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91158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第一篇】

课程目标的部分,我最大的收获是加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几个内容是综合体现相辅相成的。对我个人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我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习惯性地用感性的理解取代理性分析,这就导致学生文艺有余而逻辑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中形成乐于求知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架构和思考的引导。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目标注重立足于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应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这为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树立终身学习的远大目标打下了基础。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要点是阅读,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习惯于接受视频和语音信息,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和鉴赏能力下降,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能力,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本的阅读尤其是长文本和整本书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吸收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第二篇】

短短的几句诗很快就学完了,教什么?教读、教写,可教的东西很多哩!乍一听我这样说,似乎有些天方夜谭。五年级的孩子,还需要这样手把手教吗?可别说,课堂上一番审视,让我坚定了今天教学古诗的思路——抓习惯,讲方法。

昨天统计孩子的基本信息时,我发现了很多孩子在书写上存在问题。1、错字别字现象严重。连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家庭住址都不能写全对,甚至是做抄写这样的作业时也出现了错误!孩子对熟悉的内容熟视无睹,学习时不够用心,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孩子自身并未觉察问题的存在。2、握笔姿势不正确。班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没有使用正确的握笔姿势,坐姿也不达标。尽管当时也做了纠正,问题的形成不是一两天,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恰好可以借助现在,做好当下,课堂上对孩子的书写予以指导。

孩子学会学习,方法很重要。学古诗也不例外!我和孩子们重温读诗的方法。七言诗的节奏如何把握?怎样读出诗的韵味?我以《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划节奏、练习读……孩子们兴味盎然,平长仄短,抑扬顿挫,读得有滋有味!读正确,只是第一步。读出理解与感悟,读出画面感是目标。我鼓励孩子学会诗中读出问题,交流疑惑。引导他们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通过工具书解决疑难,发挥集体的力量。启发孩子们从多角度发表看法,碰撞智慧。词语的理解,为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进而放手让孩子们组织语言,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动人的画面。“闭上眼睛,认真听,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在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的基础上,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调动生活积累,唤起美好的体验。创设情境,搭建平台,鼓励孩子尝试将画面变成生动的语言,融入想象表达,适时点拨,打开思路,发散思维,学会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无限的精彩。

最后,我们一同回顾了学习古诗的经历,提炼出“一读二说三想象”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同题诗《江畔独步寻花》自学中,鼓励孩子们课下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继续摘抄其他几首同题诗。

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第三篇】

《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确实是一本好书,尤其对于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迷茫、困惑的我来说,它犹如暗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行。正如高林生老师评价的那样:"这是一位思想者留下的脚印。它朴实、生动,几乎可以触及。他充满着务实的目的,真实的情感,启人的智慧,不避困难的果敢。阅读这串脚印,可以增长勇气,获取灵感,变得虔诚,品尝欢乐。"读完这本书,我感到理想的语文教育似乎离我越来越近,语文教育的理想在我眼前好像越来越清晰。

几年来,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各种教学理念百家争鸣,使得语文课改这棵古老的大树,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教育理论专著,由于过于"专一",过于艰深,"往往只停留在抽象的理性的思辨的层次上,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广大教育工作者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得要领,不管用。"理论的"空中楼阁"往往只能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带给人的多是思索之后的迷惘与混沌。

在山花烂漫同时又是泥泞坎坷的课改长征中,广大一线教师急切地渴望得到一把能够支撑着自己稳步前进的"实践拐杖"。《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应运而生,真正地为我们铺设了一道理论与实践连接的互动的桥梁,为我们提供了"有形可依有标可参"的实践的"拐杖"。"一线写真",有根基;"论文说道",有针对;"案例钩沉",有依据——单单从本书的版块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著作者的良苦用心。

张敬义老师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探寻首先表现在他对"本色"语文教学的重塑上。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在层出不穷的教法面前,在花团锦簇的示范课面前,语文老师该如何选择,如何固守自己的底线?这需要我们以足够的勇气撩起重重面纱,重见语文教育的本色。这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与张庆老师提出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不谋而合。

何谓'本色'?作者认为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人以善,为本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

本色阅读课应该怎么上?作者指出:"本色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根本,着力培养四种能力。即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读、感悟、探究和概括四种能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本色语文'的最佳的注释。书中引用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案例对"本色阅读"作了最好的诠释。"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张敬义老师用自己对本色语文的追求引领我们走近语文教育的真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语文教育的理想画卷!

