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国民族音乐论文范例【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79772

【导言】此例“中国民族音乐论文范例【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民族音乐论文【第一篇】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抒发情感等方面,游戏音乐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游戏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游戏音乐,能够成为具有双重作用的主题音乐,如《仙剑奇侠传》中逍遥这个人物,客栈的主题音乐欢快、明朗,恰当的表达出了逍遥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塑造人物形象逍遥的音乐,也是一首典型的背景音乐。其次,通过句情话的音乐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为游戏营造一种游戏氛围,为游戏带来不少艺术的美感,深化游戏主题,加强了情感的渲染。如:《仙剑奇侠传》中,逍遥向赵灵儿索要紫金丹出现的音乐,恰当的表达出了李逍遥与婶婶之间深厚的亲情,音乐以抒情见长,深化了游戏的内容。在李逍遥与赵灵儿入洞房时,为了恰当的表达出李逍遥心中挂念亲人的纠结心情,采用了充满哀怨、婉转的音乐。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增强了游戏的戏剧表现力,弥补了RPG游戏天生的缺憾。每当音乐响起,都使人在无尽的遐想中。

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调式在游戏音乐中的运用

游戏中运用民族调式是音乐的主体,占有绝对的优势。如:《仙剑奇侠传》的游戏音乐中,由于羽、角调式不但具有西方小调风格委婉悠扬的特点,还具有东方特有的哀婉性忧伤美,符合游戏风格和剧情的需要。因此,前面二十首音乐运用羽调式的达到了十多首,采用宫调式的作品几乎没有,其他几首也运用了民族调式角调式。如:第六首《蝶恋》的主题旋律优美、含蓄,是一首表达爱情主题的乐曲,因此,采用了羽调式,成了游戏音乐的核心主题,增强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另外,《仙剑奇侠传》中序奏音乐《云谷鹤峰》,为了奠定游戏的基调,也采用了羽调式,描绘了青山幽谷、笛声悠远的景色,音乐主题富于活力,清新明快。另外,为了使音乐洋溢浓厚的民族特色。《仙剑奇侠传》采用了民族五声、六声的调式。如:游戏音乐第六首、三十一首、十六首等都采用了民族六声调式,而第十四首等都采用了五声的调式。我国的五声、六声调式没有与主音形成强烈的倾向性,半音功能被弱化,半音成了音乐进行的一个辅助音、经过音,没有西方音乐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因此曲中出现的变宫就是作为经过音在使用。

(一)民族音乐元素和声

在游戏音乐中的运用在三度音程关系和弦基础上,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弦音乐具有西方音乐的典型特征。但是为了避免与民族音乐的不统一,在游戏音乐中,很多音乐没有使用这样的一种典型结构,而是使用了不完整的和弦,按照四度叠置的和声,凸现了东方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东方色彩性的和声。如:《仙剑奇侠传》中《逆天而行》的音乐,从音乐的开始,旋律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活力、张力、空旷、不呆板的音乐效果,连续使用了四度叠置的和声,凸显了民族和声的特点,避免了三度和声过于硬板的音响,不仅在旋律声部,还是其它织体声部,这种四度叠置的和声和下面和声声部一起被采用,形成了一个协和、统一的整体。在这首音乐中,几乎没有不采用四度和声的地方,音乐的中心一直就是四度和声。因此,这是创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并不是一种偶然。而在第六首《蝶恋》中,也采用了带有民族性的四度叠置的和声。音乐重负两个铺底性的和声声部,采用了四度叠置和声,使用了弦乐,并且为了形成独特的运维,始终贯穿整个乐曲中。

