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包公祠心得体会范文 包公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通用4篇)
包公祠心得体会篇1
导语:《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面网友为您推荐千年包公第一集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千年包公》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对包拯留传下来唯一的一首诗印象极为深刻,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这首诗的意思是:“清心”是治身的根本,“直道”是处世的要诀。笔直而细小的树干,一定会长成支撑大厦的栋梁;百炼的.纯钢,决不能作弯曲的钩子。仓库里堆满粮食,连老鼠、麻雀也会高兴;田野里寸草不生,连兔子、狐狸也会犯愁。史册上记载着古人许多宝贵的教训,做官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耻辱,让后人笑骂。这首诗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铭,他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官还是民,最顶礼膜拜的一个是关公,一个是包公。敬关公敬的是他的忠义,敬包公敬的是他的公正。关于包公的清德美政、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我不必在此赘述,我就想说说通过这首诗来看包公的家风。包拯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大意是: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身祖坟。在封建社会,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得归葬祖坟,是最严厉的惩罚。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之严厉。
家风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形的财富,支撑一个家庭栉风沐雨、走向辉煌。这又让我想到曾任山西巡抚曾国荃(曾国藩的九弟)的一句话:“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曾国藩家族正是这样,一部《曾国藩家书》中涵盖最多的内容也是加强子女教育、抓好日常养成、怎样生活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曾氏子孙也是人才辈出。
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家风好则党风好。家风中蕴藏着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让我们从包公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家庭倡廉托起廉政生态,让家庭风尚涵养时代风尚,千千万万个家庭足以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
据导演介绍,《千年包公》的片头创意,就是要为包公雕一尊像。在一斧一凿中,穿插了四个精彩的故事:“清心诗”、“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包公井”。
其中,“七弹王逵”的故事,称得上宋朝反贪打虎的典型。
1043年,包拯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
其时,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
包拯先后七次弹劾王逵,此前六次弹劾后,王逵仍顺利转任,继续被起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弹劾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
事实上,包拯不遗余力打虎的故事,在中央巡视组刚结束“回头看”的安徽省也能找到呼应。
今年2月底,中央巡视组展开十八大后中央巡视的首次“回头看”,安徽省为首次“回头看”的四个省份之一。按照安排,巡视到4月27日结束。在中央巡视组在安徽“回头看”期间,安徽已经有多名官员落马的消息曝出。
5 月18日,安徽省纪委发布消息称,安徽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程瀚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程瀚曾长期在安徽公安系统工作,担任合肥市公安局长7年,担任合肥市副市长3年多。作为曾经的省会城市公安局一把手,程瀚以个性突出、作风强势著称,其曾“掌掴副局长”一事在安徽官场广为流传。
程瀚落马消息发布的同一天,最高检发布消息称,5月13日,经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阜阳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德林(副厅级)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这是自2015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时任基础教育处处长缪富国被调查落马以来,该厅第6位命运发生重大变故的处级以上官员,同时也是第一位涉及该厅窝案的厅级以上官员。
而在4月,安徽也至少有三位处级以上干部落马的消息曝出,包括安徽合肥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支队支队长宋美华,安徽省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效先,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局)党组成员、副主任(副局长)沙圣虎。
另外,2016年5月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安徽省副省长杨振超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继陈维席、陈世礼、方西屏之后,杨振超成为1996年8月以来近20年时间里第四个落马的安徽淮南市委原书记。
“回头看”的反馈意见虽然尚未发布,但打虎已卓见成效。此时《千年包公》的开播,正是对包公千年前反腐故事的绝佳再现。
史书记载,包拯临终时“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还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
-->
包公祠心得体会篇2
当我参观了包公祠后,我对包公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公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包公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和敬仰。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包公祠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整个祠堂建筑群气势恢宏,古朴典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同时,祠内的塑像和碑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艺术风格。
在祠内,我了解到了包公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清官,他一生清正廉洁,为民服务,被誉为“包青天”。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我还参观了包公祠内的各个展厅,了解了包公祠的历史变迁和包公文化的研究历程。这些展品和资料丰富多彩,生动地展现了包公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包公祠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历史建筑,更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参观包公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敬仰和钦佩包公这位历史人物。
包公祠心得体会篇3
包公,即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员和法官,他以清正廉明的形象和公正无私的执法原则而闻名。通过对包公的学习和了解,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聪明才智、公正正直以及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包公教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和法律的体会,他的一生对我的影响深远。下面我将从包公的背景、法治思想、为官之道、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法律的坚守五个方面来表述我的心得体会。
