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敦煌游记(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33199

【导言】此例“敦煌游记(精彩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敦煌游记作文【第一篇】

曾几何时,在电视上看到——大漠挽着亘古的残阳如血,我便被这苍茫的景象深深吸引。脑海顺着记忆的时空长河遥想,敦煌,伴着那古道的黄沙,大漠狼烟在汉唐轻歌曼舞……这一切召唤者我的心灵,我亦渴望能亲身体味那缕苍凉。

而今天,我来了,来赴一场心灵深处的约会。

你安详的眉眼,是在等着我吗?庄重地踏入莫高窟,幽暗很自然地隔离了外界的喧嚣。那一尊卧佛在黄晕的灯光下变得朦胧,他的眉眼很安详,似一泓静水,似乎昭示着一个答案。

我走过一幅幅壁画,看那每一笔线条的行云流水。我静静地观赏,细细地感触你等待着的每一丝痕迹。

你神韵的壁画,是在等着我吗?这著名的“反弹琵琶”,不似想象中那般轻柔、曼妙,倒像那西域的男子,透着几分刚猛洒脱,豪放有力。想来,这或许就是你等待我的缘由吧——让我触碰着黄沙洗礼过的色彩,月牙泉浸润过的线条。

你高大的塑像,是在等着我吗?往前走去,穿过一阵阵急促的脚步,原来每一个人都是如我一样寻找。伫立在一尊高大的天王像前,蓦然间,我仿佛感受到了四目相对的心灵的碰撞、牵出的一场神圣的心灵之约。佛像已古旧得褪去了颜色,断了肢体,却依然保持着一种气概与霸气;他的眼睛深邃而安宁,似那潭中的静水。原来,禅佛之道,并非刻在石头上,而是注在精神里。

蓦地,一幅幅壁画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猛然使我想起了萦绕在遥远**里的敦煌神韵,以及进门时摒弃红尘的静谧。敦煌的风韵,也不是单单封存在细密的线条里。我急切地寻找,也不过是停留在表面的色彩里,而敦煌所等待的,是一场*静从容的约会。看来,你和我只需一场约会,一场心灵之上的约会。

于是,我来到这里,体味你柔情的眉眼;我来到这里,倾听你历史的心跳;我来到这里,感知你沧桑的灵魂。

我和敦煌,有个约会——见了也不散。

敦煌游记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孔子家语;俄藏敦煌写本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4—0093—06

《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以及古代儒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过去长期被视作伪书,少人问津。近年来,随着相关出土材料的不断出现,掀起了《家语》研究的新热潮。在已有的出土文献中,与《家语》直接相关的材料是两种敦煌写本残卷,其中较早发现的是编号为的英藏敦煌写本残卷,其次是晚近发现的编号为Д的俄藏敦煌写本残卷。英藏残卷早在1939年王重民先生便有叙录[1],近年又有学者进行了研究[2—3]。俄藏残卷公布较晚,内容残缺不完整等原因致使关注较少。目前所能看到的公开发表的有关俄藏敦煌残卷的研究论文是屈直敏先生的《敦煌写本〈孔子家语〉校考》[4],该文对两种《家语》残卷进行了逐字校勘,结论大多可从,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本文拟对俄藏敦煌写本《家语》残卷进行重新考察,通过与今本《家语》对勘,参之以其他相关传世文献,进一步揭示俄藏敦煌写本《家语》残卷所蕴藏的信息及其对校勘今本的价值和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俄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残卷现存23行,除了前3行上部有不同程度残损之外,其他诸行的上端均保存完好,大多清晰可辨。但写本的下部残去一截,因而每一行的句子至下端换行处都不完整。这23行文字,对应今本《家语》中的《贤君》及《辩政》两篇,均不完整。今本《贤君》共存有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迹11则,《辩政》共存9则,而写本抄录《贤君》中的4则,分别为“子贡问于孔子”、“子路问于孔子”、“哀公问政于孔子”和“孔子见宋君”,共14行,其中第1则残损严重。又抄录《辩政》中的3则,分别为“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楚王将游荆台”、“齐有一足之鸟”,共9行,其中第3则仅残存1行。为了便于考察,兹以“(1)、(2)……”表示行次,以“[]”表示书影残缺而尚可辨识之字,依次录文如下:

(1)子贡遂

(2)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

(3)乎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

(4)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在孔子曰[在]

(5)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

(6)知其必贱而讎之怨讎并存于国邻敌称兵于中[行]

(7)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人

(8)则人富矣敦礼教远罪疾①则人寿矣公曰[寡]

