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古诗(最新5篇)
【导言】此例“早发白帝城古诗(最新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早发白帝城古诗【第一篇】
长江从起始到结束,一路弯弯折折,行了6300多千米。6300公里中,处处似乎都与诗与文有着联系!长江浩浩荡荡,一奔就是千年,从古代走到现代,步子沉稳有力,丝毫不像千岁老翁。长江还年轻?!汹涌中,似乎也有柔情。李之仪正在门前守候着,看长江之水绵绵尽天。夕阳又落,思念又起,秀口间柔柔地吐出: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的绝唱。
李之仪的思念被长江的大气吸收了。
知了长江的秉性,三峡也就可见一斑了!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三峡有个漂亮的开头!顺江而下,便是白帝城。知道白帝城是三峡的起点,一般都是李白的那首《朝发白帝城》,字句不多,但却成了三峡特点的最佳描绘。李白清早便辞别了白帝城,解缆问桨,随波而走!他站在舟头,舟子撑一支长蒿,浅一下深一下,浪有些大,风有些狂,水沾湿了李白的衣角,他却望望天穹,听凄异的猿声。不觉中,早已泊到了万重青山之外!诗人告别了白帝城。
别了白帝城,便进入了长200公里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所会聚的力度和美景,铺排开去,再有2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三峡两岸是绵延高山,似乎没有断开过,这山把长江夹的严严实实,任凭你如何怒吼,忽高忽低的连山对此并不放在眼里;它头上的天空也有些局促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想看看曦月又谈何容易!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这样写到:
自山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的笔不知有没有顿住,这样的气势不知笔有没有颤抖!总之泼毫洒墨间晴初霜但旦,清荣峻茂一下涌入三峡湿湿的空气中,在惊涛地拍打下撞击着。在群群连山地推攘中喧腾着,在两岸古猿地长啸里酝酿着。
李白的轻舟漂过王昭君的家乡,漂过屈原的故里。如果王昭君和屈原都望着李白晃晃悠悠的小舟,不知将是一种怎样的对峙?是曹操与沧海的对峙,还是李之仪与长江的对峙。都不像。屈原握着佩剑离开了;王昭君挽起长袖也走开了,只留下一片安静的三峡给李白。这时,李白的小舟又款款的漂远了。
“噢噢”几声,一只猿猴在三峡连山间荡去,可能想去追早已走远的李白。绝t怪柏悬泉瀑布,踽踽小舟,集成笔墨丹青。
不久李白下了船,诗人行过的路,惊起一片浪花。
《早发白帝城》赏析【第二篇】
关键词:审美;情词;意境;韵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21-01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谪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顺长江而下至江陵,写下了这首诗,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一、不着一字,竟得风流
此诗从内容上给人最突出的美感就是“快”,全诗四句都洋溢着高速行驶的速度美,而在诗的字里行间却找不到“快”字的踪影。诗歌的这种含蓄动人的艺术境界正是唐代司空图所推崇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了突出舟行快,李白独具匠心,巧生妙笔。首句以“彩云间”三字状写出发地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疾行之快这一动态蓄势。如不突出白帝城高入云霄,就体现不出长江的巨大落差,而下面几句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目之不暇迎送,也就没有了着落。第二句用“千里”与“一日”搭配,以空间之遥远与时间之短暂作悬殊对比,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唐代,诗人舟行之快确实出人意外,令人惊讶。第三句写两岸猿声不断,似乎与“舟行快”无关,就连清人施朴华也这样认为:“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举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岘佣说诗》)不难看出,这句诗虽是从《水经·江水注》中脱化而出,却与“常有高猿长啸”的意境迥然不同。我们若用急行中的生活实感来领悟这句诗,则不难发现诗人的真实意图了。三峡两岸是连绵起伏的“万重山”,当然山峰与山峰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而猿又偏爱在山峰高处。若舟行缓慢,那“高猿”的啼叫声给人的听觉感受就成了“两岸猿声啼又断”。若舟行如飞,此山的猿声犹在耳边,彼山的猿叫又响起。这样,“轻舟”顺激流穿峡谷,高速驶过“万重山”,猿声自然连成一片,不绝于耳。由此可见,此句正是诗人出三峡时的真实感触。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能用如此朴素的笔法写出这种感受,也正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的直接体现。清人桂馥读到此句,不禁由衷赞叹:“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在第四句中,诗人在用猿声不断来烘托船快的基础上,继续用山影映衬,瞬息间,轻舟已过“万重山”,连绵群山一闪而过,那舟行的速度可想有多快了!在舟前加“轻”字,也别有一番韵味,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自然不言而喻了。以早辞白帝城到江陵,诗人的全部行程都给人风驰电掣之感。一日千里是激流行舟的总体感受,所闻猿声不住,所见群山闪过,则是途中的具体感受。所有这些,无一不淋漓尽致地表现为一个“快”字。
