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工商管理专科论文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79886

【导言】此例“工商管理专科论文范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工商管理专科论文【第一篇】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会计、金融、物流等行业,其内在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都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没有既定的规则可循。因此,在从事这些行业时,要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善于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解成较简单的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才能将复杂的事物,经过思维的梳理后,使其变得简单化、规律化。此外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运用这些能力掌握对行业的认知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也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注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下,教师灌输性的“教”,学生被动性的“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学生与社会之间缺少交流导致落后脱节,导致了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社会上就会缺乏竞争力,学校也会面临舆论压力和生存危机。学生只有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才能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实践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能代表一个企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活动与综合能力的关系分析

上文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下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综合能力提升与科研活动的关系(见图2)。首先介绍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类型。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类型

一般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主要分为科研项目、竞赛活动、学术论文和毕业设计。科研项目是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载体,同时也是本科生科研活动的主要方式。最常见的形式是本科高年级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形式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国外,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科研计划协会”;在国内,已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高校并不多,方法也大体相同。如清华大学的SRT计划,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主要面向本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项目,从而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科研项目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二是同学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实际调研;三是企业设立的专题科研项目。科研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展示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组织科研竞赛,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展示他们的科研成果,同时也可以使学校更加重视科研的组织活动,激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科研。我国已有的“挑战杯”是此类活动的成功代表。作为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它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等具有代表性的适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科研竞赛活动。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本科生学术论文一般用于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因此,一般对于本科生而言,学术论文要求较高,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技能才能挑战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一般可分为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居多。毕业设计属于课堂教学范畴之内,以课堂教学为模式。本科生毕业设计讲究真题真做,需要基于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强调将本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科研能力的最终体现,也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

本科生科研活动与综合能力的关系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本科生科研活动是一个求真务实、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需要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和步骤,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虚假;每一步进展,都需要学生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和直面挫折的意志作为支撑。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够逐步养成客观严谨、坚毅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摆脱单纯关注成绩、追求成果的功利心态,学会潜心探索,在艰苦曲折的研究中收获快乐,奠定未来学术发展和工作创新的成功基石。而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途径,突破了传统本科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局限,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发展观,拓展了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空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发现者,获得的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堆积,而是基于问题探究的系统性认识和方法。

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依靠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和毕业设计。在这三类科研活动中,都需要运用学生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实际或学术问题。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要积累理论知识,为理论分析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并且在科研活动中,学生能以基本专业知识为基点,呈发散状地积累专业相关课余知识。在上述几种类型的科研活动中,也要求对研究的问题与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如科研项目中,学生在选择课题时一般会选择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课题,这样的课题没有既定的解决方案,需要学生根据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去探索来制定。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就需要学生对该课题的现状有基本的掌握。如果课题涉及到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的现状研究更是关系到课题开展的关键的一项。与之相似的内容还可以在学术论文和毕业设计中得到体现。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力后,才能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分析的能力不同于技术能力,在掌握了理论分析能力后,就掌握了理论分析思维,对同类型的问题都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本科进行了这些科研活动后,学生能将这种分析能力迁移到对将来就业行业的特征、现状分析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能够系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科学研究不同于课堂教学,没有现成的研究方案按图索骥,是一个求真务实、不断探索的过程。科学的研究也需要落脚在实践上,能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才对社会的发展有意义。学生在科研中必须依靠自己的实践和摸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全过程。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和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虚假;每一步进展,都需要学生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和直面挫折的意志作为支撑。逐步养成客观严谨、坚毅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摆脱单纯关注成绩、追求成果的功利心态,学会潜心探索,在艰苦曲折的研究中收获快乐,奠定未来学术发展和工作创新的成功基石。这一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其中包括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途径,突破了传统本科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局限,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发展观,拓展了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空间。

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具体措施

由于本科生科研活动并没有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广泛的普及,所以通过借鉴已实施本科生导师组高校教学经验与总结,整合、优化后有针对性提出了几点工商管理专业科研活动模式的实施建议。

创新性研究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是一项针对湖南省普通本专科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项目探索并建立了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施该计划,能够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社会实践调查推动实践能力的提升

