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推荐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11929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第一篇】

摘要:自由主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重要思潮,经历了发生、发展、衰弱的复杂历程,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亦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多种影响。但其最终还只是历史的过客,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即对自由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较量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自由主义文化;马克思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自由主义文化。

自由主义的定义。

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担任政务。

自由主义的分类。

政治自由主义主张个人为社会和法律的基础,社会和制度的存在便是为了推进个人的目标,而不会偏袒拥有较高社会地位者。

文化自由主义注重个人在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的权利,包括如性自由、信仰自由、认知自由等议题,并保护个人免受政府侵犯其私人生活。

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者主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应该由个人自由的选择,也就是市场的力量。

社会自由主义也被称为改良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依据约翰・杜威和莫迪默・阿德勒对这种形式的自由主义的解释,由于个人是社会的基础,因此所有个人都应该拥有实现目标所需的基本要件,例如教育、经济机会、遇到无法解决的灾害时的保护。对社会自由主义而言,这些要件也被认为是权利的一部分。

在所有以上述及的自由主义形式中通常有一个共识,也就是在政府和个人责任间应该有着一个平衡点,而政府应该限制在从事这些无法由私营部分做好的事物。所有形式的自由主义都主张以法律保护个人的尊严和自治权,也都主张个人的自由行动能够达成最完美的社会。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与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和社会思潮相比,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又是一种先进的合理的社会制度。它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世界观为指导,体现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文化反映先进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社会制约性决定了文化的先进性,先进文化本质上是先进社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引证了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所写的一段话:文明的发展,即“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把这个“更高的阶段”注明为“高级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精辟见解,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和“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经济基础之上,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种文化从根本上否定了以私有制为基础、延续了几千年的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维护了劳动人民享有自己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权利。

社会主义文化诞生得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革新,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文化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来的。

社会主义首先要从本国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获取精神食粮。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历史经验证明,批判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成果,必须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来进行,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决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时代的精神,反映历史的潮流,因此人民群众理应享有自己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然而,一切剥削制度下的文化都是剥削阶级意志的反映,都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文化才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

在思想上观念不同。

自由主义文化崇尚自由,追求个体价值,反对集体主义的倾向。自由主义者意识到,只有让个人发挥最大的潜能,社会才有最大的进步。再推前一步,有部分自由主义者,更认为个体及个体的权益,才是社会基本价值的来源,任何集体主义的倾向都会危害此一价值。

然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则始终把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权利放在首位。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在经济上观念不同。

在经济上,自由主义者大多数既是私有制的狂热支持者,又是公有制和“福利国家”的极力反对者。自由主义者认为:私有制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在市场的调节下,私有经济能够自动地实现经济的均衡,使经济自动地稳定在可接受的水平上。私有制既可保障有产者的个人自由,又可保障无产者的个人自由,私有制经济的这种优势是公有制经济所不可能有的。自由主义者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主张福利个人化,反对福利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与其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共产党执政等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

在领导人物的选择上观念不同。

在中国,自由主义者基本上多是服务于教育、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等“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些行业领域内影响是相当大的。但超出这个领域,他们的影响就很有限了。在社会上、在政治上是否有影响力,以及有多大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1)拥有的人力资源;(2)拥有的财力资源;(3)拥有的权力资源。很明显,在这三个方面,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主义者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然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主要依靠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工农大众。由于政府当局无力解决人民最感迫切的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痛苦无告的贫苦大众就会逐渐积聚到革命的营垒中来。再就财力资源而言,共产党诚然不如国民党。但在中国,人力与财力往往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国的财政,长期主要是依靠人口最多数的农民大众。而共产党走的正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由于共产党得到了占全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支持,所以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顾历史,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历经了毛泽东时期的革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时期的发展的社会主义和现在的胡锦涛的和谐的社会主义。这几个阶段都各有特色,毛泽东时期的是坚持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时期是坚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胡锦涛的是坚持和谐才能完善中国,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三个阶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深入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而制定的切实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立足于国情,又适应时代,是一条把强国与富民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红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7,(2).

