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工作汇报稿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06310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工作汇报稿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工作汇报稿篇1

《2016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是什么》是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

xx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新常态下深化转型发展的目标与途径,更好地发挥其省区经济增长极地带作用,对于安徽“十三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xx区的阶段性进展和效应

国务院于20xx年1月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xx区要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新思路,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探索体制改革新举措,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也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探索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xx区设立之时,恰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xx区没有丝毫松懈,认真落实示范区规划,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开发园区、基础设施等九个专项规划,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与发展。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承接方式创新、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之路。三是推动行政区划及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促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形成了“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四是推进省部联动、省际联动、省内联动以及国际合作,走出了一条“产业承接—区域分工—互动发展”的合作发展之路。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长三角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促进一体化发展。六是注重绿色集约,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承接、集约发展”之路。目前,xx区已实现了规划预期的阶段性目标,很好地发挥了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要素集聚效应显现。五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万亿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306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和%。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型显示、机器人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超导托卡马克、量子通信等高端科技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三是“一轴双核两翼”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双核”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凸显,“两翼”以装备制造和轻纺为主导的产业承接呈现爆发式增长,“一轴”初步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四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示范区设立以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拉动全省经济年均增长近xx个百分点,使安徽增速跃居中部第一位。五是人居环境保持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示范效应更加彰显。六是民生福祉得到提升。xx区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在产业承接中得到了实惠。

二、xx区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在新的背景下,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化协同”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一届政府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力求在把握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这些全新执政理念和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推进转型发展的实践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皖江地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示范区,应当适应新常态和新要求,继续先行先试,围绕科学承接与发展,进一步探索新路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此同时,xx区自身也存在着产业承接质量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区域协作不强、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发展。这就是说,xx区不仅自身发展已进入到由突出承接、做大数量向突出转型、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而且外部环境也赋予了xx区探索科学承接与转型发展新路径的使命,两者高度契合,有必要拓展xx区规划期限,继续支持皖江地区先行先试,切实担负起新阶段的新使命。

三、

皖江地区转型发展的对策

“十三五”时期,xx区应遵循的思路是:按照产业承接与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适应经济新常态,针对示范区存在的问题,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嵌入、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开发区整合,努力探索科学承接与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产业承接向创新驱动、由分散孤立向集群联动转变,打造xx区升级版,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示范。

1、以市场化改革为先导,促进要素配置结构转型。主要是围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改革,打通转型发展的微观途径——要素配置结构转型。具体改革包括:投资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贸易体制改革等。尤其要把握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全力打造皖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提高皖江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全方位立体式承接产业转移。

2、以科技创新与高端服务业嵌入为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主要是按照“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着力推进科技、信息与产业融合,打通转型发展的中观途径——产业结构转型。主要举措有:进一步明确各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千方百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链承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嵌入xx区制造业等。

3、以“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加快经济组织结构转型。主要是根据中国版工业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通转型发展的宏观途径——经济组织结构转型。主要举措除了“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外,还包括探索设立国家级新区、推进企业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等。

4、以政府协作为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对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在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形成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 “双轮驱动力”。具体举措包括:修编示范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协作,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探索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

5、以软硬件建设及开发区整合为抓手,增强产业承接与转型发展的支撑能力。强化“四个能力”,即产业承载力、产业选择能力、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产业配套能力,为皖江地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举措包括:加快示范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开发区整合提升,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谋划和实施重大项目。“文化+”蓄势发力——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

2015-12-29 05: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年终特别报道·文化+的力量

2015年的时光匆匆而逝,但文化产业带给中国经济的希望和温暖却久久不会退去。在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寻求经济转型新动力的关键时刻,文化产业正以矫健的步伐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不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发展质量也在逐步提升。“文化+”的力量注入改革发展的洪流中,文化的光芒指引激昂奋进的前进道路。

制图:陈晨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注:2015年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日21时)制图:陈晨

跨界融合助力经济转型

从故宫手机壳、朝珠耳机等新鲜玩意儿到《韩熙载夜宴图》《皇帝的一天》的app,7000多种各具特色的文创衍生品勾勒出另一个“活色生香”的故宫。

文创产品是“文化+”的产物,是创意设计的结晶。将“高大上”的文化转化为“接地气”的文创产品,可谓“一举两得”:既让传统文化在产品中得到开发和传播,也让制造业有了新的内容和品牌。2015年,不管博物馆衍生品,还是旅游商品设计开发,都在积极探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把文化的基因植入其他产品中,增加产品的内涵;把文化的理念注入其他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除了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开始重视“文化+”的跨界融合。在中国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地上,不缺文化缺手段,不缺资源缺方法,2015年的探索仅仅是个开始,用创意和设计形成全新的产品和服务,重塑文化价值,还将贯穿于今后经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随着传统行业转型需求的日趋迫切,“文化+”的作用无疑会进一步凸显。

内容生产回归产业本源

一个好故事或好形象,就是一个好的ip(知识产权),就能实现图书、电影、电视、游戏、主题公园等全方位的互动娱乐运营,打造出全产业链的优质产品,实现丰厚的产业回报。

《奔跑吧兄弟》从一档电视综艺节目拓展为电影、游戏和外景拍摄地的旅游宣传;热播剧《琅琊榜》也源于网络小说ip的改编,目前已累计实现35亿次的播放。正是基于对ip的全新认识,2015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回归本源,更多人开始重视创意和版权的价值,也让更多人潜下心来专注于内容生产。

文化人能用心去生产精品力作,通过内容上的精耕细作,创造产业价值,走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之道,“文化+”才能形成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辐射。只有让文化产品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力量,同时又在供给侧增加有效供给,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金融资本完善供血能力

