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人体解剖学范例3篇

网友发表时间 857372

【导言】此例“人体解剖学范例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体解剖学1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体会

所谓的医者仁心指的是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意识到医学是人道技术的体现,他将人本服务理念作为基础,帮助病痛中的病人摆脱痛苦。所以,医学是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而医生则是极具人情味的职业,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医学水准也在日渐提升,导致临床医学人性化淡薄,此问题的出现与人文教育缺失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逐步形成病人为主体的人文医学教学模式,这无疑是未来我国乃至全球医学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人体解剖学是极其基础的学科,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解剖学知识的学习这一环节,解剖学知识的渗透,将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之对生命价值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建立人性化的医学思维,并怀着敬畏以及感恩的心态,完成遗体解剖以及标本解剖等学习任务,客服恐惧,端正态度,进而最大程度的保证学习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专业教师可谓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施行者,学生最终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受教师的影响,所以,若想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就应当从教师这一层面入手,着重提高医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可激励教师参与到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中,例如,义工组织以及人体科学中心志愿者组织等等,还可通过卫生服务、支教扫盲以及科技扶贫等形式,使学生真正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此外,人才聘用以后,需要尽可能聘请实践经验较足的以及极具影响力的人文教育学家,  为教师开设培训讲座,督促教师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同时也可丰富其人文社科知识,使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优化,在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形成独有的人文情怀。

二、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

教学过程中,对于尸体标本必须给予充分尊重,进而凸显人文情怀。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令学生明确尸体标本的无私奉献精神,此精神应得到善待和尊重,对人体标本应当秉承着祭奠和缅怀的心态,同时产生崇高的敬意,无人认领的尸体也应如此。最近几年来,尸体标本的获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阻碍,思想观念的落后为主要因素,加之宣传力度不足,以及遗体捐献机制不健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对尸体不珍惜、不爱护以及不尊重的现象。所以,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前,就应当尊重尸体并珍惜尸体标本,这样日后方可善待病人并学会尊重病人。例如,低年级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解剖学知识时,需要通过宣誓仪式等方法,开设人文关怀教育公开课,尤其是在进入到解剖室接触人体标本以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完成课前宣誓,使接下来的解剖学实践教学更加庄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从哲学以及科学的层面对死亡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消除学生对于死亡的忌讳和恐惧,而后讲明尸体标本的来源,引导学生通过鞠躬或默哀的形式表达对生命的崇敬之感、敬畏之情。解剖实验课程完毕后,还可安排学生通过集体追到的形式,向遗体进行鞠躬表示感谢,此仪式虽说简单,但是这将给学生的思维意识带来极大影响,令学生体会人文教育的生动性,日后从事相关医学工作时,也会对病人持有怜悯、尊敬之心。

三、营造良好的外交环境,融入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也应体现在解剖实验硬件设施以及外在条件的改善等各个层面,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可在实验室之内摆放吊兰花,以此吸附室内甲醛,减少学生的紧张感,相应的增加人文气息,从而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也可积极开展陈列标本的普及工作,对标本制作技术手段加以更新,积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可将传统的解剖学标本予以替代,应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塑化标本,这样的标本更加清晰,也会使人体结构全方位的展现,全程无望、无色以及无刺激性,此种解剖学教学氛围学生更能接受,同时也最大程度了保护了实验室内人员的健康。此外,学生进入到解剖实验室之内,很容易产生厌恶以及恐惧的心理,所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等,体现教学设备的应用优势,提前对解剖学教学全过程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全方位的掌握以及消化解剖学专业知识,为接下来的解剖实验课程学习打下良好铺垫。这样的教学方法将会一定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营造人性化的外在环境,不断的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消除厌恶以及恐惧等负面心理情绪,使课堂氛围更加温馨、和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有所不同,要求必须着重提高其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心人的内在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尤其是在解剖教学课程中,可运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学生体会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的神圣,以及自身日后所肩负的使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3篇人体解剖学范例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人体解剖学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人体解剖学2

