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规范论文范例【热选4篇】
【导言】此例“学术道德规范论文范例【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术道德规范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为了防范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和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包括基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的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的改进创新以及建立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1.学术道德教育。第一,进行学术道德精神的教育。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为保障其学术活动的有效、有序与健康的社会目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要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诉求,促使严谨学风的回归和科学精神气质的重塑。要通过广泛深人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在致力于学术科研工作时明辨是非,树立以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研究为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第兰,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与学术机构、学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一”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信守和践履承诺。诚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既具有认知的意义,又具有社会道德的意义。西方许多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章程《前言》中写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区,这一社区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追求学术兴趣……从各个方面来讲,诚信是这一知识分子社区的核心道德。”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学术法律规范:要使教师通过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学术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钻法制的空子。同时使教师了解国家有关部委颁布实施的学术规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并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范。
关于学术引文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论著写作中引文的原则和正确方式。了解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等等。
关于学术成果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人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要经常开展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并使其制度化。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以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营造教师严格自律的良好学术道德氛围。
其次,重视教育创新。应该在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过程中力求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要注意建设学术评论的网站,以提供有关学术道德专题学术讨论会的内容、重要的学术报告和论文等,并在网上广泛讨论不同学科领域在学术伦理道德方面存在的特殊问题,深人分析各种介于不端行为和合理行为之间的案例。
学术道德规范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研究生 学术诚信 学术道德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27-03
研究生是当前高校科研的生力军,也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与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关系到道德品质养成和科学素养训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而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并遵从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学术规范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随着科技竞争的日趋加剧以及网络搜索引擎、文献资源库、翻译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科学研究中的捏造、篡改、欺诈、剽窃以及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频繁,曝光率呈现不断上升之势。此种现象的存在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反差,既反映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复杂性,也表明了深入探讨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与学术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影响因素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性、充分了解相关学术规范并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学术新生力量。通过对国内外学界近十几年来有关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发现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研究生的个体特征、学风、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建设的认知、导师指导、教学培养体系和内容、管理制度、社会复杂环境等。
(一)研究生的个体特征
性别、年级、学科专业以及入学方式等描述了研究生的个体特征。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归根到底是要激发研究生个体在学术规范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结合心理学,学术道德建设在实践中需要对个体特征予以考虑,以便更好地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
(二)组织良好的学风
学风反映在研究生所在的班级、导师团队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上。班级、团队是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常见的组织形式。良好学风意味着研究生能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上进行时间投入。因此,组织良好的学风能促进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建设。
(三)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建设的认知
学术道德建设作为培养体系的一部分,需要广为研究生所认知。如果研究生入学后缺乏该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可能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常识而产生学术失范行为。
(四)导师指导
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一般都是采用导师负责制。因此,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思想等方面都负有指导成才的责任。如果导师疏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现制止及指导,那么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道德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五)教学培养体系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内容以及培养任务的执行与学生的行为息息相关,培养目标的合理,培养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学术的需求,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会产生影响。
(六)管理制度
学校或者二级学院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以及毕业环节管理上要制定管理制度,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有效对学生示范行为进行遏制,对学风进行引导。但现实是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因管理制度的存在而减少。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制度本身的制定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存在漏洞,这些都会使得目的良好的制度失效。虽然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但是限于人的行为选择,制度需要在学术道德建设中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
(七)社会环境复杂
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与过去相比,处于一个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复杂会对研究生的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社会中就存在研究风气不正、的投机机构,这些机构能满足学生的毕业科研成果刊发需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研究生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动机。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发展趋势
从趋势上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呈现四个发展趋势。
