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医学的论文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50472

【导言】此例“中医学的论文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第一篇】

几千年来,中医学对于衰老和抗衰老,有着独特、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理论学说,其中有很多关于抗衰老和中医养生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如《黄帝内经》、《千金方》、《千金翼方》等。以下就我国中医学的经验和近现代中医学的相关研究,归纳和总结衰老和抗衰老的理论。

1衰老的概念

衰老又称老化,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诸多生理、病理过程和生化反应的综合体现,是体内外各种综合因素(包括遗传、营养、精神因素、情绪变化、环境污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衰老是人类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衰老的进程,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延缓其进程。

衰老和老年病不同。衰老不是一种疾病,正常衰老过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渐进性的、积累性的和不可逆的生理过程。老年病,大多数是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衰老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然发生的,而老年病却不是人人都会罹患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老年病却是属于机体的病理表现;衰老是无法避免的,而老年病却是可以预防的。衰老虽不是病,却易导致老年人患病;患上老年病之后,则进一步加速衰老的过程。

2衰老的表现

男女衰老的差异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己经认识到衰老的性别差异。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一段经典的文字不但详细地表述了男女由发育至衰老的过程,更揭示了男女从发育到衰老的性别差异。从上文可以看出,女性以7年为一生长周期,5个周期以后(35岁左右)开始出现衰老,7个周期以后(49岁左右)开始进入老年期。男性以8年为一生长周期,5个周期以后〔40岁左右)开始出现衰老,8个周期以后(64岁左右)开始进入老年期。总之,在开始衰老的时间上,女性比男性提前约5年左右,完全步入老年期,女性比男性提前约15年左右。

衰老的表现

面部及皮肤 皮肤色素沉着,导致面部肤色加深,出现肤色暗沉、发黄。进一步发展时,全身皮肤可出现老年斑,并且皮肤弹性减退,出现松弛和皱纹。如上文中多处出现“面始焦”、“面皆焦”等。

毛发头发的黑色素脱失,头发颜色开始变白,毛囊开始萎缩,毛发变细、变脆,易脱落。如上文中多次出现“发始堕”“发始白”、“发鬓颁白”等。

牙齿牙齿开始出现松动、脆裂,进一步出现牙齿脱落,甚至满口牙齿落光。如上文中提到的“发堕齿槁”“齿发去”等。

视力、听力视力逐步下降,听力逐步减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体态脊柱弯曲,身高下降,运动机能逐步减退。

器官功能生殖功能减退,如女性绝经、男性的性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如食欲下降、出现便秘等。《千金翼方》记载:“人年五十以上,皆大便不利,或常苦下利。”《养生四要·却疾》“人年六十,法苦大便艰涩秘结。”另外,心、肺、肾、肝、脑等一系列脏器功能均呈逐步减退趋势。

3衰老的原因

先天因素 从古至今都有许多观点认为,人的衰老及寿命的长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即基因。王充的《论衡·气寿篇》曰“强寿弱夭,谓禀气沃薄也。夫禀气沃则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多病,寿短。”认为先天禀赋强的人,身体健康,衰老缓慢,寿命较长;先天禀赋弱的人,体质虚弱,易患疾病,容易衰老,寿命较短1这些学说的观点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

后天因素 除去先天因素之外,人的衰老和寿命长短仍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后天保养是否得当。《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从古至今诸多医学书籍都论及后天因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的影响,如《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吒”可见影响衰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点。

饮食 历代医家都认识到饮食的重要性,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过饥、过饱、暴饮暴食、酗酒、饮食不洁、饮食搭配不合理均会缩短寿命。如《黄帝内经》认为“以酒为浆”会导致“半百而衰”,并提倡注重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起居 起居无常,不按时作息,甚至昼夜颠倒,长此以往会出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加速衰老的进程。

情志 过度的喜怒哀乐、长期郁郁寡欢和精神压抑都会导致机体提前衰老,甚至缩短寿命。如《素问·疏五过论》曰:“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劳逸 过度劳累,包括运动过量、用脑过度、纵欲过度等,都会导致体质的下降、衰老的加速。《黄帝内经》“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卧伤气。《素问·举痛论》认为“劳则气耗”。

衰老的机理 衰老的中医学机理主要有:肾虚、脾虚、肾脾两虚、五脏虚损、血瘀(包括气虚血瘀、肾虚血瘀、肾脾两虚夹瘀、多脏器虚损与气滞血瘀痰浊)等。

肾虚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对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衰老源于肾气虚衰。明代虞天明的《医学正传》曰“肾气盛则延寿,肾气衰则寿夭。”《景岳全书》认为肾乃“精海之源、五脏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详细阐述了肾气与人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关系。

