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书籍的读后感汇聚【精编8篇】
爱国书籍的读后感【第一篇】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
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遥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
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
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爱国书籍的读后感【第二篇】
在我小时候,就听过王二小的故事。无论是外公外婆,还是爸爸妈妈都给我讲过。
王二小是一个抗日战争的小英雄。王二小用生命告诉我们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的王二小是一名儿童团员。他的家乡是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所以经常受到鬼子的“扫荡”。王二小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恰好看见王二小在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模作样很听话地在前面引路。为了要告诉八路军知道鬼子要来扫荡了,他千方百计地想拖住日本鬼子的前进脚步,告诉八路军鬼子的来袭。终于王二小拖住了日本鬼子,让他们在一个庭院里住上一夜。深夜,趁鬼子们睡着了,王二小把他随身准备的告诉八路军鬼子来袭的“鸡毛信”塞进羊毛里,把羊轻轻地赶去八路军哪儿了。第二天早上,王二小依旧引路。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在这个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敌人。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王二小只是一个小小的儿童团员,可他却为了保卫八路军,不惜一切生命代价,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多么强烈的爱国精神呀。
再回头看看现在的这些人们。就好比说我们学校吧!每周一是升国旗的日子,可是有些同学却不戴红领巾,奏起那激扬的`国歌面对那一片用多少人鲜血换来的五星红旗时,还懒懒散散,弓着腰,半搭着眼皮,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有些甚至还嬉皮笑脸。升国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面对着国旗,我们应该要以满怀激动的心情去望着令人尊敬的国旗。还有一些人,老是说中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现在,我请你们冷静地想一下,我们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打了一辈子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祖国成立60周年,在这短短的60周年中,我们中国从从前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多少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代价!所以,不要再说我们祖国的不好了,不要只是在一旁议论不好,如果有本事的话,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我们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报效祖国。
所以,我们这些小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爱国书籍的读后感【第三篇】
爱国书籍读后感300字,可以给大家作为参考哦。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的。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远离战争吧!
大家一定看过《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吧?今天我与大家不讨论电影,来说说《闪闪红星》这本书,虽然没有电影有声有色,但看了以后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书中写到:“要是工农民主政府还在,要是能念书,就送他上列宁小学......”冬子听见爸爸临走前对妈妈说的话,好像真的背上书包去上学了,啊!那学校是青砖青瓦,有好多和我一样的小学生穿着新衣裳.......
冬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这样渴望学习,而我的生活却被幸福包围着:每天吃的是鸡蛋、牛奶;穿的是耐克、阿迪达斯;用的`是拉杆书包,多功能铅笔盒。教室是多么明亮,多么宽敞,多么温馨。
学校是如此美丽、整洁、充满活力。而我却时常埋怨父母不给买这买那,埋怨老师布置这么多的作业。我要珍惜这么美好的生活,这么优越的条件,好好读书,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前进!成为21世纪的“冬子”!
