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白话文精编4篇
【导言】此例“黄帝内经白话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黄帝内经阿拉文库范文1
一、概述
色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物理的本质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在颜色一类的词汇上,汉英语言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着不同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颜色词意义的异同有助于避免歧义,使交际取得成功。
二、中西方颜色词的文化异同表现
(一)从历史传统的角度,以"黄"、"紫"色为例
在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是中央之色,帝王之色。明清时又明文规定,只有皇室的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坛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黄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因为中国人是黄色人种,发祥地在黄河流域,第一代君主是黄帝,所以,自古以来,黄色是皇帝使用的颜色,人们做事常选"黄道吉日"。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黄色乃是"帝王之色"--古老中国的象征。另一种颜色"紫"色,在中国古代也是尊贵、王权的象征。在朝廷森严的等级制度中,一品大员则穿着紫袍,这都象征着尊贵。紫色的这一层用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黄色相似。
在西方,人们更加崇尚"紫"色。古希腊、古罗马皇帝、执政官、执法官以及将军都身着紫袍,紫色象征着显贵和尊严,象征着王位和王权,紫袍加身意味着上升到显赫的地位。因此在英语中有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 marry into the purple(与皇室或贵族联姻)等成语。在西方文化中,紫色用于物,则表示物的尊严与庄严雄伟,它所产生的象征意义是智慧?胜利?谦卑?财富?悲剧?华丽等。这一点和中国文化中紫色的象征意义相同。
(二)从的角度,以"白"、"蓝"、"黑"、"黄"色为例
英语中有些颜色的象征意义,受宗教影响颇深,特别是受圣经的影响,颜色被赋予不同的宗教内涵与寓意。
在圣经中,天使都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悬银白色光环,白色是上帝和天使衣服的颜色,所以被看作是纯洁、幸福、欢乐和道德的象征。蓝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天堂般的色彩,在基督教手稿中这种颜色通常被用来描述神圣的事物,如圣母玛利亚的长袍要画成蓝色。黑色则代表来自基督与黑暗使者的遭遇,代表了一种罪恶与审判,是魔鬼和邪恶的象征,常常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英文中"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即是耶稣受难日(耶稣遭受惩罚的那天是星期五),指的就是悲惨的一天。
在中国,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五色之尊,是"帝王之色",代表了"天德之美",是为尊色?同时,黄色是佛教的经典,和尚、喇嘛的袈裟即为黄色。但在西方就未能享受如此礼遇了?西方文化中的黄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圣经》人物,传为出卖耶稣的人,是其门徒之一)所穿的衣服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来不好的象征意义,主要表示卑鄙?胆怯?令人讨厌?忧郁等含义,是叛逆、嫉妒、懦弱的标志?
(三)从礼仪习俗的角度,以"红"、"白"色为例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红色都象征喜庆、高兴和幸福。
在中国,在中国人最重要的春节里, 人们要贴红对联, 挂红灯笼;杨白劳尽管家境贫穷仍要给女儿买上二尺红头绳;中国古代常用"红颜"或"红粉"指称面容姣好的女子,用"红闺" 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劳模在受到颁奖时要戴红花;公司剪彩时也要用红色的布条。这些都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赋予红色的积极意义。
在西方国家人们把圣诞节和其他节、假日称为red-letter days,表示"喜庆的、欢乐的、可纪念的"的意思。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需要在机场roll out the red carpet,铺展红地毯作为最高礼遇。
然而,中西方对婚礼和丧礼观念和服饰颜色却是迥异。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举行传统结婚仪式时,新娘要穿上红衣裳,头上盖着红头巾,新郎新娘要戴红色胸花,门窗、墙上要贴大红双"喜",客人送的礼金或长辈给的红包,都要用红纸包着,因而婚礼被称为"红喜事"。
而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总是身披白色婚纱,给人一种圣洁高雅的美感,象征爱情的纯洁珍贵,因为在西方人心目中,白色是上帝、天使、幸福、纯洁的象征。
(四)从情感的角度,以"蓝"、"绿"、"白"色为例
语言有一定的感彩,人们的感彩分为褒义、中性义和贬义。在各语言中,一词包含不同的感彩并不鲜见,颜色词也不例外。
