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语言论文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88408

【导言】此例“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语言论文精选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汉语言文学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完善课程结构

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论文600字【第二篇】

浅谈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

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

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

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汉语言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 修辞学 西方修辞理论 关系

1.什么是修辞学

修辞学(rhetoric)最初的含义是说服的艺术,其理论源自于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被认为是修辞学的经典著作。在中世纪的西方,修辞学和逻辑学、语法并称为“人文三学科”(the trivium of the liberal arts)。然而,西方修辞学曾一度衰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修辞学再度辉煌,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言辞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修辞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修辞学的复兴并使之从狭小的理论范围冲出来,不少学者作出了贡献,有理查兹,Kenneth Burke(伯克),Donald (布莱恩),Maurice Natanson(内坦森),Lloyd Bitzer(比彻尔)等人。

在英语修辞学史上对修辞学下过的定义很多,有关修辞学的范围和性质的讨论五花八门。“对西方修辞原则和实践的研究也许是最古老的学科,而且修辞这个专门术语在其至少2500年的历史中,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因此如何界定修辞学是非常困难的一项工作……修辞学研究的是一切文化形式,它可以是大众传媒形式,也可以是任何这样或那样、具体或抽象的文化现象”(胡曙中,2004:2)。关于修辞学,“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西方修辞学对于修辞的定义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修辞是情感和思想固有的力量,它通过包括语言在内的符号传递给他人以影响他人的决策与行为”(温科学,2004)。综合有关提法,作为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修辞学研究的问题有:语言内在的修辞特点;人为何能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动机是什么;人与周围的符号的关系;修辞与现实、历史的关系;如何评价劝说性话语等。

2.几种西方修辞理论

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新修辞学的兴起,修辞学进入了历史上的繁荣时期。新修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Kenneth Burke,,Chaim Perelman,Richard ,Stephen Toulmin和Marshal Mcluhan等,他们从各个角度开展研究,为西方修辞理论的构建作出了贡献,下面着重谈谈前三位的基本理论。

伯克的动机修辞学

Kenneth Burke(伯克)是公认的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Burke有大量的修辞学著作和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是《动机语法学》(A Grammar of Motives,1945)和《动机修辞学》(A Rhetoric of Motives,1950)。Burke的修辞理论也称动机修辞学,其主要提法是“同一”(identifications):旧修辞的关键词是规劝,强调有意的设计;新修辞的关键词是同一,其中包括部分无意识的因素。同一就其简单的形式而言是有意的,正如一个政客试图与他的听众同一(Burke,1967:177)。“同一”的使用出于修辞“动机”(motives)。Burke的另一重要修辞观念则来源于戏剧分析的戏剧五要素,也称“五位一体论”(pentad)。这五要素即行为(act)、场景(scene)、执行者(agent)、方法(agency)和目的(purpose),把语言和思想作为行为的模式全部用修辞“动机”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个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修辞的运作不仅出现在演讲、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话语形式中,而且连建筑、音乐、庆典、集会、市场等都包含修辞“动机”,按照Burke的理论,这些本质都是修辞性的。因此,修辞学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同一”,改善人际关系的桥梁。“他(Burke)对修辞学范围的开拓以及对修辞学在现代应用方面的扩展,给人们一种全新的面貌,带来全新的希望,对于西方修辞学在20世纪的复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温科学,2006:150)。Burke的其它有影响力的著作还有《语言即象征行为》(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1966)、《宗教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Religion,1961)等。

理查兹的修辞理论

(理查兹)是新修辞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在修辞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有与an(奥格登)合著的《意义之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1923)和《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1936)。《意义之意义》认为词语是符号,意义不是存在于词语或符号本身之中,借鉴符号学家的分析模式,指出一个符号所指的意义不是独一无二的,要在语境中进行理解和阐释。在《修辞哲学》一书中,Richards谈到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话语的目的、意义的语境理论、抽象过程和隐喻等。概括起来,Richards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他的“意义之语境理论”(the context theorem of meaning),这一理论与“抽象理论”(theory of abstraction),即词语的意义如何产生理论密切相关。按照Richards的理论:人类的思索就是一种整理过程――把进入大脑的信息加工、分析、比较和分类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引起的刺激同语境――以往的遭遇和经验所引起相似刺激进行对比。人在这一过程中作出反应,这种反映概念化之后就用语言符号表现出来,形成符号意义。Richards的其它著作还有《文学批评的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1924)、《实用批评》(Practical Criticism,1929)、《阅读方法》(How to Read a Page,1942)、《思辨工具》(Speculative Instruments,1955)等。

