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6009

【导言】此例“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态农业市场发展前景1

法国是欧洲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其农业产值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22 %,农产品出口长期位居欧洲首位。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法国农业逐步走上了生态发展之路。然而,由于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技术上要求高,生产成本增加,承担的风险大,法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一度与其农业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它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功能,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产品,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法国生态作物种植面积约为100万hm2,从事生态农业的单位或农户达万个,其规模虽还不算大,但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催生了生态农业的大发展。法国生态农业促进署的调查显示,82 %的法国消费者购买过并愿意继续购买生态食品,76 %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农业是解决环境问题和保障人类健康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虽然近年来法国生态农产品每年以10 %的速度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从发达国家设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现实来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用绿色壁垒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也称生态壁垒,有关国家通过制定、颁布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标准,使国外非生态农产品难以进入。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并可应对国家间加设的绿色壁垒,所以法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有专门条款要求欧盟成员国发展生态农业。法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实施了生态农业发展计划。

为进一步鼓励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法国政府于2008年再次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旨在提高生态农业产量,同时将生态农业面积扩大3倍,力争达到占可耕地面积的6 %。这一规划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设立1 500万欧元的基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渠道;第二,对从非生态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第三,加强对生产部门的技术支持和对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第四,在制定农业法规时,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特性和要求,从政策层面上放宽限制;第五,在生态农产品消费方面,政府加强引导,目标是到2012年,使生态农产品的消费比重超过20 %。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这5篇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2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田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环节。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现代城市园林绿地已经走过了游憩观赏阶段,进入了营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双重目的阶段,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已不适应新的城市发展需求[2]。景观生态学的兴起为构建生态型田园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杨凌示范区为例,通过分析挖掘中小城市特有的构建生态型田园城市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此探讨生态型田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研究概况

规划背景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是现代农科教育、农业观光的新兴现代城市。杨凌作为“生态型田园式”的中国农科城、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继续办好部级农业示范区、天水-关中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陕西关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关中乃至陕西省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为生态型田园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研究地区现状概况

杨凌位于东经108°,北纬°,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安—宝鸡中间位置,总面积平方公里,东隔漆水河与武功县相望,西、北与扶风县毗邻,南以渭河为界与周至县相邻。其中由国务院批准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杨凌行政区东部,总面积平方公里。

杨凌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热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特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毫米,著名的新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均从该区域内东西向穿过,杨凌位居全国宏观经济布局的一级发展轴线上,系属陕西传统的关中经济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

构成绿地系统的各种类型分布不均,布局不合理

根据现状调查,2009年杨凌示范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到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从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来看,虽然大于全国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平均水平,但杨凌示范区许多绿地都属于机关附属绿地及防护绿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绿地。

表1现状用地平衡表

注:杨凌2009年现状总人口万人,其中城区人口万人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偏低,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远远低于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平均水平。

杨凌示范区目前各种类型绿地面积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因为杨凌示范区正在由城镇向城市转化,杨凌示范区园林绿化现状主要是城区边缘苗圃、花圃和果园等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面积和附属绿地面积较大,而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绿地面积相对较小。

城市绿地缺少特色

杨凌示范区地形独特,邻水望山,又有悠久的农业基础,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却未充分利用,未能把现代城市与田园风光相结合。

城市布局限制

受本身布局限制,城市内部被西宝高速、陇海铁路等人造屏障分割,城市东侧与北侧又被漆水河与韦河谷底阻挡,绿地系统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新老城区受空间格局影响绿地发展不均衡,新城区发展迅速,绿地相对较好,老城区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视不够,许多居住小区及道路绿地匮乏,形式单调,色彩单一。

道路及防护绿地数量少且形式单一

杨凌示范区道路绿地面积较少,形式上行道树单一,缺乏特色;结构上缺乏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布局上缺少带状公园及街旁绿地。城市内部防护绿地面积较少,宽度偏低,工业园区与科教园区及生活区之间卫生防护林带缺乏。

2规划理论依据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在1939 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 特洛尔提出的,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的空间结构,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3]。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并在坚持景观生态学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可以使城市生态建设和发展更加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城市资源问题[4]。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重视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人工生态系统建设,更应重视整个市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完善,规划应把范围扩大到市域,既要加强大地绿化子系统规划,同时又要解决好城市边缘地区绿地建设与城市扩展之间的关系。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由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的构想,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5]。

