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38024

【导言】此例“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范文1

关键词:音乐史 音乐欣赏 整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32-01

由于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在音乐专业当中属于不同的课程,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课程山过的安排,而随着音乐专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整合起来,开设一门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这些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纠正有无整合的必要性,已经音乐院校应该如何进行具体的改革尝试,需要我们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深化探索。

1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联系及整合的必要性

在西方音乐史课程中就包含着作品体验的成分

这主要是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艺术史其与一般的思想史、社会史和科技史等等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其内容上,在西方音乐史的学习过程中包含着各个时代优秀的作曲家与优秀的作品,也就是说西方音乐史实际上是以作曲家和优秀乐曲作为主要内容的,而学习这些内容避免的要接触到一些艺术性的审美体现,这才是西方音乐史的学习的本质。这正如德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所说的那样导致音乐在发展过程之中出现“没有艺术的历史”,因此在西方音乐史教学当中加入音乐作品审美先生的体验是这一课程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实际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教授西方音乐史的时候事实上是很难与音乐作品的欣赏分开的,在音乐史课程当中涉及许多作品风格、体裁的内容,要想掌握这些知识点,必须对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赏析,这也说明了在西方音乐史学习的过程中,原本就包含着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只不过尤其是所占的课堂时间较少,加上教师和学生不是很重视。

在音乐赏析课中也同样有音乐史的内涵

音乐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可以说每一个艺术家和其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内涵。这是因为音乐是不可能独立与社会之外而存在的,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在作曲家在深刻的生活感悟的基础上,对某一段现实生活一种感受,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平及其当时的社会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品。因此,在一个高质量的音乐欣赏课当中,教师在分析演奏作品的时候必然会牵扯到一些音乐历史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给作品以准确的定位,并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音乐体验。不仅如此,音乐的审美价值是和因人而异的,当时也会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而这种审美价值对于作品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形成各自不同的音乐风格,在音乐欣赏课当中教授这些不同的音乐风格的历史内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具体改革尝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之间虽然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但是不能否认二者在其本质上还是有这比较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对对方的学习和理解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教学的角度整合这两门课程成为一个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的课程改革是完全可行的。现在一些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以音乐史的内容作为音乐欣赏课的铺垫

在进入音乐史的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些音乐史的基本知识,然后在利用丰富的知识点引出音乐欣赏教学,并为之做好充分的欣赏准备。对于这两门课程的整合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处理两大类知识点的衔接问题,只有实现知识点的完美衔接与过度才能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不流畅,内容上连接性差等影响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先进性音乐知识的欣赏和讲解,从历史的背景中切入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说充分考虑到了两大类知识点整合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避免音乐史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与矛盾冲突的问题,通过掉正音乐史的线索顺序与历史发展脉络,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将比较容易学习和理解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域作为教学的始端,然后在开始较难的古典主义等时期的音乐史知识的学习。这种以传授欣赏方法作为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能够实现在西方音乐史的框架学习音乐欣赏,避免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影响到实际教学。

以音乐家为主线将音乐史的学习与作品欣赏结合起来

从断代史中的音乐家线索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依次介绍不同历史使其的音乐家的代表作,在进行代表作品欣赏的同时树立这这些作品的风格及历史地位,这是当前改革过程中一个不错的改革思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革思路在开始的阶段为了照顾学生的学习应该适当的作品的赏析难度,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曲子逐渐培养起学生音乐史学习与音乐欣赏的兴趣。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合理的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引导法、音乐作品切入法、历史事件导入法等等,利用不同的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体裁实现音乐史和作品赏析课程的结合

