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科技发展弊大(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83203

【导言】此例“科技发展弊大(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技发展的利与弊1

关键词:选好角度 问题诊断 应对策略

近年来,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正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新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高考出题专家的青睐。2014年新材料作文一统江湖的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选好角度”(“自选角度”)是其最突出的特征。的确,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为考生写作提供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留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能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写作水平。有些同学由此就轻视作文立意,天马行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打了个“擦边球”,难以切题;但也有一些同学畏首畏尾,仍停留在传统材料作文的审题水平上,放不开手脚。针对这种上述情况,我收集了班上同学们在这方面常犯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找到一些应对策略。

一。断章取义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有位作家讲了一段大学时的经历:有年冬天滴水成冰,同学们冷得受不住就想办法弄来一些煤球,在宿舍里做了个简易煤炉。

深更半夜,我被浓重的煤气味儿憋醒,一时呼吸困难,四肢无力,马上意识到有可能煤气中毒,但发现同学们都在沉沉睡着,又觉得不好叫醒他们,就挣扎着从上铺爬下来,打开紧闭的窗户,然后才出门上卫生间。刚到门口,再也支撑不住,软绵绵坠倒在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在凛冽的空气中睁开眼睛,慢慢爬起,回到宿舍。

第二天早晨,我说了晚上的事,七个同学一起笑我梦游。我极力争辩,复述着事情的细节,但都没用。我想,即使我说的有疑点,但至少依旧向天空大开的窗户可以说明一切。

很多同学立意为“事实胜于雄辩”。很明显,这个观点是从“我想,即使我说的有疑点,但至少依旧向天空大开的窗户可以说明一切”这一句提炼得出的,他们认为“选好角度”就是随便选上一个,况且这一句也是材料的尾句,按常理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总结句,似乎符合老师所讲的“抓关键句”来立意这一审题技法。认真审视分析全材料,不难发现主要人物为“我”,事件的经过是“我”深夜开窗救室友,早晨将此事告诉室友,室友们笑我梦游,但大开的窗户可证明其真实。稍作归纳,材料的主旨即为要坚守本心(善良、仁爱、奉献等),不因外界而失去自己的本心。可见“事实胜于雄辩”已游离于整个材料的内涵之外了,属于“沾边角度”(“主要角度”“次要角度”属于切合题意)。

因此,题目中所说的角度,决不能孤立地存在,一定要在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之内,在驾驭材料内涵的前提下选角度,抓关键句。

二。观点杂糅

例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有一部分同学立意为“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乍一看,切合题意,没有丝毫问题。一旦提笔构思行文,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按照这种立意,选材就既要紧扣“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又要体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绞尽脑汁,可发现这样的材料真是少之又少!难道是自己储存的素料过于贫乏?否也!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观点杂糅。“甩掉多余的顾虑”是站在整篇材料的角度立意的,而“做事要专注”是从“儿子”的角度来立意的。如果以“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立意,就只能取两者的交集。这样就无形中大大“缩小”了选材范围,写起文章来如茧自缚,当然材料就难找了。

因此,立意角度必需单一。怎样才能做到单一呢?

首先,找主旨(中心)。要从整体把握材料入手,读懂整个材料,认真分析归纳,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找主旨的方法很多,可抓材料的题眼(关键词句);可抓主要人物的主要动作行为;可概括主要事件;可挖本质,由果溯因;可化喻求本;可分层剖析,提炼观点;可异向求同,同向求异……

然后,立足全篇,细分角度。可从对象的角度立意,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为物,为景;也可从事件情节的角度立意……只要立足全篇言之成理,角度清晰单一即可。以上述材料为例,细分角度立意如下:从“儿子”的角度可立意为“放下心理包袱”“相信自己,发挥潜能”“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做事要专注”“虚心接受意见”“实践出真知”等;从“妈妈”的角度可立意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教育的真谛在于鼓励”;从“母子沟通”的角度可立意为“善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重“意”轻“我”