比如blue(蓝色)一词,英汉语中的蓝色,都可以用来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汉民族对其颇有好感:蔚蓝色的天空,常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蓝色的海洋常能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但英语中的蓝色引申义较多,这种情感色彩用在西方,却会让人感到忧郁、沮丧。在英语中,blue通常表示不快,如in the blues(闷闷不乐), blue monday(抑郁的星期一)。holiday blue = winter holiday depression,特指圣诞节来临,飞雪不停,人们被困在家里,感到孤寂;也指圣诞节前,因经济拮据而无力置办年货和礼物,显得寒碜而心情郁郁寡欢。另外,blue在英语中还有代表"下流,低级"的意思,如,黄blue film;黄色笑话blue joke。
对于绿色,汉英两种文化都认为它象征着"健康、春意、赋有生机"。 在汉语里绿茶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为绿色,所以就有了绿水青山、绿油油。英语中的green有嫉妒的意思,如green- eyed,在汉语中是"红眼病"。绿色在英语中还有象征"不成熟、没经验、幼稚可欺的、刚刚的(伤口没有好的)意思",如green hand新人;green home没经验的人;greener生手,新到的人;as green as grass幼稚,毫无经验;be green at对。不熟;a green wound还没好的伤口。
白色所引起的联想在英汉语中是比较相近的,都喻指纯洁 (purity)或清纯 (innocence)。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刚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 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是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美德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倍受崇尚?白色引申到人的情绪表达中,则是快乐?明亮?中性?寒冷之意,象征着人类性格与情绪中纯洁?诚实?单纯?懦弱的一面?白色在汉语中也有纯洁清白的意思,但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也多让人联想到死亡、丧事之类的忧愁之事。
三、结束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黄帝内经阿拉文库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黄帝内经原文阿拉文库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黄帝内经阿拉文库范文2
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时代的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黄帝出生的传说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5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出生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53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让先民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中华共主的国家,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也由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 “文明之祖”。
黄帝与炎帝
据传黄帝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当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都英勇无畏,战争十分激烈。
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之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黄帝降服蚩尤部落后,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黄帝成为天下盟主后,炎帝虽败于黄帝,但也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再次发生战争,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黄帝与蚩尤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蚩尤有兄弟81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81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食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戟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
历经15年,也未能打败蚩尤,大家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忡忡,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寻访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
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将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在冀州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魉以攻黄帝,黄帝请九天玄女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黄帝与九州
