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91433

【导言】此例“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多媒体技术论文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教育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其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在一些相关论著中,学者们更多的是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论述,强调的是技术,而很少涉及学习者和教育者这样的“人的因素”。虽然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探索多媒体教学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基础则更为重要,因为人类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加工多媒体教学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媒体教学中考虑学习者和教育者的主体性。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计算机基础

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应视为同义词。关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虽然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之处。多媒体五大特点:1.将不同的媒体数据都表示成统一的结构码流;2.实行新的技术标准体制,以适应系统级集成和规范相关产品的性能指标;3.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4.应用“双向性设计”,统一信息提供者、接受者和控制者的关系;5.赋予信息系统对客观世界信息的自然模拟与处理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整合性。多媒体实时地综合,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这些媒体中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合体,为的是借鉴各种媒体的优势,形成一种在功能上更加完善的体系。

2.集成化。多媒体表示的并不单纯是信息的多样性,而是通过多种媒体表现、多种感官认知、多种仪器设备、多学科汇聚、多领域应用等交互作用,集成信息码流、设备控制、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一体化。

3.多维式。多媒体是趋于人性化的多维信息处理系统,目标是要尽可能实现让人类在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息交流的高保真效果、通信带宽和交互控制能力。

4.数字化。多媒体具备数字化处理系统,其信息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其信息结构是一种超媒体的网状式结构,所以高速宽带网络支持多媒体通讯和资源共享,建造全景化虚拟世界数据库成为现实。

5.分布式。目前,多媒体技术正朝着分布式的方向发展。分布式多媒体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集计算机的交互性、网络的分布性和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于一身,突破了计算机、通信等传统产业间相对各自独立发展的界限,是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一次革命;分布式多媒体的发展涉及两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一个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的频宽、信息的交换方式及网络的高层协作,这直接决定着网络质量;另一个是数据压缩技术,使信息量巨大的多媒体数据、特别是视频和声频数据得以在网络上传输;分布式多媒体向社会提供全新的信息服务,使用户不但可以选择播放的节目以及内容,而且还可利用此系统得到诸如咨询、交流等信息服务。

(二)多媒体并不是多媒体计算机的代名词。

多媒体计算机只是多媒体的一个特例。它既有计算机的显著特性,又有多媒体的功能,所以学校进行多媒体教学时,通常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载体。然而,多媒体计算机仅仅是多媒体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因此,它常常被认为是多媒体中的一个典范,或者说是多媒体的一种狭义的范畴。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心理基础

从媒体技术的基础来分析,多媒体教学技术离不开视觉媒体技术、听觉媒体技术和触觉媒体技术等。多媒体信息是这些媒体信息数字化后整合而成的,如前所述,数字化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技术。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各种单媒体有各种不同的国际标准,然而,如果重视“感觉通道说”,那么就要在探讨这几个方面的媒体技术问题的同时,必须揭示使用者(尤其是学习者)的感觉、知觉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人的视觉和听觉特征。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扩展了人们用视觉模式呈现材料的具体途径。视觉材料包括文本信息、图形图像信息、视频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视觉媒体技术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

(一)为了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视觉材料更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就必须要顾及人的视觉心理基础,也就是说,上述视觉媒体技术只有通过视觉心理机制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目标。这里,我们也要强调四点:

1.多媒体技术要考虑光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视觉的三种心理机制。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范围很广,而人可见的电磁波只占电磁波的一小部分。波长不同,会使我们在视觉上产生色调的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色觉。色觉不仅取决于由波长所引起的色调,还和主观感觉的明度和饱和度有关。明度是对光波强度(振幅)的反应,饱和度则由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的纯度来决定。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处理好可见视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这几方面的关系。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对感光物质的视觉感受器心理机制。视觉感受器的真正感光器官是视网膜上的一些细胞,其中锥状细胞感觉颜色,棒状细胞感觉明度,这两种细胞中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光使这些物质分解,色素被漂白,从而刺激了感受细胞的膜,引起神经冲动。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研究这两种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

3.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视觉过程,即眼睛看东西是一个编码过程,视网膜上的不同感受野在视觉中枢有不同的神经细胞,各有其功能,不同的细胞对所刺激信息系统的不同特征分别反应,并像计算机那样编码,这种编码实际是对一些图像的辨认。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视觉感受野与信息的特征。

