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英文诗歌范例(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40748

【导言】此例“英文诗歌范例(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英文诗范文【第一篇】

论文关键词:雷克斯罗斯,翻译思想,英译汉诗,述评

一、引言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1905——1982)是美国著名的当代诗人、翻译家,旧金山诗学中心的创立者之一。他博学多才,通晓多门外语,选编并翻译了大量的中文诗、日文诗、法文诗、西班牙文诗、意大利文诗等,出版了13本译诗集。他所译的中国诗集共有四部:《汉诗百首》、《爱与流年:百首汉诗英译续》、《兰舟:中国女诗人》(与钟玲合译)和《李清照诗词全集》(与钟玲合译)。这些译诗在翻译界以及美国诗歌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对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囿于资料匮乏,国内对其翻译的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本文从雷克斯罗斯的翻译思想研究、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研究、以及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等方面入手,对近年来雷克斯罗斯研究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并对今后雷克斯罗斯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作为译者的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

1、对雷克斯罗斯翻译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雷克斯罗斯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这些研究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对于其译本的研究,对于其翻译思想的研究寥寥无几。这些研究主要围绕雷克斯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展开,探讨雷克斯罗斯对译者和译文地位的强调。2006年,李永毅在《山东外语教学》发表了《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观》。文章以1959年11月雷克斯罗斯在德克萨斯大学的演讲《作为译者的诗人》为基础,通过分析雷克斯罗斯对译者、读者和译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梳理了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观。雷克斯罗斯认为“译者不是作者的(proxy),而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他辩护的律师(all-out advocate);判断译作成功的标准便是———“陪审团是否被说服”(Does it get across to the jury?)”(Rexroth, 1959)李永毅指出,雷克斯罗斯“将评判翻译效度的尺度转移到了读者一方” [1]期刊网,并认为他将读者视为评判翻译的尺度,“主要是从译作接受的角度考虑的”,“许多伟大的翻译作品之所以伟大,并非由于它们忠实于原著,而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代表了译者的时代,能够直接与当时的读者进行畅通的交流”,阐释了雷克斯罗斯关于译者对原作的处理受到自身时代制约以及成功的翻译作品能够塑造时代风尚的观点。(同上)2009年,郑燕红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结合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从翻译的性质、评判标准以及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雷克斯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指出“诗歌翻译是一种同情行为”[2]、评判诗歌翻译的标准是同化以及在“同情”翻译观指导下进行的翻译行为能够给诗人的创作带来灵感。(郑燕红,2009)2010年,杨成虎在《宁波大学学报》发表《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翻译观》,在郑燕红文章的基础上指出“灵感”和“平等”是支撑雷克斯罗斯“同情”翻译思想的的两个要素,从译者之间的“平等”、译语之间的“平等”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雷克斯罗斯的翻译思想,并认为雷克斯罗斯的翻译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美国特色”[3]