3规划研究

绿地系统规划以“绿网化—林网化—水网化”的理念为指导,从注重景观效应为主向景观与生态功能兼顾观念的转变;从注重提高景观绿化建设用地面积,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转变;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绿化的城市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的转变。从而在城市环境和景观的塑造上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规划形成符合生态型田园城市的有机绿地系统。

规划原则

根据北方城市的特点,结合杨凌示范区产业结构及绿地分布确定各类园林绿地内容及分布,强调园林绿地、农业用地与城市景观及历史文化的结合。注重绿地系统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创造城乡一体绿化的特色生态型田园城市风貌;对城市绿地、展示农业、林带、果园、花圃、苗圃等统一进行建设和景观规划;绿地建设与经济作物、农业作物、花卉种植相结合,突出农业特色;突出结合“后稷文化、农耕文化”,为生态田园城市注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规划目标

杨凌作为全国唯一的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关中地区最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应努力营造田园城市环境氛围,使现代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高效农业向观光农业转变,最终实现田园城市向森林城市转变[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园林杨凌”,达到“春有花海、夏有绿荫、秋有美景、冬有阳光”的特色景观效果。“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形成“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独特的生态型田园城市风貌。

本次绿地系统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创造城市的绿化大背景,城市周边和内部主干道两侧各80米的展示农业既丰富了城市的绿色,又符合杨凌田园城市的特征,也让杨凌的绿色空间独具国家农业示范基地自己的特色。

结合城市布局,通过建设城市公园、街道、广场及滨水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大绿化基调,建立网状的城市绿地系统——主干道两侧80米农业展示观光带,既作为城市组团的有效分割,又是城市的脉络,使城市的喧嚣、杂乱在绿地的导引下被梳理、消融。

与渭河“一河两岸”景观规划相衔接,沿渭河建立湿地公园。改善现状渭河生态,建立杨凌沿河生态度假休闲长廊。

结合杨凌南北阶梯状地形、国境交通防护林和水渠河流湿地防护林带的特点,形成漆水河沿岸和城市东部工业区之间的湿地森林防护区公园;城市北部泰陵周边的台地森林公园和西宝高速和高速铁路之间的城市中心森林公园。

功能性景观格局分析

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为前提确定规划布局:形成“大地环形生态、景观绿廊渗透、地域文化融合”的布局结构。

大地环形生态

以杨凌示范区农、林业为基础,通过农田、坡地、林地,渭河--韦河--漆水河河道林带等,形成环形生态圈,构筑城市大环境绿化背景。

以农林水为主题特色的杨凌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大环境绿地。城市周边和城市郊区的试验田既丰富城市绿色,又符合杨凌田园城市特色,位于城市新区的农田,继续保留利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沿四周栽种林木,建立农林间作,混合经济林系统,既满足农业需要,又改善城市绿地大背景,形成具有高效能的新网络结构。使城市大环境绿地子系统与城市内部各绿地子系统相联系,使之与城市绿化网络贯通,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从而为创建生态型田园城市做好铺垫[6]。

景观绿廊渗透

以规划区域道路、水系为依托,通过道路、水系景观绿化,形成多条生态渗透廊道,加强景观绿廊连通。规划区外环林带建设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形态变化。加强杨凌示范区中心城区与地带的绿地衔接,发展展示林带、农业、果园、花圃、苗圃等绿地。

重视规划区域中适宜绿化生长的优势条件,扩展景观绿廊的厚度及丰富绿廊的结构层次,创造生态田园城市景观。景观绿廊网络结构合理,景观特征明显,城景关系协调并形成独具杨凌示范区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努力创造“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让市民享受绿色”的理想绿化环境。