从断代史中的各类体裁出发,通过体裁实现音乐史和作品赏析课程的结合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当中的一个不错的途径。这是因为无论从音乐发展史的教学还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音乐体裁都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一个重要线索,在整个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可以以音乐体裁为纽带,将二者的教学结合起来。比如说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教师可以先从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小品、声乐小品的学习和赏析开始,通过这些比较简单的音乐作品先让学生掌握一些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和根系音乐的能力。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与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逐渐进行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体裁音乐作品的欣赏学习,从音乐小品当中逐渐过渡到标题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大型音乐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学习难度的同时提升学习的审美、鉴赏与演奏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音乐体裁的角度理顺出不同体裁音乐作品的历史发展脉络。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使其一位音乐家会运用不同体裁创作,在小型、大型体裁的讲授中,同一个音乐家会不止一次出现,要想解决这种相同音乐家不同体裁作品的学习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讲解,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混乱的现象。

参考文献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 艺术欣赏 作用和措施

艺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艺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一直被教师们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除了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及一般的歌曲学唱以外,类似书法、中外艺术史论、艺术欣赏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很多学生对音、美常识和艺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所以进入高校后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根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令人欣喜的是,各校都增开了艺术欣赏课程,文理渗透,全面地在各学科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这无疑是明智的举措。

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艺术从艺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运用艺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还使他们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探索,就能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方法,使艺术欣赏这门课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发挥培养学生精神层面上的作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公共艺术课尤其是美术、书法欣赏课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大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等,先辈们的艺术耕耘留下了无数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从夏商周的青铜至秦始皇兵马俑,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到隋唐五代的宫廷艺术,从宋代的院体风格画到明清的宫殿建筑……它带领人们在历史的时空中敖游,它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这些艺术作品的传播本身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也是文化艺术的被掠夺史。在学习与探索中引发对祖国民族积极的感情,以史为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欣赏外国美术名作如《尖叫》、《生命》、《弗拉基米尔道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吃土豆的人们》等作品都具有人生教育的意义。通过对比作品主人公的人生境况和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对其苦难与不幸产生同情,对今天的幸福倍感珍惜,从而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其次,它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艺术欣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又能促使他们科学的思考,尤其是艺术史的开放式构架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想象和思维,这些以意象形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成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素材,以一般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从而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学生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与水平。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获得新的思路,有力地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技活动,达・芬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艺术大师而且是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取得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夫人,因为他的夫人是艺术家,对他的帮助很大。创造力是思维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将来人才的必备素质,是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内容,它对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的质量及全民族文化素质综合水准的提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再次,它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是视听艺术,这就使在艺术教育中要通过大量的感知训练。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艺术刺激,要获得敏锐而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感觉是不可能的。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或纪律强迫接受而获得的,是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美和熏陶,感染了接受者。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美等多种心理要素得到了充分而又协调的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

当大家普遍认识到艺术欣赏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上的不足。通过了解,笔者看到,增开的艺术欣赏课程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挑战。在学制不变的前提下,尽管减少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但安排给艺术欣赏课程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要想教育质量不降低,出路在于调整艺术欣赏课的内部结构,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艺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艺术史论的欣赏,懂得艺术的美感特征与技巧特点,懂得艺术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表现手法。

世界艺术作品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欣赏课时内,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在多大的程度上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安排教学内容总的原则是:勾勒艺术基本知识框架,更新陈旧浮泛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简言之,就是精、新、实、趣的原则。现就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之。

