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实用3篇)
【导言】此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1
1 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身心健康者,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曾刊登《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文章,结果表明:有%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十分必要。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身心教育与体育锻炼有些脱节。体育教师只管上课和技术讲解,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产生于以下几方面:
对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认识不足。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一些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重视不够,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怕脏怕累怕出汗。宁愿整天呆在教室里,也不肯到操场上去活动活动,宁愿整天上网,也不肯走出去散散步。其次,认识能力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和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女生,宁愿挨饿,少食不食,但不知道运动去减肥。宁愿去吃减肥药,也不愿接受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天长日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并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学习。再者,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缺乏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而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但是有一些人往往缺乏这样的品质,遇到比赛就心怯,就害怕、就心慌、怕日晒、怕淋雨、怕危险、怕受伤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新心健康的发展。
缺乏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运动或比赛时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知道比赛中的相互配合和团结,知道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等等。
缺乏体育意识和科学的行为。体育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诸如:早起、散步、跑步、练太极拳、跳健美操、参加各项体育比赛等。有些大学生,善睡懒觉,不食早饭,不去呼吸新鲜空气,晚上熬夜。根本没去考虑过去锻炼身体,没有一丝一毫的体育意识。有些即便去锻炼了,缺乏认识,应付了事,轻描淡写,根本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或缺乏科学指导,不动则已,一动剧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2 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措施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加强体育教育,增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
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我们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从被动注意引导间主动注意上来。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通常说的“体质”是指“在遗传性与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则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状态”。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健康是人们体质状况的外部表现。因此,在研究确定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时,必须始终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我国整个体育教学体系,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得很好。每年高考体检的及格率尚不足30%,一些常见疾病如近视眼、沙眼和肥胖症等,不但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仍在上升。究其原因,在学校体育中片面理解“增强体质”,不抓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不论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专业,还是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从教育目标到课程标准,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基本上是表面(或口头上)强调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实质是在推行“自然体育”和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的“三基教学”为中心。因而不能自觉、主动地以促进健康为先导、增强体质为目标地去组织、安排每堂、每学期,甚至每学段的体育教学。甚至认为只要出来参加上体育课,学好“三基”,体质就会自然增强,学校体育仍是一味偏重追求竞技运动的技术、规格、规则的教学。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1、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犍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高校普及体育与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4、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单纯是体育和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体育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5、开属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锻炼模式的转变,体育与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体育与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体育与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像、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体育网络新技术等多种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据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约250万人死于由此引发的疾病。另外,调查表明,吸烟的起始年龄越早,其患病的危险性越高。吸烟还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减退,智力活动能力降低,思维能力衰退。某些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吸烟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不吸烟的学生。由此可见,吸烟确属公害。因此,不少国家都制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规。而酗酒是世界公认的又一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第二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酗酒而结束生命。众所周知,酒精对人体细胞有毒害作用,过量饮酒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损害人体神经中枢、心脏、肝脏,还会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疾病。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显而易见。要减少和消除其影响,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2003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南京4所高校1万名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显示%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中国科技大学心理教育中心的一份工作报告表明,情感、学业、交往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总是高发区,约占50%多,多种数据表明现在大学生身心健康中存在的问题成上升趋势。对湖北师范学院一、二年级40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有心理问题。
二、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一)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二)稳定的情绪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三)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五)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六)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三)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一)在学习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敢于从失败走向成功。
(二)在人际交往中,敢于展现自己我,坦诚相对。
(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学会尝试。
(四)在认知体育锻炼的同时学会如何让自己更自信,拥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自己更完美。
(五)了解学生,走入教学,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教导,会带给学生无行的财富。
(六)通过大学体育教学让学生们学会在体育学习感受快乐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王峰。高校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2).
[2] 闫建端。谈高校体育课学生的心理负荷[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8(03).
[3] 张耀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