2、关于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的研究

关于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研究,国内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从时间上来讲,国外研究总体早于国内,国外研究大抵是紧跟着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在国外出版的时间,国内研究则是从二十一世纪之后开始的。其次,从研究形式来看,国外研究以书评为主,国内则是选择其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探究其翻译技巧、翻译策略。再次,从内容上来看,国外研究较多肯定其英译汉诗,国内则褒贬不一。此外,国内外研究都注意到了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中的误译,但是对此看法却不一致。国内学者将其误译原因归结为雷克斯罗斯汉语功底不够扎实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不够了解,(2001,兰琳)而国外学者则指出雷克斯罗斯在英译汉诗的过程中向其中国朋友寻求帮助,一方面这些中国朋友都不是专业人士,另外一方面沟通不畅也是造成误译的原因之一。(1958, Achilles Fang)同时,他们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大胆改写反而有利于创造出优美的译文。(1973期刊网,欧文)例如,1957年,威廉·卡洛斯在《诗刊》上发表《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两本新书》,指出“他(雷克斯罗斯)对美国习语的掌握使他有充分的自由来创造出优美的译文……”。[4]1973年,史蒂芬·欧文在其对《兰舟:中国女诗人》的书评中提到“如果你接受了这一现象(指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中的误译现象),雷克斯罗斯译本中确实有很多误译,但它仍是一本很好的很有价值的书。如果没有这本书,一个非汉学家就无法读到这些中国诗,而汉学家也不会从庞大的中国语料库中寻找这些诗歌。”[5]1999年,海米尔·萨姆也在其文章《翻译人生》中对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杜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再来看看国内研究,2007年,刘丹琴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王红公、钟玲<李清照诗词>之英译策略》(王红公是雷克斯罗斯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从译介动机入手,以“信、达、雅”为评判标准,分析《李清照诗词》英译本,探讨其翻译策略,并认为其译本“自足、引人和基本忠实”。[6] 2009年,王潇潇在《青年文学家》发表了《痴迷于杜甫的美国现代诗人》,从王红公英译杜诗入手,探讨了其杜甫情节,并对王红公英译杜诗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王红公在进行翻译时,既与原作者杜甫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上的交流,又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王红公对中国古诗的译作、模仿中国古诗的诗作,都在美国文坛取得了巨大成功。”[7](2009(2))此外,曹晓安、王学功、郑燕红等都曾相继发文对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国内对于雷译汉诗的评价也有一些否定的声音,比如说2001年,兰琳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发表《好“诗”与坏“译”》,指出雷克斯罗斯英译《钗头凤》是一首好诗,但未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属于坏“译”。[8] 2007年,张娜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女性诗词的含蓄美及翻译再现》认为雷克斯罗斯严重曲解了原作,没有完整的再现中国古代女性诗词的含蓄美。[9]

3、 对雷克斯罗斯译本影响的研究

对于雷克斯罗斯英译本影响的研究期刊网,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探讨其英译汉诗对其本人的影响;另一类则探讨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本对美国诗歌界的影响。例如,2005年,郁敏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诗对美国“垮掉一代”诗人的影响》,文中就谈到了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对美国垮掉派诗人的影响。2006年郑燕红的《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创作的影响》,2010年吕晓光的《论王红公诗歌创作中的中国诗元素》都对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对其本人诗歌创作造成的影响作出了总结。2009年,郑燕红的博士学位论文《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中国文化》中再次提到了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对美国诗坛、乃至美国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2008年金启华、金小平的《高山仰止 别开生面》,2009年何鹏的《杜甫诗与雷克斯罗斯的远东诗歌“论述方式”》探讨的是雷克斯罗斯英译杜诗对美国诗坛乃至整个英语世界诗歌界所产生的冲击。

三、结语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作为一个诗人翻译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外对其研究开始的较早,但是大多关注的是其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对其翻译研究主要是对其四部英译汉诗的书评。国内研究从二十一世纪才缓缓开始,不少学者选取其英译汉诗中的案例,探讨翻译技巧,还有些试图论证其译本的影响,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其翻译思想。对于其英译本与原文文本的差异,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鉴于这种现状,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雷克斯罗斯的翻译研究之中,从多种不同的视角去探讨其英译汉诗,对其译本与原本的差异现象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系统的梳理其翻译思想,并对其翻译作品的地位和影响作出合理的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永毅。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6(1).

[2]郑燕红。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3]杨成虎。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翻译观[J]. 宁波大学学报。 2010(5).

[4]Williams, William Carlos , Twonew books [J]. Poetry. 1957(3).

[5]Stephen Owen, The Orchid Boat: Women Poets of China[J].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 1973.

[6]刘丹琴。论王红公、钟玲《李清照诗词》之英译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7]王潇潇。痴迷于杜甫的美国现代诗人[J]. 青年文学家。 2009(2).

[8]兰琳。好“诗”与坏“译”[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1(4).

[9]张娜。中国古代女性诗词的含蓄美及翻译再现[D]. 西南科技大学。 2007.

[10]郁敏。中国古诗对美国“垮掉一代”诗人的影响[D].东南大学。 2005.

