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05129

【导言】此例“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第一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基拙 教学 前言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强调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尤为重要。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人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解决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2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计算机的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呢?现代教育技术有什么优势?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主要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体现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必须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摆脱重复性劳动,而把精力用于更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去;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媒体的改造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进程;

(3)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到实处;

(4)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功能,能实现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5)现代教育技术成为现代化教学重要手段,将知识型教育转变为智能型教育,使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提高;

(6)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远程教育是一种随现代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

3计算机基础课堂的现代技术运用

教学内容的丰富

从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同时积极研制CAI课件,将教学内容中的文字、图表、声音、静态图象和动态图象集成在一起,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教学内容动态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的变化

从教学手段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通过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学校应逐步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融入到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进人校园网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模拟习题库、学习指导、参考书目等内容上传。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浏览课程相关内容,并与教师及时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辅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解答疑难问题。网络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化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距离在缩短,学生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在校教育。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的,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多元性,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符合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1] [2]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课件的内容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加工,使其融合到教育过程中,才能产生作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第二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 应用基础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 DOI:/

高职高专学校在一年级都会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其中份量较重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基本操作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近些年,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很快,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都有了发展和变化,这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其实,很多高职高专已经在改革进行中。

1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在高职高专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无论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此课程。此课程也是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前置课程。学校都会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兴趣。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在生活、工作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的技术和新计算机名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带来很多新的名词和新的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既然是培养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那么,课程的教学也要贴近实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思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面临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面临改革和更新。

高职高专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这是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地方。伴随社会科技的进步,对计算机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对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方向

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

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科技型、研究型人才,所以课程的教学突出基础理论的教学。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课程的教学突出操作技能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应以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在基础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为主。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够运用这些技能胜任生活和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需求。

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改革新技术内容

既然高职高专重点培养的是操作技能型人才,那么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而不能数十年不变。这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习新的名词和新的操作,这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之一。

3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结合技术发展,改革基础理论内容

计算机的发展不到百年,计算机的特点就是发展迅速。我们看到,近十年来,计算机走下神坛,步入了千家万户。在计算机普及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快,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计算机新技术的出现,带来计算机理论的更新和发展。近年来,互联网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计算机名词,这就是理论更新的现象和要求的表现。在以往计算机教学中的内容,有些已不能适应现时的发展。

所以,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就应推动理论的改革。当然,这些改革不是以前的知识点,而是对理论更新和深化。让计算机基础理论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和实际的需求。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章节,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IP地址的学习。以往教学的是IPV4,而现在业界在主要运用IPV4的基础上已开始使用IPV6,所以,教学内容需要更新,既要教学IPV4,同时也要教学IPV6。

再例如,同样在计算机网络章节,以往教学的主要是有线网络,而如今在现实工作中,无线WIFI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份,这部分内容也是需要增加的。

结合岗位胜任力,改革操作实验内容

高职高专提倡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以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工作需求,现在称之为岗位胜任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突出的是应用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结合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掌握。

既然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那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就要模拟工作中需求的技能操作,让教学内容贴近实际。主要改革策略是,操作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案例为主,通过案例的解决获得操作知识的教学。这是教学内容改革有特色的部分。

例如,POWERPOINT章节的学习,以工作演讲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案例的任务完成融入教学内容。

例如,EXCEL章节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以数据的分析处理案例进行设计,让学生既有兴趣,又学有所获。

结合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分层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的部分学生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同时,教学内容也分层设计。这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突出理论的教学设计,为他们继续学习更高更深的知识打下基础。以区别一般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

结合专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以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是不分系别,不分专业,大家的教学内容都是一样。近年来,高职高专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公共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其实这也是学校性质决定的。

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实践,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为专业服务,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结合专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例如,以本校的药物检验专业为例。药物检验专业中对于数据的处理工作是频繁的。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在数据处理工具EXCEL的教学内容中就应突出这个特点,以方便学生通过EXCEL的学习,能够运用这个工具去更好地进行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杨柏楠。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内江科技,2007,(6).

[2]王艳辉,王延涛。对公共计算机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6).