佩雷尔曼的论辩修辞学

Chaim Perelman的修辞学贡献在于他的哲学探索,他有力地强调了哲学与修辞学之间的联系。Perelman的重要著作是与Madame 合著的《新修辞学:论论辩》,其于1958年出版,在1969年被译成英语,还有《修辞的王国》(The Realm of Rhetoric,1977)等。“自威特利以来,没有任何修辞学家在全面阐释作为一种论辩话语的修辞学理论方面比得上佩雷尔曼影响更大的了”(Theresa Enos,1996:502)。在修辞学的论辩理论中,获得听众的信奉似乎是所有论辩者想要达到的目标,Perelman把听众的概念大大地扩展,还区分了不同类型的辩论。“概括地说,Perelman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一种非形式逻辑的探求,这种逻辑在行为科学和哲学中所起的作,类似于现代形式逻辑和经验主义在精确科学中所起的作用”(胡曙中,1999:360)。他“拓宽了当性研究的空间。他的修辞理性的观点在可能性与或然性的领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他的哲学探索与修辞学研究相得益彰,客观上起到了修补哲学与修辞学许多世纪以来的分离的作用,这是他当初完全没有料想到的”(温科学,2006:178-179)。

3.修辞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修辞学研究融合当代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语言研究。修辞学与心理学、哲学、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篇语言学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具有原始的思维能力之后逐渐有了精确性思维,修辞学经历了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等的学说的变化,向精确性不断发展,之后,随着形而上学的思维向辩证思维和模糊思维的发展,修辞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也有诸多表现,如“模糊语言学”和“模糊修辞学”的兴起,修辞学中常用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修辞学中的“认知论”就是同心理学结合的理论;当代主体哲学转向语言论的解释哲学,这说明语言系统需要解释,其所指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多义的和不确定的,有多种解释,因此,重视语言的形式势在必然,这正是修辞学的关键,修辞就是要通过“怎么说”反映出来;修辞学界的经典之作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就是从经验材料中进行归纳和演绎进行的思辨逻辑学之上得出来的。例如,对某一文学作品所作的修辞分析往往是从该篇的材料中整理,然后得出结论。按照语义的特点,不同的修辞心理可以影响语义场内外的词语的搭配和选择,因此,有转义修辞、同义修辞、模糊义修辞等提法。语用学和修辞学都强调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早在30年代就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辞,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辞”(陈望道,2000:11)。语用学的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所包含的量、质、关系和方式四个要则的运用和故意违反均可产生修辞效应。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体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修辞学中的语言形式的取舍、修辞效果的优劣与社会环境和言语环境密不可分,使得这两门学科相辅相成。语篇语言学研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中的连贯性语篇(text),用语篇分析理论探讨词语用法、句法特征、篇章组织等,这些内容同修辞学的研究内容互有交叉,语篇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同修辞学结合,将会深化和拓展修辞学的研究。

4.近年来中国修辞学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中国的英语修辞学蓬勃开展,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主要成就集中在国外修辞学理论的引进与探讨、修辞格研究、修辞学应用和中外修辞对比研究等方面。

英语修辞学理论的引进与探讨

英语修辞学的研究近年来很重视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引进与探讨。在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有:冯萃华著有《英语修辞学》(1983)、《英语修辞大全》(1995);王德春著有《外国现代修辞学概况》(1986)、《现代修辞学》(2001);胡曙中著有《英汉修辞学比较研究》(1993)、《美国新修辞学研究》(1999)和《现代英语修辞学》(2004);温科学著有《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2006);黄任著有的《英语修辞学概论》(1999)等,杨自俭(1988)、顾曰国(1990;1998)、束定芳(1990;1996)等分别将国外修辞学的发展趋势与最新的动态介绍给国内,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英语修辞学的主要理论作了系统的评述。此外,有不少的直接翻译的修辞学的原著和期刊上的论文,全方位地介绍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与体系。

英语修辞学的应用研究

在引进国外修辞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修辞学研究主要表现在辞格研究、中外修辞对比研究和修辞学应用研究。