(9)诗云恺悌君子人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

(10)国吾欲使列都得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

(11)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于丘者多矣

(12)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臣

(13)惑益士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

(14)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敏不足以致也[孔]

(15)辩政第十四孔子曰忠臣之谏其君有五义②

(16)唯度王而行之吾从讽谏者乎楚王将

(17)曰荆台之观时不可失王喜拊子西之背曰与子

(18)君肯听之乎王曰子其言之子西曰臣闻为人臣

(19)刑罚不足以诛也夫子旗者忠臣也若臣者谀臣也

(20)之谏是独能约我耳若后世游之者若何③子西曰[禁]

(21)台之上则子孙必不忍游于父祖墓以为欢

(22)也入之于千里之上抑之于百世之后者也

(23)翅而跳齐侯大怪使使聘鲁问于孔子孔子曰

从写本的内容及抄写方式看,每篇内各则言行事迹之间的前后相对顺序与今本相同,只是每则之间并不连贯,可以看出是明显的摘抄或选抄。从篇序看,《辩政》篇不仅保留了篇题,且篇题里写有“第十四”的字样,由此可以推知与之相邻的上篇《贤君》应是“第十三”。今本《家语》共有10卷44篇,其中《贤君》与《辩政》属于第3卷的第13篇和第14篇,写本两篇的相对位置及篇序与今本是一致的。但由于写本前后均残缺不全,故看不出分卷方面的信息。再看注文。对照今本,写本现存内容至少有两处应当有注,一处为第(10)行《贤君》“吾欲使列都得”之后,今本有王肃注文“国之列都皆得其道”。另一处为第(16)行《辩政》“吾从讽谏者乎”之后,今本有王肃注文“风谏,依违远罪避害者也”。然而,写本两处全无,是有意漏略不抄还是另有所本?从对正文的选抄方式看,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此外,比俄藏写本更早的英藏写本残卷中保存了部分王肃的注文,其具体出注之处及注文内容与今本基本一致,这说明《家语》原本应当是有注文的,俄藏写本不录,只能是有意漏略。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推知这个写本的全貌应该是一个不含注文的节抄本。

与此前发现的英藏敦煌写本《家语》残卷相比,俄藏写本残卷的最大不同在于避“民”讳,残卷中第(7)(8)(9)行中的四处“人”字,在今本中均作“民”字,尤其是第(9)行中所引用的《诗经》“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一句,“民”字明显改为“人”字,这足以说明俄藏《家语》残卷的时代当在唐太宗之后。而英藏敦煌写本《家语》残卷全文不避“民”讳,王重民先生称“殆为六朝写本”。俄藏写本明显晚于英藏写本,当在唐太宗之后至晚唐五代之间。从版本时代来讲,俄藏敦煌写本残卷并不是最早的,甚至晚于日本古写本《群书治要》中所保存的《家语》的时代[5]。《群书治要》是唐初魏征等人奉唐太宗之命辑录前人著述而成的一部资政类编。《治要》辑录所依据的原著,均为唐贞观之前的古籍经典。此书在我国元代以后即失传,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11921330)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大部分。据日本学者尾崎康、小林芳规研究,镰仓时代的日本僧人写本的底本当渊源于唐高宗时代的写本①。尽管俄藏敦煌写本《家语》残卷的时代不是最早的,但是,通过与今本《家语》及《群书治要》所保存的《家语》段落进行对校,我们仍能发现其在某些地方的优胜之处,对校勘今本《家语》仍有着重要价值。

用俄藏《家语》残卷与今通行本,即明代黄鲁曾覆宋本《家语》对校②[6],可以发现以下不同之处:

通过比对,我们发现,俄藏敦煌写本《家语》残卷的文字,至少可以在以下几处为我们解决今本《家语》的校勘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其一,今本《贤君》:“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俄藏写本残卷“何”作“何在”,究竟原本有无“在”字?笔者以为当从残卷,有“在”为是。从下文孔子“在于尊贤而贱不肖”的回答来看,“在于”即承上文“何在”一语而言。此外,日本古写本《群书治要》存录的《家语·贤君》亦有“在”字,可知唐本如是,今本必是脱漏了此字。