蚩尤死后,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罴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阪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臣服的诸侯。
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中华为九个州野,九州之称由此而来。全国开始统一管理,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在黄帝领导下,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又配上舟楫行于水上。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轮,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舂,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岐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于是《黄帝内经》诞生。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等十天干纪日,以子丑等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首次确定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黄帝与河图洛书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天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
黄帝与妃室
相传有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于是,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当时黄帝也已到了而立之年。
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群女中有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给众人传授技艺。后来在嫘祖的撮合下,黄帝娶了这位丑女作为次妃,这位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
史书中的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 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的形象。据称,败炎帝于阪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被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的盛世局面。
黄帝内经阿拉文库范文3
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的祈雨、治水活动常伴随着巫术仪式,所以产生了反映祈雨与治水巫术仪式的神话。
1.祈雨型。古代祈雨,多由巫师主持并实施。甲骨文和相关典籍多有关于用焚巫、暴巫、雩舞等方式祈雨的记载,说明巫师在祈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巫师主持的具有巫术性质的祈雨活动是驱使水神降雨的仪式。这类仪式导致了祈雨型水神巫术神话的产生。由于社会的变迁,反映此类仪式的神话已残缺不全,仅寄存于相关神话人物的造型中,如雨师、四海海神、夸父等。(1)雨师。雨师,有多种称谓,可见其并非专指一神,而是众多掌管雨水神灵的统称。最初是以毕星为雨师,即以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的毕星为雨师。《周礼》中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意思是“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毕星在天,雨水也是从天而降,古人便以为雨水是由毕星操纵的。将毕星认定为较早出现的雨师,是因为这种认定符合自然崇拜演变的规律。自然崇拜最初的对象就是自然物质本身,后来才发展为人格化的神灵。雨师人格化之后,便出现了一系列人形化的雨师。先秦时期人形化的雨师有蓱翳、屏翳、玄冥等。雨师人格化的原因,一方面与自然崇拜的必然演化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巫师经常参与并操纵祈雨活动有关。蓱翳、屏翳、玄冥等极有可能是祈雨的巫师人物。雨师之名,以“师”名神,含有尊重的意思。其实,尊雨师之神为师,主要是出于对操纵降雨的巫师人物的尊重。同样的道理,风师之名也是出于对呼风唤雨之巫师的尊重。明确了雨师与巫师合二为一的关系,再来考察雨师驱使水神祈雨的神话。《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郝懿行注:“雨师妾盖亦国名,即如《〈周书〉王会篇》有姑妹国矣。”王念孙指出:“《御览•鳞介五》(卷933)无妾字。”按经本无妾字,所以郭璞注只释雨师:“雨师谓屏翳也。”按郭璞雨师之说,此雨师形象中当蕴含了水神巫术仪式:“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或“各操一龟”,蛇、龟均为水神,人黑者或人面黑身者,操蛇耳蛇或操龟之形象,正是巫师人物用水神施行巫术祈雨仪式的写照。其实,《山海经》不少掌管水域,能呼风唤雨之神灵,都具有雨师以蛇等水神为饰的形象。(2)四海海神。《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不廷胡余。”