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酒店管理论文(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666275

【导言】此例“酒店管理论文(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酒店管理论文1

协同的概念最初是由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提出的,并于1976年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理论认为在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运用到企业组织中来,表现为不同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关系,以及相互干扰和制约等。一个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协同系统,协同是资源最有效利用的一种方式。能够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部分总和的效益,经常被表述为1+1>2,通过协同可以使各方都获益,达到共赢。我国许多高校已将协同理论积极应用于校企合作中。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享型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都是有益的实践。随着中国酒店业的迅猛发展,专业酒店人才紧缺的短板已严重困扰着行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酒店业苦于人才匮乏。这不仅体现在基层员工上,各层级的管理岗位都急需专业人才的补充。随着大数据影响力的显现,掌握消费行为分析、数据预测的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更是企业渴求的。另一方面,作为酒店人才培养的重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缺位、教师理念跟不上时展趋势、校企合作水平低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才质量不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不强、产学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

2酒店管理职业能力及现状

2.1复合的专业素养

现代酒店管理集中体现了管理科学和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决策指令高度融合了管理经验和数据预测。换句话说,在大数据时代下,酒店业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水平,酒店职业经理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且先进的管理经验,更需要拥有跨界人才的特质。然而,我国酒店业管理人才和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之间鸿沟仍无法逾越。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理念落后,专任教师队伍复合人才奇缺,跨界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缺乏对信息技术学科尤其是大数据的深入了解,多数酒店经营者认为酒店仍属于传统的服务行业。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只涉及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知识,满足不了酒店信息化的根本需求。这一差距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必须十分倚重复合的专业素养提升,以契合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传统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教学的同时在管理信息系统、智慧酒店、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也要强化培养,满足酒店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2有效的沟通技巧

酒店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在酒店行业至为重要。酒店管理专业不需要书呆子,不需要学霸,需要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酒店管理人员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顾客投诉等。这就需要酒店从业人员与顾客、上下级等有效沟通,化解危机。对酒店专业学生来讲有必要掌握沟通技巧,顾客心理等专业知识。通过口才训练,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2.3过硬的心理素质

根据Super(2008)的观点,高职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人生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年龄仍为青年早期,年龄特征和心理年龄明显滞后。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为95后,其在家庭中多为独生子或双生子女,条件优越,父母宠爱有加。他们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工作,家庭对其工作无要求。加上中国传统的对服务业的偏见。从学生身份到“酒店人”角色转变困难,很难适应服务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校期间应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吃苦、耐性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加速他们转型。

3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现有的合作模式主要由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和订单班三种形式组成。近年来,高职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工学结合式、工学交替式和校园酒店式等。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合作紧密性不强、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师资培养作用不强等。

3.1校企双方对待人才态度迥异

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对于酒店方来说,非常欢迎学生到其酒店实习。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受过专业教育,素质高、形象好、可塑性强;二是可以解决酒店劳动力短缺问题,并降低用工成本。对于校方来说,与酒店的合作既可以解决学生实习就业,使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紧贴行业前沿,所授知识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酒店使用实习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用人”,而学院学生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双方因目的不同而在合作方面产生很多分歧和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直接导致了校企合作不深入、生命周期短等现象频发。例如,酒店希望学生实习期尽量长,最少半年,实习岗位多为人员流动率较高的一线部门操作部门,餐饮部或客房部,并希望保持不变,学院希望学生可以轮换岗位,学到更多知识等。

3.2校企合作方式单一

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合作方式主要是学院输送学生到酒店实习,其他时间双方鲜有交集。这种单一的合作方式对学生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很多学生认为酒店实习是为了完成学业任务,酒店把自己当作廉价劳动力,压榨剥削,所以实习态度消极、反感、抵触、应付。校方对学生的实习管理方面,有些完全采取放羊式管理,管理缺失。酒店方面也认为实习生实习期一到就走人,所以对其培养较少,无职业生涯规划和晋升空间。对于学院方来讲,学生离开学校就与学校关系不大,实习管理和指导很少。这种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方式单一,不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要求。

4民办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础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现归口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管理,温州现代集团实力雄厚,在温州酒店行业占据龙头地位。下辖华侨饭店(温州首家五星级酒店)、海悦名邸(温州知名精品酒店)、雪山景山宾馆(温州国宾接待主要酒店)和泰顺氡泉度假酒店等优秀企业。现代集团非常重视学院的发展,签订了多份校企深度融合文件助力校企合作。这对学院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协同更是一个机遇。笔者基于现阶段合作进程,大胆提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和集团旗下酒店协同发展的详细方案和措施。