其二,今本《贤君》:“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宋君的这段问话用一组排比句表达出了自己治国理政所希望实现的愿望,其中第一句“吾欲使……”与后五句“吾欲使……”句式内部明显不同。从汉语句式看,后五句是明显的兼语句,“使”字之后皆出现兼语名词,句义明确。而第一句“吾欲使长有国”的“使”字后无兼语名词,从语义看,也无兼语句的意思,“使”字显得冗余。这段话亦见于《说苑·政理》[7],前两句作“吾欲长有国,吾欲列都之得”。无论是从句式还是从语义看,《说苑》都明显优于今本《家语》。特别是“列都之得”,今本《家语》作“列都得之”,两句意思明显不同。“列都之得”即“得列都”,与“长有国”、“民无惑”、“士竭力”等并列,都是宋君希望实现的愿望。而“列都得之”却不同,语序变化后,句义也随之改变,今本王肃注云:“国之列都皆得其道”,“列都得之”即“列都得其道”,这显然与宋君的愿望大相径庭。下文孔子答曰:“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从孔子的回答看,显然“列都得之”也是与“长有国”、“民无惑”、“士竭力”、“日月当时”等并列的结构,若从王肃所注则不然。今本“列都得之”,俄藏残卷作“吾欲使列都得”,语义上与《说苑》基本一致,可知今本“列都得之”的“之”字,不是衍文,就是倒文①。笔者颇疑此处经王肃改动,并特地加注以明己意。

其三,《贤君》:“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写本残卷作“益士之禄,则皆竭力。”“益”者,增加也。“益士之禄”即增加士人的俸禄。今本疑有误倒。《说苑·政理》作“益士禄赏则竭其力”亦可为证。

其四,《辩政》:“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谀臣也,愿王赏忠而诛谀焉。”“而臣者”,写本残卷作“若臣者”,《说苑·政理》亦作“若臣者”。唐代余知古《渚宫旧事》卷2“周代中”载其事[8],亦作“若臣者”。“若臣者”翻译成今语就是“至于我……”,是秦汉古书中习用的提起自我,引出下文的表达方法。此处颇疑原本作“若臣者”,今本《家语》的句式为后世变动所致。

其五,今本《辩政》:“若后世游之何也?”是个奇怪的句式。上古汉语里,“若……何?”句式表示的意思是“对……怎么办?”句末不带语气词,且句中往往以简单的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句式“……,何也?”则是询问原因。今本“若后世游之何也”显然是两种句式的杂糅,有些不伦不类。写本作“若后世游之者若何”,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后世有人来游荆台的话该怎么办?”写本的句式显然符合上古文法。笔者颇疑此句原本“何”字之前有“若”字,传刻中脱掉了。唐代余知古《渚宫旧事》卷2“周代中”载此事,作“若后世游之奈何?”“奈何”与“若何”同。

此外,有些地方虽无从考实,但从文法、语感及内在逻辑等方面看,写本优于今本。

如,今本《贤君》:“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辩政》:“使使聘鲁问孔子。”写本残卷于此两句“问”字后皆有“于”字。从上古文法多用“于”字引进动作对象来看,写本文气较古,今本疑有删动。

再如,今本《辩政》“忠臣之谏君有五义”一句,写本作“谏其君”。写本更符合读者的语感及君臣之间的隶属关系。下句“一曰谲谏”。王肃注:“正其事以谲谏其君。”亦有“其”字。有无“其”字,本无损于文义,但残卷所提供的异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书原貌实有裨益。

正如其他残卷一样,俄藏敦煌写本《家语》残卷亦有不少讹脱衍夺甚至改字之处。

第一,写本《贤君》:“知其必贱而讎之”一句中脱漏“己”字,日本古写本《群书治要》作“知其必己贱而讎之”,与上句“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相对。今本《贤君》篇“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讎之”一句不误,但“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一句脱漏“己”字,亦造成前后失对。

第二,写本《贤君》“邻敌称兵于”一句,“于”后明显脱“郊”字,致使句义不完。“称兵”一词,今本作“构兵”。“称兵”、“构兵”均为先秦两汉习用之语,然意义有所不同。“构兵”即交战。《说苑·指武》:“两垒相当,旌旗相望,尘埃相接,接战构兵。”“称兵”即举兵、兴兵,未必交战。写本“称”与“构”繁写字体极其接近,孰是孰非,俟考。

第三,写本《辩政》“入之于千里之上”一句,“千里”应是“十里”之误。《说苑·政理》载孔子曰:“美哉!令尹子西,谏之于十里之前,而权之于百世之后者也。”此与上文“子西步马十里,引辔而止”正相承。“十里之上”与“百世之后”恰成对比。此外,宋代文献如杨简《先圣大训》[9]卷5、王当《春秋臣传》[10]卷26、曾慥《类说》[11]卷38所引皆作“十里”。今本《家语》亦误作“千里”。