(一)全过程培养与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教育过程转变是当代教育思想的新观念。在这一背景下,“全过程培养理念”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得到重视和实践,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被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落实于课程教学、科研实践、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各主要环节,从而能在源头上杜绝研究生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二)全面质量观与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应该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以管理学科研究生为例,研究生论文存在着论文模型构建不合理、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没有针对性等问题。有的研究生为了规避学术不端,体现自己的“创新”,擅自更改模型,使模型失去了分析意义;有部分研究生论文最后提出的政策建议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观点,没有针对自己的研究结论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全面质量观意味研究生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哲学基础,不仅要注重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其学术道德、学术规范、个人品质的提升,注重对其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熏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三)建立健全导师负责制,完善培养机制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关注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导师不应只讲授必要的专业知识,还应传授科研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科研项目已成为导师招收和指导研究生的前提条件,如果导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争取课题项目,会导致这部分导师忽视对研究生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的教育。
(四)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
广义的防范机制包括学术道德课程教学、导师的言传身教、完善的制度环境。狭义的防范机制是指对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果,在参加论文答辩、公开发表之前予以检测和筛查,从而避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甄别,还需要发挥专家在论文送审、评阅、答辩等环节的把关作用。学院可以加强论文的双盲评关卡、充分利用学术不端网络检测系统,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严格审核。
三、适应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路径选择
学校应重视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维护者和良好学术规范的践行者。要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探索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以制度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宣传教育、经费投入及配套机制等多个方面为切入点,推行一系列实际举措。
(一)加强制度建设,使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章可循
学校可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解释和评估学校学术道德方面的政策、规定和存在的问题,接受对学术道德问题的举报,并对有关学术道德问题进行独立调查和审议。学校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研究生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成员负责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具体事务管理。
学校制定和与学术道德规范相关的规章制度,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各学院应在学校已有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学科特点的制度体系。
(二)优化培养方案,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列为必修环节
各学院应倡导各系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培养方案,把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及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对学分设置、课程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倡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热心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教师开展本学科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类的学术讲座,引导研究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规范、理论和方法,结合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和指导,使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精神,各学院应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学习需要,开展“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研究生系列讲座,使研究生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及危害,充分认识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帮助其在科研过程中更好地遵守规范;开展“论文写作与指导”专题讲座,内容可包括学术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什么是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如何撰写学术论文、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如何获取和利用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等。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良好环境
各学院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从基本规范入手,以正面引导为主,使研究生充分认识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有效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宣传教育体系。重视在研究生中开展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宣讲、报告会、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有效落实。高度重视学术道德规范宣传、教育和学习的各项活动。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必将纳入研究生教育的必修环节。这不仅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培养我国高质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培养人才而言,“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是真品”。因此,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养成的教育,将对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章仁彪,唐踔。关于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20-24.
[2] 肖文英,胡晓艳。从研究生培养体系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68-70.
[3] 傅立民,孙中华。部分在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原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43-46.
[4] 李亚芳。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的理性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7(4):60-62.
[5] 钟芳芳,肖文英。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41-44.
[6] 张保生。从学术规范到学术失范 [J].社会科学论坛 ,2005(3):33-34.
[7] 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73.
[8] 郭德侠。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与制度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78-86.
[9] 杜瑛,刘念,冯小明。论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引导与规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43-46.
[10] 程孝良,向玉凡。研究生学术失范成因与治理路径探微[J].中国高教研究,2011(3):29-31.
[11] 罗志敏。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当代挑战与模式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48-53.
学术道德规范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19-02