(一)人体解剖学的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中,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发展的支柱型学科,其主要教育目的在于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的锻炼。采用的解剖学教材有国家统编规划教材、区域性协编教材以及自编自用教材三大类,教学质量评价以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考试为辅,注重学生人体结构、标本认证的知识掌握。

(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就人体解剖学的实际情况而言,首先,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学科性太强,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不满足医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特性。例如,影像教学或标本的使用理论性太强,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学生进行预习时,容易因为内容偏难而收效不高;在实验课上,学生容易因为无法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而进行错误的实验学习。因此,人体解剖学在教学内容上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其次,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知识传授上片面注重学生系统解剖学理论的学习,忽视学生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学在知识结构安排上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最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模式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人体解剖学的师资水平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综合素质不强,对于学生后期临床医学的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人体解剖学在教学模式或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教学改革举足轻重。

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原则及设想要点

(一)设想原则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社会的人才需求出发,进行教学目的的制定,不片面注重学科单科知识的积累,而关注学生通科知识的掌握和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二,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以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为人体解剖学的直接目的。其三,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进行教学目的的合理制定,阶段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理念。

(二)设想要点

在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中,要把握好学科特色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原则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四个设想要点。

1.学科特色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中学科特色的体现表现在教材的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材的改革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学生医学能力提升的教材,不定时地进行教材的更换和更新,保证解剖学知识结构的与时俱进。同时,除了重视理论知识外,也要在教材中体现实验教学的相关知识,如实验教学使用到的标本模型的观察内容和方法等。另一方面,目前现行的人体解剖学评价主要是期末理论考试、标本模型考核以及平时成绩记录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革上,要求教学效果的评价采取新型有效的考核手段,进行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两方面的考核,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人体解剖学在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的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问题中心的讨论开展形式以及课堂气氛的活跃三个方面。其一,在人体解剖学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正常发挥,阻碍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中心向新型的学生中心转变,是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其二,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时,尽可能做到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讨论,巧妙设置课堂教学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三,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还要做到课堂氛围的实时把控和调节,尽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全程动态化教学模式。

3.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人体解剖学中,进行教学改革中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要求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进行教学时数和课程建设的改革。一方面,在教学时数上,解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时数要科学合理,保证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上,要求教师适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人体解剖学的科学研究,以理论知识辅助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学巩固理论知识。

4.师资队伍建设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还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要求青年教师从教育理念、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进修深造,进而壮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促进人体解剖学师资水平的提升。

三、结束语

人体解剖学3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医学人文;课程思政;遗体捐献

从古希腊先哲在强调“人的价值”的自然哲学中脱胎出西方医学的雏形,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赞颂人的伟大、关注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热潮中展开对人体的探索,医学与人文的发展一直并驾齐驱。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医生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当代的医学与人文关系做出了总结:医学应当是人文与科学的平衡。随着医学人文教育的觉醒以及社会医患关系矛盾的日渐突出,人文教育需融入医学课程教学已成为学界共识。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专业教育的内在需求,是医学学科特殊性及发展的需求,是医患关系现状的急切需求[1-2]。人体解剖学注重实践操作,其教学离不开遗体,遗体捐献者用躯体帮助学生掌握解剖结构,是献身于医学事业的“无语良师”。因此,解剖学是医学和人文并重的学科,解剖学教育除了传授医学知识外,也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地[3]。此外,人体解剖学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设置在医学教育早期,其在培养医学人文素养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并起着导向作用[4]。将医学人文教育与人体解剖学专业课程相融合,在学生心中播下尊重和珍惜遗体的种子,能够为后续人文素质培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是否将人文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主要取决于任课老师的主观意愿。由于国内医学人文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国内医学院对于解剖学人文教育该“融入何种内容、以何方式融入”等方面还缺乏规范化、可操作性的研究。此外,人文素质很难量化考核,即使卷面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否真正内化仍然不得而知。同时,医学专业课业繁重,人文教育想在课余占有一席之地十分困难。本文针对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相对不足的现状,基于南京医科大学多年来的解剖学人文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5],提出可行的人体解剖学与医学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路径。

