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山西专题导游词 情深谊长山西面专题导游词【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1500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山西专题导游词 情深谊长山西面专题导游词【优秀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山西专题导游词 情深谊长山西面专题导游词【第一篇】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们正在驶过的这道山梁叫做黄花梁,老百姓说“砍尽黄花梁,建起应县塔”,说明过去黄花梁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但为了建造应县木塔,整座山的木材全被砍光了。据专家测算,当年建造应县木塔总共用了1亿多立方米的木材,得用20xx多辆载重5吨的卡车才能拉完。-

今天的天气非常晴朗,站在黄花梁上就可以看到应县木塔。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远处那个小黑点就是应县木塔,它是雁北大地上最醒目的地标建筑,所以在40里之外都可以看得到。

其实,塔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是标志性的建筑,比如北京的白塔、杭州的六和塔、苏州的虎丘塔、太原的双塔等等,但是它的作用大家却不一定清楚。塔的起源在印度,最初是用来安葬佛祖的遗骨,因为佛教徒把佛祖和高僧的遗骨都称作舍利,所以早期的佛塔统称为舍利塔。据说,大千世界共有8万4千座佛祖的舍利塔,而中国有19座,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应县木塔就是其中之一,1966年,我们就在木塔中发现了两枚珍贵的佛牙舍利。塔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藏放舍利,中国的大地上还有风水塔、文峰塔、标志塔、瞭望塔,可见塔的功能是多样的。而建塔的材料更是富于变化。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都是木塔,但是木塔有着致命的弱点——怕火。因此,三国以后,人们开始用防火性能较好的砖、石、铜、铁、琉璃乃至金、银等各种材料来建塔。由于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中国古塔在类型上也进行了许多创新,除了印度佛塔固有的覆钵式,还发明了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塔、造像塔、花塔等10多种类型。华夏大地上,至今仍保存着3000多座古塔,而山西就有280座之多,其中应县木塔和洪洞广胜寺飞虹塔是楼阁式塔的代表作,灵丘觉山寺塔是密檐式塔的杰出代表,五台山大白塔是中国最高的覆钵式塔,五台山园照寺室利沙舍利塔是中国最高的金刚宝座式塔,堪称是中国古塔艺术的博物馆。

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而应县木塔无疑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大家看,我们离大木塔已经越来越近了,它那拔地擎天的形象被古人誉为“天柱地轴”。

山西专题导游词 情深谊长山西面专题导游词【第二篇】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光临北岳恒山旅游、观光!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既是我国重要的文物古迹荟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发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汉时因避汉文帝刘恒讳,一度改称为“常山”。据《尚书》载:舜帝北巡时,曾遥祭北岳,遂封北岳为万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时有“河之北属恒山”的记载;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为神,可见历史之悠久。

恒山山脉祖于内蒙阴山,西衔雁门、东跨河北、南屏三晋、北临燕云,奔腾起伏,绵延五百里,号称108峰。主峰天峰岭坐落于浑源城南,海拔20xx米,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两山对峙,浑水从中奔腾而泻,幽峡深谷,蓝天一线,形成一道绝塞天险。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的诗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对恒山的雄浑险峻,惊叹不已,在其游记中写道:“伊阙双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拟也!”正因为恒山具有扼关带水,地险山雄的特殊地理环境,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受到历代军事专家所倚重,后人集历史经验总结的“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争天下,晋慕容据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证实了恒山的军事价值。

恒山汉代建庙,到清初仅恒山主峰周边就建有各种寺庙六十余处,有三寺四祠七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之说,形成蔚为壮观庞大的古建筑群,和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显示出北岳恒山无穷的魅力。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国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们风雨苍桑的足迹。远在春秋太上老君相传在北岳恒山千佛岭结炉炼丹,燃灯道人演兵斗法;西汉初昌蓉往来于恒山;西汉景帝、宣帝年间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炼神仙之术,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为天师的寇谦之在北岳宣扬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从嵩岳投奔恒山修炼香火盛极一时;唐朝时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恒山修炼,名道人管革结炉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场香火名扬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属全真教龙门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双修一应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风光美景更是锦绣中华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浑源城南不远,雄伟的恒山拔地而起,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峰,浑水从深峡窄谷中奔腾而泻,注入桑干河,这段深谷长峡就是“金龙峡”。相传公元前2(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处时,面对飞舞的巨龙,夺口而泻的飞瀑,一幅活灵活现的“巨龙吐瀑”图,使这位中国的始皇惊叹不已:“乃为神龙也”,后人在山崖上镌刻了“金龙口”三个字。