科研活动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要应用于实践才能体现科研的意义。学生也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关社会实践调查的科研活动可以贯穿在科研项目、科研竞赛活动或是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其中,“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参加“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挑战杯”能够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专业性研究推动知识与专业的对口化

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起步阶段,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基础工具软件:MicrosoftWord、MicrosoftExcel、MicrosoftVisio等的学习,基础方法软件:Matlab、Mathtype、RaLC等的学习。基础工具和基础方法的学习都达到一定层次时,学生可以进行相对较简单的非专业性的研究,如先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初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进行了这样的基础方法技能和积累后,就可以适当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性研究。在进行专业性研究时,建议找到和研究方向大致相同的老师进行指导,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给予学生很大程度上的帮助。本科进行的专业性研究不仅对以后的考研深造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系统性专业性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

4、结论

本文基于工商管理系学生综合能力社会需求的特点,从本科生科研活动与能力锻炼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于需要继续读研深造的同学,本科参与科研,是研究生学习的提前准备,更有利于研究生学习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缩短研究生学习的时间。对于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同学,本科生科研的体验,让学生掌握了本专业必要的基础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对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本文仅从工商管理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对于大学生整体能力需求和提高对策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商管理专科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社会状况;教学对策;教学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开设的时间较晚,由于建国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使得各个高校都没有开设此专业,即使有所尝试,也都是中途夭折。真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设立的,但此专业一经确立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中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在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经济竞争的重点之际,工商管理专业随之蓬勃发展。可以说工商管理技能人才是目前社会需求量最大、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如国家公布的一些新政策,如行政职位考取制、经理聘任制,经理市场的建立,无不说明国家很重视工商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工商管理人才。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状况

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中,就读此类专业的学生众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也是大学生创业中最大的群体部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工商企业管理将成为企业是否成功的核心。所以,有些省内教育专家戏称“湖南能办好工商管理专业,就等于办好了高职教育”。

按美国1989-2009年度的20年中人才培养情况,美国各科类本科人数由万增至万,增长倍,年均增长%;商科本科由万增至万,增长倍,年均增长%。历年商科人才所占比重约为20%(最高%,最低%)。根据近几年国家及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才需求的增加(人才交流市场的反馈)和高校扩招的实际情况,参照美国商科20%的比重,2010-2015年,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预测如下:高职生:×20%=(万)。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于2005年起开设,根据人才培养的确定,本专业以服务衡阳市和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面向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各项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具有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能力,适应企事业单位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五年的发展中,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是规模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发展前景良好。

根据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方向,笔者走访了衡阳市的部分企业,通过调研发现,本市绝大部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有诸多特点:

第一,衡阳企业对专科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然很大。衡阳企业录用一般管理人员仍以专科毕业生为主要选择,这也是全国众多中小企业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的特点。这说明一方面,中小企业难以吸引著名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专科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然很大,专科学生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第二,衡阳企业希望高职管理专业学生更多的从事基础性管理工作。从衡阳企业录用高职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何种岗位来看,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位居前列。这说明衡阳企业对专科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营销、生产、行政人事管理等岗位上,即企业希望高职管理专业学生更多的从事基础性管理工作,这也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

第三,中小企业重视高职学生缺乏的职业精神和基本素质要求。从企业对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目前大学生欠缺因素排列来看,高职学生比较缺少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缺少创新能力和缺少应变能力、承受能力、克服挫折能力;企业最看重的素质分别是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能力,出乎意料的是,企业对相关工作实习经验放在了最后一位。以上两个选项结果说明,中小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职业精神和基本素质要求、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三点却是高职学生普遍比较欠缺的,值得将来重点予以解决。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对策探析

