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星星变奏曲》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68093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星星变奏曲》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1

改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故事激趣法故事激趣法就是将要学习的音乐内容先进行了解,然后通过编辑故事的方式将音乐内容融入到故事中,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能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使得教学课程显得更加情节化和具体化,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小白兔盖新房》这首歌中,我们就应该将小白兔盖新房的歌词前后添加一些陈述,将学生的意境和思想引入到歌曲中,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练唱。同时将歌曲中的小角色进行分配,一些小朋友当小白兔,一些小朋友扮演森林中的其他动物,总之就是要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歌曲中,融入到课堂的音乐氛围中,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学习,同时老师还应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态,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

游戏引趣法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学生特点主要集中在好动和喜欢玩耍上面,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进行音乐教学。既然学生喜欢做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游戏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教学中的音符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少数的学生喜欢或是能够掌握音乐中的音符。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音乐的音符变成小游戏的方式在课堂传授,对于四分音符和八分、十二分音符我们都可以进行编辑,形成有节奏感的小游戏歌曲,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了解音符,了解歌曲中的节奏性,帮助学生积极地更加形象地了解音乐的节奏。

表演导趣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或是做游戏都是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式,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表演方式引入到音乐教学中来,培养音乐教学良好的课堂氛围。音乐教学除了了解音乐的音符和节奏外,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演唱,因此将表演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唱小歌曲,有效地将唱和表演相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在演唱的过程中发展音乐潜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从内心来感知音乐。

善用多媒体教学,提供教学素材

多媒体既是教学中的指挥棒,又是音乐课堂上教学质量保障的辅助工具。多媒体中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教学素材,在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音乐教学时要适度对其应用,让多媒体变成音乐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不是作为音乐教学内容的本身。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和图画视频,通过图画制作和视频来辅助音乐教学,利用多媒体的良好视听享受吸引学生注意力,能让音乐课堂气氛更显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增加音乐课堂的乐趣,优化音乐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歌曲《草原小骑兵》时,考虑到学生对草原感知有限的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搜集呼伦贝尔、天山牧场等地区的草原风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一定的学习满足。

运用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鼓励音乐表演,融入生活体验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可针对这个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如教授《小星星》一曲时,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用纸笔图画或语言词汇描绘出平日生活中所见星星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学习歌曲歌词,让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将歌曲与生活中的小星星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明白歌曲描述的内容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星星,更全面理解歌曲的含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可迅速学会这首歌曲,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运用道具乐器,激发学生想象例如,我曾经引导学生运用吃饭用的碗碟、玻璃水杯等生活日用工具作为打击乐器,鼓励学生用树叶做哨子吹奏歌曲旋律,引领学生在易拉罐里装上小石子当做摇铃乐器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具有无限的创造性潜能,想象力丰富,我就趁机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有效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结语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80—02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长期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及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为改善这种状况,笔者创设了一系列饶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把握其要素,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音乐艺术素养。

一、创设激趣情境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下面,笔者以教学歌曲《接妈妈》为例,谈一谈如何创设激趣情境。

1.歌曲导入阶段。歌曲《接妈妈》表现的是一个孩子下雨天接妈妈回家的场景。我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爱玩耍的特点,创设出了音乐欣赏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情境。首先,上课前,在黑板左右两侧分别绘出两把撑开的雨伞,并播放歌曲《春雨沙沙》,让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获得下雨天的感受。然后,授课伊始,我主动提问学生:“大家猜猜,这节课将学哪些内容?”最后,当学生答对后,我则夸他们真聪明,并对他们说:“学习新歌前要进行闯关比赛,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让他们“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听一听谁的歌声最美”。

2.歌曲教学阶段。首先,将识谱学习目标中包含的节奏、听音、视唱等内容以拟人化的情境进行呈现,使学生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如,“节奏是小雨点的脚步声,你能模仿出吗?”“音符是它们快乐的歌唱声,你能学唱得比它们还动听吗?”让他们初步感知歌曲中的重点节奏及主要旋律,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度奖励。这样不仅为新歌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对学唱歌曲充满期待,个个跃跃欲试。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与歌曲有关的知识难点得以相继突破。然后,展示一幅接妈妈的温情卡通画。学生伴着纯真挚朴的童声范唱,沉浸于子盼母归的动人情境之中。由于情境创设到位,学生无论是对节奏还是听音视唱,都能很好地把握。最后,欣赏歌曲《我爱妈妈的眼睛》。优美动听的旋律,多媒体展示出的母子情深画面,使学生沉浸在了对母爱的畅想中。他们低声交流着,彼此分享着母亲带给自己的幸福和感动,心灵得到了升华。

