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推荐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西部大开发【推荐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西部大开发【第一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西部地区的开发也成为了全国的重要任务。作为一个参与过西部开发的亲历者,我深感这一过程中的艰辛与收获。在此,我将分享我对于西部开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分享的“西部大开发【推荐8篇】”,西部开发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在过去的发展中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要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让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够更加可持续、健康地进行。因此,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宝藏。
其次,西部开发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培养本地人才是关键,应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人才的本土化。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外部的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西部地区创业、就业,促进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才流动与交流。
再次,西部开发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因此,西部开发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投资,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同时,要注重基础设施的优化与升级,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与功能,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最后,西部开发需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过去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这种模式不仅对资源的消耗较大,也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为了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发展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创新科技等产业,提高西部地区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协作,促进产业转移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综上所述,西部开发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与调整。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西部地区将会迎来更加繁荣与美好的明天。
西部大开发【第二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跟书信打过交道吧,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那么你知道1篇好的书信该怎么写吗?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西部大开发【推荐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勤劳的人们:
你们好!我是一只即将失去家园的小鸟。为生存所迫,才给你们写这封信。希望我的遭遇能够给你们今后的工作敲响警钟。
我的家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个森林里。以前我和父母、姐妹及众多的动物无忧无虑、快乐地生活着。在我们周围,处处可以听以我和伙伴们愉快的歌声。那些树木花草地被我们感染着,葱葱茏茏、生机勃勃。我们个个都是身宽体胖。说来真要感谢造物主,赐给我们这么优越的生活环境。
可是,自从你们搞了几年的西部开发之后,这儿的一切全变了。汽车、楼房已司空见惯,但随之我们生活的森林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先是被你们砍走木材,后来连地下也被你们挖了……要找矿藏!我们只能依靠剩余的一些树艰难度日。可是,却没料到魔爪正悄悄地伸向我们。那是一天上午,姐姐出去找食物,但这太难了。后来,她饿得实在受不了,就不顾爸爸的警告吞食了一些树叶,可这些树,已严重地受到大气污染……姐姐就这样死了。这种事惊醒了我们全家,我们终于决定离开这里,离开这块生我、养我、我们本不想离开又不得不离开的地方。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请你们手下留情,给我们多留一点栖身之地,多留一方乐土,还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家。唉,不说了,家人还等着我呢。唉,耳边又响起了变了调的歌声: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去怎以样也飞不高……”
西部大开发【第三篇】
这个学期的语文第一单元,是关于西部的。在这之前,我对于西部并不了解,知之甚少。但是通过了学习与搜集资料,使我对西部有了一些了解,也知道了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与重要性。
通过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才发现西部是那么美丽,与我想象中的相差甚远。真正的西部,是有着湛蓝、可爱的天空,有着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还有着成群的牛、羊、马……西部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就像仙境一样,丝毫没有缺点。然而,这么完美无暇的西部,却有着落后的面貌。在1999年6月,江总书记在西安就这个问题发表了演讲,强调西部大开发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央的战略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社会各阶层无不为之心潮澎湃。
好!这真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策略!就拿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来说吧!在恶劣天气,极度缺氧的重重困难之下,筑路大军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出了许多办法来解决。露出狰狞面目的风火山面对筑路大军的执着精神和智慧结晶,不得一次次地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
在2019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时,各种关于这条“天路”的消息铺天盖地,报纸上,电视上,天天都有关于这条“天路”的新闻。这证明人们对这条铁路是多么关注,党政府对这个策略是多么重视。青藏铁路通车后,有许许多多的人了解了西部,而西部人民也从对比中,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稳定的和谐社会。
西部大开发【第四篇】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这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团结、奋斗、胜利精神,集中地反映了红军广大指战员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一往无前,英勇奋斗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创新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贵品德;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这种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
现在,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弘扬团结、奋斗、胜利精神,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根本条件。