脾虚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人除了立足于先天之本肾外,还需依靠后天之本脾胃吸收运化水谷精微来不断获取营养。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人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导致衰老提前,故脾胃虚弱为衰老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多次提到的“阳明脉”为多气多血之经,泛指脾胃而言,“阳明脉衰”即指脾胃虚衰,可见衰老是由脾胃虚衰所致。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化》曰:“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肾脾 两虚有了上述两种学术流派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衰老并非单纯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功能衰退的结果,故结合两种观点提出肾脾两虚致衰,认为肾虚和脾虚对于人的衰老同样重要,有协同作用。

五脏虚损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有赖于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种脏器的共同协调运作:肾为先天之本,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肺吸收宇宙间的清气,肝主藏血,心主精神、意志。衰老是五脏虚损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肾、脾、肝的虚损起到决定性作用。归纳起来,肾虚为衰老之本,脾虚为衰老之源,肝虚为衰老之助网《〈灵枢·天年》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皆大盛评定,腠理始疏……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虚,魄离,故善言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血瘀 其衰老机理提出“虚-瘀-衰老”模式网,认为各脏器的功能减退,出现气血瘀滞,循环不畅,流通受阻,最终加速各脏器功能的减退,促进衰老,导致死亡。

4抗衰老的方法

抗衰老在中医学上又称为“治未病”,即“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最好的医学不是治疗己经发生的疾病,而是使人不生病。中医学“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未病先防,从而预防衰老和延缓衰老。以下是历代中医学总结出的抗衰老的方法。

合理饮食 主张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三餐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不可暴饮暴食,不可嗜酒,则有益脾胃,身体健康。《素问·脏器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起居有常 主张生活作息规律,起居合理,顺应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则能精力充沛,延年益寿。古人认为,顺应四时,才能调和阴阳,人体与四季要协调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建议:“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清代张隐庵建议“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

适量运动 主张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强筋健骨,流通气血。长期坚持,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如著名的汉代医学家华佗,首创“五禽戏”,教大家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遵生八笺》认为:“运动发却病,体活则病离。”

调节情志 主张修身养性,平衡心态,调节情绪,清心寡欲。保持心情愉快,情绪乐观,胸襟开阔。有了健康的心态,必然会保持年轻,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为“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保健用药 孙思邈极力主张通过及时进补服药来防病抗衰,曾有“人年四十以上,勿服泻药,常饵补药大佳”之说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365种,其中延缓衰老的上药达120余种。中医认为,衰老主要是肾虚、脾虚、气血两虚所致,所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是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抗衰老中药大致有如下几种:

补肾益精 经典的补肾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金匮肾气丸、七宝美髯丹、清宫寿桃丸、还精煎、补肾益寿片、八仙长寿丸等。其中常用的单味中药有:地黄、黄精、枸杞、菟丝子、淫羊蕾、肉苁蓉、锁阳、女贞子、巴戟天、覆盆子、鹿茸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改善性功能、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健脾和胃 经典的健脾和胃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其中常用的单味中药有:茯苓、山药、白术、大枣、麦芽、陈皮、山楂、灵芝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中药有增强免疫力、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延长细胞寿命等作用。

活血化瘀 代表性活血化瘀的单味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当归、桃仁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它们有显著的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度、调血脂、改善组织供氧等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高脂血症、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等有明显疗效。

补血益气 常用的补血益气药物有人参、党参、当归―、阿胶、熟地、地黄、何首乌、紫河车等,对于改善和治疗女性贫血、气血两虚、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有显著的疗效。

生津润肺 常用药物有麦冬、天门冬、生地、甘草、百合、银耳、玉竹等。据研究它们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提高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对于改善老年人肺功能、止咳、化痰、平喘有明显的作用。

调节免疫 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枸杞、剌五加@、灵芝、蜂王浆、冬虫夏草、蛤蚧、龟鳖等,它们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人体T淋巴细胞生成、提高DNA修复功能、提高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参与核酸合成、补充必需微量元素如锌、硒、碘、镁、铜、锶、钴、锰、钼等作用。

5总结和展望

中医中药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养生保健、抗衰老是我国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精华之一,几千年来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历代医家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不同角度总结和发展了中医学的衰老学说,帮助人们一步步从探索衰老、认识衰老到预防衰老,为人类的老年医学和预防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展望未来,人类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于衰老的研究越来越迫切和重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更应结合现代西医的免疫学、内分泌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临床试验研究等多种现代理论和方法,将国之瑰宝一一中医学对于衰老的研究进一步发扬光大,即所谓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促进现代老年医学和预防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助人类之健康、延人类之寿命。