“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突出艺术知识体系中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能以少胜多,真正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如西方美术中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意识:从古希腊美术中人的精神的确立,到中世纪美术对人的地位的扭曲,古典主义对人的理性的张扬,再到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激情,现实主义的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追求,20世纪美术中人的失落和非理性的泛滥等等。在教学中始终抓住这一演变过程,比泛泛地讲各个时代社会背景、阶级关系、美术概况等,更能理清西方美术的发展脉络。第二,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中风格各异的艺术面貌及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德拉克罗瓦的名作《希阿岛屠杀》,对浪漫主义美术的崛起及其重大意义;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美术对艺术界的影响和冲击;印象派及毕加索立体主义画派以及后现代诸流派的兴起及追求,这些都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大现象,而且围绕着这些美术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凝聚了历代思想家、评论家的智慧,这些问题既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也是拓展学生思路、训练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主体的内容。贯彻“精”的原则,其结果必然是压缩教学课时,我们用节余的课时可开设与美术相关的“比较艺术”内容,甚至将美术拓展到政治、科学、宗教等领域去,把讲授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给学生以启示,同时相应地改变教学方法,以问题式教学代替面面俱到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新”主要体现为:突破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止于20世纪的框框,一直下延到二战后的当代美术,增加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新内容。就中西美术特色的比较而言,究其差异和历史上的相互影响,可追溯其文明渊源和展望未来美术的走向。同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应突破单一的社会政治批评模式,运用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分析美术现象。如文化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比如,对库尔贝名作《浴女》的理解,不要仅停留于艺术层面的讲述,而应从人格理论角度把画家及作品理解成为对神、贵族叛逆和反抗的现实人格力量的代表,并从油画新技法角度去理解画家的“现实主义宣言”。此外,还可介绍美术领域内最新现象,范围可涉及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新趋势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介绍当今国画界对唐、宋工笔绢画和元、明、清文人画的新理解等,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实”即教学内容的实在,即讲在点子上,也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取舍教学内容时应该坚持一条:学生已经知道的或是讲了以后学生还是不知道的东西,少讲或不讲,如现代中西美术许多理论问题尚在讨论中,在处理这一课程的教学时,不必纠缠于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而应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于实际运用。我们将美术欣赏分为上、下编。上编两章,一章讲基本理论,一章讲鉴别欣赏;下编则是中西美术比较分析的实际运用性讨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中外美术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从事中西美术欣赏分析的实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应单纯追求奇趣,而应在精、新、实的前提下力求有趣。如“向日葵”为凡高这个不幸的艺术家一生热爱光明的象征,他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画家?在教材上流水帐式的生平经历叙述中找不到答案。从文人画家徐渭豪放泼辣的大写意画风与画家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看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孤傲、冷漠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以生动、丰富的细节,促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以自己的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自然地理解到,生活与艺术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艺术的执着,是凡高、徐渭、朱耷成为伟大艺术家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学的目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发展学生获取艺术知识和欣赏的能力。在教学时,应该具体运用范、练、启、议四种方法。

“范”是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示范性。教师不只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还应将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技巧演示过程展示出来。比如分析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时,教材的结论说蒙娜丽莎以明暗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西洋传统绘画来讲,是个重要的发展。怎样理解这一空泛的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应从教材的分析入手,提出教材上的审美观趋于单向线型思维的一面,联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实文化的矛盾、画家本人经历黑暗的中世纪和实际绘画创作过程以及前后其他画家作品,从油画画种的形成初期技法角度、从构图、题材、明暗(包括那个时期特有的富于古典味的色彩运用及不同于后来的印象派色彩的特征、意义),全面分析和理解教材上看似空泛的结论,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时从单线型思维到多维立体思维。另外,讲授水墨写意国画时当堂表演范画,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画具介绍到墨分五采焦、重、浓、淡、清的技法演示过程,乃至国画(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计白当黑的写意观的课堂讲授与演示,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运用平时的知识积累来分析问题的示范和引导。在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自己科研的体会,告诉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识,得出新的结论。

“练”就是自我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加强练习,以自己的积极思维代替被动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练”,我们应该抓两件事:一是抓课前的预习,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的结业分析文,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作知识的能力。在讲授某一章节之前,预先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预习教材,必要时印发有关参考资料,学生必须在专门的预习笔记上完成预习题,记下预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增强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结业分析文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结业分析文的写作,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会普遍得到提高,部分学生会初步体验到欣赏美术作品及研究问题的乐趣,激发探讨问题、写作分析的欲望。