第四,写本《辩政》“必不忍游于父祖墓”一句,今本作“父祖之墓”,从音节节奏上亦感知写本当漏脱了“之”字,宋代杨简《先圣大训》、唐代余知古《渚宫旧事》等所引亦多保留此字。

第五,写本《贤君》“寡人不佞”一句,今本作“寡人不敏”,屈直敏认为:“自称不才曰不佞;敏,意为聪、达。故当作‘不敏’为是。”[4]73并以《韩诗外传》、《史记·苏秦列传》为证。今按,屈说可商。“寡人不佞”与“寡人不敏”都是上古文献中国君自谦的客套话,相当于说自己不行、没能力等,意思一样,不当区别对待。《左传·哀公二十年》:“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史记·孝文本纪》:“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皆其例。在没有重要的版本作参校依据时,这类异文只能两存。

第六,写本《辩政》“唯度王而行之”一句,“王”当从今本作“主”。今本全句为:“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孔子所说的“五义”是一般情况,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君王而言,故从“主”更符合情实。

第七,写本《辩政》“是独能约我耳”一句,今本“约”作“禁”。“约”与“禁”虽义可两通,但从下文令尹子西曰“禁后世易耳”(写本残卷此句仅剩“禁”字)看,作“禁”可能更接近原貌。

第八,写本《贤君》在“吾欲使列都得”之后明显漏掉“吾欲使民无惑”一句。原文是一组问对之句。宋君问:“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答:“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残卷于问句“当时”之下皆残,答句亦残缺不全,但于“士益之禄”之前保留“惑”字,显然是上句“则民不惑”的残存,从而推知问句中本当有“吾欲使民无惑”一句,抄手漏抄所致。

通过对俄藏敦煌写本《家语》残卷的考察及与今本、其他相关写本、传世文献的比对,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俄藏敦煌写本《家语》残卷系唐写本,时代不会早于唐太宗时期,当为太宗至晚唐五代之间的文物。俄藏敦煌写本所保留的内容与今本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此写本只是部分摘抄,不是完整地抄录,提供的信息有限,因而我们还不能断定此写本就是与今本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版本系统,我们更倾向于是唐代《家语》的节抄本。

除了最早的英藏敦煌写本残卷及属于唐写本的俄藏敦煌残卷之外,还存在着初唐时期保存较为完好的日本古写本《群书治要》本《家语》,此本虽亦非全本,但较之以上两种残卷,其内容相对完整,保留篇目亦较多,对今本的校补价值亦最大。俄藏敦煌残卷与另外两种写本材料相比,其时代不是最早的,其内容也不是最全的,甚至本身由于抄手的水平问题,抄录的质量并不比英藏写本高,尽管如此,其时代仍在今天所谓的“覆宋本”之前,仍然可以使我们窥知《家语》在唐时的局部面貌,某些地方对校勘今本仍然有着重要价值。

宁镇疆在《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说,“就文字、内容及注文来看,敦煌写本与今本基本相同,差别并不大,这说明《孔子家语》在唐以后的流传形态是基本稳定的,并不存在结构性创伤,所谓‘唐本’与‘宋本’的区分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2]140从宏观角度讲,宁文所说基本不错,《家语》从文本框架和内容上看,古今差别并不大,但从微观角度看,《家语》“唐本”和“宋本”的文字差别不在少数,两种敦煌写本残卷由于内容有限,体现并不明显,若将古写本《群书治要》与今本《家语》比对,就会发现,今本《家语》文字方面(包括王肃注文)的讹脱衍夺现象相当严重,这虽无损于大要,但对于某些文句的理解及恢复古书原貌方面却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个方面讲,区分“唐本”和“宋本”未必没有必要。

从残卷内容看,《家语》流传到唐代时,撇开抄手水平、态度等因素,《家语》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字方面的讹误,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英藏写本残卷及古写本《群书治要》中。今天我们所看见的《家语》经过千百年的辗转传抄,其文本早已是鲁鱼亥豕,某些地方甚至已经不可卒读。流传甚广的所谓“覆宋本”,较之此前的英藏敦煌写本、日本古写本《群书治要》、俄藏敦煌写本在文句方面也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利用古写本校勘今本,尽可能恢复其本来面貌,是《家语》研究的重要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9—150.

[2]宁镇疆。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2):135—140.

[3]宁镇疆。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校记[J].孔孟学报,2008(86).

[4]屈直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校考[J].敦煌学(台北南华大学),2008(27):63—75.