自2002年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各种不道德学术行为被屡屡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研究生作为未来学术研究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其学术道德水平和学术精神直接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对研究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强化其学术道德,规范其学术行为,进而从根源上杜绝我国学术界学术腐败成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内涵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其包括四层要义:一是学术规范的目的或精髓是要求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二是学术规范必须是学术共同体的产物;三是学术规范的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简明扼要的各种要求、规则等;四是学术规范的研究对象是学术活动的全过程,即研究活动的产生、结果、评价等”。[1]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即指高校教育者根据学术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研究行为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学术规范要求和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包括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和学术行为规范教育。
1.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学术道德是指在学术界约定俗成并得到学者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观念道德和价值取向,包括对待学术事业的态度、学术责任等。[2]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恰当的形式和途径,培养学生们的求实、创新的品格、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教育使他们知道在求学过程中哪些行为是“不能做、不该做”,哪些行为是“必须做”,使他们知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拒绝什么,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忠于真理。其主要内容包括:
(1)学术法律规范。学术法律规范是针对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重大违规现象在法律上所做的要求和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学术活动中应遵守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综合体”。[3]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术道德规范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其内容主要有:第一,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三,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第四,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
2.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教育
研究生处在学习做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所以从基础开始规范和强化学术行为是未来做好学术研究的必要途径。学术行为规范是指学术工作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具体的研究行为准则。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规范教育应结合其学习、研究的过程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术研究程序规范。从选题、实验结果数据获得,要求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要真实有效。第二,学术成果推介规范。在进行成果的发表时要求在署名、致谢以及投稿等环节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三,学术引文规范。在使用已有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时要求规范引用和注释。第四,学术写作规范。在研究报告、学位论文写作时要求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二、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面临的困境
面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颁布34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
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学术失范的现象依旧存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是多主体、多层面、多角度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工程。
1.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教育部有针对学生学术规范行为的相关管理规定和政策,但是各高校在执行中却效果不佳,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就是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表现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监督机构功能的欠缺,另一方面表现在监督和惩罚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都设有学术委员会,但是由于其受制于行政权力的管理和制约,很难发挥学术权力来维护学术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术委员会的职能设置中也缺少关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方面的要求,这些缺陷难以保障校级相关学术规范制度和政策的有效实施。学术规范是一种规定、要求,一定意义上需要学生自觉遵守,但是高校中关于研究生学术规范行为自律的组织鲜有;同时由于高校关于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机制不健全,也难以保证学术规范制度教育的实施效果。
2.学术规范教育实施主体单一
由于目前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所以多数人认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主体是研究生导师。但是研究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只是跟随导师进行科学研究,实际他们是在跟随导师团队进行学习与研究:这其中包括其他的研究生导师,还包括给研究生上课的任课教师。其他与研究生能够直接接触的部门,例如研究生培养部门、研究生教务部门、研究生学生管理部门等等,也是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主体。所以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任务除了导师,还应扩大范围至导师团队内的所有教师、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工作辅导员等。
3.学术规范教育内容分散
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和学术行为规范教育。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学术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学术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践演练,二者相辅相成。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内容没有作为独立的内容进行重点教育,只是作为德育教育内容之一偶尔提之。
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指导时,其关注点多放在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学位论文内容写作等方面,而对于研究过程的规范、学术引文的规范、学术成果推介的规范等内容涉及很少。同时教育部以及各高校制定的规范、条例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进行了解释、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学术规范手册,研究生缺少系统的学术规范学习,学生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来对照自己的研究行为,也没有相应的标准来修正自己的学术行为。
4.学术规范教育实践环节欠缺
学术规范必须成为人的行为习惯才能起作用,只有将学术规范内化成研究生的日常习惯,培养起他们高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学术规范教育才会达到实际效果。[4]在目前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中,各高校的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请名师为研究生作些学术规范的报告会、宣讲会,将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与政策灌输给研究生,教育他们在未来的研究学习中要遵守规定。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和实际操练,研究生无法真正理解,使他们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规范习惯,对学术规范的认知度很低,造成学术规范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5.学术规范教育与研究生课程教学衔接差
研究生教学课堂是学术规范教育最佳实践和操作平台,但是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只“就课讲课”,并没有在课堂中融入学术行为规范训练,如在进行课程作业写作中必须要让学生注意引文的学术规范,在进行实验时须要让学生注意获取数据的学术规范等等。学术规范教育不是仅限于导师、管理人员的耳提面命,还应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由教师融入学术规范的实际操练,与研究生课程教学衔接。
三、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途径
1.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职能
