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就业指导论文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82617

【导言】此例“就业指导论文精彩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就业指导900字【第一篇】

摘 要:近年来,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让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教育制度逐渐推进,想上大学已经不是学生触不可及的梦想。这样的趋势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急需得到解决,文章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国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并且就此问题召开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会议,希望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相关会议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清除自身的责任,要让大学生在负责任的教育部门中提高能力,促使大学生积极创业。会议中还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工学结合,培养其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突破就业带来的困难。

1 大学生就业形势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现有工作岗位供不应求

根据相关教育部门显示,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增多,从2004年到2007年三年时间里,尚未就业的大学生达到了八十万人,而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就有七百万人,在这样的趋势下,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而就业岗位增加缓慢,因此就业岗位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让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毕业等于失业”的状态[1].

专业限制,用人单位的阅历、性别歧视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很不可观,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出现低迷的状态。然而,近年来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就业形势深入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如一些发达城市的计算机专业比较火爆,者这样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面宽阔了许多,各大学生提高了更多的就业空间,从相关资料中发现,这种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岗位出现了许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在增加,而其他文科、哲学类的工作岗位缺少了许多大学生,也让这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设置“高门槛”

在全国就业市场来看,许多重点城市的人才市场要求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而这样的实际情况让许多用人单位需要高学历人才的缺口较大。由此看出,就业和学历密切相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现,硕士(含硕士)以上的人数、本科人员人数、其他的求职人数和职位数之 别为1:、1:、1:;从比例可以看出,要求硕士(含硕士)以上的岗位多于要求本科以及其他学历的岗位。

2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全程化

就业指导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伴随着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其主旨在于有效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场技巧和初次就业率。然而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就业指导工作在思维定位、运作模式和创新机制上的乏力很难缓解高校生的就业压力,我们呼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中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将其纳人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转化工作中来考量,实现向人力资源化方向转化,实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就业指导教育起步和发展都比较晚,大多数高校只是把这一部分的教育放在招生与就业工作中来规划,针对的只是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来开展的理论教育。迫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的办学规模、学科设置、政绩考核都与高校就业率相挂钩,各大高校也只是在深挖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下功夫,对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深人的认识,其制度化、体系化也少有纳人到整体的目标发展规划。这种情况在非重点高校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但实际上也正是缺乏学科、地理优势的非重点高校巫待审视就业指导教育的规划和发展,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出发,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战略与机制,有针对性的侧重目标市场和行业,施展人才的战略。

从比较就业指导制度中来看,英、美、德等成熟的高等教育发展国家已经意识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和规划,注重全程教育和阶段性教育的结合,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相结合,以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高校、政府与市场机制间的合理分工和调节,高校给予就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相当的比重,融人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等教育方式与手段,建立与人才市场联动的机制,保证了学生较容易的选择适合的职业和持续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和长效机制,欠缺站在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就业指导教育得不到应有重视,缺乏专人、专款、专门机构设置来保障其实施,自然导致相关制度的不健全,认知与教育模式落后。

二、把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定位与方法

职业的选择和工作能力是高校学生在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衡量和基础,不管是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还是帕森斯的特性与因素匹配论,都要求在强化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规划的前提下构建一套教育、评价、引导和互动的机制来作为理论实现的基础,从而衍生出就业指导工作完善的路径。因此,我们在思考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在遵循着学生—制度—变革这条主线来深化和发展的,以服务学生的观念促进思维的转变,以科学的态度完善制度的变革,以全面的视野提高工作的成效。

1.就业指导的目标是以人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的本质相互契合的

就业指导以人的发展为主旨,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人和职业的和谐发展,强调人在职业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旋律。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和明晰的职业发展目标的设定与规划,在以素质、价值观、伦理为基础的教育之下,实现制度改革方向和考核评价标准的建立,把握人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的本质相互契合来完成的。我们在规划和完善就业指导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在追求个人的持续成长和思想道德境界。

通过深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扩大其外延,形成以自我认知、职业观念、职业规划和发展为重要内容,以自我素质的培养及实现方向、正确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水平与伦理观念为基础的就业教育。将指导工作从技巧和应试的层面转向综合、科学的体系建设,明确引导学生全面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和培养,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注重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深化思想教育观念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比重。

