所历,不见得比巴尔扎克差池到哪里去。但我们中国的人间喜剧式的大作品,却还在孕育的过程中,只有待之以来日了。

这样的期待,也许未必可取,作家不是史学家,文学作品也并不承担记载史实的任务。但是,像巴尔扎克那样,用生命去燃烧手中的笔,去触摸世界,去感知时代,给后人留下一份历史的印迹,岂不是在纪念这位大师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值得我们闲来无事,不妨思考一下的事么?

巴尔扎克之所以永远,这恐怕是很重要的一点。

(选自《天下文人》,有删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4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