例如2012年湖北卷作文材料: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对高考作文来说,审题是第一重要环节,此招不慎,全文皆溃。很多考生害怕偏题,重在求稳。首先是整体性原则,归纳主旨,非主旨不敢下笔;如不能分析归纳主旨,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句。走题伤不起啊!这些考生这样做看似是赢家,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用上述材料的立意来进行比较便一目了然了。

该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始,以学生的扩展终,由个别到一般,话题的中心句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可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话题中心的关键词“改变”,从“改变”的利弊、大小、快慢、隐显、因果等方面选取一点来写即可,这样立意绝对无可挑剔;

其实还可以从材料中五个讨论者老师、生甲、生乙、生丙、生丁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也是切合题意的。

1.老师:不要让传统文化(家书)退隐。

2.生甲:传统文化(家书)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

3.生乙:可以改变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顺应潮流对传统进行改造;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

4.生丙: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5.生丁:除了传统文化外,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展、科技进步而悄然改变。

6.选取其中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立意: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书信)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技进步不能漠视人文关怀。

有人戏言考场作文是考生“戴着镣铐在跳舞”,“选好角度”就是在减少这种限制的“镣铐”。过于重视审题立意虽稳,但明显缩小了自己的发挥空间,过于保守,不利于考生获得高分。

学生每个个体的写作风格是不同的。对于很有思想,逻辑思维严密,喜写议论文,但文采稍逊一筹的同学来说,写“改变”“不要让传统文化退隐”“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喜抒情,文采飞扬的同学来说,“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如果让一个擅长写抒情散文的同学来写“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恐怕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少多了!

在构思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缺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男同学多喜欢科技方面的知识,如选“科技”这方面的材料应会扑面而来。女同学多喜古典诗词,“传统文化(书信)”的材料即可信手拈来。

即使同样写“传统文化”,有的同学的确认为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可选生甲衍生出的观点;有的同学可能就认为可以改变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就可选生乙衍生出的观点。只有这样,文章才能道理通透,独具性灵,情蕴文中。

可见,“选好角度”不仅不能过于求稳,还应考虑到“我”。综上所述,选“我”最好表达的角度,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合“我”胃口(文风);②“我”有素材;③“我”有思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科技发展弊大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科技发展弊大的资料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科技发展的利与弊2

自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实验室内研究阴极射线管放电现象时,发现了X射线以来。X射线给人类历史和科技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X线发现后,首先被应用于医学诊断上,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X线在医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加上卫生事业的发展,X线的机器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由普通X线机发展到CT;由单层CT发展到多层CT、螺旋CT;由普通X线摄影发展到CR、DR和DSA;再有原来的单纯X线透视和摄影发展到X线的治疗(如介入、放疗)。由此看来,医学上对X线设备的投资及需求量越来越多,X线机的种类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但不管何种X线机,也不管多么先进的X线机其本质都是X线辐射,防辐射、X线的利与弊是医学界永恒、辨证的课题。利与弊是我们永远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我们合理利用、升利降弊,它才会造福人类,相反泛滥使用必然后患无穷,物极必反。

滥用、乱用X线是有害的。许多临床医生和患者认为进行X线检查是医学诊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过分地依赖X线,诊断完全依靠机器,这是不可取。个别患者把X线检查认为是万能的,无论是否需要和适应,要求拍X线片或CT扫描。要知道人体大量接受X线辐射对人身体有害的。

按照国际及我国辐射防护原则,进行检查,临床医生首先要严格掌握X线检查的正当性、必要性、和适应性。

正当性是患者接受X线检查带来的利益大于可能引发的辐射危害,产生电离辐射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是利大于弊。相反弊大于利为不正当,比如美国医学界引起争议的钼靶X线机筛查乳腺癌的研究,研究表明在筛查中乳腺癌的发现率确实增加,同时X辐射导致癌率也随之增加,所以这样就得不偿失,即不正当化。

