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优推4篇)
【导言】此例“职业教育论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 学派;培育;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25-04
在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明确规定,“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和“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活动”为学科建设的两项国家标准,意味着学科构成的必备元素之一就包括学科研究的共同体,即学派[1]。学派是在同一学科中,因为持有共同的学术见解、学术风格、学术利益而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正是不同学派之间基于不同学说、不同观点的竞争、融合和更替的过程。学派形成既是一门学科理论研究不断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停滞之后,开始踏上了艰难的重建之路。随着学科的重建、发展、转型与成熟,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使命更为重大,研究视野更为开阔,研究范式更趋复杂,研究理论更趋创新,仅依靠个体研究者的“单打独斗”显然无法适应新的学科学术研究要求,迫切需要形成众多学派,汇聚集体智慧,攻关,从不同角度为学科建设积淀深厚的理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派的创生、发展和丰富,有利于建构起一个“兼容百家”、“学术争鸣”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科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繁荣兴旺。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学科情结
学科是研究领域制度化与建制化的结果,学科能够界定出自身的研究边界并规定本学科研究者的学术规范[2]。学科是学说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学科成熟具有四个标志:特有的研究对象、特有的研究范式、特有的理论体系、特有的研究主体。学科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研究主体努力作为的结果,包括确立并遵循特有的研究范式,对特有研究对象进行探索、分析、归纳,提炼出特有的概念、范畴,建构起特有的理论体系。学科形成后,原有的学科内容、理论和方法等又不断面临着更新,甚至新兴学科会从中出现,学科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由此可见,学科发展除了受外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推动外,同样离不开研究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研究主体既包括单个的研究工作者,还常包括汇聚成群的学术派别,特别是在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在探索性大、理论性强的学科领域,学派出现的身影鲜明而频繁。学派拥有自建的研究范式,通过集体的智慧合作,推动学科知识的创新和积累。学派与学科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学派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是原有学科进步的源泉,又是新兴学科萌生的土壤。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有着浓郁的学科情结,学科发展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的20世纪初。1916年,中国的第一个省级职业技术教育学术研究团体“江苏省教育会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成立,1917年又成立了全国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随后中国第一本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期刊《教育与职业》创刊。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在充分借鉴西方职业技术教育学基础上肇始起步,在学科的外在建制和内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涌现出一批先驱人物,包括黄炎培、张骞、郑观应、陶行知、陆费逵、蒋梦麟、庄泽宣等。
改革开放以后,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学科外在建制上取得了根本性突破,即在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从而获得行政上的合法性,标志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正式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形成后,在话语体系、研究范式、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等诸多领域还与成熟学科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发展的依附性还比较明显,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属下的二级学科,其学科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其学科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却不是十分凸显,学科发展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充分觉醒,在理论概念、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母体“教育学”或其他学科的移植和借鉴痕迹还比较浓重,此外还有对西方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依附性,中国本土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化”改造程度和改造水平尚不尽人意;二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外在建制已近乎完备,但其理论知识基础还未夯实,核心概念界定尚不清晰,理论体系随意性较大,在“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及“谁来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不能明确做出不同于其他二级学科的回答;三是学科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走的是实践总结和理论借鉴的道路,学科形成时间较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并受制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水平和相关学科发展水平,其研究人员或是来自实践一线的行政领导者和教育管理者,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不足,缺乏专业背景和学术规范训练;或是近年来新加入的年轻研究人员,虽然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条件和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很难产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解决上述学科发展困境,有必要加强学派培育,以此增强学科发展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通过学派丰富多样的学术研究活动来主动构建和创新学科的方法论体系和理论体系,通过学派等学科研究主体的不断成熟来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
二、学派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功能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一直被划归为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泛政治化发展状态,导致中国教育长期是“有学无派”,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关于学派问题的探讨才逐渐有所松动。因此,在整个教育研究领域内学派创建还是一个新生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其学科发展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与一级学科和其他如高等教育学等发展较为成熟的二级学科相比,其学派形成的条件还非常欠缺。综观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这些学科在学术上的繁荣就是学派纷呈、激烈竞争的果实,许多伟大的学术思想也是在学派的争鸣与摩擦中产生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不能忽视学派建设,必须自始至终大力培植和弘扬学派意识,保持整个学科领域对形成学派的不竭追求动力,尽可能地发挥学派对学科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学派的整合功能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庞杂,迫切要求研究模式由依赖个体能力转向强调个体突破与凝聚群体效应相结合。在新形势下,要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学科学术力量的有效整合显得尤为关键。学派是由一群学术见解一致,向心力强的学者组成的团体,他们在某一两个核心人物带领下,共襄旨趣,通过智力的高度合作,集体开展富有创造性的学科研究。学派实质上就是一个学术力量整合的平台,它以组织的形式把一群富有创新精神且研究能力强的学者联合在一起,提供相对固定的研究活动场所,配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学派成员由于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学术兴趣和理论观点,能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从而迸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二)学派的批判功能