[11]郑燕红。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创作的影响[J]. 外国文学研究。 2006.

[12]吕晓光。论王红公诗歌创作中的中国诗元素[J].名作欣赏。 2010.

[13]郑燕红。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中国文化[D]. 中山大学。 2009.

[14]金启华、金小平。高山仰止别开生面[J]. 杜甫研究学刊。 2009.

[15]何鹏。杜甫诗与雷克斯罗斯的远东诗歌“论述方式”[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英文诗歌【第二篇】

关键词:英文诗歌 诗歌文学 文化熏陶

前言

英文诗歌有其独特的美感,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当今的许多中学生却远离诗歌文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没有开设这门课,英文诗歌学习也没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教师也因种种原因无法引导学生品评英文诗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对人生处在关键时刻的中学生来说,读读英文诗歌,让优美灵动的文字在心里深深地扎根,从而让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孜孜不倦,这一切将让自己人生的发展不无裨益。中学生学习英文诗歌,就要抓住其艺术美、人性美、志趣美等蕴藏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谈的英文诗歌对中学生的人文熏陶。

英文诗歌的人文熏陶

什么是英文诗歌呢?英文诗歌的概念历来没有定论,大家往往根据经验做出一定的判断。英文诗歌狭义的理解就是指在英美文化圈内具有英美国家国籍的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创造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诗歌文学。而广义的英文诗歌是指是以英文文字表现出来的不分国度不分地域民族的诗歌文学。在这里,我们指的是狭义的英文诗歌。

1.英文诗歌的艺术熏陶

英文诗歌的艺术美体现在诸多方面。从英文诗歌的本源看,诗歌最早是以唱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通过歌唱将其流传下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因此英文诗歌原本具有音乐的美感。如诗歌《昨日时光》(Auld Lang Syne)(英 Robert Burns著),作为世界的名歌,几百年来广为人们传诵。无论西方还是东方,诗歌的音乐性都很强,然英文诗歌的音乐美具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也是英文诗歌文学在蜕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韵律、节奏,使诗歌的音乐美感更加突出。例如诗人Sara Teasdale所著的《雪之歌》(Snow Song)中的头两句,“fairy snow/ fairy snow/ blowing/blowing everywhere.”又如诗人Norton在《爱我少一点,爱我久一点》(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第一节中这样写道: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Is the burden of my song/Love that is too hot or strong /Burneth soon to waste./Still, I would not have thee cold,/Not too backward, nor too bold;/love that lasteth till its old fadeth not in haste.”

在上面这一节中第一句里的love,little,long为头韵(alliteration,又叫initial rhyme或head rhyme),后面的long, song, strong; waste, haste; cold, backward, bold均为尾韵(end rhyme)。作者运用丰富的韵律使得诗歌读来朗朗上口。跳跃的节奏,抑扬的音调,诗歌的音乐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英文诗歌的意境来看,诗歌具有画面流动的美感。“诗如其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在《鸟儿回旋曲》(The Bird’ Rondel)一文中,描绘了一幅夏日来临时,鸟儿欢唱、河水悠然、丛林清爽的美丽图景。这首诗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夏日清凉景象,读后使人掩卷回味。

英文诗歌的艺术熏陶带给中学生艺术的美感,随着如歌般的诗行从口中吐出,享受那种沁人心脾的甜蜜,那份惬意,那份对自然浓浓的爱。读一首惬意的英文诗歌,如饱览胜景,画面流动唯美;如品山间清泉,清纯甘冽。

中学生品评英文诗歌,就要发掘其艺术美和音乐性,品味作者描写渲染的图景,寻找身临其境的韵味。通过感知形成自身的情感体验,如此这般,学生的艺术修养便得以提高,想象力也会提高。