必要性是医生怀疑所患疾病适宜做X线的检查,也无其他方法代替此项检查,而且是必须要做的,像有些疾病就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超声、核磁共振、心电图等,这样就可以减少辐射。

适应性是患者适合做X线检查,具备X线的适应症。相反,一定要严格控制X线的禁忌症。1.胚胎死亡:如婴幼儿和孕妇,当胚胎植入子宫壁之前或在其植入之后的时刻,通常称为植入期(相当于人受孕0-9天)在宫内发育的其他阶段,受到较高的剂量照射后,也会诱发胚胎或胎儿死亡。2.畸形:胚胎在器官形成期(相当于人受孕后9-42天)受到照射,可能引起在照射时正在发育器官的畸形。这已定为确定性效应。3.智力低下:照射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受损,其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直至认知功能严重迟钝。在妊娠8-15周受到照射,即受到1Sv有效剂量的照射,诱发智力低下的几率为40%。因此,在妊娠8-15周内是射线照射引发智力低下最敏感的时期,其次是16-25周。4.诱发癌症:受照胎儿在出生后10周岁之内表现儿童白血病及其他的儿童癌症发病率增高。

由于X线透视比拍片的照射量高、清晰度差、又不能长期保存等缺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基本淘汰了X线透视检查,我国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村和基层小医院还保存X线透视检查。现在CR和DR数字化拍片比普通拍片机线辐射量已明显减少,因此需要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用X线拍片代替透视,以减少患者的辐射照射量。CT扫描辐射量大于X线拍片。所以X线拍片能达到诊断要求的就不用CT扫描、能平扫就不增强,特别是对已定明确诊断而复查的病人。对于儿童、孕妇、及育龄妇女,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应优先非X线辐射检查方法。确需要进行X线检查者,对接受检查者应保护敏感器官如性腺、眼晶状体、甲状腺、孕妇腹部等,使用各种方法做到升利降弊。

如果病情治疗需要、符合适应症,接受少量X具有线检查对身体无明显损害。只要我们严格按照国际及我国辐射防护原则实施是安全的,看病的目的是为了健康,X线的检查是为了辅助我们诊断。如果X线的损害大于治疗,那么就失去原本的意义。只要我们正当、合理、优化地使用X线检查,它就会成为我们的另一双眼睛和得力助手;错用、滥用、乱用它就会成为我们看不见的敌人。总结如下几点:

1 放射场所应设有合格的候诊处,机房应有足够的防护厚度 (机房的主防护应有2mm铅当量的厚度,副防护应有1mm铅当量的厚度),必要时放置移动式防护屏。机房门外必须安放工作指示灯,并附有文字注释,以免候诊者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2 在进行X线诊断检查时,应以“摄片为主,透视为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有效的防护工具及好的防护方法,对非受检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状腺,头部等敏感器官必须做好防护。

3 对婴、幼儿童、青少年进行X线检查时,要求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对敏感器官进行必要的屏蔽

4 对婴、幼儿童、青少年的体检,不应将胸部透视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5 对节育环的检查,应采用B超进行检查,避免不必要的X线照射。农村和基层的孕情普查要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做好防护,力求防护最优化。工作人员要做好自身的防护,暗室透视特别要做好暗适应,避免因看不清而增加照射时间,在确诊的前提下,争取缩短照射时间。

6 对育龄妇女的胸部X线检查,要求严格掌握适应症。

7 妊娠八至十周的孕妇内,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

8 受检者在进行CT检查时,必须对非照射部位进行防护,以保护敏感器官,减少不必要的X线照射。

9 受检者在进行CT检查时,对必要的陪检者,必须按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品。

10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辐射区,对必要的陪检者,必须按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品。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3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世界弊病批判主张

