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通信毕业论文(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45253

【导言】此例“通信毕业论文(通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通信专业论文【第一篇】

目前,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没有统一的制定模式,有学者研究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模式[3,4]。但有研究者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即“工学结合”是专业教学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实施方式[5],是专业教学标准的一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可以规定“工学结合”是本专业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而不能以“工学结合”作为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依据。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6],为达到该目的,“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工学交替”、“工学并行”、“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7],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现阶段,“校企合作”主要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即应用于教学、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阶段,目的是把理论教学与企业技能实践相结合[8]。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出发点是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即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因而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需要企业参与,因此有必要拓宽“校企合作”内涵的广度和深度,并把“校企合作”应用到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即专业教学标准制定阶段。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如图1所示,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初始阶段,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政策,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只有通过对二者信息的分析,才能准确定位所培养的人才在企业人才梯队中的层次,进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是拟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国家、社会、企业的要求。第二阶段是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及所培养人才就业岗位(群),这个阶段是通过分析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调研企业岗位(群)分布,然后结合高职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的层次,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第三阶段是调研已确定岗位(群)的技能、素质要求,构建符合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选择符合高职教学、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全真企业岗位(群)的实训、实践环境。最后整理上述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新的、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可以看出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均需企业参与,下文将详述各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

二、专业方向的确定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本科教育,二者在人才类型、知识规格、能力规格、素质规格、就业面向等方面均有区别[9]。高职人才培养强调与企业紧密合作,以行业、企业的要求为主,人才培养方向取决于就业岗位(群)的需要。高职在专业教学标准建立过程中所服务的岗位不应是一个特定的岗位,应是技能要求相近的一个或多个岗位(群),且多个岗位(群)间的技能要求应有较强的联系,这样通过几门专业课程的拓展就能使所培养的人才胜任其它岗位(群),从而增强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灵活性。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需要充分掌握区域和国家通信行业、企业的发展规划。通信行业的岗位(群)比较复杂,对于一所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不可能培养适合所有通信岗位(群)的高技能型人才,需要对区域和国家通信行业的岗位(群)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所服务的岗位(群),进而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由于每类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不同,因而只有系统地调研和分析岗位(群),才能准确掌握这些岗位(群)所需要的技能。目前,岗位(群)调研方法主要是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该方法比较直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处于“一厢情愿”的境地[10],企业信息公开不充分;2.要得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和技能要求的准确信息,需要调研大量的企业,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研效率低下;3.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岗位类型、岗位需求量等信息变动较快,实地调研耗时长,会导致得到的调研结果不能反映当前的新情况,即调研结果实时性差。针对以上问题,为准确、快速地获取企业信息,可采用以下五种途径进行企业调研:1.查阅国家和本地行业管理部门的岗位(群)信息;2.到与我校“校企合作”紧密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3.分析到我校参与人才招聘企业的招聘简章,并现场咨询企业岗位信息;4.分析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反馈信息;5.通过互联网查阅岗位招聘信息。采用上述办法对通信岗位(群)进行了企业调研,结果显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据通信增长迅速;移动通信技术将由3G迈入4G时代;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通信行业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这些信息表明新一代通信网的建设、网络运维及通信设备的生产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确定了通信网工程为专业的发展方向,所服务的岗位(群)主要有: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室内分布系统;数据网络建设与维护等,此外还保留了原有的优势岗位通信设备(终端)检测与维修。

三、课程与实践体系的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普通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二者教育目标明显不同,因而高职教育不是小型化的本科教育,不能把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简单化后直接应用于高职教育。在高职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需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1.使基础课程能满足实践和工作的需要;2.专业课程实用性强,所培养的技能是面向岗位(群)的;3.通过人文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才有关敬岗爱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保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够胜任岗位(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同样引入了“校企合作”的理论方法,把职业经验吸收到课程中[10]。针对岗位(群)的课程设置流程如下:首先对选定的岗位(群)进行职业描述,即该岗位(群)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后确定企业对该岗位(群)人才的具体要求,包括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最后在广泛征求企业专家、资深职业教育教师和教育家意见的基础上完成适合本岗位(群)的课程设置,其流程如图2所示。最后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多个岗位(群)的课程,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上述方法,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岗课程设置过程如表1所示。