2.英文诗歌的文化熏陶

英文诗歌的文化熏陶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文化特质。学习英文诗歌,就是学习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国家文化,了解他们的文化内涵。英文诗歌包罗了大量的英美文化知识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英文诗歌,自然会领略到异域风土人情、传统节日习俗,了解各国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民族特色、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即使是最初接触英文诗歌的中学生,也会被其深深地吸引和感染。如在《孤独的刈麦女》(The Solitary Reaper)一文中这样描写道: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u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作者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笔下的刈麦人便是一位苏格兰少女,她在田间劳作的景象被作者细致地刻画了出来。这幅画面展现的便是英国乡村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渗透其中,而作者对这位勤劳少女讴歌,字里行间洋溢着赞赏嘉许的关爱之情。中学生读到这样的诗歌,便会不自觉地想象一下英国乡村的景象、人们的生活状态、乡土文化、劳动人民的性格,以及社会现实与人们追求的理想,由此便无形地接受英文诗歌的文化熏陶。

英文诗歌的文化熏陶也体现在诗歌的知识特质。学习英文诗歌,就要摆脱平时学习英语的束缚,不是简单的去学词汇、语法、习语等,而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习作风格等等。例如作者艾米莉・狄更生(美Emily Dickinson)笔下的《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Summer for Thee, Grant I May Be)一文:

“Summer for thee, grant I may be-/When summer days are flown! /Thy music still, when whippoorwill/ and oriole-are done! /For thee to bloom, I’ll skip the tomb/And row my blossoms o’ver!/Pray gather me-anemone-/Thy flower――forevermore!”

首先,这首诗歌借用了基督教中传统的圣歌形式;其次,诗人用了象征手法,summer 用来表现诗人炽热的爱情;然后,诗人运用破折号来制造音韵上的顿挫,将花鸟的首字母大写以起到强调的作用,这是诗人一向的写作风格。

中学生读英文诗歌,必然受到其文化熏陶的影响。诗歌的文化熏陶意义在于让中学生既学习了英美社会、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了解英美国家概况,形成完备的英美文化知识体系,又让中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谙熟文学的味道,打开欣赏文学的大门,进一步了解这种跨文化不同文学的相似与不同,对英美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中学生坚持学英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增加文化知识积淀,养成博学的态度都是有积极影响的。

3.英文诗歌的情趣熏陶

中学生读英文诗歌,可以转变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性情,也会改变自己人生的志趣。诗歌能打动极富情感的中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生活的愉悦感,减轻精神压力。中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和紧张的生活状态下,读一首英文诗歌,给自己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对自己的身心极有好处。

“这是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独自开放着;/她那可爱的同伴们/都已飘然消逝;/没有一朵同族的花,/没有一朵同宗的苞蕾,/来映衬她的如霞红晕,来回应她的嗟惋叹息。”(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left blooming alone;/ all her lovely companions/ are faded and gone;/ no flower of her kindred,/ no rosebud in line,/ to reflect back her blushes,/or give sigh for sigh.)当读到像这样凄美的诗句时,人的心灵便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尽管人人的感受不同,如此感人的诗章必然引起大家的共鸣。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人生的情感体验都是最深刻的。中学生的内心情感丰富、细腻,以饱含深情的诗篇去唤起他们的生活学习热情,必然促进他们的性情的改变。

某些时候,中学生读英文诗歌也会改变人生的志趣。例如在《爱的哲学》(Love’s philosophy)中这样写道:

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and the rivers with the ocean./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ever/with a sweet emotion;/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all things by law divine/in one another’s being mingle――/why not I with thine?

See the mountains kiss high heaven/and the waves clasp one another no sister-flower would be forgiven/if it disdain’d its brother;/and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 and the moonbeams kiss the sea;/what are all these kissings worth/if thou kiss not me?