4.1政策支撑,校企对接

温州现代集团作为温州市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企业,管理和运作体制不应是简单的组合和叠加。随着集团二轮整合的加速,集团应重点分析、梳理、统计各子公司之间的契合点。集团已清楚地认识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不能简单等同于子公司,而是整个集团的智力中枢、人才储备基地,员工的后续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校企合作政策,和制度文件,促使学院专业与集团旗下子公司的合作共赢。集团应注重各子公司之间的横向联合,整合集团内部资源。由集团公司出面,牵手高职院校相应专业与集团内部对口子公司之间合作,细化校企合作步骤,真正实现校企一家,校企一体,在校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协同议事机制。以本专业而言,学院方和酒店方应有专人负责双方协同具体事宜,并细化、落实酒店管理专业和星级酒店之间合作事项,并建立协同制度,细化执行实施细则和效果评价机制,从而使双方效益最大化。

4.2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人才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国有企业也不例外。而对于拥有高职院校的国有企业集团来说,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科研、师资、人才资源,使其为企业决策、市场咨询、战略规划所用。民办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提高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验实训、实习就业、师资力量提升和科研等方面借助企业。各方都应充分认识到校企协同发展对自身的有利性,并为合作设置有利条件和支持。整个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也不是散落的珍珠,而应是合作、联合和资源共享,走横向联合,协同发展之路。各方协同的基点应是行业趋势,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概要开展协同研究。应秉承真诚合作、互为一体的态度共同发展。共担风雨,共收硕果。

5实施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对策

5.1基于“学生—员工”的双重角色制

据对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调查统计,该班31人中有20位同学是从其它专业调剂过来,6位同学选报原因是该专业不用学习数学和自己文化课程较差,其余11位第一志愿选读酒店管理。学生对专业的偏见和不了解致使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增加。加之浙江省经济水平发展较好,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和对服务业的偏见,很多同学读酒店纯粹是为了混日子和混毕业证。为了培养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学校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潜移默化使学生角色向“酒店人”角色转变。入学初,集团各子酒店向学生宣讲各酒店文化,学生与酒店双向选择,并签订培养协议。可行性建议如下:首先由酒店给学生配置酒店制服,在专业课上教师和学生统一着装,强化职业意识。其次,每周规定一天为“专业日”并固定下来。当天为酒店管理人员来学院授课时间,或组织同学到酒店参观、实训等。再者,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酒店实训最少时间数,并在完成后由酒店给予学生考核评价,并以学分形式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总体考核。最后,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酒店工作,运用专业知识,并回校后有意识的加强自己欠缺的技能或理论的学习。这种学生循环在学校和酒店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酒店的实习实践,发现自身在知识、理论、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回校后可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比如2011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于2013年11月中旬去酒店实习后,有数位同学向专业英语老师吐槽,后悔自己在校期间没能好好学英语,到酒店后才发现英语的重要性。而实习后因工作紧张,没有时间学习。如果学院能提早安排学生进入酒店,把到酒店实习的次数从只有最后一次的综合实习提前,并分阶段,有一个回笼的过程,势必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2基于“高校-企业”的双导师制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应实行“双导师”制。在民办高职酒店专业师资配备方面,应由专兼职共同承担,由专业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分工合作培养人才。新技术的应用使酒店的客源、营销手段、管理方式也应作出改变,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授课,应定期深入星级酒店挂职锻炼并学习,并可利用自己的特长承担酒店的日常培训和质量监督等。教师的实践可以与学生实训实习兼顾,这既有利于学生管理,又能为自身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供素材。兼职教师由酒店工作人员承担,主要负责操作性强和实际运用能力强的课程,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学生学习后马上就能学以致用。另外他们丰富的应急危机处理经历,或成功的个人职业成长历程,都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职业导向作用。