[5]魏征,等。群书治要[M].东京:汲古书院,1989:1.

[6]宁镇疆。今传宋本《孔子家语》源流考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4):4—9.

[7]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0:153.

[8]余知古。渚宫旧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杨简。先圣大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敦煌游记范文【第三篇】

7月5日,北京奥运火炬进入甘肃省,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传递。当天的敦煌城花团锦簇,彩旗飘飘,广大市民以高昂的热情迎接圣火。敦煌站传递路线全长公里,由120名火炬手完成,主要向世人展示敦煌的灿烂历史文化、瑰丽自然风光和蓬勃发展的现代城市风貌。

“敦,大也;煌,盛也。”这是古人对昔日丝路重镇敦煌名称的解释。敦煌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名胜景点独具特色,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古代军事遗址阳关、玉门关和汉长城等人文景观,又有大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有“魔鬼城”之称的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它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旅游名城,每年有百余万五洲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

7月的丝路明珠――敦煌,蓝天如洗,骄阳似火,但比气温更高的是敦煌人民对火炬、对北京奥运的热情。在火炬传递起跑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朝阳洒金,古树葱茏,热情似火的群众手持国旗、奥运会旗,身着源自莫高窟壁画火焰图纹的福娃“欢欢”服装,笑意盈盈,激情难抑,期盼着奥运火炬的到来。

8时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敦煌站点火仪式举行,现场人员首先向“”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1分钟,对他们表示深切哀悼。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和酒泉市委书记、酒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华分别致辞。北京奥组委圣火使者、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奥组委主席助理屠铭德点燃当天第一支火炬,经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陆浩,省长徐守盛,酒泉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李建华相传后,8点15分,甘肃省第一棒火炬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接过“祥云”火炬,拉开了敦煌传递活动的帷幕。樊锦诗高

举圣火在自己为之坚守、奋斗了半个世纪的莫高窟a前缓缓跑过,让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这里播下了希望的火种。莫高窟传承文化,圣火传递梦想,两种不同形式的接力今天在这里神奇共存,令人感叹,令人惊喜。

8点30分,火炬在莫高窟区的传递结束,火炬手转场至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鸣沙山属巴丹吉林沙漠,所以北京奥运火炬也是首次进入沙漠进行传递。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四A级景区,它“沙泉共依”的奇特景观让世人梦牵魂绕,不远万里一睹芳姿。9点30分,“祥云”飘至景区,这里最醒目的便是南边半山腰处的五环图案和“敦煌”字样。著名演员张丰毅、敦煌本地火炬手刘岩、裴云等23名火炬手在此区间传递圣火。他们从月牙形的清澈泉水边出发,一路涉沙而过。今天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分外迷人,蓝天澄澈,泉水涟涟,绵延起伏的沙山、曲线柔和的山脊、澄澈的蓝天与跳动的圣火、昂扬的激情相映成趣,展示着别样的动静之美。这里的一大亮点便是第29棒火炬手石生泰乘骑“沙漠之舟”骆驼传递“祥云”火炬,骆驼在雄浑大漠间缓缓而行,让人感受到一种粗犷、雄浑之美,令此次火炬传递更富西部特色。而骆驼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恒心也与奥运会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精神不谋而合。

第15棒火炬手、著名演员张丰毅结束接力后畅谈了自己对敦煌的印象。他说:“以前常听人说敦煌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还听说月牙泉面临干涸的危险,一直想能来看看。今天我以火炬手的身份绕月牙泉传递,惊喜地看到泉水上升了不少,看来当地政府为保护月牙泉付出了很多努力。能在敦煌传递圣火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祥云”飘过鸣沙山,一路经敦月路传向敦煌市月影广场。87名火炬手在此区间手手相传奥运圣火。圣火所到之处,都可见到“我在敦煌迎奥运,奥运精神伴我行”、“传递圣火,奉献关爱”、“人类的敦煌,共有的家园”、“携手相传圣火,同心共建家园”等标语,沿途簇拥着前来欢迎火炬传递的敦煌市民,他们挥舞着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助威声、呐喊声不绝于耳,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人们都在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心声:迎接奥运、支持奥运!青海油田职工王国强、吉林大学来敦志愿者王雪、高级畜牧师杨皓及全省唯一一名农民部级裁判郑尚成等敦煌火炬手在此区间传递圣火。

今天,在“火娃”故乡传递圣火的既有在“”大地震中孤身救出19名学生,以大爱之心带领学生重回课堂、重树信心的陇南市乡村教师王桂英;有热爱体育事业,为培养体育人才而尽心竭力的柴雄伟、张忠录及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的警察晁亚玲等,也有来自科研、新闻等系统的普通职工。