二、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李白为了抒写遇赦后喜悦畅快的心情,极力调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在生动的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情致,使这首诗给人“情词并胜,神韵悠然”的美感。
“彩云间”既描绘了诗人早晨辞别白帝城时曙光初灿的大好景象,又透露出作者欣喜欢快的心情,在一幅绚丽的晨景图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一个动词“辞”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若用“朝离”、“朝别”,难免让人感到一丝伤感。第二句中一个动词“还”,暗处传神,不仅点染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淋漓,也隐隐透出诗人的满心欢畅。江陵本非李白的故里,“还”却亲切得俨如归乡回家一样,诗人的兴奋激动从“还”字中萌生。特别是第四句中“轻舟”一词,更具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诗人被贬溯流而上时,心情无比沉重,所以觉得船重。如今遇赦顺江东下,同样的船为何又成了“轻舟”?自然是心情有别所致。因此,一个“轻”字,不仅是诗人主观感受的直接反映,而且“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驶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意和如释重负的轻松均蕴含其中。若换上“小舟”、“木舟”则令人索然寡味。吴小如评价此处:“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由此可见,诗人用有限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意味,真可谓“神韵悠然”。
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是对李白七绝意境含蓄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作为李白七绝的代表作,《早发白帝城》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审美特色。全诗所写之景,虽有空间、时间的动态变化,却都是诗人眼前之景,所见(彩云间、万重山)、所闻(猿声)是那样可感可触,历历在目,声声入耳。全诗的语言明白晓畅,不失天真自然的风致,真可谓“语近”。全诗无一字一句直接表露感情,而字里行间又无不洋溢着诗人的轻松愉快之情。作者巧妙地把内在情衷寄寓于实实在在的外景之中,于画面的动态变化中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情致,创造出一种内情与外景统一的意境,使全诗达到了一种情景相生、内蕴深厚、含吐不露的艺术境界。正因为这首诗意蕴深藏、委婉含蓄,才值得读者反复吟诵,细细品味。不然,只知其表,不晓其理,就会像清人桂馥所说的那样,“但言舟行快绝,初无深意”。
四、节奏轻快,韵律悠扬
诗人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使全诗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使全诗朗读起来,如流走激荡,韵致翩跹,毫无生硬阻滞之感,有一种欢快的情调、轻松的节奏、悠扬的韵律,从而把人引向那欣然飞驰于激流之上的艺术境界。
早发白帝城古诗【第三篇】
圣风
一阵布谷声把我从熟睡中喊醒,卧室里散射些白光,刚刚笼明,一看表才四点半,便再也睡不着了,耳边不断响起“拐古”的声音,脑海里也不断翻腾着关于布谷鸟的故事和影像。
布谷鸟在我们当地俗称拐古,学名叫杜鹃,也叫子规,还叫精卫鸟,到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名字叫法。布谷鸟远看比鸽子瘦长,与斑鸠相仿,尾巴比斑鸠还长些,毛深灰色,嘴鲜红色,叫四声音节。每年的暮春至初夏季节,就听到它急促而响亮的声音,“拐拐拐古”“快快播谷”“快快收割”,在村庄及田野上空,由远及近,悠忽由近及远,有时在密林中高树顶梢上鸣叫,当想看看它长的怎样,走到树下还没有看清时,“扑棱”一声很快鸣叫远去,警觉性很高。它的叫声入脑入心,不免让人思索。谷雨前后,布谷来到的第一声啼叫开始,它啼叫的频率就逐渐增加,直至昼夜不停,直到芒种后结束。它提醒人们春争日、夏争时,快些播种收割,不误农时。有农谚说,“有庄稼的地方有拐古”,“拐古来的早,糠多粮食少”,人们早已把拐古容进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它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愧是我们农民的吉祥鸟。
