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3年政治小论文大全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22500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政治小论文大全通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政治小论文【第一篇】

政治小论文怎么写

一、提出论点

这是小论文的“首”,一般为一段,20字左右字即可。

针对具体的材料或命题,开门见山,三言两语,直接点明中心论题,揭示出本质性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

这是小充分认识的“干”,一般为1-2段,250字左右。

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有理有据,深入本质的分析,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三、解决论题

这是小论文的“腹”,一般为一段,100字左右。

针对中心论题提出可行的办法,尽量能有所创新。

四、联系实际

这是小充分认识的“尾”,一般为一段,40字左右。

联系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是政治小充分认识不可缺少的部分。

时代赋予青少年继往开来的使命。

鞭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用对美好生活的`向住和憧憬,号召大家为之拼搏、奋斗是我们的责任。

总之,政治小论文的结尾要紧扣主题,联系实际,充满感召力。

范文

论自律与自由的关系

我们知道,自律就是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有的人却据此认为,讲自律,就是约束了自己。

,也就限制了自由;讲自由,就不应该有自律,它们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他们不懂得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由离不开自律,自律保障着人的行动自由。

在社会生活中,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我们都放过风筝,美丽的风筝随风起舞,似乎在空中能够自由的飞翔。

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都由一根线索来约束着,这根线就是纪律。

纪律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够有效地保障人们正常地活动和生活的约束力量和条件。

自律是获得行动自由的必要条件,你的自由如果不以自律来约束,肯定会妨碍和侵犯别人的自由和权利。

反过来也一样,你的自由和权利也会受到别人的妨碍和侵犯。

比如,对学生吸烟,有不少同学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件小事,是个人的自由,与他人无关。

确实,是否吸烟是你的自由,但作为中学生,却违反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纪律,妨碍了别人享受清鲜空气的自由。

诚然,吸烟是个小问题,但许多青少年当初就是在类似的小问题上放纵稳步自己,目无原则,最终在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抱恨终生的。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没有一定的力量维护共同的生活秩序,社会就会混乱不堪,人们就无法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我们自觉地遵守了纪律,也就做到了自律。

那么对于纪律的约束力,我们就是否会感到不方便呢?就像游泳好手在水里感到自由自在一样,不会感到水对自己的约束和限制,一个养成了自律习惯的人,不会感到纪律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

他对纪律就会自觉自愿、乐意去遵守;对违反纪律的现象则不能容忍。

这也叫“习惯成自然”。

综上所述,自律和自由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自觉遵守纪律,增强自己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养成自律习惯。

政治小论文【第二篇】

政治理论文章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问题的认识和见解。通过阅读政治理论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考。在我丰富的阅读经验中,我认为政治理论文章在表达观点、提供证据、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政治理论文章给予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政治理论文章在表达观点方面非常重要。1篇好的政治理论文章应该有明确而独到的观点,能够清晰地向读者传达作者的立场和看法。观点应该是有力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政治理论文章的观点表达十分清晰,让人读来如“韩江之水,如此清新”;而一些政治理论文章的观点表达模糊不清,让人读来如“马汉之道,犹如草地”。因此,一个好的政治理论文章,应该通过准确而有力的表达观点来打动读者。

其次,政治理论文章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政治理论文章的观点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不能凭空臆断或者纸上谈兵。通过引用实证研究、权威文献、统计数据等可靠的证据支持,可以使政治理论文章更有说服力。在我的阅读中,我发现那些能够提供丰富证据支持的政治理论文章更能令人信服,因为它们通过客观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那些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政治理论文章,往往只是个人主观臆断,缺乏说服力。

此外,政治理论文章还应该有理论分析的深度。一个好的政治理论文章,不仅要有位置明确的观点和充分的证据支持,还要能够进行深入理论分析。通过对理论的剖析和解释,政治理论文章可以展示出作者深厚的学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只是洋洋洒洒地陈述一些表面现象,缺乏对理论内涵的深入探讨的政治理论文章,则显得浅薄和平庸。因此,政治理论文章的理论分析是其核心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文章的重要标志。

