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体育心理学论文【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3064

【导言】此例“体育心理学论文【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一篇】

体育心理学实际上就是为体育服务的,体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体育心理学有狭义体育心理学和广义体育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称之为广义体育心理学,而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规律称之为狭义心理学。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发展的规律结合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提高教学的质量,真正的帮助学生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个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比赛的成绩,还可能会对自身的身体造成伤害,而这两方面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心理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体育心理学的意义分析

任何人这一生都需要运动的陪伴,良好的心理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体育心理学同样是体育运动训练和竞技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体育教学是运动训练的基础,初步教学掌握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是运动训练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外在的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但是心理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影响学生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心理活动的作用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中会有多种不同的体育情境,体育学研究表明在这些不同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复杂多变的,而心理现象的改变和体育活动的锻炼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人精神的体现,可以影响人的决定和行为,现在的教学已经不会忽视人们内心的需求,心理教育也是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角色。

消极心理的转变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宠儿,各大中小学和高校都提倡进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体育教育并不被教师所重视,实际的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然而,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学习态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体育心理教育是改变人们对体育教育消极心理的重要因素,所以,转变消极的心理,提高体育心理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很必要的。现在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体育心理教育要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积极的对待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

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体育不是蛮力的运动,简单的跑步、跳跃,在体育的教育过程中也是要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巧的,然后不断的训练,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学生往往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减压的方式,一种情绪的宣泄,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心理教育的知识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用正确的运动方式和态度减缓压力和宣泄情绪,这是体育心理教育的目的,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3.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各科目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有些学生非常不喜欢体育运动,害怕在运动中受伤或出丑,以消极的认知来对待体育的教学,这是不对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估,对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体育动作有着错误的理解,从而产生一种逃避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体育的恐惧心理,不断鼓励学生,并耐心的示范,使学生对体育有着正确的认知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各科学习的推动力,体育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学生对体育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健康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才有克服的信息和勇气,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体育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认识社会意义,矫正一切不利的心理因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克服学生体育训练中的心理障碍一般学生的体育运动并不会有台高难度的动作,往往都是体力和耐力的训练,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对体育有一种恐惧和胆怯的心理,一方面是担心不能完成动作,一方面是担心在运动过的过程中受伤。学生一旦产生这种心理不容易被解除,会缺乏自信心,心理的变化一定工会影响学生的动作反应,尤其是产生恐惧、害怕心理时,行为就会变得迟钝,动作不精准,甚至是四肢颤抖,手脚发软等情况,这时候学生肯定是不能完成体育技术的授课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安全的防护,寻找学生的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帮助学生由简入难,有层次的训练,并根据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针对性训练。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体育训练的伤害一个人瞬间的心理活动变化就可能造就不同的结果,尤其是体育运动,更要集中注意力,否则不但影响成绩,还可能发生意外受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根据学生呢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不断改善教学内容,从而制定出更受学生关注和喜爱的教学模式,这样同学才能在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

心理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比较关键的一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更是多有涉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心理教育是贯穿体育课程始终的,各项体育活动都和体育心理过程脱不开关系。如何把握学生体育心理教育是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体育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向上都有很大发展,本文中笔者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出发,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做一系统的分析,主要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目前在我国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对该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体育作为一类如此广泛而深入开展的社会活动,存在着众多的现象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解释和控制,研究其中的关系和规律是我们体育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育社会心理学为我们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科体系中仍然处于边缘的位置,它的发展远远的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笔者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探讨了该学科发展的基本间题,并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目前发展态势做了分析。

1、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和结构体系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国内目前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有如下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运动团体中成员在交往、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关系。在这个概念中指出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团体中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没有指出学科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概念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研究对象增加了一个方面:即团体与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并给出了学科所隶属的科学范畴。从两个已有概念中我们看出双方都忽略了体育中关于人与社会之间互动作用的研究,如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体育中的人与社会文化、社会观念、、体育中人的风俗习惯、时尚流行、偶像崇拜、这些内容同样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但是在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中没有包括进去,所以已有的学科概念的内涵不足以说明体育社会心理学全部的研究对象。根据以上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与体育中的人与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心理现象和行为;它是把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 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依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做了如下的构建:

