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优质5篇
【导言】此例“《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凿壁偷光的故事【第一篇】
匡衡年青时十分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读书。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终成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凿壁偷光的典故【第二篇】
1、成语“凿壁偷光”出自匡衡的苦学故事。
2、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讲述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3、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
4、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因家境贫困,没有灯烛,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孔,引邻居光源读书,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匡衡学习刻苦,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后来匡衡通过甲科考试,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曾任平原文学掾。
(来源:文章屋网 )
凿壁偷光的故事【第三篇】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的典故【第四篇】
56年前的1956年,重庆江津区中山古镇高滩村,村民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为躲避闲言碎语,两人携手“私奔”到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筑起“爱巢”。为了让妻子安全出行,刘国江在悬崖峭壁上凿出6000多级“爱情天梯”。虽然他们的孩子已经下山工作成家,夫妻俩还生活在这个地方。她喊他“小伙子”,他喊她“老妈子”。
2007年12月7日,“爱情天梯”男主人公刘国江因病去世;2012年10月30日,“爱情天梯”女主人公徐朝清逝世,享年87岁。两个老人的故事曾引起强烈反响,曾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还被拍成电影《爱情天梯》,艺术地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6000级“爱情天梯”,
见证姐弟恋人半世纪的绝世爱情
2001年中秋,重庆渝北区一队户外旅行者前往这一带的原始森林探险,在深山老林里走了两天两夜不见一人。
这天,探险队准备攀爬半坡头,发现竟有条人工修筑的石梯通向山顶,石梯上有新鲜的打凿痕迹,撒有新鲜的泥沙,却不见人。两小时后,队员们来到山顶,四周始终一片寂静,突然,密林中传出窸窸窣窣的响声。
探险队中一程姓队员回忆:“我们以为是野兽,吓得不敢动。”不一会,只见一男一女两个野人背着柴火从林中钻出来。“仔细一看,又不像野人,他们都很老了,分明是人的模样,穿着老式蓝布衫。”
得知队员们来自大城市,二人竟问了句:“他老人家身体可还好?”看到队员们拍照的闪光灯,女“野人”吓得直往男“野人”身后躲:“你那个恁亮,杀人血脉,莫整了。”
探险队很快知道,两位老人不是野人,是山下中山镇高滩村村民,女的叫徐朝清,男的叫刘国江。50多年前,19岁的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招来村民闲言碎语。为了那份不染尘垢的爱情,两人携手私奔至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远离一切现代文明,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为让爱人出行安全,刘国江在悬崖峭壁上凿下石梯,一凿也是半个多世纪,共凿了6000多级。
探险队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带下山,并给石梯命名为“爱情天梯”。从此,不断有人上山探望这对隐居深山半世纪的恩爱夫妻。