(二)民族音乐元素配器

民族音乐论文【第二篇】

民族音乐,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优秀的民族音乐,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和倾诉力。民族音乐用最易懂的语言和最简单的形式描述着风土、生活、习惯,将民族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淳朴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系统的民族音乐课程学习,可对自身民族的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些宝贵的民族音乐频临失传,对这些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懈怠的责任。通过民族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热爱自身民族的音乐文化,提升他们从事民族音乐相关事业的兴趣,培养具有较深厚民族音乐修养业余人才的同时积累传承民族音乐的专业人才。著名的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创造民族音乐文化语境,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继承民族音乐传统。柯达伊认为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族音乐才是引导孩子进入音乐世界的基石。学校音乐教育选用民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必须从小抓起。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独特而宝贵的音乐财富。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应属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据考证,长调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游牧文化的产物,被誉为“草原文化活化石”。2005年11月,长调民歌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由此可见长调民歌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长调民歌的特点是音域宽广,字少腔长、旋律高亢悠远、节奏舒缓自由,极富装饰性,蒙语称“诺古拉”,是长调歌曲特有的演唱技巧。长调民歌的歌词一般由上、下两段构成,内容绝大多数为赞美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甜蜜的爱情或者感恩父母、歌唱自由美好的生活等,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古族长调贯穿于蒙古族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它以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诉说着蒙古族人民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因此将长调民歌导入学校音乐教育中,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概括起来讲,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学习有以下五点价值:

(一)认知蒙古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辽阔的大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从额尔古纳河岸的山里地带迁移到蒙古高原,生活方式也从狩猎转换为游牧,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长调民歌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从那时起长调民歌承载着蒙古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对艺术的感悟,走到了今日,被称作“草原文化活化石”。即使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市孩子,也可以通过学习一首长调歌曲,了解蒙古族祖先从古至今走过的历史进程,了解蒙古族人民纯洁、古朴、豪爽的性格。

(二)掌握长调民歌的独特唱法

长调歌曲的唱法与其它民族及国外的唱法不同,它以真声唱法为主,被誉为“与大自然最接近的声音”。同时还有其独一无二的演唱技巧———“诺古拉”。“诺古拉”指的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一种波折音,是声带颤动的一种技巧。因此,至今长调民歌以独特的演唱形式在蒙古族音乐中占主导地位,成为蒙古族音乐在世界大舞台展示的最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让下一代认识其严重性,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蒙古族对面对大自然,面对生活的态度是谦卑、尊重、源流相济,多数长调歌曲表达了这种感激之情,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珍惜。草原对于蒙古民族说来,如同一位严厉的母亲,随时以空旷、寂寥、风雪、干旱考验草原儿女,但蒙古人民对大草原却是报以深深的感恩之心,感恩草原大自然赋予他们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们用长调歌唱大草原,赞美大草原,例如著名的“辽阔的草原”、“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等。每一个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生来与骏马为伴,在他们眼里马不像普通牲畜,更像是自己的亲人,因此,等到骏马衰老后蒙古人不忍心猎杀,也不忍心看它死去,会让它回归大草原。有许多赞美骏马的长调歌曲,唱出了蒙古民族对马的情怀,也唱出了蒙古人宽大仁慈的的胸怀。例如“小黄马”、“走马”、“金鬃马”“小黑马”等。因此,可以说长调民歌是蒙古人与大自然和谐生存的产物,蒙古长调唱出了世间的大爱,被诸多音乐家誉为“心籁与天籁的完美结合”,是对人们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唤醒。

(四)学习丰富的草原文化语言

蒙古族长调歌曲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点,并与蒙古语言和文学息息相关。学习一首长调歌曲可以接触到日常生活里接触不到的最丰富的语言文化。例如一首赞美骏马的长调民歌《小黄马》,可以学习到有关游牧生活的蒙语词汇。关于“马”,蒙语有很多词汇,比如除了常用词“毛日”以外,还有“阿都”、“阿格嗒”、“乎鲁格”等诸多称呼。再细分母马称“格乌毛日”、一岁的马驹称“奥那格”,两岁的马是“达噶”、三岁的马称“苏亚纶”、四岁的马称“西都楞”。“牛”在蒙语是“乌合日”、奶牛称“乌尼额”、一岁的牛犊称“托古勒”、两岁的牛称“别如”等。还有马鞍各个部位各个零件都有各自的称呼,相信这些词汇在其他语言里是没有的,它是游牧民族特有的语言。这些语言构成了如今丰富且精致的蒙语宝库。