地域文化融合

以示范区现有绿化条件为基本骨架,突出结合“后稷文化、农耕文化”为生态型田园城市注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景观建设结合自然地势、历史文化及水体创造杨凌特色,构筑“科技、文化、田园、绿水”系统的城市景观体系。景观主轴要体现杨凌传统文脉,强化城市入口和城市节点的景观形象建设,塑造园林化、田园化、生态化的城市风貌特色,加强保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教学楼地段、隋泰陵、古邰国遗址和标志性自然人文特色风貌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根据杨凌绿地规划布局依据杨凌城市的特点,打破城乡界限,把自然引入城中,将绿地系统规划为“八面环青屏,处处皆绿景,双水绕城廊,绿网织“田”城”的网状布局模式。形成“一区两廊、三轴四带、一心两环”的系统结构[6] (图1)。

图1 杨凌示范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一区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示范区西北侧,即城市规划区以外的五泉镇、揉谷乡、大寨乡和杨村乡的一部分,土地利用现状以耕地和村镇建设用地为主。规划总面积约55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4100公顷,道路及村镇城市占地面积约1400公顷。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势、地貌和产业现状,通过园林化设计,把现代农业的种植、加工、展示、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采用现代都市高科技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重点发展以优质无公害蔬菜、名优水果、各类花卉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从而促进科研、生产、旅游多方位收入增长,建成对全国有示范意义的集现代农业科研、生产、观光旅游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生物资源开发基地,带动西部和北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农耕绿色大背景,把“绿”作为城市底色植入杨凌,对于杨凌绿地系统建设和彰显城市特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两廊

渭河滨水景观通廊,借助渭河水体环境,结合水上运动公园和奥林匹克运动公园,沿渭河新建城郊湿地公园、城区湿地公园、芦苇荡、荷花苑等特色生态公园。构筑良好的南侧城市滨水景观,形成具有农耕特色的城市 “绿肾”景观通廊。对渭河进行区域性统一整治,禁止向渭河排放污水、倾倒固体废弃物;两岸协调300—500米范围内种植防护林地;500—1000米范围内发展观光农田或建设休闲娱乐用地,禁止进行有污染的工业建设项目,协调整治渭河及两岸生态环境。

韦河-漆水河景观通廊,结合防护绿地、花卉基地、苗圃、果园等一系列景观产业构筑良好的北侧城市滨水景观,形成城市北侧“绿肾”景观通廊。对漆水河两岸进行协调治理,100—300米范围内种植防护林地,300—500米范围内开发经济农田,禁止建设有污染的工业项目,综合对漆水河进行区域性治理,创造良好的漆水河生态环境;对其他支流两岸50—200米范围进行控制,控制范围内开发经济农业,禁止建设工业项目。

三轴

杨凌示范区以杨凌大道城市中心轴、城西西环路交通轴、城东新桥路产业轴,来控制规划区的南北向景观轴线,同时穿插沿西农路和邰城路形成的文教轴;从泰陵沿扬青路到规划滨河度假区的景观轴,这些绿色景观轴能有效地将生态环境引入城中,连接城市内部绿化分布,提升城市品质。道路两侧规划一定宽度的示范性景观树木,局部路段形成“背景林带—田地或经济林带—行道树”的种植格局,从而提升示范区田间道路景观,体现示范作用。

轴线绿带规划合理搭配乔木与灌木、速生树与慢长树、常绿树与落叶树、观赏树与抗污染树种以及林带与田地或经济林带的比例,形成特色的农耕道路景观。

四带

南侧渭河:芦苇荡—荷花苑—农田—生态防护林景观带;

中间:西宝高速公路及西安至宝鸡高速客运专线生态景观带和陇海铁路生态景观防护林带;

北侧韦河—漆水河:湿地森林景观带(目前现状不具备营造湿地景观的条件,前期以生态林带为主)

四带以营造城市东西方向生态景观带为主构架,成为“风廊、绿廊”,是重要的生态林带,起到“绿肺”作用,同时兼具防护绿地的功能。

一心两环

一心即以城市规划行政中心为基点,向外辐射的城市绿地核心。

两环:围绕城市行政区规划范围构建城区生态绿色屏障,构建集农科示范林区、田间道路景观林带、都市森林公园为一体的城市内部环形绿廊,打造森林之都,提升城市魅力;围绕城市总体规划在示范区的,南面的渭河景观带,北面的漆水河景观带、韦河景观带结合东西两侧的生态林地及城市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苹果园、葡萄园、猕猴桃园、农田林地等特色农业景观,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绿色屏障,是整个城市的天然绿色背景。