《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又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四海海神或珥蛇、或践蛇、或衔蛇、或操蛇,均是以蛇为饰,象征着它们都是掌管水域的神灵,其形象皆源自巫师人物操纵水神施行祈雨的巫术仪式。(3)夸父。夸父追日神话,在《山海经》中有两处记载。《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为何追日,神话中没有明说,只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夸父追日颇有微词,这是神话记载者的评价,并不代表神话的真意。神话极言夸父追日时的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都不解渴,曲折地透露出当时严重的旱情,烈日暴晒、河流枯涸。上古人以为旱情是太阳神造成的,要解除旱情,就需赶走太阳。夸父追日,即是逐日,就是要将太阳赶回其居住之所禺谷以消除旱灾。可见,神话反映的是一种驱旱祈雨巫术。这种巫术还见于驱旱神女魃活动。《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乃下天女曰魃。”天女,即天神之女。上古神话中的太阳神往往是旱神,旱魃成为其女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女魃神的形成,与上古太阳为旱神的信仰有关。神话说,女魃从天而降帮助黄帝战败蚩尤之后,“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女魃所居必大旱,要解除旱情,必须念口诀驱逐女魃。神话反映的正是逐日驱旱祈雨仪式,只是所逐对象已由日神置换成日神之女魃。这种仪式在后世演变为浇旱魃仪式,一直流传,至清代仍盛行不衰。旱魃神话与相关仪式也足可佐证夸父追日之本义。夸父逐日,是为除旱,夸父的原型就当为驱旱祈雨之巫师。上述神话中的神灵均以水神(蛇、龙、龟)为饰,既表明了他们主宰降雨的神职,也是巫师人物驱使水神施行巫术祈雨的仪式的再现。
2.治水型。治水是为了解除洪涝灾害,在古人的观念中,洪涝灾害的形成也与水神有关,所以在治水过程中也要施行水神巫术。反映此类巫术的神话,称为治水型水神巫术神话。治水神话以鲧禹神话为典型,《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令。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治水,用息壤以堙之法。息壤作为一种不断增长的土壤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物件,可见鲧治水也用巫术之法。鲧的治水巫术与水神也有关系,但难考证。禹治水,既用堙,也用疏,并在两法中施行水神巫术。晋王嘉《失遗记》卷二:“禹尽力沟洫,导以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黄龙曳尾,是模拟水神黄龙疏通河道的巫术,玄龟负泥,是模拟水神玄龟修补堤岸的巫术。此则神话所反映的正是大禹所用水神治水巫术。由于大禹治水多用疏通之法,所以神话中表现大禹施行巫术疏通水道的行为居多。屈原《天问》:“应龙何画?”王逸注:“有翼为应龙,有神龙以尾画导水,注所当决者,因为治之。”朱熹注引《山海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因为治之。”诸多文献,都叙述了大禹驱使应龙疏通河道的巫术,此应龙与前所述黄龙一样,均为水神。通过对水神施行打击乃至杀害而消除水患的巫术,典籍也多有反映此类巫术的神话。大禹导淮神话讲述了大禹降服水神无支祁的巫术。《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古岳渎经》:“禹治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迅雷,石号木鸣,土伯拥川,天老啸并,攻不能兴。禹怒,召集白灵,授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氏、章裔氏、兜卢氏,黎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祈,……禹授之童力,不能制;授之乌木,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之淮阴之龟山足下,俾淮水勇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免淮涛风水之难。”古人往往将水害归咎于水神作祟,所以要施行驱除或征服水神的巫术。禹通过太阳神庚辰来施行囚禁水神无支祈的巫术,终于获得成功。治水神话中的施虐巫术还有杀死水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诅,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相柳水怪所到之处皆陷为水泊,疑为地震灾害造成堰塞湖现象的神话式表达。禹治昆仑北水害,实则为治理堰塞湖,所以才用填土的方法。禹杀水怪相柳氏,是治理堰塞湖过程中施行的巫术,神话几经转辗叙述,已成为一个完整的降服水怪故事,但其中的巫术行为人依稀可见。
3.创世型。女娲的本事在于造人,但随着女娲神话的不断传承发展,又衍生出了女娲补天杀水怪的神话,女娲补天杀水怪神话显然是受原生态水神巫术神话影响而形成的。女娲补天杀水怪,也属于对水神的施虐巫术行为。《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女娲治理水患是与补天相联系的,已经不是一般的治水,而是属于对世界的重新创造。在创世神话中,世界的创造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创造,才能建立起稳固而有秩序的世界。女娲之时,固有的天地不够牢固,发生了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的情况,女娲炼五彩石补上了破损的天空,用螯足将其固定,并且杀水怪消除水患,都属于再次创世行为。女娲与禹的水神巫术行为,同出一辙,却有着不同的性质。女娲的治水属于创世性质,而禹的治水则属于创世后的创业行为。显见,女娲治水巫术神话是受禹治水巫术神话影响而形成的。如上所述,在原始农业发端与洪水泛滥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水神巫术神话,反映出当时水神巫术仪式的盛行。由此,水神巫术及其相关神话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泽披后世,影响深远。
