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例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09851

【导言】此例“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例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第一篇】

一、宜强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忌画面过分花哨,分散学生对语文本身学习的注意力

我们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考虑到教学情境、学生兴趣等因素,宜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图、文、音、像并茂的信息,通过营造与教学相适宜的氛围,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意境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形成积极、生动、完美的教学氛围。如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安塞腰鼓,从来没有真正领略过安塞腰鼓的风采。于是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将安塞腰鼓所处的真实环境、惊心动魂的场面、磅礴的力量等,伴随着《安塞腰鼓》的乐曲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对抽象、模糊的“安塞腰鼓”有了感性认识,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去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黄土高原的凝重、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进而领会《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颂歌,也是民族魂的诗性礼赞,从而使学生有收获之乐,而无劳顿之苦。

但语文毕竟是一门语言学科,文本的朗读、课文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靠学生内化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得益于多媒体图、文、音、像并茂的同时,应注意适可而止。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课件的生动形象,大量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就会影响学生对语文本身学习的注意力,忽略了所要反映的知识内容,从而淡化了文本的朗读,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因此,在设计、制作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原则,而不要分散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

二、宜超越时空,生动、形象地扩大信息量,以拓展学生视野,忌只是一块纯粹的黑板复制品

多媒体在很大程度可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注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展现文章的意境美、形象美,让学生“披文入情”,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了解甚少,单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如果用多媒体技术选取我国民族戏曲的精华京剧、昆曲、越剧等的有关片断,根据教学目标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就会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听、说、读、写”,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但看看现在公开课、比武课教师使用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里面只是一些问题和问题的答案,只是简单重复所写的、所讲的内容,要不就是多了点音乐、图片、小动画之类的,充其量不过就是一块不用粉笔写、不用黑板擦的黑板而已。我想既然能用黑板为什么要用多媒体呢?既花时间、精力,又起不了多大的真正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制作我们的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入相应的资料,设计相应的场景,使内容生动形象,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某一方面的难点,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宜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忌淡化学生对文字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但现在有些课件,重课件的精美,从封面到主页到每个子页都做得“精彩纷呈”,大量地使用与教学并无多大关系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精彩的图片、悦耳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上。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本都没有摸几下,连起码的朗读、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揣摩等环节都没有,这样怎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与媒体显示的关系,合理地设计课文朗读与阅读理解、文字训练等环节,并辅以适宜的媒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品味,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运用、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笔者制作的课件《伟大的悲剧》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背景音乐和背景图片中,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受感动的文段,并与同学交流、品味,从中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在全班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础上,人物性格风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多媒体技术、语文传统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理念的相融合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四、宜根据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来设计、制作课件,忌信手拈来,生搬硬套

现在网上、商店有许多现存的课件可供教师使用,可是有些教师将这些课件拿起来就到多媒体教室使用起来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实际上,课件的制作总是有一定的指导思想的,是根据教材、根据学生来设计的,是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晶。这个课件只适合制作者使用,而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随意地、完全地照搬使用,因为这个课件不一定适合你教的学生,也不一定是你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分析好教材因素、学生因素,确立好要解决的问题,要突破的难点。当然对于别人的课件可以借鉴,好的加以运用,不需要的删去,加入自己的东西,就是一个好课件了。因此设计、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学生特点、教材情况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这样的课件才真正有利于教学,起到真正的作用。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显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经感受了它的魅力所在。但多媒体毕竟是课堂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替代语言文字本身。因此,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自制和使用语文多媒体课件,恰当、巧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第二篇】

《安塞腰鼓》(苏教版国标本六上)是1篇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散文。作家刘成章通过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越的鼓点、反复的咏叹、尽情的赞颂来表现对生命、力量的诗意理解,对时代、生活的审美感受、对家乡、民族的真挚热爱。可见要求六年级的小学生准确、深刻理解文本实属不易。

我想,阅读教学目标的立意,应像梳理出根系的主根与须根一样,分清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抓住主要的,适当考虑甚至不考虑次要的,从而确立简明的目标意识。细读《安塞腰鼓》,无论从语言、结构,还是内容、构思等方面都能让我们感受其独特的美。因而我将本课教学立意的焦点定为“寻美”,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美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首先,我要求学生用“我发现了 美,理由是 ”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五分钟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1:我发现了场面美。课文第6自然段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击鼓时壮观的场面,给了我美的感受。

生2:我发现了舞姿美。课文15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他们击鼓时舞姿的匆匆变幻,令人叹为观止。

生3:我发现了鼓声美。你听,那“隆隆,隆隆,隆隆”的豪壮抒情能给人以有节奏的美感。

生4:我发现了后生美。你瞧,后生们击鼓时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能给人以力量,让人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所以说是美的。

……

师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美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安塞腰鼓的击鼓场面、鼓声、击鼓后生、击鼓的姿态以及滋养的土壤等;又感受到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量以及通过鼓声传递出来的真挚情感。那么,作者又是用哪些美的写作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呢?小组合作探讨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八分钟之后,学生又纷纷举手。

生1:我们小组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作者采用了层层递进、反复出现的形式来结构文章。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就在文中多次出现,使文章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生2:我们小组发现了句式美。作者在文中很多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来增强语势,还运用比喻句使描写生动形象,短句的运用使语言简洁明了,反复句式的运用能起到强调的作用,所以说本文的句式很美。

生3:我们小组发现了联想和想象美。“鼓点”是“骤雨”;“山崖”是“牛皮鼓面”;“风姿”是“斗虎”等都显示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给没有亲眼见过安塞腰鼓的我们带来了联想的美。

生4:我们小组还要补充一下对句式美的说明。课文12自然段运用“它使你……”的排比句式,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制,使得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师:说得好,这已不单是句式美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美文的一种表现。还有发现吗?