4结语

文章以杨凌示范区生态型田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学习和总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在规划设计中没有仅局限于城市内部的园林式绿地系统规划,而是创新性的提出将其延伸到区域生态系统规划内,并高度重视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建设,将林地、田地、园地、水域等土地类型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传承山水农林生态格局,展现城市田园特色;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城市现有水、洲、田、城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以的农田为背景,以绿洲点为生态核心,以农业观光示范带、河流水渠为生态网络骨架,营造特色宜居的田园城市空间,最终形成“城市一绿地一田园风光”特色格局,和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的设计方法。望今后能为生态型田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敏.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与时俱进[J].中国园林,2002(5):17-19.

[2] 徐雁南,王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J].规划师,2003(10):22-23.

[3] 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1999,15(3):40—43.

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3

关键词:现状总体问题调查取样必要性展望步骤

1、项目概括及主导思想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发展纲要,以及该地域总体社会环境现状、主导产业链及产业动力结构、人文文化、居住人口形态、地域空间格局等因素,力争设计规划出一套适合当地经济和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5-10年)。

2、该地域现状存在总体问题

村庄内房屋布局凌乱,环境较差,旧村房屋位置无序,村道不整,地基高低不一。建筑外观有一定地方特点,但特色不明显;新区路面也不整洁,新旧区域,建筑周围小环境均比较差,乱堆乱放现象均比较严重;老村部分旧宅废弃,用地浪费严重;

水体环境受垃圾及堆放物影响环境不佳,直接或间接排放物以及给排水不严格区分,造成一定的水体污染;

缺少大面积树木绿化,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农业观光示范园及观赏果、树木等合理布局;

电力及各类线路搭接混乱,有待梳理整治;

村民卫生环境意识较差;

3、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前期的调查及取样(其方法)

访问调查

项目小组,组织访问被调查对象(企业或村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根据调查内容需要,必要时由管理咨询顾问进行采访(深度访谈)。

电话调查

用电话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同时进行归类,通过对调查样本分析整理,得出数据型结论,使之成为规划中较有效的构思依据。在选定合格的被访问对象之前,还要进行电话样本的甄别调查。

小组座谈会调查

以5-10人为对象,通过座谈会方式,征集村民的各种意见。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需

求的验证和深度开发的潜在可行性探索,作为规划中定量的分析方法。

建立各种数据库,寻求政策法规的支持

对村镇一级的每年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组织、协会提供的资料;建立起为远期规

划服务的各种数据库,通过当地政府每年公开发表的各类统计资料(二手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对事前调查阶段或微观环境动向调查有充分的依据。

土地开发竞争力和环境评估的调查。

本次调查特点及达到的目标。

明确调查目的,彻底阐明需求,准确分析相关数据,提出详细的建议。

进行与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调查方法设计根据调查目的、时间、预算要求,从各种调查方法中,比选并进行最适宜本次

规划的调查。从而,以调查目的为核心,从调查设计到分析直至控制性规划出台,形成一体化实施战略。

需具有经验丰富的专职调查员实施调查通过问卷的设计,培训短期专职的调查员,进行直接的一线调查,从而搜集可

信度较高的第一手数据。

由专家组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建议,从而较完善地规划出适合东里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调查团队具有丰富的产业领域经验与专业规划水准,对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

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

采用迅捷、高效、匿名的调查方法,对搜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与研究,从而做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

4.进行村域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全社会大环境和时展的需要;

进行村镇规划是改善一些传统观念及基础设施的需要

是调整村域布局、改善村民生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是发展村镇新兴产业,达到综合生态平衡发展的需要;

通过总体规划的合理布局,使村镇一级达到防灾减灾的功能;

通过总体规划达到集约化利用土地的目的;

5.发展地方经济与未来产业链开发规划

目前当地市场经济现状对未来市场分析与定位市场开发与市场突破的战略思路

产业合理布局与竞争能力指数

6、新农村建设可开发空间的展望规划及功能布局

用地功能空间格局的合理性重点片区控规方案及实施的可行性

与周边村镇的区域结构关系及土地功能过渡方法研究

7、规划方法、实施步骤及相关内容:

对新村镇土地的规划及功能布局调整对现有的道路及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遗留的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镇域协调发展研究及本村发展目标、性质与职能东里村发展规模定位及依据村镇协调发展规划与村域总体布局镇域空间结构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现有村域土地功能调整优化生态环境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合谐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定位

对村域内防灾减灾的规划研究

[实施步骤]:

1、由于东里村。新旧村落德现状分化明显,有利于规划的合理布局和调整;同时由于整个村落贯穿着一条狭长的水系,有利于营造水体环境;建议该村规划的整体意向应从环境入手,激发村民的生态发展意识,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逐步调整现有居住结构和立面风格,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短周期农副产品为起点,启动以农业生产为主,特色二、三产业为辅,延伸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工业配合发展,最终带动旅游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东里村成为以农业为主导,以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宜居型、生态型、健康、环保的绿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2、由于该村土地功能分布时,集中与分散比例适中,适合传统与特色农业结合发展;其努力目标为建立农业生态生产园区农业生态采摘观光园区达到新农村生态休闲渡假村。依照国家政策法规,对居住区及其他用地进行科学总体规划,逐步把人口由旧村向新村转移,逐步退老村为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自然环境保护观光种植园区以及生态系统环绕的民俗游览区。新村的建设不但可承担本村村民的居住,同时逐步进行集约土地开发,使之成为旅游住宿区域。同时引导化工企业场区搬迁到下风向远水区域。配备污水处理站,逐步引导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合理发展地方船泊加工优势,引进技术,优化生产,不但安置本村的劳动力,而且还要增加对社会的就业率,多渠道提升农村企业产业链的发展。

3、由于该村距离大城市较近,交通便捷,有利于农产品的对外输出;为其结合自

身产业链发展优势,成为休闲采摘观光农业的旅游村提供了可能性。

4、启动阶段(即美化环境,提高村民意识,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开展美化家园大家谈宣传,描绘未来美好蓝图;发起生态家园村民建,改善生态环境活动,号召村民改造自家及相关区域环境,进而达到提升村民卫生环境意识的目的。

以村集体为核心,以现有新村为基础,选择性拆迁部分废弃住宅,以及宅基地位置不合理的临时建筑。退还为公共设施用地以及统一规划后的环境景观用地。选择性修缮具有居住价值的住宅,对于位置合理,利于规划景观建设的房屋可引导性进行商业地产修缮;对于有居住价值但位置不合理或影响街道景观的房屋可暂时保留,被拆除部分按实际情况进行补偿,村民按规划统一到新村建房;资金由村民和村集体根据实际情况分担;(改善环境,初步完成土地使用功能的调整,节约建设资金)。

改造电力及其它线路的乱穿乱搭现象,美化街道和市容。

引导农民在自有承包的耕地上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产品,并开发销售渠道,以增加农民信心和补给投入资金;与此同时按规划种植一些景观树种和集中绿地。.

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可引导有能力者或集体出资规划合理位置建设合理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此环节涉及土地性质变更,应依法将应有部分收益纳入地方国库,同时应考虑土地补偿等多方面因素。。

规划调整已有鱼塘,并选出在总体规划中前期投入少的水域或位置增加新鱼

塘(经营模式有待调研决定)。

引导农民在建沼气池,逐步形成作物沼气鱼塘作物的循环农业生态链,

即美化环境,保护水体,又增加经济收入。

5、调整阶段(进入新农村建设模式,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待第一阶段完成之后,整个街道基本达到美观,农业生产初具特色。此时引

进采摘园概念,仍然由短周期见效快果品做起。从而调整经营模式,重新配置劳动力,使人尽其能,部分园区逐步统一管理,期间继续栽种果树及部分景观树种。

配合采摘引导村民初步开发住宿及饮食服务业。

鼓励不合理位置住宅搬迁进入新规划村,并给予补偿,鼓励市场经营。

6、发展阶段(改变现状,模式成型,快速发展)

完成前两个阶段后,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村集体继续迅速增加。在此基础上,

依据规划蓝图,申请省市一级新农村建设办的资助;以村委会为主体,相关农民个体为副的出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旧村不合理位置的住宅全部拆迁,对合理位置住宅进行规划保留及特色修缮改造,完成旧区域以种植业、旅游业为主的全部功能转化。

