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精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7078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第一篇】

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为:学为首要,化教为导,调动主体,学会学习。“学为首要”——我们强调教法服从于学法,所有教学管理手段均应指向学习的主体——学生,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语文素质。“化教为导”——我们认为教学即管理,而管理则是一种调动人性潜能的艺术,因而我们提出化教为导,以导促学,本着人本化管理的思想,为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组织、控制、沟通、评价、反馈等教学管理环节,“导”不但是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高度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调动主体”——管理是为了发掘和调动学生潜能,教学管理的目的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学习思想,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教学管理,进而逐步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教师的管理、学生的互管都是为了过渡到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先学后导教学模式。

(一)以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易教定学;温故知新,激活兴趣”三条定律为指导,结合课文、课标、教师、学生等维度,可制定如下先学后导基本教学模式:激趣导入,明确目标自读指导,思考吸纳合作交流,展讲反馈精讲点拨,反思提升师生总结,读写拓展针对教学目标较多,容量较大的课文,教学环节采用大循环的方式进行,即可用2或3节课完成5个教学环节(问题导读课,展示训练课)。针对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容量较小的课文,教学环节采用小循环的方式进行(综合解决课),即可用1节课完成5个教学环节的循环。

(二)结合新课改理念和“先学后导”精神,围绕高三高效复习,我们初步探究出了高效复习课堂模式:出示课标,明析考纲自主预习,梳理建构提问反馈,精讲例题方法归纳,反思提升变式训练,反馈总结该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与考纲、文本及命题人的对话,主动梳理,主动总结,与放羊式复习和满堂灌式复习相比,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每一环节注意事项。

(一)导入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以学定教”为原则,学习目标不能随意凭空而定,学校要求教师熟悉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要通过调查或座谈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学习目标。(2分钟)。

(二)自读要有预习提纲,每节课都要有具体的`预习问题,学生自读前老师要讲明方法和时间的要求,自读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并及时了解学情。(10分钟)。

(三)分组讨论交流不超过4分钟,反馈展讲以6分钟为宜,根据问题特点可以展写也可以展讲。分为小组交流和班内交流。小组交流是第一个层次,一般简单问题2人交流,较难问题6人一组进行交流。小组内对在自读中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学习中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并将组内交流的结果和问题进行整理以备在班里交流。第二个层次是班内交流,各组之间各派代表相互提问,交流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交流中新发现的问题,在班内交流求解。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要相机点拨,开启学生思路。为避免班内交流集中在少数活跃学生身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和问题难易程度分别叫号,也可采取随机抽签等方式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讲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思考。(12分钟)。

(五)精讲结束后,也可通过变式训练检测学习效果,或根据文本特点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反思整理。(7分钟)。

(六)课堂小结要师生结合,学生先总,教师再结,教师总结要注意考点、联系点及学生的易错点。(3分钟)。

(七)布置课下作业:以知识拓展、延伸学习为主。(1分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先学后导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学生们在课堂讨论探究,展示成果,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可以实现由没有问题意识到善于质疑,由不会阅读到自主阅读,由不善思考到积极思考,由不懂研究到善于研究,由不敢创新到勇于创新的过程转变,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第二篇】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枯燥难懂,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文言文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鲜活;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教学中的的难题,大部分学生的痛苦。即使我们在备课时花大量时间梳通每个字词,在课堂上费时费力地逐字逐句解析,除了少数学生机械地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往往很沉闷,学习效果也很糟糕。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就成了新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品悟,联想意境,发现文言文的美。

文言文给学生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理解难懂的意思和背诵枯燥的文言现象上,常常忽略了文言文的美感,这样的文言文怎么可能让学生有兴趣学呢?怎么可能让课堂不死气沉沉呢?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和学生一起发掘感受文言文的美,引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读起来自有一番抑扬顿挫的美感。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反复诵读,细细品读,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才可以渐入佳境。因此,文言文课堂应该从“读”入手,以达到体会文言文美的目的。而读文言文首先要顺利解决字音问题,这个可以作为预习任务或者课上范读正音来解决。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清节奏,缓急有致,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例如学习《赤壁赋》通过诵读感受文章飘然洒脱又如行云流水般的韵味。最后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导读、展示读等等。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读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文言文中也蕴藏了往往为文言现象所遮盖的`意境美,在文言文课堂可以设置情景,联想描绘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文章的美感。如《记承天寺夜游》可以提醒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月夜,在月亮明净的晚上地上的树影那种如水中水草的感觉。