“启”指讲授中的渗透启发式。运用对比方式在纵横比较的开阔视野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比较中西方建筑风格样式,应从思想取向、造型特征到各自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差异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中国建筑侧重于人与自然保持联系,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装饰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为其建筑特征。西方建筑中洋溢着人体美的希腊围柱式石结构,外观沉闷、内部亮堂阔大的古罗马神庙,象征着渴望与神保持联系,这种象征一直影响着拜占廷、中古俄罗斯罗马风格与哥特式建筑向高空发展,影响着现代建筑摩天大楼的建造。通过比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西建筑的不同之处,还会使他们进一步思索两大类建筑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发展趋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评价,意味着有新的评价角度,评价方法,或者不同的观念,这对学生就是一种诱导和启发。

“议”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一起的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训练学生对问题反映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我们应在教学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式教学,如插入课堂讲授中讨论,专题性讨论,结业分析文的汇报性讨论,“幻灯片观摩艺术沙龙”式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启发性、研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看,以课堂讲授为主,但又要注重示范性和启发性,这样对学生实际艺术欣赏的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开辟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配合课堂教学和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可对此作些探索。比如与校团委合作搞“综艺大赛”,定期举办“艺术欣赏”宣传橱窗,开辟专门艺术欣赏网页,给学生开设讲座课之类,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了解艺术特性,激发出他们的浓厚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范文3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个直观、有效的方法,比较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我们不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那么对一些作品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当然比较也是“赏”与“析”的结合。“赏”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直观感受,要静下心来,捕捉一瞬间的整体感受,并敢于明确,肯定下来。只有把“赏”和“析”结合起来,才能对美术作品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赏”和“析”的结合也是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的综合审美活动,是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的结合。比较式的美术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就是将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相同内容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我们可把同一位艺术家的不同时代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就会看到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作者创作思想的变化和绘画风格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如把梵高的后印象作品与他早期的写实风格比较,就不难看出梵高的艺术探索是从写实走向意象的,其作品随着他艺术思想的变化与情感的波动而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再比如,我们把欧洲中世纪的圣母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进行比较,由于中世纪神的地位至高无上,神权主义严重束缚着人的思想,因此中世纪圣母显得呆板,色彩昏暗就不难理解了。文艺复兴突出了人文主义,所以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才会那么的端庄、美丽和大方,那么的亲切感人。再比如西方古典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相比较,便能明显地感受到前者具有和谐、稳定、理性的特点,而后者强调运动与变化的形式美感。纵向比较,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中外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以及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个性、风格特征形成的脉络,从而增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二、“横”相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流派,甚至是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把作品横向比较,能更加鲜明地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通过“横”向比较,人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例如讲中国画的透视方法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找一幅中国画和油画进行比较,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乡间小道》分别体现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和西方画的焦点透视的透视原则。再比如将中国的故宫和西方的凡尔赛宫相比较,不仅在审美趣味、艺术追求、艺术理念,而且在东西方文化领域、对自然的追求和认识方面,都显现出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以比较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为理解作品服务。我认为,它的意义不仅是用一种方法论的手段来理解中外艺术的不同点,而且是用一种快捷的方式来剖析深层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从而切入到凝固的艺术史中,来完善我们的艺术理论。中外艺术作品比较,在整个艺术鉴赏中占了很大的篇章,所以我们应该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不管作者的时代背景是否相同,不管他们采用了哪种艺术形式和技巧去创作,好的作品总在揭示人类共有的问题,昭示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心愿,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美术作品的欣赏不是向我们贯彻做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而是为了让我们懂得鉴赏方法,懂得这门学科和别的科一样,都是为人类的文明见智见仁,也就是美术鉴赏课不是一场闲散的娱乐活动,它涉及很多知识,涉及各个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透过两种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家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艺术是不同的,又是相通的,好的艺术品放在一起不分高下、不分优劣,只存在欣赏的切入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