(二)实践实训平台建设

目前,许多企业要求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的结合,能够满足企业的这一要求。此外,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的实施也需要借助实践实训平台,这些情况表明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是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实践实训平台与企业岗位环境高度一致,需要调研企业的岗位工作场景。通过企业实地考察,配合上述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通信网工程专业需要筹建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优化实训室,数据交换实训室,软交换实训室,光传输实训室,每个实训室可开展多项实践教学和技能实训。以网络优化与测试岗位为例,为配合该岗位的教学开设了移动通信仿真、基站运行与维护仿真、网络优化实训、无线覆盖实训等。实训平台硬件设备建设完成后,根据课程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要求,需对课程内容、讲授方法、学习情景等多个环节进行改革,这些内容由对应的课程标准规定。由此可以看出,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施专业教学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保证,它为实践“工学交替”、“工学并行”、“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式、方法奠定了基础。在中央财政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实践了基于“校企合作”通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即建立了适合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实训平台。在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效率,实践效果显著。

四、总结

通讯科技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

关于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管理,则需要依据计算机电子通讯信息、工程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对各部分的物质要素进行正确分配,力求各种物质要素得到最良好的配置,与此同时,还可以对某些物质要素进行必要的改变,依据电脑电子通讯讯息、技术建设的工作的进度及安全要求来完成整个电脑讯息、技术工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我国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遍及,社会各行业对电脑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脑电子讯息、技术是社会广泛使用的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它有利于各种工程工程的管理,也可以使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施工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另外电脑电子讯息、管理还可以对各种工程讯息、进行快捷的存档、获取、交流和处理。我们在工作中使用讯息、技术时需要有效地利用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发挥电子讯息、技术的最大作用,依据不同工程的管理需要进行正确的动态改变,使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信息保护工作

传统的工程管理方式主要以人工记笔记的方式来开展,这种传统的讯息记录方式,还是具有一定的特长,虽然比较方便快捷,但是手工记录非常容易出现错误,不适用于传统工程管理中十分复杂的讯息保护。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能够让讯息记录更加快捷方便,其是在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实现快速传送,最大限度降手工抄写的部分,能够更好的降低错误出现的几率,而且还能够对相关讯息进行更好的存储与管理,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特长能够弥补传统工程管理过程中对讯息保护部分的不足。

工程管理计算

工程建设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这类精算必须要最大限度保障其精确性才能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电脑电子讯息技术本身的计算精确性就非常高,能够降低计算过程中的错率,将电脑电子讯息技术运用到工程管理过程,充分发挥其计算上的特长,为工程管理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工程规划

整个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中工程规划时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工程建设都是为了推动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其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更加规范。但是这样的工程建设必然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且非常复杂。为了让工程能够更加顺利开展,有必要对工程进行科学正确的规划,从而实施监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工程管理中对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工程规划更加有效率,保障工程规划的质量,为工程建设提供更有利的导向作用。利用电脑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充分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物质要素共享,借助更多先进的经验,对当前工程管理实施更好的规划。

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成长的中坚力量,竞争的激烈程度毋庸置疑。如果企业想要想要在困境中生存,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效益。就工程管理而言,尤其是建筑工程方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施工情况,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一方面可以加快工作进度。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有很多现代化的软件和工具,利用这些软件工具,批量操作的技能,可以很方便的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如果现代的建筑公司,仍然固步自封,沿用传统的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必然在新时代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长此以往不利于发展。

提高管理效率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很多软件和工具设计上都很简洁和人性化。软件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工作,相比于人工,机器可以批量操作,而且速度远远高于人类。得益于这些优点,当今很多大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在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相关的工作。合理的而利用计算机的优点,可以提高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先进,处理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也会越来越高,极大的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2、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方法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若要在工程管理中更好的成长与使用,必须要配置高专业素养高的人才。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对相关管理人员全面讲解电脑电子讯息技术与工程管理之间的关系,要让每一个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将工程管理学识与技能充分把握,才能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从而才能更好发挥工程管理的作用。电脑电子讯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要更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坚持自我更新,要善于学习,加强实践,从而更好的保障技术上的创新。

加强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理论学识掌握部分比较匾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理论学识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工程理论学识部分的学习,逐渐完善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学识。理论学识能够在行业中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不断完善理论学识,可以让后续的研究者有更多的经验借鉴,让广大研究者取得更好的成果,为工程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促进工程管理更好更快成长。