当年,红军长征的处境异常险恶。外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内有错误路线的干扰,自然环境又极其恶劣、物资供应奇,找范文请到网]缺,其局面之险恶,矛盾之复杂,斗争之激烈,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端正党的路线,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红军长征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就有被敌军消灭的危险。因此,党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长达4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使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保证。今天,我国西部地区正在实施大开发。这是党中央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据统计:在资源比重上,我国西部地区的草原面积高达98,而东部地区只占1;可开发水资源,西部地区为,而东部地区仅为;森林蓄积量,西部地区则达,而东部地区为。另外,西部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也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从总的环境来说,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开发困难,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如果搞不好就会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大多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大片森林退化,许多地区森林覆盖率还不到1,一些地区无林可言。我国的草地一直存在着沙化或碱化的威胁,加上长期不合理地开垦和放牧,使得草地退化和土壤养分锐减。全国有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三分之―,并呈上升趋势。如何正确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尽快实现党中央确定的战略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硕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具体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中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夺取西部大开发的胜利,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宏伟战略目标。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错误指挥,红军处境危急,迫切要求战争的指导者从实际出发,统筹全局,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并根据变化的情况,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红军的进军方向,变被动为主动,以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达成战略目的。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决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恢复了毛泽东为党和红军制定的并被斗争实践―再证明―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的路线重新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和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威逼贵阳乘虚进军云南巧渡金沙江打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接着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通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不顾张国焘的'反对和阻挠毅然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突破天险腊子口同红15军团胜利会师职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随后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并领导和指挥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战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苏区推动了西北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木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今天党对西部大开发的路线、方针、政策已经明确关键要求我们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除了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环保、林业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之外要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下大力气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软环境坚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术真务实具体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贯彻落实国家重点支持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止地方封锁和保护、行政干预企业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开放开发提供人才保障等等。这是夺取西部大开发胜利的重要关键。
第三,要加强全党全军全民的大团结,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基本保证。
三大主力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实现胜利会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了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的革命大闭结。长征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革命的大局出发,高举团结的大旗,正确地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克服了‘左”倾宗派主义,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使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在同优势敌军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殊死搏斗中,各路红军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在困难和危急的关头,红军广大指战员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我国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红军在长征中尤为重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夺职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今天,西部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同全国(除台湾之外)各族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翻身解放,成为国家主人,并正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而进行着不懈地斗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世界并不太平,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仍在不停地进行破坏和捣乱,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军会师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这是胜利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振兴的基木保证。