2015年,文化产业继续得到资本的热切关注,场内文化板块的上市公司受资本追捧,场外文化产业并购热点不断,进一步完善了文化产业的供血能力。2015年,文化产业的并购相当活跃,既有行业内龙头通过并购拓展产业链,又有传统行业通过跨界并购实现向文化产业的转型。仅2015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3起,除去未披露资金的27起,涉及金额约亿元。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长、中等收入人群的崛起,“生活美学”的个性化消费将出现爆发式增长,使得文化企业的成长性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互联网加速提质升级

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开幕。与会人士达成共识:文化互联网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预计未来3到5年将出现10家以上的千亿元市值企业。

这样的判断正是基于“互联网+”概念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将互联网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文化产业的创新力、生产力不断增强,并不断变革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带来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的新业态。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跑马圈地”进一步白热化,不仅投资是“天文数字”,而且横空出世的理念更倒逼文化企业改革升级。腾讯3亿元砸向动漫;百度的爱奇艺斩获1000余万vip会员;阿里系已在文化领域投资超过200亿元,完成文化产业的闭环整合……这些大手笔,不只争夺个别产品而是比拼产业生态,不只立足当下更是抢占未来。

全球化

激活联动布局

2015年,中国文化企业频频布局海外:复星集团15亿美元收购太阳马戏团;万达集团亿美元收购世界铁人公司;万达院线控股澳大利亚第二大电影院线运营商hoyts……文化产业领域国内国际共振,让中国文化企业与全球文化巨头共舞。

“走出去”的同时也伴随着“引进来”。2015年,华人文化基金与国际娱乐巨头的合作十分抢眼,多个合资项目呼之欲出:与美国梦工厂合资东方梦工厂,与tvb合资翡翠东方,与美国华纳公司合资设立旗舰影业,与英国默林集团合资,将乐高乐园带到上海……

从好莱坞大片中的中国元素,到国外主题公园登陆中国城市,中国人的消费升级吸引着全球文化产业巨头前来寻找商机。把握好中国文化消费的爆发式增长态势,中国文化企业更要抓住机会、顺势而为,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定位,为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力争把文化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其在“十三五”期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鲁元珍)

本文地址:http:///zuowen/

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工作汇报稿篇2

清远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7年6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回顾(二)“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三)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二、发展思路、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一)发展思路.(二)指导原则.(三)目标任务.三、发展领域.......(一)创意设计业..(二)动漫游戏业..(三)现代传媒业..(四)网络服务业..(五)影视演艺业.(六)文化旅游业.(七)广告会展业.(八)印刷复制业.四、重大工程......(一)创意驱动工程.........(二)园区带动工程 .........(三)平台打造工程.........(四)文化金融工程.........(五)文化科技工程.........(六)文化人才工程.........五、保障措施......(一)加强产业发展统筹协调.(二)完善政策扶持支撑体系.(三)营造良好市场发展环境.(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五)健全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清远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清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落实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引导和加快清远文化产业发展,现根据《文化部“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清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服务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以文化旅游、文化会展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以演艺娱乐、印刷复制为重点的传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产业规模日渐壮大。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以上。2015年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45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初步形成影视传媒、时尚摄影、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文体结合等格局。清远尚美传播机构,已是粤北地区最大的广告文

化传播企业。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是国内外著名的摄影展之一,创造了一个文化与经济、专业与市场共赢的高层次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并获得省文化产业专项基金的扶持。连山、连南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已在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英德已成为南中国最大的以英石为龙头的园林景石集散地。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建设了过山瑶文化产业、燕喜文化产业园已正式投入运营,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此外旧糖厂文化创意园及福山文化产业园都已进入规划设计中,华南863科技创新、天安智谷等都已有部分极具文化创意潜力的企业进驻。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加快发展。2015年全市共有印刷企业160家,印刷产业工业总产值亿元,从业人员达8700人。政策扶持日渐完善。“十二五”时期,清远先后出台了《清远市文化强市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清远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推动力。

(二)“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清远文化产业发展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条件,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互联网发展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无-23 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参与文化产业开发。

坚持重点突破。依托后发优势,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改造提升印刷复制、广告会展、影视演艺、文化旅游等优势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现代传媒、网络服务等新兴文化行业,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坚持园区集聚。把握文化产业特有的文化特性和产业特性,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通过支持园区发展和强化服务配套,引导文化产业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集群效应,突出打造一批影响力、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融合发展。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向,利用互联网空间,依托制造业比较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科技、创意、信息、金融、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三)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目标是:文化产业实现持续增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

满足;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具体目标为: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清远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2016-2020年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以上,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推动清远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增强文化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加快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创意设计在传统文化产业的运用普及,利用高新技术和创新创意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水平和附加价值。推动传统和新兴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条较为完善、附加价值较高的文化产业体系。

园区档次明显提升。按照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加强园区发展分类指导,强化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的创新性、联动性、先进性、高端化指向,加快形成以国家和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为骨干,各镇街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为支点,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各具特色、集约增长的园区组群。

品牌企业不断壮大。大力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扶持-67

台、动漫游戏衍生品制造基地和交易中心。

(三)现代传媒业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传媒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传媒业。加快清远广电、清远报业等主流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全媒体建设,促进台网融合、报网融合,构建一次生成、多元化发布的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积极发展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网络视听、手机电视、清远移动客户端等新型平台和数字化产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加强内容信息和用户数据库建设,优化媒体内容制作、存储、分发流程,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结构化加工、全媒体资源管理等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推动内容生产向实时生产、数据化生产、用户参与生产转变,实现内容生产模式的升级和创新。加快资源、产业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清远广电、清远报业等传媒集团进一步集聚传播渠道、信息用户和专业人才,实现多媒体、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现代传媒集团。

(四)网络服务业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强化文化对互联网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互联网+文化”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强主流传媒集团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升网络信息内容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应用水平,加强网络公共区域服务业端口渠道的党媒介入力度。支持清远百川网等本地知名网站、网络平台进一步做优做强,构建新闻、资讯、社交等多内容、交互式、门户型服务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在影视、演艺、音乐等娱乐产业的充分应用,加强影视、舞台艺术作品的数字化采集和互联网传播,实现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五)影视演艺业

