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食品工业论文范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769136

【导言】此例“食品工业论文范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食品工业论文1

食品工业固有的特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着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十分必要。

1.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需要食品工业具有产品非标准化、品种多样化、产品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永不衰落的基础性产业。食品安全始终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是当下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而食品非标准化与品种多样化的特点又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近年来,常有因为某一个食品安全事件而致整个产业发展受阻的情况发生,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都给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个发展质量良好的产业必定是极少发生安全事故的产业。河南省作为食品工业大省,固然需要注意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但提升发展质量才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之策。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食品工业是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环节繁多且相互影响的产业。基于这一特点,河南省食品工业提升发展质量不仅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而且可以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食品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从而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从河南省食品工业内部构成看,河南省农副食品大多是粗加工的,深加工食品较少,仅占10%,相比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中70%为食品深加工,亟需提高深加工程度,优化产品结构;同样,河南省肉类食品加工量只占全部肉类食品产量的5%,蔬菜加工量只占蔬菜总产量的30%,远低于发达国家分别为25%和90%的比例,且存在产品结构优化问题[3]。从河南省的整体产业结构看,由于食品工业关联度高、行业跨度大,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必然会促进相关产业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应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的重要时期,社会有效需求不断释放,居民食品消费需求进入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表现为农村食品的多样化、城市食品的丰富化、家庭膳食的社会化、食物结构的健康化。发达国家加工食品已占到食品消费总量的70%~80%,我国目前只占到20%[4],相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加工食品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食品工业作为居民消费的基础行业,作为最典型的消费品产业,将从这些变化中直接受益。当然,这需要食品工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及时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作为食品工业大省,河南省必须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其食品工业发展质量。

4.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目前,河南省正在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这三大战略既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又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其原因在于:一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战略举措实现农业现代化,以使粮食产量稳定、质量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二是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建设目标需要食品工业通过提升发展质量来引领新型工业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之一是把河南省建成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实现这一功能定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三是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定位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高地与现代产业中心,这一定位有助于吸引聚集更多高端生产要素,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反过来,河南省食品工业也只有更快地提升其发展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港区的发展定位。

二、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在产业规模、企业集聚、产值贡献、环境营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从效率改进、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潜力挖掘等方面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规模与效率可以反映产业发展的综合实效,是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的基础性指标。以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来度量食品工业产业规模,河南省食品工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据计算,2011年,在全国31个省市中,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2,饮料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3,烟草制品业排名第6[5]。同时,苏静[6]的研究也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因子排名全国第2位,仅落后于山东省。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效率并不高,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年均从业人员)、资本产出率(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来度量发展效率,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资产利润率位于全国第15名,其中烟草制品业的效率更是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位居第20名。同时,苏静[6]的研究还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效率因子排名全国第15位。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虽较大但效率不高。

2.集聚初显但结构不优产业集聚与结构状况是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产业集聚反映产业空间发展强度状况,而产业结构则反映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状况。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日益呈现集聚态势。郑州、漯河、鹤壁、周口、商丘、许昌6个地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61.2%以上;同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汤阴食品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遂平县产业聚集区、新郑薛店食品工业园区、郑州马寨食品产业集聚区、永城面粉产业集群、淇县禽肉加工基地等享誉省内外,临颍县、淇县、新郑市等县(市、区)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食品工业集聚效应在这些地区日益凸显。但河南省食品工业结构有待优化。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据计算,2013年,河南省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8%、20.3%、14.6%、17.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较大,而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高附加值的饮料制造业和高税收的烟草制品业占比偏低,相比于上海(占比为18291241),内部结构不优。从主要产品构成看,河南省生产的小麦粉、速冻米面、方便面、饼干等食品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居国内首位;味精、饮料酒等食品产量居全国第2位;鲜冷藏冻肉、白酒等食品产量居全国第3位[7];但这些产品均属于粗加工食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从企业结构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仅有5家、超50亿元的仅有10家,其他90%以上的企业为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整体上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从企业品牌数量看,河南省食品工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家、中国名牌产品15个[8],而山东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8家、中国名牌产品62个[9]。相较于山东省,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品牌结构不合理。