1999年施行的《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学术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要求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及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针对目前研究生学术失范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必须不断完善其功能:各高校学术委员会应设立专门机构对学术纠纷、学术不端行为等作出裁决、认定;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可以直接作出撤销或者建议学校相关部门撤销当事人相应学术称号、学术待遇的决定,同时,可以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对当事人的处理建议。
2.构建研究生学术规范自律机构
学生学术团体的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学术团体增强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行为规范,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构建研究生学术团体,并制定相关机构章程,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生在学术团体内建立学术规范学习小组,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宣传活动,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督促。这种学术团体的建立使研究生不仅受到学校学术诚信制度的监督,同时也可以受到所在学术团体内部学术规范制度的约束。通过学生学术团队的建立,使研究生逐渐由被动的执行学术规范转变为主动的实施。简言之,就是在无人监督、无人督促时也能按学术规范标准实施学术活动。
3.完善研究生学术规范奖惩制度
学术规范是一种规范、准则,是操作者约束自我的一种标准。在高校中,研究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遵守学术规范,所以应通过建立学术规范奖励与惩处制度保障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实施,保证学术规范教育实施效果。
制定研究生学术规范奖励制度:明确研究生应遵守的学术规范,以及遵守学术规范的研究生可受到的表扬、奖励等措施;在学校优秀研究生评选和奖学金评选活动中,对于受到表扬的研究生可具备优先权;受到奖励的研究生应通过宣传等渠道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制定研究生学术失范惩罚制度:高校明确规定对于学位论文造假、抄袭等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处理措施:情节严重者,如作假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情节一般、没有涉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学校应按照学生管理相关规定作出开除学籍、不授予学位、记大过、警告等相应的处分。
4.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主体的责任
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引领研究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勇于创新、追求学术自由、勇于担当;在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要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同样发展的机会。导师必须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要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术规范指导和专业训练,强化学位论文的规范性。
任课教师在掌握学术规范等内容前提下,应在课堂中积极给研究生灌输学术规范教育,同时在课程论文环节严格把关。对于不遵守学术规范的论文作业可以给予不及格成绩,同时如果在论文作业中出现严重抄袭行为的,任课教师可以向学院学术委员会反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工作中发挥统领、积极的作用。要制定各部门的学术规范教育工作职责,确保各教育主体各司其职;要引入相关监督手段,确保教育的实施效果,如引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或有类似功能的检测系统,预防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5]要在本部门的学术研究活动中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做到先律己,再律人。
5.强化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诚信教育
学术诚信是研究生最基本的价值观,将“学术诚信”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生开学时,由研究生工作辅导员将印有学生学术规范的新生手册发放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并郑重作出保证和承诺,以其签署的保证作为基础建立个人的诚信档案;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诚信记录将全部计入档案,并在毕业时归入其个人档案。通过学术诚信档案的建立约束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6.制定明确的学术规范手册,使规范有据可循
大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要向导师学习怎么做研究,该掌握哪些规范,但是靠这种方式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连贯且是分散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由于没有具体的可操作、可执行的规范手册,他们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就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参考,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研究生学术规范手册的制定就是从规范入手,让学生们知道如何搞科研、怎样做学问,让他们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恪守科学精神。高校在制作规范手册时要考虑到各学科门类、各个学科对学术研究的要求不尽相同。可以按学科进行分类,如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理学类、工学类等等。每大类都由各领域专家领衔起草,内容可以包含学术研究规范、论文撰写规范、规范、对涉嫌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处理规程等内容。各高校可以出台《研究生学术规范》手册,使研究生入学就能了解“什么是学术规范”、“我该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
7.构建学术规范教育实践平台
开设学术规范教育类课程。学术规范教育不能脱离学术研究实际,在遵守学术规范手册基础上高校还应开设学术规范教育类课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当中,成为研究生的必修课。通过学术规范课使研究生系统地学习、掌握学术规范,并在课堂进行实习演练,从而在日常的科学研究中不逾规、守规范。
设立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网站,网站内容可以包括学术规范相关政策、规定,同时还应开设研究生学术规范考试专区,研究生可以在学习完政策、规定后在考试专区进行自测,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64.
[2]高洁。论基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的学生学术素养培养[N].山西经济日报,2011-11-01.
[3]王绪本,向玉凡。科学研究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37.
[4]钱茂伟。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47.
学术道德规范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生 诚信档案 监督惩罚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21-02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1.定义。在国际上,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中对学术不端行为有不同的定义,但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特别权威准确的界定,在中国科协2007年7月4日颁布的《 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作出了较明确及最新的定义标准。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1]。
2.学术不端的主要表现形式。(1)肆意篡改别人学术研究果实;(2)臆造或点篡数据、参考文献,编造事实;(3)不参加创作研究却把自己名字署在他人研究成果上,以充当参与创作;(4)抄袭、剽窃、不当占有别人学术研究果实;(5)臆造注释;(6)他人署名不经许可欠妥使用等等其他学术研究不端的行为[2]。
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1)部分研究生将别人的研究成果稍加改动变为己有,有些研究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源方式下载发表的论文文献资料,并使用剪贴、复制、拼凑字数的形式臆造虚构论文;(2)有些研究生篡改别人论文的数据和图表,甚至编造没有经过实验就获得的数据,图形等等;(3)大段引用别人的论文并且论文的引用不标明出处;(4)有些研究生没有参与研究,但通过关系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上分得一杯羹;(5)使用“一稿多投”的形式,将1篇内容相似的论文投递给不同刊物或者多个杂志社,或者把已发表在某个刊物的论文稍微变动甚至是一字不改重投另一刊物或者杂志[1]。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因
1.研究生心理因素。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对成功的渴求欲望较强于一般人,并且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研究生心理存在着波动较大、自我约束力不强等特点,有一部分研究生宁愿放弃科研去追求那些流行时髦的享乐主义。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学习度过,如不能适应研究生阶段那么就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学习和工作以及日常生活。
2.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因素。现今,处于缺失状态下的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在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界的后备力量,关乎着国家和学术界未来的发展和进步,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一大部分的研究生对剽窃、引用、抄袭、拼凑等学术规范都不了解,根据一项调查,%的研究生“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只有%的研究生非常了解学术规范[3]。