二、部落战争中的水神巫术仪式
水神巫术神话的产生,强化了水神巫术仪式的神圣性与普适性,由此,水神巫术仪式的应用就超出了祈雨治水活动的范围。《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时代的这种观念,同样也适用于史前时代。祭祀包括与祭祀相关的巫术活动和战争是氏族部落中的最重要的活动。将两件最重大的活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在战争中使用巫术手段,这样,就产生了用于战争的水神巫术。黄帝战蚩尤神话是反映水神巫术仪式的典型案例。《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丁山先生认为:黄帝、蚩尤为水旱之神,“左传所传说的‘阪泉之战’黄帝擒杀蚩尤的故事,实象征祷雨之祭用蓄水的‘应龙’决杀旱龙的寓言。”丁山先生断言:“因此,我敢论定,所谓‘逐鹿之战’,所谓‘阪泉之战’,不是什么民族战争,也不是什么奴隶革命,只是把农业生产者受了旱灾的威胁而举行祷雨的典礼演绎成为祷雨的神话而已。”[2]丁山先生否认黄帝战蚩尤神话为战争神话,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因为神话明明白白反映了黄帝与蚩尤的生死较量;但丁先生认为神话表现了与祈雨有关的巫术仪式,是独具慧眼的。事实上,黄帝战蚩尤神话,并没有正面叙述战争,而是叙述了战争中的巫术对抗行为。双方所使用的巫术,都是驱使水神的巫术,这是将当时农业生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巫术法则运用于战争的结果。黄帝先是用应龙施行巫术。《大荒东经》:”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应龙是有翅膀的水神,可见黄帝所用之法为水神降雨巫术。蚩尤则针锋相对,利用水神风伯、雨师作法,纵大风雨,以遏制应龙之水,也是运用水神巫术。黄帝又用魃来施行止雨巫术。魃,旱神。旱魃,从表面上看,与水神相对立,从实质上看,却有着同一性。水神掌管雨水,既可降雨,也可止雨。止雨,也即旱魃之神性。旱魃表现了水神止雨方面的神性,实为水神大家族一员。旱魃止住了风雨,黄帝在与蚩尤的斗法中取胜,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了黄帝部落赢得了这场战争。共工与颛顼之战也与水神巫术相关。《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神话没有明确叙述战争场面及水神巫术,但战争的结局是洪水泛滥,从中也透露出了战争中施行水神巫术的信息。此外,神话中的炎黄之战,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也与水神巫术有关。《吕氏春秋•荡兵篇》:“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淮南子•兵略训》:“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史记•律书》:“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黄炎故用水火”之句,说明炎帝所用为火巫术,黄帝所用为水巫术。这与各自的巫术习惯有关。其实,水火巫术具有同一性,实则为一神职的两个侧面或两种功能。所以水火巫术实则为同一性质的巫术。炎黄所用巫术都可以称之为水神巫术仪式。由此,也就不难解释火神炎帝后裔共工、相柳为什么是水神的缘故了。从以上神话可见,古代战争,多用水神巫术,说明水神巫术影响深广,已经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巫术仪式。典籍所记战争神话,几乎都与水神巫术相关,据此,中国古代战争神话,又可以称为水神巫术神话。
三、水旱灾害民俗中的水神巫术仪式
神话反映仪式,而仪式一经神话的阐释,就获得了合理性、合法性的存在,因而能广泛久远地传承。诚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它表达、增强并理顺了信仰;它捍卫并加强了道德观念;它保证了仪式的效用并且提供了引导人的实践准则。因此,神话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努力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释或艺术幻想,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的。”[3]产生于农业文明发端时期的水神巫术神话,由于反映了以祈雨、治水为内在意蕴的水神巫术仪式,所以一直影响着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并使得水神巫术仪式成为民众生活中的核心仪式。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经常举行祈雨仪式,在民间主要是举行水神巫术祈雨仪式。水神巫术仪式又以龙巫术祈雨仪式为主。商代已有用土龙祈雨的巫术。殷墟卜辞载:“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合集》629990)这里记载的是作土龙祈雨,是以泥土造成的龙来再现龙的形象以祈雨的巫术仪式。汉代,土龙巫术仪式大为盛行。《淮南子•地形》:“土龙致雨。”许慎注:“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龙致雨。”汉代土龙巫术还融入音乐、舞蹈及多种法术。东汉桓谭《新论》:“刘歆致雨,具作土龙,吹律,及诸方术无不备设。谭问:‘求雨所以为土龙何也?’曰:‘龙见者,辄有风雨兴起,以迎送之,故缘其象类而为之。’”造土龙巫术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土龙祈雨巫术,主要由地方官吏来主持。在土龙巫术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蜥蜴、画龙、草龙等巫术祈雨仪式。