(一)明确并坚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来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的建立、考核方式、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明确这一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来组织各个环节。同时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精选教学内容,构建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应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实行分流培养。同时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教材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应减少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在2010年5月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与会计系联合召开的财经大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与会专家均谈到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很多专家指出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基本的商务礼仪、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曾有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从企业对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的重要性排列来看,75%选择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50%选择创新能力,%选择专业知识与技能,%认为学习意愿强、可塑性强和应变能力、承受能力、克服挫折能力,%选择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选择相关工作活实习经验,%选择户口、性别和外语能力,%选择是是学生干部;由此可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正向高素质方向发展。从企业认为大学生目前欠缺的因素排列来看,%认为缺少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50%认为缺少创新能力,%认为缺少应变能力、承受能力、克服挫折能力,%认为缺少学习意愿强、可塑性强和相关工作活实习经验,25%认为缺少专业知识与技艺,%认为缺少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认为缺少外语能力。这说明,中小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职业精神和基本素质要求、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三点却是高职学生普遍比较欠缺的。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穿插对学生职业精神、商务礼仪、团队协作精神等基本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建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增设《商务礼仪》课程,并将此课程作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

(三)针对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要求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据笔者对部分企业的深入了解及访谈,绝大部分企业认为就目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专业课程应该进行改革和调整。%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营销知识,%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的企业认为应增加人力资源知识和生产管理知识,%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财务知识和物流管理知识,%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行政和运作管理知识,%的企业认为应增加其他知识。显然,企业最希望学生掌握较好的管理实际操作技能。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很多毕业生到企业入职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职业行为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这样,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企业,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体现企业管理任务,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教学项目,从每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建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毕业生可以“零距离”上岗。

就该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黑龙江省某高职院的做法:由工商管理专业带头人作为负责人,建立若干个工作团队,团队的人员包括专业教师及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对企业进行为期5个月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诊断和未来三年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并对企业中高级管理干部进行培训。管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与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调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分析;企业营销状况调查;企业典型部门运营情况诊断;企业竞争对手调查;企业外部环境状况分析;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同时,邀请企业高管为教师和学生就现在企业管理变革的实践探索工作、企业需求以及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等问题做报告。运用该种项目教学方式既能使学院积极参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活动中去,又能解决教师双师素质的实践培训环节,还能增强本专业学生管理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够作为课堂内很好的教学案例来辅助教学。

(四)根据课程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体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在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必须要改革考核的方式。目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考试课程包括本系其他专业的考试课程全都要求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笔者建议应彻底改变该种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特别是要将考核与日常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继承老师讲授的《企业会计》课程在期末的考核过程中设立了三个环节:日常表现、综合能力笔试(小论文)、综合口试,从三个方面考查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笔者建议该种灵活的考核机制不应该只局限于考查课或个别课程,而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普及到更多的课程考核中去,创新考核方式,灵活运用闭卷笔试、开卷、半开卷、一纸开卷、口试、课程论文、小组作业、案例分析、即兴演讲、课内实训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基本素质等各方面加以综合考核,逐步把终结性考试转向连续性考试,有效发挥考试的评价、诊断、反馈、引导功能。

(五)真正做到以科研促教学

大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本。离开了教学,离开了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所有的工作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教育质量观,我们才能强化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事实上,一所大学,科研水平高,教育质量并不一定高,反之亦然。比如,有人曾对英格兰92个工商管理系的科研评估和教育质量评估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只有4个系获得双优,17个系(都在历史较长的较著名的大学中)科研质量高,而教育质量仅为“及格”,另有7个系教育质量优秀但科研水平不高。美国的情况也相仿,对212所大学调查结果显示,没有1所大学是“双优”的,如降低标准看,也只有11所私立大学(主要是文科院校),达到“双优”标准。这一现象说明,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要运用于人才培养,必须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才能得到保障。否则,成果就不能转化为人才培养成果,因此,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必须真正做到以科研促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丽。ERP沙盘: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新方法[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2、张旭辉,王宇。地方性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6(1).

3、谢欣,涂早武。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5).

4、骆忠良,柯涛。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做法[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5、吴天舒。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J].辽宁师专学报,2009(3).