走出金龙口便是恒山山门。恒山山门高10米,宽16米,明清风格,为四柱七楼,三开门格式,混凝土浇注,纯白大理石围基,斗拱铺作,黄琉璃瓦覆顶,正面正中匾额“北岳恒山”为原新华社长、当代大手笔穆青题写,后面匾额“绝塞胜境”系当代书法名家夏桐郁所书,整个山门庄严雄浑。

穿过山门沿山路盘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岭村。因过去皇帝祭祀北岳,此处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庙,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停旨岭新架客运索道一条,新修全国最大的山岳型停车场14000平方米,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中外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站在停车场向东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帘,峭壁上“恒宗”两个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张升手笔,两字总高十三米,宽六米,字体雄浑,遒劲刚健,横直如栋梁,点捺大如牛。恒山作为道教名山留下数以千计的石刻铭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连接“恒宗”与“恒宗殿”的这段路叫“步云路”。过去,恒山林茂树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为烟云缭绕,当您踏上步云路,犹如在浓云密雾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晓”之说,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这云雾弥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异,有诗赞曰:“鸟道横斜一线天,谁知高上最翩翩,青来两眼千山翠,白曳又凫万壑烟,抱朴古松阴道左,避人元鹤午云边,扶藜待叩元通迹,踏遍灵崖采石莲”。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华里,便是著名的“虎风口”。不远处屹立着一株参天古松曰“悬根松”,所以此处又称“虎口悬松”,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处风口,恒山又山高风大,登临此处,风声树声交织在一起,如猛虎咆哮,声震幽谷。穿过悬根松,我们发现在光滑的岩石路面上有许多蹄形的小圆坑,浅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恒山修道,经常骑一白驴出入恒山,天长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踪,至今仙驴蹄迹依稀可见,后世人习惯地称这段路为“果老岭”,也称“果老仙迹”,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岭东侧是一处耸入云天的万仞绝壁,危崖欲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压顶,悬崖欲摧之势。每当夕阳西下,残阳辉映山壁,便会出现“余辉返照千山色,满峪参差入画中”的奇光异景,名曰“夕阳返照”为恒山一大奇观。穿越林荫道,走出果老岭,正陶醉于峰回路转之时,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书“人天北柱”四个大字,过牌坊,穿马殿,在接官厅旁是一座四柱木结构方亭,名曰玄井亭,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内并列两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质大相径庭。一口如甘似露,清凉爽口,一口奇苦浑浊,难以下咽。明代诗人曾留下这样的诗名:

山腰双涌碧瑶泉,甘苦平分别有天。

闻说应龙频洒泽,为霖济旱别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潜龙泉”之说,大唐玄宗皇帝亲下御书,赐额“龙泉观”。后来,苦井被填没,现仅存甜井一眼。

离开“龙泉观”沿着林荫曲径继续向东南攀越,峰南高处有一大石窟,名曰:“飞石窟”。恒山自古有“灵石东飞”之说,相传,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时值隆冬,大雪封山。将舜帝阻于河北界内,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阳遥祭。正当祭典之时,突有一块巨石从恒山飞落帝前,便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并建庙宇在曲阳祭之,这便是“恒山下庙”。灵石飞去,形成一处大的幽窟,名曰“飞石窟”。之后此处建“北岳庙”,为“恒山上庙”,后毁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明王朝为进一步扩建恒山,将飞石窟旧岳庙改为“北岳寝宫”,在天峰岭的半崖间兴建新岳庙,即今天的“恒宗殿”。

飞石窟内,布满了历代名士墨客的题刻和诗碑,在众多的题刻中,以明御史王献臣题写的“千岩竟秀,万壑争流”和雁门使者郑洛题写的“耸翠流丹”最为上乘。不但书体流畅,字迹佳丽,同时也是对恒山奇峰怪石赞叹的绝笔。透过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笔,高悬于飞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机。从道家来讲一者万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万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认为须弥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不损喉、八不伤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万能,有机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飞石窟西侧是一道草木丛丛,曲折出奇的深沟,沟内山桃花遍峪盛开,灌木林遮天蔽日,这里生长着几十种名贵中药材,在众多的中药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为名贵。据《恒山志》记载,恒山灵芝仙草为镇山之宝,状如紫色云锦,服之可延年益寿,起死回生,当地人们传说:每一株灵芝草,便有一条双头毒蛇看护,又说恒山灵芝平时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祷北岳大帝,灵芝才会现形放光。神奇的恒山灵芝仙草飞飞扬扬传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员,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记》的石碑一通。

