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交换律教案【汇编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交换律教案【汇编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交换律教案【第一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约7分钟)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约10分钟)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交换律教案【第二篇】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具有了很好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了探究(一)和探索(二)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 ,有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注重引导,指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的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交换律教案【第三篇】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的位置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评析: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2、提问: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评析: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4、交流。
(1)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35二53,016=16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和你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1:我们说的是乘数,但书上说的是因数。
生2:书上曾讲过乘数又叫因数,所以我们说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也是对的。
师: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ab=ba)。
电脑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师:请你判别一下,有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并说明理由。
[评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2)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片=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6: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3467)23=34状6723)。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7: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8: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9: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评析: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评析:缘起加法交换律,再回到加法交换律,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1、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2、基本练习。
3、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评析: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交换律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 8 25 × 4
25 × 6 × 4 7 × 8 × 5 2 × 3 × 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 40+4 )× 25 37 × 45+55 × 37
68 × 32+68 × 68 ( 80+8 )× 125
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 时 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 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 , 自学课本 64 — 65 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间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内容。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老师要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老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面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己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一定会特别想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 c = a × c+b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