3.贡献较大但开放度不够产业贡献与产业开放程度也是衡量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产业贡献主要体现在就业带动与税收方面,而产业开放度主要体现在产业对区域外的影响。就产业贡献而言,河南省食品工业贡献巨大。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73.7亿元,上缴税金428.8亿元(烟草制品业占其中的55.2%),食品工业用占全部工业140%的销售收入创造出17.3%的利润和21.8%的税金。不仅如此,食品工业带动能力日趋增强,直接安置就业人数达70多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达300万人,20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10]但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开放度不够,对区域外的影响较小。一是主要产品走出去的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出口交货值为66.4亿元,仅占工业销售值的1.0%,远低于山东省的1101.5亿元(占工业销售值的9.4%);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出口占比分别是0.6%、1.8%、1.7%,远低于山东省的10.1%、10.4%、4%。二是产业利用港澳台与外商资本的较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资本构成中港澳台资本与外商资本合计为67.7亿元(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9.7%),远低于山东省的222亿元(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21.4%)。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利用外资占比分别是139%、5.6%、6.4%,远低于山东省的19.4%、297%、24.8%。由此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

4.环境良好但创新不足产业发展环境与创新程度是反映产业发展质量的潜力指标,环境良好与创新能力强表明产业发展质量高。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环境良好。一是农产品资源丰富,作为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具有原料与劳动力成本优势。二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食品工业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从“十五”以来,连续三个五年规划对食品工业进行重点培育,食品工业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出台的《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未来十年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实现路径。三是对产业发展予以资金支持,通过设立食品工业升级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每年安排近1亿元资金支持食品工业发展。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创新能力不强。首先,从创新投入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科技研发强度为0.28%,远低于山东省的0.49%,尤其是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研发强度仅为0.31%,仅是山东省的1/3;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的研发强度分别为024%、0.50%、013%,均低于山东省(其分别为036%、0.95%、041%)。其次,从创新产出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之比)为4.12%,低于山东省5.7%的水平,尤其是河南省具有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新产品销售率分别为1.99%、3.75%,远低于山东省的419%、7.48%的水平。此外,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仅为430个,仅接近山东省843个的1/2;具有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更少,仅为163个,远低于山东省386个的数量。创新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而创新能力弱,使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缺乏后劲,潜力不足。

三、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建议措施

尽管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集聚、产业贡献、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仍存在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开放不够、创新不足等问题,未来提升河南省食品工业质量必须在产业链、品牌、开放、创新等方面采取大战略、大举措。

1.实施产业链带动战略,提高发展效率产业发展效率受结构、开放程度、创新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食品工业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提高发展效率首先应加强产业链整合。河南省食品工业可在发挥规模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发展效率,重点打造面制品、肉制品、速冻食品和白酒产业四条产业链,培育和发展食品装备制造链。一要完善面制品产业链。应通过加速对现有部分骨干面粉厂的技术改造,提高面粉单厂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各类小麦专用粉;依托郑州金苑面粉、郑州海嘉面粉等企业,积极开发麦胚制品、小麦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二要完善肉制品产业链。应依托双汇、大用、众品等知名企业,巩固扩大猪禽肉优势,积极发展牛羊肉及其他特色肉类品种;着力肉制品深加工,通过发展熟肉制品、调理肉制品与冷鲜分割肉制品,延长产业链;着力中高端肉制品开发,通过发展酱卤、熏烤、腌腊等肉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三要完善速冻食品产业链。应依托三全、思念、科迪、胖哥等知名企业,着力提升速冻汤圆、水饺、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通过提高速冻加工技术,探索开发馒头、菜肴、面条、炒饭等多规格、多口味的新型速冻产品和微波套餐食品;积极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速冻食品物流节点网络,强力推进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四要完善白酒产业链。以豫酒六朵金花(仰韶彩陶坊、宋河粮液国字、杜康国花、宝丰国色清香、张弓度之度、赊店青花瓷)为重点,扩大中高端白酒生产规模;依托杜康、仰韶等知名酒厂,提高原酒生产能力;加强啤酒行业整合,着力提升金星啤酒的品牌影响力;鼓励葡萄酒、保健酒、黄酒等企业扩大发展规模。五要培育食品装备制造产业链。考虑到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河南省食品工业庞大的市场需求,应重视培育、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制可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智能化食品加工与包装设备,包括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包装新材料、数码印刷和数码标签、发酵设备等。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有多种措施,包括品牌建设、产业链整合、名企引进、创新推动等。但就河南省食品工业而言,宜依托现有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与产品链延伸相呼应,集中培育发展一大批食品工业名牌产品,以品牌效应开拓市场、推动结构升级,增强产业发展质量。一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应依托现有知名品牌,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实施品牌延伸策略,巩固提高一批知名品牌;结合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嫁接拓展一批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创建提升一批知名品牌;鼓励同类中小企业合并重组,加大营销组合与市场创新,优化整合一批知名品牌。二要以品牌效应驱动转型升级。应鼓励知名企业品牌延伸,开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引导高端需求,抢占中高端市场;鼓励企业加速研制功能化食品,研制开发针对“三高”群体、抗衰老抗疲劳群体、美容需求群体、提高智力需求群体的保健食品;鼓励开发时尚化、娱乐化食品,开发一些可以吃着玩、吃着炫的时尚化家庭休闲食品;探索开发具有中原特色的概念性食品。