工商管理专科论文【第三篇】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体现我国政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民办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扩大,不仅80%以上的(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1],某些专职学校也开始开设此专业,专业的趋同化越来越明显。如何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民办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采取调查问卷方法分别对学生和企业进行研究,探析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是否契合,找出差异之处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作者采取调查问卷法,由教师和学生组队,分别向153家企业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占98%。调查对象覆盖无锡及周边城市的各类性质企业,行业涉及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类等。通过EXCEL表格并利用相关统计工具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调查发现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未来需求较为可观,90%以上的企业都有该类人才的空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素质方面都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欠缺。由于高校在初期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因此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专业知识方面则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需求集中在市场营销管理、计算机知识、电子商务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等方面。民办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集中在理论知识或资格考试方面,忽略了进入企业后的知识运用和动手操作。(二)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排名前三的实践实习能力占%,专业能力占%,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占%。企业最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协作沟通能力,而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多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社会实践较少,导致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认识到团队协作与沟通的重要性。(三)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综合素质略显不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在企业中占据重要管理岗位,因此对他们的素质要求更高。从调查数据分析,企业除了关注专业素养外还注重道德伦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素质,而企业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则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这就需要企业提高学生素质的不足,对企业而言,加强素质方面的培养是民办高校而非企业的职责。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无锡太湖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除大一外的各级学生共发放8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0份,回收率75%,分别针对专业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进行调查,虽然学生对于学校各方面的满意度总体较好,但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一)专业课程无特色、考核方式缺少灵活性。无锡太湖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和其他民办高校一样,专业课程大同小异,都是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没有独特的课程,只有个别方向如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有一定的选修课程,但这类选修课程只是学生选择方向后“必修”的,而不是完全自主选择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课程考核方式是以考试或考查为主,考试课以试卷为主,虽然要求主观题比例较高,但题型无外乎几种固定题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理论;考查课多以报告或论文形式考查,难以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提高情况。(二)教学方法单一、能力培养有待增强。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应以理论、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民办高校甚至公办高校仍以直接传授方式为主,虽然某些高校已经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2],但只是个别案例,并未普及,目前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为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目前专业课程的学习,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提高幅度较小;从学生主观认识出发,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它们最渴望提高的能力。(三)实践实习环节少、就业指导不足。从专业课程对就业帮助方面数据统计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一般(,总分5),尤其是大四学生满意度最低(),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找工作是其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而过多的挫败导致学生自信心明显下降,所学知识对就业帮助不大,尤其是缺少实践实习经历导致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角色转变,企业希望学生多些社会经历,能够快速进入状态,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无法满足,除了自身原因外,学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缺少专业性培训是重要原因。

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两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分析。(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知识结构不匹配。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包括基础扎实,专业性强,能够具备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研究表明2000家亏损企业中由于经营与管理不善导致亏损的占%[3],可见企业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趋同性强,难以针对企业的需求去培养,课程设置大而广。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基本都是从事市场营销或人力资源等工作,不如对应专业人才更符合岗位需求,对于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类岗位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在知识结构方面加以完善。(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能力水平不匹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具备管理者应有的能力,企业对能力的需求包括实践实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但是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独立完成学习的,进入大学后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只是单纯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管理者较重要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未能得到提高。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他们迫切需求的,这与企业的需求有吻合也有差异,民办高校应看到这些不匹配之处,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企业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如何弥补不足。(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人文素养不匹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企业不会让没有人文素养的人担任要职,国家素质教育向来把“德”放在首要地位,民办高校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首位抓,这也是教育机构的职责所在。但从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水平来看却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道德素质低、心理素质差、专业素质不高、综合素质一般,这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的现状,这从毕业生就业态度就可看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部分学生的写照。如何提高素质水平以符合企业需求是民办高校管理层应纳入重点考虑范畴。

五、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如何解决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应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着手。(一)开展特色课程与全方位考核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如公办高校的生源好,因此应该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目标行业或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另外,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就业岗位等内容出发,如江浙沪地区经济发展快,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可分为不同培养方向(如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等),为企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区别于统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全面人才;除了针对企业培养特色人才外,还应考虑学生兴趣,开展各类特色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目前高校考核方式只有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一些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观念上错误扭曲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导致最后毕业后学生感觉什么都没学到,进入企业还要重新培训,为此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考核时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个性,自由选择灵活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二)加强实践实训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企业和学生二者都深刻意识到实践实习的重要性,缺少实践实训环节是民办高校甚至公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在实践实训环节上不如专科院校,专科院校在各阶段学习过程中都伴随实习实训环节,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课程相结合,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或实训基地学习,全面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比公办本科学生实践经历丰富,又可比职业学院学生理论知识充实,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实践实习能力外,其他能力的缺失是需要平时教学过程中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师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灵活更易变革,教学主体由教师过渡为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理论结合案例、软件、实验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无论是实践还是教学都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加强对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国家人才规划重点培养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好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焦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提升基础知识水平、加强特色专业教学、深入开展素质文化教育是改革突破口,只有三管齐下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就业指导方面,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开展就业指导、心理分析、模拟就业等多方面的课程或培训,引进企业专家走进高校开展专题讲座,指引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全面了解企业运营,双向交流能保证毕业生摆正心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面向社会快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较高的人文素养是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应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