积极支持原创电影、电视剧、音乐剧、歌曲、话剧、儿童剧、粤剧等影视演艺娱乐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推广营销。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影视剧、音乐剧、微电影的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影视演艺经纪、代理、咨询、营销等中介机构,形成包括影视制作、演艺演出、后期处理、宣传推广、票务销售、剧院经营、版权代理、衍生品开发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建成若干个以原创作品制作为核心、产业链完整的影视演艺娱乐产业集聚区。加强影视演艺题材规划和重点剧本创作,加大对本土重点题材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创作研究一批反映-1011

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印刷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对认定企业给予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版龙头企业。推动印刷复制业与创意设计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对接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需求,大力提升印刷设计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行业之间的跨界交流和产业上下游间的沟通融合,推动印刷企业由生产加工型加快向综合服务型升级,全面提高清远印刷复制业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四、重大工程

加快实施创意驱动、园区带动、平台打造、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人才等重大工程,优化各项资源与要素组合,实现文化产业和科技、金融、制造及其他产业的有效对接与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清远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创新创意能力。

(一)创意驱动工程

加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先导驱动作用,促进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立创意设计产业与制造、建筑、商贸、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创意设计中心,加强产品的外观、材料、结构、功能和系统的设计水平,提

升行业企业设计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专业设计机构发展壮大,开展重点创意设计示范企业认定,设立创意设计奖项,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意设计龙头企业,提升“清远设计”、“清远创意”的品牌价值。积极引导本土创意设计企业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鼓励各类企业设计服务外包,扩大设计服务市场,通过创意设计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推动文化创意元素融入企业的研发、设计、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顺应消费市场需求和现代生活方式,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提高产品的个性化、艺术化、时尚化特色。通过文创设计提升产品设计水准,通过创意营销促进品牌推广,全面提升清远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创意附加值,加快推动“清远制造”向“清远智造”、“清远创造”的转型升级。

(二)园区带动工程

按照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调节作用,加强园区发展的分类指导,强化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创新性、联动性、先进性、高端化指向,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各具特色、集约增长的园区组群。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建立完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提高园区对文化企业的服务能力,强化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定期评定一批产业定位明晰、文创特征鲜明、规模实力突出、集聚-1415

成本低廉的文化产业技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软件程序、检验检测、快速制造等公共服务,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促进研发成果的交流、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文化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意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组建各类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充分发挥联盟在制定技术标准、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文化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将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文化企业积极引导、评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畴,使其享受相关财税扶持优惠政策。

(六)文化人才工程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服务机制,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强设计、艺术、软件、传媒、动漫、影视、广告、营销等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建设,加强文化与科技、管理、营销相结合的复合型、科技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引导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文化企业联合办学,共建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实训基地,加强人才的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健全文化产业人才评价体系和资质认证,组建人才评估专家委员会,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人才认定标准,按照标准对不同层次的文创人才量身定制不同的优惠政策。修订完善

特色人才的认定标准,将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纳入特色人才范围,加快引进高端紧缺的文化创意人才。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对各层次、各类型的文化创意人才信息实施全面、准确、实时的动态管理。继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的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产业发展统筹协调

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谋划和指导,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格局,消除行业管理壁垒,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两级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机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统筹宣传、文化、财政、发改、国土、科技、经信、旅游、教育等部门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合理地调度整合各类资源,优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和区域布局。制定清远市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中长期行动计划,把各项工作目标和发展项目层层分解,确保各级各部门人员到位、资金到位和政策到位,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群团组织、科研院所的优势作用,在法制保障、监督检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等方面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819

构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工作汇报稿篇3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编制本规划。

前言: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新兴和特色文化产业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步伐,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为“十三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定性阶段。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文化+”“互联网+”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但也应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还不够大,创新创意能力和竞争力还不

1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强,结构布局还需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高端人才相对短缺,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综合判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一、树立贯彻新理念,明确发展新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鼓励和引导创作生产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2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3.坚持企业主体。尊重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4.坚持创新驱动。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推动文化产业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管理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5.坚持跨界融合。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同门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文化活力。

6.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推动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创造活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彰显,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充分发挥。

“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建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确定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打造3至5个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重点文化产业展会,支持建设50个左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培训各类文化产业人才超过5000人次。

3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着力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推进“文化+”“互联网+”,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促进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设计、信息、旅游、农业、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培育新型业态。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培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提升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2.促进转型升级。促进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进传统文化行业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传统文化行业发展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积极促进共享和利用。继续引导上网服务、游戏游艺、歌舞娱乐等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水平。

3.推动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价值。鼓励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与建筑、地产等行业结合,注重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相协调,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城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街区、艺术园区等人文空间规划设计品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支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电子竞技等新业态,鼓励地方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推动文化产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结合。支持开发承载

4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

专栏1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出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优秀文化内容数字化转化和创新,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创作与供给。提升数字文化创意技术与装备水平。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双创平台建设,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推进数字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引导上网服务场所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建立上网服务场所参与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乡镇上网服务场所改善经营环境,丰富服务功能。推动上网服务场所环境服务分级评定工作,完善分级评定标准,加强结果应用,探索建立场所分类定级管理制度。指导全国行业协会加大对上网服务场所的培训力度,开展跨界培训、主题性培训工作。

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实施全国阳光娱乐行动计划,开展阳光娱乐惠民活动,指导行业积极探索建立阳光娱乐消费长效机制。加强文化娱乐价值引导和内容审核。引导企业开发智能化、技能化、健身化、具有教育功能的娱乐设备。指导行业协会举办游戏游艺竞技赛事。开展娱乐场所环境服务评定工作,加强结果应用。加强行业交流培训。

重点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重点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