3、结语

目前,我国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理论学识掌握部分比较匾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理论学识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工程理论学识部分的学习,逐渐完善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学识。理论学识能够在行业中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不断学习理论学识,可以让后续的研究者有更多的经验借鉴,让广大研究者取得更好的成果,为工程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促进工程管理更好更快成长。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科技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张禹峤。黑龙江科学。2014(03)

通信业论文【第三篇】

引言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当前通信电源供电体制基本上是以集中放置、集中供电方式为主,有人值守、故障维修为主。而电源的负载,如传输、交换、数据、移动等专业的维护方式正朝着集中监控、集中维护、少人或无人值守方向发展。通信基站是通信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任何情况下的正常供电,是保证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各通信基站内均配备了较先进的电力电源供电系统,包括开关整流设备、免维护蓄电池、油机等。这些设备是保障供电稳定和连续性的重要设备,对这些设备维护的好坏,不仅影响电源系统设备的寿命和故障率,而且直接涉及通信网络的平稳运行。

一、通信电源概述

从远古时代以来,阳光、空气、食物和水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而今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电也已成为人们的必需品。因为有了电,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欢乐。正是由于通信系统的安全优质运转,无处不在的通信电源则是坚实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实施集中监控管理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通信网的要求,也是企业减员增效的有效措施。各种电源设备要智能化、标准化,符合开放式通信协议。若电源系统不能输出规定电流,电压超出允许波动范围,杂音电压高于允许值时间并持续10s以上者均判定为系统故障。原交流系统中的电压、频率或波形畸变超出规定范围持续时间大于60s者均判定为故障。为此,要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有条件的通信部门应尽量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引入2路市电输入,并设置2路市电电能自动倒换装置;所用设备要选用可靠性高的高频开关整流设备,采用模块化、热插拔式结构以便于更换,并合理配置备份设备。任何新技术、新设备未经充分验证、试运行前均不得进入供电系统。供电方式要大力推广分散供电,使用同一种直流电压的通信设备采用两个以上的独立供电系统,这也是今后通信网络容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新业引入的新要求。为了尽量缩短设备的平均故障修复时间,要经常分析运行参数,预测故障发生的时间并及时排除。还要提高技术维护水平,采用集中维护、远程遥信、遥测维护。在实施过程中,三遥点的设置要合理,绝不是越多越好,要以可靠性、实用性为基本原则,宜简勿繁。

二、电源系统使用中应重视的问题

电源系统目前广泛使用高频开关电源系统设备,其智能化程度高,电池采用了免维护蓄电池,这虽给用户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在多方面引起注意,确保使用安全。

按电源系统的使用要求和功率余量大小来分,在使用中要避免随意增加大功率的额外设备,也不允许在满负载状态下长期运行。工作性质决定了电源系统几乎是在不间断状态下运行的,增加大功率负载或在基本满载状态下工作,都会造成整流模块出故障,严重时将损坏变换器。自备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波形、频率和幅度应满足电源系统对输入电压的要求,另外发电机的功率要大于开关电源设备的额定输入功率,否则,将会造成电源系统设备工作异常或损坏。

电池应避免大电流充放电,理论上充电时可以接受大电流,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否则会造成电池极板膨胀变形,使得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电池内阻增大且温度升高,严重时将造成容量下降,寿命提前终止。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防止电池短路或深度放电,因为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放电深度有关。放电深度越深循环寿命越短。在容量试验或放电检修中,通常放电达到容量的30%-50%就可以了。

铅酸蓄电池的容量和电解液的比重是线性关系,通过测量比重可以了解电池的存储能量情况。阀控式密封蓄电池是贫液电池,且无法进行电解液比重测量,所以如何判定它的好坏,预测贮备容量已成为当今业界的一大难题。用电导仪测电池的内阻是判定蓄电池好坏的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方法,但尚不能准确测定电池的好坏程度。目前,最可靠的方法还是放电法。在可靠性、经济性、可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综合比较,应选用四冲程油机为原动机发电机组。四冲程油机结构简单,采用多缸均衡做功、增压等一系列成熟技术适合于大容量机组的要求。其噪音小、污染小、性价比高。使用中把机组产生的热量排到室外,保证机组周围环境湿度不超过指标要求。公务员之家