学派对外具有排他性,各学派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他们通过互相批判来引发学术争鸣。一般来说,理论创新正是在有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深刻之见的学术竞争中,在不断地证伪、纠错与改进中推进的。因此,批判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在客观上形成一个学科理论的“生存竞争”环境,加速了学科演化的进程,即不同学派之间的批判性活动成为新的学科理论从潜在到显现、从孕育到诞生的推动力[3]。学派以整体的形式,批判力量显得尤为强大,有意识、有能力、有信心不断向学科学术权威发起挑战,加快学科理论体系创新的步伐。
(三)学派的规范功能
学派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为保障组织的向内整体性和对外竞争性,学派内部存在着很多有形或无形的规则,目的是强化自律,反对无序研究,反对学术争鸣利益化,反对学术失范,树立整个学派的良好学术形象。此外,学派使得学科研究由单一的个体行为转变成具有高度组织性的集体行为,也使得不同学术见解之间由个体分歧转变为集体分歧。分歧主体的扩大同样需要各学派严格自律,不搞宗派性质的恶性竞争,在追求真理基础上共同维护学科发展利益,从而有力地保障整个学科研究的规范有序。
(四)学派的激励功能
学派内部一般都建有对其成员学术成果的认可和奖励机制,这对年轻的学术工作者和那些执着于理论创新的学术工作者都是莫大的激励。学派能够为成员(特别是年轻成员)争取并分配学术资源,创造良好的学术工作条件甚至生活条件,以提高其生存发展质量。理论创新是一项艰巨、抽象的工作,需要研究者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派成员之间的互帮互促能够让每一个成员在“友爱”的环境中及时得到鼓励,不断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动力。特别是学派中的领袖能够利用其个人的组织才能、人格魅力、学术品质,使学派内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活力四溢的组织氛围。
(五)学派的主体功能
一般认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外在建制已经完成,但在学科的内在建制部分,即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上还存在较大欠缺,具体包括学科研究对象(方法)的建构、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的确立和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三个方面[4]。所以,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问题仍然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学科“合法性危机”也时常被提及,这说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地位还不明确,学科还缺乏主体性、独立性。学派是“自主意识”、“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学术共同体,通过其独立的、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可以推动整个学科主体意识的觉醒,最终摆脱依附性发展状态,获得自己的话语域和话语权,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学术根基和思想领地,以及自己的学科概念、知识、问题、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特的个性品质、学术风格和精神境界。
(六)学派的传承功能
从组织功能角度上看,学派不单纯是学术研究团体,而且有培养和传承功能,即成员之间在学术发展上具有师承关系。在学派中,队伍成员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在大师们的指导下尽早进入学科发展的前沿而避免多走弯路。在这些学科大师的指导和推举下,年轻学者很容易被学科乃至社会所承认和熟知,迅速从默默无闻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一跃而站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5]。由此可见,学派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队伍成员的重要阵地。
三、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派的培育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派构建尚处于最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尚处于学派意识培育阶段。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做好因素分析和标准设置这两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是因素分析,即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梳理,找出影响学派形成的各种内外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政治因素,教育对政治的依附程度直接决定其在社会科学层面上的独立性,泛政治化往往意味着科学精神的丧失,而没有科学就没有理性和多样化,也没有比较和差异,学派就没有形成的社会土壤;二是文化因素,学派需要宽容的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门第之争”、“文人相轻”,看似有竞争,其实是“窝里斗”,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内敛”,缺乏自我表现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都制约着学派的形成;三是制度因素,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术环境需要开放、民主的学术制度予以支撑,同时学术争鸣也需要学术制度予以规范;四是学科因素,学派的形成一般发生在学科相对成熟的阶段,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既不会被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所迷乱,又有能力根据国内职业技术教育实际情况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论思考。
其次是加强对学派形成标准的研究,并以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改革发展的参照。参考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学派的形成标准,包括8个方面:有特有的思想体系或学术传统;有共同的研究纲领或研究方法;有德才兼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有学术民主和思想碰撞的机制;有激励进取和集体协作的机制;有畅通的成员补充渠道;有时代性的研究基地;有比较充足的经费支持[6]。上述标准所涵盖的要素也是哲学和人文社会学科学派界定的重要参照。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可以比照这些标准,分阶段、分步骤地培育学科学派。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标准内涵是什么,首要一点是必须具备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特色。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身份认同逐步建立的过程,它既需要自认,也需要他认。自认过程主要是组织起独立的学术共同体,确立共同的学术主张和研究范式,确定基本统一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设计和使用一致的基本话语。自认环节的完成还不是学派形成的决定性标志,更重要的是获得他认,而他认则意味着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就职业技术教育学来说,他认的获得应该注意两个方面:其一,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理性处理好借鉴与拿来的关系,防止出现“懂外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因为懂而唯洋是从,不懂外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因为不懂而更唯洋是从”;其二,大力开展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理论研究,建立起明显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唐林伟。职业教育学科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6(9):66-69.