一、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中规定:医学院校课程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6]。该教育标准已颁布十余年,一些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还有许多医学院校此方面工作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医学人文教育理念的缺失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缺失,是造成医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进一步导致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人文意识的缺失。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应该完全以疾病为中心。国内部分医学院校甚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作医学人文课程,只考虑了思想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学科性质的相容性,没有考虑二者课程教育理念、教学目的和知识体系的不兼容性[7]。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常常忽略“医学人文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政教育,它需要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即“课程承载人文”与“人文寓于课程”。因此我国想要改变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缺失症”的现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

(二)医学人文教育专业课程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

国内多数医学人文教育专业课程以非主要课程、非限制性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且课程多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甚至许多医学院校,以学分讲座的形式代替医学人文专业课程的设置。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受重视”,所以学生往往忽视医学人文教育,认为其可有可无。此外,由于人体解剖学等基础医学教材内容的增多,课时数目的减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人文教育。同时因为青年教师本身人文知识匮乏,也难以做到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恰到好处的人文素质培养[8]。

(三)缺乏监督,成效不佳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借鉴国外经验,先后尝试了多种组织形式。即使已经设立了相关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缺乏需求导向及严格、持续的过程监管而流于形式[9]。从实施现状来看,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处于“碎片化”的状态:许多学生为了打卡而听讲座,为了学分而上课。由于学校缺乏对医学人文教育成果的有效考核方式,导致教学成效不佳。

二、人体解剖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概述

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其基本内涵表明课程思政并非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指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原则,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思想政治建设内容,使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交相辉映[10]。这就要求作为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做好“授业解惑”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承担“传道”的育人责任,将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出德术并举的医学人才。

(二)解剖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学生未来需要面对的是生命的重量。这不仅要求他们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功,还要求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医学院校也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精湛的技术,更应侧重于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强化。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也是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因此,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道德以及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倡导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其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高度契合,本质上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关人生价值观部分的内容又与医学人文教育密切相关,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与医学专业课结合的缺陷。为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寓感恩与尊重生命的思政教育于其中,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能够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使命感,培养出拥有仁心仁术的医务工作者。因此,解剖学教育与医学人文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教育路径

(一)解剖学人文环境建设

营造必要的人文氛围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条件。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树立“感恩生命,敬畏生命”的思想观念,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多数学校都拥有最基础、最普遍的人文环境建设,例如:在标本陈列馆设立“感恩匾”[11];建立感恩捐献者的活动宣传栏,介绍捐献者的生平[12]。部分学校还建设了专门的解剖学人文教育基地,例如:天津医科大学设立了遗体捐献展览教学基地[13];成都医学院建立了“一园、一堂、一馆”为载体的医学人文教育基地[14];南京医科大学建成了“医学伦理教育馆”[15]。在教学环境中渗透医学人文内容,是一种融课程思政于解剖学教学的体现,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课堂渗透式人文教育

遗体是心怀大爱的捐献者给予医学院校的最美馈赠。教师和医学生作为遗体的使用者有尊重遗体的义务。尊重遗体应该是人体解剖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在学习解剖的过程中,教师教授的不仅是解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解剖技能,更应该是领悟捐献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恩生命的基本思想理念。

1.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是顺利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特殊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南京医科大学将医学人文教育列入人体解剖学教学计划,贯穿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规范教师的行为举止,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弘扬遗体捐献工作所体现的奉献精神,并将人文教育作为教学检查考核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指标。