三、“纵”“横”比较

纵和横的交错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风格特点。我们欣赏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星月夜》时,不经意间就会被画面上褐色的像松树一样的跳动的火苗,旋转的像云朵一样的彗星,以及画面大胆对比、色彩鲜明的画面效果所迷惑,为什么梵高用这种近乎点彩的笔法创造出了如此震撼、又如此让人费解的作品呢?而当我们简单了解了梵高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以及艺术经历时,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能创造如此高价值的艺术了。再把这幅作品和同时期的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就会对这种艺术风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进而积极地探索各种艺术整体的命运与历史进程。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西方古曲音乐;赏析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大体上已经历了九年的音乐培养,应当具备了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重点是在原基础上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训练。用以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应当选取一些相对有一些难度的曲子,如中国古曲音乐和西方古曲音乐等。西方古曲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应予以重点处理。下面结合实际简要谈谈高中音乐课中西方古曲音乐欣赏的一些方法。

一、清晰西方音乐发展史主线,厘清教学思路

广义的西方古曲音乐历时三百多年,从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开始一直到印象派的大音乐家德彪西。在这一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闪耀的音乐明星和音乐作品。可以说,这三个多世纪中,西方可谓音乐繁盛至极,成果丰硕。但高中阶段并非要把这些成果都拿出来欣赏,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高中生认知能力有局限。实际上,高中音乐课程不可能全部为西方古曲音乐,整个课程体系中只能拿出部分空间来容纳西方古典音乐,往往只是选取一些重头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甚至只是一个音乐名段。不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仅仅为欣赏而欣赏,而要适当贯穿讲解一些音乐史的知识,从理论上提升学生鉴赏素养。笔者综合各家观点后,将西方古曲音乐史大致分为如下阶段: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然后按此划分规划欣赏课的内容,使教学的思路沿着音乐史的发展线条运行,最终使教学结构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快速掌握了西方古曲音乐史的知识,提升了音乐欣赏的理论素养。

在开始讲解西方古典音乐时候如笔者上述所讲己经为学生勾勒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西方音乐发展史,这时的学生大概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笔者在讲解巴洛克时期的时候事先会大概的描述一下什么是“巴洛克”,什么是艺术中“巴洛克风格”这些基本的概念,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只是做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接着会对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做一个大概描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何为巴罗克”这一基本概念,下来会进入对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的一般性讲述,期间会涉及到“音乐之父”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和威尔第等人,还会讲述到这一时期的音乐类别和特征。在这一前提铺垫完成后就会进入对重点音乐家和作品的稍微详细的讲解阶段,选巴赫为例,因为巴赫的作品数量较为庞大,所以会选取被世人公认的名曲如《卡农曲》《托卡塔曲》、《哥德堡变奏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曲集》和《马太受难曲》等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热情,笔者在讲完这些后会不时的穿插一些如巴赫终生未婚这样的一些逸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艺术家本人伟大的艺术气质的感知,然后,笔者会选取教材或者笔者自选的上述名曲的一些精彩片段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切身感受巴洛克音乐中的严谨对位法的艺术风格而后让学生阐述自身的看法。在让学生熟悉了上述的课程进行方式后,对于以后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的西方古典音乐的讲解会依次进行但也会进行一些根据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所讲内容的粗细和方式相应的会做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调整。

二、多学科交叉,辅助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音乐也如此。音乐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习俗、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世上根本没有完全独立的音乐。当前享誉世界的贝多芬名曲《第九交响乐》原本就与文学相依相生。德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时期为“狂飘突进”时期,其领袖之一叫希勒,他写了一首诗叫《欢乐颂》,当时的音乐家贝多芬为之谱曲,在创作过程中,由于音乐天才灵感的触发,贝多芬最终写成了具有四个乐章的宏大交响乐――《第九交响乐》;此外,巴赫的音乐带着浓浓的基督教味道,瓦格纳的歌剧完全就是音乐与文学、表演艺术等多艺术的融合产物,而一些现代乐器的创制和使用,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音乐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始终于各学科相关联,在各学科的影响和促进下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应适当引导他们了解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比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在听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拿破伦领军驰骋的壮观凄美景象。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赏析,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音乐有更好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赏析

