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理财论文精选4篇
【导言】此例“个人投资理财论文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 个人理财 工具 策略
一、个人理财概述
个人理财是指投资者在结合自身的薪资水平、自身资产和负债等金额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先设定好一个自身的财产预期收益目标,再根据自己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结合个人的预期资产收益目标运用譬如银行储蓄、购买债券等多种投资手段或投资组合对个人的资产以及负债进行管理,有条理的规划资金,使得投资者能够在自己可以承受的损失范围内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而现在人们口中的个人理财,不再是纯粹的储蓄存款或自身投资。它不单单包含了财产的累积,并且还涵盖了财产的保值和保障。财产保障的中心是对损失的管理和控制,即当投资者自身的生命状况意外或投资者所处的经济背景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情况时,不会导致使自身和家庭的生活质量遭遇重大的影响。
二、浙江地区个人理财市场现状
我国个人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落实,它的发展速度却是十分的快速,因此浙江省的个人理财市场也正在迅速的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按类型来分可分为保本型、浮动型和结构型。数据显示:从2004~2014年,保本型理财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接近70%,说明保本型产品最受百姓喜爱。而按照产品的投资期限来分可分为短期理财产品和中长期理财产品。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居民的选择是以短期理财产品为主,2014年短期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到了%,而中长期的则为%,其余为长期理财产品。而从发行规模来看,主要是有国家控股银行和上市股份制银行发行。而在其发行能力上,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则分别位列前三位,说明中资银行在产品数量上依旧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数量占有份额远远大于外资银行。以上数据也能从侧面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投资者的财产累积额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理财欲望愈发旺盛,此类种种原因都为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成长和壮大提供了优良的契机和充裕的物质根本。
如表1所示,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其银行理财能力更是位于全国各省之首,这也充分表明浙江的个人理财市场的现状是良好的。因此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浙江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浙江居民理财意识的逐渐增强,此市场在未来可能将会有非常巨大的发展远景。但是由于现阶段居民的理财概念还不太成熟,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理财能力,并且目前省内的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服务还跟不上投资者的需求,市场供需还存在一定的裂痕,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浙江省的个人理财投资市场到目前为止还只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三、个人理财工具分析
(一)传统理财工具
个人理财在品种上基本可以简单地分成个人资产品种和个人负债品种。其中个人资产品种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和存款等;而个人负债品种则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个人消费信贷等。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股票、债券和基金等个人理财品种的普及,并且经历了不同的牛市和熊市,同时也经历了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等个人理财市场中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省居民开始逐步走入了个人理财投资的大军中,很多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都纷纷成立基金公司,推出了很多不同的理财产物,给人们理财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和方法。
(二)互联网理财工具
互联网理财就是根据互联网大数据,确定用户对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制订出契合的产品与服务。
截至2015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总规模为万亿。银行、信托、券商和保险是最大的理财机构。其中银行占%;信托占%;券商占%;保险占%;基金公司占%,其中包括基金专户万亿,基金子公司万亿和私募基金万亿;互联网P2P理财占%。其中除了P2P理财规模疯狂增长近400%以外,基金下属的资管子公司理财规模扩张最快,同比增长率高达130%,其次是私募基金,同比增幅也超过100%。
就目前而言,虽然浙江省绝大多数居民依旧更偏向于银行储蓄等传统的保守型理财工具,但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表示愿意在了解清楚理财市场的相关信息后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较高收益的理财活动,并且由于浙江省各大金融理财机构也都正在不断地进行理财产品创新改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浙江省可供居民选择的理财工具一定会更趋多样化!