暑假里,妈妈给我讲《红岩》中江姐的故事,因为她勇敢,她坚强,她面对敌人不害怕的精神。所以,让我起来好奇心,去买了这本书认真阅读。
当我看到江姐的手被竹签扎入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想到江姐那苍白的脸,沾满血的手,泪水就模糊了我的双眼。江姐是那么伟大,勇敢。而我却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踌躇不前。用尽心思往后退缩。我再一次看到江姐用她的意志,自己的坚强勇敢,不暴漏计划。但此时江姐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悍然走向了刑场。用她的生命去保护计划,同时江姐也受到战友的爱戴。
再看看我,总是想依偎在家人的怀抱。遇到难题总想到学校问同学不懂思考。从此我要向江姐学习,学习她那不退缩,不畏惧的精神。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
-->
-->
-->
爱国书籍的读后感【第四篇】
怀着—股澎湃的活力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封面上的皑皑白雪,显得更加地艳,更加红了。在那上头,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亲切和蔼的解放军战士,为着自我的梦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在深山老林中奋斗的身影。此时的雪似乎已同他们的笑容与灵魂,融为圣洁的一体。
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穿山风的狂卷,密集的枪弹雨林,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把火,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终的胜利。
他们对自我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或许他们认为:应对自我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梦想,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绝顶》中的肖顿河,都为着自我心爱的梦想而前进,虽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只在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击倒的。
耻笑他们对生命无谓浪费的人,必定是一个懦夫,因为仅有懦夫,才会耻笑勇者,更因为他们毫不明白倾尽自我一生去追求的感觉,也更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气魄,没有这种梦想。邓小平也说过:”必须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梦想。“一个没有梦想的,便对自我的前途自我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许,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若没有梦想,莱特兄弟不会发明飞机,圆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梦;若没有梦想,袁隆平不可能养殖出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多粮少的难题;若没有梦想,又哪来中国几千年的悠远文化;若没有梦想,中国不会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夺回自我的领土……梦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时为了它,历经几多沧桑几多岁月。中国的2008申奥,世界梦想和平,祈求人性的完美,”众里寻她千百度“,圆了与未圆,又有什么区别,总有下一代继续追寻。
读《林海雪原》经常会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团体“。文中的人物,如少剑波杨子荣等,张口闭口不离团体,可谓已经深入骨髓,同自我的生命融为—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团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团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团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团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我的生命,更无愧于自我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林海雪原》中,讲述的不仅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一分人性的美,融合为人类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一个世界的缩影,化为一片蓝天。尽管有时,乌云阻挡了阳光,但在一阵甘霖的挥洒后,清流依旧,白鸽挂着风铃远翔,叶更绿,天更蓝,阳光在露珠上闪烁。世界的循环不停,美不停。依稀间,昨日也是今日的导航。
爱国书籍的读后感【第五篇】