(二)以“三大战略”为引领,优化发展布局

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文化产业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5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等国家战略,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互惠共赢。支持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围绕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搭建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以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抓手,持续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培育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点。加强海峡两岸及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乡村原始风貌、自然生态,承载文化记忆和乡愁。支持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挥创意、技术、人才、资金密集优势,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形成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鼓励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促进城镇居民、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就业增收。支持各地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小(城)镇、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乡村。

3.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依托各地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民族手工艺品、民间演出、乡村文化旅游等。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具有竞争潜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群众就业增收、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民居保护等融合。支持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文化产业项目。

专栏2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鼓励国内“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企业跨区域经营,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建设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运用文化部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加强对区域内文化产业项目征集发布、宣传推介、融资洽谈、对接落地等全方位服务。将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符合条件的城市纳入扩大文化消费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促进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

6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原则,编制出台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搭建协同发展平台,重视产业链分工协作,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和资源等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三地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项目的沟通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深挖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支持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若干文化产业集群平台,促进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支持规划实施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支持地方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小(城)镇,培育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支持在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具有富民效应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引导实施一批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产业转化项目,培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产品和品牌,打造藏羌彝文化旅游带,促进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三)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培育和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格局。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鼓励产业关联度高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联合重组,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中的示范作用,推动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引导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规范经营,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加强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2.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7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扶持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等各项服务。鼓励互联网创业平台、交易平台等新型创业载体发展,拓宽中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发展渠道。加强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培训和辅导。

3.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对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管理,突出文化内涵、主导业态,引导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防止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提升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引领示范效应。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建设,形成面向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严格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命名标准,建立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支持地方合理规划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专栏3 文化市场主体培育

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 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创业者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困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在全国确定一批具有一定产业集聚效应和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形成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发展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集聚度高、配套服务完善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促进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显著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服务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在区域内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政策落地方式方法和举措创新。

(四)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需求

扎实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扩大文化产品和

8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文化产业工作者和文化企业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鼓励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精品意识,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文化精品。坚持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受众反应、社会影响等作为主要指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

2.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创作生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和营销水平。加强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创作与供给。

3.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大力开发适宜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引导文化企业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文化服务模式。积极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鼓励企业采用个性定制、精准营销、社群共生、网络共享等模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4.加强文化品牌建设。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提升品牌培育意识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积极培育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实施文化企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显著提升文化品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文化品牌智库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文化品牌实验室,支持和规范有关机构研究发布相关文化产业品牌排行榜。

5.振兴传统工艺。鼓励传统工艺从业者、企业、行业组织和相关单位坚守工匠精神,加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全面提高

9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个人及相关单位激发创造活力,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生活需求,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单位和地方注册产品商标,培育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鼓励各地搭建平台,将传统工艺品的设计、生产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

专栏4 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

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落实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强示范引领、平台搭建、展示推广,广泛调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积极性。稳步推进试点工作,鼓励大胆探索创新。

文化企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文化部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文化品牌服务平台,加强文化品牌宣传,加快文化品牌数据库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文化企业,打造系列文化品牌和服务。加强文化企业品牌管理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面向全国征集优秀设计、音乐等创意作品和人才,并予以扶持,建设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依托重点文化产业展会、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等平台,加强对优秀作品和人才的宣传推介,促进市场对接和成果转化。

(五)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拓展发展空间

适应和引领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发展趋势,稳步推进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改善文化消费条件,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

1.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加强文化消费场所建设,推动区域文化中心、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小剧场、文艺演出院线等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中城市建设文化娱乐综合体,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强文化消费项目的拓展和创新。鼓励企业、机关、学校的文化设施通过合理方式面向社会开放。开发文化消费服务平台和文化消费信息数据库平台,完善文化消费综合信息服务,加强文化消费监测分析。积极开发新型文化消费金融支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持和服务模式,创新文化消费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文化消费便利化水平。

2.释放文化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若干行之有效、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促进文化消费模式。鼓励各地结合举办已有各类节庆、展览等活动,形成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活动品牌,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通过政府购买、税费补贴、积分奖励等多种手段,激发群众文化消费意愿,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鼓励在商业演出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和优质产品,促进数字文化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专栏5 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促进文化消费计划:扩大试点范围,

总结

评估试点情况,形成若干行之有效、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促进文化消费模式,研究提出扩大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对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发布文化消费指数,引导文化企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逐步建立促进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

(六)健全投融资体系,激发投资活力

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着力解决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间的矛盾。

1.拓宽社会资本进入领域。积极推广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艺院团等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和设施建设。用好各类型政府投资工具支持文化产业。会同有关部门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社会资本投资符合国家重点扶持方向的文化行业门类和领域,可给予扶持。

2.创新融资方式。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文化金融产品。积极探索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产业融资租赁、文化保险等业务创新。鼓励发展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支行、1

1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等专业化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进一步扩大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和债券融资规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股权融资。引导面向文化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规范发展。

3.优化融资服务。开展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各地建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确权、登记、托管、流转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广无形资产评估、流转和抵质押融资,完善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保险、版权质押等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文化企业投融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

专栏6 健全投融资体系

文化金融创新工程: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广无形资产评估和质押融资,逐步健全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研究设计“文创债”,扩大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规模。

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推广实施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征集适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文化项目。科学选择运营模式,认真做好评估论证,择优选择社会资本,加强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切实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示范工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助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

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选择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成熟、金融服务基础较好的地区创建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探索建立文化、金融、财政等多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搭建文化与金融合作服务平台,优化文化与金融合作政策环境。

(七)加强科技创新与转化,提供发展支撑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文化产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与应用。

2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1.增强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运用数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材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支持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快文化产品数字化、协同化步伐,加强文化领域重要装备、工艺、系统、技术平台等相关研究。加快文化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文化行业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化应用水平,构建文化行业标准规范体系。探索建立文化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建立文化科技创新联盟及区域性文化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认定和建设一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2.促进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技术转移和科技项目成果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建立健全舞台设备质量检测体系,提高文化科技装备国产化水平。完善文化科技成果统计,强化成果转化服务。