这首诗歌充满的了志趣,婉转动人,意境优美。“fountains,river,mountains,sunlight”这些客体已经体现出一种人性气质,传递人间的普遍哲理,一半与另一半的寻找、发现、统一,万事万物都在向“一体”汇合。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于一套完整的哲理中,使这首诗歌达到了形象和哲理的完美结合。如果读读这样的诗歌,人的精神世界便清净纯洁,志趣悠远,让中学生懂得生活中志趣是根据自己修养的提高,文化内涵的丰富不断升华的。

4.英文诗歌的哲理熏陶

许多英文诗歌充满了哲理。英语诗歌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英语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细致严谨的结构,描景状物,抒情言志,状物抒怀,借古讽今,赞美讽喻。

例如雪莱的《爱的哲学》(Love’s Philosophy),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Sonnet)等和沃尔特・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O Captain! My Captain!),都应是哲理诗歌。中学生读英文诗歌,受到哲理思想的熏陶,便会理性地看待问题,逐渐成熟起来。

中学生,多读一些哲理英文诗歌,掌握一些哲学道理,推崇理性思考,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对自己做人做事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地评价自己。只有用哲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会更加聪明和智慧。

结论

中学生学习诗歌必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不容易掌握。但不管从语言文字来看,还是从思想艺术来分析,诗歌的难度都是分层次的。中学生可能并且能够欣赏那些文字较浅显,道理浅近的诗歌。同时加强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化知识的积累,养成不懂就问的态度,把遇到的问题弄清楚明白。还要学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学习英文诗歌的心得,以提高自己学习英文诗歌的兴趣。英文诗歌,对中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形成、文化知识的吸收、理智情感的培养,哲学思想的强化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文化知识的不断整合中,中学生只要养成良好的阅读英文诗歌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就会受到英文诗歌的人文熏陶。中学生对诗歌不懈的追求,就是对艺术美、人性美、志趣美的不懈追求。经过长期的英文诗歌学习,中学生必然能够形成完备合理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莉。英文诗歌欣赏的美学价值[J].安阳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徐翰林编译。最美的诗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袁金霞。从英语诗歌看中西文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8月第18卷4期。

英文诗范文【第三篇】

摘要英语诗篇对于英语的语言感知、语言审美乃至人格培育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英文诗习鉴方面的认识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在借助注解和研究成果对英文诗作解读的基础上,努力与诗人在审美意义上进行对话,尽可能挖掘蕴含其中的包括人文主义育人理念在内的真善美的价值,可以切实提升英文诗鉴赏力的水平。

关键词:英文诗 欣赏 障碍 培育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本文所说的英文诗概指母语为英语的作者的作品,主要为英美两国的自乔叟(1340-1400)和惠特曼(1819-1892)以降各时期的诗作中,篇幅短小、易为中国初学者所接受者。这些英文诗篇幅短、诗味浓郁、情趣盎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对于提高欣赏英文诗的能力和加强英语诗作的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英文诗可以按照“诗”的普通含义理解,朱光潜将其定义为“指具有音律的纯文学,专指在形式和实质双方都是诗的文学作品。”童庆炳认为,“诗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统属于文学”。在中国,所谓“诗以言志”,“陈诗以观民风”为人所熟知。诗的一般文化内涵通常被关注。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演化,诗的特别意义也受到重视。英文诗,当属文学的范围。关于文学,人们普遍认同其价值。

二 英文诗作欣赏的一般性障碍

与“欣赏”一词大致对等的英语单词是“appreciate”。据牛津高阶英语词典(ALD)的释义:understand and enjoy(sth.),相当于“理解并从中获得乐趣”。大家知道,获得乐趣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就是说,对于英文诗的欣赏则以读懂它为首要任务。朱光潜先生谈到诗的欣赏时说:每个人所见的世界都是自己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物者亦深,浅人所见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于此。这一道理同样可适用于诗的欣赏。就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