包公出生于北宋时期,他出生在一个显贵世家,家族世代都以忠诚正直著称。这个家庭氛围的熏陶让包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清正廉明的性格。他早年曾经历了家族遭受冤屈的事件,这不仅深深刺激了他对正义的渴望,也让他明白了人民对公正与公平的追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包公步入官场,并以他特有的才智和手腕成为一代名官。
在包公的法治思想中,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以法御官、以刑御事”。他追求的是法律的尊严和公正,而不是个人的私心和权力。包公在见识了朝廷的功利和私人的欺压后,深知法律才是可以真正保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他坚持依法办案,对那些有劳伤害百姓之事的官员绝不手软,也不姑息罪犯。他的法治思想成为了他为官之道的基石,也为后来的官员树立了标杆。
包公的为官之道可以概括为三个字——清正廉明。他在官场上从不为权贵所依附,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无论是面对权贵的利益纷争,还是处理复杂的案件,包公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以一颗公仆的心态对待公务,保持了官员应有的威严和责任感。他注重以身作则,将自己作为一个榜样,以自己的清廉行动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他的高尚品质和为人正直的作风为后来的官员树立了楷模。
作为一名官员,包公始终关心人民百姓的疾苦和困境。他深知人民是政府的根基,只有人民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他努力为百姓解决疾苦,倾听百姓的呼声,为他们伸张正义。他在应对刑案时,也总是以保护无辜为首要目标,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手段来保护百姓的利益。他把最后的判决归结为“救民殊渡”四个字,凸显了他内心深处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在包公看来,法律是公正和公平的体现,也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基础。他一直坚守着法律原则,尽可能遵循法律程序,确保每一个案件的公正裁决。他对法律的坚守和维护,赢得了无数人民的尊敬,并建立了他的威望与权威。他的这一品质让人们对他的法律判决充满信心和敬畏,也充分展示了法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对包公的学习和了解,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聪明才智、公正正直以及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包公以他的一生诠释了公正廉明的官方形象,也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生和法律。他是我心中的楷模,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激励我不断进取,追求正义与公平,为社会的进步和幸福做出自己的努力。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会时刻牢记包公的教诲,坚守正义,清正廉明,做一个对社会有着积极影响的人。
包公祠心得体会篇4
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无私精神。包公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大义灭亲忍痛铡包勉的故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包公的光明磊落。这也警示着我们党员干部要有一身浩然正气,不朋比为奸,做官不是为了个人的私欲,而是为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即使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要敢于坚守正义、维护底线,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从心底里尊重我们的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担当精神。包公一生追求正义、不惜丢官铡当朝太师庞昱的故事,让人们领悟到包公的执法严明。这也告诫着我们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坚守原则,不官官相护,不唯上、不唯权,要坚持依法维护社会正义,做到明察秋毫,即使面对强权也要坚持真理、恪尽职守,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支持我们的.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为民请命、一心为国的奉献精神。陈州放粮的故事,让人们亲切感受到包公的亲民、爱民情怀。这也提醒着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时刻心里装着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不推诿、不拖延,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深刻认识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鱼和水、血和肉的关系,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打心底里拥护和爱戴我们的党员干部。
时代在变,但“道”没有变。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立党是为了公(国家),执政是为了民。在新时期,每个党员干部都需要继承和发扬包公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这个时代。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小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他二十八岁那年考上进士,开始做官,后来一直做到枢密副使(枢密使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副使是副职)。
包拯这个人很会审理案件,而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候,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理,照样打他一顿板子。有些亲友本来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
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吵起来。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当时,还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的时候,非常残暴凶狠,拼命剥削和压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后来,他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还是继续残害百姓。 包拯访问到这些情况,气愤极了,立刻上了两道奏疏,弹劾说:“王逵残害百姓,逼得他们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
这两道奏疏上去了,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又调他做了淮南转运使。包拯坚决反对朝廷这种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进行弹劾。 过了一些时候,包拯又了解到王逵的另一项重大罪行。原来,王逵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一下子关押了五六百人,制造了一个大冤案。包拯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弹劾王逵。他义正辞严地责问朝廷说:“难道朝廷竟忍心让一个地区的百姓,听任王逵去残害吗?” 在包拯的七次弹劾下,最后,宋仁宗不得不免去了王逵的官职。 因为包拯铁面无私,任何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没有办法在包拯那里走门路,通关节,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们已经把他和传说中阴间的阎罗相提并论了。