裕固族、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火炬手的参与,则让今天的火炬传递更加呈现出团结、融合、欢乐的祥和气氛。

敦煌游记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敦煌壁画 古代体育 文化

敦煌壁画中有众多关于中国古代体育的图像,它们是对中国古代体育盛况的真实反映。通过对敦煌壁画的体育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当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而且可以领略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研究方法。敦煌壁画的核心研究方法包括图像研究和文献研究,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只包含图像研究。此类研究着眼于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形体特征及表现,并由此探寻古代体育的历史痕迹。第二,只包含文献研究。此类研究侧重于参考文献资料的描述,印证敦煌壁画中所体现出的古代体育项目。第三,既包含图像研究,又包含文献研究。此类研究是将图像研究和文献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资料。从资料来源来看,首先是研究的核心载体—敦煌壁画;其次是为研究提供真实依据的史书记载和敦煌出土文献。除此之外,其他文献资料,如儒家学说、宗教经典、诗词歌赋等,都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佐证。

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和北魏时期,到西魏、北周时期,再到唐代、五代及北宋时期,敦煌壁画刻画了众多朝代的历史足迹。在绘画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的巨幅画卷上,人们展开了对中国古代体育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有的添加了壁画中的图像,例如,谢生保在描述敦煌飞天形体姿态时,就展示了仰游式飞天等多幅飞天图像,还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说明;还有的直接描述图像,没有附加壁画中的图像,例如,李金梅在研究古代博弈文化时,对六博、围棋、象棋等进行了详细的文字描述,而没有添加任何插图。

史书记载。各个朝代的史书记载,是对当时盛行的体育运动和重大的体育活动的真实记录。研究中所引用的史书,基本上都出自于正史,即二十四史,如《史记》、《汉书》、《宋史》等。

敦煌出土文献。敦煌出土文献是对敦煌历史的真实见证,包括各个朝代的经卷、文书以及简牍等。这些文献为研究中国古代体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推动中国古代体育研究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资料。中国古代体育中,融入了众多儒家思想,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佛教、道教等。因而,在研究中引用的儒家学说和宗教经典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诗词歌赋等内容在研究中亦有体现。

对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研究

通过对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外在表现的综合研究,学者们描述了武术、百戏等众多古代体育项目,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体育历史。

武术:在敦煌壁画中,有大量体现武术特征的图像,如徒手格斗、武舞和剑术等。其中,徒手格斗经历了搏斗运动到套路运动的过程,并衍生出角抵、手搏、和击剑等竞技体育项目;武舞是武术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歌舞和百戏,都属于武舞,其表现形式有单练、对练和集体练三种;剑术则是由击、刺、点和崩等剑法组成的套路练习。

百戏与角抵戏:敦煌壁画中关于百戏与角抵戏的图像,数量众多,主要分为杂耍和乐舞两大类。杂耍包括橦技、角抵、筋斗等;乐舞大致包括“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天、菩萨、药叉的舞蹈”,以及“礼佛、娱佛的舞蹈场面,尤其是各类经变画中”。其中,角抵是现代摔跤和相扑的前身;舞马,即马戏,经过历代变迁,逐渐演变为现代的马术;乐舞中的许多表现技巧,为现代体操所继承,如双飞燕等。

骑马和射箭:骑马最初是应狩猎和军事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后来才有与骑马相关的体育项目的诞生,如马球和马伎。马球比赛时,球门两旁插有记分用的旗子,场地上还专门设有空架,供插旗记分使用。这与篮球比赛和排球比赛中使用的记分牌相似。马伎即马术,与现代马术运动极其相似。

与骑马一样,射箭也与狩猎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由射箭衍生出的是射术和射礼:射术强调力度和准度,讲究“稳、准、狠”。射礼出现于西周时期,是以射箭为形式的礼典。根据性质的不同,射礼分为军事仪式、祭祀仪式和集体娱乐仪式三种。

骑射是骑马与射箭的结合。它具有骑马与射箭的综合特征。骑射的出现,不仅代表着骑马与射箭的有机融合,更代表着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举重、投掷和倒立:举重,古称翘关、扛鼎等,在我国已开展了数千年。它包括举象、举钟、举铁排、举铁槊等竞技形式,具有极强的力量型特点。投掷,源于远古时代,与狩猎、军事紧密相联。它以投象、掷枪、投壶等运动为表现形式,与现代田径运动中的投掷类项目,应该存在渊源关系。倒立,历代有多种称呼,如倒植、掷倒、竖蜻蜓、拿大鼎等,一般认为是由西域传入中国。倒立在中国出现后,被融入百戏和武术之中。现代运动中的竞技体操、跳台跳水等,都透射出倒立技艺的身影。