3.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升产业价值食品企业“走出去”可以扩大对外影响,而“引进来”则可以增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应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生产要素,在提高开放度的同时,提升产业价值。一要大力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应充分发挥河南省成本优势和市场辐射优势,以现有食品工业体系为基础,重点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积极承接高端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的转移。要结合产业链带动战略,重点引进食品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生物技术,实现对现有产业链缺失环节的“补链”;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人才、高端管理人才、金融与营销等高级专业人才,实现对现有产业链科技、管理、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强链”。要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落实相关奖励政策,促进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二要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应借助航空港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结合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鼓励省内食品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拓宽食品销售渠道。要大力扶持一批行业地位领先、规模优势明显、经济效益突出、综合实力强的骨干企业到省外投资建厂或建立生产基地,扩大产品或品牌影响力。要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销会,加强与各地大型卖场、行业组织的合作,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蓄发展潜力产业发展潜力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保障。应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创新型企业培育为手段,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为载体,加快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和改造,积蓄产业发展潜力。一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应结合河南省科技厅实施的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督促大中型食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骨干企业全部建成研发中心;结合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鼓励一批食品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或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部级高新技术企业。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大中型食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到其销售额的1.5%以上、食品类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强度达到销售额的5%以上。要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以形成更多的发明专利或行业标准。要鼓励食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加快食品企业生产环节向低碳化、环保化、绿色化转型;鼓励中小微企业利用创新平台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创新过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二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依托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等专于食品开发的高校与研究机构,构建食品工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盟定期交流沟通机制,鼓励联盟成员开放实验室、共享资源,攻克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技术难题,切实建成河南省食品工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应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整合作用,建立食品信息网上服务平台,以方便居民随时查询食品相关生产信息、食品相关技术信息等。三要重点攻关一批技术难题。应围绕食品工业发展的保鲜、生产检测、质量和安全控制、速冻、包装等共性技术或核心技术,设立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这些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要鼓励食品企业围绕自身发展技术难题,广泛开展合作创新,掌握相关技术;鼓励食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在业务流程再造、精准化管理、先进工艺应用等方面获取辅助服务,应用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3篇食品工业论文范文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食品加工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食品加工论文2

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老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临时在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中介入信息素质教育。这部分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要求,而是专业课程老师在编制专业授课计划时临时添加的,带有随机性,是以提高学生信息检索技能、拓宽学生专业课程知识面为目的的,对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内容。笔者以秘书专业“秘书实务”课程为例,简要说明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方式的实施过程。接受教学任务后,图书馆老师就信息素质教育介入“秘书实务”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形式与课程老师进行了交流、沟通。双方商定:授课内容以图书(包括印刷型和数字型)、期刊和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为主。计划4个学时完成,其中,图书馆老师讲授2个学时,学生实践2个学时。授课地点安排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讲授时以“秘书实务”课程中具体的示例和案例为主线,讲授3个方面的授课内容。采用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授课,学生通过联机的电脑,听、看老师的授课,并做适当记录。实践时,通过教学软件向每个学生发送由专业老师与图书馆共同拟定的操作练习题,供学生实践操作,专业课老师、图书馆老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及时辅导,解答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信息检索方面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消化授课内容、加强信息检索技能,课后电子阅览室在指定区域内免费向学生开放,并安排老师不限时辅导,学生只要有疑惑,在电子阅览室内均可以得到图书馆老师的辅导。因示例、案例和练习题都围绕专业知识点展开,学生听、看、做的兴趣比较浓。这种“2+2+N”的教学模式,学生有所收获,老师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

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是在学期的某个时段,由专业课程老师与图书馆合作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也称之为问题导向式信息素质教育。这种方式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主要方式,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的探究能力。下面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食品加工工艺”课程与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为例说明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方法。根据“食品加工工艺”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学期中间要求学生完成课程探究性学习任务,提交1篇论文。任课老师与图书馆老师就教学任务的实施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双方共同拟定了该教学任务的授课计划,沿用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授课环境和方式,由图书馆老师以某一探究性学习任务为案例,利用2个学时,讲授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及其检索策略、检索方法,随后2个学时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检索、收集信息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信息资料的整理、利用以及探究性学习问题写作任务。本次合作教学采用了老师授课→学生检索→辅导答疑→合作评价→反馈修改→综合评定成绩的主要流程。课内4个学时的讲授和实践只是完成本次教学任务的一部分,课后还要接受学生的咨询,由两个方面的老师共同对学生通过邮件提交的作业进行批阅,没有达到要求的作业发回修改,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次教学任务,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逐渐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笔者还尝试了双重老师角色的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即信息素质教育老师也是专业课程老师。在茶艺专业“中国茶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文献阅读与知识体会”形式嵌入1~2次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