3.学科综合阶段。遵循音乐课程要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临下课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二十四孝动画短片之一——《负米养亲》,下课后,则让他们打扫音乐教室,擦拭桌椅灰尘。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他们亲自践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 创设经典欣赏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都会根据歌曲的意境创设经典音乐欣赏情境,旨在用音乐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如,在学习《小小的船》这首歌曲时,我采用了如下方式:首先,播放莫扎特钢琴曲之《小星星变奏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音符和星光营造出的梦幻情境之中。然后,揭示乐曲标题,让学生再次进行欣赏,鼓励他们思考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他们进行想象。有的学生则说道:“我在和星星捉迷藏、赛跑。”有的学生说:“我在月亮船上滑滑梯。”也有的学生说:“星星姐姐穿着五彩的衣裳。”最后,在学生情绪激动,对新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后,我则教他们唱《小小的船》,并适时地讲解划三拍子指挥图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练习。这样做,很轻松地就解决了让学生边唱边划拍子的教学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其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无法借助色彩、线条展示作品形象,难以用语言描摹具体情节,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与聆听等各项音乐活动,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1.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美育情境。如,在《飞呀飞》一课教学中,可播放乐曲《野蜂飞舞》,并展示儿童户外活动图片,让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看图观画,聆乐赏景,以此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3

关键词:钢琴伴奏 即兴伴奏 教学方法

一、目的明确法

为什么要学习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

二、吸引注意法

怎么样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形成浓厚的兴趣

三、聆听归纳法

对著名作品欣赏的同时进行归纳与总结

四、互联法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和相关其他学科的学习

五、发散思维与创新法

通过小组合作使集体力量最大化并进行创新

六、实践法

将理论学习投入到实践中去,并不断积累经验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中教学与学习法》

一、目的明确法

为什么要学习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为学习音乐的学生在大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使我们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并锻炼了我们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现实中,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学习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不仅可以提高你的钢琴与声乐的水平,也可以锻炼综合运用曲式分析、和声、中西音乐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为声乐的同学伴奏,可以即兴的表演,或者可以自弹自唱,也为自己的原创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很多同学对于为什么学习不了解,以至于对这门课程不重视。所以,正确的目标对我们的学习与教学工作中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

二、吸引注意法

怎么样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形成浓厚的兴趣?

案例:记得我在教大约岁的小朋友的时候,小朋友问我:“老师老师,你弹个厉害的曲子给我们听!”我心里觉得这简单啊,于是就弹了一首中国作品《春舞》,天真的小朋友的话触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思考:“老师老师,这个不好听,你可不可以给我们弹《喜洋洋与灰太狼》啊?”于是我就弹给他们听,他们幸福的笑着,“老师真厉害!”所以,因材施教与吸引注意力法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曲子亲自弹给他们听,或者准备一些视频资料,不同类型的,无论是现代派,古典或是浪漫时期、让他们对这些作品,甚至与他们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对于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喜欢的事情我们都会自觉的、竭尽全力的去努力。

三、聆听归纳法

对著名作品欣赏的同时进行归纳与总结

要想独立完成一首即兴伴奏要在一定的积累中才可以实现。所以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让同学们有所了解,不仅仅只是欣赏,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他们归纳,把速度慢的与速度快的分类,把织体相同的分类,把和声以及终止式的运用进行分析分类,把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分类等等。接下来我们需要带领同学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这对他们的学习或者对他们课下的自学都是一种很大的帮助。一位著名的老师曾经说过:能力的培养要比具体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正是如此,当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正是为他们更好的学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武器。例如一些艺术歌曲的左手伴奏织体经常运用分解和弦,和声简练,清晰,与旋律声部协调进行,使歌曲更为优美、动人:而一些进行曲风格的作品则以柱式和弦凸显作品的气势与力量。在浪漫后期的一些著名中外作曲家之所以把艺术歌曲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不只是把钢琴伴奏作为次要的位置,而是把它作为一首作品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觉有划时代意义的。

四、互联法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和相关其他学科的学习

当你对许多作品进行归纳总结之后,你会发现,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首先,你需要运用声乐的知识把作品演唱出来,对于呼吸,气口,情绪的变化,强弱的对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对于作品的时期风格把握也是尤为重要的,你需要运用中西音乐史,和声曲式对作品有更深一步的感知与认识。再次,对于即兴伴奏,你的乐理知识一定要过关,你要熟悉首调唱名法,并运用和声以及织体进行即兴的编配。最后,与歌唱者的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位好的伴奏者可以帮助演唱者调动歌唱的情绪,弥补歌唱中的失误,并与歌唱者完美的结合为一体,共同演绎优秀的作品。所以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其他学科的共同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又一法宝。

五、发散思维与创新法

通过小组合作使集体力量最大化并进行创新

在政治中或者生活中你可能听说过这样的理论:1+1的答案不仅仅只有2这一个答案,在一定的条件下,1+1>2。这个逻辑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在团队合作中,1+1>2,团队中的每个人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可以使集体的力量最大化,也可以培养大家动脑,协作创新的精神。我们可以拿一首简单的曲子《小星星》为例,使10个同学为一组,布置下去的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10个同学写出不同的伴奏,并演奏出来。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同的10个答案,在班级中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不同的答案。现在的同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创新。所以,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培养综合性人才,事物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当我们听到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无不为之感动,那么又有多少人会写出更富有想象力的《小星星》呢?