中医学的论文:《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第二篇】

一、目前中药学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缺陷

本校作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药物合理利用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培养模式雷同等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多数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指导教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性。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不能迅速融进社会,缺乏竞争力。

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和不断总结,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指导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营造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培养模式多样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发展目标和定位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以后高深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烈的实践品质必然要求学生研究与应用两者兼顾,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专业学位发展要求。新的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在研究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之上,学生需要参与两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应该更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化培养模式。

2.课程设置实用化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生产实际。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化课程向实用化、综合化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教学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在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有机结合,辅之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实验课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强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指导教师双轨化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上的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遴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时,强调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校外,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但他们对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熟悉;而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5.科研实践社会化

实际操作中,本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必须保证不少于18个月的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和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等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由校外培养基地提供并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研究生本人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并按期撰写实践报告。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报告及最后的实践总结上签名。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要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科研实践社会化的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与企业迅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交流国际化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专业硕士培养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占50%以上,美国占80%以上,我国仅占20%,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另外,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我国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必须考虑未来全球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积极投入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中药学硕士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必不可少,而活跃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国际化的交流和借鉴。为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切实可靠的措施保证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比如邀请全球知名企业的专家作高水平的报告,导师应该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请进来、走出去”中与国际同行交流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结构分层日趋合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中药学领域内这一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有关中医学的论文(推荐【第三篇】

您好!首先真诚地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简历,这对一个即将迈出校 门的学子而言,将是莫大的鼓励。扬帆远航.赖您东风助力。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我热切希望能与贵单位的同事们携手并进.共同扬起生命的风帆.创造生命事业的辉煌。请允许我向您毛遂自荐。 我是一名来自于xxxxxx“临床医学”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名字叫做 xxx,现居住于xxxx。五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论基础课 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深知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在学好医学专业的同时.还注重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综合性人才。我将在校5 年生活经历总结如下:

在思想品德上,在校期间,本人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学习上,本人圆满地完成了本专业的课程,在校期间,主要系统学习了基础化学,医用物理学,组织胚胎学,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 物化学,局部解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流行病学,医学影像学,外科学,内科学,神经病 学,眼科学,口腔科学,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传染病,精神病,皮肤性病学,儿科学,妇产 科学,全科医学,急诊学等专业学科,还选修了医学心理学、文献检索、计算机 基础及微机应用系统visul foxpro等课程,进一步完善了知识结构,掌握了扎实 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在医学领域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isualfoxpro)”合格证书。 在生活上,本人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有学校的各类文体活动。

大学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乐园,更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天堂,而是一个锻 炼人的大火炉。回顾大学五年,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本人已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医学知识进行一般医学工作,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通过五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在心理和能力等方面都做好了走上工作岗位的充分准备,希望能成为贵院医疗队伍中的一员,我将以高尚的医德,热情服务,倾我所能,不断学习我所不能,救死扶伤,为贵院医疗发展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若能成为贵院的一员.我将用我的智慧和才能为贵院的发展和壮大献上一份绵薄之力。为我心中的卫生事业谱写新的篇章。再次感谢您留时间来阅读我的自荐书, 衷心祝愿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同时诚恳希望得到贵医院的接约或面试机会,以进一步考查我的能力。谢谢!

此致

敬礼

自 荐 人:xxxx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第四篇】

摘要:中医内科学心衰病的提出是中医学合理适当地融入现代医学,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五诊十纲”理念弥补四诊八纲的局限,使中西医病证相对应,开创现代中医教学新思维与新方法,在心衰病的教学中尤为体现。本文将从五诊十纲提出的背景与在心衰病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五诊十纲;中医内科学;心衰病;教学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如何改革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使现代医学与之无缝衔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出传承创新的专业人才是不断探索的话题。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结合现代医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查”五诊;再结合上古圣人“治未病”、“养生”和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形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十纲的诊治[1],以四诊八纲为辨证基础,洋为中用,丰富了中医辨病辨证体系,拓宽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维模式。而心衰病是中医内科学新提出和规范的疾病,四诊八纲在心衰病的教学中难以概括全面,特别在病名上,容易与中医内科学上的喘证、水肿病等相混淆,导致病位不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将理化仪器检查与辨已病未病融入,更能体现现代中医辨病辨证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1“五诊”与“十纲”的提出顺应医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诊断明确与否摆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单靠望闻问切四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疾病诊断的要求,容易造成医疗的疏漏,在辨病明确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即“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2]才是现代中医的特色,例如恶性肿瘤辨病不明确,如何辨证也是徒劳。如何以传统四诊为支撑点,拓展中医诊断的新方法,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望、闻、问、切、查”五诊,即运用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来发扬中医,把西医学的体格检查与理化影像作为中医四诊辨病的延伸,如听诊器协助诊断咳嗽病,心电图协助诊断心悸病。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提出150年前的中医诊断依据,只能依靠望、闻、问、切捕捉得来。现在有了条件,应该再加上一个检查的查诊,发展为五诊[3]。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绳,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基本辨证方法。而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探索,提倡阴阳为总纲,包含万事万物互相对立的两面,统帅寒热、表里、虚实六目,纲统领目而不是并列关系,“寒热、表里、虚实、标本、体用”为十纲[4];夏克平学者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辨证观和《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认为八纲仅适用于有症状体征的已病,而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则属于未病之无证,辨证应先辨“有无”,“有无”为十纲辨证的纲领[5];邓铁涛教授根据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结合中医养生与现代预防医学,提出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地位不可动摇,在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辨别已病与未病,极大地促进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与临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五诊十纲”为心衰病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与方法