[3]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第三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计算机;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专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在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课程之一。对于此类公共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专科学校和本科院校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专科学校,从生源到教学资源都和本科院校不一样。

(一)课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在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需要和本科院校是一样的,但由于专科学校自身学制的原因,对于计算机这类公共课程给予的教学时间是不够的,远远不能和本科院校相比较。所以,在短时间内想得到较好的教学成效,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不能够的。

(二)课程注重实践操作教学。专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实践操作人才,因此,教学中注重课程的实践操作教学。计算机实践操作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其独特性。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兴趣在较少的课时数情况下学好这门课程,值得深究。

(三)学生基础差异大。专科学校的生源来自多种途径,有一专、二专、高职、三校生等各种来源。多种生源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一。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有的学生对计算机还一知半解。如何平衡教学,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是关键。

(四)学生学习兴趣不够。专科学校的学生一般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因为专科学生面临择业的压力,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通常称之为电化教育。在当时的电化教育活动中,使用幻灯片、电影等新媒体,比传统的原始印刷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和模式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当然,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只能算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雏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开端。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伴随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教学中的一种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应用和教学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教育专家和学者对现代教育技术有多种解释和说法。但不论何解释和定义,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现代的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忽视传统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说现代新媒体技术是建立在传统媒体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专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专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从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方面来讨论。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成熟的,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多媒体技术即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以计算机技术融合一起的新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为主要应用手段称之为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以多媒体技术配合计算机系统建立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形象、生动国、直观、具体等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用多种形式给学生直观展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想等感受刺激。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非常感兴趣。具体来讲,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运用多媒体硬件来支撑教学过程,同时,还有最关键的问题是软件的支持。通常,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都要用到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课件部分地代替传统黑板加粉笔方式无法表现的内容。

(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近30年的事情。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网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同时,网络也是教学中的好帮手。将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能够将教学的时间、空间进行延伸。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网络的这一特性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网络,教师可以查阅最新的课程改革动态,可以和其他名师进行教学探讨和分析,能够进行课程的研究。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习最新的课程新知识。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因特网。多数学校建立了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系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教学系统,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实时进行学习的讨论、沟通;教师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的学习的演示,教学作业的布置。还在部分学校利用因特网建设了远程教学系统,特别适用于成教类学生的学习。学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因特网登录学校的校园网站,在专门开辟的学习网站上学习课程。

(三)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即是区别于传统的纸质等载体,有光盘、U盘等形式。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相应的教材,都制作有相应的数字光盘,即将教学重要内容、教学难点、教学多媒体课件、作业、教学案例等容纳在数字光盘里。学生通过数字光盘和计算机进行课程的辅助学习。这是正常教学课余的有益补充。数字化技术具有容量大、内容翔实、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通用性强等特点。有些学校更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压缩在光盘上。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改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是融合在一起,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还会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雷飞。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忧虑[J].成人教育,2005(03).

[2]杨维东,王辉。论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新模式中教师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3]李卫江。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07(01).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第四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与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开始步入正轨。为深入了解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实现大学计算机教学与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有效对接,我们对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了多次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得到以下分析结果:在理论层面上,入学新生基本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实践环节上,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高手”和尖子学生占到入学新生的近20%。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在我校的入学新生中,有98%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信息基础课程,但由于高考不考计算机方面的内容,学生感到收效并不大,认为“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这一比例占到%。但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总体上讲,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所涉及的各知识领域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原理性的内容的了解却很少。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必须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使我们的教育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同时也告诫我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在构筑高起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通过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定位、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北京地区一般本科院校实际情况,在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1+X”课程体系,探索并实践了与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大背景相适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2大学生入校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逐步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转变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我校2004年在电类专业新生中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试点教学工作,2005年开始为全校所有专业新生开设该课程。

新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区别在于“入口”提高,教学内容上了一个层次,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涉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课程更加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涵,更加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

对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我校开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告别“Office”时代的条件尚不具备,但采取何种方式保留“Office”内容,则需要认真研究。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正在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差异。由于基础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文化基础层次的内容对基础好的学生吸引力不大,而基础差的学生,则反映内容太多、难度太大,老师讲课太快,上机实验内容根本无法及时消化。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将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的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分离出来,通过优化整合,组成“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环节,采取“任务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的方式组织教学,基本不占用课内学时进行讲授,而以学生自主练习及网上学习为主,教师通过辅导、答疑及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实施监控。为了确保这一教学环节的质量,专门构建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考试平台,全部采用无纸化的机考考核方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

通过实验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除了不占用课内学时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环节外,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安排了16学时的课内上机实验,主要内容是网络配置与网页设计、数据库基础实验、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及程序设计基础操作实验。在教学安排中,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在第一学期的前半学期,而将课内上机实验安排在后半学期,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地进行调整。对那些明显过时的、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应当压缩或取消,对一些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或课程则应当补充或设置。