第四,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巨大动力。
当年红军长征,物资及其匮乏,甚至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行军和作战十分紧张,斗争和生活及其艰苦,所过之地又多系偏僻山区,经济文化落后,民族隔阂很深,红军衣食无着,枪弹不济,兵员匮乏,药物奇缺,处境极其艰险。但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为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肩负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坚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西部地区同红军长征时期的情况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家园而团结奋斗。但是,目前西部地区同内地,特别是同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实现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不畏艰难、团结奋斗、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进行新的伟大长征。
毛主席曾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指出:“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那种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我们党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与红军长征和革命战争时期不同,现在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西部地区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任务更加艰巨,走的道路更长,付出的努力更加巨大和艰辛,各族人民绝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保持和发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总之,红军长征会师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在西部地区大开发中,应该始终把它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革命作风,加强世界观改造,树立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不朽的团结、奋斗胜利的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西部大开发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决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恢复了毛泽东为党和红军制定的并被斗争实践―再证明―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的路线重新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和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威逼贵阳乘虚进军云南巧渡金沙江打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接着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通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不顾张国焘的反对和阻挠毅然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突破天险腊子口同红15军团胜利会师职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随后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并领导和指挥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战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苏区推动了西北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木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今天党对西部大开发的路线、方针、政策已经明确关键要求我们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除了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环保、林业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之外要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下大力气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软环境坚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术真务实具体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贯彻落实国家重点支持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止地方封锁和保护、行政干预企业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开放开发提供人才保障等等。这是夺取西部大开发胜利的重要关键。
第三,要加强全党全军全民的大团结,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基本保证。
三大主力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实现胜利会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了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的革命大闭结。长征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革命的大局出发,高举团结的大旗,正确地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克服了‘左”倾宗派主义,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使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在同优势敌军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殊死搏斗中,各路红军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在困难和危急的关头,红军广大指战员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我国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红军在长征中尤为重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夺职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今天,西部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同全国(除台湾之外)各族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翻身解放,成为国家主人,并正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而进行着不懈地斗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世界并不太平,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仍在不停地进行破坏和捣乱,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军会师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这是胜利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振兴的基木保证。
第四,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巨大动力。
