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06508

【导言】此例“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范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第一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讨论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李总理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其核心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国家对高校的根本要求,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兴趣不高、态度不积极,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转型高校;大学生;问题

(一)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态度不积极、参与率低

创新创业意识是人类主动创新的思维和进行创业的动机。创新意识推动创新行为和活动。通过对陕西省转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抽样调研数据显示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知识的只有18。04%,对于蓝桥杯、飞思卡尔、挑战杯、大创等创新创业活动有兴趣的只有7。30%。有14。45%同学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创新创业或科研活动并有所收获。有81。56%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不开公司,创业教育对自己无关紧要。对4所大学创业情况收集整理发现,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的较少,有自己创业打算的只有3。13%,已经毕业的学生中只有1。05%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校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有1。76%。可见,转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对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不高,自主创业人少。

(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教育指导

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大都仅仅停留在“第二课堂”的认识上,有一些高校工作者认为,只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都担着教学、科研等任务,工作量大,无法全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进一步导致高校出现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第一课堂”与以科技创业活动及竞赛为核心的“第二课堂”之分,二者之间缺乏有机结合。

(三)“注入式”教学制约了大学生“双创”能力

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实践课设置并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选修课、课外活动、讲座、创新创业大赛或是创业政策指导等形式的业余教育活动,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融合。教学活动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透彻深刻地掌握知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大学生自身的内在作用。

(四)创新创业活动尚未建立有效管理制度

虽然近年由教育部和各个专业学会牵头发起的包括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和专业竞赛比较多,也有很多的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入其中,但是这些竞赛的刺激往往具有阶段性,在竞赛结束后学生获得了荣誉,老师得到了肯定,这些研究往往也就终止了,研究的深入性难以为继,短期效益明显,但学生的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难以持久,创新创业教育更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认可度需落实,高校教师承担教学及科研任务缺乏时间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及二级学院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完全调动教师积极性。

(五)创业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42。34%的创业学生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不知道从何种方式和渠道了解政策;25。73%的创业学生对政府鼓励、支持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掌握程度较低;31。3%的创业大学生表示没有感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感觉政府的优惠措施很遥远。由此可见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们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推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相关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相应文件,但是宣传范围还不够广泛,落实和宣传力度并不到位,普及面不够广,使得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对此政策的认同度低,受惠人数少。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国家精心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潜在创业能力最强的群体,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大学生本人以及家庭的多方面努力。社会要积极创造环境条件高校啊哟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收到良好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

[1]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

[2]卢宝臣。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

[3]魏旭。山东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究[d]。山东建筑大学。

大学生自主创业申请表【第二篇】

项目名称:__

主持人姓名:__

主持人学院:__

联系电话:__

填表日期:__年x月x日

填表说明

一、填写申请书前,请先咨询指导教师或有关专业教师(无指导教师除外)。申请书的各项内容要求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逐条认真填写;

二、申请书填写好全部网上上传;

三、如表格不够,可以加附页。

一、基本情况

二、立项依据(项目意义、现状分析)

三、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按项目内容、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施方案、具体实施计划和可行性分别详细填写)

四、项目预期成果和形式

五、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六、经费预算

七、指导教师信息(聘请全程指导教师时必须填写)

