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蜡烛》课后练习题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8936

【导言】此例“《蜡烛》课后练习题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蜡烛课后题1

关键词: 蜡烛燃烧实验;蜡烛复燃实验;化学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510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主要部分[1]。蜡烛的燃烧是常见的化学现象,课本旨在通过对该实验的观察、记录、分析,说明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课本实验设计有如下不足:(1)为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将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该方法实验现象不明显。虽然石灰水也能变浑浊,但可能是析出了Ca(OH)2固体,因为熟石灰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或直接蒸发水分而析出Ca(OH)2固体,因此解释较勉强。(2)熄灭蜡烛后,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成功率较低。

因此,有些化学工作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索和创新[2,3]。采用在蜡烛火焰上倒扣一个漏斗,并连接其他装置的方法。也有“用一个试管收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再向试管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的方法[4]。

笔者通过探究,设计了将蜡烛放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的新方法,实验装置简单、操作容易、现象非常明显,能有力证明蜡烛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此外,对“使熄灭蜡烛复燃实验”也作了改进。在燃烧的短蜡烛上套上长玻璃管,吹灭蜡烛,在上端口可成功将蜡烛引燃。该方法实验成功率高,而且可清晰地看到白烟燃烧的过程。

1 实验用品

澄清石灰水、2 cm短蜡烛一支、5 cm短蜡烛一支、橡胶塞2个、燃烧匙1个、250 mL锥形瓶2个、玻璃管(Φ32 mm×180 mm)1根、火柴1盒。

2 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

注:A、B为250 mL的锥形瓶,各带一个橡胶塞。其中A的橡胶塞穿插一个燃烧匙,燃烧匙下端固定一根2 cm的短蜡烛。

3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在锥形瓶A、B中倒入10 mL澄清的石灰水,B用橡胶塞塞好以作对照(如图1所示)。取出A中的橡胶塞,点燃燃烧匙下端的蜡烛,过一会儿伸入锥形瓶A中。待蜡烛熄灭,同样程度地振荡锥形瓶A、B,结果A中的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石灰水仍然澄清。这一实验说明A中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2)将5 cm蜡烛尾部的蜡微微烤熔,趁热将蜡烛固定在实验桌上。点燃蜡烛,待蜡烛燃烧旺盛后,在蜡烛的两边平行地放两根火柴,然后在火柴上放一根玻璃管(Φ32 mm×180 mm)套住蜡烛(如图2所示)。从玻璃管的上端口吹灭蜡烛,片刻可看到有大量的白烟上升,用燃着的火柴放在玻璃管上端口即可成功将下面熄灭的蜡烛引燃(有一团火苗向下串直至将烛芯点燃)。能取得这样的实验效果,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受热的玻璃管对上升白烟(石蜡蒸汽)起到了保温作用;二是防止白烟飘散,能保证飘出的白烟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状态。

4 改进后实验具有的优点

(1)实验装置简单,取材容易。新设计的实验方案仅增加锥形瓶、燃烧匙、玻璃管,取材容易,方法简单环保。

(2)实验现象明显。第一个改进实验可严谨地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第二个改进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由于燃着的火柴离烛芯很远(达十多厘米),可清晰地看到火苗向下串的过程,具有强烈地视觉冲击效果。

(3)实验成功率高。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这是一个非常难做的实验。笔者曾与同行进行交流,都说很难做――做3次最多成功一次,而且现象不明显。改进后的实验成功率达到100%,排除了直接点燃烛芯的嫌疑,还可观察到白烟燃烧的过程,实验效果非常精彩。

参考文献:

[1]全国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13.

[2]梁永新。蜡烛燃烧的实验改进[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8):2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3篇《蜡烛》课后练习题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蜡烛课后题。

蜡烛课后题2

一、引导学生分析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思考、分析、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会出现错误,教师要抓住这些错误资源,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分析错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先把蜡烛、凸透镜、光屏都固定在光具座上面,然后把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提出问题: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蜡烛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学生的回答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教师没有立即评判,而是把蜡烛放到了凸透镜的2倍焦距的刻度上,把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动直到出现清晰的像,学生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像。观察到这个结果,学生就改变刚刚的说法,认为蜡烛经过凸透镜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这时教师把蜡烛放到凸透镜的1倍焦距内,开始移动光屏,学生看到无论教师把光屏移动到什么位置,在光屏上都再也没有出现蜡烛火焰的像。在光屏的一侧进行观察时,可以看到蜡烛火焰的像,而且是正立的。通过观察实验,学生清楚了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既有正立的,也有倒立的,出现哪种像是由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决定的。