二、混合使用文言现象学习方法,保证课堂的鲜活。

老师讲授,学生做笔记是文言文最古老最快速但也最催眠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在新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但又不是完全地放手让学生盲目地摸索,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个段落的文言知识点,学生自己通过课下注释以及查字典解决问题,并板书答案,最后共同核对解决。

2。教师指导学生圈画段落知识点,小组合作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展现成果。

3。相对简单的段落由小组合作圈画文言知识点,并给出对应答案,师生合作进行确认。作为补充,遇到比较典型的一词多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解决,一人列出所有相关句子,一人查字典找出所有义项,小组合作找出每一句的最佳释义。高中文言篇目相对较长,讲授1篇文言文单用一种方式都会让学生失去兴致和活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最难点———梳理文言现象时,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合理安排,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无疑是保证课堂鲜活的有效方式。钱梦龙说过:“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我认为:教师应满怀希望,怀着大无畏的勇气和信心,朝着这个“死角”进军,用心教学,把握学情,钻研教法,让老师不再觉得文言文难教,学生不再觉得文言文枯燥难懂,课堂变得真正高效。必要时需要另辟蹊径,换个角度,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原来风景这边独好。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第三篇】

语言艺术是初中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与逻辑性,正确认识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到教学工作。同时语言艺术要贴近班级实际情况。教师要适时把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设计正确的教学语言。音乐语言艺术可以缓解音乐课堂压抑的气氛,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具有魔力的语言艺术,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学习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语言艺术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确保语言艺术的真实性、可靠性。据此确保学生可以收到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二、备课艺术。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课前的必备工作内容。为保证课堂学习效率,备课工作必须要充分、有原则、有条理。备课并不是千篇1律,而是有针对性的。备课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授课对象,了解学生的性情、兴趣所在、思想道德状况,心理特点等。选择正确的课堂准备资料,以便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备课艺术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

三、发声训练艺术。

嗓音是人类拥有的一件可以体现音乐奇妙的乐器。充分利用嗓音的前提是了解发音原理。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是音色、音质。只有严格、正规的发音训练才能实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自然歌唱受到人类心理活动、情绪及全身肌肉的影响。如果它们不能协调到一起,就无法展现出美妙的歌声。人类的嗓子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发音特点。教师必须根据每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发声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发育特点的发声训练。发声训练的原则是每一个音都需符合歌唱发声原理,要音色优美,气息自然,不伤声带。急于求成,想在短时间内提高音量,拔高音,是不可取的行为。甚至伤到嗓子。发声训练利于帮助学生打牢发声基础,养成正确、积极向上的唱歌习惯。因材施教的发声训练艺术是音乐教学艺术的基础。发声训练之前,教师需要全面系统的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的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制定详细系统、循序渐进发声训练方案。发声训练一定要讲究循序渐渐,万不可急于求成。打牢基础才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声乐训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锻炼学生正确的发声,正确地运用歌唱气息。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合适的曲目让学生唱。学生在唱歌的同时,还需要认真分析歌唱曲目。

四、多媒体教学艺术。

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促进了课堂教学信息化。多媒体艺术是现代的科学手段,是促进课堂发展的助推者。多媒体艺术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成为课堂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了解音乐作用的创作背景。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书面教学与黑板教学,它可以生动的展现书本内容,或者与曲目相关的内容。教师在讲解曲目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领略曲目的背景创作年代,与曲目相关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音乐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便没有音乐。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不再觉得音乐遥不可及,不会让学生出现因为课本上没有流行音乐而觉得枯燥无味。流行音乐的意思是当下流行的音乐,而民族音乐,爱国歌曲等是可以在时间河流中永存的。多媒体教学艺术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域的音乐,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帮助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利于真正呈现音乐课堂的魅力。