1 与现代英语的语言形式不同

由于英文诗所使用的语言体现了一种渐变的进程,最早的英文诗是用古英语写的,到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时代,已使用中古英语了。历经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乃至维多利亚时代,英文诗所用的语言终于越来越靠近现代英语了。但当我们在读不同时代的英文诗中,必然会遇到古英语或中古英语的词汇或语法上的不同。例如:在晚至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作文本中,读者依然会发现诸如:ye(=you),thou(=),thine(thou的所有格)等古英语用词;也有只用在英文诗中却不宜在日常英语中所用的单词,如:behold=look; yon=over there;strain=song chaunt=sing;hunt=place等;再者,英文诗里往往因为韵律关系而增减音节或倒装句法。例如,在华兹华斯的《The Solitary Reaper》中出现的:the vale profound=the profound vale;did ever chaunt=ever chaunted;ne’er was heard=was vever heard;whate’er the theme=whatever the theme;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I bore the music in my heart等。这些词语的出现对接触英文诗有限的读者而言,都会造成解读英文诗的障碍。

2 中英文诗人的感兴不同

有学者认为,读英文诗“最大的困难是中西诗人的感兴不同”(吕叔湘)。对于习惯于欣赏汉诗的读者而言,一定会带着类似的审美眼光看待英文诗。吕淑湘指出,可以引起中国诗人的诗兴的事物未必都能触发西方诗人的灵感,西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也往往是读惯中国诗的人所不易领悟的。这就是英文诗欣赏的心理障碍所在。另外,文字的构造和习惯往往能影响思想。例如雪莱的:

Music,when soft voices die,

Vibrates in the memory;

Odours when sweet violets sicken,

Live within the sense they quicken.

和丁尼生的:

The long light shakes across the lakes,

And the wild cataract leaps in glory.

只不过不像中文诗的对仗在意象(image)和音节(syllable)上完全相对应。siken 和quicken 的对应尚好,但丁尼生的light和cataract的词义虽能相对却在音节上多寡不一。因此,接触英文诗不多的读者可能感到并不太容易唤起他们的美感经验。

3 与中文诗的格律、韵脚不同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载(童庆炳)。其实,一切艺术的学习都必须经过征服媒介困难的阶段,不独于音律为然。“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朱光潜)。诗的形式是语言的纪律化之一种,其地位等于文法。语言有纪律化的必要,其实由于情感思想有纪律化的必要。文法与音律可以说都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利导与征服,在混乱中所造成的条理(朱光潜)。实质上,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在诗作创作过程中,诗作不必处处迁就格律,这与《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作诗所说的话,道理是一样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由于“牵就已成规律是一种困难,但是战胜技术苦难是艺术创造的乐事,读诗的快感常起于难能可贵的纯熟与技巧。许多词律分析起来多么复杂,但在大词人手里运用起来又那么自然,把极勉强的东西化成极自然。这是最能使我们惊赞的,因此,对于英文诗格律的识别和掌握的努力完全是值得的,只是多数初学者需要循序渐进。用美学术语来说,音律是一种制造“距离”的工具(朱光潜),而“距离产生美感”。看来,对于格律的熟悉和掌握,无论英文诗还是汉语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又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4 英文诗习鉴的心理缺失

其实,英文诗也不见得字字珠玑,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英文诗解读和鉴赏水平是完全可能的。要认识到,即使一流诗人的一流作品也能招致不同评价,此其一;其二,在诗作欣赏和评价方面,因所处视角有异,文化传统、学识水平不同,就会有不同声音出现。兹举一例: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华兹华斯曾被封为桂冠诗人,他的《黄水仙花》(The Daffodils)在中国多种英文诗读本中都能入选,可见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之大。即使如此,也曾被訾议:

这诗也不高明,只要一、二段就够了。后两段(特别是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板起一个面孔说教总是讨厌的。(郭沫若)

即使这是对本诗篇非常中肯的评价,对诗人华兹华斯而言,也可认为是瑕不掩瑜。一位诗人既可以拥有“得意之笔”,也会出现“败笔”。学习者应该破除迷信,不断提升自尊程度,使之能够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三 英文诗作习鉴的培育