记者闻讯后赶到重庆中山去采访,见证了这个爱情传奇。穿过桫椤林,眼前就是上山的路,路越来越难走,到后来,需手脚并用才能前进。有的地方是松木搭的桥,走在桥上,头上脚下全是翻滚的云海,感觉像在天上行走。大多数石梯都建在悬崖峭壁上,路面不足一尺宽,有几处几乎是90度的垂直峭壁,行进时,上面的台阶快碰着鼻子。这些石梯硬生生嵌在巨石里,竖直向上延伸至一堆堆淡淡的云雾之中。
两个小时后,记者终于爬完这6000多级“爱情天梯”,来到了两位老人的家:一片菜地围着一幢低矮的土墙屋,一道山泉从屋前流过,屋顶上炊烟袅袅。一位老婆婆坐在屋前缝衣服,一位老大爷在地坝砍柴,一只大黄狗警觉地在屋前转来转去,一群鸡则悠闲地在菜地散步。若非亲眼所见,实在无法想象这样的深山中居然会有这等人间景象,宛若世外桃源,如诗、如画。
“小伙子,有客来了!”老婆婆率先发现有外人闯入,愣了一下便招呼老伴迎客。
山里没通电,大白天屋里也一片漆黑,借着煤油灯,隐约能看见有三间房屋。屋里只有一些简单的自制桌椅板凳和木床,粗糙但结实,桌上一本发黄的《语录》特别显眼。
二人都是满脸沟壑纵横,牙齿掉得一颗不剩,穿着洗得发白的“卡其布”(老式斜纹布)衫,裹着厚实的头巾,头巾边显出几缕青丝。互相称呼“小伙子”和“老妈子”时,两位老人竟有些嗲,恩爱之情溢于言表。
之前就听说徐朝清年轻时是方圆数里有名的美人,记者不由多看了几眼:清瘦的脸庞嵌着一双大大的黑眸,虽然已是八旬老人,但满脸皱纹和松弛的皮肤掩饰不住昔日的风韵。
和两位老人交谈很困难,他们听不太懂山外的话,不懂什么叫改革开放,不懂什么叫接触,不懂什么叫谈恋爱,只知道“两口子要团结,要讲情义”。说起往事,徐朝清还一脸羞涩,不时悄悄地和她的“小伙子”对望一眼,两人眼里尽是柔情。
心中圣女成了寡妇,
他们勇敢相爱“私奔”到深山老林
1942年6月的一天,邻村一位美丽的姑娘嫁到高滩村的大户吴家,6岁的刘国江和一群小伙伴一路追着花轿来到吴家看热闹。几天前,刘国江磕断了门牙。山里习俗,掉了门牙的孩子只要被新娘子在嘴里摸一下,新牙就会长出来,于是,刘国江比别的孩子更想见到这位新娘子。
在长辈带领下,小国江低着头来到轿子前。当一只兰花般的手从轿前的布帘边伸出轻轻放到他的嘴里时,小国江忍不住一滴口水流了出来。他怕人笑话,紧张的一吸,却不料紧紧的咬住了新娘子的手。新娘子紧张地用另一只手揭开布帘,小国江仰头一看,一个仙女般的新娘子正含嗔带怒盯着自己!轿子走远了,小国江还站在原地发呆……“发啥子癫,你长大了也要找个这样的漂亮媳妇。”一旁的大嫂大妈开玩笑。
这个新娘子就是徐朝清,她从此成了刘国江心中的圣女。岁月荏苒,漂亮的徐朝清生养着一个又一个的漂亮孩子,刘国江也在这一年又一年中长成了一个帅小伙。
1952年,徐朝清的丈夫突患急病去世,她一下子成了寡妇,独自带着4个孩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才1岁。
这一切,被正值风华正茂的16岁小伙刘国江看在眼里,可他只能干着急。他想帮她,但怕被拒绝,又怕被人笑话,再说,他也不知从何帮起。
一天傍晚,徐朝清背着最小的孩子到村东的飞龙河去打水,不小心掉进河里。刘国江家就在河边,他闻讯赶到,跳进河里把他们母子救起来,这也是他第一次正眼看徐朝清。
刘国江把他们送到家里,看着虚弱的徐朝清和可怜巴巴的4个孩子,刘国江想给他们弄点吃的,揭开水缸时却没有一滴水。他摸着黑担了水回来,给他们熬了锅稀饭。看着忙碌的刘国江,感激的泪水溢满徐朝清眼眶。
从此,刘国江常常主动上门帮徐朝清做些体力活:担水劈柴、锄草种地、照应家务。
一晃过了3年,两人都在对方的眼神中读出了些别样的东西。闲话很快传遍整个村子,不断有年轻姑娘找到刘国江,叫他别为了个寡妇耽搁自己的终身大事。吴家婆婆更是不高兴,常常指桑骂槐,甚至直接叫刘国江以后不要进她家门。
1956年8月的一天,刘国江在街上碰到徐朝清,他上前搭话,徐朝清却说了句:“寡妇门前是非多,你年纪也不小了,以后少到我这儿来。”就走了。
听了这话,刘国江站在街上,仰头望天,突然泪流满面。当天晚上,他偷偷摸摸地进了徐朝清家门,明确地告诉她:“我要娶你。”徐朝清哭了,望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10岁的汉子,再望望自己4个孩子,她痛苦地摇了摇头。刘国江急了,他一把抱住她,激动地说:“我说的都是真的!”他们哭泣着相拥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村里人发现徐朝清和她4个孩子不见了,一同消失的,还有刘国江。
“第二天傍晚,我们就到了这里,这个地方我以前打柴来过,知道有两间没人住的茅草屋。”说起当时的勇气,刘国江至今有些得意。
从此,和刘国江、徐朝清相伴的,就只有孩子及蓝天白云、大山荒坡、古树野猴,却没有了闲言碎语。