[2]徐友渔。新世纪对自由主义的重新阐释[j].开放时代,1999,(3).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第二篇】

敬爱的党组织:

201x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xxxxxx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缅怀了马克思的一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引,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提出了要求。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我内心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五·四”是青年人的节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选在这一天举行,我觉得作为青年人来讲意义重大。新时代,中国xxx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尤其是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更应该在青年一代中传承。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xxx的建立。新时代,中国xxx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xxx得“三个更有”的要求,充分展示出宽广的理论视野、长远的思想眼光,是对全党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新的使命召唤和时代要求。

青春不是用来蹉跎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不是靠天马星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时间里,我将继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本领。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xxx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xxx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首要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习xxx强调:“理想信念是xxx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作为党员,就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打牢历史唯物主义根基。就需要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中国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就需要要向榜样学习,尤其是学习革命先烈和革命领袖的坚定信念和人格风范,彰显xxx人的人格力量。

二是要脚踏实地。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端正心态,勤勉敬业,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俗话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有吃苦精神,否则将会一事无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要脚踏实地,多一些担当,少一些抱怨,克己奉公,充分展示xxx员的本色和情怀。正如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奉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三是要志存高远。习xxx指出,“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浅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这条成长成才之路,注定充满荆棘,青年人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这份理想是时代的条件与国家的精神的体现。”因此,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切实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身的价值要求。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承载当今中国梦的最深层力量,更是当代青年人理想的源泉与动力。“志不立,天下无成之事。”我们要敢于立大志,把使命放在心上,责任扛在肩上,一往无前的实干,用青春与热忱托起事业的翅膀。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学习工作必备的思想武器。习xxx提醒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必须勤奋学习马克思,努力在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请党组织给予我更多的考验和帮助,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

此致

敬礼

汇报人:百味书屋。

xx年xx月xx日。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第三篇】

摘要:[htk]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科学命题。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行动指南,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关键词:[htk]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各种矛盾、创造价值提供了最为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在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可以淡化意识形态。“如果动摇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全党全国人民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1]228。在社会价值多元纷呈的社会,更需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才能做到在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使其不发生彼此对立和冲突。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最终必然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动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227。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做到“坚持与发展”相结合。“坚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与基本原则。“发展”就是在实践中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威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新观点、新方法、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考察做出的科学预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党和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绘制的蓝图,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阶段的客观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需要。邓小平曾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人的富裕问题”[2]。所以,邓小平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做出的符合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对未来中国社会的科学设计,是共产主义理想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全社会具有共同的理想与信念,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丧失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社会价值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为依据而作出的价值选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行动指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延续。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价值精神的凝结和精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和社会动力理论。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核心内容,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因而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行动指南。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精神便没有根基,更无法弘扬与培育。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民族精神具有开放性。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注重不断地汲取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脱离时代发展和世界文明大道的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只能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所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彻底抛弃民族虚无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真正地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汲取世界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科学结晶,它既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最高层次上得到了当今时代科学思想精华的熔铸和升华,又使马克思主义因为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新科学结晶而得到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建设事业就会失去方向,就无法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和荣辱观念的新发展。荣辱观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3]。每个时代的民族和国家、阶级、个人总是依据自己所处的经济地位与利益及其所决定的文化环境,提出自己的荣辱观。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针对当前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来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高度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荣辱观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恩格斯曾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4]。历史上的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荣辱观、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荣辱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荣辱观,有着根本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奴隶主阶级以占有奴隶、出身高贵、拥有特权为荣誉的标志;封建地主阶级以“金榜题名”、“高官厚禄”、“封妻荫子”为荣耀;资产阶级则以金钱和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荣辱的标准,并把发财致富、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的一切行为都说成是高尚的美德。无产阶级汲取人类历史上一切荣辱观的积极、合理因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看做最高荣誉,并把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紧密结合在一起。“无产阶级衡量荣誉的标准,不是财富、权势和门第,而是对人民、对阶级、对党和对集体事业的无私贡献,是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解放事业的贡献。”[5]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不仅与历史上剥削阶级荣辱观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是对无产阶级荣辱观的升华。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化,是从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层面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落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问题。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特别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历史背景下,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及荣辱观多元化的现实状况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真正地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才能抑制腐朽的、剥削阶级的荣辱观的盛行与侵蚀,才能真正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新的道德活力,为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思想基础。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和灵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它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正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基础,立足现实,面向现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和谐文化的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无论“百花”还是“百家”,只能是多样化的体现,而不是多元化。就“元”来说,“双百”方针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可见,“双百”方针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实行“双百”方针的结果,不是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中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科学性、先进性是它最根本的特征。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坚持和谐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谐文化才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被釜底抽薪,和谐文化就失去了灵魂和大脑。因此,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坚持运用它来分析和研究今天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5]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36.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第四篇】