在语文教育真谛的探寻过程中,张敬义老师倡导教师与学生开展"智慧对话",并认为这是理想的教育境界。他这样解读自己的思想:"'智慧对话',就是要推翻学生心中自卑的'山',知识缺陷的'山',阻碍他们进取的'山';'智慧对话',是平等主体间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是心灵的体验和感悟,是感情的激发与敞亮。"。

"智慧对话"的提出源自二千五百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对他的启发。张老师深深向往《论语》中充满诗意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欣赏孔子的教育睿智,欣赏孔子平等的教育思想。圣人润物无声地引领弟子们做"真君子",张老师引领我们迈进春意盎然的教育王国,他教我们用宽厚仁爱的心与学生智慧对话,做正心启智的大师。现代课堂惟有与学生开展"智慧对话",用教师的智慧碰撞学生的智慧,用教师的精彩点燃学生的精彩,方能演绎灵动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那样,无论圣人还是凡人,都可以享受桃李盛开的春色。

张敬义老师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探寻还体现在他提出的"精细"理念。他的同事李文广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他在教改上具有一双敏锐的`'触角',从不放过一点点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教学动态,这也许就是灵气的'慧根'。"那么,"精细"就是他"触角"和"慧根"的最佳注脚。"精细"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他对语文教改的责任,体现了他对孩子们的关爱与尊重,更体现了他小细节透射大智慧的教育理念。

其实这更是张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殷殷期望,他教我们平时敏于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细心打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细胞。作者认为:"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论、大智慧,所以说成功的教育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这种关注和打磨,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其中包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课堂结构、厚重反思。只有拥有了一颗精细的心,一个语文老师才可能努力设计灵巧而别出心裁的教案,才可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提升教育艺术,才可能在课后回溯课堂细节,丰盈自己的教育之心。诚如张老师所言:"细节是厚重的,那是教育的真功;细节是科学的,那是教育的效益;细节是人文的,那是教育的真谛。"。

"习作教学的五个关键——着眼于早是习作的'敲门砖';模仿是激活习作思路的'引擎';话题习作是产生语言动机的'催化剂';丰富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突出个性是学生尽快进入习作自由王国的'绿卡'。"。

"教师实践操作原则:"咬定'读写'不放松,立根原在'思维'中,'人文精神'巧渗透,'培养习惯'益终生。"。

多么生动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朗朗上口,像一串串闪烁的珍珠,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这应该是"本色"语文的最真实的体现吧。只有植根于语文教育"本真"的沃土,只有身体力行的探究和实践,他的语文研究之树才能绽放出如此"清气满乾坤"的本色花朵!

合上厚厚的书,我仿佛看到,在一座理想的语文教学王国里,有一位孜孜以求的探索者,正迈着坚实的步履,用他对语文教育的虔诚和热情,执著地引领着我们前行。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沿着他的足迹,一定也会寻访到语文教育的真谛!

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第四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有收获也有遗憾,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对于我教学的班级,我知道他们的基础很薄弱,课外知识非常少,但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新课导入力求新颖。

“兴趣是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1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1、知道本学期课外知识薄弱,但是由于自身原因没能很好地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2、学生的语文综合活动开展十分有限,也约束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3、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如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4、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第五篇】

参加此次的语文教育读书,体会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在此分享心得。下面是本站网友为大家收集分享的“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8篇】”,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动机都来源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的继续学习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加强教师专业化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这本书中,第1篇就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写得非常精彩: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来看,教师教学观念的不同,在施教过程中,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效果。就拿传统的讲授法来说,传统教学观念就强调“讲清”、“讲透”,学生听完课,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了;而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应用讲授法时,就会注重在讲授过程中,在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处,适当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向学生介绍大量材料、提供重点信息,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

读了这段话,我深有感触。其实这段话告诉我的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新课程标准到现在为止已实施五年,五年来,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学生地位的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与权威,因而,教师总是板着脸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在课堂上,未经过教师的允许,学生不得发问,不得说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劲讲,“讲清、讲透”,在教师讲清楚的情况下,学生当然就没有问题了,因为都被老师讲完了。而在新课标中,再三强调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教师要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提问,不怕学生问住自己,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倾听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阅读教学中,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代替,只有靠自身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把学生的认识导向正确的思路,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