当年红军长征,物资及其匮乏,甚至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行军和作战十分紧张,斗争和生活及其艰苦,所过之地又多系偏僻山区,经济文化落后,民族隔阂很深,红军衣食无着,枪弹不济,兵员匮乏,药物奇缺,处境极其艰险。但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为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肩负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坚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西部地区同红军长征时期的情况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家园而团结奋斗。但是,目前西部地区同内地,特别是同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实现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不畏艰难、团结奋斗、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进行新的伟大长征。
毛主席曾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指出:“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那种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我们党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与红军长征和革命战争时期不同,现在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西部地区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任务更加艰巨,走的道路更长,付出的努力更加巨大和艰辛,各族人民绝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保持和发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总之,红军长征会师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在西部地区大开发中,应该始终把它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革命作风,加强世界观改造,树立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不朽的团结、奋斗胜利的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西部大开发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部大开发【第五篇】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创刊百周年纪念特刊的头条写道:“人类能够拯救这个脆弱的行星吗?”文字的旁边是一张水晶般地球的全息照片,当地球倾斜着时,看起来就像是摔破了。球体的完整形像被授给环保英雄,旁边的说明则写着:“我们的星球就象是托座上的精致水晶球,值得我们做最妥善的照顾。”
秋风乍起的八月,整个新疆热气腾腾。短短一个月内,共有5个大型招商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山东、四川、湖南、上海等地的招商代表团联袂而至,据说已签了近两百个亿的投资协议,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一片欢欣鼓舞之声。
与新疆各界人士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要谈起时下最热闹的“西部大开发”这个话题。谈到当前的“热”时,竟然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这些协议最后会落到实处。一个在当地颇为活跃的记者私下里说:“每个招商会议来了好几千人,平均每人最低花费1万元,加起来就有好几亿。将这些钱支持新疆也够了,可能比那些意向性的协议还更实在。那些意向性协议上承诺的投资,天知道最后能落实多少?”
我于是想起去年在新疆的一次经历,那是与吐鲁番附近一个党校的教师闲聊。
这位教师当时对东西部地区差距表示强烈的不满,并且举上海与广东两个地区为例,认为这两个地区的人均gdp比新疆高得多,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具体表现。我认为,新疆与上海广东这两个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所决定的生态资源系统不一样,由此决定的发展程度也不会一样。新疆必须要承认这种先天的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但那位教师不同意我的看法,只是纠缠在结果是否均等这一问题上。
部份人怀疑“西部大开发”究竟是否有实效,认为目前实在是有点虚热,担心又出现新一轮泡沫经济;而另一部份人则认为新疆的发展就是缺钱,只要有大量的投资注入,新疆就会获得极大的发展。我理解新疆人民急于拉平地区差距的急迫心情,但我们必须正视西部地区的资源限制,因为新疆地区缺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而任何地区要开发,总得解决水源的问题,否则人将何以存活?至于从去年开始出现的那个大而无当的“水工程神话”,我一直觉得它与《伊索寓言》里山雀夸口煮海的故事差不多。随着对新疆的了解加深,这种关于资源限制的考虑也越来越挥之不去。我几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去那些或远或近的旅游景点,一路上总能看到一排排已经死去了的枯黄的白杨树,据说这种防护林工程就是因缺水而难以见效,栽种的树成活率不高。自从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来,最先启动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据当时见诸于报纸的各种报导,防护林工程启动以后,多年来困扰着北京的风沙开始减缓,扬沙日、浮尘日、沙尘暴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荒漠化并不是一种荒漠的“入侵”,而是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国土整体“退化”,因此效用十分有限,北京的“后院”内蒙古和全国荒漠化趋势仍继续恶化。于是政府只好再扩大防线,开始建设太行山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等,一共构造了“五大防护林体系”,全部进入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八项生态保护工程之列。但这边种树,那边又在砍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陷入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恶性循环。
西部大开发就是在这个荒漠化日益严重的区域进行,让人不由得担心西部地区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这一忧虑不是始自今日,从写《人口:中国的悬剑》一书开始,我就认定一个事实:人的生存,必须要受生态资源的制约。那种由自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提出来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实在是种完全彻底的唯心论。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社会发展得好些?为什幺有些社会始终在较低层次的生存问题上苦苦徘徊?近几个世纪以来,为了解释世界各地为什么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各学科都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各种解释都曾领过一段风骚。独独只有一种学科解释始终未受到学术界的青睐,那就是地理学。曾有先贤进行过这种努力,比如孟德斯鸠就曾试图建立地理社会学,但由于他对地理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神学阐释,从而使还未诞生的地理社会学沦为学术界的笑柄,严重损害了这一学科的声誉,以后的两个世纪里,思想界一直在清算“地理决定论”。但是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类首先是环境的产物,而生存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人类的生存质量确实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人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土地、气候。