本人读了《祖国本人终于回来了》,让本人晓得了钱学森是本人国出色的爱国科学家,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良的学习成果取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专家。他在火箭研讨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停顿,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位置,声誉他都有了,可自重新中国解放以来,他立即决议回国并说:“本人是中国人,本人能够放弃这里得一切,但不能放弃本人的祖国,本人应该早日回国,为建立新中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力气。”可是美国人使终不让他回国,还说他是特务。阅历了种种磨练,他终于回国了。
这件事让本人想起本人的喜好钢琴,本人的喜好钢琴是本人从7岁开端学的,从小到大,从生到熟,本人总是想:真烦呀,还有这么多变。可是,本人看完这篇课文以后,总有六个字在鼓舞本人,那就是:不丢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不断让本人坚持下来。
本人太感激这篇课文,由于这篇文章让本人晓得了假如钱学森也像本人一样,那样本人国的航天技术就不会这么兴旺;让本人明白了自己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读后感《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
五年级六班韩馥蔓。
永远的丰碑。
——读《英雄人物》有感。
读了《英雄人物》这本书,本人领会到是当时中国的落后,和那些英雄儿女们深深的爱国之情。本人不由摸起了胸前的红领巾,由于它是国旗的一角,由于它是英雄儿女们鲜血染红的。
《英雄人物》这本书里有很多传奇英烈们,他们饱受困苦,坚持作战,把自己的终身奉献给了祖国,为的是把下一代教育好,把祖国明天建立好。这样的英雄事迹,使本人们想起了本人们那次的队列竞赛。
那天,天刚下过雨,操场比拟滑,可本人们还是继续竞赛。这次竞赛,本人们都不怎样有把握,由于平常锻炼的不刻苦,不认真。教师为全班同窗捏了把汗,同窗们心里都很着急。竞赛仍然慌张的持续着,轮到本人们班上场了。本人们都俯首挺胸,气势高扬,口号喊的异常洪亮,响亮。本人们用划一的步伐和认真的态度,赢得了教官们的阵阵的鼓掌声。最终本人们博得了第二名的好成果。
严厉请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才干学好身手,发奋国强,长大才干把祖国建立的愈加强盛,愈加辉煌,这就是本人们的爱国情怀。
爱国书籍的读后感【第六篇】
心灵震颤之余,我也被少年强烈的爱国之情感动了。这位11岁的少年身无分文,他忍受得了人们对他的虐待,去不能容忍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侮辱。少年憎恨世人,甚至厌倦这种生活,但他对祖国的挚爱却不可磨灭。那些富人施舍给他的钱足够让他吃饱,穿暖一阵子,但是当那些富翁对少年的祖国表现出不屑与偏见时,少年觉得这些钱与祖国的尊严相比,太微不足道了!他断然舍弃了金钱,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人穷志不穷。爱国不必是惊天动地豪言壮语,不必是舍身忘死的以身许国,只要你心中有祖国,时刻关心国家兴亡,你就是一个平凡的爱国者。少年那钱币飞掷发出的响声和他的怒吼,让我感觉少年的形象突然变得伟大起来。与少年的爱国相比,那三个旅客显得太渺小了。他们虽然有钱优势,但他们心灵不美,仗着自己地位显赫,就毫不忌惮地侮辱被人的国家!实在可恶。
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人类历史上野蛮,可耻的暴行。时间不能冲淡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牢记日寇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为了国家而奋斗!
《少年爱国者》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我的心田,时刻感动着我……。
爱国书籍的读后感【第七篇】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
专业
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
战争
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
爱
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
才能言语.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
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
四百
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
小学
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
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
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
-->
-->
爱国书籍的读后感【第八篇】
“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也是我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这是曲波在作品前给读者的话中的一句话,读完全书,再回读这句话,不仅感觉自己也成为了参加战斗的一员,以同样浓厚而又热烈的感情回忆起战斗在林海雪原上的艰苦岁月,回忆起虽已逝去却永远留在心中的那些美好和感动。
故事发生在牡丹江地区,作为故事背景的那片冰天雪地我虽身为北方人却并不熟知。那种被描写的寒冷刺骨、就连轻轻呼上一口就能冒起白烟,零下三四十度的情景令我实在无法想像。气候异常寒冷,环境十分恶劣,和平的年代百姓尚且艰难度日,若是加上土匪的烧杀抢掠,当地的人们是无法生存的。雪上加霜就是这样,抗战结束后内战时期的东北三省,不仅有残留军阀,国党势力,还有一部分占山为王的匪军。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一支东北民主联军的小分队面对着这样冷峻严酷的林海雪原,奏响了一曲辉煌的冰与火之歌。
