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时间×速度路程【实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5932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时间×速度路程【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时间×速度路程【第一篇】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时间×速度路程【第二篇】

“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教师通过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表以及老师与刘翔比赛的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

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放手给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或借助画线段图来解决。对于学生来说,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难度不大,但要求画线段图,尤其是标准的线段图,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我们都知道,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线段图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涉猎,所以学生画的可能不够准确或有误。此时,我们有必要跟学生一起经历准确画线段图的过程。在线段图的生成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程参与,这样就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

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的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而这3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火车、自行车、运动员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当学生理解到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时,教师给出“单位时间”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速度”的意义,既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教师选择了“题中题”的形式,即在一个大的问题情境中设有小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角度问题的争议和思考,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通过多样化的算法,既巩固了学生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从中体会到三者关系的紧密。

时间×速度路程【第三篇】

今天,我又学会了一个新知识,那就是——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学了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我的计算速度快了许多,学习计算更加轻松.举个例子说说吧!比如:367+498=?我只要这样想:把498看作500来加,然后用367+500,发现多加了2,于是我便在和里减去2,结果得到865.而796+295呢?我这样想:796可以看作800来加,而295可以看作300,一个多加了4,另一个多加了5,于是算式就变成了800+300-4-5=1091,瞧,多方便呀!

学完了加法的简便算法,再来学习减法的简便算法就容易多了.如:483-299,嘿嘿,我脑袋瓜轻轻一动,就有方法了.我先把299看作300来减,因为多减了1,所以只要结果中加上1,就是用483-300+1=184,这样就好算多了.不过呢,我可警告你一句:计算减法最好别动被减数的主意,要不可就麻烦咯!现在,我越来越喜欢数学了,因为它让我学会迅速的计算结果,数学真的是让我回味无穷。

四年级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日记集锦。

时间×速度路程【第四篇】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速度公式是,将公式变形为:,分别用于计算路程和时间.。

时间×速度路程【第五篇】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个内容是学生学习数量关系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注重创设情境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排行榜,使学生知道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2、合作学习。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大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公共汽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比一比谁跑得快?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这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接着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时间×速度路程【第六篇】

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概念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幻灯片演示课件。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它们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

(出示课件)小牛,小象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1、明确路程,时间。

2、引导学生思考:谁跑得快?(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小动物,比较谁跑得快?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1)比较小牛和小象,小象和小熊,谁跑得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比较小牛和小熊,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240÷3=80(米/分)。

7080小熊快。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时间×速度路程【第七篇】

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一起去史庄子小学聆听于娜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完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首先,课程的开始以口算题的形式复习导入,采用了我们也经常使用的接龙形式,然后又紧接着复习了之前学习的单价、数量、总量的数量关系,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先读题,并说出使用的数量关系,采取同桌大声对说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接着是引入新知,先板书两个问题,让学生找出两道题的`共同点,并用重点符号标识出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速度时间路程,并对此数量关系进行来回推导,让学生加深印象,深深印入脑海,及时练习及时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高效课堂,并且给出学生标准的答题模式,每做一道题,都要用笔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来,最后是巩固新知,复习旧知,并且迁移了一些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与见识。

整堂课听下来,于娜老师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高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整堂课把新知识熟记于心,更把旧知识很好的迁移到复习中,为什么于娜老师能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我们梦寐以求的高效课堂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整堂课没有一个学生处于走思的状态,眼睛全部定在老师的身上,老师指到哪里,学生立刻就能做到哪里,我觉得这是使本节课成为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2、行为习惯,每一位学生整节课都没有私底下做小动作或者是窃窃私语的行为,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更是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深感佩服,可见于娜老师平时下的那功夫非比寻常。

3、师生关系,从进入教室,看到学生与老师相处的状态,看到老师脸上的笑容,到上课提问学生时叫的孩子们的昵称,我们就能感受到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

总之,我认识到要向于娜老师学习的经验还有很多,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继续交流学习。

时间×速度路程【第八篇】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求速度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速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在生活中,对“速度”的感知是模糊的,没有形成模型,是需要经过学习逐渐明确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开始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本课的始终。在导入新课这一部分,我结合亚运会这一特殊情境,通过运动会上跑步比赛输赢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比快慢的多种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时,又怎么比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疑问自然地进入新课,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我们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那种愉快。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中,也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体现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理念,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反思本节课,觉得在很多细节的地方还需要仔细琢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于“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力度明显感觉不够。应该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感知速度的快慢。然后在引导理解求出的速度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中概括速度的概念,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强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这节课虽然上得不怎么样,跟同行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我自己来说,已经是有很大的进步了,因此我自己也觉得挺满意的。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我会加油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5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