再者,政治理论文章要有实证研究的能力。政治理论本身是对现实政治现象的研究和解释,因此政治理论文章要注重实证研究的能力。通过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有关政治现象的具体资料,从而对某一政治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我的阅读中,我曾遇到1篇政治理论文章,其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不同国家的政治现象,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令我深为震撼。因此,我认为实证研究是提高一个政治理论文章说服力的重要手段。

最后,政治理论文章在提出政策建议方面也非常重要。政治理论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因此政治理论文章要具备提出政策建议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政治理论文章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解决现实政治问题。这些政策建议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并能够在现实政治中发挥实际作用。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曾遇到一些政治理论文章,其作者提出了一些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令我感到十分欣喜。

总而言之,政治理论文章作为揭示社会政治运行规律的重要形式,具有其独到之处。通过对政治理论文章的阅读与思考,我深感其重要性与价值。政治理论文章要有明确而独到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要有实证研究的能力,并要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只有在这几个方面协调统一、得当适中之下,政治理论文章才能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政治小论文【第三篇】

写政治理论文稿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要掌握政治理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在撰写政治理论文稿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要明确论文的主题和立意。其次,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调查。第三,要合理组织和安排文章结构。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和文字规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相信自己在写政治理论文稿方面将会有更好的提升。

首先,在写政治理论文稿之前,我意识到明确主题和立意对于文章的质量至关重要。主题的选择应该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同时也要与时代背景和政治社会现实相结合。在选择主题之后,要明确自己文章的立意或要达到的目的,例如想要批判某一政治理论,还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牢牢把握主线,写作内容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

其次,研究和调查是写政治理论文稿的基础工作。政治理论研究的先驱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著作和理论,我们要对这些著作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此外,还要深入了解当前的政治社会现实,通过调查和收集一手资料,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自己文章的可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后,合理组织和安排文章结构是1篇政治理论文稿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明确文章的结构框架,例如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要能够清晰地提出问题,概括性地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正文部分要有头有尾,从整体到细节有条理,可以根据论点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同时要合理使用段落,展示逻辑和论证的完整性。结论部分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要回答研究问题,对文章的贡献和不足进行客观评价。

最后,语言表达和文字规范是1篇政治理论文稿的重要方面。首先要遵守学术规范,格式、引用和参考文献的使用要符合学院的要求。其次,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使用模糊、主观和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通过合理的连接词和句子结构,使整个文章的思路清晰、流畅。此外,注意语法和拼写错误的纠正,使文章更加规范和易读。

总结起来,写政治理论文稿需要明确主题和立意、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调查、合理组织和安排文章结构,以及注意语言表达和文字规范等方面的要素。这些心得体会是我在写政治理论文稿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提高,我相信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辨能力会有所提高,完成更高水平的政治理论文稿。

政治小论文【第四篇】

政治小论文是政治学科中的一种文章类型,专注于政治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哲学以及国际政治等领域。在大学政治课程中,政治小论文常常作为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对于学习政治学科和锻炼思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本文中,笔者将分享自己在学习政治小论文期间所得到的体会和心得。

二、重视提纲

政治小论文属于学术性质比较强的文章类型,因此,在写作之前,建议先把论文的提纲写好。提纲包括文章的结构、内容、逻辑性等方面,是保证文章顺利完成的关键。从个人经验来看,提纲的作用十分明显,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论文的主旨和框架,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在后续的撰写中获得更好的灵感和思路。

三、独立思考

政治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1篇好的政治小论文需要对文献和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同时也需要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进行自我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要抄袭他人的观点和言辞,既要尊重知识产权,也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升。

四、逻辑性结构

政治小论文需要有合理的论述逻辑和结构,使得文章有明确的主题及完整的论证体系。为了保证逻辑性,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采用类似“提问-回答”、“引用-解释”、“分析-推论”的写作技巧,使得文章的逻辑性更为明显,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五、行文语言

在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把复杂的理论概念带入平易近人的语言中进行阐述。在行文中也要注意使用清晰的句子结构,避免语言冗长、含糊不清,而要用直白、精炼的语言表达我们的观点和思路。

总之,政治小论文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扎实的写作技能、严谨的思维体系和自主的学习态度都是必要的。对于我们的future students,假如您专业学科里也有涉及到写作, 希望遵循以上经验, 融合自己的思考, 反复梳理, 以期最终写出优秀的文章.

