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表格式

网友发表时间 158633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表格式篇1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生: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1、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学生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师生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3、反馈练习。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三、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表格式篇2

1.以旧带新,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教具

图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课堂上飞来了一只可爱的小鸟。(出示小鸟图片)它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计算的小能手,决定在我们班举行一次抢答赛,愿意参加的举手。(多媒体出示十道除法口算题,并说出其中两道除法题的含义。)

二、升华兴趣,导入新授。

出示主题图

2、你所喜欢的小动物有几只呢?你自己来数一数。老师这里给你准备了小圆片,一个小圆片代表一只小动物。请你下来把动物有多少只贴出来,好吗?(贴出图表,让学生下来贴动物的只数。)

3、指出鸭子和猴子。

师:猴子有几只?鸭子呢?

6里面有几个3?(学生回答的同时,用彩笔圈出。)

怎样列算式呢?生一起说:6÷3=2

师:6里面有两个3,我们就说是3的两倍,也就是说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两倍。

集体说一遍,找一生重复一遍,同位互相说一遍。

4、师:我还想知道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你该怎么想?怎样列算式?生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5、师:看着版图,你还能说出谁是谁的几倍?下面小组来合作学习,列出算式,组长记录好,然后小组交流,其它小组可补充。

6、课中休息。

看来还是小组集体的力量大,看,你们又想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唱一首英语歌。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习题)采用集体和个体,集体纠正等方式完成练习。

四、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那么老师再为你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回家观察家中的物品,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下你能提出哪些除法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表格式篇3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老师今天给分享的“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表格式”,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五、体会与反思。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表格式篇4

导语本站的会员“瑜曦甜”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

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

总结

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图形教学设计案例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表格式篇5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景下,能够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所以,总有很多数学教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期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理解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教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教师本来设计的目的十分明确,除了能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能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可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教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教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必须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之后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明白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能够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能够用12表示,4枝也能够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一样,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一样。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能够用12表示吗?

在那里,我们能够看到,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经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教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