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是专业课程老师与图书馆老师独立完成各自的课程设计、商定合作部分的授课方案,并共同完成授课内容的教学方式,这是全程跟踪式的一种。这种方式不是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整合的方法,采用递进式、分层次方式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以食品加工专业的“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与信息素质教育整合为例,说明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以焙烤食品原辅料、加工工艺、品质及其变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食品类专业主修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培养的项目式课程。在与信息素质教育整合教学之前,专业课老师与图书馆老师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设计,双方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模块化与专业课程项目化的整合思路,即将信息素质教育分为图书检索与利用、特种文献检索与利用以及期刊文献检索与利用3个模块,选择切入的时机,与专业课程6个项目(每个模块对应两个项目)进行整合,采取调课、互换课时等变通策略,确保两门课程教学计划实施既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协作配合。

期末,将整合部分的教学考评分别纳入两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中。信息素质教育考核采用计算机检索与笔试结合的考查方式,即学生在计算机室根据纸质试题的要求,通过网络检索,将检索结果答在试卷上。考核成绩占60%,整合部分的考评占40%,从而形成信息素质教育课的成绩。在整合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提高参与的兴趣,由图书馆老师提议,学生自愿组成了信息素质教育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图书馆老师指导兴趣小组制订活动计划和学习内容,并提供场所,既巩固和延伸了信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又影响、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积极性。此外,图书馆老师还和专业老师一起指导焙烤食品加工社团,为学生社团提供了焙烤食品加工理论与工艺的拓展及其所需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辅导。通过课内教学、课外辅导的整合,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种教学形式比较分析

实践表明,在该校实施的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3种信息素质教育形式是符合校情的、可行的。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异同点如表1所示。从上述论述和表1中可以看出: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略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受学时限制,只能笼统地讲授主要的知识点,涉及的具体细节,只能由学生提出后个别辅导或自行体会,因而显得比较粗犷。通过调查了解,这种教学形式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乃至毕业论文撰写有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进一步学习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利用技巧。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只注重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整体不具有系统性,局部相对完整、全面,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基本上可以独立解决全部或大部分问题,解决其他问题(教学任务)还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调查表明,这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解决专业课程问题或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帮助;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各种问题(教学任务),受到专业课程老师和学生欢迎,效果比较明显,应该说这种教学形式是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最佳的结合,但是,实施时间较长,在学校现有教学环境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能够推广的课程为数不多。通过上述比较,可以认为3种教学形式各有特点,每种形式都有可取之处,能够满足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是不能相互替代的,需要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适用的信息素质教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以期摸索出一种既能具有上述一种或两种教学形式的长处,又避免其不足的教学形式。

3基于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新举措

文献调查表明,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成熟度高于实践,可见这种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并非易事。笔者与教学团队也深感这种模式的实践创新有一定难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试图有所创新,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合作教学的成效。

学科服务营销与信息素质教育相互促进

笔者所在图书馆为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选派馆员深入系部进行营销学科服务,了解学科及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并宣传、推广信息素质教育。在营销学科服务中,引起专业课程老师的关注,与馆员关于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进行了咨询和交流,激发了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嵌入信息素质教育的尝试欲望。馆员可以与有意向的老师进一步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某种层次的合作。通过合作,老师对图书馆学科服务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增加图书馆相关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学科服务营销的效果。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表明,在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过程中渗透信息素质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双重教师角色更有利于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

具有双专业背景的馆员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即馆员具有图情专业和其他专业双重背景,可以担任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双重角色,在高校不是个案。在条件成熟的一些专业课程中馆员可以尝试嵌入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技能为手段,达到拓展学生分析、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目的。笔者的体会是:双重角色的教学没有沟通、磨合的环节,可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无缝隙结合;可以选择较合适的切入点,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这种思路和实践与唐艳春的“信息素质教学的老师最好具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观点是相吻合的。如果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可以通过自学专业知识,成为该专业课程的内行。实践表明,熟悉专业课程,有利于案例和素材选择的把握,对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模块化信息素质教育与项目式专业课程整合是一种较佳的结合