5.3基于“工作实景”的仿真实训制

酒店管理专业可充分利用集团下属的星级酒店,把实训场地安排在星级酒店内部,使实训实景化。为了不影响酒店的正常营业,学生实训时间应灵活安排,并兼顾酒店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打破传统的2.5+0.5模式。而应该根据酒店的淡旺季灵活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实训采用“淡进”,实习采用“旺进”。实训是在学生没有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的学习,以学习为主,所以应尽量安排在酒店营业的淡季。如餐饮实训安排在早上和下午;客房实训安排在非周末或出租率较低时,也可专门空出几间客房安排实训;而鉴于前厅部是酒店的门面,无法安排现场实训,可轮流安排学生见习。在实训方法方面,可充分利用现在发达的摄像技术,把酒店的操作程序和标准,以片段形式用影音方法拍摄,用高度仿真的方法让学生先在课堂上模仿,再加以灵活运用。实习是学生已经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安排在酒店的营业旺季,如节假日或春节等,以顶岗实习为主。一方面可以解决酒店的人力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尽快上手,独挡一面,学到更多知识。

5.4基于“大数据理念”的人才培养制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难得的机遇。“大数据”作为时下最火热的IT行业的词汇,随之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等围绕大数量的商业价值的利用逐渐成为行业人士争相追捧的利润焦点。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换句话说,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从微观角度上看,大数据的精准预测正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冲击。对一所高校而言,学校可以有效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追踪毕业生就业趋向,掌握企业看中的学生质素,分析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轨迹,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的高端服务业从业者。同理,企业运用成熟的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到企业运营的各种趋势,从而给企业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不难发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创新了校企协同发展的载体,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手段拉近了学校和企业间的距离。温州现代集团基于“大数据理念”,在OA系统、企业邮箱等方面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企业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系统效用的大打折扣。此外,许多酒店在运营过程中,还不能有效挖掘数据资源,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此,酒店和学院可以从基层员工的引入入手,通过人才属地化(订单班)等形式培养可塑性强的酒店管理中坚力量。再经过岗位锻炼后,加大培养力度,以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为抓手把握时代和行业的脉搏。

6结论与展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3篇酒店管理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酒店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2

关键字:酒店管理酒店饭店管理

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会令服务员们应接不暇;但是此时客人们往往会得到服务员的这样的回答:“不行,这不符合我们的制度”或“我得和我的主管商量一下”,甚至会听到很无奈的回答:“我希望能为您做点什么,但是现在我什么也做不了,而且这并不是我的错。”可以设想,遇到如此尴尬的景况,客人不悦之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呢?如果能授权服务员打破规章制度,自发和灵活地处理一些问题,而不是互相推诿或仅指望管理人员来处理问题,结果很可能会令客人感到满意。

对员工的授权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授予其权力,而是管理人员在将必要的权力、信息、知识和报酬赋予服务一线员工的同时,让他们主观能动地、富有创新地工作。也就是说“授权”通过赋予服务人员一定的权力,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授权”可以实现饭店内部有关的信息、知识和报酬的共享,使员工对饭店和客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并因此备受激励。除此之外,“授权”还强调对员工的尊重,把员工从细枝末节的严格规定和制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适当“授权”能唤起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创造性和对顾客的真切关怀。“授权”不但使员工工作更投入,而且还会使顾客满意度增加。员工这种自我负责的,对客人热情而周到的服务,可以成为饭店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举措之一。

对饭店员工授权的方式

●授予员工一定的决策权。“授权”被认为是在工作中给予员工一定的决策权,即授予员工一定的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支配权力,并允许员工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使权力,以便于当出现服务差错时,不需要再去找不在现场的有关负责的管理者。而是打破常规,主动、灵活地为顾客做好服务工作。美国学者鲍恩和劳勒(BowenandLawer)认为:对服务一线员工的授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允许员工自己决定怎样做才能使顾客更加高兴;或给予员工几乎没有限制的权力,去对任何服务中的差错进行补救性服务。”而授予员工一定决策权也就是使员工在决定服务程序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延伸的发言权。

例如,美国马里奥特(Marriott)饭店公司在其下属的多家餐馆里规定,任何雇员只要认为需要就可以用不超过餐厅规定限额的额外支出安抚不满的顾客,如为顾客免费送上饮料,甚至可以代付账单。

●建立和工作绩效密切相连的报酬体系。饭店员工都非常希望他们的辛勤工作能够得到充分肯定,他们在为饭店创造满意的顾客、利润的同时,饭店也需要对他们给予回报,使他们和饭店共享利润。因此,在饭店内部建立一种和工作绩效密切相连的报酬体系,视服务员工的工作绩效的好坏程度而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无疑是对服务员工的一种肯定和激励,使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满意感增强,更好地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例如,美国的费尔菲尔德宾馆是马里奥特饭店公司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客房清洁人员在特别繁忙的日子里,可以“竞标”打扫更多房间,每打扫一个房间就额外得到半小时的报酬,而优秀的“竞标”员工则可以拿到相应的奖酬。