(二)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外因
1.学术的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对学校的排名及评估个人科研学术能力的标准都局限在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杂志的等级等量,这就使成为功利性要求的一种工具。研究生评奖学金、提前毕业、博硕连读等都对论文的发表数量有要求,甚至有些学校对杂志的等级也有所要求。一部分学生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本身就带有功利性。例如对博士研究生的调查,认为读博可以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有更强的竞争力的人达到%;认为读博可以推迟就业,为以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的人有%;认为读博只是一种“敲门砖”用来获得进入高校的人有%[4]。一部分刊物的主办方在学术功利之风盛行的环境下为了经济利益,迎合这种需要,使得一些核心期刊名不副实,丧失了应有的水准。学术、学位论文逐渐成为这些人用来取得经济利益、荣誉、社会地位的手段,使抄袭、篡改试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大肆盛行。
2.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的力度不够。研究生们在获取学术规范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非常有限:%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的;%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得的[5]。美国的每所大学有关学术道德规范中有必不可缺少的条目就是“Plagiarism(抄袭)”,并且对含义、性质进行定义且规定严重后果,防止学生的各种类型的论文中的抄袭行为 [4] 。
3.监督惩罚机制的不健全。中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可以说很轻,中国素来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上尤为明显,总是起不到惩戒违规者,警示他人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何毓琦在给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的信中指出:“在中国,违背学术和道德行为准则所遭受的惩罚很轻,甚至不受惩罚,仅仅是一句‘下不为例’的警告……长此以往,一个不健康的学术体制将只能导致整个学术界的不良后果和声誉。这对那些占大多数的遵守规则的学者们是不公平的。”[6]这种情况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也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使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缺少应有的警惕。
三、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一)针对其内因采取的措施
1.加强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首先,优化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是指推动人朝着一定方向和水平从事某种活动,并在工作中持续努力的动力,“方向”指的是所选择的目标;“水平”指的是努力的程度;“持续”则指的是行动的时间跨度[7]。高等学校这个培养高等人才的组织体系中,应该要合理的分配并管理运用其所掌握的资源。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就必须从目标方向及投入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方面考察。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已有17所高等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使有效的资源效用达到最大化,充分的调动研究生对学习的热情并有利于科研创新。这些措施包括:实施奖助学金的等级设定、动态评定,建立与研究生奖助机制相联系的招生制度改革,设置专项基金等。其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的指导者,更是以后从事科研的学生的领路人,导师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有学者指出,学术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问题或体制性问题,依靠传统传承和学者个人道德自律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8]。
2.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首先,研究生管理条例及学位授予规定中要增加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定义和处罚的内容,完善相关制度。其次,扩大对学术道德的宣传,比如进行学术交流、讲座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研究生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术道德。通过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把学术主体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并将学术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9]
(二)针对其外因采取的措施
1.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当前社会上有太多的不正之风需要整治,这些不正之风直接影响着各个高校的学术氛围,因为学校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要想从本质上改变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风气,各个高校就要对研究生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需要建立非常权威的学术诚信档案。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档案应与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及银行的信用等方面息息相关,如果研究生有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就会被权威机构记录在案。建立诚信档案不但能加强研究生的自律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能净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从而改变学术界学术水平。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指南》上面有段话写道:“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它写这段话的寓意不仅是为了制止剽窃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了捍卫独立思想的大学理念,来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10]。
2.健全监督惩罚机制。首先,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中国应该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和学校三个层级的专门机构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与此同时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比如,对不断学术行为的举报、调查、回避、质询、辩护、结果的报告及惩罚制度。其次,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和奖惩制度。在国际上,对处罚学术不端的行为非常严厉,例如2009年2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案一经揭露,多家国际期刊立即将他的论文撤销[11]。2005年韩国黄禹锡造假案被查实后,他在《科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被撤销[12]。《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因为他们觉得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然而,在中国却几乎没有自报家丑的事情发生。
四、总结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术界的培养教育等方面规范教育达到多管齐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要借助社会、学校、管理层领导、导师和研究生等的共同力量进行他人约束和自我约束来解决,只有达到一定阶段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才能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为国家培养更好的学术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李丽丽(1988-),女,河南平顶山人,研究生部助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导师:杨阳)。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EB /OL].,2007-07-04.
[2]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Z].教社科[2009]3号。
[3]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4]张惠琴,李俊儒,段慧:中国大学生“抄袭、剽窃”概念实证研究――中、美大学生plagiarism概念比较[J].外语研究,2008,(2).
[5]劳俊华,段利强。研究生学术规范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6]何毓琦。中国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实例―― 一位外籍院士写给宋健的信[J].党政干部文摘,2006,(3).
[7]有效营销、激励的概念[EB/OL].1,2006-09-16.
[8]董建龙。各国加强学术诚信管理的举措及其启示[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5-9.
[9]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
[10]李文凯。美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及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3-12-20.
[11]郭国松。院士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学术造假被国际期刊撤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