三、电源系统的维护与检修

当电源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先查明原因,分清是负载还是电源系统,是主机还是电池组。虽说开关电源系统主机有故障自检功能,但它对面而不对点,对更换配件很方便,但要维修故障点,仍需做大量的分析、检测工作。另外如自检部分发生故障,显示的故障内容则可能有误。对主机出现击穿、断保险或烧毁器件的故障,一定要查明原因并排除故障后才能重新启动,否则会接连发生相同的故障。再好的设备也有寿命期,也会出现各类故障,但维护工作做得好可以延长寿命并减少故障的发生,不要因为高智能、免维护而忽略了本应进行的维护工作,预防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高频开关电源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主机的维护工作量很少,主要是防尘和定期除尘。特别是气候干燥的地区,空气中的灰粒较多,灰尘将在机内沉积,当遇空气潮湿时会引起主机控制紊乱造成主机工作失常,并发生不准确告警。另大量灰尘也会造成器件散热不好。一般每季度应彻底清洁一次。其次就是在除尘时检查各连接件和插接件有无松动和接触不牢的情况。由于整流器对瞬时脉冲干扰不能消除,整流后的电压仍存在干扰脉冲。蓄电池除有存储直流电能的功能外,其等效电容量的大小与蓄能电池容量大小成正比。因此,维护检修蓄电池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虽说蓄电池组目前都采用了免维护电池,但这只是免除了以往的测比、配比、定时添加蒸馏水的工作。但因工作状态对电池的影响并没有改变,不正常工作状态对电池造成的影响没有变,所以蓄电池的工作全部是在浮充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应每年进行一次放电。放电前应先对电池组进行均衡充电,以达全组电池的均衡。放电过程中如有一只达到放电终止电压时,应停止放电,继续放电须先排除落后电池后再放。核对性放电不是追求放出容量的百分比,而是关注并发现和处理落后电池,经对落后电池处理后再作核对性放电实验。这样可防止事故,以免放电中落后电池恶化为反极电池。平时每组电池至少应有8只电池作标示电池,作为了解全电池组工作情况的参考,对标示电池应定期测量并做好记录。在日常维护中需经常检查的项目有:清洁并检测电池两端电压、温度;连接处有无松动腐蚀现象,检测连接条压降;电池外观是否完好,有无壳变形和渗漏;极柱、安全阀周围是否有酸雾逸出;主机设备是否正常等。免维护电池要做到运行、日常管理周到、细致和规范,保证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况,从而延长使用年限;保证直流母线经常保持合格的电压和电池的放电容量;保证电池运行和人员的安全可靠。这是电池维护的目的,也是电池运行规程中包括的内容和运行规则。当电池组中发现电压反极、压降大、压差大和酸雾泄漏的电池时,应及时采用相应的方法恢复和修复,对不能恢复和修复的电池要换掉。但不能把不同容量、不同性能、不同厂家的电池联在一起,否则可能会对整组电池带来不利影响。对寿命已过期的电池组要及时更换,以免影响到电源系统和设备主机。

参考文献: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网络协作教研; 平台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刘金河(1966—),男,河北文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E-mail:。

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近年来,在整合区域内外各类资源,建立一体化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资源环境和支持体系方面,我国各省、市(区)分别在三网合一、多功能平台集成、教师在线研修与备课、在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教育网络建设现状,建立一套由省、市、县的三级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支持机制,使区域内所有教师都能平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最终实现区域内教师专业能力的均衡发展。[1][2][3]

一、基于区域协作的教师专业

发展网络平台需求分析

(一)为区域内教师培训提供课程资源支持

网络课程平台通过为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提供大量优质资源,有效支持教师将培训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体系化的网络课程支持能使教师培训工作有效展开,实现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教师自主学习与网络课程学习相结合、网络校际协作与共同研讨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并培养其网络学习习惯与校级合作技能。

(二)支持区域教师协作教学和教研

1. 为区域教师校际协作教学提供支持

网络平台能为教师提供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案积累、教案评选等服务,同时提供相应学科、年级的教学案例、备课模版、教学素材等资源,方便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备课。利用网络协作备课平台教师可以在线备课,共享教学设计。如在协作备课中,网络协作平台自动保留备课过程中的每位协作者的修改痕迹,以促进教师的协作;在教师完成协作备课后,教师设计的教学案例、开发的教学资源能够直接被用于课堂教学,同时能被、下载,以供边远地区教师下载,适用于农远模式一、模式二环境的教学;在教师实施协作教学时,能够进行在线的同步课堂教学和离线的异步课堂教学录像观摩与评析,教学协助者能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指导和协助活动。