●对员工进行培训。饭店的员工和顾客的距离是最近的,如果在服务之前员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和指导,那么当服务差错出现时,他们就会不知如何应对不满的顾客,在处理服务差错时可能会不知所措,缺乏信心,就不能决定哪一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所以当服务差错出现时,如何来进行补救性服务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需要对服务一线的员工进行培训。饭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补救性服务的培训:

a.提高服务意识

经常是员工被授予了权力,但是却不愿意主动地进行补救性服务。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缺少激励,缺少责任心,即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培训的重点:向员工强调饭店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使员工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优质服务的思想,形成优质服务的工作态度。

b、提高服务知识和技能

当员工有了一定决策权,可以对服务差错做出及时的反应;有权力独立地进行补救性服务后,应该继续培养他们去如何创造性地为顾客解决各种服务质量问题,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及提高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增强做好补救性服务工作的信心;如何做适当的决策。以及如何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等。培训不仅能够改进员工的服务方式,使他们在对顾客服务时更加细心周到,而且由此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顾客的满意感。所以要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有主题的培训。

例如,有些补救性服务中,服务员工可能会忽视他们采取的措施对其他部门服务工作的影响。饭店总服务台接待员允许不满的旅客提前登记入住,会打乱客房部清洁卫生工作计划。要防止这类问题,管理员工就需要对服务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了解自己在整个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关系。还有些服务员工可能会不顾成本,给予顾客过多的赔偿。要防止这类问题,管理员工应使服务员工了解合理的赔偿限额。在服务工作发生差错后,员工有权按照本饭店的服务质量承诺制度,赔偿顾客的损失。

饭店员工授权的意义

●使服务员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顾客需求做出快捷而直接的答复

饭店对服务第一线员工授权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授权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工作灵活性,员工可以根据服务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每一个服务的关键时刻更好地满足顾客提出的要求。被授权的员工在顾客到来之前就拥有了所有必要的资源,来为顾客提供他们所要求的服务,

●使服务员工在补救性服务过程中向不满的顾客作出快捷而直接的答复

在饭店对顾客服务中既有履行服务程序,如登记和安排客人在宾馆的房间里住宿;也包括对服务不善进行补救,比如把客人从吸烟楼层重新安排到他最初要求的无烟房间。如果饭店对服务员工适当地授权,允许员工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使权力,在第一时间纠正服务差错,就可以让情绪不满的顾客变得满意,甚至成为忠实顾客。但是如果饭店不授权服务员工,对顾客采取必要地补救措施,而是推卸责任或让顾客等待时间过长,那么饭店服务在补救性服务这一项上就有所欠缺了。

●改善员工的自我意识和对工作的认识

授权可以反映一种心理上的态度,授权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控制感。饭店严格的规章制度会使员工缺少发言权和地位。而授权可以让服务员工拥有发言权,并且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工作的“主人”,他们会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感到工作非常有意义。

●被授权的员工会更加热情地对待顾客

有研究表明,饭店的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员工的礼貌、热情和积极配合的态度构成的。顾客希望饭店的员工对他们的需求表示关心,而被授权的员工受到了来自管理人员的良好的指导、培训和监督,报酬制度也相对公平和合理,他们会对顾客的需求做出更为积极地反映。

●被授权的员工可以为服务活动出谋划策

授权意味着放开对基层员工的控制,鼓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和想象力并为此给予奖励。被授权的基层员工往往随时准备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新的服务想法和意见,对“我们的工作怎样做最好”拥有发言权,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饭店服务质量,

●使饭店获得更好的口碑,增加回头客

当饭店的顾客接受了被授权的员工高质量的热情的服务,获得满意之后,他们很可能会成为饭店的回头客,而且会积极地为饭店进行口头宣传,成为饭店免费的广告员。

对饭店员工授权是一个双赢的理念,它不仅使饭店一方获得回报,还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改进过的服务,使顾客一方得到满意,因此,授权是饭店提升服务质量的妙方,从而创造卓越的服务业绩。