(五)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目前,在内蒙古演唱长调歌曲的人越来越少了,由于大多数长调民歌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下来,随着老一辈长调民间艺人的相继过世,师承关系未能得到及时延续,加上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个“草原音乐活化石”频临失传。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也将消融于历史长河之中。典型的例子即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改革,直接导致了鲜卑语的失传,其民族文化也逐渐与汉文化水乳交融,失去了本色。蒙古族长调音乐是极其宝贵而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对于当今长调音乐走向衰颓趋势,对它的传承和发展,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培养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音乐自豪地将自己民族的音乐表达出来的孩子。让这些将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并发展下去的孩子,理解传统民族音乐的特征,让他们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和价值。通过民族音乐的指导,让孩子们认识到民族音乐的危机感,唤起他们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人类文化的学习是从母语开始,同样音乐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民族音乐教育开始。文化遗产的继承是贯穿于教育全体的重要使命之一。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唱歌、演奏或者是学习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民族音乐文化与有无意识无关,是流淌在每个人心中的音乐。每个人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这些音乐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被遗忘。音乐教育应将无意识变为有意识,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民族音乐的同时,培养学生将它积极地传承发展下去的意识是最重要的。有意识地保护和传承无意识间继承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民族音乐论文【第三篇】

(一)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在我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民族音乐植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上,民族钢琴作品也自然植根于我国传统音乐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民族钢琴作品无论是在取材、主题还是在创作手法、演奏技法方面,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突出色彩。比如《第一新疆舞曲》取材于维族舞蹈、《卖杂货》取材于广东乡村农民赶集的场景、刘庄的《变奏曲》改编自《沂蒙山小调》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性钢琴作品,都大量吸收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中的无限精华,成为我国钢琴作品经久不息的创作源泉。

(二)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融合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弹奏很多外国作品,也具有非常扎实的钢琴弹奏功底。但是这些学生在弹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时,都会力不从心,无法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比如在弹奏《兰花花》、《阳关三叠》等传统且经典的民族风格作品时,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味。究其原因就是在长期的钢琴教学中,忽视了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音乐元素的融合与教育。很多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也很少要求学生弹奏一些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这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忽视,甚至陌生。高等音乐教育在以钢琴教学为载体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在技术技巧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和传授,还应该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更广的接触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也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提升学生的钢琴弹奏技能。而且这对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教育也具有深刻意义。

(三)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融合的现状钢琴传入我国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而一直以来,高校的钢琴教育都以西式教育为主。虽然目前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体系,但在西式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欧式音乐色彩都占着绝对的优势,从而忽视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和运用。在钢琴教师方面民族音乐文化意识相对淡薄,在教材方面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也比较有限,加上高校在民族化课程设置方面的滞后,直接影响了钢琴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传承和融合。

二、高校钢琴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融合对策

(一)在钢琴教学中引入中国风作品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与西方音乐艺术整合的结晶。中国风的钢琴作品不仅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也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变过去由外国作品“一统课堂”的局面,而应该适当的引入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引入中国风作品,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作品的演奏真谛进行全面掌握,这是发展中国风钢琴音乐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首先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内涵,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兼具”的音乐形象。教学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加深学生对作品风格及弹奏手法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国风作品的审美倾向,并培养学生在中国风作品方面的感悟力和创造力。