2. 为区域教师协作课题研究、研修活动提供支持

网络平台能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支持,通过动态更新、展示优质教学视频供教师观摩,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帮助。也可以通过提供虚拟学习社区、博客、微博群等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使用QQ、YY、教研社区等组织网络研讨会。网络平台还能支持教师的各种研究活动,如“一对一指导”、“协作交流”、“团队教研”、“校际协同教学”、“系统的课程学习”、“教学直播互动”以及“教学录播”互动等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

二、国内外典型教师专业

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分析

(一)国外典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分析

国外用于从事Internt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平台主要有Tapped In、 Thinkfinity等。

1. Tapped In

Tapped In教师在线专业发展平台建立于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开发和运营,①是一个为教师提供终身专业发展学习服务的平台。Tapped In的虚拟情境采用了一种多用户的虚拟环境,并整合了许多新一代的协作理念,设计并嵌入了多种组件,使虚拟科研平台具有透明性、扩展性、持久性和易用性等特点。该平台提供超出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资源、在线支持工具等,还为教师提供独自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的学习空间,平台管理者可以在平台中创建和管理小组学习,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采用文字聊天、电子邮件、内部短信等方式相互交流。

(1)虚拟情境

Tapped In采用了新一代的在线学习工具,包括聊天室、视屏以及白板教学,能够满足教师的日常交流学习的需要。Tapped In的虚拟情境设计采用Building、Floor和Room的分层设计理念。用户进入Tapped In,首先来到接待室,接待室包括一份虚拟校园地图和Tapped In大楼的每层目录,在导航中可以见到People、Places、Groups、Calender、Library、Jobs。通过在线支持,教师可以查看最新的登录信息、群组讨论信息以及网站为大家提供的图书馆等信息。教师通过三层架构设计的三部分,选择自己需要进入的学习地点。

(2)教学讨论区(Discussion)

平台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讨论活动,给出讨论话题,然后由教师在线讨论。日常的讨论按照“设计—教学—探讨—反思”的模式循环进行:首先由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教学;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在Tapped In平台自己的教学案例,并提出个人的问题;然后在带队教师的引导下,所有在线教师就某个案例进行在线探讨;教师根据话题的讨论情况,再次设计自己的教学。

(3)面向导师的在线研讨

由固定的导师在Floor中定期开设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如教师进入行动研究群组时,有关行动研究的信息能迅速映入眼帘。在话题讨论中,每个开设的栏目都有固定的所有人和仲裁人。导师根据自己的固定话题,引导群组教师展开讨论。每一个固定的群组信息在平台中也会进行统计,这样可以结合email进行异步的联系。

2. Thinkfinity平台

Thinkfinity由Verizon 基金会及其11个合作伙伴联合开发,是一个综合数字学习平台。②Thinkfinity为美国K-12的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基于课程内容和基于标准的免费网络教育资源,为全美教师在线和面对面相结合的高级技能培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发展项目、课程计划等。

(1)Thinkfinity的资源

Thinkfinity的资源有基于课堂的学习资源(教案、互动游戏)、基于家庭及课外学习的资源(游戏与工具、父母与孩子、读写能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在线课程、直播网络讨论会、录播网络讨论会)等。这些资源的开发以英语语言文学、外语、艺术、数学、经济学、科学、地理、历史、政府和公民等核心课程内容为主,与国家教育标准保持一致。

(2)Thinkfinity的组织

由Verizon 基金会赞助11个机构开发了10个为K-12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免费教育资源的学习平台。Thinkfinity也是SETDA(the St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rectors Association)、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CCSSO(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NEA(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等五个重要机构的附属机构。Thinkfinity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网站内容,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优质资源,既保证了网站内容的质量,又保证了网站资源的建设。在成为免费网络社区的一员后,学习者可以获取资源、结交朋友、分享思想、提供建议、与其他教师一起共建社区等。