政治小论文【第五篇】

20世纪40年代,上海几乎被日本完全占领。通常人们认为那时的文化发展陷入停滞,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彼时上海的通俗文化却发展兴旺。战争并未让生活停止,反而正深刻地改变着生活。在国族面临危机的时刻,与绝望相随而生的是个人享乐精神的甚嚣尘上以及短暂的政治真空所带来的自我表达的可能。

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此时期的主流抑或男性作家,而女性作家则往往被置于边缘的位置。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的潮流中,以张爱玲、k青、关露、潘柳黛、施济美为代表的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的女作家群体才真正获得“发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研究中心的黄心村教授在《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与通俗文化》(以下简称《乱世书写》)一书中梳理了这些女作家的创作与生活情况,并将日据时期的上海女性写作当作一个文化标本,重新构造了战争与和平、社会与个人、进步与倒退、反抗与臣服、逃离与妥协的繁复景观:

这一代新型都市作者对上海的描述尽显她们背后剧烈动荡的环境,她们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写作和出版定义为一种生存的手段,一条通向更人性化的生活的途径,以及个人自由表达的重要渠道[1]5。

另一位华裔女学者颜海平也认为,只有尽可能地回归到历史的特殊语境――个人时刻面临死亡的危险――中去,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

我们只有将这些作品置于当时相关的语境中――死亡,特别是女性的死亡成为生活常态的时代――我们才得以接近她们的作品,使得人类在历史的碎片中、在鲜血与泪水中挣扎求生存的情形具象化[2]2。

在上述论者看来,女性作家对于战争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个人苦痛,如封锁、饥饿、空袭、死亡等极端的生存状况格外敏感,其细腻、委婉的写作为战争叙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这些女作家的创作表明,战争的存在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加以指认,正是她们富于隐喻性的笔法使得战争的叙事更为幽微、曲折,在某种意义上也更为深刻地切入到了现实的肌理当中。她们“在文本上颠覆了这种对女性和她所置身城市的描绘,进而构筑出一种最个人化的战争叙述”[1]21。

可以说,男女作家的带有差异性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了同一“现实”的不同“场景”,或是同一“场景”的不同“现实”,甚至表现出了同一“事件”的不同“意义”。一如男性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与中国历史、社会、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沦陷区女性作家的群体性写作也以繁复的笔法,在历史的幕墙上镌刻了家庭和国族命运变迁的独特符码。当主流(男性)话语在侵略者的高压政治下渐次“失声”的时刻,作为裹挟于同样历史潮流当中的社会主体,女作家们不得不以掩隐的,且不同于主流(男性)话语的方式记录下战时生活的点滴。在《更衣记》中,张爱玲写道:“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3]22。在某种意义上说,战乱对个人的社会、生活空间产生了挤压,也迫使那些对社会和人生充满无力感和无助感的人们努力去营建一种自我尚可调控的微环境。

此外,张爱玲还倾力于表现另外一种“场景”的不同“现实”。个体的经验各不相同,《倾城之恋》中那位从陈腐的旧式家庭中走出来的白流k,在经历了香港之战的洗礼之后,并未按当时流行的主流写法那样,走上革命之路,而是满足于重新寻找到了生活的归宿。张爱玲笔下的白流k越过了特定的经验和想象的界限,香港的沦陷反而成就了她长期渴慕的安稳生活。张爱玲似乎在此看到了人与社会、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隶属的`关系,还很有可能是相离相悖的。

的作家”[4]335。在文棣眼中,张爱玲的写作“极为生动而且难以忘怀”[5]195,因而被钟玲认为是“许多女作家的灵感来源”[6]150。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对于细节的描写向来为人所称道,其精到而传神的笔法甚至成为了她的重要标识。譬如短篇小说《封锁》中对女主人公的外貌描写:

吴翠远……头发梳成千篇1律的式样,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然而她实在没有过分触目的危险。她长得不难看,可是她那种美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谁的美,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弛的,没有轮廓。连她自己的母亲也形容不出她是长脸还是圆脸[7]199。