布谷鸟还是我儿时的快乐鸟,记得小时候,和玩伴每听到布谷叫,就随着它一问一答地唱和。
我们有的唱和到:
“拐拐拐古,拐古拐古。
你逮哪住?我在家后。
你吃什么?我吃大肉。
大肉香吗?不香不臭。
你有儿吗?绝户绝户。
绝户几辈 绝户八辈。
八辈不够,绝户十六。”
还有的唱和到:
“拐拐拐古,拐古拐古。
光棍受罪,想想寡妇。
寡妇寡妇,寡妇命苦。
寡妇不苦,快回屋去。”
这些儿歌是一辈辈传下来的,说唱第一首儿歌,吃大肉是人人向往的事,可以理解,而传唱布谷绝户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因“鸠占鹊巢”,咒骂有部分布谷不养子的事,说的是有的布谷把蛋下到鹊鸟的窝巢里,它的幼鸟先孵化,为不被大鹊鸟看出,它会把鹊鸟蛋蹬出窝外,狡猾的很。再说社会舆论也不要很苛刻,毕竟人无完人、鸟无完鸟嘛。唱第二首儿歌,现在想起来,小玩伴们确实调皮捣蛋,有些恶作剧。有时还专门到光棍或寡妇门前唱,当然大人们听到后也真的打屁股。
布谷鸟所以叫杜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古蜀国有个皇帝名叫杜宇,号望帝,字子规,在其百余岁时,楚国荆州有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尸体逆江而上,至蜀复活。望帝立他为宰相。望帝在位期间玉垒山暴发了凶猛的洪水,于是派鳖灵凿山,疏导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望帝自觉功德不如鳖灵,就让位于他,自己到西山隐居修道。他是一个非常负责而且勤勉的君王,他很爱他的百姓。到后来看到有的人们乐而忘忧, 他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他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把握春光。杜宇积劳成疾,告别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对百姓还是难以忘怀。他的灵魂便化为一只小鸟,叫杜鹃鸟,望帝去时,正值杜鹃鸟啼鸣季节,所以蜀民每听到杜鹃鸟鸣,就想望帝而感到悲伤,说望帝就是名叫“杜宇”的鸟儿啊!每到春天,杜鹃徘徊翻飞,苦啼不止,象是说“快快布谷,快快布谷”所以叫布谷鸟。又象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如唤子归,故杜鹃又名子规鸟。直叫得嘴里流出鲜血。传说不是历史,但可以说是历史的影子,它承载了人们历史观点和历史情感。布谷鸟的传说承载了人们对杜宇的深情怀念,因为他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明君。
听布谷叫声给人的感受,因人而异,因心情而宜,在诗人的笔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代诗人常借布谷抒怀乡之情。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吟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古人还常借布谷以伤春。杜牧《惜春》吟道: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杜甫诗云:“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春夏之交,杜鹃彻夜啼鸣,啼声清促,催人急迫,催促年光。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古人常用布谷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秦观《踏莎行》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词句,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中有“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的诗句,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古人常用布谷来喻人君或寄兴亡之事。胡曾《成都》吟道: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因此布谷常作怀念故国旧国的主题,这也正是诗人咏史的目的。
以上可见,或有冤屈哀怨、或客居谪居,或是伤春,都因为杜鹃啼至血流还不止,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因而强化了杜鹃的悲情感人的意象。中国几千年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已经把布谷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早发白帝城古诗【第四篇】
404600 奉节县辽宁小学五(6)班
王奉霞
“奉节的脐橙果中王,赞美的歌声传四方。薄薄的果皮厚厚的瓣,香甜甜的果汁在流淌……家乡的美味甜蜜蜜,勤劳换得果飘香,金色的果子金色的路,幸福的日子万年长。”朋友,当你听到奉节作者高大才作词,王中久谱曲的这首描写赞美我们家乡奉节72-1脐橙的歌曲时,是否想到我们诗城奉节?新夔州呢?啊,我们夔州真是果甜、景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的心灵更美好哟!