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而气候则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人类生存。从这三方面考察西部地区,前景并不乐观。打开中国的地形图,就会发现,中国的“三北”地区,即东北、西北、华北三地区约33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4.6%),被地质学家称之为“乾旱、半乾旱和亚湿润地区”,其间80%(即262.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实际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这片荒漠化的土地竟占了中国国土的27.2%,也就是说,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据原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一次调查,“三北”地区的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基本上是以治理一亩,荒漠化1.32亩的速度在扩张。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速度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荒漠化的原因是由于水源林与植被的破坏及超载放牧。专家们不止一次地发出警告:地形图上那些密布的桔红色小点,即被称之为“潜在发生荒漠化”的区域也正在以不慢的速度扩张。
很显然,这些荒漠几乎没有什么地面资源,不能成为“财富之父”。
与荒漠化同时发生的是河流的乾涸。首先表现为河流水量减少、断流、雨量减少,最后成为荒漠。无需回望遥远的历史,只要看看近二十年间死亡的河流就可知道情况的严重。在地形图上,已经没有水的乾涸河床以棕色虚线标明,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至少分布着60多条;而在新疆几大沙漠周围,则多达100多条。西部的荒漠化,正是植被消失,众多河流死亡的结果。罗布泊曾经是一个面积2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随着孔雀河等河流的乾涸断流,1972年这个巨大湖泊终于死亡。新疆石河子的大规模屯垦,造成了玛纳斯河断流乾涸。黑河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内陆河之一,随着黑河下游的断流乾涸,居延海也随之死亡。西部的其它河流与湖泊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位居内陆河世界第二的塔里木河也断流1/4,水量缩减到三十年前的1/10,从一条大江大河变成了一条水渠。
淮河、黄河、海滦河、大辽河和松花江。早在28年前,黄河已开始断流,奄奄一息。海滦河、大辽河与淮河近些年已经断流。可以说,今天整个华北平原已经没有一条常流河。水量丰富的松花江近几年也开始出现断流现象。七大江河中,有五条都陷入半死不活,濒临枯竭,只有水量最为充沛的珠江和长江干流暂时没有断流,但这两条河尤其是珠江已遭到严重污染,长江重要的支流嘉陵江已发生过好几次断流。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长江、珠江迟早也要步其它河流的后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水土条件最好的东南部也开始缺水,如果过度透支水源,就等于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大谈西部移民的可行性。全然不去考虑一个事实,那就是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支撑力已达到极限。一次有关荒漠化的联合国会议提出,乾旱和半乾旱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的临界值为7人和20人,而目前中国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也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比如甘肃河西走廊绿洲地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496人,最少的金昌市也有276人,远远超过了人口分布的合理密度。人口剧增和荒漠化加速恶化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当地一位通晓文博的青年陪我参观新疆博物馆,那里的出土文物表明当年新疆曾有过非常灿烂、富有特色的中亚文明。我问那位青年:这些灿烂的文明诞生之地一定是后来才变成沙漠的,有没有人研究过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历史变化?青年告诉我,没有成书的资料,但估计就是沙进人退,凝聚着人类智能与辛劳的文明被荒漠一片一片地吞噬。
一想到人类灿烂的文明被漫漫黄沙一片一片地吞噬,尤其是想到荒漠化进程正在一点一点地向我们逼近,那种人类在大自然肆虐之前的无力感就特别强烈。
近二十年来,新疆其实从来就没放弃过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地面资源在毛泽东时代就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改革以来,认识到由于牧地大量被用作农地,水土涵养能力大大下降,生态劣化,新疆已被迫采取“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等措施。所以从地面资源的利用来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环境生态,而不是中国式的开发――除了环境保护成为“开发”题中应有之义。对资源的开发,近十多年来新疆采取了所谓“一黑一白”的发展战略,所谓“一黑”是指地下蕴藏的石油,“一白”是指农田里种植的棉花,前者主要由国家垄断,后者虽由地方开发,但不是发出货收不回货款,就是受有关政策所限,基本上发挥不了什幺优势。这两年加上了所谓“一红”,即西红柿,但这种农产品经过加工所增加的附加值也很低,更兼西红柿酱始终也不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配料,所以仅靠这三大战略的实施推进,新疆无法达到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理解新疆人民的焦虑,但我想得更远一些。
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
环保优先还是没考虑绿色gdp的发展优先?说到底这其实是个养鸡取蛋,还是杀鸡取蛋的问题。
我在美国黄石公园附近的波兹曼市议会旁听过当地议员们的竞选演讲,演讲题目是“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这个竞选题目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大致情形是这样:波兹曼这个西部城市风景优美,那里的居民可以尽享湖上泛舟垂钓之乐。与美国其它地区比较,该地区发展水平偏低,家庭年收入平均两万左右,低于美国全国年平均收入3万美元的水平。联邦政府长期以来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食物券,免费供应鸡蛋牛奶等日常食品。当地一位律师告诉我,其实波兹曼市民只要改换一下思路,就能轻易摆脱贫困,因为当地有一个蕴藏量很大的白金矿,矿藏所在地的主人们大都希望政府批准他们开发,从而迅速脱贫致富。但这种意图却遭到当地其它人士的激烈反对,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议会与其它公共组织一直就在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波兹曼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新鲜净水,漫步在树林环绕的河流湖泊之旁,比远离大自然的现代高水平物质生活要好得多。在台上发表竞选演说的议员们,在别的主张上有些差别,但在环保方面的看法却相当一致。
从新疆的哈纳斯湖回到乌鲁木齐以后,我无法忘记在哈纳斯看到的`一切。那里有世上罕见的美好风景,但那里的森林正在流血,一辆辆运输木材的车每天川流不息地从哈拉斯开出,游人稍多点的地方,漫山遍野都可见到丢弃的垃圾。如此之美的风景与如此原始落后的“开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我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在当地举办的两次讲座中,都对前来听课的几百听众讲,要建立绿色gdp,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必须将环境生态成本计算在内。过去二十年,我们确实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环境生态的保护却是一大败笔,如果要计算这笔成本,说不定还是负值,因为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我们已经断流的黄河,买不回淮河水系,买不回面积大幅度缩小的洞庭湖与鄱阳湖,买不回珠江水系,买不回我们另一条母亲河长江……,总之,逝者虽不可追,但往者却可鉴,正在进行的西北大开发,一定要引入绿色gdp计算方式,避免用这种破坏性极大的原始方式开发。最好一次到位,有了雄厚财力再从高起点起步,进行开发。