4.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各类视觉现象,特别是决定视力高低的视角、强弱光下的适应、视觉后暂留的后像、不同背景的视觉对比、不同明度下对不同光波长的感受性等等造成视觉的各种差异。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运用各类视觉现象产生的规律。

(二)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视听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计算机环境下,眼睛知觉动画图像,耳朵则知觉解说语言;在演讲的情境中,视觉通道加工投影仪上幻灯片的内容,听觉通道则加工演讲者的声音。听觉材料主要是声音,包括语言信息、音乐信息和效果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听觉媒体技术上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技术角度作如下三点说明:

1.声音信息尽管是一种一维的模拟信号,它可以通过采样、量化、码字分配实现数字化,但它比文本信息的数据量要大,通常采用呈现声音和声音合成技术。

2.声波是起源于发声体的振动,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是一种机械波。它在气体或液体媒质中传播的是纵波,在固体媒质中传播的则是纵波、横波或两者的复合。声音信号有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声色与失真特征。

3.声频或音频是人耳可闻的振动频率,频率范围每秒钟约为20-20000次(赫兹),声频信息数字化后其数据速率大、保真度好和动态范围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声频信号,其信号带宽是不同的,电话、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和激光唱盘等的声频信号是有较大区别的。随着声频数字化的发展,压缩编码技术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关键之一。(三)要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听觉材料被学习者更容易接受,也必须顾及人的听觉心理基础。这里,我们仅作两点分析:

1.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声音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听觉的三个特征。正像光有三种物理属性一样,声音也有三种属性,即振动的频率、振幅的大小、基音与陪音的倍数配合关系,以及所产生的听觉的音调(或因高)、音强(或响度)和音色的三个特征。人对不同音调的感受性是有差别的,尽管声频在20-20000Hz范围,但声频为1000-4000Hz之间音调感受性较好(即阈限较低),这是由于耳膜神经纤维承担的振动频率所决定的。测量音强的方法以分贝(dB)为单位,这是物理学与心理学都认可的,即两个声音之间的强度比率为1∶(1分贝),因为是能清楚辨别出两个声音振幅大小的区别。人的音色是由基音和陪音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决定的。在音调和音强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能够分辨出是哪种琴所演奏的曲子,正是由于不同琴的基本振动(基音)与分段振动(陪音)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这种比例成整数倍数为乐音,不成整数倍数则为噪音。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听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音调、音强和音色的三个特征。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听觉的感受野。因为听觉神经细胞是有分工的,研究指出,听觉中枢神经细胞有40%只反应噪音而不反应乐音,另外60%的神经细胞对乐音的反应也有分工。冲动频可以出现在声音的出现时,可以出现在声音消失之后,也可以出现在声音出现和消失的一刹那;可以在声频降低时发生变化,也可以在声频升高时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基础,因为学习者是以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方式来加工视觉和听觉等媒体信息的。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教育基础

(一)在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此外,创作工具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在教育中应用。每一种技术既为教育服务,又有其教育的需要和基础。由于教育对象是人,所以在教育中不管怎样去应用多媒体技术,都要体现每一种技术为人服务,并把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要求作为出发点。

(二)多媒体创作工具是指能够集成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静态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之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多媒体应用软件的编辑工具。当前,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交互式流线或图标编辑控制型,编辑人员按照脚本的要求将选定的不同类型的图标根据需要一一放置于流线上进行编辑。

2.描述式页控制型,将多媒体素材根据需要编辑在一幅画面之中形成一页书,再将页与页之间按一定的调用关系联系起来以形成一本书的概念,不同页之间根据需要交互性地呈现即形成多媒体应用软件。

3.时间流程型,这类工具在编辑信息时显示出较强的时间前后顺序,即时间流程(TimeLine),主要用来编制一些简报类的程序。

[参考文献]

[1]吴炜煜。多媒体技术导论[J].多媒体世界,1996(1):11-13.

[2]傅德荣。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黄孝建。多媒体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2.