辞格研究

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比较多。辞格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心所在。冯萃华的《英语修辞学》、《英语修辞大全》和胡曙中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中都有专章论述常见的英语辞格,并备有丰富的例证。后来,出现了辞格研究方面的专著,如李国南的《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1999)对辞格的研究比较全面,有说服力;徐鹏的《英语辞格》(1996)便全面系统地结合实例将英语修辞格分为相似或关系类、强调或低调类、声音类、文字游戏和技巧类,以及拟误类等五大类共100种,并论及了辞格的综合运用;李鑫华的《英语辞格详论》(2000)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哲学与心理语言学等角度专门论述了英语中19种常见的修辞格。在辞格的研究中,对隐喻和委婉语的研究比较丰富,如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2000)。该书在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对隐喻的产生、本质特征及功能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讨论与分析,隐喻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和辞典编撰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所以这一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另外,委婉语的研究超出了传统的修辞格研究范围。从李国南的“英语中的委婉语”(1989)等论文中可以看出国人对委婉语的研究比较深入。

英汉修辞对比研究

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这方面的著作有杨自俭、李瑞华主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1990),李瑞华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6),以及前面提到的胡曙中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和李国南的《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还有大量的期刊论文都有这方面的研究。这些关于英汉修辞对比的研究概括起来,不只是对某些辞格加以比较,还从整体上说明现代英语修辞和现代汉语修辞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尽可能地说明这些异同的成因,也有对中西修辞学科的历史性比较、共时性比较和研究特征的比较,还有对英汉修辞从布局谋篇、语段表达、修辞格和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对应比较等。

修辞学的应用研究

(1)英语修辞应用于写作教学的研究,研究者运用英语修辞学的理论与方法,着重阐述英语修辞法的特点,指出英汉作文修辞的差异,对提高中国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如邹爱民的《西方修辞学与英语写作探索》(1999)等。(2)英语修辞应用于翻译的研究,研究者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翻译中修辞学的功用,如郭著章的《从四本专著看修辞格和figures of speech的比较与翻译》(1995)、朱肖晶的《接受修辞学与翻译》(1998),等等。(3)英语修辞应用于其它文体的研究,如运用英语修辞的理论研究广告英语文本的特点,使广告的效果更加快捷、形象、有说服力,如彭家玉的《修辞在广告英语中的艺术魅力》(1999)等均着力探讨了广告英语中的修辞艺术效应。

研究展望

修辞学的研究是多学科、多层面的综合研究,可以从相关学科,如心理学、哲学、逻辑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着手研究,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到语用修辞学、话语修辞学、信息修辞学、社会心理修辞学等新型交叉学科的出现。前面谈了几点英语修辞的应用研究,但也有一些更深更广的研究领域等待开发,如英汉修辞对比的研究可以更深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将会越来越多,以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框架进行汉英修辞的比较研究将有待充实;除了写作教学外,英语修辞与外语教学的研究还可以扩大到其它方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英语修辞与特色文体的研究中,以对文学作品的修辞研究居多,实用文体只有广告英语的研究有一些,但还不成体系,修辞与其它文体如商务英语、谈判英语、旅游英语等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这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有必要。总的说来,修辞学的研究前景是很开阔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修辞不再是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的专利,它服务于大众,在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Trans York:Modern Library,1954.

[2]Burke, Grammar of Motives[M].New York:Prentice Hall,1945.

[3]Burke, Rhetoric of Motives[M].New York:Prentice Hall,1950.

[4]Burke, and New[A].In Martin Steinmann,Jr.(eds).New York:Scriber’s Sons,1967.

[5]Enos, of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Information Ages[M].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6.

[6]Perelman,Chaim.(With )The New Rhetoric: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M]. Wikinson and Purcell :University of Nortre Dame Press,1969.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冯萃华。英语修辞学[M].商务印书馆,1983.

[9]冯萃华。英语修辞大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10]顾曰国。西方古典修辞学与西方新修辞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

[11]顾曰国。柏克的“同一”理论――兼证汉英修辞学思想的差异[J].修辞学习,1998,(5).

[12]郭著章。从四本专著看修辞格和figures of speech的比较与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13]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5]胡曙中。英汉修辞学比较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16]黄任。英语修辞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7]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8]李鑫华。英语辞格详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9]李国南。英语中的委婉语[J].外国语,1989,(3).

[20]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1]彭家玉。修辞在广告英语中的艺术魅力[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

[22]束定芳。试论的语言观和人际修辞理论[J].外国语,1990,(4).

[23]束定芳。亚里士多德与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1996,(1).

[2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5]温科学。略谈布莱恩和内谭森的修辞理论[J].修辞学习,2004,(2).