悲壮的人生画卷,作家把人物设置在荒山野岭之中,剿匪小分队滑着雪橇身轻如燕,矫健地驰骋在茫茫雪原。英勇俊俏的少剑波,有胆有谋的杨子荣,骁勇威猛的刘勋苍,粗俗诙谐的栾超家,坚韧忠诚的孙达得,这五位勇士就像三国时期的五虎上将一样,一片赤胆忠心。
在这五个角色中,少剑波应该是最年轻的一个,同时他是整个队伍的领导者,是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他虽然只有二十三岁,但他的剿匪能力不容置疑,他的魅力在剿匪的全过程中显露无遗。他作为一名年轻的首长,英勇俊俏,足智多谋,对于每一次战斗都计划的有条不紊,任务的分配恰到好处,知人善用。
但是最想写也是最喜欢,感受最深的还是杨子荣,一个逝去的英雄。可能悲剧更能让人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他壮烈的牺牲了。《林海雪原》的正文中没有写到他的牺牲,没有写到他中了匪首的无声记得在小时候,也就七八岁,《林海雪原》电视剧播出,爸妈在看,我也去凑热闹,当时肯定是看不懂的,依稀记得皑皑白雪,人们穿得很厚。但很清楚的记住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杨子荣。真的,这个名字真的是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就像”张自忠”、“左权”。这些英雄一样,从小就熟知并深深地崇拜,当时只是知道他们很厉害,但具体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什么,并不知道,崇拜的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独特的“符号”。
直到最近,因当代文学老师提到这部作品,就借了一本,本想着糊里糊涂的读完,大致知道讲的啥就行了,结果读进去了,不想走出来了,真的以为自己就是杨子荣的战友,可以和他并肩剿匪杀敌。
杨子荣作为一个出色的侦察兵和参谋,深谋远虑,屡立奇功:杨子荣智识小炉匠,杨子荣献礼,杨子荣盛布酒肉兵、活捉匪首座山雕等。确实,杨子荣志勇双全,好多事件都可以体现,但大家提得最多、提起来就想说下去,举起大拇指称赞的还是“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这一节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戏剧电影相声评书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有传唱。前几天看了“老怪”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不管外界好评与否,个人感觉演的很好,张涵予演出了那种感觉,那种足智多谋,随机应变,顶天立地的感觉。
杨子荣毫不犹豫、一无惧色的独闯匪穴,虽乔装打扮巧言令色,却数遭考验屡次涉险。当他和栾平斗智,和八大金刚斗勇,周旋于阴险狡诈残忍暴虐的匪首座山雕面前时,他怀揣的,不仅仅有一张先遣图、一把盒子炮,甚至不仅仅是一枚英雄的孤胆,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使命烈日一般灼热的信仰和他入党时在党旗前宣下的誓言。
写到这,气氛真的很严肃很沉重,心情也莫名很压抑,有点想哭,喘不过气来。不能继续了,转而想到了很有趣的土匪黑话。
“蘑菇,溜哪路?什么价?”意为“什么人?到哪里去?”
“嘿!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了(个人感觉这句话很好玩)。”意为“找同行”。
“紧三天,慢三天,怎么看不见天王山?”意为“我走了几天,也没找到哇。”
“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意为“你不是正牌的。”
“地上有的是米,唔呀有根底。”意为“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
“拜见过啊么啦?”意为“从小拜谁为师?”
“他房上没有瓦,非否非,否非否。”意为“不到正堂不能说,徒不言师讳。”
“哂哒?哂哒?”意为“谁引点你这里来?”
“一座玲珑塔,面向青带,背靠沙。”意为“是个道人。”
“么哈?么哈?”意为“以前独干吗?”
“正晌午说话,谁也没有家。”意为“许大马棒山上。”
“天王盖地虎。”意为“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祖宗。”
“宝塔镇河妖”。意为“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好叭嗒!”意为“内行,是把老手。”
“天下大大啦。”意为“不吹牛,闯过大对头。”
这些土匪黑话很是有趣,尤其是在电影中字正腔圆的说出。
杨子荣献礼时,座山雕两只眼睛紧逼杨子荣开口道:“天王盖地虎。”
杨子荣努力控制着内心的紧张,从容按照黑话规矩,把右衣襟一翻答道:“宝塔镇河妖。”
“脸红什么?”
“精神焕发。”
“怎么又黄了?”
“防冷涂得蜡。”
“好叭哒!”
“天下大大啦。”
这些对话更体现了杨子荣过人的胆识,真的,自己读着都感觉很有气势。
想想自己读过的作品,看过的电影,大多数都是大团圆的结局,好人一生平安。但还是那句话,悲剧往往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每当有自己喜欢的人物角色受苦受难更甚者死去,自己的心就像被撕裂一样,好久不能释怀,太容易入戏,而且入戏太深。
不愿意看到悲剧,但经典不容拒绝。杨子荣是逝去了,但自己就是不承认他走了,就像看《伪装者》,没有看最后一集就一直告诉自己说大姐没死,没有看《琅琊榜》最后一集就认为林殊还活着。曲波作家没有在《林海雪原》的正文中写杨子荣中弹,那我就当他一直活着。活在世上,活在世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