2.突出专业化发展,实现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和教育渠道的现代化

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包含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学科,同时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积极心态的专业人才来保证课程教育的质量,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就业教育当中保证专业化的教育队伍作为基础,专职、专长、专注于就业指导教育。通过专业的教育辅导队伍有计划、分阶段、针对重点的教育安排,构建一套符合校园特色、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到高校就业教育有专案、有特色、有侧重,提高教育的质量。

同时在开展就业教育当中,注重发挥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以专业化的课程教育和规划为基础,辅导员、专业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校友与当地社会知名人士为主的多元教育机制。以生活、学习的规划和交流,专业发展与提高,职业选择和实践经历等方面的侧重为教育的着力点,弥补专业化教育当中的缺失与明晰权责。注重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影响,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提供开放式的学习交流空间,并通过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纽带,构建信息的整合与评价,网络的沟通与教育,信息资源的与互动为内容的现代化就业指导模式。

3.以市场为导向,走高校教育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道路

尊重市场的基础人力资源配置作用,宏观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新增长点,微观分析各级人才市场的需求和配套措施,加强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引导、培养与市场需求、营销模式相匹配,有目标、有阶段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在个性兴趣的方向下进行职业机会的把握和选择,侧重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与技巧教育。着力于整合人才市场资源,着力于打造人力资源输出的品牌形象和营销模式,着力于建立良好的用人单位人才反馈和分析体系。鼓励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地区寻求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当中的发展转型和完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职业的规划和能力的培养等也是学生个人的终身需求。高校没有能力也不可以去大包大揽,需要积极发挥专业的人才咨询、人才评估、人才中介及与之相附的专业化机构来完成,通过他们来为有需求的学生定制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高校通过对于专业机构的认证和准人来保证服务机构的资质,并通过和机构的合作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引导规模化参与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降低费用。通过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

三、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方法

1.阶段性教育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自始至终的连续教育过程,而不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必须实现从阶段性就业指导向过程性就业指导的转变。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业化、专家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系列化、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从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能力的提升、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侧重人手,全面计划、合理安排、有效实施,保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同时有步骤有计划根据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对不同年级和需求的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大致可以分:①自我认知阶段;②职业素质道德培养及创业能力培养阶段;③实践教育职涯规划阶段;④资讯技巧和政策法规阶段,四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并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潜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作为全程化生涯辅导的理念和永恒主题。: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就业指导教育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点出发,把握学生心理契机,以理论教育为基础,提倡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在课程指导中的积极作用,突出实践化教育模式。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践性与时代性,优化课程设计与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联系,系统延伸课程的结构,以课程教学、实践教育、社会体验为主体,深化课程的认知教育、系统教育和阶段性的教育理念,实现课程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互动化与人文关怀。通过科学、严谨、专业、深人的理论教学,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判断和预测,通过实践阶段的活动和社会体验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力和社会责任感。

3.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就业指导论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从学校的组织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业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政策落实、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0引言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的责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就业中能适的其所,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H{更多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将毕业生送人社会很好的就业,使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我从事就业作的几年中,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组织机构,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站在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生命线”工程来对待。为了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这种设置涵盖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外,各个教学院系都成立了实习就业科负责本院系就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河套大学院系就业:作实施细则》,并对就业科长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样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畅通高效的进行,更好的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2加强就业部门队伍建设,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我们就业部门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学生毕业报到证的办理及档案的邮寄,就业指导课的落实和讲授,就业市场的开拓,大小型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是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全校所有的学生和社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还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的对口部门打交道,是学校的“窗口”单位,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服务质量怎样,直接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每一位人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而且是具有重大责任的服务人员,不仅要细心,而且要有恒心、耐心: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充实闩己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以便在开拓就业市场,对外进行业务交流中发挥史积极的作用。

3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密切联系,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根据每年的毕业生数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对就业总体形势的了解,另外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情况,扬长避短,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例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专业招生困难,而一些新的专业需求量在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使学校办学更贴近市场;再如,近年来,与我们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较高,而当地又没有大学,所以我们将就业市场重点放在该地区;有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思想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们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心理因素导致就业困难,我们就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和帮扶等。这样,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

4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做好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9年新生起,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我们选派专门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课程培训,学校又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就业指导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及分配都作了统一要求。教学形式上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将参观学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教学安排上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有侧重的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内容上包括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及能力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教育。真正发挥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择业、就业。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就业工作部门通过入学教育的就业形势分析,聘请专家校友及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大学生要领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选择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各类基层用人单位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5发挥就业工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们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6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期,捷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作部门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工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全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相血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抓好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建设和“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7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神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备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8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部出台了七大举措伞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出台了四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和西部建功立业是新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国家相关部门、各省市和许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三支一扶,去农村嘎查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已引起了积极反响。高校就业部门要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动员,使更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强青;做好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为大学生报名、签定协义和培训提供服务;要落实好有关政策,搞好衔接,跟踪服务,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还要为走上作岗位的大学生志愿者做好服务,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排忧解难,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使他们在志愿服务期间顺利地工作和生活,使志愿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第四篇】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受重视的程度不够