曾经我一度以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距离我很遥远的东西,后来我发现我“太年轻”了。马克思主义涉及到的东西太多,而我从中感触最深的是它给我们引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方法理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能使我们将问题看的更加深刻、全面。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的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理论,其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革命性,三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的不朽丰碑,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了解了关于马克思一些东西,我似乎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总是可以找到马哲的一些投影。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物价的持续上涨,出现了诸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的情况,严重超出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房价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所,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就算勉强有了,大部分人也注定要做大半辈子的房奴,这不禁使我们这些身在校园里面的大学生感觉到现实的苦恼与未来的迷茫。

利润,掩盖了实际成本,宣传虚拟成本,让民众以为物价涨价合理,无泡沫,从而接受物价虚高的价格,商人们则从中渔利,而那些掌握着大量社会财富的人也利用了市场的炒作性进一步哄抬了物价。购房团就是一个例子。可能有人会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但目前市场中的情况是工资永远没有物价涨得快。而有些不法商贩更是逾越道德与法律的底线,这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为了利润那些商人什么都敢做、什么都会做。虽然近年来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稳定物价,但很多地方的物价仍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在降价中出现的众多矛盾,商人追求利益与民众渴求物价下降的矛盾;地方政府税收需求、某些官员官本位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地方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的矛盾等等。

另外,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要求我们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是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学习讲求的是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把旺盛的求知欲同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适合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总之,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学习纷繁复杂的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客体方面的限定和制约,掌握好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义精髓,自觉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做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第五篇】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传播过程。它可以广泛传播,与它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方法紧密相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不懈的努力,主要运用了写作和传播文本著作、培养先进知识分子、建立组织、批判其他思想等方法。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从传播者转向接受者,然后实现普遍接受的过程。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传播渠道是实现传播效果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早期能够得到较好传播得益于马克思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文本著作的写作与传播。

马克思早期文本的写作、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确立期及1848年革命前后。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确立。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于理论和现实的关系,他的思想逐渐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指出政治解放要涉及旧的社会体制的解体。《论犹太人问题》阐明资本主义国家人权只是虚幻的形式,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政治解放的不彻底。除了这些文章,还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德法年鉴》停刊之后,马克思转向《前进报》,在该报发表了《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批判的札记……》、《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实行新改革的幻想》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产生。《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指导。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写了总结性的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1年以后,马克思在十年的时间里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撰稿,这让马克思主义在美洲大陆传播。1852年,马克思发表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结了欧洲革命的教训,提出必须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1857年和1859年他分别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系统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1867年,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做了科学的论述,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

