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银翼杀手》影评解析 银翼杀手影评视听语言实用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银翼杀手》影评解析 银翼杀手影评视听语言实用”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银翼杀手》影评解析 银翼杀手影评视听语言篇1
这个片名透露着阳刚的气息,让人以为会是一部充满暴力的黑帮片,但是在导演张镇的执导下,任何电影都会充满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看完《杀手公司》,这是一部实实在在非常有趣的无厘头喜剧片。影片中精彩的台词,让人不由想到《大话西游》的风格来。而导演在表现手法上也颇费苦心,更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尤其是影片中歌剧院暗杀一场戏,场面调度丝丝入扣,不到最后一刻让人绝对猜不到谁将是被杀者,吊足了悬念,背景音乐也配合。
看《杀手公司》是由于帅哥,据说是元斌大荧幕之处女座,来自韩国的动作片。其实韩片还是挺好看,尤其电影,没了剧集的冗长,爽快精彩。轰轰烈烈之间,韩剧已成潮流,我却一直半推半就,多是看不得邻居暴发的小家子气,最终也就是到影院看一眼《英雄》绚烂的色彩。
本片是通过元杰第一人称的诗意独白,展开了一个关于杀手四人组的传奇。元森(申胜勋 饰)是杀手们的头领,他为人单纯坦诚,而且还有个单相思的恋人——女主播欧阳兰。他很呵护自己的弟弟元杰(元彬 饰),不让他碰枪,只许他做饭,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另外两个排挡,一个是跑马拉松的天才吴杰(申河均 饰),他时常会因流连景物而忘记了目的地,后来他还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孕妇。另一个是狙击手杨春(郑再泳 饰),他点杀的功夫炉火纯青。
这算是我看过的韩国电影中最酷的一部片子,也是一部完全具备了和黄金时期香港动作片叫板的实力的片子。这种赞誉,反正我自己觉得一点也不过分。很搞笑的四个杀手,尤其那个郑在泳酷酷的,每个人都塑造得有各自的特色。
从最感官、最感性的基本需求层次来看,这种演员的组合就已经是“夫复何求”的了。申铉俊这个演员,演过的片子其实并不多,但有人要说他不帅的话,肯定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他另外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出场,是在风靡一时的《因为是女子》mtv音乐录影带中,出演男主角。元彬,这也不用说了,万人迷一个,连入伍退伍都成韩国头条新闻的影星。
申河均和郑在泳,不是特别了解韩国电影的人可能对这两个名字非常陌生,但对我来说,他们是韩国年轻演员中非常出色的两位,不仅外表英俊,演技更可以盖过英俊的外表。假以时日,也是可以成大器的人物,就看能不能遇到好片子,有没有好导演能发掘出他们足够的潜力了。事实上,申河均一定是个熟面孔,他
数得上来的名作有杀手公司、我要复仇、去火星的男人、我的哥哥、欢迎来到东莫村和亲切的金子,都是响当当的作品。郑在泳虽然出彩的作品少一些,但他身上天生具有一股偶像派的悲剧气质。
申老大、郑老
二、申老
三、元老四,一个青春无敌的杀手组合,各有绝技,也各有性格。老大以高大的身材、果敢的性格、凌厉的技艺,无可置疑的成为领袖;老二是个忧郁沉静的神枪手,老三则平时有些稀里糊涂一根筋,老四就是个单纯简单、容易感动的小男生。这部电影处处精彩,而一大亮点就在于成功展现了这些杀手有趣而生动的生活状态。
可以这么说,杀手公司是一部将搞笑与动作结合的足够完美、同时又都发挥到极致的作品。张镇的导演作品很少,这一部最能体现他刺破影坛的才华。在张镇的精心编织下,这部电影里不仅洋溢着温馨的爱情、铁杆的友情和惺惺相惜的对手情,更是在节奏上把张和弛分配的非常到位,令整部作品毫无冷场,时刻充满了意外的精彩。
另外还要提到的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就是在片中饰演杀手们的对立面——探长的演员,郑振泳。这个家伙想必关注韩国电影的人都会混个脸熟,王的男人里扮演大王的就是他。他的表演生涯中,包括了飞天舞、监狱世界杯、大佬斗和尚、黄山伐、王的男人,这些都是在韩国影坛占一席之地的好作品。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出色、负责任的探长的存在,杀手们才会被激发出如此惊人的潜力,影片最后的刺杀高潮,才可能被列入韩国电影的经典段落之一。当目标死去,大幕徐徐落下,帅哥们完成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妙的刺杀,这位冷面侦探也不得不为他们轻轻的鼓掌。