四、浙江地区居民个人理财策略
对于浙江居民而言,个人理财能够使自身积累更加丰富的财产,并且能够让个人财产得到保值和增值,有利于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要想收获较好的个人投资理财收益,必须要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制订正确的个人理财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定个人理财目标
进行个人理财投资的前提就是要设定好一个适合自身的目标。由于每个人的收入、需求和对风险承受能力等都各不相同,所以个人理财目标的设定必须要结合每个人的实际生活。同时这个目标最好具有可度量性和时间性,以保证能够对自己有一定的督促和激励作用。一旦设定好了个人的理财目标,就可以按照这个目标来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了。
(二)每月强制性储蓄
对于个人理财而言,养成良好的个人储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开设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储蓄账户,然后每个月坚持存储一定金额的资金,通过对自己每个月的强制性储蓄来提高收入的留存比例。强制性储蓄一来可以减少个人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花销,二来万一某天生活中出现急需用钱的情况时也可以从容应对。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储蓄,那么未来一定会有一笔非常可观的存款,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个人理财方式,并且这种个人理财方式的所伴随的风险也是十分的小。
(三)学习金融知识,适当投资
学习个人理财投资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理财产品的特性对于个人理财投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熟悉和掌握了各种金融理财知识后,适当尝试理财投资,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理财投资的风险,还而且能让自己在个人理财投资过程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当然在学习金融知识的时候最好是根据自身的风险喜好去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譬如对于那些自身比较喜欢投资且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居民而言,可以选择多看一些炒股、基金或是期货现货方面的专业书籍,然后再去做一些适当的投资,不过在涉足这些领域时事先设置好止损点位也非常重要;而对于另外一些对投资可能不太感兴趣也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去管理投资,但却想要尝试理财的居民来说,选择一些信誉良好的P2P理财平台也不失为是一种好的理财方式,比如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陆金所、阳光保险集团旗下的惠金所等等,其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也是相当可观!
(四)增长个人技能以及素质
收入是个人财产增长的基本来源,而进行正确的个人理财操作又恰恰可以使收入得到有效的保值和增值。因此,浙江地区的居民必须要重视个人理财技能和个人理财素质的培养和增长。可以在工作闲暇之余报名参加一些个人理财职业技能的培训课,从而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财知识和理财技能。在日常工作中要勤奋努力,这样一来便有利于自身的升职加薪,而个人的收入和将来的财富也会随之增加。
五、结语
有投资就意味着会有风险,作为个人首先就是要准确地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程度,要懂得根据自身的财产状况、个人负担以及收入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配置好自身的财产,其次,居民个人必须要清楚市场的理财产品和其走势,合理的分配好理财金额,谨慎地进行理财。在选择银行或者其他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货比三家,尽可能地选择信誉比较良好、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不能只为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去选择一些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范围的理财产品,因为一旦在投资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时发生意外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总之,我国的个人理财行业就目前来看还处于缓缓上升的阶段。而浙江作为一个在全国个人理财行业发展中比较领先的省份,自然而然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于浙江地区的投资者而言,如果能够清楚的了解并意识到我国和浙江地区的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趋势,做到明确自身的理财投资目标,再依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理财投资规划,并找到适合自己理财投资方法,同时又能做到合理地去规避理财投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那么必将成功地在理财投资的过程中收获相应的财富!
(作者单位为宁波大红鹰学院)
[作者简介:郑佳能(1994―),男,浙江嘉兴人,本科,毕业于宁波大红鹰学院,研究方向:金融理财。]
参考文献
[1] 周宁。理财规划及理财之四大误区[J].南北桥,2012.
[2] 王家杰。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个人理财风险管理[J].商情,2015.
[3] 余庆欣。中国银行新型理财产品的投资特性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博硕论文,2013.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范文【第二篇】
现代财务理论的开端一般被认为是马科维茨于1952年发表《证券组合选择》(PortfolioSelection)一文。随后,历经50年代末60年代初资本结构理论和股利无关论,60年代至70年代的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理论,以及80年代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现代公司控制理论,至今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以后,财务学在研究中吸收心理学、行为科学、决策科学等的相关成果,注重对财务主体决策过程的探索,促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财务学。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但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大量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效应"(Banz,1982)、"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反向投资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的出现,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而且,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会系统性的偏离标准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诸如此类的现象和非理是EMH所不能解释的。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finance)。
行为财务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流派。1951年和1969年,Burrel分别发表了《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和《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结合起来。1972年,Slovic发表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而这时,以EMH为基础的标准财务理论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因此,行为财务未能引起太多的关注。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1985年,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行为财务这一新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的噪声交易理论模型DSSW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7)提出的BSV模型,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的D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的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等。而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实证检验也随之展开:Herskey和Schoemaker(1980)用实验心理学方法验证了期望理论中个体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态度是不同的;Shefrin和Statman(1985)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钥魉鸸善贝嬖诮锨康南坌睦恚词瞧梅缦盏模谟媲扒飨蚧乇芊缦眨敢饨显缏舫龉善币运ɡ螅籐akonishok和Vermaelen(1990)、Ilenberry(1995)指出市场对由股份回购所传递的信息反映不足等。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对行为财务理论的经验研究:孙培源和施东晖(2002)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在不同的收益和损失状况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①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