六、实践法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4

关键词:葫芦丝 器乐教学 自主学习 习惯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明确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器乐学习凭一时的兴趣是不会成功的,它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过程。采用有效手段加以积极引导,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验成功,让学生“爱”上葫芦丝

大部分学乐器的孩子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开始源于对某种乐器的喜欢,故而选择了这样乐器,然而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最终让缺乏毅力的孩子选择放弃。而我在葫芦丝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刚拿到葫芦丝,孩子们爱不释手,稍有空闲就拿出来吹两下。但好景不长,他们的这份“爱”心就夭折在失败中了,练习时,不是孔没按住,就是力度控制不好,或者不出声,或者就是尖音。孩子的耐心本来有限,渐渐地,他们由开始的热情投入变得因难而退了,也让我的心情从开始的满怀憧憬而变得彷徨失落。

《音乐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何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呢?首先,在教材内容上作调整,每节课将练习内容分三部分:规定曲目自由选、熟悉歌曲大家练、自主选择演一演。以往规定曲目是没有选择的,由老师指定,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而采用了规定曲目自由选之后,我会将包含统一技巧的几首曲子吹奏一遍,让他们根据喜好选择其中一首,这样既保证技能训练的实施,又充分尊重孩子,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另外,我针对教学的进度及他们的实际吹奏能力,选择他们熟悉并喜欢的儿童歌曲,熟悉的旋律,会让孩子倍感亲切,平时上课时孩子看到老师在那里弹奏,很是羡慕,如今自己也能吹出来,会让他感到自豪。悉的旋律,会让他们在演奏时及时发现错音,这样就减少了节奏和音准可能出现的错误,而且减少了识谱的环节,学得也快,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我请他们一起参与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中,课后请他们去寻找适合自己演奏并是自己喜欢的乐曲,采取自学或推荐给大家的方式,一起来演。这样,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享受平等,从而由被动变主动,从葫芦丝的学习者转变为葫芦丝的爱好者。

学会演奏后,我还加入了打击乐器,当学生上来还课时,请部分同学为他伴奏,让他感受到主角的感觉,让孩子们更乐于上来演奏。通过葫芦丝的学习和演奏,使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和满足中,爱上葫芦丝。

二、融境入情,让学生“乐”吹葫芦丝

孩子学习乐器的过程包含了三个层次,从有趣到乐趣,最后到志趣。“有趣”是孩子对学习音乐直接产生兴趣的“幼芽”;“乐趣”是学习音乐兴趣发展、形成的中层次,他们在“乐趣”的心理因素影响下,开始对事物的本质内容产生求知欲望,而“乐趣”的心理培养并非是借助一招一式就可以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有趣”教学形式、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在《苗岭欢歌》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进行巧妙安排,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情入境,由被动变主动,激发他们自主学习。首先,我创设了“叶笛声声,走进欢乐苗家”的环节:课始,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将一片嫩绿的竹叶吹响,让学生犹如置身于一幅清新的画面中,叶笛的传说使学生对苗族的音乐有了更多的想象,使之能全身心地融入到学习中。接着,通过“苗家音乐知多少”版块,带领学生走进苗家,聆听苗歌,欣赏芦笙舞的苗族音乐《苗岭欢歌》。音乐听完,针对孩子的好胜心理,再用语言激发他们的斗志:“他们用芦笙演奏,我们用手中的葫芦丝来演奏,可以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可以”;“不知你们的演奏能否和录音一样动听呢?接着播放范奏,此时孩子们情绪高涨,欣赏的格外认真仔细,录音一停就迫不及待地练起来,因为他们要与芦笙版、葫芦丝范奏版的《苗岭欢歌》一比高下呢。他们学得积极,练得投入,此时的课堂充溢着紧张和欢乐的氛围。

三、人文评价,将自主学习进行到底

小学器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能力,使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器乐学习不能单纯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更不能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的标准,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在器乐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趣味性;练习过程要注重鼓励性;而评价方式则要注重人文性。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5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创作 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 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1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 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 节奏填空练习。3. 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 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 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 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 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66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