蜥蜴巫术,是以蜥蜴代替土龙以祈雨的巫术仪式。蜥蜴之所以能够代替龙,是因为古人视蜥蜴之类的爬行动物为龙的同类。《太平广记》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故事:“王彦威镇汴之二年,夏旱。时表王傅李玘过汴,因宴。王以旱为虑,李醉曰:‘欲雨甚易耳。可求蛇医四头,十石瓮二;每瓮实以水,浮二蛇医,覆以木盖,密泥之;分置于闹处,瓮前设席烧香,选小儿十岁已下十余,令执小青竹,昼夜击其瓮,不得少辍。’王如其言试之,一日两度雨,大注数百里。旧说,龙与蛇师为亲家。”《方言》八云:“守宫……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蝾螈,即为蜥蜴。蜥蜴因常用作药物,所以有蛇医或蛇师之称。蜥蜴祈雨法为土龙祈雨法的变异形式。唐宋间又出现了画龙祈雨的巫术。郑处海《明室杂录》:“唐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阙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祷于山川而无感应。上于龙池新井办一殿。因召少府监冯绍正,令四壁各画一龙。绍正乃先于西壁画素龙,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上及从官于壁下观之,鳞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庑间出,入池中,波涛汹涌,雷电随起。侍御数百人皆见白龙自波际乘气而上,俄顷阴雨四布,风雨暴作。不终日,而甘雨遍于畿内。”宋代画龙祈雨相当盛行,人们还用现成龙图案来祈雨。以龙图祈雨,至明清仍有遗存,不过,所画之龙已经不是出于名师之手,而是坊间所印制的纸马一类。可见,其俗已经广为流行。近代社会,龙巫术祈雨仪式仍有传承。如胡朴安所记天津祈雨习俗:“天津农人遇天旱之时,有求雨之举。求雨者,或抬关壮缪之偶像出送,或抬龙王之偶像出送,前引仪仗多件,锣鼓喧天聒耳,犹如赛会一般。另有一人,身披绿纸制成之龟壳,以墨粉涂面,口中喃喃而语。其余随从之人颇多,大都戴一柳圈,手持一柳枝,亦不知何所取意。每到一处,该处之人皆须放鞭炮,陈列贡品迎接。有街市之处,门口皆插柳枝,用黄纸书‘大雨时行’四大字悬之。亦有书‘大雨如注’,或‘天降大雨’者。另有儿童等用长板凳一条,塑泥龙于上,以蚌壳为龙鳞,粘其上,扛之向街中游行,口中喊曰:‘滑沥滑沥头咧,滑沥滑沥头咧。家家小孩求雨咧。’或又喊之曰:‘老天爷,别下啊,滑沥滑沥下大咧。大雨下到开洼,小雨下到菜畦里。’”这种声势浩大的祈雨活动,包含了多种巫术仪式:抬关羽水神、龙王水神游街,扮水神龟神游街,插柳、戴柳祈雨(杨柳是民间信仰中的致水之物),其中用板凳龙游街的祈雨仪式,是传统龙巫术祈雨仪式的继承与发展。
四、节日民俗中的水神巫术仪式
黄帝内经阿拉文库范文4
此外,炎黄子孙一词亦为大陆外的华人所认同,大陆媒体宣传港澳台和旅居海外的华人华裔时,也尤为喜欢采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称呼。
虽然炎帝排名靠前,但是若论该传说的中心人物,那还是非黄帝莫属。黄帝被尊为全体华人的共祖,如今已根深蒂固。这种地位是否自古如此呢?
皇室血统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过,西周人认为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战国时有黄帝神农,秦时有三皇,汉以后有――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此说来,难道黄帝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产物?
翻开任何一本《现代汉语大词典》,其中的历代纪元表都会把黄帝放在距今4600年左右的前26世纪,“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
事实上,中华文明可靠的历史远没有如此长。若以文字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的标志。则中华文明有确凿证据可证的历史只能回溯到商朝中期盘庚迁殷后。而有确切纪年的信史则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连夏朝的真实性尚且有争议,更不用说年代更早、资料更少的黄帝了。
黄帝究竟是如何出现的?
甲骨文里并没有关于黄帝的记载,各类确证写作时间在春秋时代之前的文献,如《尚书》周初八诰、《诗经》等也没有黄帝的踪迹。“黄帝”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齐威王时代的陈侯因齐(即齐威王)敦铭文中。
这篇铭文里,齐威王叙述自己身世时将黄帝说成自己远祖,以增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左传》《国语》等文献中提到黄帝的一些事迹,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这些记载说明当时人格化的黄帝已经开始出现,其影响力已大到把黄帝说成自家祖先可以有巩固政权作用的地步。随着时间推移,黄帝传说的影响力和范围不断强化,汉初司马迁时已有如下言论:“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充分体现黄帝传说流传之广。
此后,黄帝作为帝系法统的源头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各“黄帝之处”中,距离长安较近,位于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黄陵也就顺理成章地脱颖而出,成为黄帝崇拜的圣地。汉武帝就曾率十万大军在此祭拜。
到唐代宗时,桥山黄陵正式立庙,此地的祭黄活动正式化。之后的历朝历代均热衷于在桥山祭黄,特别是跟皇室相关的大事如新帝改元、废立太子之类屡有祭陵之举。
黄帝就这样被确立为帝系法统之始,成为皇室政治意义上的祖先,赋予了他们统治中国的合法性。
但是,“自古以来”号称自己是黄帝后代、进行祭祀活动的主要是皇室,直到19世纪中期,平民百姓并没有“炎黄子孙”的意识。黄帝是怎么从装点贵族和暴发户门楣的上古圣君被拔高为全体华人血缘上的祖先的?