二、培养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传播。

一种理论能够传播的重要因素是有较高觉悟的传播者。他们接触、认同然后传播这个理论。马克思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必须聚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让他们接受先进的理论,然后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宣传、鼓动作用去传播马克思主义。1846年,马克思成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它培养了无产阶级的先锋力量,团结了先进知识分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一个阵地。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马克思为转变无产阶级组织和团体成员的主观世界,把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作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前提,通过谈话、书信和报刊等形式加强了先进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了魏德迈、李卜克内西等一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也帮助过许多探索中的革命者。例如在拉萨尔主义猖狂活动的日子里,马克思以严肃的批评和真诚的教育帮助了倍倍尔、李卜克内西克服拉萨尔主义思想的影响。此外,马克思指导了沙佩尔、列斯纳、沃尔弗,丹尼尔逊等一批先进的工人代表和知识分子成为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

三、通过建立组织进行传播。

马克思把握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趋势,积极参与组建无产阶级性质的组织,传播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成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搭建传播先进理论平台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认识,他们于1846年成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这个组织将各国社会主义者、先进工人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互交流思想,一起分析、了解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让各国社会主义者建立了经常联系,也让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第二,改组正义者同盟。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加入正义者同盟,担负了改组同盟的任务。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将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和维护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用宣言的形式为同盟起草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1848年,《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

第三,组织领导第一国际。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在组织领导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潮,团结了一批社会主义者,支持了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联合了世界无产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团结和统一。他们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确立了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第一国际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水平和组织程度,为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取得统治地位做了准备。

马克思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存在多种思潮的影响。为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他批判了一些错误的思想。

第一,批判魏特林的空想社会主义。魏特林运用唯心史观批判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理想绘制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反对制定共产主义纲领,反对组织无产阶级政党和开展政治斗争,公开反对马克思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运用共产主义理论驳斥了他的观点。马克思反对魏特林的斗争得到了正义者同盟及其领导的支持,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将他开除,他的空想共产主义在工人组织中的影响逐渐消失。

第二,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把英国和法国的某些共产主义思想和德国的哲学前提混为一谈,企图用一种人道主义和抽象的人来认识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说成是一种“野蛮的破坏”。从“真正的社会主义”开始流行起,马克思就十分重视对它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他们宣传阶级调和、反对革命斗争的反动本质。在《反克利盖的通告》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莱茵观察家的共产主义》一文中,马克思揭露了它为德国君主专制政府效劳的真正面貌。《共产党宣言》把它归于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之列。

第三,反对蒲鲁东主义。蒲鲁东主义主张用改良主义来改变人们的命运,反对暴力革命,反对一切斗争。马克思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方面对它进行了批判。指出它在哲学上坚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经济领域否认劳动力是商品,反对剩余价值学说,企图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政治上主张采用改良来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针对否认阶级斗争的谬论,马克思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提出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获得真正的解放。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的论战,阐明了工人运动面临的问题,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深化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第四,批判拉萨尔主义。拉萨尔主义是以拉萨尔的理论为核心的一种机会主义思潮。针对这种机会主义,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批判。一是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小资产阶级分配观。二是批判了拉萨尔主义混淆阶级阵线,否认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三是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四是批判了拉萨尔的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理论。马克思指出,依靠普鲁士王国的帮助来建设一个新社会是幻想;所谓的“国家帮助”是迷惑工人阶级的说辞。五是批判了拉萨尔主义鼓吹“自由国家”的谬论。“自由国家”是反动阶级自由地奴役和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劳动人民是没有自由的,“自由国家”本身是一个矛盾的说法。

第五,反对巴枯宁主义。巴枯宁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它从唯心史观出发,认为任何权威和国家都是邪恶的,所以否定一切国家、否定一切权威、宣扬绝对的个人自由,主张建立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马克思通过分析私有财产继承权,阐述了权威问题,肯定了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进一步丰富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还通过多次斗争把巴枯宁逐出第一国际,从组织上清除了巴枯宁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他勤于理论研究,敢于与错误的思潮做斗争,善于培养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组织有正确的方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此迅速和广泛。

参考文献:

[1]庄福龄,等。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石云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研究(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韩玲。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历史发展[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