[26]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汉语言的论文【第四篇】

一。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其结构形式是指从词或词组的结构平面来观察其结构组合的项以及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与层次,是横向平面的、静态的共时范畴的概念。下面结合1990程干庭的《武汉地名志》以及2010搜狗语料库中收录的最新语料分析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的出现经历了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及多音节发展的过程,这与汉语词汇化、双音化有关系。起初的结构方式复杂多样并无固定的词汇结构模式,后来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它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地名的指位和指类功能,即专名指“位”指示某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人文地理特征,通名指“类”指示某地的地理性质、地理类型,专名通名便于区别和识别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通名如“街、道、巷、村、路”等,专名如“天门墩”、“桂子山”、“街道口”等。

现代武汉的地名也是在“专名+通名”这种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现代武汉地名从这一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

1.“专名+通名”型

专名为简单的结构类型

这种类型中的专名由单纯词、合成词或者词组构成。

(1)单纯词作专名:该类型多为双音节地名,专名由单纯词构成,多保留古代汉语单音词特点,在语法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如花山、双墩、猴山、汉江等。

(2)合成词作专名:其中发现名词作专名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动词次之,形容词的数量最少。

a.名词:金鸡山、竹叶山、龙灯堤、白沙洲

b.动词:建设路、复兴村、团结村、解放桥

c.形容词:快活岭、崇仁路、汇通路、幸福村

(3)词组作专名:

a.偏正结构:十里铺村、白沙洲大桥、升官渡小区

b.述宾结构:循礼门、归元寺、打网台、兴华路

c.主谓结构:石榴红村、诸葛祭风台、刘备郊天台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第五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写作 能力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37-0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1]叶先生的这一告诫,对于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字表达的多向扩展,实用写作能力已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步入社会后安身立命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为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的需要,有关高等院校都应充分认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性,从而不断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需求

这种客观需求十分广泛,涉及到学生生存、发展、建树的诸多方面。归纳起来说,主要是三点。

专业定位的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能较扎实地掌握汉语和文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这既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关,也与人们的普遍心理相关。也就是说,人们普遍认可的标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个个都是“写家子”。这一心理,在国外也是一样。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加强写作训练,是合情合理合规的教学内容。

现实生存的需求

一方面,不仅诸如各级各类公务员招录的考试、事业单位进人的考试需要应考者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就是一些非公单位招人,也都越来越重视自荐者的写作能力,比如让他们亲手写出个人简历等(而非用计算机打印好的自荐书之类)。另一方面,目前相当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却不能令人满意。由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重视,写作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是否成功。这种生活现实也提醒着学校和学生,学生在校时必须切实加强写作训练。

长远发展的需求

毕业生顺利就业只是开端。今后的发展、建树,仍然离不开写作特别是应用写作。因为,一方面工作性质不同,写作的涉及面就不同,比如做文秘工作的,从事新闻工作的,在司法系统工作的,等等,应用写作的内容,肯定大有区别。另一方面,从更高层次说,人的建树最高为三种:立德、立言、立功。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立言离不开自己的文字表达,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立德、立功,也往往离不开自己的总结、书写。因为很多内容,别人是难知“内幕”的。因此,尽可能地扩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写作训练面,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建树有着难以估价的意义。

2 明确写作训练的条件准备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能力,是在不断地操作和实践中形成的。写作能力作为一种包含多种因素的技能,其获得的渠道也只能是不断实践。因此,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持续训练,让他们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步提高。

但是,训练也好,实践也罢,必须有基本的条件。倘基本条件不具备,写作实践就难免盲目性。陆游曾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依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要学习包括应用写作在内的一切写作,“功夫”也在写作活动之外。这种“功夫”,也就是写作的无形态的条件。这种条件越充分,写作实践就越自如。这正符合古人的另一种训导:“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

那么,写作实践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呢?怎样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具备这些条件呢?笔者认为,这些条件主要是写作者的观念、境界、个性、才情等。显然,要使学生具备这些利于写作的条件,教师、学生须共同努力,在以下几方面打好基础。

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正确而独到的思想。也就是说,他们要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把握住写作的正确方向,既不胡言乱语,也不随波逐流。要使学生具有正确而独到的思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科教师,都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感悟生活。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引导、教育学生克服年轻人易偏激、易片面的弱点,养成从各个角度判断生活的习惯,边学习边总结,逐步成熟起来。

其次,要使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和正常情感。从古至今,人格不同,气度不同,情绪不同,笔下的作品或文章也必然不同。凡人格有缺陷者,情绪控制不当者,所写出的篇什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所以,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分析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2]可见,人格、气度在写作中显得多么重要。

