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汉语语言文学论文汇聚汇总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33533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第一篇】

本文将会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对策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推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

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还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鉴赏,并向其讲解相关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理念,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的审美能力。自古以来,艺术是美的结晶,艺术的美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学习和感受,从而更好的体会其魅力之所在。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只能对课堂教学内容一味的灌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无法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无法确保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说在进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进行讲解时,许多教师往往都会选择“黛玉葬花”或者是其它一些经典的场景来进行介绍,对于其中所体现的美学观念加以解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己进行解读和思考,所以学生所获得的也只是教师的审美观点而已。

(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审美教育缺乏准确的理解。

通过对我国悠久的历史进行分析发现,汉语言文学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其可以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更好的反馈社会,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以更好的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对审美教育缺乏准确的理解,很多学生未准确的意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从而无法使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其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把其中的艺术境界更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欣赏,该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情感的渗透,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意境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挖掘作品自身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品位。比如说在对于《桃花源记》进行解读时,其中就有许多的语言描写十分优美,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提炼,并且让学生对于其中的文学审美要素加以解读,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为他们讲解感兴趣的内容,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更好的体会到内在的美感,随后教师还需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巩固,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而且还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

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创作属于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和物化过程,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事物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课堂审美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场景和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他们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想更好地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自然还离不开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联系,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周边生活的所见所感进行描绘,并且将美学元素用于自己的描写之中,从而更好地对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实际上,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次外化与物化过程,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在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分清假、恶、丑,感受真、善、美,把握其思想实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得到艺术美的享受,提高对现实生活中更高层次美的追求。在进行高校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等优势,适当的突出各篇作品的风格特点,这样可以为学生构建与之适应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鉴赏能力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有效的对比来让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使得学生能够分辨语言的美与丑。在进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适应的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感情材料和理论经典的均衡,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人文思想与审美教育的联系,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审美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1]李心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

[2]王业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j].读书文摘,2016,09.。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第二篇】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教育的独特领域,所培养的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卓越教育人才。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公民,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人才强教”战略已成为许多教育者的共识。而师范院校是教育人才孕育的摇篮,也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教师培育的重要场域。教育最本质的目标导向就是塑造人,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师范院校本科大学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担负着塑造未成年人群体成为未来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导师角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目标性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理念是相通与一致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的培养作为切入口,论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性。

尽管素质教育在中国已实施多年,但对何谓“素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何在,依然是个回答未尽的问题。而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或许正是对素质教育本质的最好注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彻底解放,人的志趣、思想、道德、审美等精神层面的自由发展。[1]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从不完全人变成为一个社会关系的完全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他赋予“发展”含义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点:一个是个人能力或才能的发展,另一个是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二者的共同基础都是人的实践活动。概括而言,“发展”既包含能力,又包含“社会关系”,所谓能力是指人的潜能素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觉醒,外化(对象化)和伸展所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2]人的潜能素质是沉睡的一股自然性力量,它并不是自然显现的,形成为能力必须经过后天的开发和挖掘,而后天开发的唯一途径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而言还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实现未来所任教的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对处于成长期学生的浸润与侵袭,客观上要求基础教育学科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与灵活多变的应对能力,才能担当起人格处于形成期学生的人生引领者角色。各个学科的教育人才均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指导,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与工具理性的束缚,实现学生精神的全面成长与进步。尤其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与感化。

夏丏尊在《文学的力量》一文中指出,“文学有力量是事实,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国就知道拿文学来做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工具”。他进一步指出,《黑奴吁天录》一书使黑奴得到解放,青年人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因而自杀者,因此必须明确三点:第一,文学的力量从何而来;第二,文学力量的特点;第三,文学对于读者发生力量需要什么条件。[3]我们逐一展开来说,首先文学的力量来自于“具象”、情绪,鲁迅《阿q正传》假了名叫阿q的人,就把中国人胆子小、爱面子、爱虚荣这些人性的劣根性写尽了。其次文学的力量是感染的力量,教训的力量是带有强迫性的,文学的力量是没有强迫性的。文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这种力量看似绵软却极具渗透力,能够触碰与震撼人的心灵。最后是文學对读者发生力量的条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共鸣于学生而言具有个体差异,若要产生群体性的文学共鸣效应,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在文学世界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必须具备深厚而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完成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打造。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承担着美育、德育与智育的人生发展的多重任务,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是和谐发展,身心高度一致的生命和谐性,基于生命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科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形式。