随着大学生就业作为民生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各高校纷纷加强了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并有了一些成形的做法,比如,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并将其定位为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这对于推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与此相比,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3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地区有研究生的高校共52所,其中,仅有17所高校对研究生开就业指导课,比例为%;其中有必修课的共2所,占%;已开设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也只是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多数情况下仅凭学生的兴趣选择参与与否,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其次,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人员配备不完善。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根据毕业生人数进行就业指导教师数量配比,那么,能够完全达标的学校在个位数以下。已配有就业指导教师的高校,现有的教学人员多数是管理人员或其他任课教师兼职担任,他们在专业背景、职业资格和就业指导的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欠缺。第三,在课程建设实施层面缺乏实质性的支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鲜有高校将该课程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也未见有针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和课程相关的管理规定。由此可见,从课程设置、管理规范到师资人员配备,学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2.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

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3年开展的调查显示,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多采用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对教学效果的统计结果显示,%的人认为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的人认为教学效果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不理想的结果,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对于在信息爆炸、网络普及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研究生,更适应动态的即时沟通式的交流方式,传统的“满堂灌式”授课方式已经不能被他们所接受;除此之外,由于就业指导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原有的教学方法缺乏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不能满足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被架空。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现有的课程从内容设置到课堂讲授多数是教师单方面的主观认识,并未对授课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缺乏对就业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这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必须在对与就业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研究生就业的特点以及研究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和需求,针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化设计,切实满足研究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要求。

(二)研究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

近几年来,研究生毕业群体的年龄结构由“80后”逐渐转变为“90后”。“90后”学生成长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生活环境等相对于80后更加优越,所以大部分“90后”同学在攻读研究生之前肩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个好成绩,对于未来究竟想干什么,职业生涯如何发展,个人的人生如何规划等类似的问题并未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据在北京某高校的一次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现场的随机调查显示,现场就座的近300名研究生中,在本科阶段参加过就业指导课程学习的同学只有4位。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本科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数设置为三年级或四年级的任选课或选修课且只有一个学分。把这两种情况进行关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攻读研究生的同学无论是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还是经过全国统考攻读研究生,他们在本科阶段都会因感觉就业离自己还很遥远而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自己的学习计划,于是导致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非常欠缺,这是现阶段研究生在就业预备方面的后天缺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90后”大学生因考研的成功,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容易产生自我评价过高、“眼高手低”、个人定位不准确等问题,类似的问题延伸到就业过程中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由于高考、考研一路经历较为顺利,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常表现出极端的不适应,容易一蹶不振,这是他们面对求职压力时暴露出的“短板”。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心理调适”需求的比例为%,2012年为%,2013年为%。这表明,在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大部分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差。当然,“90后”研究生也存在自身的优点和特点,比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他们在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收集与整理、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能力突出,但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所以在有效信息的提炼方面容易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缺乏客观的角度,对信息的分析也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决策失误。以上这些“90后”研究生的特点和问题都会对其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围绕新时期研究生的特点和就业中的问题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连年增加,如2013年在面试指导与训练、职业目标确立、职业方法选择、简历撰写与修改等方面的需求均超过了82%,特别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最大,达到了%。可见,开设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也是大多数研究生的自发需求所在。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有“史上最难就业年”之称的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的毕业研究生中仍有%的人将北京作为首选甚至是唯一的就业地域,将解决北京户口作为必备条件;%的人将国资委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作为首选目标单位,对薪酬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是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部分研究生无法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就业目标确立方面,%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就业目标不明确。在开始求职前未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在进入求职过程后因遇到的诸多突发障碍引发目标混乱而阻碍了就业进程。调查中我们发现,76%的研究生在就业自助方面的主动意识较强,能够主动查阅与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相关的资料,但是由于缺乏对求职技巧的专业训练和实战经验,往往存在纸上谈兵的缺陷,经常会遭遇简历被拒、面试无果的尴尬。因此,要有效解决研究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期望过高、求职技巧缺乏以及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就必须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二、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就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视,加大支持力度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以下简称教育部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及学科建设。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于研究生就业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在课程质量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专题建设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对于课程建设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特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以及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全方位的统筹设计,针对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课程质量的考核出台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与管理办法,以保障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现行的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学校还应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可以考虑用政策导向引导导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参与和支持,将在就业指导方面有经验的导师作为特邀嘉宾请进课堂或特别聘请为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导师,这将有利于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高校还应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状况方面的信息反馈,根据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专业预警机制,系统化促进研究生就业。