现在是一个常说“情商”的时代。因此,注重情感在应用写作中的作用,势所必然。实际上,许多应用写作,离开了作者的正常情绪,只在技巧上费功夫,未必能达到佳妙。商业文书中的真诚,司法文书中的庄重,广告用语中的赞赏,哪一样没有写作者的正常情绪在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的“繁采寡情,味之必厌。”[3]原本指文学创作,但放在应用写作中来说,也是大有启迪作用的。

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发扬孔夫子的教育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正常情感方面,同样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次,使学生确立高屋建瓴般的识见。清代李渔在《笠翁余集・窥词管见》中分析历代词作时认为:凡为词,皆“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4]笔者认为,借用李笠翁的说法,实际上任何写作都如此。这就是说,没有新意的写作,总成不了上品。新意从何来?来自作者的识见;作者的识见从何来?来自学习。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远见卓识,以使他们在写作时立意高远,出语不凡,多有精品。

另外,要让学生认真感悟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前人总结出的写作技巧。写作实践,离不开写作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他人总结出的写作技巧。但现在,却存在着轻视写作理论、轻视写作技巧的现象。这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让学生学习、感悟写作理论,认知、感悟写作技巧,为他们的写作实践打好根基。比如写行政公文,有一句行话叫“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是提醒写公文者一定要慎之又慎,字斟句酌。这种规矩,不领会怎么能行?又比如运用修辞格,不知规矩也不行。王希杰先生总结说:“得体性原则是修辞活动中的最高最重要原则。”[5]学生了解并悟通了这一原则,在写作实践中运用修辞格时,就会在“得体性”上多费心思,以避免弄巧成拙。

需要强调的是,条件具备是有过程的,而写作实践却不能一味等待。因此,具体步骤只能是边准备、边实践、边提高、边总结。只要合理安排,学生们就会渐次受益。

3 健全写作训练的有效措施

写作训练的实践,关键是“写”。但是,写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在大学阶段不可能全面触及(特别是应用写作,有很多是需要在步入社会后根据工作内容而继续学习的),但带有普遍意义的训练措施必须明确。笔者认为,有效的训练措施,大致有如下几类:

其一,建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论文写作制度。这种论文制度,要克服毕业时才毫无前期实践即写综合性论文的做法,而是包含了作业式论文、课程论文(可替代考试)、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多项实践训练。

一般说来,作业式论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相对单一而容易,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就复杂一些,难度大一些。我所设想的论文写作制度可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既可克服学生对写作实践的畏难情绪,又能使他们得到多重锻炼,步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新工作。

其二,建立功能比较齐全的写作实训室。在这种实训室中,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有机结合,以充分体现写作教学的直观性、“应用性”。因此,在实训室中,既要有针对性地播放教学光盘,进行多媒体教学,也要让学生学习模拟现代化的办公程序,熟悉公文处理。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协同配合,学习公务处理,如接待、洽谈、会商、签约之类的文字内容。总之,在这种实训室里,只要软、硬条件许可,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写作实践。

在写作实训室里,各科教师都可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结合着课程内容的写作训练。特别是写作教师,应选择各类优秀写作成品或缺点明显的写作成品公开演示解析,就像中学教师对学生当面批改作文那样,让学生体会“应该怎样写”和 “不应该怎样写”。另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解析名家名篇的初稿(手稿)和改定搞,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方法。

其三,建立稳固的、有特点的写作实习基地。这种实习基地,可以是政府机关、知名企业、较大商场、较大集贸市场等,也可以是农村、学校、风景名胜地等。有了这种实习基地,可根据教学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参观、访问、座谈、调查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相应文字。这种实践,极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与此相关的是,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注意各种有利于写作的信息和机缘。这里所说的注意,称之为“有意注意”,即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是身心俱到的持久关注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写作。因为,“注意在人类信息处理中有重要作用。它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和整合信息的功能。”[6]所有这些功能,都与写作密切相关。

其四,发挥网络优势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即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培训,使图、文、声溶为一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学习”中感悟写作机理。这种培训措施,对写作实训室是一种补充和扩展。在这里,可以广泛利用名家、名校的教学资源,增大授课信息量;在这里,学生可以和老师探讨他们在课堂听讲、课外活动、社团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老师也便于帮助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开放式的训练,极利于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锻炼,就写作训练而言,就综合素质提高而言,学生都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方小强。大学应用写作教学要重视实践环节[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9.

[2]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评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8.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201.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231.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0

[6]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5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88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