五、互动教学艺术。

在音乐课堂上,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往往较其他普通学生活跃,愿意表现自己,喜欢表现自己的音乐才华。没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往往想逃避音乐课程,对音乐教学表现的毫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只关注尖子生,也要关怀没有音乐天赋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的面对音乐课。教师要采用正确的互动教学艺术,合理的调节课堂气氛。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声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乐曲或歌曲。让他们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旋律的基础上,激发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完美的互动教学艺术,可以正确领导学生进行感受音乐、鉴赏音乐,从而热爱音乐。互动教学艺术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六、创新教学艺术。

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学及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方式与活动环境,在开发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以比拟的优势。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第四篇】

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最高追求是有效性教学。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探索应该从研究教法、目标简明、课堂有效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几个方面去进行,使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

:语文教学研究教材有效课堂培养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时期新课改给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有效”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一些探索。主要是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这一教师关注的问题,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教法、目标简明、课堂有效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一些看法,提出个人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看法。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清,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泛泛而谈,“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执教语文多年,但每教学1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基础上,再着手撰写教案,而且是一气呵成。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执教,在教学中自然知道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教师精编教学的内容是构建简约有效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对教学任务进行优化。要善于深度解读教材,挖掘出教材的核心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教学的策略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通盘考虑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技能的形成与转化,教学目标还要体现出层次性,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首先,设置目标任务要简约。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的整体把握教学目标,要胸中有对教材的宏观理解和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微观把握。教师要善于在相应的活动和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或确定一个恰当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具有典型的意义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既能达到重现新知识的目的,又有一定的智力坡度,问题的指向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己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获取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其次,实践操作要求要简约。语文课堂教学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语文的实践活动,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策略方法指导,方法要求要明确简约,便于学生操作和实践,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目标和方向,在关键点做好提示与点拨,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后,避免目标的虚化与泛化。教学目标的虚化与泛化是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弊病,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对每个学段目标的具体要求,只有教师明确了课标的要求,目标才会清晰明确,才不会虚化,才不会出现“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之类的普通话。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做法,摒弃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师的独角戏,让每个学生都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为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

1、教学氛围要平等: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就是对话交流的两个主体,而既然是对话那么就应该是一种平等轻松地氛围,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尊重学生,平等交流。第二,教师要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不要让学生有压力。一个平等的氛围更加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2、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乐于学习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有学习的兴趣。第一,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营造一个欢乐有趣的课堂氛围。孩子的天性是游戏,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知识并认知世界。第二,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需要正确的引导。避免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要让学生明白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但不能因此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加以鼓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

3、提问形式多样化: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将问题创设一个特殊情境,让学生进入情景去思考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图片或音乐等带入课堂,巧妙的通过直观的物体来提问,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然后,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答案的开拓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积极谈论,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通过提出具有新旧知识比较特点的.比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在对新知识的探索热情中自主的且愉快的学习新的知识。可见,提问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有利的。

4、新颖的教学设计:对于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新颖的教学设计将使课堂焕然一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且综合全面。教学活动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设计中尽量让课程丰富多彩。将各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文本内容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观念正确树立,不要将知识学习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将有效学习渗入课堂。让学生们在新颖的教学设计中体会文本的含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5、教学评价模式多样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通过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增强自身教学水平,同时不断地改进课堂,师生共同发展进步。

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发挥语文教学优势。首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选择趣味性浓厚的知识内容,在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激发其好奇心。在此基础上,为小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和知识性较强的问题,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可顺利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价值信息,并对学生加强教育。例如:在《谈读书》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中的最后一句话为学生呈现,使学生明确:年轻人做学问,只是为了洁净自身的心灵和收获人生钥匙,开启人生每一道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传授语文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小学生人生哲学方面的培养。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具有效性。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1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的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做了如上尝试,并进行了相关总结,希望本文提出的相关教学实践策略能给你一点启示。

[4].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科学导报》.2014年3期.秦贞贤.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第五篇】