[2]朱为鸿。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形成与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7(1):16-18.
[3]王应密。学派培育与高等教育理论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5-16.
[4]马君。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职教通讯,2009(8):28-32,52.
[5]陈士俊,夏青。学派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0-72.
[6]张家治,邢润川。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Comment on School Fostering and the Subject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U Jie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ytechnic,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1, China)
职业教育的论文【第二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推动着我们教学形式的变革,对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着手进行分析,从而要求我们学校要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师要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推动着我们教学形式的变革,对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着手进行分析,从而要求我们学校要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师要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合理运用教育技术的基础上来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教育技术计算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职业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在教育技术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事教学一线的职校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辅助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比如,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微课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为我们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
1.学校只注重硬件建设和使用率
现在很多的学校也喜欢搞面子工程,认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运用的越多越好,甚至有的职业学校干脆就取消了黑板的设置,有时候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所以大家都用电脑习题取代书面作业,用扫描图片来展示挂图、插图和模型,用电脑“模拟”实验来代替易做的学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只有视觉冲击力,缺乏多种感觉的刺激,很显然不利于提高我们职业学校学生的亲手实践能力。
2.课件质量良莠不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载体,课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在一些优课评比的过程中,大家都想制作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来为自己加分,但是由于受到教师的课务较多,计算机水平不高等限制。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都是从网上下载的,然后对此进行修修改改,所以会受到别人课件设计思想的限制,不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想法添加到课件中去,往往会造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的情况。要想改变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加强教师对计算机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帮助我们的教师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3.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放弃了对教学需要的深入钻研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我们的课堂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的教学形式就一定是“新颖”的。所以往往会出现我们的教师片面的追求课件的动画、图片、声音以及版面背景等的精美设计,反而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知规律。这样的课堂,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时间久了,必将会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甚至还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其实,我们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怎样设计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最主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
1.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虽然我们老师都在学习和采用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但是我们学校在评价教师上课的时候,关于课件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非常大,所以有时候会让一些老师本来非常精心准备的课件没有得到认可,这必将会让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样就不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学校的领导要重视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健全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评价朝着良性方向的发展。
2.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们所有教师的青睐,比如微课、翻转课堂、计算机网络课堂等,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必须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去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教育部分的相关培训,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好,虽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但是要想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较好地来辅助我们的教学,我们就必须要努力地去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缺点,在制作课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多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所以,我们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每个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都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因为只有充满教师个性和人格魅力的课堂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教学的硬件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学校资金的投入,而教育技术教学建设的软件则主要依靠我们教师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加工和转化,这就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中,我们教师自身要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与分析的能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提出了崭新的全面的高标准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对提升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自己的教育观念上要学会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所组织的各种相关的培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与此同时,要注重结合本专业和课程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手段,学会设置合理的信息传授架构,在我们的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提供丰富而适宜的的信息内容,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达到不同的课对我们职业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在教育技术教学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职责。
四、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我们学校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我们从事职业学校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我们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对我们的学生加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当前,我校教师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水平相对于前几年,虽然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十分欠缺。另外许多教师对计算机和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和运用效果等方面关注还不够。因此在教育技术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技术的适时应用
尽管我们说,教育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但并不是说我们所要上的每一节课都必须要使用多媒体,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灵活地掌握我们的教学形式,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合理地加以运用,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技术发挥最大功效,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2.教育技术的适处应用