儿童游戏:儿童游戏,简称童戏,在敦煌壁画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其中与体育项目相关的有:倒立、叠罗汉、骑竹马、步打球、聚沙、舞蹈等。但当时这些游戏都被纳入“艺”的范畴,与教化相结合,因而走向伦理化、艺术化的道路,越来越偏离竞技体育的方向。

总体来看,现有对古代体育项目的研究,涉及面较大,却有轻有重。一般是敦煌壁画中体现较多的,研究较多,如武术等;反之,敦煌壁画中体现较少的,则研究较少,如举重儿童游戏等。

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研究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与中国古代体育相伴而生的,其产生背景和独特之处与中国古代体育息息相关。现有研究主要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现象。

敦煌游记范文【第五篇】

但比短期痛苦更为严重的是,缺水与沙化正在步步向敦煌逼近,据悉,2002年年底,敦煌全市森林面积154.8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3.3%。草场可利用的面积过去是576万亩,现在只有135万亩。湿地建国初是375万亩,2002年只有270万亩,迅速的退化表明敦煌已经被缺水的危机包围。

两难选择

没有计划的开荒加剧了敦煌用水量的增加。敦煌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委员在一份党河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敦煌黄墩农场计划配水面积不到8000亩,可它的实际浇灌面积却达到了1.6万多亩,在没有得到土地等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还计划开新的荒地以扩大耕地面积。一些边远乡镇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退耕还林中,以植生态林为由,将本不合法的荒滩荒地纳入到合法的退耕还林中,由此增加了供水的面积。

敦煌每年的降雨量只有33.9毫米,可蒸发量每年却达到2400毫米,面对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既要维持敦煌的生态,又要把敦煌的旅游产业做大,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敦煌水利局副局长马玉成认为,敦煌是一个干旱地区,全市生活用水依赖于地下打水,而地下水的开采量只有5043万多立方米,现开采量已达到4123万立方米,地下水的开采虽然没有到临界点,但它的下降速度还是很快,这个下降从1975年就开始了,截至去年下降了10多米。

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党河修建水库截流了上游的水,还用水泥砌渠来防止渗漏,使水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这在当时看来是节约用水。但它带来的后果是,敦煌地下水的补给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一是靠河流,二是靠水渠,这两个渠道被削弱了,地下水就失去了来源。党河的有效蓄水大约在3000万立方米,它要满足全市32.7万亩农田的浇灌,而城市生活用水不足时,还要从党河分流一部分水。党河是敦煌的生命之水,它发源于祁连山,年流量近3亿立方米,一旦干涸会直接威胁到敦煌的生存。

月牙泉的萎缩

流经玉门、安西、敦煌的疏勒河全长是600多公里,它的总流量是10亿立方米,其中流入敦煌的长300多公里,它本是给敦煌提供地下水,保护生态平衡,可这一切随着双塔河水库的修建而被改变了。安西县没有修建双塔河水库之前,疏勒河流入敦煌的水每年大约1.5亿立方米,60年代双塔河水库建成后,它的蓄水是1.1亿立方米,80年代的第二期上马使它的蓄水达到2.4亿立方米。

双塔河水库的建成,使疏勒河流入敦煌境内300公里的河道断流,使敦煌的西部、北部失去了地下的补给,导致这一带的胡杨、甘草、骆驼刺等植物大片干枯死亡,一个失去植被、水位下降了10米、沙化不断袭击的惨景,终于让敦煌人看到了。

只是在洪水将要涌过双塔水库,要威胁到安西的生存时,才将剩余的水向敦煌释放。疏勒河是保护敦煌生态的天然屏障,如果它不能流入敦煌,这意味着地下水的进一步下降,沙化向敦煌逼近的速度也会加快。

最明显的是敦煌的月牙泉在过去是30多亩,水深10米,现在剩下8亩,水深只有1米多,它的萎缩显示了敦煌水下降的严酷现实。阻止月牙泉的消失是敦煌的当务之急,为保住泉水,敦煌正计划从输水,以提高月牙泉局部地下水,但这不可能从根本解决月牙泉缺水的问题。