从此,他们把那两间茅草屋当成了他们的“爱巢”,后来又把它改造成了砖瓦房,还在房前屋后挖了几块菜园,分别种上了土豆、红薯、玉米。他们在这里又生养了4个孩子。
孩子多了,为了家庭生活所需,更为了妻子下山方便,刘国江便开始在青山白云间执着地凿着一条“天路”,这一凿就是半个世纪,当年的“小伙子”也变成了“老头子”。徐朝清曾经劝说刘国江别再修那路了,可“小伙子”不听。摸着老伴手上的老茧,徐朝清眼里流出了泪水:“我心疼,可他总是说,路修好了,我出山就方便了。其实,我一辈子也没出山几次。”
了却夫妻最后心愿,
他们“百年之后”被合葬在大山怀抱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闲话早已烟消云散,孩子一个个长大后也都下山读书工作成家了,可两位老人仍不愿下山。
因为儿女在山外,老两口近年来与外界接触多了些,但他们仍不喜欢外面的世界。住在山脚下的三儿刘明生有空就会上山帮父母干点力气活。“我多次让他们下山住,可他们说习惯了山上的生活。”
“她年纪大点,我能照顾她多久就多久。”刘国江曾经说,他们二人约好,谁先走了,另一个就将其葬在山上,然后下山和儿子住,死后要运上山和老伴合葬。
可谁也没有料到,2007年12月12日,比“老妈子”小10岁的“小伙子”却突患急病不幸去世,这令“老妈子”悲痛不已。
“你走了,今后我一个人怎么办?”低沉的旋律中,徐朝清不停重复这句话。徐朝清不时把脸贴在棺木上,用手抚了又抚。淌下的泪还挂在腮边,新的泪又溢出眼角。“要是不摔那个跟头……”徐朝清喃喃道。根据两位老人的约定,刘家把父亲葬在了山顶,葬在了“爱情天梯”的尽头。
送别了“小伙子”,“老妈子”徐朝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长期思念抑郁成疾。“妈妈老是反复念叨说爸爸要来接她了,说爸爸比她年纪小,为何要先走。边说边抹眼泪。”和徐朝清一起生活的儿子刘明生说,自从2007年刘国江去世后,徐朝清一直在想念他,常常说“小伙子”为她操劳了一辈子,还先她而去,她很过意不去,希望“小伙子”把她接走。2012年10月30日,徐朝清一天没有吃饭,又反复念叨“小伙子”要来“接”她了。全家人赶来陪伴母亲,晚上9时58分,徐朝清老人安详而去,刘家人顿时悲泪成河。
2012年11月4日,刘家人和当地政府为徐朝清老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遵照她的遗愿,让她永远沉睡在了相爱了一辈子的老伴刘国江的身旁。
凿壁偷光的典故【第五篇】
如今,科技发达。以前古人们所用的蜡烛早已“光荣退休”,取而代之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灯光的节能灯管。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现在的部分小孩却过分依赖高科技,变得懒惰起来。认为学习是件枯燥无味的事,因此不愿去学习。
古人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都坚持了下来,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却不能呢?所以,其实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应该向古人们学习。就像匡衡,他用功读书,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孙敬,他刻苦学习,后来就成为了一名通晓古今的大文学家;孙康,他勤奋学习,往后他就当上了一个大官;车胤,他好学不倦,以后继而也做了一个职位很高的官。这些人物都是来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而有着那么多古人勤奋学习的典故,无非就是想要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的高科技,同样也是因为以往的伟人们,他们发奋学习,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会有的。为此,人们如何能想象,如果没有了书籍,没有了知识,没有了这些人的贡献,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也许,这是无法想象的。但至少,我们知道结果一定是惨不忍睹的。因为,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没有了这些那怎么能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