[4]林众,冯瑞琴。计算机与智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28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多媒体技术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2

关键词 多媒体 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 语文学科 整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1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代赋予了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特点

(1)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能否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决定他的学习方向。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基本思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对教师素质、技能方面的要求

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斯大林)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理论等相关知识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必须站在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组织实用、高效的课程素材,使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自然而生动,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必须懂得灵活理教材,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巧妙的授课艺术修养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促成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完美整合,使多媒体教学课显得更加精彩纷呈,活泼高效。

掌握独立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本领

教师必须能够独立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作品,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

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活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听、练、查结合;同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点拨,力求做到“精讲、善导”,达到“激趣、引思”,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4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应当遵循以下几条的原则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为了追求快速高效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灵活性原则

语文学科语言模糊性的特点为学生解读课文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预示着课堂情形的多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尽可能完善地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灵活处理,避免出现“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机器转”的尴尬场面。

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中精力的投放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使用要适度。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才有可能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符合教学要求的授课形式。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始终都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千万不可喧宾夺主,主次本末倒置。

一致性原则

语言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围绕着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使用也不应例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可以利用它声像结合的特点来创设情景,营造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它清晰且更替便捷的字幕来代替费时的板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可以利用它操作方便与容量大的特点,把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知识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整合,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再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都得到较好地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5实践的效果

教师观念的转变

多媒体网络氛围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课件创作,资料收集,创作思路与控制等方面。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个人的特点。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课件编制,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等。

教研组教育科研氛围及校际交流

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强化教研。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全组所有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学校还有老师应邀参加全国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并做精彩说课演示,获得一致好评。

教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经过几年的研究、培训、实践,很多教师已基本上能做到上述要求,并正在逐渐完善。课件使用率在近乎90%以上。

教学效率提高

多媒体的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六年级语文课程的分块复习阶段,在课堂要进行知识总结与巩固训练等活动,若预先在计算机上设置好训练题,既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加强了训练密度,提高了效率。

6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由简单的片断演示、发展到课件、积件、乃至群体,在直观性、交互性、智能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已逐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多年来,语文学科老师齐心协力,努力探索,从迷茫困惑中渐渐走了出来,将理论为教学实际所用,对理论的研究已经不再是生硬的教条与呆板的分析,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已经不再是刻意的摆设,而是转化为一种自觉与迫切的需求,表现在操作上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心态上从必然渐渐走向自由,渐渐得心应手。但是,毕竟,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也必将是一个永远变化、永无止境,值得我永远边学习边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谢幼如,主编。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J].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3] 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钟华。教师角色转换的现代教育技术学分析[J].教育现代化,2001(2).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3

多媒体技术包括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实现各种运动图像信息的远程传输,它没有距离限制,用户可以使用网络传输技术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功能,使得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和及时,对于现代体育信息的及时获取提供了便利,相关人员可以将运动图像进行压缩,利用网络传输技术来传送信息。最后,利用光盘来存储体育信息,具有迅捷的检索功能,其信息数据传送率达到每秒钟8Mb,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访问光盘中存贮的多达几万幅图像的任何一个图像。只需要几十张光盘,就可以将世界各种大型体育竞赛和历届奥运会的体育信息资料和图片存储起来,在查询使用资料时,只需要利用光盘播放机进行播放,就能在计算机显示屏幕上查看所需要的带有图像、文字、声音的资料,光盘播放机利用非接触技术,具有长久保存、不磨损的优势。另外,多媒体技术中还可以采用可擦式光盘能够将没有利用价值的旧的信息擦除掉,再录入新的体育运动信息。

2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信息领域中的应用

系统构成及硬件环境

多媒体体育信息处理系统的构建,需要以计算机为硬件平台,选择内存20MB和硬盘340M以上的计算机,VGA256色,选用具有CD数字音响输出功能的CD-ROM驱动器,保证其传输速率在每秒钟150KB以上。除此之外,还要配置视频卡、视频编码卡、静态图像和动态视频压缩卡以及视盘机等多媒体硬件产品,选用声霸卡系列的声卡,声卡的功能是将声音采样存入计算机,或者将声音、数字转换成模拟信号,完成播放功能。利用视频卡,可以将电视接收到的体育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使之与VGA信号叠加在一起,显示在VGA上,动态视频压缩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运动图像信息的压缩使之便于存储于计算机中,也可以在VGA上进行回放,将其与视频编码卡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标准视频信号的输出功能。