(二)国内典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分析

1.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①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国内多个省级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参与,是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大型网站,主要为教师提供“新课程改革”、“国培计划”等项目在线课程培训。平台以在线课程为主要形式组织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同时提供一定的教师论坛与博客功能,支持教师在线交流。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资源以教师远程非学历课程为主,资源开发以新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教师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由新理念通识培训、新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教育课程、专业提高课程、新课程专题讲座、新课程典型课例、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新课程校本研修等构成,按综合、高中、初中、小学进行分类。同时还提供拓展内容,如剑桥英语、Primary Colours教学资源、专家报告、新课程实验教学等。受训教师注册选择相应课程后,通过阅读教学内容、观看教学视频、在线讨论、提交作业作品等活动完成课程学习,最后通过课程考试获得课程学分。一门课程一般分为16~24个学时,设置3~5个左右的作业,由学习者分阶段完成。教师只有在完成了所有作业,通过在线考试后,才能获得该课程学分。

2. 江苏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由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化学习、活动中心和金教工程等五个主功能平台和13个大市分中心平台组成。该平台建立了省、市、县(市、区)三级门户系统,其核心平台具备用户中心、资源中心、运营中心、消息中心、管理中心、接口服务等功能,能够满足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不同用户日常应用和学习需要。

(1)主功能平台

主功能平台包括信息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活动中心平台和金教工程平台。信息平台主要包含省级教育新闻、国内教育咨询、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动态和工作简报等四个栏目。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教学资源和学生素质拓展资源,资源由省级开发的资源,也有汇聚自各大市中心的优质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提升和共享。数字化学习平台则为全省师生建构了一个先进的、面向国际化的网络交互环境。活动平台则为全省师生提供各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字化学习体验活动,基于活动平台支持的活动开展由活动申请、活动审核、活动准备等规范的管理支持。金教工程则提供全省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支持。

(2)大市中心平台

江苏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下设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等13个大市分中心平台。市中心平台主要包含新闻资讯、学校频道、教师频道、学生频道、家长学堂、资源中心、招考中心和活动专区等一级栏目。学校频道包含专家答疑、名校展示、名校资源、数字校园等栏目。教师频道包含名师资源、名师在线、名师工作室、优秀教案等栏目。大市中心平台是地区性的集教育资讯、电子政务、资源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平台。

3. 福建基础教育网

福建基础教育网由福建教育学院主办,为福建全省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平台主要具备教育宣传和电子政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基础教育学科资源服务、全省各类教育网站链接等功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主要通过集成“福建省名师网上授课教研活动平台”、“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校长)远程研修平台”、“福建基础教育课程与研修资源中心”、“福建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福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远程培训”、“福建国培计划平台”等子平台来实现,以教师培训、教师网络研修、教师教学资源(课程)支持、名师工作室、教师交流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全省所有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名师授课平台包含中小学各学科名师授课实录、教研资讯、教学专家团队、名师风采、与名师互动交流等。教师研修平台主要包括教师培训、研修资源和研修活动等板块,教师培训板块整合了省内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等,教师研修资源板块整合了在线教学视频、培训/研修活动问卷调查、教师信息库、热门研讨话题、优秀作品、课程(培训)资源等。

此外,平台提供了元资源分类、出版社教学资源分类和特色资源分类的多元化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支持服务。元资源即按照学科分类的,以积件形式生成的学科教学资源;出版社教学资源则提供了适配不同教材出版社所出版教材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辅导资源;特色资源包括校本资源、仿真资源、考试(中考、高考)资源、教学工具资源、视频资源、教师研修资源、信息技术专项资源、福建特色基础教育资源等。

三、基于区域协作的教师能力

均衡发展网络平台设计

(一)平台基本功能结构设计

从支持区域教师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需求出发,借鉴国内外典型平台的先进经验,研究者认为,一个具备完善功能的区域协作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应该具备教育信息宣传与教育电子政务、基础教育资源支持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等三大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平台统一设置省、市、县、校四级管理账户,由省一级管理中心负责全省区内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规划、审核、质量管理、活动认证以及技术支持,地市一级管理中心负责本市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指导,县一级管理中心和校一级管理中心依托县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本县(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实施和指导。

1. 信息宣传与电子政务

主要展示国家、省、地市教育新闻以及国内综合类教育资讯,承担省一级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和教育行政事务自动化办理。