月牙泉管理处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四面被鸣沙山包围的月牙泉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一旦月牙泉真正消失了,那对敦煌的旅游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这里靠月牙泉带来的门票收入每年是1000多万元,农民的300头骆驼也借助月牙泉的旅游换回收入。与它相联的工艺商店有100多家,它们都在月牙泉的旅游中分享到利润。

原敦煌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王渊忧虑地对记者说,月牙泉即将干涸的惨景,不过是大自然对敦煌水位大范围的急剧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断发出的警告而已。那么,敦煌地区南到月牙泉,北到南梁、东到新店台、西到玉门关,如此大范围的地下水为什么连续3 0年下降?地下水到哪儿去了?王渊指出,60年代双塔水库的修建,他还在上高中,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敦煌工作,80年代还没有人意识到双塔河水库的截流,会给今天敦煌带来缺水的危机,也没有对它的生态环境作评价,只是认为这是一股水,被大坝截流后用于安西的浇灌。

经济与生态的冲突

马玉成向记者说,水的短缺使敦煌正在考虑从哈腾河调水。哈腾河也发源于祁连山,是内地惟一没有引用的水。它流入戈壁滩后就渗透到地下,形成一条苏干河,年均流量大约在4亿立方米。调水的设想是从哈腾河打通南山35公里多的山洞,引1.5亿立方米水进入党河。

据悉,仅这个项目投资大约在10多亿元,对于财政收入只能维持吃饭的敦煌,这个投资似乎是天文数字,他们除了求得国家投资以外,靠自身的力量无论如何难以实现这一工程。而马玉成认为哈腾河的水引来后,就能使敦煌的生态得到有力的保障。

马玉成还希望双塔河每年能调出8000万立方米水,以维持敦煌的生态。可占据上游水优势的安西、玉门却不这样看待,他们认为自己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哪有水调出维持敦煌的生态?况且安西30万亩耕地也需要水灌溉,一旦向敦煌分水,自己的生存不也要受到威胁吗?

马玉成透露,今年敦煌第14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提出要求酒泉市政府协调安西县给敦煌放水,阻止敦煌地下水的进一步下降。在酒泉市人大代表会上,敦煌的代表再次提出,要停止对疏勒河的移民,但提议只是被作为一个建议处理。

疏勒河的移民开发也给敦煌水下降带来了影响,这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的项目,从甘肃东部干旱地区计划移民20万人到疏勒河,已有1.8万多人移居到这里,计划开荒面积是80万亩,现在已达到20万亩。由于移民分流了到敦煌的水,引起了敦煌有关部门的不安,他们强烈呼吁移民要就此停止。敦煌的呼吁使甘肃省政府不得重新考虑移民项目,他们派出了一个专家团对移民的生态环境进行考察。

据悉,一个调离甘肃的省委书记也承认,疏勒河移民项目上马时,环境评估不全面,现在看来移民不适宜,需要对它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认识。

就此事记者采访酒泉市委副书记周秀山时,他指出,移民项目的停止说明以前考虑经济效益比较多,生态考虑得少。移民过去后仍要将半荒地开垦成耕地,大量的用水将不可避免,如果河水不够,他们就会从地下打水,由此影响到周围植被生长。而现在把生态放到了第一位,移民宜少不宜多。

资金的困境

除寻求外来水源以外,马玉成说,敦煌采取了限制在本市区打井、限制开荒、限制移民,同时从敦煌内部想法调出3000--4000万立方米水,以维持市区生态不向恶化演变。

不可否认,疏勒河60年代的断流,党河来水的有限,地下水供给的不足,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敦煌地下水每年以0.3米的速度下降,随即湿地消失,胡杨枯死、局部沙化出现等成为一个危机现象在敦煌蔓延。

一名学者呼吁:如果敦煌不进行生态治理,用不了50年,敦煌将会变成第二个楼兰。“作为一个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敦煌的存在决定莫高窟、月牙泉这些部级名胜的存在,但上个世纪大规模的人为开荒,使敦煌的生态环境被忽视了半个世纪。”王渊对记者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过去只要打到放牛绳子的长度,就能把地下水打出来,现在打到大约40多米深才能出水。农田过去浇灌一年只要2~3次,就能获得比较好的收成,现在要浇灌5~6次,才能让农作物生存下去。泉水曾经能在敦煌的四周涌现出来,现在已经消失得不见踪影。再往以前的岁月回忆,敦煌的西北部天然植被非常茂密,人走进胡杨林不能判别方向。半个世纪过去了,它们不是在干渴中消失,就是星星点点、毫无生机地在戈壁滩上,向人们展示这里的生命是如何向沙化退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3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