软件系统及运行环境

多媒体技术中的软件系统由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制作多媒体应用系统,不需要进行程序的编写,直接使用这种工具,就能够制作出具有强大功能的应用系统。软件系统的标准运行环境是MS-Windows。这种运行环境定义了多媒体的标准接口,能够支持CD-ROM、视频、声音、动态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控制和播放。此外,多媒体技术的软件系统可以支持所有标准的Driver的多媒体设备和ODBC接口,能够实现与多种数据库相连接的功能。它能够支持DDE、DLL、和OLE标准,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其它Windows应用系统连接在一起。软件系统是使用平台和采用其它方法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的最佳选择,对于体育信息的综合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数据库和信息传输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信息领域中的应用,需要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数据库来处理庞大而复杂的体育信息,利用Onlino数据库,采用BLOBS新数据型态,在数据库中将图像、数据、文字和声音等集合在一起,存储于多个光盘或硬盘上,提供连接光盘的界面,这种开放式的结构适用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视频卡来进行体育信息的异地传输,也可以利用动态视频压缩卡、静态图像压缩卡等将图像、技术动作图片进行压缩处理,再利用网络传输技术进行体育信息的异地传输。此外,多媒体技术以摄相机、录像机为输入设备,将拍摄到的各种体育信息利用视频卡将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将其传送到计算机内存中,以VGA和电视为输出设备,将体育运动信息显示到屏幕上。

多媒体开发平台的特点

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平台将多媒体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根据开发设计者的要求,不需要进行程序的编制,就可以制作具有特殊要求的多媒体应用系统。例如一些体育竞赛中的特殊技术动作需要利用计算机做特殊处理后进行力学分析,对动作信息进行再加工,通过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平台可以满足体育信息工作者的需求。多媒体开发平台淡化专业色彩,便于系统的设计和制作维护,操作方便,能够支持各种标准接口,将平台和应用系统结合在一起,简化操作过程,使其更加直观和方便,便于非专业人员的操作使用,为体育信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3结束语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4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数字影视技术、游戏动画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到影视制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新闻媒体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教育与培训机构、大中型企事业等相关行业,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

1.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新兴学科,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等领域,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

新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以数字形式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进行获取、记录、加工、处理、传播与管理的媒介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交互的一种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信息的获取与输出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传播技术、数字信息管理与安全等。其他综合性技术,有如流媒体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新产业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又称数字媒体创意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其范围涵盖了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动画、游戏、教育、工艺、时尚设计、广告、建筑设计、视觉艺术、互动休闲、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等。近年来,数字媒体产业在世界各国都受到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

2.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现状

“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精髓。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策技持

国家863计划率先支持了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部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发展概况

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高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演艺业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演出网络建设。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及相应的创作理念,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多媒体软件业、电视台、电影公司、广告公司、出版发行业、游戏制作公司等从事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制作、音视频数字化、相关技术研发、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数字媒体管理、广告、影视动画、大众传媒、房地产等产业的演示动画片制作,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各类企业(特别是教育IT企业)从事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或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基本应用技能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之上,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经过学习和实践后,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练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媒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技能。

(3)熟练掌握影视图像的采集、剪辑和后期编辑的方法与技能。

(4)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基础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解决多媒体设备常见软硬件故障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艺术创意能力,能够独立设计与制作各种广告平面效果图及游戏效果图。

(6)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英语),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自学本专业书籍的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简化为“四个一”要求,具体见上表。

专业主干课程

数字媒体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动画速写、数字图像处理、数字摄影技术、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数字音视技术、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DirectX动画编程等。

专业培养特色

(1)在“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形成完整的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知识结构。

(2)增加实验课比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分为数字影视技术、动画与游戏技术二大方向进行培养,拓宽学生就业面。

(4)邀请学术界和IT界知名人士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使学生了解相关前沿信息和业界最新动态,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5)每学期组织网页设计制作、主题广告设计、DV制作、多媒体课制作等技能比赛,并组织培训学生参加院校等更高级别大型专业比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5

关键词媒体理论;变迁;教育媒体;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57-04

在传播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体都有过自己的辉煌时代,都曾创造过当时的社会文明。人们现代的生活、社会更是离不开媒体,当代的教育教学也是与教育媒体密切相关。媒体问题是传播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教育媒体,尤其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体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而媒体到底是什么?媒体鲜明的功利性使得对其效力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居于核心地位,而对媒介本身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高度的重视。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物质载体,也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还涉及技术、社会变革与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人们应该上升到理论层次,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媒体的本质。媒体理论就是为探讨媒体的本质与特性而提出的,它为人们科学研究媒体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对媒体特性发展变化的梳理及媒体理论变迁的角度,分析探讨教育媒体的演进与发展。

