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文言文翻译精彩4篇
【导言】此例“《过故人庄》文言文翻译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过故人庄》原文赏析【第一篇】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①鸡黍:杀鸡煮黄米饭,农家待客丰盛的饭菜。
②郭:外城墙。
③轩:窗户。
④圃:菜园。
⑤话桑麻:谈庄稼事。
译文:
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幽美的村庄,四周绿树环抱,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农务。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佳节,那时我还要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赏析:
人称「孟襄阳」之诗无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此诗即可称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过故人庄》简析【第二篇】
就这首诗看,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特点。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尝话旧;只具鸡黍而无其他,又显现出“故人”特征,不讲虚礼与排场才不“外气”,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无间的表现。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谨,视作等闲之事,确是语淡而昧不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近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是田庄的背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又表明这田庄不是孤寂的,而与外界紧紧相连,这远山送青、眼前翻绿的景象,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打开轩窗面对着一片菜园子,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这后一句的“话”字含义很深,从全诗的情绪看,这谈话一定是愉快的;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以后也没做过官,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诗人产生了共鸣。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临走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种“乐此不疲”的愿望遂进一步深化了上几句的内容,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过故人庄》注释【第三篇】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huán):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过故人庄》字调句基础知识举要【第四篇】
场圃
场是平整的场地,农家作为打晒谷物的场所,如打麦场、打谷场等。圃是菜园,古时有园圃一词,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现代汉语中“园”与“圃”已不分,园字常用,圃字不常用。“场圃”一词与汉人的生产习惯相关,《诗经·幽风·七月》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的诗句。解释《诗经》的毛传说:“春夏为圃,秋冬为场。”汉代郑玄进一步解释说:“场,圃同地。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熟,筑坚以为场。”这种情形反映了古人节约用地的做法。这首诗写的是春夏季节,场圃一词可以单独理解为菜园。
故人具鸡黍 开轩面场圃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要押诗韵,此诗押的是麻韵;又要讲究对仗,此诗颔联,颈联就是两联工对(对仗工整),工对不仅句法结构、词类相对,而且要求事类相对,如“绿树”“青山”皆自然风光;“场圃”“桑麻”均是农业事体。除此之外,律诗还讲究平仄规律,平仄是汉语声调的分类,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声,因平声可以曼声引吭,故独为一类;上去入三声较短促,故统归为仄声。中古时发现汉语声调规律后,诗人主动利用平仄交替的手段形成诗歌的音乐美,后来成了律诗的重要格律要求。
这两句诗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除第一字的平仄较自由,可以不论外,第四字的仄声是不可少的,但这两句诗的第四字却都是平声。成了违背常式的拗句,对于拗句。古人又规定可以补救,此式第四字用了平声,如第三字该平处用了仄声,整句诗的平仄还是协调的,诗律中称这种情况叫“拗救”。我们看到此两句诗的第三字“具”“面”皆为仄声,从而可以判定这两句是“平平仄平仄”的拗救格式,诗人在格律方面没有丝毫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