酬,而优秀的“竞标”员工则可以拿到相应的奖酬。

●对员工进行培训。饭店的员工和顾客的距离是最近的,如果在服务之前员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和指导,那么当服务差错出现时,他们就会不知如何应对不满的顾客,在处理服务差错时可能会不知所措,缺乏信心,就不能决定哪一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所以当服务差错出现时,如何来进行补救性服务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需要对服务一线的员工进行培训。饭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补救性服务的培训:

a.提高服务意识

经常是员工被授予了权力,但是却不愿意主动地进行补救性服务。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缺少激励,缺少责任心,即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培训的重点:向员工强调饭店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使员工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优质服务的思想,形成优质服务的工作态度。

b、提高服务知识和技能

当员工有了一定决策权,可以对服务差错做出及时的反应;有权力独立地进行补救性服务后,应该继续培养他们去如何创造性地为顾客解决各种服务质量问题,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及提高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增强做好补救性服务工作的信心;如何做适当的决策。以及如何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等。培训不仅能够改进员工的服务方式,使他们在对顾客服务时更加细心周到,而且由此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顾客的满意感。所以要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有主题的培训。

例如,有些补救性服务中,服务员工可能会忽视他们采取的措施对其他部门服务工作的影响。饭店总服务台接待员允许不满的旅客提前登记入住,会打乱客房部清洁卫生工作计划。要防止这类问题,管理员工就需要对服务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了解自己在整个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关系。还有些服务员工可能会不顾成本,给予顾客过多的赔偿。要防止这类问题,管理员工应使服务员工了解合理的赔偿限额。在服务工作发生差错后,员工有权按照本饭店的服务质量承诺制度,赔偿顾客的损失。

饭店员工授权的意义

●使服务员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顾客需求做出快捷而直接的答复

饭店对服务第一线员工授权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授权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工作灵活性,员工可以根据服务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每一个服务的关键时刻更好地满足顾客提出的要求。被授权的员工在顾客到来之前就拥有了所有必要的资源,来为顾客提供他们所要求的服务,

●使服务员工在补救性服务过程中向不满的顾客作出快捷而直接的答复

在饭店对顾客服务中既有履行服务程序,如登记和安排客人在宾馆的房间里住宿;也包括对服务不善进行补救,比如把客人从吸烟楼层重新安排到他最初要求的无烟房间。如果饭店对服务员工适当地授权,允许员工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使权力,在第一时间纠正服务差错,就可以让情绪不满的顾客变得满意,甚至成为忠实顾客。但是如果饭店不授权服务员工,对顾客采取必要地补救措施,而是推卸责任或让顾客等待时间过长,那么饭店服务在补救性服务这一项上就有所欠缺了。

●改善员工的自我意识和对工作的认识

授权可以反映一种心理上的态度,授权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控制感。饭店严格的规章制度会使员工缺少发言权和地位。而授权可以让服务员工拥有发言权,并且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工作的“主人”,他们会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感到工作非常有意义。

●被授权的员工会更加热情地对待顾客

有研究表明,饭店的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员工的礼貌、热情和积极配合的态度构成的。顾客希望饭店的员工对他们的需求表示关心,而被授权的员工受到了来自管理人员的良好的指导、培训和监督,报酬制度也相对公平和合理,他们会对顾客的需求做出更为积极地反映。

●被授权的员工可以为服务活动出谋划策

授权意味着放开对基层员工的控制,鼓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和想象力并为此给予奖励。被授权的基层员工往往随时准备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新的服务想法和意见,对“我们的工作怎样做最好”拥有发言权,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饭店服务质量,

●使饭店获得更好的口碑,增加回头客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3

一方面,教学性实训通常以模拟实训室为主,虽然能够完成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但存在真实性差、实训环境缺失、练习因子呈样本状、情境非立体化和过程断链等弊端,容易造成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片面性,影响实训效果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尽管酒店管理专业都非常重视校外实训环节,也和校外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如上海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首创上海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喜达屋亚太酒店与度假村国际管理集团、洲际集团等建立了长期而又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通常情况下,实际的实习效果和预期的实习目标之间还是会存在某些偏差。如学生实习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实习生角色转变慢,不能很快适应酒店的工作节奏;酒店分岗挫伤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初入酒店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等等。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较好地克服上述两个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围绕着酒店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场所,包括校内酒店、酒店管理公司等。一方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克服校内实践环节以模拟性为主的局限性,将传统的“模拟式教学”提升为“体验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稳定、真实的实训场景,使教师和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岗位,深度体验酒店管理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形式,把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包括学生自行运营和管理的超市、教师指导下运营与管理的客户服务中心等等,其实训内容和效果是一般教学性实训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相对校外企业来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初识职场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学生不仅可以深度学习和体验酒店服务和管理的程序及技巧,并且能够从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为日后校外实训及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2.1真实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区别于一般教学性实训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真实性,这里不再是“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等单一项目训练,老师和学生所服务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顾客,所有的产品、服务、经营环境都是真实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员工”,师生以“教师———经理”、“学生———主管、领班、员工”的双重身份进入各个真实的工作岗位,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与锻炼。