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1最一般地讲,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在这样的状态下,任何试图改变现有均衡的努力都是得不偿失的。对世界格局的理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角度,比如可以从历史或动态的角度看,也就是力求回答“世界格局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人们常说的“时代问题”就与此密切相关。我们亦可以从时代的横断面或静态的角度观察,即透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或汤因比所用的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来对现今的世界加以描述。我们也可以用成本收益方法,即通过比较各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将其统称为各种力量,在既定或未来格局下的获益和受损程度,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格局脉络。我们还可以从世界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的此消彼涨中,从其构造世界秩序的理念和意志力中,来对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换个角度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力量在形形色色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一国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以下6个要素:市场规模,包括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水平,以及相应的购买力;货币与金融,主要看其货币是否是世界储备货币,以及其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规模;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其中既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国土、以质和量表示的人口、与资源禀赋;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与治理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力量”;军事力量。多维度并重、动静态结合、损益量比较、内外因兼顾,应成为思考世界格局这一宏大问题的基本脉络。2总体上看,人类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由来已久,但于今尤甚。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充斥着资产阶级对产品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它必然到处安家筑巢,到处建立联系。”经典作家们在当时不仅看到了今天人们称之为全球化的种种现象,还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血腥味的或明火执仗式的对外扩张。时至今日,特别是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尽管贸易和资本扩张的动机依然如故,但扩张的方式已大为改观了。当今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基本内容和实现方式都已经变成为,在保障所谓“普遍人权”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框架下,按照市场规则,也就是通过清晰界定和严格保障财产权、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等原则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得以实施和贯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谋取利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扩散,关乎全人类福利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紧迫,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动体在治理结构、目标函数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至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实现共赢的可能性增大,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等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全球化的性质。此外,由全球化导致的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加深还引发了另外一个后果,即军事影响力对多数国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有有限的功效。3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有如下4个特征。首先,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冷战结束的客观后果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广阔的相对统一市场,出现了全球主要力量拥有如此广泛而坚实的共同既得利益之状态,出现了除非其内部发生分裂否则在一、二十年内不会遇到挑战者的局面,以致有人声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历史开始了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的胜利作为终结的进程。其次,美国是这个既得利益国家集团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时,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也在急剧提升。对美国霸权的理解必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为背景。换言之,美国只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力的源泉也在于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的选择才特别值得关注。第三,在确立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方式上,明显带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开始呈现出北美、欧洲并立和亚洲加速组合之势。地区一体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都在加剧的背后,隐藏着各主要力量力求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将于己有利的规则灌注其中以抵御区外竞争的动机。最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个别领域占有优势地位,比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但总体来看,它们大都是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设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们之间受益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形成集体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方面,还存在重重障碍,尚需要下大力气加深合作。4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扩散在深度、广度和数量上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和市场开放,而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也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也得以积累。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和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应当承认,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历支持了“共赢”的观点。然而,全球化在为世界提供“共赢”机遇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挑战。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换言之,全球化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就是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之间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它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5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进程中两种基本路径业已显露,并大致勾勒出了未来世界的结构。美国和欧洲在建立国际秩序或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作法上的分歧趋于明朗化,正在形成所谓“美国路线图”和“欧洲路线图”。美欧分歧的核心不在于“自由民主”本身,而在于自由民主之合法性的来源。美国人认为,民主宪政的民族国家是最高原则,对任何国际法或国际组织而言,订约各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民主宪政的民族国家利益,违背国际法或撤销国际组织的民主合法性。