(二)将研究生就业指导类课程正式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

研究生培养计划是进行研究生培养、教学管理和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是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对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课程选择有一定的方向指引和制度性约束。将研究生就业指导类课程列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既表明了高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为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对于就业的关注程度,将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步进行,使得同学们能够依据就业的需要提高对专业课学习的针对性,同时能够提醒同学们未雨绸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为未来的就业提前做准备。另外,学分是激励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该课程附上学分的筹码,加上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支撑,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还使得同学们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提前参与就业的过程,感受求职的艰辛,丰富个人的经历,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样,既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又推动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可谓一举两得。

(三)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应重视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的培养

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就业指导这类理论和实践兼备、突出实践教学的课程,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做保障。教育部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工作队伍。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从政策层面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来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可根据现有教师队伍的现状采取不同的人才建设方案,对于没有专业任课教师的高校可以考虑从国外、校外引进一些高端的专业人才,为课程的基础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对于现有的任课教师要加大专业化培训的力度,按照教育部通知的要求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以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其次,从经费层面应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专业培训。为了保证经费投入的效果,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监督。第三,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可以按照教育部通知中的提示,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导师;或者充分挖掘校友资源,邀请杰出的校友做兼职的职业生涯导师,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或讲座;学校之间可以搭建交流互助平台共享师资资源,对于研究生人数较少的高校可以邀请其他高校的教师兼职开设课程。第四,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市场发展接轨,大胆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交互式师资培养模式。高校应借助校企合作的资源,将企业的专业人力资源人才请进校园、请上讲台,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补充市场型人才,同时也应该把任课教师送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在企业招聘的实践中学习就业指导的技能。这种模式既缓解了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又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工作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2.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需要,对于担任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现阶段中国高等学校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现状来看,负责该课程的教师不只是承担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可能还需要承担一定的就业咨询工作,因此,讲授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应该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其次,从工作技能的角度来看,担任咨询师的角色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三,由于社会发展、经济形势、就业市场等宏观环境和就业政策、用人单位需求、研究生群体需求等微观条件的变化导致就业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作为从事就业指导的教育工作者还应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变通能力;第四,由于就业指导工作具备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任课教师还应具备较好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就业资源管理和有效应用的能力。另外,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如果还能拥有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潜在动态信息的预测与追踪能力,那么,在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中将能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

(四)注重更新教学方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1.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

教学模式创新是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学的手段及方法是否得当,将决定教学效果的理想与否。在深入分析就业过程中研究生自身特点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是指依据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为其模拟实际情境和机会,呈现、还原或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立知识体系、锻炼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在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让研究生处于课堂活动的中心位置,让其亲身经历就业的过程,进而根据个人需要决定自己要学习的内容。研究生通过参与、体验、观察、倾听、思考和切身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体验式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之间“你教我学”的传统关系转化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新型关系,教师通过调动研究生的参与,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体验式教学的形式灵活多变,有助于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对就业指导的教学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

2.合理设计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

根据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和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进行系统合理的设计。

第一,在课程实施中将求职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全程系统设计。

将简历制作、求职信息获取、简历投递、笔试、面试以及就业选择等内容全部纳入课堂教学环节。结合研究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每部分的内容,合理分配教师和研究生的角色和任务。例如,研究生就业期望过高是研究生就业的传统难题。在课堂上可以将该问题设置为“辩论赛”形式,由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引发研究生的关注与反思。也可以设计为角色互换形式,让研究生分别站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角度去判断自己的就业期望合理与否。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与期望的适度匹配。