(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以下简称KT)《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KT称之为期望理论。通过实验调查,KT把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为三种效果:确定效果(certaintyeffect)、反射效果(reflectioneffect)、分离效果(isolationeffect)。此外,KT也提出理论模型来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他们定义了两种函数来描述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x),替代了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另一种是决策权重函数π(p),用决策权重替代了预期效用函数中的概率。然后,KT通过模型的设计和推导,给出了期望理论的几个要点:(1)个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得期末的财富或消费,即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本身;(2)价值函数或个人的效用函数是S型的。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即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得效用增加,也就是说个人是厌恶损失的;(4)个人对极端但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KT把这称为"小数法则偏差"。随后,KT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1980年,KT提出了期望理论中"参考点"的概念;1992年,KT针对概率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umulativeprospect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也在KT的基础上,对期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2、心理学。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aversion)。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倍;(2)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买进时有不同的价格,投资者面对这种现象,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账户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average)的;(4)倾向于确认偏差(pronetoconfirmation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直观到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识)。例如,如果你在电视中看到坏人中30%面貌丑陋,那么以后你看到这类面孔的人一定会认之为坏人。这个实验说明,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夸大了按"常识"得到的条件概率,也就是夸大";典型"的作用。
(二)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是和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与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联系的,二者皆以投资者理性为前提。行为财务学认为,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基于此,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简称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了调整。BCAPT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当后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无效的。BCAPT还指出,传统的资本预算中的贴现率是按以CAPM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这个贴现率是以市场有效和管理者理性为前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按行为财务的观点,应以BCAPT为基础来重新计算贴现率。
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2000)以Lopes(1987)和KT的期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简称BPT)。他们利用单一心理账户(singlementalaccount,BPT-SA)和多个心理账户(multiplementalaccount,BPT-MA)来推导BPT。BPT-SA投资者关注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他们会将投资组合整和在同一个心理账户里,而BPT-MA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散到多个心理账户,忽视资产间的相关系数。BPT认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一种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识别和投资目的所形成的金字塔状的投资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投资与投资者特定的期望相联系。而且,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发展了一个两层的投资组合模型,每一层代表不同的风险偏好:底层代表避免贫穷和破产,规避风险;高层代表为了暴富,追逐风险。
(三)行为财务理论模型
1、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噪声即市场中虚假或误判的信息。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交易者,后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产生的风险降低了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的积极性。这样金融资产的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而且噪声会扭曲资产价格,但他们也可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赚取比理性投资高的回报。
2、BSV模型。解释了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偏离EMH。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上述两种偏差使投资者会作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判断1和判断2。根据判断1,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即反应不足;根据判断2,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公司收益的变化是趋势性的,并对这一趋势外推,导致过度反应。
3、DHS模型。解释了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对股票价值判断的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因此,股票价格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当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不一致时,股票价格会因前期的过度反应而回调。
4、HS模型。解释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他们的预测建立在一个对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同时模型假设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是逐步扩散的。HS模型认为最初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试图利用这一点进行套利,但结果恰恰导致股价的过度反应。
5、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和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信息,投资者一次只做一个决策,即决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假设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倾向较弱时,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倾向较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这与传统的零点对称、单一型态的厚尾分布不一致。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启示