近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浪潮中,关于卓越教师的探讨较多聚焦停留于教学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在塑造人,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的教育核心。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审美、思想、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须从施教者接受师范教育时开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未来语文教育人才的重要专业,起着塑造学生人格、引航人生道路的重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起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师范院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卓越教育人才,才能最终落实基础教育阶段对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终极目标。因此,“主体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共同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为“师范”也,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陶行知主要从教师知识储备与道德养成两方面对学生的引导角色进行定位,而对后者因为要求的模糊性、笼统性往往容易被搁置。语文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被拆分,语词与常识教学的碎片化所导致的语文教学“去意义化”问题日益严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与理性思考力惊人地匮失。语文教育缺乏对后者心灵与现实人生的观照,会导致语文向碎片化的困境沦陷。爱因斯坦认为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将无法使人类获得真正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因为生活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却无法造就和谐的人格,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一条受过良好训练的狗。[4]卢梭也反对教师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做人的观点。实现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从知识、人格两方面都进行着力。传统学校教育多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等智力层面素养的形成,对情感、品德以及人文素质等社会化内容关注不够,不利于教育实现培养有知识、有智慧、懂节制、有完善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因此,语文教育要从常识化教学向内涵式教学发展,解放语文教育,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重新阐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时代使命。从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生命精神启蒙,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高尚的审美观与豁达的人生观,成为现代社会知识与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古往今来,关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力与自由精神的论说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一命题蕴涵着深刻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打破固有的师生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让学生从师道威权的强者意识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应该成为未来“卓越教师”的基本价值标识之一。在基础教育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教育毫无疑问担当着塑造学生人格与平等意识的最为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显与隐两方面的道德渗透,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对人类灵魂的塑造功能愈益突显。但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的要求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与教育自身的强制性产生冲突。如何协调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教育规训的冲突,让学生在教育规则内实现主体自由发展,这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卓越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教师是塑造自由行动者的人。为人师者须保持心灵的充盈与丰润,才能让充盈与丰润撒播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用富有生气的思想震荡学生的心灵,用机智与幽默唤醒和解放学生的思想。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自由思考才是通向教育目的的出发点。但思想的自由与学校规训的强制性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康德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师对学生驯服的强制性和儿童自由能力的运用相悖,所以“人们怎样才能把服从于法则的强制和运用自由的能力结合起来。因为强制是必需的。我怎么才能用强制培养出自由来呢”。尽管康德并未言明问题的出路,但他却谨慎地提醒,“教育必须带有强制性,但绝对不能是奴役性的”。[5]卢梭尖锐指出,传统教育很可能得到的是“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6]如前所述,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碎片化教学扼杀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质疑精神,教学无法唤醒与解放人的心灵,教育工具化趋向的强化正是对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精神的限制。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教育推崇理性与科学的力量,与日常生活、人的自由世界已渐行渐远。教育陷入极端功利主义话语危机,拯救与解放人的心灵,恰恰是当前卓越教育人才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牛利华指出,现代人的异化状态已被确证为一种事实,在教育中体现为:人被教育所驯服,被迫直至甘愿堕落为手段,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缺失了自由和创造的维度;在现实生活中,功利化的教育追求置换了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内核。[7]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本应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要实现起来却是举步为艰的。我们须切记,教育不是让人匍匐于教育威权之下,变成一个奴颜婢膝的被施教者,让人思想空洞与机械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尽管富有知识,但却是一台内心残缺的知识机器。语文教育应该通过种种文学或文化现象的探讨,允许学生发出思辨、质疑的声音,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卓越教育人才,须将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实现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培养卓越教育人才不唯功利性,以高远的教育目光放眼未来,造就一大批精专而又基础扎实、思想解放自由的教育人才群体。在卓越教师的培养探索中,我们还必须打破一种固有的思维与成见,即认为“卓越教师”就是教师群体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教师,仅是少数者的荣耀与专属。卓越教师培养,应追求教师行业整体的卓越化,招募与集聚优秀的教育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并以此产生附带效应,使教师群体普泛性地追求卓越,从而形成整个教师人才队伍向高素质、高层次的渐进与蛻化。

[1]王新宏。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启示[j].高教探索,2014(2).

[2]王友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多重视域的研究[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3]夏丏尊。夏丏尊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4]谢延龙。西方教师教育思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5][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光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7]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省察--兼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样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第三篇】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问题多多,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文化类选题23篇,占%;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国玲、哈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探讨》,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第2期.