二、合理整合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学生往往出现概念的理解性错误。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与概念相关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分析、去探究,纠正自己的错误,寻得真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熔化和凝固”时,对于熔化的概念,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物理情境:在一个烧杯中放入冰水混合物,在一个试管中放入一些冰块,然后把试管放入到烧杯中,同时要保持两者不能接触,把两者放到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石棉网加热,要保证烧杯的底部是被均匀加热并且加热的速度要慢些。同时,提出问题:试管里面的冰块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有的学生说,试管里面的冰块会有一些被熔化。这个回答明显是错误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于晶体熔化的概念从本质上没有理解透彻。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把对概念理解的问题显现出来,然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主要告诉学生物质熔化需要具备条件:温度要达到其熔点;要不断地吸收热量。只有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完成熔化的过程。在上面给出的情境中,酒精灯并不是直接给试管加热,试管中的冰块要熔化,就要从烧杯中吸收热量,可是烧杯中放的是冰水混合物,酒精灯就只能把烧杯中的冰熔化,却不会升高烧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也就是说,烧杯中的温度仍然是0℃,试管中放的是冰块,烧杯就不会对试管产生使冰块熔化的温度差,也就不能实现对试管的不断供热,从而试管中的冰块是不会被熔化的。这样,能使学生清楚概念的本质内涵,也能使学生看到与概念有关的具体问题。

三、\用实验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蜡烛课后题3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改进;优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95-0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doi:/

最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还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导致实验不成功或不完全成功,未能发挥实验应有的功效,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实验在实际操作和演示时往往不能成功,在教学实践中若能稍稍加以改进,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简要的谈谈初中化学课堂上几个实验的改进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人教版课本第十二页,有一个实验――“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我观察到,学生的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蜡烛刚点燃一会儿,就把它吹熄了,这个时候产生的白烟很少,就很难被点着,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还有的学生熄灭蜡烛时白烟虽然比较多,但由于他熄灭蜡烛后,才去划火柴,而且划火柴时动作较慢,等他划着了火柴再去点白烟时,白烟已经扩散不多了,这个时候好多学生也点不着白烟。根据这两个现象,我对实验稍稍作了改进,首先提醒同学们先检查蜡烛上端露出的烛芯不要太小,以保证点燃后火焰稍大一点,点燃后时间不要太短,大约等两分钟左右,待蜡烛燃烧充分再熄灭,此时产生的白烟就会比较多;手里要预先拿一个打火机,在吹灭蜡烛后,立即用打火机去点白烟,可以很容易做到点燃白烟,从而大大增加了实验成功的几率。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教版课本第十五页,“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做这个实验时,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开始接触实验,有些细节问题不容易注意到,比如将燃着的小木条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时,如果组内两位同学配合不够好,其中一个同学插入的速度比另一个同学快,就易使木条火焰熄灭,由于他们步骤不同步,影响现象的观察,有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另外两根小木条的材质差异、粗细程度也是影响实验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如果小木条长度不够,使用时,由于火头朝下,燃烧速度快,小木条就会迅速变短,拿着小木条的手就会嫌烫;有时候将木条伸入瓶内时,手稍稍一抖,木条下端靠到了集气瓶的内壁,也容易导致木条火焰熄灭,影响我们根据实验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

根据以上问题,我终于想出了一个改进方法:取一根蜡烛,用小刀切下等长的两小段,用小刀和剪刀把烛芯修剪成差不多的大小,这样两段蜡烛材质相同,点燃后火焰大小相似,将两个小蜡烛分别用蜡烛油粘到两个燃烧匙内(如图1所示),这样点燃蜡烛后,拿着燃烧匙上端的手就不会感觉烫人,同时也不会像小木条那样因为碰上瓶壁易引起火焰熄灭,在蜡烛点燃后,要求两位同学同步缓慢伸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根据蜡烛在瓶内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两瓶内的气体含氧量的多少。经过如此改进后,实验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一百。

三、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人教版课本第93页,“ 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铜溶液,塞好橡皮塞。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课本上图5-3左图与右图中的锥形瓶内的液体颜色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可是我却发现学生们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这种颜色的改变。所以我在实验课上,给每个小组都配置了一瓶适量的铁粉,让他们用铁粉代替课本中的铁钉来进行实验,由于铁粉与硫酸铜溶液的接触面积较大,加快了反应速度,在将锥形瓶稍加振荡以后,瓶内的液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马上发生了很明显的颜色改变,从而出现了与课本上图5-3一致的现象。

四、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78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