欧洲人认为,民主的合法性来自比单个民族大得多的国际社会的意志。在他们看来,国际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球性的主权国家联合体,相反,国际社会或国际意志拥有合法性授权,并由各个国际组织为代表。基于此,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构筑全球秩序途径。其一是强调国内法高于国际法、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美国,力求通过建立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区来达到其拓展市场和影响力的目的。由此我们见识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其二是注重超国家权力作用、并且力求借助民主程序保证参与国利益的欧洲,热衷于靠某种不断向外结晶的扩张方式来实现其理想。由此世人目睹了欧元区建立、欧洲宪法草案出台、欧盟的东扩和南进。在亚洲,一种有别于“美国路线图”和“欧洲路线图”的“亚洲路线图”正在酝酿之中。与美国和欧洲那种由大国或核心国家为主导略有不同,亚洲区域合作走的是一条先由多个“小国”(东盟10国)共同制定规则、通过集体谈判、再由周边大国(中日韩)加入的道路。亚洲区域一体化虽路途漫漫但却是大势所趋,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类提供一种区域合作的途径,还在于如果此路走通,那么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五分之一的新亚洲,将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6尽管持续时间长短尚不清楚,但发达国家利益集团中的霸权国家美国,其实力已开始进入“顶峰平台期”,并显露出了颓势。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剥夺了美国赢得西方世界支持的理由。欧元的出现已开始威胁到美元霸权,并必将减弱美国向全世界融资的能力。“9・11”恐怖主义打击,粉碎了美国是世界安全堡垒和投资天堂的神话。经济政治社会一体化势头甚猛的欧盟,在塑造未来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开始与美国分道扬镳。充满不确定性的恐怖主义威胁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兹剑,将会长时间地搅动着美国决策者的神经。美国不批准《京都议定书》和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里约公约》、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抛开联合国而发动对伊战争,这种单边主义政策既表明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亦说明其势必在“失道寡助”的路上越走越远。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将在阿拉伯世界建立“民主样板”步履艰难,都会对美国内部凝聚力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军费开支占世界一半、为欧盟的三倍,规模如此之巨长期来看无疑会恶化美国财政状况并损害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长项,比如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巨大的市场规模,强大媒体的垄断地位,军事打击力量等,在中短期内还不会像其“软力量”那样迅速减弱。同时我们更不能无视作为一个整体的美国的优势。毕竟和结盟而成的欧洲不同,美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7当今世界格局中最意味深长的动向,是发达国家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两极”格局初露端倪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和欧洲的分歧是深刻的和难以弥合的。我们已经看到,它们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路线和理念上存在差别,并在货币领域内竞争激烈。但关键在于,美国推进全球化的方式不啻是对欧洲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价值观的颠覆。欧洲是在对自身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美国。应该看到,美国和欧盟的综合实力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停止。相对美国而言,欧洲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换言之,欧洲需要美国帮助和支持的程度要远远低于美国对欧洲的需要,至少欧洲已不再需要美国这个保护伞来满足其防务需要。在人口、产出、贸易、制造业等方面,一言以蔽之,在市场规模方面,欧盟已经超过美国。在曾经是比较薄弱的领域,即世界货币和金融市场方面,随着欧元和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创立,欧洲与美国在配置和享用全球金融资源能力上的差距也在大大缩小。欧元区和欧盟运作与扩大的方式,以及它们对待和处理国际争端的总体态度与手法(尽管欧洲内部各国之间有所差异),为其“软力量”的积累贡献甚大,并彰显了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不合时宜或“失道寡助”。甚至仅从欧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上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事实上已经在出现。以长远眼光看,未来最有可能和欧美平起平坐的一极就是亚洲,其中处于关键位置的是中日韩三国。8世界格局变化或大国或国家集团间关系的调整,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较为剧烈地表现出来。健全的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所谓“两大一小”的格局已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即美元和欧元“双寡头”,外加日元“小伙伴”,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在欧元创立之前,任何单个欧盟国家的货币,无论在信誉上还是在方便程度上,都无法和美元竞争。正是这种局面成就了美元霸权,让美国在全球范围获取了大量隐形的“铸币税”。美国印制的约5千亿美钞中的三分之二都是在境外流通的,约四分之三新增发的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各国政府和私人持有的美元储备和存款数以万亿计。有鉴于此,欧元的创立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欧元区内的交易成本,也不仅让各成员国的'交易者规避了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使欧元成为了足以与美元分庭抗礼的世界货币,并且在国际储备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计价等领域已经开始削弱美元地位。过去三年多时间里美元对欧元比值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两者间名义产出的此消彼涨,正在逐步但却深刻地改变着美欧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布什总统眼中的3个“邪恶国家”同时又都是拒绝使用美元计价的国家,并非巧合。亚洲在货币领域的合作,虽然目前尚无法和欧元区同日而语,但发展势头强劲,长期前景乐观。其未来主要取决于中日韩三国领导层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小国货币在经济上存在的必要日益下降。9国际规则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地位大幅度提升。这种提升首先表现在国际规则或惯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或政治实体所接纳。无论是世贸组织这样的全球机构、还是欧盟或欧元区这样的地区性组织,囊括的国家或经济体日益增多。其次,越来越多的问题或领域都被纳入国际规则的约束范围之内。在过去的中,新增的多边国际规则、包括原有规则涉及领域的丰富与拓展,就有数十种之多。第三,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纠纷的解决越来越倚重双边或多边国际规则。处理贸易争端如此,打击跨国犯罪亦如此。第四,对某些国家、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国际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国家而言,各类国际规则已成为它们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第五,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世界结构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在制定和实施国际规则过程中的综合实力,或一国的综合实力之大小,大国或国家集团间的竞争,也主要围绕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展开。第六,国际规则的“非中性”,亦即在同一规则下各国损益程度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这一特征愈发明显。列入全球贸易谈判内容的“环保条款”和“劳工条款”等,已成为某种维护特殊利益的工具。最后,滥觞于发达国家的种种规则或惯例正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化,诸如公司治理规则,若干年前由少数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家制订的“巴塞尔标准”等,正在变成某种一般原则;“普林斯顿普遍司法权原则”,即不允许犯罪以主权豁免和国界神圣为由而逃避惩罚,以及所谓“华盛顿共识”,也正在或一度成为全球性说教。