2.2生产性

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一个实际经营场所,面对的是真实的顾客,因此,基地需要面对顾客进行各类产品的生产,实训内容需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也就是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相应经济效益,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实训过程中的“做”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以顾客的满意度和货币投票作为教学和经营效果的评价标准。这就需要在实训过程中所有人员以真实生产的标准要求自己,基地管理也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健全的组织规范、严格的组织纪律。

2.3教学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区别于校外生产性实训最大优势是其主体功能的教学性特点。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往往是一些高星级酒店,如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喜达屋和洲际集团。酒店需要保证对客服务质量,维护酒店的经营利益,短期的实习生往往面临岗位单一、轮岗困难、岗位以基层服务为主的问题,实习生较难有机会多角度地了解酒店运作,也较少有机会独当一面,自主处理对客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性的特点则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上述问题,其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学生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度体验企业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化管理,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建

3.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筹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筹建是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必要条件,筹建资金可以是学校独资,也可以由学校、政府、行业及企业多方共同出资建设。但一个现代化的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日常物品材料投入、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仅靠学校有限的财力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是解决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多渠道的资金引入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和管理压力,另一方面,融入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力量更有利于把酒店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酒店”,保证实训质量。

3.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员配置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虽然是以学生为主力,由学生全面参与实训基地日常的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但是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保证实训基地产品的质量,必须要由酒店管理专业委派相关教师担任实训指导老师,负责实训基地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因此,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保障。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呈现高学历但缺乏行业经验的特征,不利于对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指导效果。对于这个问题,建议通过以下两种路径解决:一是“送出去”,即专业教师进酒店挂职锻炼和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使得教师既是教学的行家,又是酒店经营管理的能手;二是“请进来”,即引进企业名师进行全程指导,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人事制度,适当放宽学历限制、偏重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聘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配套教学改革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用于相关的课内实践和专业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运营需要教学和实训模式的改革,需要专业领导和教师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新的实训任务,使学生的实训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酒店生产过程。即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舞台,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一项项具体的、形象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实训基地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工作、自我管理,在实训中逐渐成长、深刻领悟,从而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校内生产性实训真正成为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的有效补充。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矛盾

4.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三大利益群体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常涉及企业、教师和学生三大利益群体,这三大利益群体相互支持,缺一不可。企业在筹建和运营中起到投资、管理等重要作用,并且其主要目标指向经济效益;教师是学生实训的直接指导者和管理者,并且借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强化了职业素质,能够更好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学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直接的受益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大量岗位由学生负责,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真正地直观地认识酒店管理这个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而且其创造性和潜能也被极大地激发。

4.2教学与经营的矛盾

如上所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真实的经营场所,其经营权往往归属企业或承包者,运营中往往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经营利润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参与者和使用者,由于角色身份的原因,老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往往更倾向于从教学需要方面考虑实训内容和程序。可见,教学和经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集两者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便不可避免地在运营过程中产生某些矛盾和冲突,如经营方为保证产品质量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对学生的实训环节产生或多或少的限制;初上岗位的学生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磨合才能保质保量地提供对客服务等。这就需要校方在整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筹建和运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作用,明确基地的实训性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训为主要内容的原则,并将相关细则落实到合同文本。

4.3规范管理

要使教学和经营两者能够避开矛盾,相互促进,除了如上所说进行细则的书面约定外,还应进行日常的规范管理。第一,要组织各方团队力量共同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见并给出常规的应对措施;第二,要针对人员、设备、物品、资金等各种资源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做到人人知晓、人人遵守;第三,以规范化为前提,以系统化为保证,以数据化为标准,以信息化为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从而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总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规范管理,使教学与经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实训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结论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所以在各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包含了一定比例的实践环节。在本科院校中,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是实践环节的两种常见方案,作为以上两种方案的有效补充,一方面,校内生产性实训能够克服校内实践环节以模拟性为主的局限性,将传统的“模拟式教学”提升为“体验式教学”;另一方面,相对校外企业来讲,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深度体验。可以说,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导入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水平和质量的必要途径,本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具体的运营和管理等问题尚需在建设中不断地摸索和探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6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