2.融人文教育于解剖学课程

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举止是解剖学人文教育课堂开展的前提。首先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与教学用遗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教师和教具的关系,而是受益者和奉献者的关系。遗体作为标本用于解剖教学,这是捐献者生命的一种延续,身为受益者的教师和医学生应当把他们作为生命来尊重。教师示教时应当操作规范、动作轻柔,切忌进行粗暴操作,移动遗体时也应尽量做到轻拿轻放。学生在解剖操作过程中应当严肃认真、珍爱遗体。同时,在解剖学课程开始之前和结束之际,可以通过特殊的仪式来表达对捐献者的尊重和感谢。许多医学院校的解剖学第一堂课就是“感恩捐献者”的人文教育,如建立首次系统解剖学实验课为感恩教育、首次局部解剖学实验课向捐献者遗体默哀致敬的制度[12],以此来表达对捐献者的悼念、对其家属的慰藉;有部分院校在最后一次解剖学实验课还会举行“告别仪式”,并在课后留置作业,要求每位医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完成1篇作文并计入总成绩[11]。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医学生对生命充满敬畏感和使命感,也能使捐献者“造福后人,恩泽社会”的精神得到弘扬。

(三)课外体验式人文活动

除了在解剖课内,人文教育也需延伸到医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活动通过讲述“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宣扬“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探索相关医学人文知识,同时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1.集感恩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的校园文化能更好地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围绕遗体捐献举办校园活动有助于扩大人文教育的影响力:如组织一年级新生参观感恩捐献者活动宣传展;以遗体标本为主题,开展标本绘画与制作竞赛,鼓励学生大胆构思[16-17];培训解剖学人文教育基地的学生讲解员,介绍遗体捐献概况和捐献者的感人事迹;鼓励学生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感受捐献者的高尚善举;邀请红十字遗体捐献中心工作人员、捐献者及家属开办遗体捐献专题讲座,在青年学生中宣传遗体捐献。类似的活动向青年人传达了尊重生命、乐观向上、奉献社会的理念,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

学生在解剖课内、课外接受了人文教育的洗礼后,需要将爱心传承下去。自1999年以来,南京医科大学一直坚持开展相关的感恩活动[18],如组织志愿者走进捐献者家庭、慰问捐献者、服务捐献者,开展遗体、角膜和骨髓捐献的宣传活动。在感恩遗体捐献者过程中,无数的捐献者及其家庭感动了一届又一届的医学生,而一届又一届被感动的医学生,也做出了无数令社会感动的事。这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对医学生的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得医学解剖学教育能够和课程思政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代代医学教育者以及医务工作者以身作则,共同努力,用爱去回馈社会,照耀人生。

(四)线上全方位宣传教育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的信息内容丰富且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具有多媒体、多类型、非规范、跨时间、跨空间、跨行业、跨语种的特征。同时由于其传输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成本低,互联网提供了辐射全球范围的高速信息资源传输通道。因此,信息资源能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和扩展。网络进一步开拓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人文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领地,它使人文教育延伸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1.网站建设

通过互联网进行遗体捐献的宣传,具有更大的意义。例如南京医科大学于2008年9月通过鉴定并开通了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厚德园”(http://hdy.[12]。“厚德园”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为首创,是第一个系统地对遗体志愿捐献进行纪念和宣传的公益性网站。用专属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厚德园在线纪念堂(“网上纪念堂”),通过献花、点歌等方式缅怀逝者。目前“厚德园”已建网上纪念堂500多个,成为遗体捐献者家属纪念亲人的重要平台,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纪念网站影响广泛:一方面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社会关心实验教学标本的短缺问题,有助于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医学生而言,纪念网站构建的德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平台,使广大青年学子进一步了解和尊重“大体老师”。

2.新媒体运用

除了网络手段,许多高校也在试图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日常解剖学人文教学中。例如考虑到手机使用的高频性以及微信功能的多样性,师生及学生间可以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建立有效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给予学生人文熏陶,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目前全国有多家医学院校实现了解剖学与移动终端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19]。

3.新平台开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5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