(二)把握好民族风格作品的教学方法在作品选择方面对于一些刚接触民族音乐作品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入门级的作品。针对刚接触民族音乐作品或改编曲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其演奏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利用一些民歌改编曲来培养学生的对音调的掌控能力;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多声部的民乐钢琴作品。比如《中国钢琴民曲30首》。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歌改编钢琴曲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民歌所流传的地域充分了解,还应该对民歌的曲调和语言特征进行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歌词来体现民族音乐的特色。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民族改编曲调试调性、乐名划分以及演奏方法的能力,做到基本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在民族改编钢琴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采用邻指弹奏小三度“五声式级进”,或者弹奏一些特殊音调与音型的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风格作品,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手指技能训练。另外,由于民族风格作品的节奏主要以散板的变速节奏、复合节奏以及即兴自由的颤音为主。如果学习练习起来较为吃力,可进行分拆练习,对一些技术难点进行解决后,再将节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乐句,这样不仅可以快速提升学生节奏把握的准确性,也可提高学生对民族风格音乐的认识。

(三)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钢琴音乐虽然源于欧洲,但在引入我国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扬,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我国一切音乐艺术的根基,民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元素的影响范围不可小觑。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拒绝任何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文化。我们在积极吸收西方钢琴音乐教学理念与音乐精华的同时,也应该将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结合到其中,即做到“洋为中用”,又做到“融会贯通”。钢琴教师不能单纯的将钢琴教学看做是一种对外来乐器的技能传授,而应该认识到民族文化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中国作品的学习,也应该时刻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使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意识当中,也使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强烈激发,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以民族思想为指引,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四)开设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钢琴技能课程学生有了较强的民族意识后,还需要一个民族音乐的应用环境和应用平台,有一双能够倾听并欣赏民族音乐的耳朵。因此,高校乃至社会都应该积极构建出一个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环境。高校应该秉承中国音乐教育家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在音乐教学中开设民族音乐理论类课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杜亚雄老师就已经编写了比较系统的《中国乐理》,管建华老师也在《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一书中,对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目前我们的相关部门及高校领导,也应该积极组织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师和钢琴教师编写出一套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视唱练耳教材或钢琴教材,各高校的钢琴教研人员也可以将现有的《民族音乐概论》、《民歌》等课程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引入到钢琴课程中。通过钢琴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我国各地民歌及民间小调或原生态歌曲的文化内涵和音乐魅力。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民族音乐文化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审美和体会。

(五)钢琴教学应注重在民乐元素运用方面的实践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与钢琴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高校钢琴专业学生的演奏水平,也可以巩固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但只在钢琴教学方面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这种教学思想延伸到钢琴课外及实践过程中。比如,在钢琴教学中可以定期举行一场“民族钢琴作品”的专题音乐会,音乐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也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扬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一场主题明确的钢琴音乐会,需要从筹备初期的多个方面来进行充分准备。在人员选择方面,要想将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演奏好,需要选择一些不仅乐感好,而且技术娴熟的学生,同时还需要这些学生具备极好的舞台表现力,这样才能将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演绎的更加完美;在演奏曲目的选择方面,可以尽量选择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民歌、民乐改编钢琴曲,以达到通俗易懂的演奏目的;另外,音乐会举办之前,教师还需要做好教学安排工作。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演奏技能进行提升,还需要培养学生快速进入音乐角色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训练时,应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与情感表现的双重作用,将平时很少做的一些夸张动作,在表现情感的时候大胆的释放出来,并进行反复的训练,以便为音乐会上的实践演奏,增添高潮色彩。