2. 基础教育资源支持服务

主要提供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学科课程教学资源、中高考考试辅导资源、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和教师教学研修资源。其中,学科课程教学资源分为元数据资源库、学科课程资源库、出版社教材配套资源库,区域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包括各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德育教育资源等。

3.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

主要提供教师教学研修资源服务、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服务、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和教师交流论坛、博客服务。功能平台界面主要显示特色资源展示、教研资源站内检索、教师培训动态、教师研修动态、教师博客展示、热点讨论展示、在线协作工具等模块。其中站内资源检索可搜索课程、用户、专家、学校和资源等;教师培训动态展示包括培训公告、最新培训课程、最新学习统计等;特色资源展示包括在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中最新原创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素材、精彩专题网站展示、名师工作室推荐等;教师博客展示区包括最新博文、精彩博文、名博推荐等;协作工具功能区包括多方教学语音视频协作系统、在线求助、答疑等。

(1)教师教学研修资源服务

提供省、市一级名师讲堂、学科教学专家讲座、说课视频、名师课堂实录等视频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指导案例、教学反思心得和教学研究成果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教学研修资源。同时,教师研修资源整合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支持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教师在线备课的资源调用。

(2)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支持服务

课程管理平台主要功能为学习资源呈现、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支持、学习活动的评价和管理。通过采用课程管理系统支持区域内各类教师培训活动的开展,通过为各地市、县中心提供统一的培训中心账户管理,支持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组织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师培训活动,省级管理中心通过该平台统一实现对省域内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活动的质量监督和培训认证。

(3)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支持服务

主要为教师在线网络课程学习、校际教师在线协作教研、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教师协作课题研究等不同类型网络研修活动提供模块化的功能组件支持,为上述活动提供模块化的功能组件套装服务,如教师在线协作备课系统、教师网络课题教学互动系统、网络研修工作室动态生成系统等。

(4)教师交流论坛、博客支持服务

主要提供教师博客、教师论坛、教师圈子等交互工具支持。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开放的信息平台,可以让教师发表自己个性化的反思结果,有利于教师深入思考并把隐性的个人知识显性化,促进教师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教师社区(论坛)为教师在线学习交流提供一种比较开放的环境,教师通过论坛逐步形成网上学习社区,进行合作式、讨论式学习,通过BBS可以建立主题讨论组,发表意见和评论。

通过教师个人中心,提供对教师参与学习课程、研修活动、资源作品、博客、圈子、论坛等的导航功能。如教师参与的课程、热门课程和搜索课程,的博文、关注过的博文,的资源、关注的资源,的话题、关注的话题、对话题的最新回复、话题管理等。对不同等级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权限管理,如普通教师只能学习课程、搜索课程,骨干教师可以协助管理课程,专家可以管理课程等。

(二)平台建设布局与系统管理规划

1. 平台建设布局

平台由一个省级主平台和多个地市中心平台构成。由省级教师专业发展主管部门统一负责省市两级平台的建设和省级平台的维护管理、市级中心平台的技术支持,市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心负责维护管理市级平台。市中心平台的建设以省级平台为依托,主要通过调用省级平台资源和建立地方特色资源,以支持地方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同时提供本地区以校为单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支持服务。

2. 平台系统管理规划

平台系统管理由省、市、县、学校分级管理,并由省级教师专业发展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身份认证。省级平台设置省、市、县三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心管理账户,市级平台设立市、县、校三级教师研训管理中心账户,省、市两级用户数据库实现统一对接。

(1)管理账户

管理账户分为系统管理账户和省、市、县(市、区)、学校四级管理中心账户。系统管理员是网站最高级别的用户,负责网站的整体设置以及各级管理员的注册工作。省级管理中心账户由省级教师培训、研修活动组织机构申请获得,通过省级管理中心账户组织实施省一级的教师培训和网络研修活动,并由省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进行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质量监督认证和学分登记管理。市级管理中心负责市中心平台的日常管理维护,负责对辖区内县(市、区)、校两级管理账户的管理、市级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县级管理中心通过登录省、市平台参与各级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本县区教师管理,依托市级平台组织实施县级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负责本地资源的管理。学校管理中心通过登录市级平台管理本校教师学习活动,组织开展校级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活动。