1)体育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研究,例如体育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人际关系模式、竞争与合作的心理研究、个体的社会归因、人的社会性动机和需要等,这类研究是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起点。

2)体育中群体内部、群体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是目前体育社会心理学最关往的一个研究内容,包括了和体育相关的各类群体的研究,运动群体、观众群体等。研究它们的群体构成模式、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道德规范、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如社会助长、从众、群体失范等。

3)体育中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研究。这个方面是研究中比较重要但是却被忽略的一个内容,它包括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这里面包含了体育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的心理发展;体育与人的社会态度;体育与、体育与社会价值观、体育与民族心理、体育与人的社会认知等。

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一个方向的研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研究态势,不同的研究内容之间有着复杂的内部关联。

2、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基本历史发展脉络

实际上有关社会心理学中较早的一个实验研究就是和体育紧密相连的,1897年美国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进行了有无其他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个体竞赛成绩影响(即社会促进或说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的实验研究是一个典型的体育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研究,这一研究被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他认为只有实验程序被引入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才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正式出现。这一研究也早已经被公认为运动心理学的发端,我们同样更有理由认为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源起。随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繁荣,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体育社会心理学进行正式深入研究,当时主要是探讨运动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到了60年代运动心理学的研 究中体育社会心理学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课题之一。70-90年代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完全独立阶段,1975年美国学者出版了《体育活动的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in physcial activity)主要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定 义、社会促进、模仿和观察学习、社会强化、社会化过程、人际关系能力、运动攻击、态度、运动人格等;1980年加拿大出版了《运动社会心理学》(ssocialpsychology of sport)一书;1981年美国学者 ratty出版了《运动社会心理学》一书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科书。根据1993年出版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psychology)指出当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领域包括:动机的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团体动力和个体的终身发展,它反映出当代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一大段时期内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一直呈现出微弱的姿态被包含在运动心理学中迟缓的发展着。

3、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形成独立学科所需要的条件

3. 1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起步阶段,这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1995年由邱卓英、邱宜均撰写的“当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主要问题”(武汉体育学院报,1995, 1)一文的发表,该文考察了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情况,分析了其研究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研究做了预测,没有论及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研究;19%年由华东师大季浏博士主编出版的《体育社会心理学》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国外关于体育中运动团队的社会心理研究,丰富翔实的阐述了国外当时前沿的研究成果。2002年由马启伟,张力为合著的《体育运动心理学》一书中用了一章的内容介绍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这三者的研究文献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虽然有了以上重要研究文献发表,然而有关的后继研究却仍然不多,笔者查阅了1998年以来几类体育学术期刊中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学术文献,其基本情况如下:

由表1看出,1998到2002年的五年时间里五种刊物中有关社会心理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少,甚至达不到一年1篇的水平,但从2003年开始《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分别有4篇和3篇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文章发表。从发表文章的内容上看总数17篇中有8篇是针对体育与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方向的研究,其余的分别是关于体育交往,学生体育兴趣,心理能力与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颜军在“1990 - 2001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统计得出:10年间运动心理学论文中有82篇是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占运动心理学论文总数% 。由此看出目前我国体育论文中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体育与群体心理健康,体育与心理发展,心理品质等;缺少对竞技体育团队的研究,包括团队的结构模式与凝聚力、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团体的社会心理效应等;运动员的个体归因,社会态度;体育领域中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研究,球迷骚乱、偶像崇拜、危害竞赛的公正的集群行为、失范行为,体育对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体育与社会心理的交互作用过程,体育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等。从论文的质量上看,深入系统的研究少,和当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结合的不紧密,对国外的先进的研究介绍的不够,停留在较浅的阶段,但这已经推动了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讨论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不能不提到1999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亚太地区体育运动心理学会,这次大会的论题之一就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可是在随后的儿年中相关的研究文献仍然很少,而且没有太大的突破性发展,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然是处干迟滞状态,但是我国已有的研究和当前体育发展形势无形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3. 2形成目前发展迟缓态势的原因