尽管教育技术提供的“形象”优势有助于理性思维,但也不能总是借助着“形象”的拐杖去引领思维,那样抽象思维能力也就确立不起来,所以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权衡使用相应的技术,这肯定是我们以后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3.教育技术的适量应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过分依赖于教育技术,更不应把人机交互作为教学全过程唯一的交流形式。我们要把握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控制教育技术使用的量,保证教育技术利用的质,只有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是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所以说:虽然我们积极提倡使用教育技术来帮助我们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课都必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定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教学需要来适量地应用教育技术。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外,还是要加强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是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往往反映了教师面对教育技术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素养反映了教师利用教育技术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及网络的应用操作能力。教育技术在我们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我们的日常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效率。我们应走出当前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好教育技术,发挥其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教师在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正视目前在职业学校中运用教育技术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努力地去克服这些问题。其次我们教师要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从而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提高自己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最后,我们要学会从适时、适处、适量几个方面来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一定会有很大地提高。
职业教育的论文【第三篇】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谈论了笔者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下对职业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类方面的认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理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
随着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谈论了笔者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下对职业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类方面的认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下面谈谈终身教育思想下笔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终身教育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当中各个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1910~20xx,法国当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认为:终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在应对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各种新挑战中,终身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它包含着每个人对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的新态度、新观点和新方法。这意味着,终身教育不只限于个人的状况,而是国民、社会、整体的教育。随后,终身教育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加深,一方面要继续重视终身教育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终身不断的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权利。
3.广泛性。终身教育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形式、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现代终身教育可以随时随地为需要的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教育服务。
5.实用性。终身教育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教育,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学有所用。
可见,终身教育是人们追求人性的完美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的教育。
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职业教育
1.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概念理解
职业教育的概念历来受到争议和讨论,众说纷纭,未有统一定义。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职业教育是指对进入所有职业(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个体所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因此它包括全部的教育过程;如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这一术语仅指那些在许多学校中开设的具体课程,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们直接进入具体的技术性职业而进行准备。
社会上的人们几乎都要参加工作,并且花费大半生的时间在工作上。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精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想通过职业实现自我价值,谋求自我发展的人们来说,职业教育必不可少,且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接受职业教育,力求在某一职业做到完善、满意或者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如此,在个体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中,大部分都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中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大部分人都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去适应职业的变化、谋求工作的晋升或者转行,并且实现个人价值。可见,职业教育并非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循环发展的,伴随着人们整个职业生涯。所以,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科技进步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创新,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合格职业人和后备职业人的循环发展的教育活动。
2.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使命
终身教育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也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职业教育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第一,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的职业人。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一致,与最新应用于生产的技术一致,确保培养的职业人是符合行业规范和要求的。第二,职业教育要提供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创新培养,促进行业发展。既要有一线工作人员的培养,也要有管理人员的培养,更要有行业创新思维的培养,以确保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后继力量。第三,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社会法制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让职业人懂法、敬业、诚信、知廉耻,甚至能将道德风气延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确保社会有序生产和和谐发展。
3.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分类
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分类与其使命是紧密相关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专门化的以就业为目的职业教育,是指个体初次进入某个行业领域参加某种工作所需要参加的专门化的职业教育。这类职业教育让个体对即将参加工作的职业在方向上有明确的把握和理解,并对所需要的各种专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第二类,专门化的以职业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谋求发展的再造性职业教育。科技的更新替换、行业环境的变化、自身晋升的需求都让职业人必须不断接受新一轮的专门化职业教育,这些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职业人来说,必定是本职业更尖端、更高层级的。这类教育将伴随职业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第三类,非专门化的基础技术职业教育,是指没有确切职业领域的基础技术类的职业教育。这类教育让人们掌握因社会发展而必须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属于特定的职业领域,却是大部分职业领域的必备内容,甚至是现代社会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要掌握的,比如:网络技能、驾车技能等等。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四篇】
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确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求知,才能促进自己发展,实现创造。要由传统教学中的只注重知识的储备、片面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得被动学习方式向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造思维转变。在评价标准上,由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向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转变,确立开发学生综合潜能的科学的评价观。
2综合实用性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心。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关系到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各个方面。
课程学时