在KT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通过KT以及后来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仅用外界因素来解释人们复杂的决策行为,而是考虑他们决策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财务是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来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行为。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而一直以来,财务主体的选择过程都被视为一个"黑箱",行为财务则试图揭开这一"黑箱"。此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因此,行为财务应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一个新的范式,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第三篇】
(一)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
个人理财是指个人资产通过银行专家的理财服务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而个人理财服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发掘客户需求,帮助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制定个人财务管理计划,并帮助客户选择金融产品的一系列服务过程。具体的讲,我国当前个人理财业务,就是专家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人投资建议,帮助客户合理而科学地将资产投资到股票,债券,保险和储蓄等金融品种中,以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满足客户对投资回报与风险的不同要求。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网点、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自然人(或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包括投资理财、代收代付、保管、转账汇兑结算、资金融通、信息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对个人的金融理财服务仅仅局限于储蓄、代收代付等简单的业务。可是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各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迅速发展起来。以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最早推出的“私人理财中心”为开始至今的10年期间,在以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基础上,各家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和服务。2001年6月,上海出现了以杨韶敏等6位理财员命名的理财工作室,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个人理财服务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个人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在纷纷设立,新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地推出,国内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将该业务的开展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核心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产品单一,存在同质化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尽管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财品牌,如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品牌,中信实业银行的“理财宝”品牌,工行的“理财金账户”等。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大都集中在个人信贷、代收代付、信息服务等基础性理财产品上,关于投资类理财产品相对较少,更谈不上结合客户的投资偏好和资金实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计划。同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趋同现象严重,一家能做的业务,别人可以很快“复制”,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新产品,其他商业银行立刻就能跟进,尽管名目互不雷同,但功能特点类似、投资收益相当,各行间的差异就主要表现在代客理财的重点略有不同。
(二)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体制,限制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空间。
由于目前国内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使得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为客户实现增值,这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导致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的个性化服务只能在较低的层面操作,因而,目前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层面上,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三)专业理财人员的缺乏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业务,涉及到市场、资本、金融、投资、贸易、法律等各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它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全面了解银行个人业务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应掌握资本、证券、保险、投资、期货、房地产等相关金融知识,具有综合性强、灵敏度高、涉及面广等特点。但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服务人员,多是原来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员工,对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知之不多,文化素质也普遍不高,理财建议还只是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储种选择、个人存单质押等与传统储蓄业务相关的服务上,而未能真正为客户提供适当的理财建议,不能让客户了解理财的核心和含义,只会让客户感到自己离理财服务越来越远。
(四)营销宣传渠道单一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在经营管理上基本上都将对公业务和个人业务分开,在对外营销中,还是个人归个人的,公司归公司的,没有形成联动营销,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推介,仅限于柜台、少数的个人理财中心、理财室,分销渠道建设落后,未能将客户经理、物理网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种有形无形的营销渠道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难以形成交互式、立体式的营销网络。在个人理财服务方面所做的宣传,也极其有限,即使做了一些广告,也是零打碎敲,没有很好地策划。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一)理财产品以及服务多样化原则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不同年龄、职业客户,其理财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设计出不同的理财产品,并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多元化的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发展,不仅要提供银行结算、授信、咨询、业务等“一揽子”服务,还要提供保险、税务等银行的社会综合性服务,以满足客户要求的多样性。
(二)做好市场细分,实行差别化服务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为客户“量身定做”个人理财产品,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能为自身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的重点优质客户。我们不仅可以根据客户收入高低进行市场细分,还可通过客户的年龄层次进行市场细分。在市场细分中,抓住目标客户群,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加强复合型个人理财人才的培养
个人理财服务是一项知识密集型产品,从业人员若没有丰富
的相关专业知识,是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和熟悉多方面金融业务的理财专家,他们具有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和财务分析知识,具有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投资技巧,在个人理财业务中,能够为顾客提出详尽具体的规划,并根据客户的实际财务状况、风险偏好、个人目标等因素,对投资工具的种类和投资的回报率做出详尽的分析说明,使理财服务能真正立足于理财。
(四)加强横向联合,降低分业限制影响