一、媒体理论在技术、社会与人的制衡关系中变迁

新媒体技术对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参与方式与消费方式,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体的固有印象,补充和完善了特定媒体的功能。新媒体技术的变迁,拓展并延伸了人类驾驭失控的能力,颠覆了人类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然而,媒体技术并非媒体理论的全部,仅仅这样理解媒体并不能把握媒体的本质,人类在媒体消费时,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体背后的社会制度、政治意图、经济利益等,更是需要人类去关注。从社会的大背景中考察媒体的应用与发展,是媒体理论研究的宏观层面。毕竟技术是人类发明的,技术是由人类控制的,如何让媒体更具人性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也是人类应用媒体的愿景,这是媒体理论研究的微观层面。因此,媒体与媒体理论问题与技术、社会、人的关系密切相关,在与技术、社会、人的制衡关系中发展变化。

媒体的发展变化遵循怎样的规律?在媒介历史中媒介理论的作用何在?是传播领域普遍关注和广泛争议的话题。旧媒介曾经也是新的。而且每一个新媒介在它存在的某一时刻都将变成旧的。但是,新媒介的出现仍然是一个模糊的过程。一些人说这个过程由技术驱动;一些人则假设存在一种经济的推动力;另有些人认为由观众的需求推动。

提及媒体理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麦克卢汉。综观西方媒体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体理论也的确是星光熠熠。然而,好多人并不知道,麦克卢汉媒体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良师”英尼斯媒体理论的很大影响,在麦克卢汉的星光照耀下,人们才看到了英尼斯,还有后来的梅罗维茨、莱文森等关于媒体特性及媒体理论的论述。

1.媒体的时空偏倚认识

英尼斯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一般都认为是最早研究传播技术对人类造成影响的人,他的媒体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观点集中在《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倚》著作中,他将传播媒体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体和偏倚空间的媒体,把帝国也分为偏倚时间的帝国和偏倚空间的帝国,即宗教帝国和政治帝国。英尼斯认为,人类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相对于偏倚时间的媒体和偏倚空间的媒体,因此人类文明的兴衰与传播媒体也是密切相关的。偏倚时间的媒体,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等,有利于宗教的传承、维持宗教帝国的统治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即宗教帝国;偏倚空间的媒体,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等,有利于政治帝国的空间扩张和远距离控制,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英尼斯的媒体理论认为,强调时间偏倚的传播手段会形成知识的垄断,它是宗教的、道德的;强调空间偏倚的传播手段会形成权利的垄断,它是国家政府的、科技的。它们都是帝国与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

他的媒体理论把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看做是辨证统一的,只有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社会才能稳定,一味地向时间倾斜或向空间倾斜,社会就会不稳定。英尼斯在肯定媒体技术对文明发展史上重要作用时,又对“帝国”从纸张、印刷垄断到知识、文化、信息垄断担心和恐惧。他的媒体理论观点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技术决定论”。

英尼斯借分析媒介本身的时空偏向性来考察媒介之于政权存续的影响一样,麦克卢汉通过分析媒介本身的感官偏向性,来探究媒介之于人类心理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影响。[4]

2.媒体的感官偏向认识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他的媒体理论主要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主要观点集中在《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人的延伸:媒体通论》、《媒体即讯息》等著作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媒体理论观点。

(1)媒体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体,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在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体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几乎无所不包,任何媒体则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穴居人的石斧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话成为耳朵与声音(嘴巴)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交织感的延伸等。在麦克卢汉这里,可以认为计算机主要是大脑中枢系统的延伸。

(3)“热媒体”与“冷媒体”。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体”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冷媒体”则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何道宽认为“媒介即文化”是麦克卢汉想说而没有点破的命题,并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媒介史即是文明史,并以媒介作文明分期。麦克卢汉在媒体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引人瞩目的。然而,他的观点同英尼斯“技术决定论”一样,甚至将技术对社会影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新媒体技术可以带来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十足的“技术主义者”。