生5:我们小组发现了虚与实相结合的美。比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中“震撼”、“烧灼”、“威逼”三个词语,不仅实写了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视听冲击,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虚幻的境界,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

……

师小结: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和品味将文章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完美统一起来了。的确,作者为了展示安塞腰鼓所蕴涵的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从语言、结构、内容、构思等方面下功夫,让我们感受到了其独特的句式美、结构美、抒情美、对比美、动静美等。

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受,读出安塞腰鼓的层次和变化、节奏和气势;要读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真正把握作者的感情和脉搏。

(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美点及美感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寻美”,其实质是教师通过文本细读提炼和确定的一种适宜的教学立意,借以让教学过程浸润着情趣、理趣和无尽的妙趣,进入妙境。看其教学策略,大致有三条。第一,引领学生主动地逐步地探究文本的内涵和特色。这是基本策略,实质上也就是试图把由教师完全掌控的静态分析,变为以教师为引领者、学生为主角的动态探究。第二,在探究文本内涵和特色的过程中,根据作品特点,力求寻找新颖的角度切入,并在某些教学要点上狠下辩驳之力,求其精粹有得。第三,在寻找切入点和着力辩驳的过程中,力求找准语言与现实的对接点,融入现代社会新鲜的思辨元素,缩小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获得一些“切己省察”的感悟。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第三篇】

《安塞腰鼓》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①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②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便得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

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

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 为什么 。

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

5,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

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6,'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壮阔 豪放 火烈。

7.将“亢奋”、“飞溅”、“燥热”三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第8自然段的空格处。

8.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

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宁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的,一往无前的。

9.将下列句子的朗读重音,用“△”标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迅疾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 △△ △△△△

10.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反衬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震撼力。

11.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着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1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13. 请说说叠词“茂腾腾、咝溜溜”在此处的作用?

“茂腾腾、咝溜溜” 叠词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后生”们的虎虎生气和活力以及南风的清爽,表达了作者喜爱、赞赏之情。

14.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请问它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既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宣泄,强烈的叩击着读者的心弦。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第四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51-01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的引入和运用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并且在课堂效率的提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与此同时,还能够调动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应用提出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恰当结合文意,营造良好学习情境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各个方面学习环境的创立。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使其全心投入学习中,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意义重大。教师若能善于利用文本的旨意,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展示在学生面前,就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考平台,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的计划安排,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互动。例:学习《孔乙己》时,根据孔乙己的“死”这一出发点,教师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文章内容,在为学生创造思考机会的同时,引导独立思考以促进学生散开去把握全文的目的。问题一,孔乙己究竟会不会死?会如何死?等多个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最终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也正是因为问得“自由”,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二,孔乙己为什么必死无疑?证据是什么?问题三,写的是孔乙己的悲剧,却为什么要把他安排在别人的笑声中呢?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得“自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出的答案各种各样、精彩纷呈,师生间、生生见将学生思维彻底打开。

二、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

学生分角色模拟表演课文内容,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参与、表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增添教学情趣。表演和扮演是理解和表达语文内容的实践活动,表演的越成功,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范进中举》时,学生模拟范进中举时的拍手、跌倒、大笑、疯跑等动作,大家都捧腹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诙谐,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更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以直观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加深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使学生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直观能使情境再现,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观察、去感知、去体验,促使思维快速运转,丰富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在“情”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被外界事物感染。因此,课堂上可以用音乐、影片、图片等媒体调动学生的情,感受、拥抱教师创设的境,可获得良好的课堂效应。如上《安塞腰鼓》一课,对黄土高原“腰鼓文化”的理解,教师不管用文字描述得怎样动情,也不管描述得怎样精确、生动,许多学生还是有糊涂的感觉,因为他们从未到过这些地方,未曾见过所谓的腰鼓表演,对西北黄土高原的民情风俗知之甚少。此时,只有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播放一些有关腰鼓和黄土高原民情风俗的影片或制作有关的幻灯片,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的腰鼓声中,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学习安塞腰鼓的内在涵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深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最后把安塞腰鼓放到江南水乡作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敲不得这样的腰鼓,才能真正体会安塞腰鼓的“忘情”、“狂野”,感受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

四、结合生活实际,营造教学情境

文章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反馈,所以在文章当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甚至能够了解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背景,但这毕竟不是学生所经历的事情,也不是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文章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与经历有了连接,才能够让学生在脑中产生画面,真实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父母的心》这堂课中,教师便可以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讲课前,先讲述一段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之后提问学生,你觉得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平时都是什么样的性格?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叙述一段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经历。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经历,所以这样的情感表达更加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感悟,也使课程内容不再是抽象难懂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粗糙为精细,促进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共鸣,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给人以美的享受,还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巩庆民。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教师,2011(3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0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