1)我国学术研究者没有关注这一新兴学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不足。这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尚没有取得学术主流地位。

2)高素质研究人员的匾乏。最具研究实力的专业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很少主动介入体育领域中的研究,而专门的体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备的深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

3)已有的研究结合实际的基本论述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还没有经历学术争鸣和探讨从而达成学术共识。已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体育领域中的个体和群体心理的心理健康、集群行为上,缺少体育与社会认知、体育中人际关系、体育文化活动与社会心理、体育人口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4)研究方法单一,缺少科学的实验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献综述、经验概括较多,对比研究、严谨的调查研究、实验性研究不足。

3. 3体育社会心理学形成独立学科需要的内外部条件

体育社会心理学科的出现由三个原因决定:社会中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关母系学科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关注视角。据此,我们得出该学科的所需要的独立条件,外部条件:社会发展对解释和解决体育领域中新现象、新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渴求增加,从而加大投入来推动;与体育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充分发展,社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等;研究的人力资源队伍增强、研究内容的充分深入、研究方法工具的专门化等;产生了相关的社会制度来支持并得到应有的学术关怀。内部条件:学科自身发展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问题增多致使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入,并有相当的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形成了一个研究领域的群体活动;研究方法的完善和个性化。一门学科独立的标志是有经典人物、经典文本、经典事件,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该学科的研究中还未出现如此局面。

4、结束语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三篇】

通过体育项目对心理学的再认识有利于完善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本文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学的研究,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体育专业教学实践中,促进了心理学基本原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0级女大学生180名,进行8个月的乒乓球课学习,对照组选择医高专10级女大学生180名,进行一般的体育普修课。

为保证实验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医高专女大学生发放的问卷中寻找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1、22、33、30问题得分总和为20分,4、6、8、15、37问题得分总和为25分的女大学生,统计共1786人。在统计所得的女大学生中,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库对应的成绩在60~65分的女大学生869名,在869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60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实验。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社会体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书籍和相关论文来了解关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基本理论,以及标准测量表。

第二,实验法。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

第三,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和量表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采用SPSS等相关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三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8个月的实验,得出结果分析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同学躯体化症状维度(p<)和敌对性维度(p<)显著提高,抑郁症状维度(p<)、焦虑症状维度(p<)和强迫症维度(p<)得到了明显改善,偏执性维度(p<)和精神病性维度(p<)也有所提高。

1.对照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在人格结构平衡感、自我超越感和身心合一感均明显表现不足。她们自我的认知、自身的价值肯定较高;都比较自信,自信度都较高;容易因自我满足,并且表现出高傲、自满以及过分自信等心理问题。在人际亲和感维度(p<)上医高专女生表现较好,但是在人格结构平衡维度(p<)信仰价值维度(p<)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容易引发同学间因小小的摩擦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女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往往容易表现出自信、自满和过分的骄傲,觉得自己的行为和举止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对老师或家人的劝阻不以为然,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膨胀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却都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SCL-90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医高专女大学生对于自我价值认识度较高、比较自信、比较有人际亲和性。

2.乒乓球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乒乓球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各维度主要集中在躯体化症状(p<)和敌对性(p<)这两个维度上,差异性相对比较显著,焦虑性维度(p<)、抑郁性维度(p<)和强迫性维度(p<)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乒乓球锻炼虽然是一对一或是二对二来进行练习的,但此次参加实验的所有学生是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锻炼的,这为他们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对他们心理健康的人际亲和感有很大的影响。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她们可以相互了解、相互配合,从而促进同学之间的友情,提高自我认识也提高对他人的了解,在敌对性维度上有了大大的进步。在乒乓球练习时思想高度集中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练习者的思维能力,使练习者大脑灵活反应能力快,能够在集中意识练习的过程中有效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改善了焦虑性维度,使练习者消除在生活中的紧张和坐立不安的情绪。