第二,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实战演练,在课堂上融入真实案例教学。

就业指导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应结合研究生在就业中缺乏面试技巧和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将面试阶段常见的多种面试形式用实战演练的方式让研究生参与进来,通过实战训练来提高求职技巧。实战演练的过程中研究生通常也会经历被淘汰的挫折,在某种程度上也锻炼和提升了研究生的抗挫折能力。在课堂中用研究生身边的真实就业案例来进行启发式教育与指导,在研究生中的可信度最高,示范性最好,对研究生的有效影响力也最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案例的主人公请到课堂上来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共同分享求职经历,共同分析与总结求职经验。在对研究生就业的引导、启发和示范性指导方面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历年就业数据分析,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课程中,重点不在于教师将就业指导的知识或技巧灌输给学生,而是一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学生用眼看、耳听、自讲去感受和体验。这就明显区别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就业新形势、新情况的不断变化,在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中要重视对历年就业情况的收集、归类与整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分专业进行数据梳理与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的结果公开给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使他们能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五)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途径,探索“募课”模式

“募课”是在线开放教育MOOCs的音译。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多的一门课程人数可达16万学生;第一个“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二个“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像是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7×24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Cs代表Courses,是课程。“募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当然,如此规模大、影响面广的开课形式对课程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需要集中校内外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行业精英等多方的共同智慧才能打造出如此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募课”为大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为传统的大学教育打开了一扇更大的天窗,它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结束语

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问题,研究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人才资源,其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各个行业的发展。党的十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各高校要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对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有效推动研究生高质量就业。

就业指导论文【第五篇】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现行高校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变革创新,是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使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融社会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帮助指导毕业生求职择业。正确选择人生道路,成功步人社会的重要途径。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做好新形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进行的指导性工作,即为学生顺利就业而提供的咨询服务和指导工作。其主旨在于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既帮助学生找到对个人发展有意义、展示自身才能的就业岗位,又能使他们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谋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岗位,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培养和就业的全过程。对现行高校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变革创新,是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有利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从而迅速地适应社会并提高、完善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职位,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出色地完成工作。顺利地向职业人方向前进。

1创新就业工作内容,构建就业工作“四、三、一”工程,把就业工作概括为“四个指导、三个咨询、一个服务”

(1)“四个指导”是指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观念指导是指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到基层就业的观念等。学业指导是指通过指引学生提高学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是一种有效的就业方式,应重点指导报考研究生。择业指导是指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等。创业指导是指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

(2)“三个咨询”是指职业规划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咨询是指要指导学生对人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指导学生了解适应自己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从事职业学习、选择职业和调节职业目标,并使其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基础,为创业做准备。就业政策咨询是指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唠动合同脚,业促进脚等法律,避免就业陷阱,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就业、创业政策。心理咨询是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辅导,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3)“一个服务”是指就业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供需见面沟通平台,职业中介联系平台及日常工作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各类高质量的职业信息,并通过校园网、飞信、QQ群、网上同学录等各种有效方式及时快捷地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

2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进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尽管社会上职业种类繁多,内容也千差万别,但是社会需要各种不同职业的合理构成,不可能大家都去从事某一“好”的职业。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择业观念,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只要勤奋工作,能够在本职岗位上作出相应的贡献,都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并获得必要的物质报酬。

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我优越感过强,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却明显不足,缺乏艰苦创业的意识,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针对现在大学生缺乏刻苦努力工作意识、依赖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参加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培养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心态,激发个人潜质,砒砺意志,拓展心胸。拓展训练直接针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能够使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他人合作。有些贫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往。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力度,增加了勤工助学岗位,因此,可以对参加勤工〖〗助学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勤工助学团队是高校日常行政工作的助手,通过平时在工作中对他们言传身教,进而渗透良好的职业素质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毕业时,不少学生只盯着待遇高或条件好的大城市、大企业,不愿意下基层;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而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却是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在什么单位都应从最基层干起,都需要毕业生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因此,要把培养学生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培育能安心、肯吃苦、敢创业的职业素质精神,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3划分毕业生群体模块,规划相应的职业生涯

就业指导应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和各方面的能力情况,并结合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按照层次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划分不同的毕业生群体模块,多角度、多层次地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设计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应加大开展此类工作的可行性研究。

(1)将专业知识学习特别优秀的划为一群体模块,对这一群体模块,应当创造条件加强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指导,把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融为一体,把“以学术科研为导向融人学生管理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以学术科研的推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高层次的学术型的生涯设计,并结合学生学术科研、挑战杯等项目开展实施。

(2)对知识理论水平一般,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较强,社会实践能力与组织策划能力较高的毕业生,设计高级技术人才模块,锁定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路线。

(3)对家族产业或家庭有经商条件与氛围的或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引导走“创业开拓”的路线,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

4建设创业基地,创业教育其体化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8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