我觉得今后我们的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会思考。任何智慧的产物都是思考的结晶。记得在走出师范校门之前,导师反复给我们强调: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不要只停留于每月能拿到薪水糊口!确实,离开了师范校门,没有了导师的扶持,没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励,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惧、无奈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很容易就会被卷进盲从的大流之中,从而迷失了自己!因此,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手段、方法、模式、对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长进!另外,在新课标的大浪潮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要求教师具备对各种知识、方法、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们融会贯通了。

二、学会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懂得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正如威尔逊所说:“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学习的热忱。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丰富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引来时代的源头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想即便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对于我们没教几年的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了,记得师范里一位导师曾说过:“教书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讲天分,还有后天的教法”。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因为在大学里就有些教授知识很渊博,但上课时课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

四、学会创新。教学说透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正如课堂上也没有“几大步骤”,说到这里,我特别佩服的一个人是魏书生,首先,他不是正统师范院校,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把生活中最本质、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带进了课堂,他的课堂上犹如一股活水,不断涌现出新的智慧。有老师曾抱怨,魏书生的课很难模仿,而我觉得魏书生的课正是因为没有了那种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完全是随课堂的真实情况而随机迸发的教学智慧,才使得他的课那么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轻易学来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于走创新之路,才是教学成功的出路!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语文教学及当好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第六篇】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一书,记录了王老师2005年至2007年间在全国首届智慧课堂名师高峰论坛、浙江骨干教师研修班和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的讲座。这些讲稿记录了他对“诗意语文”的追寻过程,记录了他的专业成长之路,记录了他从细读文本到生命对话的一些实例。

从一开始读,我就被吸引了,越读越惊喜。那些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那些对文本的别致解读,那些含义深刻的至理名言……都让我不时停住,反复咀嚼品味。这本书,洗涤了我的思想,充实了我的内心,受益匪浅。

他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人生四境界。”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的人生有着这样四重境界。第一重功利境界,把教书当饭碗;第二重道德境界,把教书当责任;第三重科学境界,教书在做学问;第四重生命境界,教书就是生命的状态。王崧舟老师说自己当老师,特别是当语文老师是自己的一种天命。他是将语文和生命融为一体。

他认为只有教师真正意识到所有的课都在是为自己上,"我的人生就是有一节一节的课组成的,我的人生的'意义就是由一节一节的课的意义组成的。"这个时候,上课就变成了享受上课。如书中所说,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面对教师这份职业你是以此“安身”,还是以此“立命”?很多年后,当你听到你现在的学生告诉你,你教给了他的东西让他受益一生,那么你才是成功的教育者。成就了学生的人生,就是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他为我展示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读行天下”,教师教的是底蕴,底蕴是书堆积起来的。“一个人的心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这是王崧舟老师博览群书的真实写照。他在读书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他在读书中充实自己。如果日复一日单调而又繁忙的工作,没有空静心读书,没有了跟书的亲密接触,教师的知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我们需要广泛的阅读,有了厚重的人文积淀,语文课才会显得大气,充满灵气。

“文本细读”,教学能力提升的真功夫。文本细读是对教师言语智慧、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通过文本细读,我们的精神触角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诗意。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是自己。王老师《长相思》的文本细读就经历了“精神三变”,从骆驼态的接纳到狮子般的唯我独尊,再复归于婴儿。正是有着这种象征着完美开始的精神状态,才展现出诗意语文的巅峰魅力。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老师精彩背后的坚持和执着感动了我,从心底里萌生出深深的敬意。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艺术对我们来说也许是遥不可及的,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第七篇】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找不到滔天海浪,但若是留心记下来还是有很多意义和价值,让我们的人生拥有了文化的气息,有了历史留痕的机会。也许每一天,也会像《安妮日记》震惊世界,也会像《雷锋日记》让人感动中见到一种精神,也许后来人看到了,也像《小屁孩日记》一样让人开心大笑。