这部电影的音乐也是和剧情配合的天衣无缝,爽辣异常。精巧的情节、个性十足的表演、独到的配乐,你可以说它在很多段落模仿甚至是抄袭了好莱坞和香港动作片,但又不能不承认,这种自成一家的融合和发挥已经使得杀手公司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借用”的意义。这样的片子,当在观影兴趣很浓、又希望逃开心理负担和心情烦闷的时候,拿来爽一把,保证物超所值。
《银翼杀手》影评解析 银翼杀手影评视听语言篇2
一个孤独、沉默的杀手,一个敏感、叛逆的孩子,在一次凌厉交错的目光对视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马蒂尔达凄楚而倔强的眼神到达了莱昂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个瘦弱单薄的少女竟有一颗早熟和坚韧的心,她能看透莱昂的孤独,还能寻找到这个冷漠杀手藏匿已久的温情。
作为杀手的莱昂,他的生活充斥着血腥和暴力。他提着他笨重的“工具箱”,面无表情的在人群中穿行,他冷酷并且麻木的重复着他的工作。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杀一些陌生的人。没有人知道这个一身黑衣,还戴顶可笑帽子的家伙从哪里来,正在过怎样的生活,其实更准确的说是没有人关心这些。有时候甚至连他自己也忘记了,他的过去可能有太多伤痛,也许不愿回忆,他的未来更加无足轻重。他也只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他的命运并不在自己的手里。
“生活会一直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才如此?”十二岁的马蒂尔达坐在楼梯的边缘,她瘦弱的身体摇摇欲坠,可是冷淡的眼神和语调却是阅尽沧桑一般的成熟。“人生就是如此!”莱昂的眼睛在墨镜的后面没有一丝光芒,他不动声色的回答淹没了所有的感情,哪怕是从心底涌起的一丝爱怜。
在马蒂尔达的家人惨遭杀戮之后,在莱昂出于无奈帮助马蒂尔达躲过一劫之后,在两个孤单的灵魂终于相互温暖之后,一个杀手的新生开始了。他在拒绝与渴望的矛盾中惊慌失措,以至于付出了流血的代价。杀手的确是不应该心存感情的,冷酷和镇静是他们保命的砝码,可是莱昂却无法做到,因为他是一座沉默已久的火山,爱和激情是暗流涌动的溶岩,在遇到马蒂尔达之后便终于迸发出炽热的能量。获得一个杀手的爱情,他便把生命交付于你的掌心。
马蒂尔达就是莱昂精心呵护的那株绿萝,他不厌其烦地给它阳光和温暖。莱昂要承担这份爱的责任,尽管他也搞不清楚自己对马蒂尔达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感情,但是他不会丢弃这个给他带来温暖的女孩,就如同他对那株绿萝的执着。
一个冷酷的杀手,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珍爱感情的男人,莱昂的一生也许只为了两个女人而活。一个生活在他的过去,在他温情而痛苦的叙述中,她是莱昂深爱的女人,但却因为爱他而葬身父亲的枪口下,莱昂背负着巨大的愤怒和伤痛杀死了她的父亲,从此过上了逃亡,然后成为杀手的生活。另一个女人就是马蒂尔达,或许应该是女孩更合适,她的脆弱和青春唤醒了莱昂的保护欲,也许是这个成年的孤独男人的“洛丽塔情结”使他的爱情理想得到延续。为了这份爱情,为了完成她的愿望,莱昂决定替她报仇,他心思缜密地替她安排将来,他义无返顾地与斯坦决斗,最终他把生命交在了她的手心。对于玛蒂尔达,莱昂有发自内心的爱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玛蒂尔达好好地活下去。但作为一个杀手,命中注定是不能有感情的,有了爱就是有了弱点,杀手的童话结局必然是悲怆的。一个杀手用他并不漫长的生命诠释了对两个女人的爱情,这个杀手不为恨生,竟为爱生。
导演吕克·贝松把故事放在了纽约这样一个随着时光而漂泊的城市中,荒凉的城市、荒凉的建筑和荒凉的人群。人们心灵的距离比身体的距离更加遥远。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城市中有多少像莱昂一样的落寞的灵魂,也许他是另一个杀手、或者是一个流浪诗人、一个妓女、一个乞丐,这个城市压抑的时空转换将他们放逐到阴冷的心灵角落,也许他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怎样寻找到另一份来自心灵的慰藉,这是一个茫然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也许莱昂是幸运的,他在马蒂尔达坚定的信念中完成了对自己灵魂之路的救赎。
莱昂珍爱的绿萝生了根,马蒂尔达会慢慢长大,她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莱昂也会在她的心里生根的。
1994年出品
·杀手电影的代表作品