现在,我们夔州大地的山山岭岭上,盛产脐橙,脐橙个儿大,甜润可口,早已在全国获得金奖。每逢金秋时节,果农们便把脐橙运销祖国四面八方。诗城的夔柚味甜皮薄果香,是诗圣杜甫在1700多年前就喜爱的果品,还有家乡的名特产品?杜甫晒枣,更是人见人爱,吃了还想吃,特别是21世纪初崛起的汪丽平汀来乡坛子牌系列佐餐食品早已打入我国北京、上海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等国内外市场,“汀来”“乡坛子”牌系列佐餐食品,选料于我们奉节的大山深处。三峡地区独特的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两千多年的传统工艺,与当今汀来公司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质量管理相得溢彰。其乡坛子泡菜、盐渍菜、调味品、脱水蔬菜四大系列产品,符合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酸甜麻辣咸,五味俱全,鲜香脆嫩,南北皆宜,老少可口。先后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等9项荣誉称号。她早已与驰名中外的乌江榨菜、涪陵榨菜、忠县豆腐乳齐名媲美,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丽平乡坛子品牌系列产品,都是南来北往客人争相购买的奉节名优土特产。
家乡不仅果香味甜,乡坛子闻名,夔州大桥更美。近两年来,夔州长江大桥,早已连接大江南北两岸。夔门大桥,气势雄伟。主桥长一千多米,桥面真宽啊!有两个车道,两边分别有宽阔的人行道。大桥真奇啊!它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横卧在长江上,任大大小小的船只在她脚下来回穿梭。大桥既雄伟又壮观。每当夜幕降临,大桥两边的几十根灯柱上的彩灯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桥上灯光闪烁,桥下碧波荡漾,这真是高峡平湖的一道亮丽景观!每逢春秋时节,桥上清风习习,天空星光闪烁,江面轮船快艇来往穿梭,这里就成了夔州父老乡亲乘凉散步观景的好去处。
夔州桥美,人文景观更美。我心中的夔州是一座古朴幽静、飘满诗书气息的县城。两千多年以来,诗人们把成千上万首诗篇撒向生我养我的夔州大地。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和现代诗人郭沫若《再出夔门》等诗篇,为家乡奉节赢得了“诗城”美名。前些年,更有美籍加拿大人柯克伦和我国的阿迪力踩钢丝横跨长江夔门瞿塘峡,创造了人间奇迹。历代诗人在奉节留下足迹,当今的奉节白帝诗社成就了一批批当代夔门诗人和文学诗词爱好者,现代元帅刘伯承1906年考入夔州府中学堂(奉节中学)求学,为他走上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总之,奉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夔州境内更有绝世奇观?小寨天坑,最长的地缝?天井峡地缝,世界级的暗河?龙桥河,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更有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名扬天下。闻名于世的白帝城位于家乡瞿塘峡口,她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现已四面环水,雄居白帝山上。
五、六年前低矮破旧的古城老屋,被一座座造型大雅的高楼群取而代之。奉节新县城宽阔豪华的人民广场,白天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一路歌声一路笑。每逢周末,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到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到少年宫,到琴行,到亲友等处拜师学外语,学奥数,学阅读与写作,学琴棋书画、学节目主持、学舞蹈的同学来往穿梭。每当夜幕降临时,灯光闪烁,海城集团主办的人民广场大家唱,歌声飞扬。老人、青年、少儿健身队的人群随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地王广场游人如织;诗城广场,彩灯齐放,历代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等欣然会聚在广场上,他们好像正在捕捉夔州夜晚美景,诗兴即将大发,又要泼墨尽书当今夔州胜景了。
夔州人热情善良,各处名胜景点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更是吸引了千百万中外游人的赞诵。
我的家乡夔州,真是山美、水美、人的心灵更美。我家乡的夔州,早已是我心中的新夔州,同样也是你心中的新夔州,他心中的新夔州,我们大家共同拥有的新夔州啊!