2、张志荣、张香凤:《论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与撰写--以史地系届本科毕业论文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第四篇】

2、论创作者的艺术欣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

3、对艺术欣赏者的再创造问题的探讨。

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

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

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

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

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以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

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

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第五篇】

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网络既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积极作用,也会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现就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内在关系加以阐述。首先,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越发丰富,使更多的人通过便捷的网络实现阅读,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人群。对于那些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许多感兴趣的外国读者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和购买纸质书籍的资金,也可以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品读。同时,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精髓,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读者在潜心阅读后产生美的体验,塑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对网络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识别,真正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进行传承,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其次,网络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消极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空间,它所呈现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很多读者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虽然更加便捷了,但实际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读者也会大大降低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带来纸质书籍呈现出的精神文化效果。甚至有的学生读者本意是在网络上阅读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点开互联网之后各种新奇百怪的小说、游戏就会勾走他们的“灵魂”,转而去阅读那些作品,轻轻松松就受到干扰。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心都比较浮躁,很少能平心静气地品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新时期的学生大多思想都比较独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喧嚣的网络环境中,有可能对我国悠久而卓越的历史文化产生怀疑的认识,不利于他们去阅读、感悟,不利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出现,使得文字形式的作品逐渐“失宠”,人们逐渐热衷于音像类、有声类的阅读产品,这就使得那些视频资源受到更多的青睐。如何将文字作品转化为视频作品成为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最佳结合点。如果通过网络实现了文字与视频的转化,在有声环境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阅读效果也自然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不妨调动和组织相关的社团举办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说书评比活动,进行现场全程录像,再将那些评比出来的最佳说书视频资料剪辑制作后传到相关网站,组织和发动学生观看,会受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学校和社团的发动,踊跃报名的学生为更好地表现,也会对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解读上下更多的功夫,更深入地研读和体悟,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这样才能在说书比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这一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好的情感体验,更能领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所要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上传的说书视频才会更有感染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观看。使学生产生对说书的兴趣,同时也产生观看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的兴趣,使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多地阅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获得更加美好的阅读体验,感受更加深刻的文化精神底蕴。除了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文字向视频的转化,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堂舞台化来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若以简单的文字形式呈现,其将表现出较多的缺点,例如篇幅长、内容乏味等,无法有效吸引读者的眼球。[1]如果我们进行从枯燥文字向舞台化的转化,就可以将枯燥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活灵活现、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吸引和带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留下更加深刻的阅读印象。例如,有的教师就鼓励学生将《雷雨》进行话剧演绎,不同的学生演绎不同的角色,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在更美好的舞台体验中体验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文化精髓。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鼓励学生对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辅助完成文学名著的改编,各种灯光,音乐,背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2]在此基础上,通过角色定位,给不同角色的学生细品作品的时间,让他们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写作意图,要表达的思想,只有细细品读、感悟,才能演绎的更加形象逼真,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带给其他学生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结束语总之,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受到不小的冲击,只有巧妙利用网络,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承,才能提高每位学生的阅读效果,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精髓。

[1]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期:36.

[2]樊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语文建设。2013年08月:15.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第六篇】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美狄亚》是公元前五世纪及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家欧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称为欧洲最早的“问题剧”。小说围绕美狄亚为追随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抗斗争,描述了当时妇女的从属地位,展现其悲惨的命运。是最早为妇女鸣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虽然作品描述的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但其中包含的却是欧里庇得斯所处时代的妇女问题,因此有很强的写实性。

通过对小说的研究和当今社会的结合,显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富有重大责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选题的研究现状:许多人著文分析和评价剧中女主人公美狄亚这一鲜明、独特、极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并分析造成美狄亚这种性格和个性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创新点:通过研究小说中美狄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分析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就现代社会来说,虽然社会和假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亚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对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爱情。

二、美狄亚的多重身份。

(一)父亲的女儿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儿子的母亲形象。

三、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

1.美狄亚自身性格来说。

2.美狄亚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结语。

五、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文献分析法。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

总结。

出相关的结论。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第七篇】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历史古国,所传承与积淀的文化精髓是我国重要的财富,对促进我国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语言与意境是重要的研究内容,语言是本质,意境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是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更加精确地管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读书人在语言应用中,通常会深思熟虑以探求语言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组合出来的语言往往会给人一种触类旁通、柳暗花明之妙感。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主要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描述,融入作者对生活与时代背景的感悟,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意境。

汉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与积淀,融合了更多精华。

其中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更加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了解汉语言的基础,也是深入学习的重要门户,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及形式千变万化,在研究语言时对象及内容也更加广泛。

汉语言的意境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觉,这是一种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与灵魂的升华。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包罗万象,同样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就会阐述出不同的意境。

意境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在对客观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就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化成人生感悟,然后通过语言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

欣赏者在品味其作品时,就会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作者的理想与抱负。

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方式,也是领悟汉语言文学内涵的重要手段。

语言与意境是研究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不仅能提高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质,同时还能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灵魂上得到净化。

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进入汉语言文学的门户,是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可以提升文学素养。

语言是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语言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元素,也是后期对意境研究的一个载体。

语言和意境相辅相成,语言的形式比较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语言的'运用与掌握是研究意境的前提条件。

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描述,能展现不同的语言意境,从而会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在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养方面也会更加丰富,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提高文章鉴赏能力。

我国的文学书籍中,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且意境幽深,都是通过语言和意境体现出来的。