完成路网的改造,同时进行线路重新规划,种植规划需要的各类景观植物,配

备标识,雕塑等设施。

打造水体环境,改造水体两岸景观,修缮和美化各座桥梁。

引导工业生产企业搬迁到合理位置,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之形成具有

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同时吸引外地及海外客商,扩大劳动力的需求。

打造“采摘园”、“垂钓园”,”民俗园”,”农家乐”,”舟光掠影”,“旧舍采风”等

旅游休闲项目,逐步形成精品服务,作出自身的品牌。.

更新村镇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发展分散住宿同时,修建疗养宾馆等,以招揽

游客。

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合理发展新型产业。至此规划实施完成,计划周期5-10

年。

8、规划的总体结论及成果

通过调研、沟通和了解,从而形成廉贻镇东里村的修建性详规(分为建筑、市政、景观几个部分),以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型的多种经营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远期战略规划。

要求规划成果要汲取凯文・林奇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展的一些生态理论。使村域规划凝聚着最新设计思想――即“新都市主义”的和谐化生态示范村。

它们包括:

• 活跃的、并具有原生态的公共服务社区中心

• 集中的绿地,和谐自然的景观

• 便捷的步行系统及地域民风特征

• 层次分明相互关联的街道网络以及贯穿水系的小桥人家

• 与大范围景区相联系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 林荫道、清澈的小溪、通幽的街巷

• 具有不同私密度的公共社交场所

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4

关键词:农村;政策;景观设计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曾指出:“不解决农民问题,中国很难有效地发展市场经济”。中国是世界上有着古老文明的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地方政府一号文件的重点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措施,但新农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相较于城市发展明显滞后。

一、新农村景观设计的问题与机遇

普遍的问题有:1. “千村一面”现象的日趋严重,许多农村景观盲目照抄城市景观设计模式,奉行“拿来”主义,造成了景观特色缺乏。2.设计存在局限性。景观设计过于强调设计美感,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没有长远考虑到农村景观文化传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3.植物的引入大众化,缺乏本土生活气息,地方特色不明显。

历史机遇:1.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推进;2.中国有九亿农村人口,研究探索具有地域性和农村文化特征的景观设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3.有研究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能够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二元结构进入到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新阶段和新机遇。

二、永州的农业农村政策与农村环境现状

从《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其它相关农村政策中可以看出,稳定粮食生产是永州市也是全国放在第一位的重要农村政策,有安天下、稳民心的部级战略意义,烤烟、蔬菜、柑桔、香柚、黑美人西瓜为主要发展方向。林业方面,现今主要向现代林业、经济林业、生态林业发展;、美丽乡村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大部分乡村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等专业村发展模式得到应用和推广。公共事业继续完善,建设农村书屋,发展乡村小作坊、农家院、庭院经济、野生采集、休闲农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永州农村现状:1.永州地处山区,大部分的村庄都依山傍水而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暗合了传统的风水学知识,和我国美学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里更是理学文化的发源地,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历史和古代人类生存的遗迹,有蛾皇女英的动人传说。2.农村缺乏整体的、长远的建设规划。房屋原地翻建、占用耕地建房、住房层高、朝向、通风采光、排水排污等问题异常突出。景观表现上主要是:村庄道路、功能布局、建筑造型、景观节点基本都是无序发展状态,村庄发展各自为政。3.集体经济、规模经济、景观意识不强。永州农村经济大多是自给自足的模式,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为主,发展非常缓慢。其实,关于集体经济和规模经济、景观发展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例如:我国许多地方都种植有樱花,但大多是零星种植,缺乏品种的丰富性和规模性,只有武汉大学大量种植,品种丰富,形成规模效应,每年吸引几百万游客前来观光,不但美化了环境,更增加了学校知名度。安徽黄山的黟县种植有号称10万亩的竹林基地,有“竹海”之美誉,不但绿化好,还形成了的独有的特色;其实永州本地也有这样成功的案例:永州桐子坳村“天下第一银杏村”的口号提出来以后,慕名而来的旅客络译不绝。由此可见,农村规模经济的成功发展案例将为我们在这片广阔土地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三、永州新农村建设景观设计分析