张爱玲在这里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吴翠远的外貌特点,读者甚至可以因此想象出她在生活中的平淡无奇、四平八稳。然而,战争的封锁却使她在一辆封闭拥挤的电车上与另一位男人相遇并感觉一见如故,而当封锁解除,也就是封闭空间开放之后,这一切也就轻易地结束了。战争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方式切入生活,它以封锁、空袭的方式出现,威胁和迫近的却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张爱玲的文字构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沦陷区生活,从而丰富了战争书写的形式与内涵。

对于张爱玲的作品,有些学者认为其文字老到、灵动,但有的学者却对其内容上的琐碎小气而颇有责辞,大陆学者孟悦曾说:

张爱玲“琐”处落笔,其“心”其“旨”,未必就一定也小。我说她与“五四”―左翼话语有“对话”,并不仅仅是一个比喻[8]343。

因此她认为,“小”只是对张爱玲写作的浅表概括,并没有深入其内涵和用心。在此问题上,海内外的一些学者曾展开过争论。香港学者周蕾在其《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政治阅读》一书中论述了张爱玲对于“不相干”的生活细节的态度。“细节描写”被她界定成一种感官、琐细甚至浮面的文本呈现方式,它与战争、革命等较为宏大的写法是相矛盾的。她认为张爱玲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探究了现代性与历史的关系,细节所展现的内容往往与战时的困陷、毁灭和荒寂是相关的,而“将细节加以戏剧化的呈现,却产生了类似于电影中影像被放大的效果,这是一种摧毁;它所摧毁的是人性中心论,而中国现代性往往不假思索地将人性中心论当成是理想与道德原则”[9]175。

黄心村似乎并不认同周蕾的观点,在她看来,上述提法固然新颖,但存在局限,因为此看法默认女性与琐碎细节之间的联系是理所当然的,这显然是偏颇的。因此,她认为周蕾对张爱玲的评价或许具有启发性,但这种批评的力度只有在将张爱玲放在一个边缘的社会位置上才能体现出来。为此黄心村连续发问:“如果张爱玲并不是她那个时代的边缘性人物呢?为什么女性叙述就必须是边缘化的呢?为什么对细节的关注就必须是一种女性的特质呢?”因而,她认为需要将张爱玲和其他女作家们置于时代特定的社会话语和审美传统之中加以审视,上海独特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是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女性作家对于日常生活的巨细靡遗的描写绝不只是一种反话语,它的功用也不只是驳斥或重新审视先前各种关于现代性和个体性的论述。因此,张爱玲对于生活的细节描述可以解读为是对整个时代风貌的历史性论述,正是通过此种方式,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现实秩序才得以生动再现。女作家们对“不相干的细节”的着迷,其实就是她们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一种直接回应,进一步而言,她们对日常事物的着迷,体现了“一种不受限制地讲述她们自己生活经验的欲望,以及一种掌控作者本人的声音和叙述自我之间的朦胧界限的能力”[1]46-48。

彭小妍则认为黄心村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没有观察到批评理论的复杂性参见penghsiaoyen和nicolehuang著women,war,domesticity:shanghailiteratureandpopularcultureofthe1940s。。在她看来,黄心村混淆了当时的《女声》杂志针对“家庭性”而发起的讨论与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写作团体对“日常事物”的着迷之间的差别。此外,彭小妍认为周蕾关于张爱玲与“不相干细节”的论述,实际上是在论证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否定的辩证法”,女性作家关于细节的描写其实是某些现代主义者对所谓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观念的一种反抗。