10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团结起来,但要真正合成一股力量还需要跨越许多障碍。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也还是有成功范例的,东盟10国在对外谈判过程中用一个声音说话,确实提高了其讨价还价的能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的世贸组织多哈会议上,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事件:以印度、巴西和中国为首的21个发展中国家集体行动,顶住了发达国家的压力,并使自己在过渡期满后不至于马上面临更为广泛和严格的新规则。多哈会议上两大集团的较量,尽管它有可能会阻碍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长期发展,但还是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反思全球化的收益分配问题。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之间拥有共同利益,后者为其通过合作来保障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可是我们还要看到,共同利益只是合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数量过多,考虑到各国因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各异其利益也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采取集体行动的成本收益分担和享用常常不对等,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分化政策,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或形成一股国际力量的难度巨大,因而它们在制订国际规则的谈判过程中经常处于劣势。国际规则的歧视性可以说随处可见。发达国家每年对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征收的关税,比适用于富国之间的关税平均高出4到5倍。富国政府目前每天花10亿美元补贴农场主,这造成了农产品大量过剩,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根本无法与之竞争。换言之,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合作往往具有局部性和暂时性。它们联合起来并且真正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条件尚不成熟。11尽管民族国家或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却遇到了挑战。国家主权成为问题是因为:一,随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而出现、或得到加强的超国家组织机构作用增大,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需要多国合作方能解决的全球问题变得日益紧迫,比如臭氧层遭到破坏;三,虽然理解和解释差异很大,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存在着某种超越主权国家的普遍权利或价值,比如人权;四,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愿地放弃原本属于国家主权的权利;五,诸如跨国公司和“透明国际”这类被称之为“非国家行动者”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急剧增长。结果,原有的绝对主权概念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所谓“有限”或“弹性”主权观念的挑战。从可能的后果上看,对国家权利的重新界定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利于合作的深入,另一方面又为某些大国干预别国内政提供了借口,甚至其有利的一面也可能被某些大国恶意地加以利用。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诸如放弃独立货币政策与所谓“主权让渡”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只要国际条约的签署或一国政府的选择完全出于自愿,国家主权本身或许就不存在什么让渡的问题,因为国家主权的真正体现恰恰在于它可以通过放弃部分权利来寻求自身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像个人在受到自己所签订契约的束缚时并不丧失其主权地位一样。主权弱化和强化是相辅相成的。12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问题空前严峻和紧迫,需要而且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方能解决,亦即进行全球治理。全球问题主要是指那些涉及整个人类福利的长期和普遍问题,大致可概括为以下6大类:贸易与投资规则的确立与执行;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以恐怖主义、腐败、洗钱和非法移民等方式表现的跨国犯罪;人类健康,其中特别涉及到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和对转基因有机体的管理;环境与资源,包括气候、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热带雨林保护等;安全,包括防止地区冲突、多边维和,以及对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控制。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影响全球格局的两个长期因素:全球治理和与此有关的移民政策以及人口问题。需要各国共同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但找到有效地的途径实现这个目标却困难重重。当今的超强国家美国在享有霸主收益的同时,没有能够尽到公正地和充足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义务,几乎所有的全球治理机构又都面临着合法性不足、透明度不够、责任心不强的困扰。今天,资本、技术及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都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例外。许多狂热的自由市场原则的信奉者,也都回避了允许劳动力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流动的主张。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阻,在更深的层次上暗示了经济全球化的限度。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欧洲6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到劳动人口的五分之三,美国的非欧洲裔人口将要超过一半。俄罗斯竟然出现了人口连续净减的现象。鉴于此,大量吸收移民已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量移民进入发达国家后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势必会波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乃至国际格局。13从长期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以不到世界总产出4%的经济总量,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的16%。中国的迅猛发展自然会引起世人种种看法,归纳起来大体上有3类:一,世界对于这种经济成就能否持久抱有多大信心?二,中国的政治结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这一进程?三,中国在较广泛的国际舞台上可能将发挥何种作用?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所谓“崛起”,就是确保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是增进中国人民福利水平,就是使世界体系在今后的发展和运作中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就是让中国的实际利益和权利在现行或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得到尊重,就是给中国以机会和能力对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所谓“和平”,无非是说中国实现崛起的目标是为了世界和平,采取的手段也是和平的,亦即要通过参与国际分工,通过遵守现行国际规则,通过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积累起来的和新出现的种种问题,来实现崛起,而不是做现行国际制度的挑战者或破坏者。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讲演者小传张宇燕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亚太学会、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出版《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经济学与常识》、《说服自我―――经济学杂文集》、《共享繁荣―――世界经济的现状与未来》(与马杰合著)、《旧邦新命―――两位读书人漫谈中国与世界》(与盛洪合著)等著作。发表“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美元化:现实,理论和政策含义”等论文。主持翻译《新制度经济学前言》。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0次集体学习,张宇燕与外交学院的秦亚青教授就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安全环境向中央领导集体作了讲解。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第六篇】

