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备课【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06288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备课【汇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备课【第一篇】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再现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伽利略伟大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历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

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

1、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2、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

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

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入境

播放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引体验

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方式推动小车,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小球上升高度和运动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究影响小球上升高度和运动距离的外在因素

4、组织学生演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体验实验过程,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原因

积极思考,大胆猜测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正确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猜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科学的精神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对设计方案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阅读教学,思考笛卡儿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思考问题,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惯性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训练达标

引导学生利用惯性的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才能把一个较轻的泡沫小球扔到天花板上?

2、利用什么方法将混杂在一起的米粒和碎纸片分离开来?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完成实验任务,思考如何利用惯性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3、惯性及其应用

回顾本节课探究过程以及所学到的知识。

回顾知识,加深印象,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阶段反思的习惯。

拓展延伸

一个在日本的旅游者,想来中国.他设想将自己悬挂在空中的大气球中,由于地球的自转,只要在空中停留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中国,您认为这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

积极思考,课后讨论

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

1、力和运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

2、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2)意义

3、惯性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

从学科、教学单元方面来看,这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和运动之后,探究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节课,在整册书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从力和运动最简单的关系入手,探索不受力时物体的状态,从而为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埋下了隐形的翅膀!

从学生基础方面来看,这节课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但是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初中学习这节课时,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能够用惯性的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例。而高中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定律的内容,还要知道内容得出的过程,科学家们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片面到全面的艰苦的过程,从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中,一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都是有效的(摘自《学习的本质》)。课题教学的开始,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再现了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突破重难点,更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探究指明了方向。

2.教学方法实现“高参与度”。

采取的教学方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和体验法。教学方法主要是借鉴和改进。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互相弥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引入环节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启发全体同学参与思考、合理的猜想,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实验探究的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改进和优化实验方案,得出最终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结论之后,清楚了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之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活中几个惯性的应用,并进行合理的解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学科素养具体化、显性化。本课认知过程合理性如何体现?如何实现知识迁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尤为重要,更是培养物理学科素养、培养实验探究精神的具体体现。

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已有先知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课题引入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描述有何不同?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学生遵循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的足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小组互助的学习,学生得出了科学道理,再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中的实例,并用得出的结论加以解释。本节课学生按照生活观察—科学猜想—实验验证—规律推理的顺序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效的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物理课上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尤为重要。而在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就得出了合理的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我们需要将此种方法在每一节物理课上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达到此目的,适合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课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备课【第二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千”“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利用学生的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简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强调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

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介绍进一步强化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猜想依据。让他们明白猜想不是臆想,不是胡乱瞎想。

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的相关内容

①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②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

③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1.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3

木板

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

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

4.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速度减小得越。

6.进一步展示实验表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内容。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较大

较远

较慢

3

木板

玻璃

某材料

理想平面

7.你在完成上述表格时用到了什么方法?并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应用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不必局限于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过程中有意忽略控制变量法即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

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并引导分析观察已填数据,明确所选材料的特性,完成表格内容,为进一步得出结论打下基础。

学生归纳所采用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的演示并不是学生实验的简单重复,旨在通过演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及时强化总结实验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概括、推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1.请大家继续用上述方法得出结论。

2.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述

通过对结论的表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叙述的严密性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课件展示习题

1.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物体立即停下来

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

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利用所用知识认真思考讨论,并叫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评,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习方法的小结上进行阐述

及时小结学习方法,为学习下一内容奠定方法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谈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如下两个方面: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请同学们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支持这两个观点。

学生反思回顾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①在物理知识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疑惑?

②在物理方法的学习运用上你又有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

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备课【第三篇】

学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问题7: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虽然能继续前进,却不能一直运动下去,这是为什么?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3)(4)(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备课【第四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直观现象到提取抽象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当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

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

环节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推粉笔盒,粉笔盒向前移动,不推,粉笔盒停止运动。请学生们思考并回答,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学生:有力就有运动,没有力,物体就停止运动。

提出情境:踢足球时,脚离开球以后,球还要向前运动一段时间,没有力,运动就停止了吗?也就是说,力真的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引导:自古以来很多人就对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很多人认为运动需要力去维持,只要力撤销了,物体运动就停止,但伽利略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请学生阅读16页教材,找出伽利略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思路教师提出实验中让小车不同阻力的情况下运动,比较它运动的距离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提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需要探究的量有阻力、运动的距离、小车的初始速度三个变量,我们需要使用什么实验方法?

②怎么控制小车初速度相同?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请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充多媒体中的表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引导:通过表格我们能看到,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大,也就是说,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如果小车在更光滑的表面上运动,将会运动的越来越远,那么如果小车运动的表面绝对光滑并且足够长,不受阻力,他的运动状态会是怎样的?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学生: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所以,如果小球不受阻力,它就会一直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如此可见,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

2.牛顿第一定律:

规律建立教师引导:当年伽利略就是利用类似的实验,明确了是阻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的结论更新了人们对运动和力的看法,并且让人们知道,可以通过实验和合理的推理来得到实验结论。

后来笛卡尔进一步研究表明,物体不受外力时永远运动下去,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后来,著名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他总结了前人经验,归纳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有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规律深化

引导:我们来看,牛顿第一定律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一切”适用于任何物体;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规律产生的条件;

“或”表示不受力的物体,要么静止,要么保持原速度和方向进行匀速直线运动,一定是两种状态之一,并且两种状态并不同时存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组讨论:如果同学们正在进行运动会,所有的力突然消失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思考在跨栏比赛中,为什么运动中的人脚被绊住后,身体会向前倒?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答辩题目及解析

作业布置中,让学生思考跨栏比赛中的人脚被绊住后,身体会向前倒,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布置这样的作业,其一,可以让学生继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进行思考,因为牛顿不仅论述了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还有对惯性的描述,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预习下节内容,对知识有简单的了解。其二,可以让学生多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中产生疑问,养成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的良好习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10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