(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强文化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文化安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完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强内容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市场业态,丰富产品供给。鼓励各类企业依法从事传播渠道建设,支持发展电子票务、演出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文化产品流通体系。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和平台的文化传播作用,提升文化产品传播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消除地区和行业壁垒,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促进文化要素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高效流转,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人才、技术、信息、产权和中介服务市场建设,支持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担保、推介等文化中介机构发展。

2.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以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公开为监督约束手段,以警示名单和黑名单为基本制度,以行业协会开展信用评价、分类评定为辅助,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协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适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特点的监管方式,既要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要审慎有效、防范风险。以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表演等市场为重点,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及

3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时向社会公开随机抽查事项、程序和结果。加强网络表演市场日常巡查,加强对网络表演者的信用约束,指导行业协会加强内部监督和行业自律。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明确文化市场安全生产职责。加强以案件为导向的执法培训,提高综合执法队伍执法办案能力。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加强重大案件督查督办。严查文化市场禁止内容,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3.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形成责权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行为规范、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进一步整合文化市场执法权,加快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制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标准,提高全国综合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区域交流协作,实施中西部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完善综合执法协作机制。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推动完善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加强网络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有效应对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的挑战。完善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引导文化产权交易场所规范发展。进一步推动对文化创意作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保护,加大对文化市场主体在知识产权确权登记环节的扶持力度。

专栏7 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完善网络文化内容监管体系:加强网络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模式,构建全网筛查、全国协作、标准统一、步调一致的网络文化市场执法机制,严禁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不断净化和规范网络文化环境,营造清朗网络文化空间。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针对网络文化市场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加强重大案件督查督办。

健全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完善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涵盖全国90%以上的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定期公布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主体和文化产品黑名单、警示名单,对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文化市场信用管理规章制度,指导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标准及规范建设。健全文化市场信用评价体系,与其他部门建立信用信息交互共享及联合惩戒

4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机制,向管理部门和公众提供便捷及时的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服务。

(九)坚持开放发展,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合作

按照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协作,研究制定和落实对外文化贸易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我国优秀文化产品、服务和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1.培育文化企业国际合作竞争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优势领域加强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抢占国际文化产业制高点。鼓励各类企业和资本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文化产业投资合作,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大力发展文化服务外包。提升民族文化品牌内涵,突出“中国创造”理念。配合商务部制定发布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录,为入选企业和项目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金融服务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2.搭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平台和渠道。深入发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作用,辐射和带动更多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国际重要文化展会,提升国内展会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文化企业借助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渠道拓展国际业务。借助“欢乐春节”活动等大型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向世界展示推介我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向文化企业发布海外文化市场信息。

3.拓展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吸引外商投资我国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产业领域有序开放,提升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双边、多边政府间文化贸易对话与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制定,不断增加国际话语权。鼓励文化企业与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沿线城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扩大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贸易往来,发挥各地自贸区开展文化贸易的优势和潜力,引导中西部地区文化贸易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文化贸易格局。

5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专栏8 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合作

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发挥动漫游戏产业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中的先导作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聚焦重点,广泛开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交流推广活动,促进互联互通,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发挥中国动漫游戏产业比较优势,培育重点企业,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中国动漫游戏产业与沿线国家合作规模显著扩展、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互利共赢,为青少年民心相通发挥独特作用。

三、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重点行业全面发展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装备制造等行业全面协调发展,以重点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演艺业

“十三五”期间,打造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精品剧目,支持建设10家左右全国性或跨区域的文艺演出院线,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演艺消费规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演艺企业创作生产,增强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能力。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丰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鼓励演艺企业创作开发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演艺精品。探索科学的剧场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推进以演出剧场为中心的演艺产业链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场团合一、创作生产与市场销售为一体的演出产品经营机制。加快演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文艺演出院线建设。培育旅游演艺市场,丰富旅游演艺产品。鼓励建立规范透明票务系统,提供优质便民服务。

(二)娱乐业

“十三五”期间,推动娱乐业自主创新,显著提升娱乐场所品牌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娱乐场所标准化建设。鼓励娱乐场所跨区域连锁经营,鼓励连锁场所入驻城市文化娱乐综合体。引导和扶持各种竞技比赛与游戏游艺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娱乐场所品牌建设,打造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娱乐业品牌。鼓励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产权的娱乐设备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健康的娱乐产品。科学规划、适度发展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支持高科技娱乐企业发展,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探索对娱乐场所开展环境服务分级评定。促进娱乐业与休闲产业结合。

(三)动漫业

到2020年,预计动漫产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左右,动漫创意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培育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产动漫品牌和骨干动漫企业,打造3-5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动漫展会。加强产业顶层设计,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推进动漫产业提质升级。提升动漫产品质量,扶持内容健康向上、富有创意的优秀原创动漫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培育民族动漫创意和品牌,加大对优秀动漫创意人才的扶持力度。推广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行业标准,鼓励面向新媒体渠道的动漫创作。加强动漫关键技术研发和动漫公共素材库项目建设。探索建设培育动漫品牌授权市场,促进动漫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引导促进动漫会展发展,活跃动漫消费市场。

(四)游戏业

到2020年,预计游戏业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游戏企业,创作生产一批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游戏精品。推进游戏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游戏门类协调发展,促进移动游戏、电子竞技、游戏直播、虚拟现实游戏等新业态发展。制定游戏内容开发指引,鼓励游戏创意研发,建立有力的游戏评价奖惩体系。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电子游戏软硬件设备,鼓励游戏游艺设备生产企业积极引入体感、多维特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鼓励游戏游艺场所积极应用新设备、改造服务环境、创新经营模式。推动游戏与教育、医疗、环保、科普等领域相结合,加快研发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用户群体,益智化、健身化、技能化的游戏产品,为不同用户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消费选择。