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早期,卢卡奇、葛兰西等人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过30年的发展,在20世纪中叶形成一种重要的思潮。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20世纪,马克思对在西方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预言并没有实现。面对西欧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无产阶级革命显得更加渺茫,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同时,国际社会日益动荡,国际关系同益复杂,有识之士对西方工业社会表现出忧患意识和社会危机意识,开始反思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生活的同时,反而把人类推进整个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和伪善中。面对这种困境,西方一些共产党人开始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新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新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世界弊病的批判性认识

新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经济全球化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新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指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策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日益加重,不断加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问的差距,使全球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全球化引起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关注。以吉登斯、亨廷顿等人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从全球化的概念实质、全球化的现状与前景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新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问题的认识。而对一方面人类越来越富有,创造出愈来愈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人类又面对着日益加速的物种灭绝、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威胁全球的困境。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纷纷关注生态问题,指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提出了以实施基层民主和实行整体化管理的解决方式,力求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社会公平的未来社会。

新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问题的认识。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立足于当代社会环境,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由美国一极向世界多极发展的演变道路中,对存在的障碍和困难进行理性批判和分析,其中之一就是异化消费。20世纪80年代初,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流派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引发的种种危机,第一次提出了异化消费理论,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导致了异化消费现象,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涌现异化,造成危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广告消费、一次性消费及独我消费等是异化消费现象的主要表现,并导致加剧经济的恶性循环、社会矛盾激化以及人类价值观念的严重扭曲等种种社会危害。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消费问题,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流派提出了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和公平消费等消费观,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批判问题的认识。新马克思主义又被很多人称为批判理论,可见批判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流派较多,关注的领域较广,但是艺术、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新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关注的领域,有着共同的研究主题。

20世纪经历了现代工业带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以及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现代两方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及新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境遇从多方面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出发点和基础,官僚体制、意识形态、理性等从文化层面上进行了批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使各国主动进行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和谐。

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一是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其理论内容的核心。新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其深刻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并无情、彻底地对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揭露了西方发达社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后是人性的丧失、感情的空虚以及价值观的扭曲等现象。

二是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在20世纪的不同历史时期,新马克思主义均面对着一个共同的世纪性的主题,即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究竟如何,特别是无产阶级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立足当时历史环境,深刻指出了无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问题,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新马克思主义对消除世界弊病的建设性主张

新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从不同视角分析当代世界的各种弊端,密切关注世界的现实问题,并灵活、科学地运用不同的流派进行分析论证,创新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和主张。

论证全球化实质,主张全球广泛合作。新马克思主义者一致认同全球化脚步的趋势不可阻挡,并从自身视角出发,对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方面,新马克思主义使用一分为二方法看待全球化的作用。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是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的重要推动器,极大地推动着现代国际社会秩序,并重新规划着现存国际秩序。同时,新马克思主义者也指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全球化作为普世化模式进行大力推广,又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甚至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影Ⅱ向下更加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新马克思主义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历史潮流的趋势不可阻挡,发展中国家必须仔细分析全球化的利弊,充分发挥全球化的优势,来真正分享全球发展的成果。新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这需要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建立更为合理的、公正的机制来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化带来的种种突发或者常规问题,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少冲突,加强合作,让全球化进程促进全球各国的发展。

共同应对生态危机,主张建立绿色社会。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新马克思主义者以保护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宗旨,分析探讨当代生态危机引发的种种问题,以和谐发展为理念,积极探讨一条通往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是主张经济适度增长。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必须选择经济的适度发展,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的适度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以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的增长,这种增长不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的,而是以满足人类的理性需要为目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不发生冲突而是和谐相处。二是主张发展基层民主。新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社会主义流派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社会正义,必须发展基层民主,主张把主要权力都交给基层,地方代表和官员都是要对广大基层人民负责和受其约束,建立“工人自治”为特征的参与模式,建立一个由“生态社区”组成的生态政治系统。三是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社会公正的未来社会。新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生产与利润最大化的标准必须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主义流派同时把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公正社会的构想引申到国际政策上,主张依据其社会责任感、生态学、基层民主和非暴力原则,把生态成本作为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世界的角度和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主张进行理性消费。而对当今社会极其严重的异化消费现象,新马克思主义探究了异化消费带来的种种危害,并提出了绿色消费克服异化消费带来的恶性经济循环、公平消费克服异化消费带来的社会不均衡和文明消费克服异化消费带来的人类价值观扭曲现象等有益的建议和主张,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4