包拯自己处处奉公守法。他曾在端州府(今广东肇庆)做过官。那里出产一种石砚,名叫端砚。端砚石质坚实细润,雕刻精美,是名贵的工艺品。以前端州的地方官,借着向皇帝进贡的名义,乘机搜括端砚,奉承权贵大臣。他们搜括去的端砚,要比进贡的数量多几十倍。包拯到了端州,只收缴向皇帝进贡的数量,自己一块不拿。端州人民看到包拯这样清廉自守,敬佩极了。
包拯做了大官,但家里的生活仍旧非常俭朴,跟平常百姓一样。他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在1篇《家训》里说:后代子孙做官贪腐的,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祖坟中。包拯的清廉刚直,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敬仰。
-->
-->
-->
包公祠心得体会篇5
“包公精神”是指包拯在官场上的廉洁、公正、执法如山、不畏权贵、勇敢无畏的行为和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更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和传承包公精神,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包公精神的核心是“公正执法、一视同仁、廉洁奉公”。这包括对于公务的慎重对待,廉洁奉公,敬重人才,坚持法治原则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公正、诚信与正义感有多么的重要。正义不仅是社会公正的基石,也是每个人在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中,无所不包的重要元素。
包公的精神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责任感和担当,还有对于公正与正义的深刻理解与追求,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包公精神是对人性最大的肯定,是中华民族的“骨髓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激励人们对事业的热情,而且对团队的凝聚力和组织的纪律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段:如何践行包公精神。
包公精神的践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习惯养成。首先,要严谨规范自己的工作流程,准确行事。其次,我们要广泛学习和融合不同文化的优秀实践和经验,培养兼容并包的“大智慧”,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自律和规范的示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律性格。
第五段:总结。
包公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是一种人文关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扬包公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前列,也才能为美好的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包公祠心得体会篇6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下面网友给分享的“2024年包公祠心得体会范文 包公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通用4篇)”,欢迎阅读!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代,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头脸乌黑,眉心悬个月牙儿,掌管阴阳两界,断案如神。这是戏曲里的包拯形象。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包拯的个子也不高(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米左右)。在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其一为独角兽。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其二为三口铜铡。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史书上没有记载,事实也没有。舞台上出现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只是在戏剧手法上描写他断案故事更加的精彩。
包拯是一个实干家,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在一年后,包拯病逝,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
-->
-->
-->
包公祠心得体会篇7
6月10日,根据局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我和其他同事一道,冒着炎炎夏日,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参观了肇庆包公文化园。
肇庆包公文化公园是在原包公祠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5部分组成。
我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从第一单元孝闻乡里,第二单元清忠初绩,一直走到第三单元廉吏风仪。园内的包公脸谱、包公雕塑及栩栩如生的“包公掷砚”场景,琳琅满目的影视演绎作品,把我引入了全方位的包公历史。
公元1040年,包公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他42岁,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他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的雏形;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作了巨大贡献。
为政清廉,品德高尚。包公在端州的民间传奇很多,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包公掷砚化渚洲”。当时端州出产的端砚是贡品,朝廷限额开采,但包公以前的一些宫吏与土豪劣绅互相巴结,不顾采砚民工的死活,用砚石来巴结权贵。包公清查端砚开采数目,惩治这些劣绅,并以端州府衙张贴告示,明令只能按朝廷限额开采。传说他离任时连一只端砚也不要,百姓暗中送给他一块,发现后立即抛下西江。端砚抛下去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渚洲,就是现在的砚洲。
包公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其经历之所以演绎成故事被世代广为流传,最主要的原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忠君。忠君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从政官员的基本要求,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伦理规范,儒家这种伦理道德渗透在包拯的思想和行为中。他一系列的治政、外交、国防、民本和法制思想,正是他忠于君主、国家和民族思想的体现。其次是爱民。包拯恪守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认为,果为国,岂不以爱民为心哉!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减轻人民负担,帮助人民战胜各种自然灾害,过上好日子。他鼓励开荒、修水利、冶铁、制盐,大力发展生产,增加财赋,改善人民生活。任职端州期间,由于西江水源不洁,导致瘴疠横行,包拯便带领端州人民开凿了7口水井,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再次是忠孝。包拯在考中进士,朝廷赐官后,毅然辞去官职,在家孝敬父母,十年亡宦,当时就获得了孝敬父母的好名声。欧阳修称赞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最后是清廉。包拯在端州任上两袖清风,不持一砚归。另外,他铁面无私办事公正,就是亲戚朋友犯法也予以惩处,不徇私情,实现了清心治本、直道从政的理念。