规范病名明确诊断心衰病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古籍虽有心衰病的相关论述,但鲜有提及心衰病病名。《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大部分医家通过四诊合参以“心水、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等病名来描述心衰病。直至西晋王叔和《脉经》“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首次提出心衰病。而心悸、喘证、水肿等只是心衰病的一种主症,并不能系统概括心衰病,如心衰病是心系疾病的最终转归,而心悸病是心脏体用受损的表现;喘证以肺系疾病为主,水肿病关键在肾脏,关系其余四脏,气喘、水肿是心衰病的主症之一,不能混为一谈。在无法明确诊断情况下,五诊中的查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B型脑利钠肽、N-末端原脑利钠肽或者超声心电图协助四诊合参,便能排除鉴别诊断,准确辨病从而规范病名。拓宽病因便于理解心衰病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年老久病,禀赋异常有关。如何理解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引起严重的心衰病,用中医理论阐释比较抽象,难以被学生接受,五诊十纲的引入使得病因浅显易懂。在未病方面,通过查诊发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风湿热或者病毒引起的重症急性心肌炎,与外感风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而发病相符;饮食不节制易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长期不控制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吸烟、酗酒容易导致酒精性心肌病,与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痰热内蕴,痹阻心脉吻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等几率也随之上升,契合年老久病,心肾亏虚,发为心衰;为求证禀赋异常的病因,可以运用基因检测手段筛选罹患某种心脏疾病的概率,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在已病方面,精神神经因素如过度紧张焦虑,与过度体力活动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妊娠分娩加重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衰,与中医学的情志失调,劳逸过度不谋而合。辨别已未防病传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则求之,无则求之。虚则责之,实则责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所言“有”为已病,指有一定症状体征的显形病证;“无”为未病,指无症状体征的隐性病患。“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明确临床辨证要辨别已未[6]。心衰病已病辨证上病位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气虚为主,兼夹阴虚、阳虚,标实有痰浊、血瘀、水饮;病情发展分为急性慢性。邓铁涛教授强调心衰病病机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治疗上主张“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三七)[7]。而未病辨证上包括两方面:一为对未病之个体的早期预防养生:对于先天禀赋异常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进行筛查,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家族遗传病,同时进行良好生活方式如积极运动、健康饮食、控制烟酒、限盐与脂肪等的干预;对于亚健康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气候、环境、饮食、运动、人体体质等方面进行调摄,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二为指导无症状体征之病体的用药调摄。心衰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和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等,通过五诊中的“查”诊,如心电图、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血压计等辅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向心衰病进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心衰病早期治疗方面,陈可冀院士认为,气虚血瘀型病人多见于心衰早期,病位主要在心肺,方宜用加味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丹参、川芎、赤芍等)[8]。四诊八纲是中医辨病辨证的基础,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在望闻问切中加入查诊,在八纲中引入已未,绝不是中医西化,而是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互辅互补,相得益彰,促进中西医医学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吴伟,王创畅。“五诊十纲”中医临床新思维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6):455-457.

[2]吴伟,卿立金。“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0,51(12):1061-1063.

[3]干祖望。干祖望医书三种[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王东方。立十纲理论,重临床实用-老中医干祖望教授学术思想研究[J].吉林中医药杂志,2005,25(1):10-11.

[5]夏克平,王化猛。论有无辨证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100-1103.

[6]夏克平,夏俊东。论五诊十纲诊断体系的确立及其临床必要性[J].中医研究,2012,25(1):9-11.

[7]李南夷。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1995,2(10):6-8.

[8]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2(4):136-13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5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