3.媒体的情境偏向认识

梅罗维茨以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视这种媒介的分析,提出了媒介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他的思路可以概括为新媒介一新场景,

新行为。梅罗维茨于1985年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一书,提出了他的媒体理论。他声称,他的媒体情境论是英尼斯、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同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又叫“拟剧论”或“编剧论”)的有机融合。梅罗维茨媒体理论的主要观点:(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3)电子媒体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梅罗维茨的媒体理论有了新的高度,他把媒体研究与社会研究有机结合,以动态的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将受众的概念也纳入媒体情境的分析中。

梅罗维茨把媒介看成是环境的一部分,更好地处理了媒介和受众的关系。但是他忽略了社会制度对媒介制度的管理,社会意图对媒介内容控制,夸大了新媒介的控制力。他虽然没有直接把媒体说成是讯息,但他的媒体理论明显地把媒体与讯息,甚至连同情境混淆在一起,也经常自相矛盾。

4.媒体的演化补偿认识

加拿大学派第三代旗手保罗・莱文森在媒介形态演化理论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他在《数字麦克卢汉》中提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体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体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但新媒体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媒体的进化是人的选择的结果,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体被保留了下来。在此基础上,莱文森又指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媒介的发展将越来越人性化。他在媒体形态演化上做出了新的贡献,认为人类决定着媒体的进化方向,人类可以控制媒体技术,保存和开发我们喜欢的媒体环境。

这种强调技术作用的进化论思想,贯穿于莱文森整个媒介理论,形成了其非媒介决定论与技术乐观主义的倾向,认为媒介的发展有着补偿原有媒介缺陷与人性化的趋势,并进一步指出,技术(媒介)在知识与世界的关系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莱文森是一个明显的技术乐观主义者,他的行文到处洋溢着人类驾驭技术的信心,而关于媒体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几乎没有受到重视。

5.媒体失控的担忧认识

布热津斯基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其实并非未对传播理论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由于他关于媒体的系列观点代表了当今美国政坛和许多传播学者的观点,因此他的媒体观点也成为美国政府制订外交传播政策的参考,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传播政策,其主要媒体观点集中在《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著作中。

布热津斯基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且他的出发点是维护美国利益,考察的是如何使美国在全球继续起一种“催化作用”。他认为,美国和西欧电视虽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令人生厌,但其内容“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性的和轰动性的以及日益失去控制”却是不争之事实。在他看来,电视是万恶之源、罪魁祸首,电视刺激了全球群众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电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

考虑到布热津斯基的理论出发点,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的理论属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正向版本,即要求美国媒体在加强自身控制的前提下,在全球市场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以推进和维护美国的战略意义。他始终把美国的利益放在人类利益之上,对美国成为全球传播的枢纽充满了自信。布热津斯基一直最担心的是,由于电视的教唆作用,美国是否会在全球大失控、大混乱中会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

二、教育媒体在重叠而非更替中演进

关于教育媒体形态的演进理论,英尼斯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媒介与政治、经济和知识权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麦克卢汉主要是用文学、心理学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考察媒介卷入感官的程度、方式、数量及其导致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梅罗维茨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媒介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的变化。麦克卢汉“媒体即人体的延伸”的论点表明,任何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是人类体外化信息系统功能的更加强大,而任何新媒体是既有旧媒体的补足性延伸。但麦氏的理论有明显的技术导致媒体形态更替,从而导致社会更替的痕迹,他的理论似乎只注意了媒体发展中的技术因素,这显然是不够的。

但是,无论是新媒介还是旧媒介,都要做到“媒介生态平衡”,这是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共同目的。美国学者杰克・富勒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他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应该说,杰克・富勒的观点似乎比麦氏的观点更合逻辑,但他的理论也具有明显学术视野狭隘的局限,关注的重点仅仅是媒体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如环境的制约等。罗杰・菲德勒则认为,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他的论点既考虑了媒体发展的环境因素,也兼顾了媒体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完备性。