当前,由于政策、法律的限制、我国金融机构只能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及证券、保险业务,也就不能给客户提供综合理财业务。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应积极参与,加强与证券、保险和基金管理公司以及房产商、汽车商等高档消费品商家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设计更多适应理财业务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依托信用资源,拓展基金业务,推进保险,加强银企合作,从而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新兴阶段,需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通过一系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宋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1)
[2]刘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讨[J],价值工程,2005,(2)
[3]孙艳荣,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财务战略管理;基本假设;具体假设
在科学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而任何基础理论的形成都需要事先提出若干基本假设。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理论,同样也不例外。财务战略管理假设一般由基本假设、具体假设和派生假设两个层次组成。前者是假设中的基本构成,由理财主体假设、货币时间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构成。具体假设是财务战略管理在上述四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所演绎推理出来的,主要由十项具体假设构成。派生假设则是具体假设的进一步延伸。下面主要就十项具体假设展开深入讨论。
一、有效资本市场假设
有效资本市场假设,事实上是关于理财行为的一个环境假设。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是以下列假设为出发,即:“金融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完全地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1]P672该假设实质上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金融市场的延伸,它是联结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的基本纽带,是财务战略投融资的基本前提。有效市场的有效性表现在资源配置有效性、市场运行有效率(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要完善,使市场运作能够有效率的自如进行)、评价的有效性和信息有效性。有效市场的形成是投资者相互竞争所引起的,作为投资者都竭尽全力研究所得到的信息,研究的结果使所有信息都发掘殆尽。有效市场分为弱式市场(市场最低程度的效率)、半强式市场(高于弱式效率程度的有效性)和强式市场(市场最高程度的有效性)三个等级。其划分的意义,在于人们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信息对有效资本市场的公允对策模型进行经验上的验证。三个等级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符合半强式有效性的市场必然符合弱式有效性,符合强式有效性的市场必然符合半强式有效性和弱式有效性。实证研究表明,强式有效市场只是一个抽象而已,大凡有内幕交易的市场或市场中存在“犹抱琵琶半遮面”刺激别人去猜相关信息就不具备强式效率。一般而言,人们研究证据往往与半强式假说一致。有效资本市场假设,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市场没有记忆、相信市场价格、没有财务幻想、投资者自我选择、公司股票的需求是有较强的弹性以及内部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对投资者而言,该假设提供如下启示:⑴股价不能被预测,而只能被现在不知道的未来事件所影响;⑵带着寻找价值被低估的个股的企图而对个别股票作详细分析是没有用的;⑶投资者应尽量减少交易的次数,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⑷在投资活动中,资本规模是非常重要的;⑸最佳的管理是组合管理;⑹应充分认识到投资的风险;⑺对投资专家、顾问的言论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市场有效,投资者根本不可能通过他们的建议获取超额收益。[2]P9该假设的内涵还派生出市场公平假设和资金借贷无限制假设。前者是指理财主体在资本市场上公平竞争,不存在内幕交易;而后者则指无论哪个理财主体都可以依市场利率水平借贷所需资金。
二、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
现代财务领域中有关风险与收益均衡理论主要包括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旨在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科维兹的观点,有效投资组合是一种具有预期收益水平下的最小风险或一定风险水平下的最大预期收益的投资组合。它对于企业进行多角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多样化投资组合中资产的风险和所需要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套利定价理论认为,风险性资产的收益率不只是同单一的共同因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而是同多个共同因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意味着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由于高风险项目的预期收益较高,所以投资者有时也会选择风险高的投资项目。问题的关键是此时人们更加关心如何能够降低风险,使收益率一定的时候风险最低,或者风险一定的时候收益率最高,以及如何确定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企业作出合理的财务战略决策。该假设还体现在: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的逆反性和资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互换性。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是评估股票、债券以及新投资机会价值的重要前提。由于此假设作用的发挥,企业竞争性财务战略制定与选择才具有生机和活力,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许多著名的理财数学模型都与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有关。
三、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
受资源稀缺经济学思想的影响,研究战略财务管理必须建立在财务资源稀缺性前提下探讨财务资源的配置问题。财务资源通常指企业所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财务专用性资产。财务资源比资本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尽管资本是财务资源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基于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战略财务管理者一方面应策划、提供并控制为实施和保持一个有效和高效的战略管理体系以及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的财务资源;另一方面则应考虑开发具有创新性的财务战略方法,将有限的财务资源配置出最佳的财务利益,以支持公司或企业的业绩改进,进而实现战略财务管理目标。
四、财务战略管理者———理性人假设
财务战略管理者———理性人假设是指从事财务战略管理者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的或随机的决策,他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大化。财务实践中,可以利用这一假设,设计出一套完善的利益调控机制,按理性人的原则去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当战略管理者面临种种选择时,一定要选择最有利于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实现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社会价值的全面实现。如果理性人发现正在执行的方案是错误的,都会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使自身行为由不理性变为理性。该假设也是企业建立各种财务战略决策模型的基础。因为对不同方案的比较分析都是假定财务战略管理者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的,从若干财务战略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如战略管理者总是选择最佳的筹资方案,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总是选择那些风险相对小,而收益相对大的投资组合;总是选择有助于建立健全战略管理者激励机制,将管理业绩和物质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该假设可派生出另外一项假设———资金再投资假设,即指企业有了闲置的资金或产生资金的增值,都会用于再投资。财务管理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的计算等都是建立在此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五、非对称信息假设