山西专题导游词 情深谊长山西面专题导游词【第三篇】

山西省临汾市王家大院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与千年古刹资寿寺相距2公里。与大同云冈、太原晋祠、平遥古城、壶口瀑布等为同一条旅游线路,公路、铁路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典范。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抗鼎之作。

其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列入省级文物保护的万平方米。现已被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王氏博物馆”的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大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面积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典范。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抗鼎之作。其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列入省级文物保护的万平方米。现已被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王氏博物馆”的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大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面积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与千年古刹资寿寺相距2公里。与大同云冈、太原晋祠、平遥古城、壶口瀑布等为同一条旅游线路,公路、铁路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从介休火车站乘坐介休公共11路(4元)约40分钟可到达。

文化 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

故宫庞大。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 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今天人们所参观游览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此二堡及同时修复开放的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均为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仅此而言,虽没有恢复到王家当年五种瑞兽雄踞的气势,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国内也该称为奇迹了。正像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所感叹的那样:“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

山西专题导游词 情深谊长山西面专题导游词【第四篇】

晋祠,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眷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武王次子、晋国建国侯而建。建设年月已不行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晋祠的记实,可见其时已经颇为着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构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这里殿宇、亭台、楼阁、小桥、古树相互映衬,山环水绕,文物群集,古木参天,是一处风光异常美妙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驰名中外。晋祠的文物事业许多,较量闻名的有: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

侍女像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构筑。殿内,除圣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们有的洒扫,有的梳妆,有的奉饮食,有的侍起居,尚有音乐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尽量她们职务差异,但都恒久扣留在宫廷之中,其哀怨、愠怒、厌倦和抑压之情,在她们的面部都有着精致活跃的刻划。在我国古代泥艺术中是较量有数的作品。

奉圣寺

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在晋祠的最南部。这里曾是唐代上将尉迟敬德的别墅,有挂甲树仍立于院中。奉圣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为七级八角形,每层四周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眺望,晋祠全景一清二楚。墟落、郊野一览无遗。

金人台

古称莲花台。在晋祠中轴线会仙楼正西。因台上四隅各铸铁人一尊,亦称铁太尉。台正方形,附近砌雕栏,正中设琉璃瓦小焚帛炉楼,高约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铸”铭文,西北隅铁工钱次年所铸,头为明永乐二十一年补造;东南隅为北宋元祐四年锻造,东北隅为19补铸。据《太原县志》载,祠为晋水源头,故镇以金神,为防水灾。

鱼沼飞梁

在晋祠圣母殿前,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鱼沼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桥曰“飞梁”,亦称“板桥”,其布局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衬托桥面,对象平展毗连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

平面呈十字型,附近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形制非凡,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模样外形勇猛,造型传神,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

难老泉

出自悬瓮山下的断岩层,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绝,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浇灌着四面数万亩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墨客都曾写过歌咏难老泉的诗。难老泉上有水母楼,是晋源神祠。祠内,水母端庄奇丽,据瓮而坐,她束发未竟,模样外形自若。

齐年柏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因为年月长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布满了朝气。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几百年早年,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来赞美它的迂腐、苍劲;刻于周柏旁的明末字画家傅山老师的题词“晋源之柏第一章”,越发渲染和陪衬了它固执的生命力。

献殿

在晋祠内鱼沼飞梁之前。原为祭奠圣母,供献礼物的场合。金在定八年(1168年)建设,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

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斗拱简捷,出檐深远,前后当心间辟门,别的各间在槛墙之上安放棂栅栏,外面酷似凉亭,但整体布局轻便稳定。

《晋祠之铬并序》碑

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是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撰并誊写的。碑高米,宽米,厚米,全碑1203字,书法骨格雄健,笔力奇逸,含有王羲之书法之神韵,是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可谓行书表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1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