六、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创新创业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4]。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走向大众化,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角度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之一,供相关院校参考。

作者:尹芳芳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足膺。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266-268.

[2]王丽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2015(7):64-65.

[3]杨辉。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51-153.

工商管理专科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战略机遇期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必需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市场价值和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只有在了解社会需求与学生期望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以此为基础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需要与学生期望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传统普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沿袭了普通高等学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老化,实习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缺乏专业特色。

从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和高校人才供给结构的平衡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专科阶段应该培养的是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本科阶段应该培养的是企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职能部门领导人员的后备力量;MBA阶段应该培养的是企业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员,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越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应更多地侧重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养,而越低层次的管理人才应更多地侧重业务技能的培养。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具体培养目标比较适合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对于专科“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阶段应重点培养具有运用工商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指导管理实践能力的人才,即“理论应用型”人才。“高级人才”是指能胜任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或具备职能部门领导人员潜质的人才。

将这一目标进一步细化为素质培养目标、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三个方面。素质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的人才,具体指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并具有以祖国发展和人类进步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知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经典的基础知识和具有时代经济发展特征的专业知识,能系统地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我国工商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和规则的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应变能力和较强执行能力的高级理论应用型人才,具体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决策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应用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一线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运用一门外语进行商业交流的能力和办公自动化处理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总原则是: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专业特色、注重理论应用性;专业基础课要体现对专业的支撑,注重经典理论的选择;专业课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注重新兴热点方向;选修课要体现个性差异,注重素质培养。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具体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基础课程建设,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方面,思想政治类课程要与当前形势与实事联系更紧密,注重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加大了“应用文写作”、“经济应用数学”、“外语听说”、“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类课程,适当增加“文学赏析”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专业基础课方面,重点建设“管理学”课程,以“管理经济学”为重点整合经济类课程,注重“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及“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践应用性,突出“商务英语”的口语交际技能培养。专业课方面,改革创新“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三大核心课程的教学方式,引入情景模拟教学、竞赛教学等形式,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在高年级分方向实行分流培养,开设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三个方向的选修课程,每个方向精选了三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进一步细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企业实习两个方面。

在校内实验实训方面,可以从如下环节入手。第一,加强实验室实训的课程设置。精选实验实训教学软件,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对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证券投资、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增加实训课程学时的同时实施小班授课制,使学生在分析市场、营销策划、组织生产、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实训中,全面提升专业管理技能。第二,通过实验室软件教学,模拟企业成立、采购、生产、销售的经营全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企业运营的实际问题。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类综合实践,如ERP模拟大赛、创业大赛等,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四,将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来,由于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可以与校外专业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职业培训,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第五,以“3+1”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探索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教育与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将企业内训课程纳入教学中来,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在校外企业实习方面,工商管理专业共建有校外实习基地六个:红博商贸城实习基地、曼哈顿商务集团实习基地、哈西服装城实习基地、思达职业培训实习基地、正大职业培训实习基地、中央红超市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充分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第七学期分方向进行实习基地毕业综合实践,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实习基地参加企业岗位综合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各岗位所需的技能,为学生就业实现顺利过渡。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改革

学生素质教育包括道德素养、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多种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第二,通过开设美学、礼仪、文学等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组织“书友会”、“实事宣讲小组”,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国际知名大学公开课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厚学生的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第三,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商界成功人士介绍工商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工商管理实践的成功经验,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专业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等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7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