根据相关政策规划及发展需要,结合永州新农村现有实际情况特点。农村景观规划的整体设计思想应以“唤起儿时回忆”、“加强村落凝聚力”、“增加家乡归属感”精神内核,以美化环境、保护生态,促进新农村建设大发展、快发展为目标。

1.设计元素:景观设计元素的提取,要从当地自然特征、生活习惯、地域人文、民俗风情当中提炼获取。

2.乡村景观设计原则: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的制定,需要在整体上对农村的环境景观资源有很好的把握,如:村居的布置形式、土地的利用现状、地形、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等等,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特色挖掘和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原则。

3.主要景观内容及其设计思路:设计内容按其功能分区,应该分为生产、生活、自然三大块。

生产性景观。按照永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它发展要求,水稻作为湖南省最具代表性身份名片,永州地区种植广泛,它不但是非常重要景观素材,更应成为设计思考的重要节点。永州水稻为二季生,近200天的种植时间,可以让观赏期保持很久。播种、插秧、生长、成熟等多种成长形态,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其它如烤烟、道县的脐橙、江永的香柚、香芋、香姜等。对于这样的主景观内容,应该突出其规模效应、绿色环保、统一管理的视觉效果,向休闲农业、野生采集农业景观设计靠拢。

生活区景观。许多道路都是在原村庄主干道扩宽而来,基本按原村貌进行,但许多新建建筑都是往主路上靠拢了,还有部分占用了耕地建房。因此,对于住宅,应该进行规划,按照土地节约的政策进行合理布局。建筑造型应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统一风格。其它景观要围绕当地特色及层次丰富两个要求做文章。

自然区景观。永州最常见的便是临山滨河之景,必须突出生态理念,应该结合村庄发展态势、结合观光、休闲、餐饮等功能布局来展开设计。

结语:我国广阔的农村天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特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关系到广大农村和农民福祉的伟大工程,如何在优化乡村居住环境的同时,将国家及地方发展政策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去,释放农村发展的巨大潜能,发挥集团作战,规模产业的效应,是景观设计行业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刁俊琴,崔学勇。关于新农村景观设计体系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0).

[2]吴安湘。国外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经验浅探[J].世界农业,2013(01).

生态农业市场发展前景5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消费心理;发展意见;前景预测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更好的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在北京的发展,本调查市针对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本调查通过查找原始资料,对北京生态农业旅游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组对北京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园进行实地走访,并对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基础上咨询了相关行业专家,分析了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

一、消费者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如下:

1.性别分布

如图1被调查者的性别构成在本次调查中,选取的样本男女比例较均衡,属于合理的男女调查比例。合理的性别调查比例将使本组的调查结果从理性和感性两个角度进行合理分析。

图1 被调查者性别构成

2.年龄分布

如图2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本次调查中,所选取的对象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分布,他们对生态农业旅游都能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本组调查问卷结果合理性的一个基础。本组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所属的不同消费心理,发掘他们独特的消费需求,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见解。

图2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

3.职业分布

如图3被调查者职业构成图在本此调查中,被访者的职业分布为:个体户,工人及服务人员,职工,学生,其他。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本组需要针对不同的消费阶层需求提出相应的建议。北京作为一个压力大的城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合理的职业构成合理的消费需求也为本组的调查结果提供另一种合理的基础。

图3 被调查者职业分布图

4.了解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

如图4了解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在本次调查中,消费者了解生态旅游的方式有电视、互联网、亲朋好友介绍、旅行社。面对形形色色的宣传方式,消费者总是眼花缭乱,为了全面的打开市场,生态农业旅游的宣传要找到以前宣传不足的地方。这项调查结果将统计出不同群体了解到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比例可以对以往的宣传方式进行调整已达到全面宣传的效果。

5.年平均去生态农业旅游度假的次数

如图5被访者出游次数分布图在本次调查中,消费者的年消费次数有一下几种:频繁(4次以上)、一般(2-4次)很少(1次)。北京生态农业旅游正在初步发展,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需求程度不同,不同的消费者去享受生态农业旅游的原因不同,我们将针对消费者不同的享受消费次数,找出相应的原因,以让生态农业旅游园改进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服务。