各个学生音乐天赋自有差异,再加上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后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可能存在的种种差别,导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不一致,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因材施教,将赏析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应要求不同的学生。比如对同一首乐曲,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实现知识串联性的赏析,即听懂音乐节奏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对于基础弱的学生,只需要要求其感受到节奏和旋律带来的或其他心理反应即可。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范文5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育

明确一门课程的概念,是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弄清“美术”和“鉴赏”的概念,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认识“鉴赏”与 “欣赏”之间的区别是避免出现“画美术”误区的关键。“美术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品类繁多的画论、画谱,以及文学家、诗人对画的见解,诸如顾恺之的《论画》、北宋官方编撰的《宣和画谱》、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及清末的《芥子园画谱》。这些著作除了对具体技法、材料进行介绍和说明,更蕴含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因此,美术鉴赏在我国古代绘画学习中包含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南宋鉴赏家赵希鹊所倡“目饱煎代奇迹”,实际上就是指美术鉴赏活动。而西方的美术鉴赏教育,则是为每位学生打开了一扇观望世界各种文化形态的窗户。在西方诸国中,最重视美术鉴赏教育的不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意大利,也不是坐拥星罗棋布爱琴海的希腊,而是德国,她把美术教育归属为文化哲学学科,将美术鉴赏视为美术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并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德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朗格(KonradLange)就曾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技艺训练,而在于审美能力的陶冶。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培养艺术家,而在于培养有审美鉴赏能力的民众。

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美术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美术鉴赏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虽是鉴赏审美活动的主渠道,但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锻炼学生审美创造、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课外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对课内未能详解的内容进行实地讲解。参观前,教师先介绍一些观看美术展览的态度和方法,以及美术展览的操作过程等等,引导学生由课堂书本知识向课外实践经验过渡,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如专业词汇、形式美法则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使学生学会与作品交流对话,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将现代技术运用到课堂中来

教师应该根据鉴赏教学大纲多层面地去选择合适的电教媒体,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制作课程软件是现代教学的新方法,教师可以将同一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或对同一题材不同画家的作品进行讨论。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在继承乔尔乔内风格的基础上更加豪放,画面也更多率真活泼趣味;戈雅《的马哈》因富有韵律的线条、充满活力的形象以及油画语言的丰富性而别具一格。总之,运用媒体组合式教学手段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避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在接受西方美术鉴赏的同时,观者所看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的本身,还在潜意识里与中国艺术进行比较、品评。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树立多元文化观、文化平等意识,还要引导学生采取创造性的学习态度,以鲁迅“拿来主义”的精神进行合理吸收,避免全盘西化。如果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欣赏导向,没有正确的文化观导向,就难以形成学生健康的文化观,其结果可能导致文化西化现象的发生。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结果,最终酿成了一系列恶果,造成了‘断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造成了对传统文化没有温情和敬意、失落迷茫的一代人。”[3]所以,我们要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艺术。

(4)开展德育教育

西方传统艺术中许多经典性作品对开展深层次的德育教育非常有效,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学比极为功利性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借鉴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把握好教育的适度准则,选择作品格外重要,适当的评述也必不可少。如,德拉克洛瓦《希阿岛的屠杀》描绘了在1822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属于希腊版图的希阿岛,并血洗掠夺了这个小岛。画家德拉克洛瓦,怀着巨大的同情,以鲜明有力的构思、动人心魄的形象和雄劲奔放的构图揭露了土耳其人的残暴罪行。还有毕加索的和平鸽等作品、都是反对侵略战争、歌颂和平的内容,在他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联想到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与日寇在中国的屠杀、某些国家的强权政治相联系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23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