标本兼顾,诗文探古。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古诗文教学到了初三成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初三第二学期有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这两个单元的古代散文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散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当今,注目那似空谷幽兰的先秦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美哉先秦散文,善哉先秦散文。本文试就先秦散文的有效教学做一初探。

众所周知,闻一知十。

众所周知,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举一反三,探本溯源。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五六单元入选的先秦散文有:《公输》(《墨子》、《孟子》两章(《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庄子》故事两则(《庄子》),这些都是属于诸子散文;属于历史散文的有《曹刿论战》(《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九上)。

1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收集古代典籍的相关常识。最好是进行列表。

2自己借助工具书以及课文注释熟读熟背相关课文。

背诵课文并将课本剧进行排演。

4多音多义字积累。音形意,例句,翻译。

5词语活用归类。这个只做一般性了解,会举出例句并翻译即可。

6特殊句子积累,如判断句、倒装句、疑问句、省略句等等。主要积累例句,翻译例句。

7通假字列表,一并进行复习初中所学通假字。

中考古诗文复习除了文言句式还有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其中通假字可单列进行拉网式复习,现就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三年六学期所学通假字可以列表记忆。按照序号、例句、通假字、意思和出处进行归纳。比如《论语》十则中的“由,诲女知之乎!”这句话中的“女”字通假为“汝”意思是“第二人称代词,你”,诸如此类,别的字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会有所收效的。列表可使知识归类系统化易于记忆便于块记忆。

总之,有效教学实际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习而惯之。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第七篇】

搞好高中美术教学课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美术鉴赏教育。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化环境下的高中生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表现在潜意识里,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适当的方法:在文化情境中实施美术鉴赏。

如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中的传统精神的能力。

例如,可以从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结合中国书法来赏析绘画中的“线”的功力、情感、个性、格调,以及与中国书法的关系,还可以从传统审美观念对“意境”的追求出发,来赏析传统绘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道風与意境的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说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

使用更多的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用鉴赏原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比如带学生进入美术馆、博物馆。

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角度刺激学生,使其接受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围。

二、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1.构建审美结构,提高美的眼力。

对于那些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美的眼力”是需要引导的。

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观察、亲自体验,来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

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

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2.构建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美术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的同时,还应合理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积极的教学思路。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知识掌握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知识的讲授过程要符合认识规律,学生掌握起来就顺利,否则就会形成新的难点。

要从知识广度上下工夫,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可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3.构建教法结构,充分展示教师魅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课堂语言就应体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

作为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教法结构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实践。

教师应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入手,根据不同的课题,精心选择教学方法:(1)在鉴赏教学中,老师应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故而“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在常规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步骤演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

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

(3)在创作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与信息积累中,找出有导向性的直观形象,进行构思—艺术加工—构图的过程演示,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创作启迪。