(五)创意设计业

“十三五”期间,培育3-5家国内外知名的领军创意设计企业和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中小微创意设计企业,全面提升创意设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支撑作用。树立注重创意创新、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营造创意设计氛围,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推动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设计企业。支持创意设计推广、品牌展示活动。

(六)网络文化业

到2020年,推动形成内涵丰富、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网络文化业态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演出、网络表演、网络艺术品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鼓励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结合,不断创新文化业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支持制作适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精品佳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深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上网服务场所与电子竞技、游戏游艺、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发挥上网服务场所的区位优势、场地优势和技术优势,增加行业发展后劲。

(七)文化旅游业

到2020年,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促进休闲娱乐消费的作用更加明显,培育5-10个品牌效应突出的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支持建设一批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小(城)镇、旅游度假区,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推进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支持培育一批跨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支持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支持设计开发民族文化体验项目,促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

(八)艺术品业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到20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保持在全球前列,形成2-3家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产业集聚区,积极构建艺术原创、学术评价、艺术品市场互为推进的艺术品业发展体系。加强艺术品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集艺术品评估、鉴定、拍卖、展示、保险等服务于一体的艺术品交易全产业链。支持多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创新发展,鼓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品。加强艺术品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促进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对接、与生活结合。推动画廊业健康发展,培育诚信画廊,扶持经纪代理制画廊等市场主体,引导、培育和建设艺术品一级市场。鼓励原创新媒体艺术发展。鼓励开发艺术衍生品和艺术授权产品,培育艺术品市场新增长点。

(九)工艺美术业

“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品牌,建设一批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或基地,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工艺美术业全面发展。促进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工艺美术产品的整体品质。推进3d打印、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促进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模式的运用。加强对各类小微特色工艺美术企业和个体创业者的扶持,支持个体创作者、工作室、合作社、协作体和产业联盟等特色组织发展。

(十)文化会展业

“十三五”期间,打造3-5个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重点文化产业展会,培育知名品牌展会,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会展业精细化服务能力,健全会展服务产业链,加强专业化分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化会展业布局,鼓励产业特色鲜明、区域特点显著的文化展会发展。采取文化展会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综合性和专业化展会有机协调。加强对地方文化展会和节庆活动的规范和引导。

(十一)文化装备制造业

“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骨干文化装备企业,构建完善的文化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安装、租赁、销售产业链。适应沉浸体验、智能交互、软硬件结合等发展趋势,促进文化装备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加强标准、内容和技术装备的协同创新。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加快新型灯光、音响、机械、视效、特效、智能展示等研发应用,提升艺术展演展陈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支持文物和艺术品展陈、保护、修复设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推动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标准走出去。

四、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发展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进程,落实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公共服务,加强统计应用,全面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依法运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进文化产业领域行业组织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安全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提升国家文化安全保障能力,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推进法治建设

加快制定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推动出台《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条例》,修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制度。加强互联网文化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完善经济政策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加大政策创新和执行力度,进一步推动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督导。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战略性、先导性的文化产业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力度。争取各类财政资金、基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文化产业类投资基金发展,综合运用设立基金、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研究出台文化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推动将文化用地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保证重要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将旧厂房、仓库改造成文化创意场所,推动落实在五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持续推动落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支持动漫产业发展、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

(四)强化人才支撑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高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经营管理、投资运营、数字文化、文化金融等人才为重点,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针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办好各类人才培训班、研修班。推动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等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发挥高校院所、培训机构、文化企业、园区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自优势,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鼓励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各国文化产业界的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文化产业领域智库建设,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设文化产业专业智库,发挥好文化产业研究和咨询机构、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等在理论创新、智力支持、督查指导和项目评审等方面的作用。

(五)优化公共服务

持续推进文化部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综合信息服务、项目宣传推介、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鼓励和支持各地建设文化产业服务、孵化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创新,降低创业成本。建立支撑文化市场宏观决策、市场准入、综合执法、动态监管等核心应用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系统,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信用服务平台、业务关联平台、应用集成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文化消费服务平台,引导文化

21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企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六)加强统计应用

加强与统计部门沟通合作,建立部门间文化产业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文化产业数据调查工作,推动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建立数据统计机制。建设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平台,设立数据监测点,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数据来源,逐步建立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数据调查机制。加强对文化产业数据的分析研究,做好数据应用工作,提升文化产业工作决策科学化水平。

(七)抓好组织实施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地方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突出地方特色,认真抓好《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商务、旅游、统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各项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整理)

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工作汇报稿篇4

目 录

一章 “十三五”是花园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十三五”的发展机遇

二章 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三章 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发展生态农业

一)粮食生产

二)大棚蔬菜等其他特色种植

三)养殖业、发展生态林业、推进集镇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水利建设

二)交通建设

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花园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纲 要(审议稿):《花园镇“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十三五”期间,将是花园镇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美好花园的关键时期,是实现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制订好十三个五划,对于花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地方实际、顺应时代、凝聚群众意愿,明确今后五年的第一章 “十二五”是花园发展的关键时期 标,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是花园镇全乡上下在“十三五”期间的行动纲领。、“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镇以改变基础设施现状、特别是道路现状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良种良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品加工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不断地吸收外来的发展模式,促进全镇政治经济和谐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

道路建设上重点将乡道向村组延伸,形成全镇交通大循环。

是修好了康塔公路。康塔路东起原康塘村部,西止于彭塔街道,全长公里,途径10个自然村庄,是进出花园镇东北的重要通道。五期间,在该路沙石路面的基础上,铺设了水泥路面,完善了10处路涵配套,筹资近240万元,解决了10个自然村庄近1300口人的问题,1800亩土地受益。

是硬化了合立庙村小店至陈圩路。合立庙村陈圩等村民组地处岗湾结合部的畈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其闭塞。2003年的特大洪水漫淠河,附近村民组群众来不及撤退,损失惨重。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为此,十二五期间,我们采取自筹资金、申请扶持相结合,将陈圩至小店路面硬化,第一步修通了砂石路,使其与安康路相通。该路从康塘、合立庙两村之间穿过,途径两村7个村民组。总里,方便了该村7个村民组800人的生产生活,1000余亩土地受益。