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探索并实践了新的教学运行模式,构建起新的课程体系(图1),实现了由“三层次”模式到“1+X”模式的转变。

图1 计算机基础教育“1+X”课程体系

在新构建的“1+X”课程体系中,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必修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具有强制性)。二是通选课,它是由信息基础学科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安排更新灵活,因此能很好地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发展快与学时少之间的矛盾。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几门课程。三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主讲,其目的是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渗透,解决好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新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 设立“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环节,并且采取“任务驱动+自主练习+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的方式组织教学(任务驱动法),破解了如何实现“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对接”这一难题,优化了教学组织过程,节约了课内学时。

(2) 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构建起语言类课程群。将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作为基础课,Visual C++程序设计及Java程序设计作为选修课开设,构建起层次化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群。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群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联系。各种语言就其本质来讲都是相通的。作为第一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其教学重点就是要将那些各种计算机语言中相通的知识点讲深、讲透,在后续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中不再重复这些基本内容,从而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第二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让学生熟悉编程工具,熟悉开发环境,并结合所学专业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开发规范的、实用的软件产品。

为使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程序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律及用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咀嚼与消化,去体会程序设计领域的纷繁灿烂的世界,大有裨益。

(3) 动态选修课群的层次性。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主,包括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动态网页设计等课程;第二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包括网络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第三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为主,包括Visual C++,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4) 计算机系列基础课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系列计算机通选课程的设置和实验安排与必修基础实验是配套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计算机某一专业领域的应用技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例如,与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验相衔接的通选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及“动态网页设计”两门课;与数据库基础实验相衔接的通选课程有“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与多媒体技术实验相衔接的通选课程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很多学生在完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某一实验任务后,便对该计算机应用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向老师预约相应的通选课程。避免了过去那种进行选课指导时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4案例引入的主题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线。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我们探索并实践了以程序设计为主,语言知识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中按教学内容分主题,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编程应用为驱动。各主题的教学过程采取“案例分析-要点讲解”的教学方法。这是从教学理念上进行的深层次改革,也是我们多年来教学思考的结果。目前,全国只有浙大等为数不多的院校采用类似的教学模式,同层次的院校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采用浙大的精品教材,结合我们一般本科院校生源层次的特点,编制了与案例引入的主题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课件,编写了从错误程序修改起步,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编程和调试技巧的独具特色的实验指导书。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取得了预期效果。

5革命性的C语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备受争议。学生在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后,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中用到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感到无从下手。实际上,学生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上只学到软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一部分内容,另外还有一大块内容(如库函数等)并没有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上涉及。为了使学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体验到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我们构建了革命性的C语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 在机器人AS-UII/UIIP上完成C语言编程训练, 实现直观有趣的计算机语言实验教学,并将其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我校低年级学生踊跃参加C语言创新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引导及每周一次的定期活动,学生感到C语言不再是难学且枯燥的课程,而是充满挑战与乐趣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利用创新实践训练平成C语言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C语言的理解,提高了程序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单纯的程序验证、编程调试到现在的基于机器人的由学生编程控制的研究活动,这是C语言实践教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呼唤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变革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方式,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

计算机应用能力机考工作组织实施以来,通过凝练试题,完善考试环境,实现了从试题生成、成绩评定到分数导出的全程自动化,使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更加公正、科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考试平台功能完备、结构严谨、安全稳定、标准统一、操作简便、使所有考试按统一标准进行试卷组织,节省人力物力,考卷安排合理,且重复率低,易于进行考试管理,有助于增强考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考试系统包括:考试服务器、考试客户机、评分系统、题库制作系统、试卷定义系统、成绩处理系统以及试题库组成。试题按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是非题、改错题、操作题等。

7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由教师机、学生机、信息终端控制器、多媒体网络设备及教学管理软件组成,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机房功能于一体,能完成电子举手、师生对讲、屏幕监视、黑屏肃静等多种教学功能。以技能培养为主及可视化程度较高的课程采取了全新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融为一体,成为提升我院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层次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和支撑点,让师生充分体验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震撼,从而改变了学校原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状况,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

8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我校北京生源比例大,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组织难度大,课堂纪律有恶化的趋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急需花大力气引导与培养。我们通过采取课堂座位班级轮换及学生助教助课等策略,引导学生认真听课、积极交流知识观点,并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采取“同题异卷”考试组织模式,树立了良好的考风。

9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任务。为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以力求探索与现代教育环境相适应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为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20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