实现四增四减:增加应用性强的课时量,删减或简化不实用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减少普通课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的技能操作课时量,减少理论课时量;增加必修课的课时量,减少选修课的课时量。
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教学内容要朝实用方向转变,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1)普通文化课设置
在普通文化课教学中,突出记忆性知识,把生动形象的人文知识变成死板的教条,掩盖了文化知识的情感特征,导致学生对普通课不感兴趣,也不重视,教师感觉课难教,学生感觉学得烦。因此普通课的内容选择要突出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实现职业性、应用性、生活性三统一,应用性指要突出课程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职业性指课程内容要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选择。生活性指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除此之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专业课设置
由于职业岗位的变化加快,应加强通用知识、基础技能和综合化课程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转岗能力。专业课实现两结合,一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二是专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专业实践课突出实践性、应用性、适应性,强化实践技能,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专业活动课,从趣味性出发,突出适应性。围绕学生的素质形成和发展来组织,锻炼学生的从业能力,适应社会需要。
(3)课程结构设置
为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就业能力的需要、不同岗位的需求,必须对现行的课程进行调整,重组,实现知识的整合。
3灵活而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改革也应建立在“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之上,教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会学、乐学。
理论与实践整合法
这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情境激趣法
问题的设置要巧,要新,要奇,要难易适度,要有艺术性,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式课堂中,用艺术化的问题激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乐学。
活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核心展开教学,教师真正放权,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问题驱动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能进一步拓展思维,教师要通过问题借助四步阶梯把学生引入生疑、解疑之门。
行为导向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直接走向实际,并通过视觉感知获得感性认识,消化、领会、理解、落实所学的知识的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探究法是有效的途径。
激励诱导法
也称为讨论学习法,是通过集体智慧的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激励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学习方法。
角色扮演法
教师应创设不同的角色演练情境,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播,激发学生们的演练激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情景角色扮演的过程给自己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发现不足,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既加深了对职业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职业素质,缩短了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提高了就业能力。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立体音箱。现代化教学手段自身融声、形、貌于一体,变枯燥为生动,深入浅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多媒体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中,这种音、图、文、声、色并举的立体手段,能抓住学生的心,能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的积极性,手脑并用,激发人的情感意识。教师既可以声情并茂的讲,学生手脑并用的听、说、读、练;学生既可以现场演示,也可以讨论、练习。在讲授、练习、反馈、作业整个教学环节都能派上用场,极大地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效果事半功倍。此外还有互联网学习平台、多种软件等。
5科学的评价手段
科学的评价手段是师生发展、完善的裁判员。传统的课堂单一性、片面、缺乏科学性的评价标准体现在:对教师,只有领导从某一方面对教师单一评价,缺乏全面性;对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的评价,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评价标准制约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严重阻力。因此,重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评价标准既要考察现在又要着眼未来,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适度灵活,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教学改革。评加的目的不在于裁判与鉴定,而在于引导与促进。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标准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对教师的评价
本着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研究;所教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培养、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实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一是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对学生评价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学时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而全面的评价。二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维护自尊心,克服由于他人的评价造成的逆反心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实事求是的剖析自己、认识自己,找出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形成自主性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力求上进的信心。
6全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振兴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教师为本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全能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依靠全能型的教师来培养,具体策略如下:
构建教师培训学习网络
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中职教师。而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构建一个系统培训网络,加强教师理论培训的强度,扩大参与学习的教师的覆盖而成为一种必需的途径。在培训交流中,要向他们阐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使中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而且愿意将改的内容实施到真正的课堂教学第一线,并且鼓励教师的教、改、研,实践出真知,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改革路径。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双师型”教师是指要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教学,而且在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有较高水平,即既是专业教师又是高级技师,既是人师又是经师。“双师型”教师目前是职教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职业教育发展的必需人才,加大力度发展“双师型”教师,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兼得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7比较成型的新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指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就是指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科学地把学生划分为水平层次小同的学习群体并区别对待,以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教学策略和师生互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的常见模式: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目标分层教学模式,走班分层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
互动式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途径、多方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实现教学中认知、情感的和谐。目前,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强调下,很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但深入观察发现,学生能力水平的单一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低下令人担忧。有的学生知识而极为狄窄,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非常差,有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此困难很难调整心态,有的学生而对市场就业竞争束手无策。学生的生存和从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礼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显得明显不足。中职学校尚缺乏对师生双主体的认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种互动的默契配合。因此,树立学生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教学过程的互动模式,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传递接受式为主向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一体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