这也许也许没有那一天,像它们一样这样的如此的风光。可我们还是要记下自己的日记。因为这不是为别人立传,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生活的记忆。三个多月的日记坚持,很多孩子的日记改变了以往单调内容,换至于每天丰富多彩的生活。

昨天又一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明天我给你三千字的日记,今天想记的内容太多了。我给他一个大大的鼓励,内心有了一种冲动,他怎么变化这样快?让我不禁陷入思考,原先可不是一个爱写的孩子,竟然开始主动挑战自己,要写长长的日记!我用心回忆一天的教学生活,原来我们的课堂有了新的变化。孩子们大胆走上讲台,挑战自己的胆量。他们不是做老师的作业,而是展示自己的背诵成果。其中的几个孩子,让我也不得不为他们精彩的表现鼓掌,我已情不自禁几下孩子们精彩的瞬间。孩子们的日记,更是丰富多彩,告别了原来的一句话日记,告别了只写吃喝拉撒睡,到现在不仅关注学校生活,家庭社会都是我们的内容;不仅写自己,还写自己的同学朋友;不仅写自己读的课外书,也写课堂讲的书。你和我有矛盾了,写;你和他打架了,写;老师批评了,写;受了委屈,写。现在孩子们写出了精彩,也发现了自己生活的`精彩。

下午我们进行了元旦节目的表演,孩子们参与性很高,他也是激励参与者之一。他的感受,他的表现,让他有更多的话想说。也或许每天听着孩子们的生活日记,读来感觉有趣,也激发了他的好胜心,让他也有了记录生活的欲望。

让孩子们记日记有动力,那就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生活的丰富多彩,同伴的带动,都是孩子们日记力量!写日记不难,一个语文考试个位数的孩子,也能写出自己的日记。在日记得带动下,我相信他会因此改变自己!

教育研究人员的语文教育心得【第八篇】

一直觉得,一份好的教学设计犹如一枚好石,能在短短的45分钟语文课上击出层层鳞浪,滚滚浪花。带着“如何备好课”的期许,我以“课”为核心词,按计划重读了工作坊下发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当读到第四辑《语文教育》中的《谈谈中小学语文备课》时,我竟连读三遍,不能自已。先生在文中列举了当下语文课备课中的几个通病,也恰是从20__年工作以来,我备课的几个清晰的阶段,让我回味,亦让我反思。

温先生列举了当下语文备课中的五大通病,其一为对整个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的考虑,零敲碎打,备一课算是一课,很少去想这一课或这一单元在整个小学或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位置和功能;其二是老师自己对课文缺少细读和研究,过分依赖别人的现成的课例教案,结果也容易导致在“教什么”方面的随意和模糊;其三是遍地开花,重点不突出,没有明确教给方法;其四是程序太多,安排学生读得太少;其五是滥用多媒体。想想自己备课的经历,从最初到现在,从得病到治病,我清晰地看到了我备课成长的三阶段,也慢慢从困囿中走出。

上班伊始的我面对这小小的语文书,尽在想这一课如何精彩,丝毫不想在单元、在课程中的位置关系,且坚持课一定要讲透,要讲到自己酣畅淋漓。如此一年多,我自己精进不少,但课上得差强人意。此时,看了很多名家视频课的我,被其精到的设计、深邃的问题、紧凑的逻辑、传神而诗意的语言吸引折服,所以我开始刻意模仿,从而课上有了全面的学生观、系统的评价和思维精湛的逻辑,但因自身修养差距很大,且对文本缺乏到位而深刻的解读,所以模仿只具其形,缺乏其神,但却在我的备课观里,郑重地刻下了“有文本、有思维、有学生、有成长”的备课理念。确定好备课方向后,我一直努力想将每个元素都塞入这短短的45分钟,但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重心全无,失去了课的中心和突出点,“语文课变得好看而不务实”。直到20__年,接触到了“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思想,我才明白,备课时先进的理念还缺少一条清晰的线索和脉络,这就是主问题教学思想的巨大优势。

一节好课源于全面而准确的备课,思考文章的单元和分册设置意图,拥有自己追求并可操作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授予方法,注重语文基本素养,还原多媒体的辅助位置。这样的一节课犹如一枚好石,方能击出一节张弛有度、全面成长的好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9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