3.分析

乒乓球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主要采取一对一的练习方式,也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比赛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帮助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同学们上课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能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前的讲解,喜欢小声说话的同学少了,讲解后同学们之间也能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不同组同学之间还能相互帮忙纠正错误动作,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实验组女大学生也发现自己的脾气明显得到了改善,容易产生焦虑甚至无端摔物的现象也少了,原本焦躁的性格也变得比较有耐心了,上其他课程的时候思想也更容易集中。在实验比赛游戏的环节中,大家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充分得到了锻炼。比赛中,能够为对方加油鼓劲,也能为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荣誉而努力奋斗。SCL-90量表在实验后的检测发现,通过乒乓球体育锻炼项目的练习,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还帮助了医高专女大学生建立一种更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4)

[3]于海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7)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四篇】

近些年来,心理学界已经承认元认知对学习活动和问题解决过程所具有的调控功能,并开始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做为我们体育领域中不少学者也应用了元认知来解决体育中的一些问题,元认知是很有价值、很有前途的一个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体育运动心理的研究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渠道。但其研究的成果从文章的数量来看,可以说还少的很多,的数量24篇,其中4篇为硕士学位论文,省级期刊有13篇,核心期刊有7篇,约占总数的29%。我们能看出我们的学者努力地在利用元认知的知识理论来解决我们体育领域中的问题。

2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元认知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国内外心理学学者对元认知都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研究成果涉及到各个领域。在研究其它领域的同时,在体育领域的研究也同时在进行,研究的切入首先从体育学习和体育教学领域,可以说利用元认知理论的研究首先从体育教学和学习开始。

元认知在体育学习及元认知能力的研究情况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的监控、督导、调节作用是存在的,如跳高选手在助跑刚刚跑出几步便感觉步幅不对,这就是元认知在起作用。体育学习领域应该进行元认知的研究,教会学习者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以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如应用元认知训练法控制体操学习中焦虑情绪的研究,通过建构元认知训练法来控制体操学习中焦虑情绪与传统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教学对比实验的结果表明,体操学习中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元认知训练法”应用于控制体操学习中的焦虑是完全可行的,它比常规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水平,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元动作学习水平、改善动作协调能力、提高动作的自我监控能力和选择适合的教学与学习策略是提高动作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体育学习领域应该发展元认知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监控与调节自己体育学习状态的能力,教学生会学习,从而有效提高体育学习效率。体育教学中,元认知是体育学习活动中重要的认知因素,它对教会学生学习、开发智力,促使体育学习,顺利实现学习迁移等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元认知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对于元认知再体育教学中的效果或者说作用。元认知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有其现实意义。元认知作为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元认知训练对大学生游泳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学生游泳教学中运用元认知训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提高学生游泳学习过程的监控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元认知教学从根本上抛弃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单纯以教学讨论教学的思想,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从心理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体育教学的理论建设。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引入元学习理论,将有助于更新体育教师的观念。元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理论,元学习理论基于“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观点,转变教师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观点。元学习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如何从学法的角度改变教师的观点,论述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学会体育。同时,元学习理论对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体育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议体育教师掌握元学习理论,掌握最先进的体育观念,体育教学思想,以及丰富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

总之,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我们关于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与传统的教学理论相比,不再以知识论知识,以技术论技术,只注重学生是否达标,是否顺利升学。元学习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体育,了解规律,学会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教学理论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具体的方法,再从具体的方法到抽象的思维,由“学会”到“会学”,有“一点”到“全面”,是一个不断创新,终身受益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论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又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目标,是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理论的体现,因此,建议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全面引入元学习理论。

3元认知理论在其它体育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体育的分支学科中,元认知理论的研究中,元认知来源于心理学,可以说我们研究的一切关于体育的元认知的理论研究都可归为体育心理学范畴,在上文我们主要介绍了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研究,在与其它如:与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中,我们只有在实证的基础上建构运动元认知多维体系,并指导具体运动实践,才会呈现出繁荣而广阔的景象。