经过半天的参观,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参观包公在端州的历史场景、记载包公廉政事迹的古砚碑等文物实物,深深认识到:只有离开物欲,心才会宽广;只有装载群众,才会被群众记载;二是,深深体会到肇庆市委市政府下如此大的决心修建包公祠,目的不是为了多一个景点,而是为中国梦之歌注入勤政廉政的强音符,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形造清政为民,开创肇庆新篇章的决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一定要以包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常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工作,昂走阳光路,为实现美好中国梦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包公祠心得体会篇8
千年包公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的是,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全片力争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下面网友给分享的“2024年包公祠心得体会范文 包公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通用4篇)”,欢迎阅读!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摄制团队自 2015 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采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他说:“在《千年包公》中,我们力图透过包公来展示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对历史的正本清源价值得以凸显。”
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该片监制禹成明感谢各方对该片的支持,他表示,《千年包公》是一部联合摄制作品,立项之初就受到中纪委宣传部、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各级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不仅对节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还帮助协调摄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力图将其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纪录片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在发言中表示,“包公的故事能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是因为他真正走向了民间,凝聚了民间文艺的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纪录片《千年包公》的面世,必然能够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包公第34代传人、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常务理事包正军说,包公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是86万包氏子孙为人处世的楷模,更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他表示,作为一个清官符号,长久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其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几乎被忽略,而纪录片《千年包公》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与现实中的包拯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代,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头脸乌黑,眉心悬个月牙儿,掌管阴阳两界,断案如神。这是戏曲里的包拯形象。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包拯的个子也不高(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米左右)。在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其一为独角兽。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其二为三口铜铡。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史书上没有记载,事实也没有。舞台上出现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只是在戏剧手法上描写他断案故事更加的精彩。
包拯是一个实干家,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在一年后,包拯病逝,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
-->
-->
-->
包公祠心得体会篇9
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卓越司法人物,他在当时的社会中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法治道路的典范之一”。不仅如此,他还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案例和判断标准,对中国的司法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看来,包公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法律实践经验,更得益于他的人格魅力和心灵成熟。本文将就包公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从中获取一些对自我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益的启示。
二、坚持公正。
在包公的长达三十年的为官生涯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公正。不论是履行尽职调查,还是在处理案件时,包公始终都抱着公正无私的精神,以确保公正和公正的法律裁决。他对世俗的诱惑和钱财利益视而不见,心里只有一条基本准则——对人类的正义和公正的维护。如此坚持初衷和信仰,让包公在处理每一起案件时都能够公正、公平地做出裁决,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三、深刻理解。
包公深刻理解人性。他能够理解每一个犯罪者的悲苦、彷徨和绝望,同时也理解受害者的痛苦和无奈。这种理解让他不仅从法律角度对案件进行审理,更是从人性角度进行思考。他能够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受害者和罪犯,以不偏不倚的立场进行公正的判决。包公深刻理解人性的能力,使他的心灵变得更加成熟和宽广,在处理事情时总能顾及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确保他的判决得到被公众认可。
四、倡导智慧。
对于法律事务,包公认为智慧敏锐是极其重要的。他从不将事情简单地看作两分之一的错和理论问题进行裁判。相反,他始终注重了解犯罪事件的背景和情况,倡导用智慧而非恶性裁决来处理犯罪,以尽快缓和犯罪带来的副作用,让社会和谐安宁。同时,他还会积极探索一些治疗罪犯并预防犯罪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正是其智慧才让包公在当时看似棘手的案件中,探索到了一种中庸之道,成为后代法官学习和效仿的标杆。
五、坚守真理。
包公不仅在裁判中秉持公正,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真理。他不接纳污着自己的东西,坚守人格和品德的底线。如今,假货泛滥,骗子猖狂,很容易让人心灰意冷。然而,包公却不会妥协,对一切欺骗和不正之事都持否定态度,并不断提醒自己始终要维护真善美的品质。包公以自己的行为和榜样,鼓励人们维护真理和正义,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
六、结尾。
通过接触与学习包公,我们可以发现,成功实现自我期望和超越极限不在于拥有多高的智商,也不在于有多好的条件和机会,而在于拥有坚定的内心、耐心的家世、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始终坚守真理,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献出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