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想更加深入,就需要提升在赏析语言与意境方面的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中作者语言艺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结合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就能品味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能从作者的角度去感悟作品中的内涵。

意境的研究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是对文学作品内在价值进行挖掘的重要途径。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只有通过对意境的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意义。

(三)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学科,是对我国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语言与意境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我国的历史文化久远,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能展现出当时的文化背景及政治色彩。

在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过程中,能透过作品,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色,能通过作者的表述感受到当时的大环境,并从不同层面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更加客观而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一)增加阅读量。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众多,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驾驭语言意境,还需要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境,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意境。

(二)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

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

如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读音弄混,而北方人对卷舌的敏感度较低。

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三)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而意境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诗歌的美感,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

而营造意境,不仅能使美感体验更加深刻,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步伐。

语言与意境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深入学习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途径。

语言运用方式灵活多变,语言是意境表现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描述可以展现不同的意境层次,语言意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通过对语言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能提升文学素质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所以对语言意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整合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从浅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深层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针对教学现状,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

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

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

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

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7):292.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第八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在不断转变,如何在新时期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就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新媒体的出现能够有效的解决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媒体环境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第一,网络流行语给汉语言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给汉语言带来的冲击和条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达到了网络群众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和效果,丰富的网络语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和词汇量的增加,给我国现阶段的语言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的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和词汇量的增加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得现阶段的语言发展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网络流行语展现的是年轻人的个性和独特性,在表达方式上独具一格。相较于传统的语言来说,网络流行语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符合网友们的内心感受和内心情绪,更容易引起广大受众的理解和关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流行的咆哮体和校内体恰恰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第二,信息受众和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使用使得信息的受众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使得网络平台和传统的信息交流平台扮演的角色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学生作为受众一直接受的是大众媒体传递的信息,这是一种单方面的信息传输,受众难以和传播媒体之间进行平等的、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受众想要发声既没有渠道也没有权利,新媒体的使用彻底地颠覆了这一点。

另外,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语言习惯和书写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今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电子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对传统纸质媒介的依赖感和尊重感度大大减弱,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提笔忘字,“稀饭”这个网络流行语表达的是喜欢、喜爱的含义,它流行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电脑上打字错误造成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在人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前提下受到极大的阻碍,当人们不能从纸质媒介中感受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内涵时,汉字独特的魅力也就难以展现。另外,当前媒体表达的把关人尚处于缺位状态,网络传播自媒体化倾向日益明显,每一个在网络上的人都渴望自由地表达,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传播内容谣言化趋势日益明显,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时通常顾名思义、断章取义,导致信息传递不真实、不完整、不严肃,这就会给受众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会让受众的思维方式也变得碎片化,导致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缺乏逻辑和深度,这是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的延续和发展的。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大多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他们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碎片化的思维方式直接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第三,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脱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其教学形式是一种平面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决定了汉语言专业基础教学必然是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和语言学教学的本质相背离了,因为语言来自于生活,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就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总结生活词汇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新一代学生对汉语言独特的感知和把握方式。

第一,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效性和便利性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之下,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的连接之下,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即时高效共享,这就可以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一大助力。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找到一切所需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云盘、录像、光盘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体系,深刻地体会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高校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合理地编排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被教师以多元化的结构和顺序呈现出来,从这个层面来讲,网络资源本身就是汉语言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比如说在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诸多名家口语的集锦放在学生都可以触碰得到的地方,也就是在网络平台中教师需要对所需的资料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变成学生和教师自己的数据库。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进行练习解读。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沟通互动都变得微妙起来,这种微妙的变化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需要依靠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教师要意识到这一趋势,学会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任务安排,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决定性的变革力量。

第一,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网络流行语。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变革和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流行语,也要客观地看地其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给一些词汇赋予新的含义,创新了汉语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高低不一,有些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有一些则不然。网络流行语的受众集中在学生群体中,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对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较差,缺乏科学的和客观的认识,导致了网上流行的语言没有正确的语法规范作为指引,和汉语语言的规律南辕北辙,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规范的引导,既要让学生享受到网络流行语在交流中带来的快乐和便利,又要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正确性认识,这样才能逐步引导网络流行语走上规范和正确的道路。

第二,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目前阶段来看,汉语言专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和深化的研究就必然需要依靠网络平台,将汉语言教学引向现代化的道路和趋势,而汉语言教学模式的变化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协助之下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汉语言学习基础和发展基础,使得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完善地构建知识体系和结构。庞大的信息储备和数据资源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地应用在汉语言教学中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能够把握用这部分资源,那么就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个性,让汉语言文学教学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互联网以及校内局域网络,能够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创建崭新的教学平台,使得学生能够沐浴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

[3]罗义华。对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祖国,2014(6):1-5.

[5]张梦珂。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j].课外语文,2016(06):2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3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