三、结论

民族音乐论文【第四篇】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产物,也是华夏民族漫长生活历程最生动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汉乐府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取得了中国艺术史上的巨大成就。汉乐府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当时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建立了完备的乐府机构,而且召集了当时一批颇具实力的民间音乐家和文人到乐府工作,除司马相如、李延年等著名词、曲作家之外,当时汉乐府中专门写歌词的几十位文学家和八百多名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民间艺人,借汉乐府兴盛之机,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推广作出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他们的努力下,全国各地的民族音乐元素得到了融汇贯通和大力传播,特别是武帝到成帝间的一百多年,出现了民族音乐史上的一大繁荣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少有的辉煌时期,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在整个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二、振兴民族音乐刻不容缓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的民族音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首先尊重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自己音乐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音乐元素涌入中国,并被许多人接受,我国民族音乐在全球化的冲击和市场化的竞争中失去了优势,逐渐陷于式微的境地。以汉乐府为杆杆来看中国的民族音乐,不难发现,汉乐府传承和推广的民族音乐对于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特定时期的艺术成就、社会面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如果我们对民族音乐不加以重视和推广的话,必然会造成艺术史的缺失和断裂,而且也将会大大影响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研究。

三、如何使民族音乐再次腾飞

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到现在面临着诸多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做好继承与发展的工作。汉乐府时期民族音乐的繁荣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立足现代,继承传统,使民族音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呢?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几个措施:

1.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及执行的力度近年来,国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但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其实,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例不少,特别是把一些经典的少数民族音乐选为音乐教材的做法应该给与极大的肯定,但是,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并没有深深植入学生们的心。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门对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仅仅是副课而已,学生当然不会重视,音乐教师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普及而已,深化民族音乐的教学很难做到。教育部门如能把音乐课作为必修课,那么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必然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何愁民族音乐不能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另外,通过主流媒体加大对民族音乐的宣传以及推广工作还有待加强。近年来,央视音乐频道开设了专门推广民族音乐的栏目,但收视率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从内容的编排,精彩程度,播放时间以及所占音乐频道的分量都还可以做得更好。以汉乐府为借鉴对象,为何两汉时期的民族音乐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关键在于政策的支持及执行力,国家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指派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和音乐家专门从事民族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国家有关部门需反思在民族音乐方面工作的得与失,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力度的考核,将民族音乐在整个国民音乐生活中置于何地,都是值得去思考和探索的。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无不体现着某一民族浓厚的历史文化,对当世及后代的影响甚为深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后人们的责任和义务。国家的教育和传媒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优势地位在传承民族音乐历史文化方面应该肩负起这个历史责任,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振兴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使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有接触、学习民族音乐的机会,真正培养他们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和兴趣,这样,才能为民族音乐一步步恢复生机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有选择地继承并加以创新汉乐府时期,以著名音乐家李延年为代表的乐府工作人员都很注重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大量的灵感或音乐元素进行音乐创作,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民间音乐在汉乐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汉乐府许多作品的基础或灵感引线,这对我们当代的音乐创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这就需要我们的音乐工作者在创作音乐时对现有的民族音乐加以选择,择其优者,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在诸多民族音乐中,藏族音乐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许多脍炙人口的以藏族音乐素材创作的流行歌曲深入人心,如《青藏高原》、《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受到了男女老少的喜爱。我们应该感谢这些音乐创作者,他们的成功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开创了一条光明之路。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首先要抓住本源,在保留民族音乐精华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和符合时代特色的内容,使其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和优良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这将为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3.回归大众并走向市场从汉哀帝撤销乐府机构以后,大量曾在乐府从事专门音乐工作的乐人回归民众,依然从事音乐工作,因而汉乐府的大量作品能最终以诗歌的形式保留下来,音乐回归大众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中国民族音乐要走向大众走向市场,关键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场运作。毫无疑问,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有优秀的音乐创作者来完成,笔者认为仅靠几位音乐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创作民族音乐的强大的创作团队,包括音乐创作的核心人物,演唱和演奏所创作音乐作品的歌手和乐团人员的组成,音乐后期的包装,都需要有优秀的音乐工作者的团结合作,再加上强有力的市场运作团队,一定会让以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背景的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相信会有更多像《青藏高原》那样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另外,从我们在国内和国外的演出看,如果国内能有更加完善的推广民族音乐的机制,有专门的机构和经纪公司来运作,中国民族音乐会拥有广阔市场,这也是我们发展民族音乐的一条崭新之路。

四、结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7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