是修通了桂北村断头路,与裕安区单王接通。桂北村地处我镇东南边缘,与裕安区单王乡接壤,该村村部与安康路以一条砂石路相连处。该路修通后,方便安业村6个村民组近700人的生产生活,1300亩土地受益。向南与单王接界处公里为土路。该工程将安康路与单王接界的公里砂石路和公里土路全部修为水泥路,总长3公里。路是硬化花园街道农民街路面。2003年水灾过后,为了落实移民建房政策,扩大集镇建设规模,将原罗花路花园集镇段老路两旁规划为、高岗寺、姚楼等村的移民建房点。经过努力,一条北至花园粮站、南接花园东街的1500米长的农民街正式形成,与原来的汲河街呈形相连,形成高标准的花园集镇建设新格局,奠定了花园镇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们高标准、高起点重新将该街修成水泥路,工程0米,大大加快花园集镇的商贸流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好的机遇;同时必将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产、条件,对推动我镇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月开工,同年10月完工,项目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花园镇农村用电紧张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建成镇内35kw变电所。霍邱供电公司于2011年在我镇齐王村境内新建35kv变电所,占地3亩。该项目符合我镇土地总体规划,于是高标准新修了花园农贸市场、天福大道商住房,提升了集镇品味。十二五期间,花园镇被列为六安市重点建设的50个集镇之一。镇政府结合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决定打造高标准、规范化的街道新亮点,经过努力,花园镇第一宗按规范化模式运作的商业用地实施招标我镇自己本土的开发商成功竟得这块商业用地,经过他们的成功运作和开发,总100套商住两用房建成,标准为米×米、3,建筑面积为110平方米左右,总占地9571平米,建筑总面积27277平米,新型集镇雏形初现,必将对花园集镇面貌的改变、商贸的、经济的发展、集镇形象的树立产生深远的影响,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完工,使花园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逐步融入到六安半小时经济整治街道环境、修筑下水道等工程完工后,根据天福大道人口入驻率增多、花园新村建设正在进行的实际,因势利导,立足长远,新镇花园新村农贸市场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占地7亩,新建商住房120间,贸易大棚1500平方米,新建摊位200个,并配套齐全厕所等设施,总投资800万元。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在此基础上,2015年9月二期工程上马,完善相关设施,扩大规模。

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初具

二五以来,花园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产业化发展为依托,发展规模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靠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和前期服务设施基础,利用水库及城东湖的资源优势,创农业品牌和本地特色,创新体制、机制,发集体经济,整合资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在刘李村、社岗村建立育秧工厂,探索走农业产业化经。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稳定粮棉油生产,持续发展畜禽水产生产,逐步形成以龙翔为代表的朗德鹅养殖业,以润牛、皖江为代表的奶牛业,以顺发、永发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业,以元辉、富云牧业养殖为龙头的传统生业的新格局。

3、加快发展农产品牌建设。通过提高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提高附加值。十二五期间,加大了对顺发、永发、荣宜品牌的扶植,“龙翔”鹅肥肝系列产品获省级著名商标名牌,顺发米业“天赢”牌大米获市级知名商标。

4、加大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度。十二五期间,全镇共建成20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发展会员,组织农民闯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力开展水利兴修力度。结合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大力开展水利兴修,逐步解决“靠天收”的局面,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7、加快集体林权制度及配套改革工作,促进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目前,花园镇提出了“生态立镇”的战略构想,迎龙一渠十长廊、汇隆轩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已经起步,极大地改变了农业单一种植的局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贫开发成效明显

十二五”扶贫规划实施以来,扶贫力度加大,扶贫效果十分显著,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00万元,实施开发扶贫项目20个,累计新增产0万元,扶持、发展生产脱贫人数 5100人。具体为:农业扶贫使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旱涝保收,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产脱贫。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养殖基地的形成,充分地发挥了地方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镇累计新建57公里晴雨通车路,维修12处排涝(提水)站点,全面整修了街道供,新(维)修6个村部,新建11个农家书屋,对汲渭河河堤实施了局部整修。

美好村镇建设全面启动

好乡村建设,首批社岗村做为全省2014年度省级中心村全面建成,等待验收。花园美好乡村点自力更生,多方整合,彻底改变了破旧面貌,现二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第一批两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新建中心村道路1400米、排水渠3000米、供水管道2000化2000平方米。实施房屋“穿衣戴帽”130户,清理了街道牛皮癣,规范了车辆停放。完成集镇清洁工程建设,新建了垃圾管理房1置了垃圾临时堆放和清运设施,实施服务外保,建立保洁长效机制。“三线三边”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工作方面狠抓了街道、道路两边保洁,全方位加大了村容乡貌的改造力度,创建工作常态化,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生工程建设方面,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涉农资金,各培训类项目全部完成。完成近200户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600口人饮水工程,建成自来水厂。新农合、新农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工作均按时完成任务。五保供养,民政优抚扎实开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改园镇敬老院和“夕阳红”老年公寓。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镇纳入低保人口6900人,全镇几乎所有人口均参加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医疗保险,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中专班的学员已有60人取得中专毕业。

生工作的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教育

教学

水平明显改善、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卫生、文化、供电、通讯等各行业、各部门积极服务群务地方建设和发展,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扶贫开发工作,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实行精准扶贫,刘李、安业、江北、天竹等村推进”项目有效实施,互助资金管理逐步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防汛工作责任机制,扎实开展了信访维稳工作,社会稳定。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是经济实力不强,集体经济薄弱,与农业大镇的身份不相称。农村税改以后,虽然减免了农业税,出台了一些惠农补贴政策,基本杜生债务,但村级历年包袱重,一时难以化解,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仍然不够,沟渠不通,排灌受阻;设施老化,效益降低;水系破坏,功能减弱。