·法国影像风格的巅峰之作
有关职业杀手的故事,古今中外已有多部电影对其做过阐释。然而,几乎没有一部影片能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那样将动作及感情共冶一炉,别具一格。
在吕克·贝松的眼里,纽约一直是一个随着时光而漂泊的城市,而在这里的人也同样具有不定的特质,所以他塑造了杀手莱昂这个角色,也许这座城市里真的有许多人都像莱昂一样,过着有时欢欣,但大多时候都较为落寞的生活。
《这个杀手不太冷》表现出了吕克·贝松一贯的处理冷酷无情杀戮场面的风格,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花费了一定的笔墨来描述女孩玛蒂尔达与杀手莱昂之间动人的情感,让观众以一个叛逆少女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个残酷的世界,使温情脉脉的情绪与死亡相照应,产生了一种令人心碎的张力。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更深一层的思索:或许在我们的身旁,或许就在一个我们所不知的角落,还隐藏着另一个阴暗的世界。
所以莱昂一举成为经典角色,你可以拒绝一个杀手,但你无法不爱莱昂。他编织了一部最纯洁的童话,英勇而又凄美。
1994年,贝松再度出击,以《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莱昂)轰动整个世界影坛。观众争相到影院观看这部既有狂暴的枪战场面,又有绕指柔情的暧昧老少恋的异国风味的好莱坞式大片。主演雷诺和波特曼也一举成为世界级偶像明星。
杀手莱昂》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个人与外界的格格不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对生命的尊重。
“个人”指的是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他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冷漠的、被扭曲了的空间。影片将最大的移情因素赋予了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并利用各种手段,来体现外在世界的冷酷。影片一开头,即以一个极为漂亮的镜头出现,镜头掠过湖水、茂密的树林,同时向上摇至远端的都市,之后的第二个镜头便以一个连续性剪辑切入本片叙事的主体——城市。在镜头由湖水、森林摇到城市的时候,音乐由原先的清脆变成了沉重、轰隆,体现出表现对象那令人畏惧的压迫力量。城市中的景象则有点像是置身笼中,不规则的、歪曲的、变形的城市构图随处可见,整体色调偏于暗色。在影片的末尾,摄影机又回到了开始的主导动机上来:镜头向上移,以一个越过茂密树林远瞰城市的镜头结束,首尾的呼应形成了叙事结构上的封闭,形成了强烈的对应。
树林、湖水,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意味着单纯美丽的生命形式,它是被污染、被侵蚀的地方。在这里,孕育着邪恶、滋生着暴力与血腥、充斥着冷酷无情的冰凉面貌。片中作为拍摄使用的城市街道,很少有非常开阔、明朗,总是在狭长的马路上,四处都是牢笼般的高楼大厦包围着,因而地面总给人以阴沉沉的感觉。而林立的高楼则成为了工业时代冷漠人性的象征。镜头仿佛是在楼群里来回穿梭,却找不到出路,阳光只能是见缝插针似的从外面射进,但很快便消失在“工业时代”的阴影之中。
与外景的冷硬相比,内景是异常亮丽的。影片的大多数场景均为内景,在这里,空间范围虽然狭小,但这样的小环境使得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莱昂家和玛蒂达家就在同一楼层,几乎是门对门,这让整个世界忽然间变小了,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惊呼,原来是可以浓缩成这样!与城市高楼外景相对的是,内景虽然空间不大,移动范围有限,但导演却赋予了内景以洋溢饱满的暖色调,并且“镀”上一层金黄色的“光芒”,散射出生命与情感的光辉。这与外景空间的低调、硬光有很大区别。内景空间也没有因为它的狭小而变得难以调度,事实证明,吕克·贝松是一位展现具有局限性空间、表现小时空中各种关系的天才。观众在观看时,并没有因为大量出现的单一内景而感到疲倦。导演运用各种手段强化了固定空间里的叙事,并与整个影片的外在叙事环境及人物自身的命运保持密切的联系,紧紧扣住观众的心。也正是在这个与外界空间“断裂”了的小时空里,莱昂和玛蒂达的感情一步步地加深了,贝松将他们俩放在了整个世界的外边,相对而言,他们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是灰冷的,只有他们二人身上才拥有那童话般的色彩。