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是教育媒体类型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社会教育信息系统日趋发达的过程。从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分析,教育传播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口语媒体阶段。是教育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一阶段使人类与动物相区别、使人类逐步社会化的过程;(2)文字媒体阶段。文字媒体大大加速了人类体外化媒体的发展,克服了口语媒体受传输距离限制、单纯依赖记忆力的不足,文字媒体大大突破了教育传播的时空限制,大大加速了人类体外化教育传播媒体的进程;(3)印刷媒体阶段。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很长的手抄阶段。如果说手抄传播阶段手工式、作坊式的信息生产,那么印刷则使信息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市场化、工业化,人类的教育传播能力大大增强;(4)电子媒体阶段。电子媒体使教育传播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时间和速度上的突破,它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子媒体阶段发生了三级跳,即又经历了广播媒体阶段、电视媒体阶段和网络媒体阶段。任何一种教育媒体登上教育传播舞台后,都没有退出过教育传播的舞台,即便是在网络媒体阶段,口语也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新教育媒体往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内容和形式上借鉴并沿袭旧的教育媒体,而新的教育媒体相对独立后,又以某种方式对旧的教育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教育媒体是在相互重叠而非更替中不断演进的。

三、教育媒体在新问题与新规则中发展

结合媒体发展变化及在媒介历史中媒介理论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媒体的发展问题,微观上主要涉及教育教学的问题,宏观上又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与人类传播媒体相比较,教育媒体的发展,则面临的是新问题,需要遵循的是新规则。

1.教育媒体的时空偏倚特性

(1)教育媒体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教育媒体的发展演进,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口语媒体的教育教学应用,人们主要学习方式还是口耳相传,这是人类教育的远古时代特征:文字媒体出现

后,手抄方式在教育教学普遍应用,使人类的教育出现了读写训练;教学中使用教科书、粉笔、黑板等媒体,彰显了人类传统教育的巨大魅力;19世纪末以来介入教育领域的电子媒体,如广播、录音、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具有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明显趋势,为教育的更广范围、更深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2)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使教育更具大众化。在教育媒体的发展中,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有着独特的跨越空间能力,不同时期出现了纸质教育媒体、广播教育媒体、电视教育媒体、网络教育媒体四大教育媒体形式,她们分别开启了人类教育某种独特形态,即远程教育的方式。偏倚空间的四大教育媒体形式也区分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函授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主要是网络远程教育(也可叫做现代远程教育),它变革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变革了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关系,使人类产生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人们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使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了可能。

(3)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应与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优势互补。教育媒体有明显的从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向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发展的趋势。各种教育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种媒体的优势往往弥补了另外一种媒体的缺陷,万能的教育媒体是不存在的。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记录的信息更具持久化、直观化,学习者不需要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方便获取信息,非常适合直观形象化的教育教学。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有更好的时空表达能力,可以弥补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在时空信息表达能力上的不足,可以使抽象的、传统手段难以实现的教育教学更加形象化。因此,教育媒体虽然有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变化的趋势,但教育教学中应选择适合教育内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育媒体,组合使用多种媒体,往往比使用单一媒体效果好,教学中应使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与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恰当结合。

2.教育媒体的延伸扩张特性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延伸,教育传播则是教育思想的扩张。从麦氏的著作中能够看出,他的学术观点受到了英尼斯的深刻影响。英尼斯认为,媒体是人类思维的延伸,而传播就是思想的扩张。很显然,麦氏“媒体是人体延伸”的论断,其理论观点来源是英尼斯关于“媒体是人类思维延伸”的论断。教育媒体承载了教育内容,而教育传播是必须要借助教育媒体来实现,教育媒体延伸了教育教学内容,结合麦氏“媒体即讯息”的观点,可以认为,教育媒体就是教育内容的延伸,而教育传播恰恰就是教育思想的扩展与延伸。

3.教育媒体的情境偏倚特性

(1)独特的教育情境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教育传播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的,在独特的教育情境中,教育传播则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某种特定形式的教学传播会形成一定的教学信息系统,系统中的各素都承担有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适应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信息系统对角色功能的期待,从而保证教育传播系统整体功能的更好发挥。不同的教学传播会形成不同的教学信息系统,特定的教学情境保证了其教学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认为,独特的教育情境会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

(2)现代教育媒体可以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学传播,会形成特定的教学信息系统。电子媒体具有明显的跨时空控制能力,可以形成跨越时空的教学信息系统,弥补教学传播信息系统单一性的缺陷,从而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电子媒体可以使教育情境得到扩展与延伸,组合不同的教育情境,发挥不同教育情境的长处,为学习者提供跨越时空的多种学习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9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