一、全球化及其利弊

(一)全球化的内涵、本质、及趋势

关于“全球化”的含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界定。如,有的学者从经济的角度,认为全球化是指世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有的学者则从技术的角度,把全球化看作各种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全球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分别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标志的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全球化的动力。

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占主导的全球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关于全球化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作出了不同的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全球化从始至今,经过了不同的阶段。对全球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兰。罗伯逊和戴维。赫尔德。罗伯逊认为民族社会、个人、国际体系、全人类这四个要素共同决定全球化进程,并将500年来的全球化发展划分为萌芽、开始、起飞、争霸、不确定五个阶段。而赫尔德则运用布罗代尔的“长周期”学说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前现代、现代早期、现代和当代五个阶段。

关于全球化的趋势问题,变革论者认为全球化的趋势为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经济组织的传统模式的转变、地方性原则的转变、权力的转变;第二,地方性与社会、经济、政治空间之间的重新定位;第三,全球化正在重组或者“重新调整”国家政府的权利、功能,以及权威。

(二)全球化的利弊

1. 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第一,全球化提高了全球生产效率,增加了全球财富。第二,全球化推动世界民主化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全球价值观的培养。

2. 全球化的消极作用:第一,全球化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导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第二,全球化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传统民族国家的主权。第三,全球化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及其现状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概念,最早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有其内在固有的本质特征:政治上,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当代社会主义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比如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刻且重要、社会主义引领世界人民进步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替代。

三、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全球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总的来说,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转变皆得益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联系。第一次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催生出了以莫尔、康帕内拉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资本主义的繁荣和内在矛盾的暴露,则促使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于全球化浪潮之中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现象进行的深刻剖析的背景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探讨出,全球化创造的世界生产和交往正是社会主义得以产生的动因。第三、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四、社会主义推动了全球化理论发展。第五、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相互推动。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存在有助于纠正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倡导的平等参与、社会主义对等级的反对都对于纠正全球化的负面效应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无国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也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相反,它们互相包容、相互促进。

四、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前景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社会主义提供机遇:首先,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使得时代主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发展谋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其次,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从而缩小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提高社会主义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使得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联系日益紧密,因而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意识到与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诸如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时,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最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念的更新和变革。

另一方面全球化向社会主义提出挑战:首先,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挑战。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将面临来自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再次,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各国的国家主权构成威胁。最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大量消耗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然资源的同时,将高度污染的产业转移到社会主义国家来,造成这些国家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机遇与挑战是均等的,社会主义各国应该积极地采取政策来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应采取相应措施来迎接全球化提出的挑战。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5

若干年前的地球森林资源是那么的丰富,几乎整个地球除了海洋就是树木。那真是人间仙境啊!可如今,因为各种生活需要,如:做一次性筷子,做家具,造纸张等。使人们到处滥砍滥伐。造成森林资源大量减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减少森林面积11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影响到全球20%的陆地,100年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一倍。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大量野生动物失去了生存坏境,我国濒危物种达到4000多种啊!如果在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各种工厂排出的污水在污染着水的源头,使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受到威胁。我国人均每年水资源占有量为2730立方米,加拿大为12000立方米,美国为10000立方米。我们的水资源本身就比其他国家少,难道我们不应该比其他国家更珍惜水资源吗?目前我国有1。7亿饮用受到污染的水,这都是因为每年有360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中,其中4/5未加处理。这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后果呀!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8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