4结语

元认知理论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目前的成果甚少,这也与元认知的出现相对较晚有关,我们的体育学者可以说在应用元认知理论上在某些具体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既有理论的研究也有结合实践的实验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但其它体育领域的研究甚少,甚至空白,可以说我们还有很广,很深的领域等待我们的学者去挖掘。我们看到了目前,在体育学习领域的元认知研究相对来讲还很匮乏,有关元认知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但体育运动中的元认知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不管是知识学习过程,还是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元认知的监控、调节作用都是客观存在的。总之,关于元认知理论在体育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的体育学者去开垦。所以我们体育学者加大元认知理论在体育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让元认知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体育服务。以便于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 斯勤夫。体育院系开设学习策略指导课的实验研究[J].

[2] 刘东。元认知理论与终身体育思想培养[J].

体育心理学论文【第五篇】

1经过几年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探讨出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如: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单一、体系散乱、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传统,评价考核体系单一,体育心理学教学时数少,满堂灌的“讲演式”方法占据课堂主导,很少有课堂讨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等环节,现代化教学手段没能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将需要继续深化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从而为新世纪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体育人才,本文在充实、促进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从教一线的体育心理学专家。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12所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质的分析 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同时,开展自学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激励学生通过阅读期刊、报纸等,了解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时代性。 坚持教学联系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学习体育心理学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实验和实践课部分。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咨询一些专家,他们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基本过程学习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目前的教学内容多为静态的描述或叙述,忽略了人的体育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对人的体育心理的开放性很少或根本就未涉及,滞后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体育心理学知识,较多集中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注意力、情绪的调节和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等。但较为重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较紧的“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教学心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等被忽视,在改革中,必须改变这一局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环节,不能忽视。 丰富教材教法 目前,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要求为48个学时,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应进行精简,在学习《体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公共课,掌握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因此,《体育心理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应做一些调整,需进一步融合和精简,建立自已的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等方面,吸收国内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内容,逐步建立了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尽量与实践相结合,用体育教育中的实例来说明和解释一些心理学的理论。 另外,各章的写作可以创造性的采用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学习评价、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类似论文的格式。总览教材整体结构,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可将教材整体结构内容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1部分:绪论部分,应该包含体育心理学概论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体育心理学概论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以及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应该重点探讨国内与国际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与展望。第2部分: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第3部分:体育教学心理与体育教学比赛心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第4部分:体育与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体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理论假设等,第5部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部分。 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发现式教学,即创造环境,激发学生情绪。比如,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对于重难点内容,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分组讨论,代表报告为主要的形式。最后教师再对内容作简要概述,对一些理解有分歧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则结合实验进一步详细讲解。心理技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章节,可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课后,提供实验班,分组进行教学实验运用。 重视加强教学实验 现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验几乎被忽略,即使进行,也主要集中在纯心理学实验和心理量表的操作上而忽视了体育心理学实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作用。 上述调查的12所学校,均有实验室,尽管部分学校仪器不全,但基本的实验教学是可以实现的,而教学实验落实这方面却不容乐观、不被重视。没有诸如保健学、解剖学科的实验指南,在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章节。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抓好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提供典型情境或案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需要组织学生观摩室外术科教学并见习,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或实地见习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录像或见习中看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作业。#p#分页标题#e# 改善教学考核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获知,《体育心理学》的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为平时考勤和作业一部分(30%);另一部分为期末考试(70%),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选、简单、论述。尽管与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相比有改进,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可以探索性地采用一些评价方法:如在总评价时按日常测试成绩10%;考勤、作业成绩10%;讨论、发言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小论文15%;期末考试成绩35%比例综合计算而得出全面系统的总评价。在期末考试中,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只是考试(闭卷),论运用和能力测试(开卷):实验、教学运用(实践操作)。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有意出一些运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和散性较强的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克服了一次性考试带来的问题,同时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重视了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考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4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