内景空间与外景空间的对比,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让观众更加明确到影片的主旨。再说得具体点,便是强化了影片对现世的批判态度。城市、高楼,这些都是人类发展的结果,但随它们而来的,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有不断滋生、蔓延着的罪恶。最具反讽意味的是,传统意义上代表了正义与秩序的警察局,在这里成为了邪恶与暴力的源头,我们甚至没有看到以往影片里所表现的那些忙于公务、严格执法的警察形象,而只是几个街头混混式的小流氓!导演有意把我们的思维颠倒过来,让我们认同了“警察是恶人”这一荒诞的、却又具有强烈黑色意味的事实。警察局同样也是高楼中的一座,是整个社会的权威,是平民百姓的庇护场所。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象征了社会权威的地方,却成为了邪恶世界的主阵地之一。这里,影片的主控思想也就出来了。影片表达出了导演对世界、对社会的控诉和不信任。社会的进步使人性的本色发生了变化,人们都崇尚着物质带来的享受,沉醉在纸醉金迷中,忽视了作为个体对周围事物的关切和责任感,真正具有情感的东西却被无情地吞噬掉了,这些是不被这个工业文明社会所接受的,因为它没有多少物质上的追求,其存在成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这个社会便用其强大的体制机能去排挤甚至是不惜手段地加以毁灭。影片的这一主控思想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并且对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以强烈的思辩色彩让全片的精神层面上升了一个台阶。那看似无关紧要的叙述其实是在探讨着人类自身所共存的终极话题,让我们重新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去拾起久别于心的“爱”,让人性的伟大冲破世俗的束缚,在世间播下种子,长生不息。
在对暴力的体现上,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加以渲染,虽然有非常漂亮的、机智的动作场面,但却少有残酷血腥的正面描写,只是在最后激战时,血腥的成分加重了。莱昂与前来围剿他的警察伤的伤,亡的亡,最后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杀戮的结局亦是如此:你杀他、他杀你,或是同归于尽。莱昂是个值得同情的人,他具有极大的移情因素,但他从事的职业却是剥夺他人的生命,无论杀的是好人还是坏人,莱昂同样具有残酷的一面,他毕竟只是一个杀手,即便是一个善良的杀手。另一方面,影片把十足的暴力感加在了斯坦身上。他疯狂、残暴、变态,他在影片里成为了暴力的代名词,他在哪儿,暴力便跟随而来。他被终结的方式同样是暴力,而且是更大的暴力,好象是要还他以前欠的债似的。莱昂和斯坦,他们死了,都在冲天的火光里化作烟云。他们是暴力的发动者,终结他们的仍是暴力。从另一个方面讲,斯坦是国家机器的代表人物,他的处理手段是暴力;莱昂是这世界里被排挤的人,他的反抗方式也是暴力;玛蒂达所寻求的复仇手段依然是暴力。“暴力”成为了片中人物们生存的重要方式,成为了人们寻找生命价值的惟一方式。片中所诠释的世界是野蛮的、浮躁的,只有不停地对抗,才可能寻求脱身,或者干脆是死亡。暴力构成了城市的核心,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是如此的异样和邪恶。但编导并没有对此表示绝望,玛蒂达最终活了下来,她和莱昂的那盆兰花一起,远离城市,在安静与和谐的土地上继续生长下去。
植物是全片最重要的道具之一。绿色向来都是吕克·贝松最具表现力和隐喻价值的色彩。绿色的兰花在影片里是生命的化身,它是圣洁的、美好的,同时,它也是莱昂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莱昂所缺少的那一部分生命。莱昂每天都细心地照料着它,与此同时,他也是在向“生命”寻求着救赎之道。最
后,他也因此而丧命,兰花(生命)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莱昂的救赎。影片最后,玛蒂达把它埋入土中时,莱昂的生命在这里延续了,和周围的青草、树木一样,构成了新的生命体系。