我还对听众说,现在的开发,面临的社会环境与毛泽东时代完全不一样,那时的人力资源不需要计算成本与投入,国家也几乎倾尽全力进行财政倾斜。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开发,才有了后来的荒漠变良田。现在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迅速转轨,不可能再用财政手段倾尽国力进行资金投入,所以开发任何地下资源,必须要计算成本,一定要注意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相比较。如果矿产的蕴藏量不大,开采年度很短,而投入购买设备的钱太多,用于供给开发者的生活成本太高,那就得计算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果单位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同类产品,那就应该放弃开采,宁可去国际市场购买,以降低社会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是大自然遗落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千万、千万要守护好它,不要让它蒙上尘垢。
我再次强调,中国进行现代化,一定要尊重现实,考虑人口与资源的严峻限制。1995年,世界银行推出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计算在内,中国的人均财富只能排名世界第162(这个排名到现在丝毫未变),是排名第一的澳大利亚的1/12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3。其中自然资本占的比例仅为3%(澳大利亚为71%),足以见中国人均资源的贫乏程度。且不说人的物欲永无满足之时,即便象许多中国人宣称的那样只求达到今天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人计算,实现十二亿中国人的美国梦,中国的资源总耗至少要扩大50倍。这组简单的数字告诉我们,不管我们觉得我们的要求怎幺合理,都早已注定了没有实现的可能。在严峻的资源限制下,中国应该放弃“赶超”战略,承认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新疆也应该从现实出发,不要每天去与资源条件完全不一样的沿海地区攀比,设计未来的大开发战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经不起破坏性的折腾。内地那种只顾“经济增长”,不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开发”
一定要引为前车之鉴……江山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每次“逐鹿中原”的结果,绝对不止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痛,还有生态环境的大破坏。九朝故都洛阳曾那样美丽,但几十次兵燹过后,现在只有一个龙门石窟还能证明昔日的辉煌;开封历史上曾非常繁华,但在历史的厚厚尘封下,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完全是一幅可怜可叹的破败相。历史上曾被《诗经》歌之咏之,长满各种珍稀植物、“河水清且涟漪”、林木郁郁葱葱的陕西,现在却只有一片荒凉的黄土,“荒沙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上天赐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江山曾是如此美丽。是连绵不绝的战争、人口的过度增殖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使我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经意之间,失去了曾经无比美好的栖息之地。到了二十世纪,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人口高峰期,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空前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干出一连串“要高山让路,让河水低头”的蠢事。我们完全忘记了,人与自然本应该和谐共处,而征服大自然的结果,就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不少人总在理直气壮地说,世界资源应该共享。但我在此想问一句:一些国家将自己的家园折腾得一塌糊涂,有什么资格去分享人家精心维护的资源?要知道,在世界大同这个梦实现以前,人类毕竟还是得按照民族国家的疆界与准则生存。我们曾拥有无比美丽的栖息之地,我们再也不能破坏已脆弱无比的生态系统。要记住,爱护我们的山山水水,爱护我们的树林,就是爱护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未来。
西部大开发【第六篇】
在当今深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公共图书馆都在不断研究探索适应这一形势并不断发展的新途径。利用地方文献信息服务于社会、使地方经济得到振兴和发展,图书馆同仁多年来论证的结果并得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
1、地方文献是记述地方情况或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包括方志、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与地方出版物,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作为地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在整个馆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努力使地方公共图书馆成为当地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利用的中心。
佳木斯市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收集时,紧扣地方史料、地方名人及其著述、地方出版物这三方面,着重收藏那些反映本地区特点与地区成果的地方出版物,尤其要收藏有价值的地方出版物。历史文献放宽标准,力争收集;当代文献从严,确保地方特色。要收集完整的地方文献,必然经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地情况。佳木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和丰富的地方历史资料,随着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人文地理、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的文字资料数量不断增长,除正式出版物外,非正式出版物中反映地方山水风貌、风俗人情、政治经济、历史掌故等著述,均属地方文献。还有非书形式的资料,如信函、笔记、记录、图表、照片、手稿以及磁带、磁盘、缩微胶片等,只有完整地搜集地方文献,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地方文献的信息库和集散地,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奠定充足的文献、信息基础。
2、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地方经济建设,图书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馆藏资源,使之成为利于社会发展的信息产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2.1以地方经济为导向。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料的功能如何,决定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程度。地方文献能直接反映地方经济的基础状况,为经济建设提供合理的数字和材料。佳木斯市图书馆建立了地方企业产品信息库、广泛收集各大、中、小企业概况、生产能力、技术力量以及产品品种、性能、销售情况等,为各企业的发展和产品开发提供详实有力的信息。其次,建立地方停滞待开发设备、厂房资料库,为新生企业和濒临倒闭的企业提供新的信息,并开展有关的各种咨询服务,为企业微观搞活提供信息服务。
2.2以地方科研为导向,在公共图书馆中,科研读者是读者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往往带着具体的问题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直到研究课题完成。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科研项目提供有关文献资料。佳木斯市图书馆和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联系,建立了人才信息库,把具有不同特长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分门别类地组织档案,为各企业和科研部门输送有用人才。图书馆与各企业联系,建立了地方文献资源网络,让各企业资料室、技术室保存的产品技术资料目录以图书馆为中介进行交流,图书馆再配合补充地方基本情况的资料,使入藏文献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