模块化信息素质教育是将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分解为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是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单元,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项目式课程是把整个课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与模块化教学有相似之处。将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块与专业课程的项目进行对接,恰好满足项目式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信息收集能力的需求,完成这种基于资源的、问题驱动的、探究型项目式学习。这种结合需要馆员与专业课程老师进行深度沟通和磨合,才能将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需求适时地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达到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块教学有效解决项目课程探究问题的目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每个模块内容短小精悍,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使学生感到信息素质教育的枯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在完成专业课程项目学习中,比较自然地提高了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强化检索技能培养,淡化理论知识教学

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完整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而且随机介入式和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不可能有足够的理论教学时间,学生也希望加强动手能力。因此,笔者采取压缩理论知识的教学,保证甚至增加实践检索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检索技能,这是在特定教学环境下采取的特殊措施,与现行的教学要求有所偏离,但与学生有需要时就能快速上手的效果相比,这是值得探索的。

信息素质教育向课外延伸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3

目前正值旅游旺季,确保旅客食品安全,是旅游景点监管的重点,也是工商部门监管的主要对象。针对旅游市场周期短、游客相对集中,食品经营者结构复杂、客流量大、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如何加大对旅游市场食品、餐饮的监管,是摆在我们工商部门的首要问题,探索对其监管方式和方法,对于今后监管工作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季节性旅游市场餐饮经营存在的问题:

1、因经营的条件所制,难以办理《卫生许可证》。这些旅游胜地由于受自然、生活等环境的制约,再加上经营设备简陋,经营周期短,经营地址不固定等因素,按照卫生部门要求,不具备办理《卫生许可证》的条件,因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颁发《卫生许可证》。

2、因有关前置手续的制约,为办理营业执照造成难度。季节性强的旅游胜地经营的大部分是商业、餐饮业。在对餐饮业的监管上,由于办理《营业执照》前需要经营者提供卫生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经营人员《健康证》,而绝大多数经营者全年只能经营3至5个月时间,再加上经营的从业人员不稳定,正因为如此,从卫生部门要求获取不到办证的资格,工商部门就无法办理办注册登记手续,经营者就领不到《营业执照》。

3、对工商部门日常监管工作造成困难。工商机关对旅游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严把市场准入关。因大部分经营者的前置许可不够条件,因而就造成了无序进入或违法经营(无照经营)长期存在,给工商部门日常监管造成了许多不便。同时也制约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游客对本地区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的信誉度。

4、经营的饮食质量无法保证。在“三证”尚不健全、监管难以深入、各职能部门职权不及时到位的情况下,经营者经营的饮食质量就难以保证,万一发生饮食方面不安全问题时就无法查处,形成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当地政府以经营的商户属于卫生、工商、公安为理由推辞,卫生部门以没办《卫生许可证》为由不参与处理,工商部门没办营业执照处罚难以介入等问题,到最后处理的结果将导致游客不满意,经营者意见大的问题。

二、监管的方法:

1、配合卫生部门办理临时《卫生合格证》。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本着确保游客食品安全,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景区餐饮业的管理,应由景区管委会协调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联手,形成监管合力。对不符合办理《卫生许可证》条件可以协调卫生部门尝试核发临时《卫生合格证》的办法,以解决前置许可的问题。

2、办理确不具备条件的,实行实名登记制。对办不下《卫生许可证》的,采取实名登记制的办法:一是经营者出摊经营前出示本人身份证有效证件并予以复印,详细登记经营者出摊位置、名牌号;二是登记经营者详细地址,起码知道经营者是什么地方人,万一出了问题,就能及时联系;三是由工商部门对采集到的经营者相关信息进行建档保存、备查。

3、签订食品安全合同,责任到人。在经营前,由卫生、工商部门对经营者签订有关食品安全责任合同书,合同上必须载明有关各负责任承诺等事项,应负的责任范围。

4、建立市场查巡制。实行实名管理以后,对经营者在日常监管中具有以下4个作用:

(1)实行实名管理制以后,明确了双方间的连带责任。经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签订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合同书以后,明确了经营者在经营中各种事项,达到的标准,如发生不安全事故时所负的责任,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经营者不得规范各自的经营行为,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

(2)实行实名管理制以后,弥补了原先经营者地址不详、联系方式不通的局面。彻底改变以往传统地做法,对经营者提供的个人身份证及住所要与公安核实,经审验准确无误后备案,同时所备案的联系方式是否能打通,并每月联系一次。这样万一发生什么问题,就能果断做出应急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6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