早发白帝城古诗【第五篇】
书法大家米公祠
第二天一早,首站便来到了米公祠(部级文保单位)。米公祠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学习书法就知道米芾的大名,这次终于能够亲临祠堂,真正感受书法名家的文化魅力了。
襄阳米公祠是纪念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祠堂,坐落在樊城柜子城内,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米芾(公元1051~1107年),人称“米襄阳”,擅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爱收藏,其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博采众长,不守陈规。宋徽宗召其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家”。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为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四十五碣、其他碑刻一百四十五碣。
米芾有个外号叫“米颠”,这一外号是怎么得来的呢?据传,宋徽宗赵佶非常欣赏米芾的书法,有一次召米芾入宫,令他以屏风作纸,用御砚磨墨表演书法。只见米芾抬腕用墨,一气呵成,顿时龙走屏风,雷鸣电闪。宋徽宗看呆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米芾捧起那方端砚对皇帝说:“此砚经臣法濡染,不堪复以进御,取进止。”胆大的米芾竟敢向皇帝索砚,好在赵佶正在兴头上,便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谁知米芾端起那方砚,竟然“舞蹈以谢之”,余墨洒满官服,赵佶见状道:“颠名不虚也。”于是,这“米颠”的绰号便不胫而走了。
隆中者,空中也
下一站来到了古隆中,作为襄阳市知名度最高(也是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景点之一,古隆中位于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得名。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于此。
当然,最有名的莫过于这里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青年时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双亲,十七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现在的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二百零九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
我们去的时候,除了景区重要古建筑在进行修缮外,隆中的相关硬件设施也在重新改造。“抱膝亭、武侯祠、六角井、三顾堂等建筑都在进行相应的修缮,同时对躬耕田、莲池也在进行改造。”一位工作人员对我说,“年底前景区的大规模工程将陆续完工,全国首家竹木结构的草庐露天剧场将正式对外开放,市民除了能够观看演出,更能在附近的商业区享受其他服务。”
行文至此,我有些遗憾,设计规划者似乎不是在把古隆中修旧入旧,而是修旧如“新”,这不禁让我等旅游者大跌眼镜。
从韩国找回自己的民歌
湖北的音乐家朋友前不久给我传来了一首襄阳当地民歌《襄阳歌》,据说是刚刚从韩国寻
找到的已经失传千年的李白《襄阳歌》原曲。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这首诗是我国著名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在襄阳漫游时所作,曾广泛传唱于湖北大地。诗歌触事遣兴,借景抒情,喻人写己,抒发了蔑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情怀。
诗中提到的“白铜”是古乐府曲牌名,也是梁武帝萧衍在襄阳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形成的一种歌舞形式。
《襄阳歌》曾一度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后被韩国翻译成韩语,改编为《李朝十二歌》之一,在韩国襄阳郡被传唱,如今它已成为韩国优秀的传统歌曲。
为了重拾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关人员联络到韩国文化界代表,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历经周折找到了《襄阳歌》的原曲,并在当地采集录音传回中国。
对襄阳人来说,梁武帝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襄城十字街正中高高耸立的昭明台,就是为纪念其长子“昭明太子”萧统而建造的。萧衍镇守襄阳期间发生了一件事,促成了萧衍创作后来的乐府――襄阳白铜。当时流传着一首童谣:“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在过去的战争中,很多将帅都十分迷信,在开战前往往都要祭旗祷告,还要找一个借口,萧衍也不例外。听到这首童谣后,萧衍认为时机成熟,便招兵买马,联合义师,起兵征讨当时的昏君萧宝卷,之后一举攻占了建康(今南京),建立帝位,恰好应验了襄阳童谣。
梁武帝是位文学杂家,诗词曲赋、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并与谢眺、沈约等人合称“竟陵八友”,特别是在乐府创作上颇有建树。称帝以后,梁武帝时常想起当年镇守襄阳时听到的儿歌,因为这首儿歌为他称帝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便怀着感恩之心,对襄阳儿歌进行了改编,创作了新的乐府《襄阳踏铜蹄歌》。
萧衍创作了三首铜蹄歌后,觉得不足以表达对襄阳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又下令让自己的丞相沈约和诗三首,并制成曲目,配上舞蹈,加以传唱。沈约是南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接旨后,当即奉和了三首《襄阳踏铜蹄歌》。就这样,襄阳白铜从民间走进宫廷,从而传唱天下,襄阳也因此名声大噪。
顾名思义,铜蹄者,原是有钱人为马钉的蹄掌。马蹄踏地“嗒嗒”作响,清脆悦耳,后人歌舞时便踏足而舞,摹仿其形,此种说法也符合梁武帝制作该歌的初衷。但也有人考证,跳舞者身上绑缚铜铃是为了增强节奏感和音律感。
中国最宽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