片中主人公强大的移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影片主控思想赋予他们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具有强与弱的两个极端,而他们作为边缘群体中的典型出现在银幕之上,更是强化了他们本身弱的一面,同情弱者亦是普通观众一贯的移情因素。我们看到两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相依为命,却还是被包容在大环境之中,难以逃脱都市牢笼的禁锢。他们是孤独的,他们的生活也是历经坎坷与波折的。在玛蒂达和莱昂第二次面对面的那场戏中,哭泣着的玛蒂达问莱昂:“人生好辛苦,还是长大就好了?”莱昂沉静地答道:“一直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对白便简明地道出了二人的命运。家庭与社会的影响注定了他们悲惨坎坷的命运。在玛蒂达的家人中,只有尚不懂事的弟弟对她和颜悦色,其他人都对她百般嘲弄和欺辱,人人都当她是一个丑陋的魔鬼,弱小的心灵饱受摧残。学校的电话则完全不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心、对一名失足少女的拯救,而是一心要抛弃这个拖学校后腿的可怜虫。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让玛蒂达对着电话说自己已经死了。是的,13岁少女的青春活力和奔腾的激情早已死掉,留下的只有对这个世界的憎恨与反叛,她变得麻木了。在她生命中唯一的支柱——弟弟被杀害后,她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在这里,社会力量再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凭着自己对电视里“江洋大盗”的肤浅认识,试图说服莱昂去帮助她复仇。媒体的负面作用导致了这个社会的邪恶滋生,它带给人的除了消遣娱乐,还有引导人们如何去制造混乱。正是这些方面的合力,使得玛蒂达的人性被扭曲,并差点走向灭亡。
莱昂这个人物所涉及的面更广,他所涉及的甚至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征候性意义。作为一个异乡人,他试图以其特有的方式融入这个社会,并靠着自己的一身本领独闯江湖。可这个世界融不得像他这样的外来人口,因为他的存在并没有为这个世界创造多少价值财富,相反的,他是在帮助一个同他一样并无多大价值,且被社会、家庭压迫扭曲的不良少女,来给“正常的秩序”添乱子。因此他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意义。作为社会体制的中枢力量势必要铲除他。莱昂与玛蒂达相比更难融入社会,因为他与这个世界不仅是简单的抛弃与被抛弃,而是因为信仰、宗法、生活习惯及意识形态上的差距而造成了先天性的隔阂,这种隔阂并不是靠简单的调和便可以解决的,因为一个地方总有其地域化的排外性,这也使得外来人的处境更加艰难。这种差距还体现在文化的差距上,莱昂独自看电影时,银幕上放映的是《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一部标准的美国本土片(歌舞片一向是美国电影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影片本身也影射出两个民族的文化对流。影片中段,有场莱昂和玛蒂达进行猜谜游戏的戏,这里,更是把两种文化的差别体现了出来。玛蒂达模仿的人物有:麦当娜——引领美国时尚的标志性人物;玛利亚——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音乐歌舞片《音乐之声》的女主角;卓别林——最受欢迎的默片喜剧演员;金·凯利——美国歌舞片之王。对此,莱昂只答出了金·凯利的名字,而金·凯利也是这四个人里面,给美国观众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演员。莱昂的模仿则更具代表性,他选择的模仿对是美国西部电影的代言人——约翰·韦恩。玛蒂达虽然没有猜对,但她的答案也同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是继韦恩后,美国西部电影最为显著的标志。这一场戏看上去好象是随性而起,却有着相当涵义,这些明星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与缩影,是美国文化渗透的结果,莱昂与玛蒂达无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他们被他们所生存的空间包围着,不仅是表层的空间,还包括了处于潜层的意识领域,而莱昂与玛蒂达二人彼此难以猜出对方,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两种文化体制的不可调和性。
莱昂与玛蒂达一样,都是孤身一人,城市的街道与高楼犹如冷眼旁观者,轻蔑地注视着他们。汤尼一直以来是莱昂最好的朋友,但就是这个看似重情重义的人,在莱昂死后也背叛了他的承诺,因此,莱
昂和玛蒂达可以说是两颗孤寂心灵的撞击,这一击击出了真挚的感情,击出了伟大的人性、击出了一个美丽的都市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