以地方方位为导向,一个地方所处的.方位,客观地确定了它的周围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等),而这些环境的现状和变化对本地产生一定影响。图书馆较全面地收集了有关资料,如佳木斯市所属各县、市地区和地理变化的有关材料。实践证明,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是有益的,通过读者的利用,有效地促进本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
3、开发地方文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为领导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都需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及工农业生产特点,必须借鉴地方文献,如1991年开始的“三江国际旅游节”的活动方案,就曾大量地参阅了佳木斯市地方史志以及其它有关的地方文献资料。佳木斯市图书馆把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主编的《史志研究》、《经济信息》、《经济动态》、《调查与研究》等内部资料提供给领导,同时围绕每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日常经济工作为领导决策编制《参考信息》,把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及时送到市领导手中,使党政领导迅速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和市场变化趋势,得到市党政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3.2为地方科研项目提供参考服务。佳木斯市在研究适应当地发展的水稻以及引进南方蔬菜的种植等过程中,应用地方史志和其它有关地方文献资料,使研究成果具有了可行性。佳木斯市各系统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内部存有的资料,也属地方文献范畴。如佳木斯造纸厂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造纸企业,其产品目录、说明、数据、总揽介绍、新产品推销的连续出版物等反映了生产发展的过程和状态,这些资料对于科研和新产品研制,都有很高的参考利用价值。
3.3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利用信息为经济服务,必须重视对信息的研究,对甲地有用的信息,对乙地不一定适用,只有了解当地经济、生产的特点,才能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这种了解大部分来源于各行业的内部资料。佳木斯市对外开放以来,不少外商选中了这块物产丰富的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中心地带,有意投资办实业,但必须掌握投资环境等情况,其中交通运输是急需了解的。有关的地方文献资料反映出,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及三江平原的铁路枢纽,公路运输及水路运输也十分便利,从而为外商投资决策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地方文献从搜集到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以上是笔者从事地方文献工作几年来的肤浅体会,望同仁赐教。
〔出处〕图书馆杂志1996(3)。
西部大开发【第七篇】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整体性和共同性,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变革.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大江大河上游,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环境污染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形势十分严峻.鉴于此,西部大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树立资源和环境有限的思想;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快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搞好环境污染治理;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投入,合理使用资金,使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冯振武作者单位:咸阳市委党校,陕西,咸阳,712000刊名:西安联合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xi'anuniteduniversity年,卷(期):20025(3)分类号:f127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发展观生态环境山川秀美
西部大开发【第八篇】
亲爱的朋友们,你知道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哪儿吗?你一定早已猜到了,那就是西部。有这么一段对话,不知大家是曾听说?:一个从上海来的女学生问一个正在放羊的小男孩:“你在干什么啊?”小孩说:“放羊”那放羊来干什么啊?回答:“换钱。”那换钱用来干什么?“娘说要来娶婆姨。”那取了婆姨呢?“生娃”那生了娃呢?“放羊呀!”小男孩理所当然,不假思索的回答。此刻,女孩却无言。
提起西部,我们就会想起美丽的天山,神奇的乡格里拉,辽阔的青藏高原。不错,西部曾有灿烂辉煌的历史,丝绸之路,大唐盛象,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写照。可是,在那美丽与神奇的背后,更现实的东西,大家又了解了多少呢?要是没有翻阅西部的资料,没有看到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的故事,大概我只会用一个字----穷来描绘那让我感觉陌生而又遥远的西部。可当我看到支教青年徐本禹日记中的话语时,我的心就不再平静与冷漠。
他这样写着:这里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层层高山,堵堵绿墙,条条江河,阻隔了村内外文明的渗透,这里匮乏人才,所以才如此贫穷,落后。徐本禹在支教半年后回到母校开讲座时,说出了心中的苦,没有电和信日子,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要是当初我能逃过孩子们渴求知识,渴望上学的眼神,我现在已经在攻研了,但始终我还是逃不过。是啊,躲闪在树桩前,门槛后,照片上孩子充满欲望与追求的眼神,有一股强大的穿透力,能把你的心都看碎!最后,徐本禹在日记上写着: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渺小,但我坚信只要有千滴万滴的水就能汇成一条爱的河流。他就是这样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勤耕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是啊,西部需要人才,西部也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祖国辛苦辛苦培养的大学生,我们是否也应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西部热土上,奏出我们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动人音符?我们虽然年轻,尚未告别稚嫩的肩膀,但我们愿意并决心负担起振兴和强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努力来谱写人生灿烂篇章!现在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需要知识,需要经验,甚至需要开发西部的财富。等我学业有成的那一天,我也要去西部,给许多的心灵拔下爱的种子,反射爱的光芒,从而使乐于奉献,团结互助成为许多人的习惯,我相信祖国会永远铭记我们这些热血沸腾,无私奉献的青年,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在西部这片热土上洒下的汗水,因为我们是时代的践行者,是历史的践行者!
激情燃烧,无私奉献我的青春,为了祖国的明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无怨无悔,让我们相约西部,为西部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奉献,使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使祖国富饶的西部热土因我们大家的奋斗与奉献变得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