是农民增收仍然缓慢,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过大,单一的种植模式仍然是“靠天收”

是集镇建设步伐相对较慢,城镇带动经济发展作用尚未显现,统筹发展能力不够

是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是生态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十二五”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我们在“十三五”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予以正视克服,抢抓机遇,加快建设,才能实现“”的发展目标,完成发展任务。、“十三五”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抓住国家继续对农村投入的难得机遇,充分有利于花园优越的生态环境有效开发发展,为我镇战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二)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支持,有的放矢地破决贫困村发展难题,改变贫困面貌。

三)美好乡村建设力度加大,必将有效改变我镇群众居住及交通、生产各方面条件。

四)生态立镇和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战略的确立,通过一批旅游项目的实施,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章 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花园镇的指导思想是,以生态立镇、加快发展统揽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加强集镇建设”为主体思路,紧抓机遇建设农业强镇、林业大镇、商贸重镇、生态美镇等战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谐稳定,基本消除贫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绕建设生态农业强镇的目标,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公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发展优势农、林产业,利用有限资源,加大生建设;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发展,致力工业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300元,财政收入达到1400万元,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教育、交通、教育、文化、卫方面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下,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

第三章 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发展特色农业

极引导各类农业经合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因地置宜,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一)粮油生产

点发展优质粮油生产,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在姚楼、天竹、安业等村建立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同时形成配套产业和产业链,建成2-4工厂,建成储存量10000立方的仓储基地。

二)大棚蔬菜等其他特色种植

现大棚蔬菜年均种植面积4000亩,产值1000万元,建设老品种蔬菜基地500亩。积极推广蘑菇木耳栽培技术,引导蘑菇木耳基地扩,力争使之成为花园特色品牌产品。

三)养殖业

极扶持名特优产品开发。重点打造“龙翔”肥鹅肝及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积极申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支持产业的一展;积极支持申报全国驰名商标,推动产业上规模。充分利用现有水库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新建特色养殖场10座,特色养殖水0亩。发展以鱼、蟹、黄鳝、泥鳅等为品种的特色养殖业。、发展生态林业

随我镇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镇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整治绿化提升、“三线三境治理等工作成为我镇建设良好生态文明环境的重点工作。我镇将在“十三五”阶段一要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生态、崇尚自然。认真做好绿化提升工作。二要继续加强对干道沿线和镇区内生产生活建筑等垃圾清运,对下水道(沟)清疏重建及长廊”工程建设。争取在“十三五”阶段全面建设一个人人爱环境,处处都优美的生态文明新花园。

真做好“四旁”植树规划,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进行植树造林,变群众的自发行动为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奖补结合,全民参与。

分利用现有县乡道路沿线,渠系周边,水利工程绿化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业基地建设方面,通过土地承包、流转等形式,加大林业示范基地建设,到期末,发展经济林果15000亩。建成园林苗圃6个,面积,年产值4000万元。

力扶持木材交易市场的发展,提高林业生产附加值。

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公益林建设,实施新造林计划,力争基本消灭境内荒岗。、推进集镇和美好乡村建设

面发展小城镇建设。一是在“十三五”期间,我镇将通过“一事一议”工程、扶贫项目及其他民生工程不断完善镇区道路修建,为促工农商贸行业社会经济发展和升级奠定基础。二是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内的循环道路、公共设施、美化绿化亮贸农贸市场等的完善,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三是加强加大对全镇区域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娱乐、供电、通共设施的提升工作。早日完成卫生院迁建及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新建莲花休闲文化广场;争取客运站工程早日投入建设;完善镇中心场软硬件设施;大力发展民众娱乐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提高两个街道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环卫队伍素质。四是不断规范镇区街道工店铺及建房规划管理。组建我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决打击沿路、沿村乱建乱搭的违章建筑和违法占地行为,要统一规划,统。五是认真做好集镇建设总规和详规的修编工作。

极整合资金和项目,按照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以集镇区,县道周边,中心村庄等为重点,组织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素质、促文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大集镇规模,到2020年,力争镇区人口达到12000人。完善集镇功能,按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对现有4条主干道全面实施亮化化、美化工程,并认真做好规划,进一步发展花园镇集镇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一街一貌,一街一品,宜业宜居的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水利建设

是认真实施汲东干渠生态项目建设。做好绿化、道路、桥涵配套;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八小水利”项目,改造塘、堰、渠,新建5上当家塘10口,实施千亩以上支渠综合整治工程,保证农业灌溉;三是实施万亩支渠综合整治;四是实施汲河洼地综合治理,主要对圩堤进行除险加固,建设和更新改造涵闸、泵站等设施。

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争取实施投资近800万元铺设270千米自来水管道,解决36000余人缺水问题,实现全镇农民饮水安全。

二)交通建设

极联系受益乡镇,共同争取,积极将罗花路申报为省道。认真谋划项目,申报孟集至六安(经裕安区单王、顺河)的县际快速通道;资,全面硬化通村民组道路。

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面完成村级活动场所、为民服务大厅、村级卫生室和村文化活动室、农民书屋建设。通过扩大有线电视传输系统建设和“直播卫星接”发放,实现全镇电视收视的全覆盖。

好镇域配电网规划工作,重点解决10kv线路存在的超半径供电、线路老化、末端电压低、线路故障多的问题;重点解决台区户均容量区改造面积小、低电压供电等问题;规划新建(改造)10kv线路5项,线路长度公里;完成夏店至花园“手拉手”供电工程。、实现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强农民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劳动力就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效保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计划对镇卫生院进行迁址重建;完成农村卫生室建设,巩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特困群体长年救助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实现五保集中供养率100%。城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强土地管理工作,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新增耕地项目,以达到全镇耕地总量占补平衡。

真做好养老服务机构和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建设,解决好老有所养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面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申报做好镇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0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