非对称信息是指财务战略管理各方当事人拥有不完全相同的信息。其含义有两点:⑴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⑵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是清楚的,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缺乏相关信息,但可以知道相关信息的概率分布,并据此对市场形成一定的预期。非对称信息的产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前者称之为逆向选择现象;后者称之为道德风险现象。这些概念来源于信息经济学,但也是企业从事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前提。该假设在财务战略管理中将直接转化为收益和风险。一方面,资产持有者会因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而要求较高的风险报酬;另一方面,资金需求者也可能因非对称信息较少而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进行财务活动,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增值。这就要求财务战略管理者在资金供需双方之间,进而在财务风险与报酬之间实现一种均衡。
六、财权占优假设
财权是现代财务的核心概念,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这一支配权显然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而随着产权的分离,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着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3]P9该假设的含义之一是公司是否拥有独立自主的法人财产权与公司是否能独立理财在涵义上是协同的。对财务战略管理者而言,财权是否占优,财权占优机制有无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投融资决策和利益分配决策的结果。如企业投资决策权不到位,企业就无力对投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企业融资决策权不到位,企业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规模扩大而筹措所需的资金,有效的资本结构也就难以形成;企业收益分配决策权不到位,就无法真正体现利益分享原则,利益激励也就形同虚设。也就是说,没有财权占优这一假设,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机制的运行及其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一句空话。
七、委托———假设
公司企业在本质上是由若干个人之间的一组相互重叠的“契约关系的综合”。根据这一契约,一个人或若干人(委托人)雇佣另一个人(人),授予其一定的决策权力,使其代表雇主的利益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委托———关系的本质体现为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委托人和人之间各有不同的“个人利益”,他们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从市场进入企业,以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该假设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基本内容都产生较为强烈的影响。在投资领域存在着委托人投资权益被架空的担心与人投资饥渴症之间的矛盾,从而在战略财务管理中产生委托人的投资决策权集中于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行为。即使人履行一定的投资决策权,委托人也必须以一定的投资报酬率指标约束和考核人的投资行为。在筹资领域存在着委托人增值的稳健性与人的增资扩张性,委托人的防范股权稀释与人的增资扩股行为,委托人的风险防范意识与人的负债经营的矛盾。上述两者的权衡与妥协促成了以杠杆利益为核心的筹资决策技术的形成和应用。在收益分配领域存在着委托人既得利益的实现与人企图留有大部分收益以便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股利分配政策。[5]P45
八、竞争财务优势源于创新假设
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目的之一是要谋求获得某种竞争财务优势。竞争财务是“一种以顾客价值为目的,围绕企业竞争优势,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宗旨,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财务管理”。[6]P1“顾客价值”,是竞争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是竞争性财务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一般意义上讲,竞争与战略是相辅相成的,竞争财务本身可以看作是财务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有机结合的产物。在竞争财务实践中,企业往往借助于竞争战略制定相应的竞争财务预测、决策模型,并围绕培育与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以获得和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竞争财务优势真正的来源在于管理者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形成竞争财务优势的源泉。
九、利益相关假设
利益相关假设的提出是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大多遵循“股东至上主义”逻辑,认为企业的“所有者”就是那些投资于企业专用性资产并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人,这种思想在英美外部治理模式中体现的较为充分。但事实上,股东并不必然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作为一种契约性组织,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契约联结体”,其所有权不同于财产的所有权,不能简单地用物权的方式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的归属。在现实的企业中,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主体,不仅仅是出资人或股东,企业管理人员、一般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样参与了这些权利的分享,从而成为影响战略财务目标的利益集团。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要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要。企业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使企业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可能立即危及企业自身的生存。由于企业管理者需要管理价值的欲望日益强烈,致使曾是水火不相容的两大管理学分支———公司战略与财务,经剧烈冲突后融为一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作为财务战略管理者,在制定、选择和实施财务战略过程中,就必须把利益相关作为其战略管理的基本前提,企业的财务行为与财务关系应紧紧围绕着相关利益集团的不同要求而均衡展开,并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该假设旨在引导财务战略管理者既考虑出资人或股东的利益,又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当前战略制胜时代的要求,又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它又派生出道德经营假设和信任合作假设。前者在承认企业是盈利性组织的现时,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后者则是缘于管理从来对信任有着天然的依赖。财务战略联盟的形成,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十、财务战略选择:环境决定假设
管理要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把握环境的现状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是制定财务战略的首要问题。如果把整个企业财务战略工作看作为一个系统,那么,企业财务战略以外的并对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便构成财务战略环境。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中的,环境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法律环境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强烈的刚性约束特征。经济环境主要由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公司治理结构、行业竞争、投融资管理创新、全球经济一体化等要素组成,它既影响企业财务的规模和质量,又影响着企业财务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社会文化环境诸如教育、文化、科学和观念等,也会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产生持久的深远影响。[9]P36-39特别是企业文化,它是一种管理文化,更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理财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活动,它不应与自身的文化传统有明显的对立与冲突。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著,李扬、贝多广等译。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2]杨松,西方学者对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的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1)。
[3]伍中信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4]宋献中。财务理论与机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