1 借助注解和研究成果对英文诗作解读

拥有读诗体验者多数都会体验到:诗作文本的解读绝非易事,中文诗或英文诗概莫能外。例如,人们认为美国的著名诗人Robert Frost的创作风格平易自然,且不失优雅,其诗作语言口语化,节奏不紧不慢。他把传统的诗体――十四行诗(sonnet)、双韵体(rhyming couplets)、无韵体(blank verse)与美国地方语言节奏、新英格兰农民的词汇融合起来了。他的诗既是格律诗,又是自由诗,有时是两者的自由结合,可称为半自由体或半传统诗体。他的诗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对于诗作文本的多维度解读,不仅是必须的还是必然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即使用汉语写就的诗作文本,不依靠注释,也很可能理解得不够好。导致理解困难可以有不同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作者“不说心事,而以隐语出之”(朱光潜)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诗人“大半有不肯说或不能说的苦处”,结果“读许多中国诗都好像猜谜语”。其实,解读英文诗的情况多有与此类似者。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初涉英文诗作较为复杂文本者的理解不易准确、透彻。鉴于中国不少读者对西方宗教不甚熟悉,借助注释和解说文字进行英文诗文本的解读,将会是明智的选择。

2 英文诗鉴赏力的培育

诗作文本无不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对于英文诗鉴赏力的获取意味着有能力与诗人进行“对话”,有能力对诗人进行情感上的积极回应。因为诗作“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首次把诗与绘画、雕塑统合在一起。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诗如画,画如诗”观念的发展,诗与艺术才普遍地被统一在“美的艺术”名义下,与称之为“理智的艺术”(哲学、历史、讲演术等)一起共享“自由艺术”这一名称。在中国,诗作文本在语言表达层面的审美属性很早就被觉察到了。唐代诗画兼长者王维的诗作被誉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实践典范。

3 英文诗作的人文主义育人作用

16世纪英国诗人兼评论家认为:诗篇的育人功能优于哲学和历史,因为哲学家关注的要么是抽象的,要么是太过于一般的事物,而历史学涉及的是事实上是怎么样的,而并非是应当是如何如何的,而诗人却能良好地发挥这两种功能(刘炳善)。在这一认识方面,古今中西方论诗者多有不谋而合、见解相近者。例如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史家只载一时事迹,诗家直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钱钟书先生对此讲得更为明确:

“……也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

对此,钱先生进一步解释:

“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它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又各色各样。”

四 结语

在对英文诗的解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做到心无滞碍,方易进入诗作的意趣和境界。这要求读者应尽量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才能更好地进入对于英文诗的审美进程。

像对待其他事物一样,在英文诗习鉴方面的认识也应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单一视角的事物解读将导致片面判断,而片面判断会带来行为上的偏执。勃兰兑斯说: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就是说,出于实际目的的人,自然关心森林如何带来财富,出于理论探讨的人,为森林的科学研究价值所吸引,而出于文学观察的人(如诗人)则以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深深地沉浸于森林外观的美景之中。显然,商人由此激发财富欲望,而科学家的探索欲被唤起,这两种都是功用/利的,文学家则获得审美体验,这是无功利的。据此而论,对英文诗的鉴赏应该有更为明智的、目光更为长远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Chen Jia(陈嘉),1986,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ume III[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 Liu Bingshan (刘炳善),1980,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 Kaife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Henan Teachers University.

[3] Widdowson,,1999,Practical Stylistic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 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5]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 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7] 徐有志:《英语文体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 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 朱湘军:《诗歌语言的通性:Robert Frost’s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与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语言特色之比较》,《外国语》,1994年第1期。

[10] 郭沫若:《英文诗译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英文诗范文【第四篇】

New Year 新年

This night

这个夜晚

of all the night

是所有夜晚里

is the year's last

是今年最后的一晚

All,all

所有,所有的

the other nights

其他的夜晚

are gone ,are past

已经过去,过去了

After

此后

the eveningh aith

的每一个

ita fading light

它逝去的时光

put the lid

把盖子

on the hour

盖在时间上

and close it tight

并且关闭得紧紧的

Close up

关闭了

your tired eye

你疲惫的眼镜

close up the day

闭合了一整天

Bid the old year

向旧的一年说

Goodbye

再见

and come away.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4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