大学生创业论文【第三篇】

1.创业教育资源及办学条件极度缺乏

第一,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缺乏。当前,创业课程教材大多都是外国的,尤其是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课程教材已经相当成熟。而国内尚无较为成熟的创业教材,完全参照国外的一套理论,又不完全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情,并不能完全适用。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和创业实践,很难有适应中国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教材。作为尚未融入学校教学体系的一门课程,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更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久而久之,创业教育便会成为高等教育这顿大餐的开胃菜,可有可无。第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目前,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数是没有过创业经历的,既不具备创业相关经验,也不熟悉企业的运作,无法对学生进行很深入的指导。而创业教育迫切需要既通理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但就目前创业教师队伍来看,“双师型”教师非常稀缺,高校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有创业经验的又缺乏较高的理论水平,因此完善创业教师队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目前,湖北省内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该校于20xx年12月成立了创业学院。据悉,该学院成立以来,有名无实,创业学院没有专职教师,该学院的教师的归属都在公共管理学院或者会计学院等其他相关学院,只是挂名到创业学院,学院没有属于自己的专职教师,没有学科归属和学科建设,教师不能站在创业教育角度来进行科研和教学,很显然是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第三,学校办学条件局限。在课程设置上,我国很多高校的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是合班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大班教学。根据国外创业教育的相关经验,创业教育适合一种师生互动、引导启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最合适的就是小班教学。创业类课程既非专业课程,又非实验课,很难实现小班教学。所以,创业课程教学只能按照一般理论课程实行大班教学,如此一来,是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无法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并认可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缺乏社会关注和广泛认可

当前,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也还颇有争议。大学生创业尚未获得我国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同,一是家长认为学生毕业之后再去创业是走“回头路”,还不如不读大学直接去创业,大学毕业再去创业纯属多此一举。二是大学生创业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自身是无法完全承担的,无疑需要靠家长的'支持,而且还会有很大一部分风险,大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找一份稳定工作,没必要冒着风险来创业。因此,很多家长是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去创业的。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取得家长们的广泛认可,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关心,任重道远。

3.创业教育缺少配套资金支持

近些年创业教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家和地区也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然没能彻底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这一难题。首先,在国家政策层面,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出台了创业贷款及创业项目资金支持,金额一般为2~20万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办理流程复杂,审核过程繁琐等问题。创业者在实际申请过程中未能受益,绝大部分创业者并没有机会享受到此政策。此外,依靠学生自己筹集资金也不太现实,首先大学生创业没有较多的人脉资源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大部分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创业,其次很多家庭还承担不了这笔资金。所以,大学生创业完全依靠自身或家长很难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4.缺乏大学生创业竞赛教育平台

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创业竞赛,可以激发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让创业教育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从虚拟转为现实。这种教育形式已然成为共青团、学生组织参与素质教育的新形式,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新载体。目前,国内创业竞赛相关的赛事较少,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受社会关注,参赛团队通过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运作等过程来完成一个创业项目,并通过比赛中的竞争,挑选优秀的创业项目,借助企业家投资或各地对创业项目的扶持来完成创业者创业梦想。我国非常欠缺将创业教育与创业竞赛相融合的一套完整、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当务之急,应当提供类似“挑战杯”的创业竞赛平台,为学生的创业教育启蒙,创业思想实践,以及创业成果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第四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品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品质包括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三方面。应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业精神 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虽然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从各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无不是以培育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创业品质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一个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所展示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其核心要素体现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三方面。

(一)创新意识(innovative)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1]大学生创新意识就是大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包含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因素。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等。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只重视大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资格的获取,而忽视职业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2]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

“创业精神”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20世纪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将创业精神看作是一股“创造性的破坏”力量,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将这一理念更推进了一步,称创业者是主动寻求变化、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将变化视为机会的人。[3]我们认为,创业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具有开创性的意志、信心、勇气和个性等情操特征。

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它要求大学生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强烈的事业心、奋斗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把握创新机会,养成自己独特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以创业心态和创业精神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三)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业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诸如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和个人品质等。创业资金是创业的物质前提,创业知识为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体系保证,创业能力则使创业资金增值成为可能。[7]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培训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现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创新意识是一种主观认知,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个性,而创造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将创新创业知识与社会物质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创新创业成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导向”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我们认为,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对创业者的要求不同,也由于个人能力结构和能力内容的差异性,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从实践状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其应当存在而且可以存在一个通用模型,否则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我们试图构建这样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型: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当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一)强烈的驱动力

强烈的驱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最终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寿命的,不是创新创业的现状,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能,即驱动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是激励自己创业的不竭源泉。

(二)敏锐的洞察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敏锐的洞察力是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简练、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的思维形式。[8] 我们认为,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包括以下几部分:

(4)平衡力:分辨、平衡自己和他人的创新点;

(5)判断力:对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创新点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0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