中华民族
清朝后期,中国在列强坚船利炮下中屡屡失利,传统以天朝为中心的天下世界观受到严重冲击。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传入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羸弱,任人宰割,正是由于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和国家,国民缺乏凝聚力,缺乏对异种的排斥。
梁启超1899年写成的《爱国论》中的一段话颇有代表性:“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
为了能够让中国转化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大批知识分子投入构筑中华民族的事业当中。
民族的形成需要有共同历史背景形成的集体心理,以凝聚全体成员。故而民族虽然是很晚近的概念,但构建民族却是把历史追溯得越久远越好。
在19世纪后期民族国家兴起的浪潮之中,不少国家都从故纸堆里面挖出了自认的古代本民族杰出人物,以促使全体国民形成对本族先贤的崇拜模仿,从而形成共同感情。
在构筑民族的过程中,为全体成员杜撰一个统一来源也非常重要。共同的族源可以佐证族群内部的一体性,将族群自身和他者明确分开,对形成内部一致对外排斥的民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西来?
但民族构建实乃政治行为,与真实历史完全是两码事,故事是否荒诞不经无所谓,只要达成百姓认同的目标即可。在众多可选历史和传说人物之中,为何黄帝最后成为中华民族始祖呢?
黄帝作为一个祖源符号历史极久,面貌模糊,谱系极混乱,中间留有很多接口,非常方便将民族全体成员接入。
黄帝神话体系当中,夏商周上三代的祖先皆可追溯到黄帝本人,甚至连匈奴鲜卑之类显然不属华夏族群的蛮夷亦具备黄帝后裔的身份,从而与华夏同源。除黄帝外,其他可选的民族祖先由于年代较近,谱系较为清晰,难以满足成为国族共祖的要求。
黄帝的面貌是如此模糊,以至于有些满族知识分子甚至试图把满族先祖嫁接到黄帝身上,以便满族参与到中国国族构建,缓解当时的满汉矛盾。
更为讽刺的是,黄帝祖先崇拜在清末的迅速风行还与西方学说影响有关。
传统的黄帝神话有黄帝西来的说法。1894年法国学者拉库伯里刊行《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论》一书,提出泛巴比伦说,认为华夏民族起源于两河流域,黄帝即为两河流域君主尼克黄特。他率领巴克(“百姓”之音转)民族东迁,翻越昆仑山进入中原,征服了当地野蛮土著部落,成为汉民族前身。
该说法传入日本后,通过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和流亡人士流入中国,获得了中国知识界的青睐,华夏民族来自昆仑成为显说。乃至北洋政府1915年制定国歌时都有“华胄从来昆仑巅”的歌词。
这个思路强大的“泛巴比伦说”本是当时流行的欧洲中心、白人优越学说的延伸,说明文明都是从西方起源的,华夏民族乃是衍生自西方的派生人种。但传入中国后,却被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解读。该说法中黄帝和华夏族群作为征服者的形象出现,给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当时中国面对西方存在巨大的自卑感,这一重新解读有力地说明了华夏族群属于优等族群,补偿了这种自卑心理。
数个因素相叠加,“黄帝”就真是再合适不过的祖先攀附对象了。
黄帝被扶正为民族始祖后,一系列配套工程随之展开。1903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论》,力倡“黄帝纪年”。只是黄帝本是虚无缥缈的人物,所谓黄帝纪年自然也无可稽考,不同版本经常相差数百年之多;黄帝像也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头戴冕旒、身着黻服的帝王形象演变为相对平民化的打扮以适应华夏共祖的新身份。