战争等主题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理解。她说,“时代那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而如果随便就往“大”里写,就有可能流于浮夸,或暴露自己在底气上的不足。可以看出,张爱玲其实是在用心往“小”里写,她承认自己所书写的常常是一些在街头巷尾都能碰到的“凡人”,但也许正是这些庸常的人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体。张爱玲极为精到地点出了战争时期人们的普遍心态:动荡不安、朝不保夕,因此渴求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和安全感。这或许也阐明了她的作品为何会在沦陷区迅速获得读者青睐的原因,人们对安稳的生活极度渴求,而她也刻画了生活的最真实、最基本的“安稳的一面”。诚然,张爱玲的写作主题有些“小”,常常囿于家庭、感情之类的问题,但对于人生、时代、革命、战争等“大”主题,她不是因笔力不济才放弃,而是另寻一种途径,精雕细琢地下笔。她说,“和恋爱的放恣相比,战争是被驱使的,而革命则有时候多少有点强迫自己”,而她“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3]115-116,其写法显然不同于在“五四”之后形成主流的左翼叙事模式。

张爱玲将人们熟稔的日常生活加以“陌生化”,将那些终将湮没于历史中的“庸常之辈”、小市民的琐屑生活诉诸笔端,其目的是要以此来争取另一个文化表述的空间。至此,我们可以重新反思周蕾和黄心村为何会在张爱玲的“不相干的细节”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后者在其《乱世书写》中首先肯定了张爱玲的“细节描写”的意义,并认为这正是张爱玲成功的原因之一,然后她认定周蕾对此是持负面评价的,因为周蕾使用了“不相干”这个词语[1]45-47。然而,此“细节”非彼“细节”。在周蕾的论述中,“不相干”其实对应的是她在之前所引用的一段出自张爱玲写在《更衣记》中的话:

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

……

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3]20。

张爱玲在文中认为对服饰鞋袄的过分讲究,其实是中国的有闲阶级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投入了过多的关注,而细节的繁复和过度讲究则代表了某种社会的“呆滞”,正是因为中国人在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才导致“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3]22。可见,周蕾只是借用了张爱玲的“不相干”的说法,而并非是对张爱玲的“细节描写”做出价值判断。事实上,“细节”在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的第三章中之所以成为讨论的核心,正是因为她认为如果将“细节”与叙事的关系放在“中国‘革命’的脉络之下”加以考察的话,会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

叙事在新国族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之中担任工具性的角色,倘若如此,对于茅盾提倡的新语言与新文学来说,细节大大地阻碍了国族建构的严肃计划,因此,在正常的叙事建构之中应该被予以删除[9]135。

周蕾曾对新鸳鸯蝴蝶派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做过重新评价,但她在这里并不试图颠覆“正统的历史观”,更多地是为了修正我们关于“五四文学”的看法。在她看来,张爱玲的细节化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五四”―左翼文学的一种对话,张爱玲为自己所做的辩护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

强调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文学史上朴素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命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3]112-113。

张爱玲的这种解释虽然不够系统,却也不是自说自话,反而自有其脉络。从其特有的写作态度和人生观出发,她的写作显然与“五四”―左翼文学构成了对比:“飞扬”与“安稳”、“予人兴奋”与“予人启示”。“在时代的高潮来临之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所以她才乐于去写“小”的文学,去书写那些被国家、民族的主流话语抛弃和隔离的日常细节,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才会招致批评,因为它们有可能会转移读者对于“严肃”的国族务的关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这些作品为沦陷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留下了生动的记录。她笔下的人物不是英雄,却同样是时代命运的“负荷者”。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张爱玲的作品是一定站在“五四”―左翼文学的对立面,但是,至少她对汹涌澎湃的革命运动是心存抗拒的:

那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嚓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3]220。

这段文字有意无意中透露了作者意味深长的政治感悟,在左翼的汹涌潮流当中,她敏锐地意识到个人生活正在逐渐的社会化,消融在社会的总体之中,到最后甚至难辨自我与他者,在宣扬集体意识的时代,社会文明对个人的同化和压抑使得自我的“个别性”和“特殊性”随时有着被吞噬的危险。于是,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小心地保持着“个性”,在“人们还不能挣脱时代的梦魇”的年代中,“细节化地”仔细描摹时代与人生――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对人生“和谐”的一面进行着永恒的追求。或许,正是因为她的这种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的书写方式,才成就了其文学艺术的独特美感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心村。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m].胡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1905―1948[m].newyork:routledge,2006.

[3]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5][m].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fofmoderncentury:acriticalsurvey[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2000.

[7]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1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8]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9]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政治阅读[m].蔡青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2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