(2)教师用户

通过市、县(市、区)管理员实名注册所属地区教师用户,教师用户实名登陆后,方可下载使用平台资源,参与学习和研修活动。

(三)平台基本技术架构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基于Web建立和运行,使用LAMP(Linux、Apache、MySQL、PHP)作为技术构架(如图2所示),教师之间、教师和专家团队通过浏览器进行沟通。[5]

四、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师专业实践后,为教师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工具支持,并成为教师专业的构成要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时代的教师学习在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同时,也呈现出社会化、分布式和情境化的特征。教师只有在与他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中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使用的各种技术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和表达自我、在社群中与同伴有效交流互动的时候,才能够很好地学习并发展他们的专业知识。[6]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在于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涵盖技术支持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继续教育执行政策、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标准等)、队伍保障、运行策略、资源环境支持的区域协作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执行。

[参考文献]

[1] 张天雪。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路径与政策理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81~86.

[2] 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6):58~61.

[3] 林秀钦,等。技术支持的国际教师教育项目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8,(5)8:13.

[4] 李华,等。网络协作教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10~114.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第五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美术特长教学 实践经验 整合 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高中美术特长专业课的训练,多数学生在毫无美术基础又迫于文化课不理想的情况下选择学美术考大学的途径,只有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在高中阶段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美术基本知识。我校从高一就开设了“艺文并重模式”的美术特长班,笔者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进特长教学中,优化了美术课堂教学,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长教学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从现代信息技术特点、美术的学科特点、高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目的和现状分析出发,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和整合点。

1.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丰富;(2)表现的多样性;(3)交流的互动性;(4)时间的高效性;(5)效果的预见性;(6)学习的主动性。

2.高中美术课程的特点。

(1)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2)理解美术文化,提高人文素养;(3)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4)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5)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3.高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目的和现状分析。

高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目的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一定量的专业技能培养,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深入地、扎实地掌握艺术造型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为学生升入高等艺术院校继续深造和从事一般美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美术特长教学现状分析:美术专业理论课讲授得枯燥乏味,许多抽象概念知识点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美术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被动和机械化;学生的审美素养停滞不前,眼界狭小,很少接触到各种“百花齐放”风格的作品和作画方法。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特长教学整合的具体运用

高中美术特长教学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直观教学,具备其他学科的一般流程和环节,合理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到美术特长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项课程中,发挥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改善了美术理论知识课。

给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是进行临摹和写生练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课程,学生很难独立思考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画面,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找出理论知识与直观形象结合中的转换途径,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绘画表现能力的目的。

以静物写生构图原理的传授为例,先把要讲授表达的静物内容在3DMAX中进行建模,制作出衬布的形状、大小和贴上不同的颜色或贴图,然后通过灯光配置和摄影机的摆放,形成一个课堂静物写生教学的三维空间,给学生一个由理论到真实环境相结合理解的切入方式。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程跟踪学生考试情况,完善和升华美术考试过程。

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美术作品的作画过程往往是一幅美术作品成败的关键,美术专业训练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规范学生的作画步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录像,全程拍摄记录下部分学生考试的过程,将从学生起稿构图的第一步到最终修改完成的过程拍摄下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每次考试的录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写生作品的讲评方式。

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讲评,是特长班教学中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用相机拍摄下学生每次的美术作业,在电脑上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将拍摄下的作业照片标上姓名,完成日期并存进档案里;找出与学习内容相同的各种类型的美术范本入电脑,放进另一个文件包里,并以不同风格和表现特点命名。例如,在进行了一次静物素描写生考试后,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业都出现了“灰”的问题,我运用软件photoshop打开了一张美术作业,选择了菜单[图像]|[调整]命令中的[曲线]功能对画面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强了画面的对比度,顿时整个画面效果与先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直观快速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灰”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作品显示比较,获得难点问题的解决途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特长教学整合的反思

在信息技术和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整合应将信息技术看做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在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哪类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强化学习效果,哪些地方并不适合用,也不要勉强套用,像高中的特长教学老师的很多现场动手示范是任何信息媒体都取代不了的。

2.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美术教师必须有全面的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图形软件等,并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更深更全更透的掌握,要尝试运用更新的教学理念、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更好地结合,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3.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变传统老师讲、学生练的单一形式为信息学习的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有些学生极易在信息海洋里迷茫,或者沉迷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转移注意力,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因此,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强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4.尚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