三、尊重学生要求独立的心理需求。

所谓尊重,首先就是不强求。

在教学上就是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接受某某权威或书本的观点,本来美术鉴赏就是一门建立在高度的个人感受基础之上的,与鉴赏者的经验和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存在许多不同观点和看法。

例如,毕加索的著名作品《格尔尼卡》是一幅属于现代抽象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饱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价值和思想,再加上其表现手法特别,鉴赏难度较大。

如果直接拿出来让学生品评,就会适得其反。

但若首先拿一幅儿童作品让学生鉴赏一下,他们很快就会被儿童纯真的心态所感动,了解儿童们是用“心”在作画,而不仅仅是眼睛。

此时,再拿出作品《格尔尼卡》,同学们就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也会对作品所使用的各种“符号”产生好奇心,这样因势利导,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

尊重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建立“求同存异”的氛围,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避免无谓的辩论。

教师要能静下心来听他们的,但他们也要静下心来听其他同学的。

要知道,他们有时嘴上强词夺理,但是心里还是会接受更加高明的看法的。

因此,没有必要强求他们当堂当众“低头认错”。

四、抵制课堂教学庸俗化。

由于受社会庸俗化现象的影响,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仍有哗众取宠、愚弄学生的庸俗化现象存在:如某些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过分渲染艺术品商业价格,置作品的艺术价值于不顾,以致本末倒置;还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味地迎合部分学生,竟然在课堂上讲述一些艺术家的秘闻轶事来哗众取宠,甚至是以低俗的语言和做作的姿态装点课堂,招徕笑声,偏离美术教学所应追求的“三维目标”。

如有这样一个案例,有教师在赏析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时,因为学生不感兴趣,认为画得太丑了,而教师本人可能也觉得对毕加索的作品研究不透,把握不准,便将教学重点放在谈论毕加索的私生活上。

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最后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了一些毕加索的作品草草了事,殊不知已误入歧图。

又如,有的教师在赏析凡高的作品时,偏偏热衷于将凡高怎样割耳朵,怎样和厮混的故事大肆渲染!以此来证明凡高是个疯子、怪人,才会画出如此怪异的作品。

显然,凡高的艺术及人品已被歪曲了,被妖魔化了。

如果学生以猎奇的心态接受这些故事,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凡高及其作品,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误解,甚至可能会以此为榜样而效仿,影响其一生。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第八篇】

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

1最一般地讲,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在这样的状态下,任何试图改变现有均衡的努力都是得不偿失的。对世界格局的理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角度,比如可以从历史或动态的角度看,也就是力求回答“世界格局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人们常说的“时代问题”就与此密切相关。我们亦可以从时代的横断面或静态的角度观察,即透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或汤因比所用的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来对现今的世界加以描述。我们也可以用成本收益方法,即通过比较各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将其统称为各种力量,在既定或未来格局下的获益和受损程度,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格局脉络。我们还可以从世界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的此消彼涨中,从其构造世界秩序的理念和意志力中,来对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换个角度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力量在形形色色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一国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以下6个要素:市场规模,包括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水平,以及相应的购买力;货币与金融,主要看其货币是否是世界储备货币,以及其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规模;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其中既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国土、以质和量表示的人口、与资源禀赋;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与治理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力量”;军事力量。多维度并重、动静态结合、损益量比较、内外因兼顾,应成为思考世界格局这一宏大问题的基本脉络。

2总体上看,人类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由来已久,但于今尤甚。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充斥着资产阶级对产品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它必然到处安家筑巢,到处建立联系。”经典作家们在当时不仅看到了今天人们称之为全球化的种种现象,还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血腥味的或明火执仗式的对外扩张。时至今日,特别是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尽管贸易和资本扩张的动机依然如故,但扩张的方式已大为改观了。当今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基本内容和实现方式都已经变成为,在保障所谓“普遍人权”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框架下,按照市场规则,也就是通过清晰界定和严格保障财产权、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等原则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得以实施和贯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谋取利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扩散,关乎全人类福利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紧迫,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动体在治理结构、目标函数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至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实现共赢的可能性增大,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等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全球化的性质。此外,由全球化导致的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加深还引发了另外一个后果,即军事影响力对多数国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有有限的功效。

[1][2][3][4][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7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