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编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2
《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搜索视频和图片
二、教学课题:
通过《鸦片战争》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3、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三、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课文介绍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的过程。
1、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视频《鸦片战争》5分钟http:///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三、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四、作业:
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3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
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4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5
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历史教师的坚持不懈和勇于创新。下面是本站网友为大家收集分享的“实用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编5篇”,欢迎大家阅读。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
课件
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 述。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