图4 了解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

图5 被访者出游次数分布图

6.在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村中人均消费

如图6人均消费状况图在本次调查中,人均消费有200元以下,200-400元,400-600元,600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消费群体是中高产阶级,他们有足够的剩余资金进行享受型消费。人均消费一般在200-400元之间,也有部分超过600元属于高层次的消费。这为生态农业旅游园的发展也提出意见。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定价,以更好地为全市人民服务。

图6 人均消费状况图

7.消费者看中生态农业旅游的方面

如图7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表现吸引消费者的消费方面不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发现大众的消费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导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同时有也要满足特殊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来满足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

图7 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表现

8.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

通过调查了解到,消费者看好生态农业旅游能够带来的益处主要包括:1)回归田园式生活,陶冶情操;2)食用绿色农产品,从而有益于身体健康;3)缓解平时工作中承受的心理压力。

9.消费者认为吸引他们的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

通过调查,被访者普遍认为:1)幽静清雅的自然环境;2)无污染的农产品;3)农业观光和农业劳作是生态农业旅游最大的特点。

二、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通过对被调查者的问卷分析,结合本次调查的实地走访,总结出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特点

1.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初具规模

北京生态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旅游有初步了解,消费者偏向原生态、历史遗迹或自(下转第78页)(上接第76页)然风格的生态业旅游地。消费者多为中高产阶级,生态农业旅游宣传方式多样化。

2.生态农业旅游吸引力强

消费者在农业生态旅游中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缓解生活的压力,还有部分的消费者是针对农场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绿色食品。生态农业旅游给了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城市已经成为主角,但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兴起给人们一种回归田园生活的感觉。现在北京生活压力大,上班族需要在忙碌之余放松身心,这样生态农业旅游就为上班族提供了良好的旅游选择。

3.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

生态农业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在此次调查中消费者更注重生态农业旅游的“农”味特色,合理的一体化消费服务体系,也吸引力更多的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将会增加社会供给,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会走向辉煌。

(二)现阶段北京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单一、功能雷同、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

目前北京市的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为主,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产品类型单一。能够让游客参与的项目很少,参与性不高,内容不充实,这都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2.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缺乏精品旅游项目

生态农业旅游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好景点的推介工作。目前北京的一些生态农业旅游分布较散,缺乏精品旅游项目,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3.农业旅游项目受季节影响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许多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很多地方旅游旺季客流量大大超出旅游地承载力,造成旅游资源破坏、价格上涨、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但是一旦过了节令,大多经营非常惨淡,旅游设施闲置浪费。

三、推进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建议

结合消费者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生态农业旅游企业,咨询行业专家,给出如下发展建议:

1.提高政府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重视

在北京市农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全面贯彻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快推进京郊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地区,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开发模式,破除发展瓶颈,推进规范性建设,以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为目标,以实现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方向,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济效益

政府应大力扶持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为其增加宣传。北京各生态农业旅游园也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传播,提高本生态农业园知名度。

3.提高创新力度,发展特色产业

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按照功能类型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参与型、娱乐型、疗养型、度假型、科普型等,每一类型都应有其配套设施,可根据其功能类型开发创新产品。也可根据当地特色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园,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加强现有生态农业旅游园的建设和管理,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品牌,做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园。

四、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展望

生态农业旅游将休闲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兴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超过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

当然,北京以它强有力的交通路线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具备了农业旅游开发的客源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支配更多的收入与闲暇时间。享受型消费需求的增加为生态农业旅游创造了丰厚的社会基础。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将休闲农业旅游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既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也响应了当今生态化的时代主题。国家及地方对发展农业旅游的高度重视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北京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一片大好,这预示着生态农业旅游在北京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组的调查结显示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很看好。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旅游业和农业的一个新亮点。通过对北京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思考,寻找解决方案,为生态农业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研究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它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效益,对加快北京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上述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促进北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翔宇,张龙。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6(117-119).

[2]方志权。都市农业的特征、生产背景与功能[J].中共农业资源与规划,2000(05).

[3]臧胜男。农业旅游者动机、满意度对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8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